資源簡介 (共22張PPT)必修第二冊(人教版2019)第六章化學反應與能量第一節化學反應與能量變化能源二級能源一級能源能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能源是城市的血液,現代化程度越高對能源的依賴越強。在自然界現成存在的能源,如化石燃料、水能等。由一級能源轉換而成的能源,如電能、煤氣、汽油等。我國目前電能主要來自火力發電,其次是水力發電。問:火電廠是如何產生電能的?發電原理又是什么?化學能燃料燃燒熱能蒸汽輪機機械能發電機電能直接?1、煤炭是不可再生資源,會造成能源危機。2、煤炭燃燒會產生污染性氣體。3、轉換環節多,能量損耗大,能量的利用率低。弊端煤炭火力發電--化學能間接轉化為電能學習目標第2課時原電池原理PART01PART02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認識化學能與電能之間的相互轉化;明確離子,電子的移向,以及原電池發生的本質。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探究原電池的原理和組成條件,培養分析與歸納能力,學習設計原電池的方法【實驗6-3】(1) 將鋅片和銅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燒杯中,觀察現象。(2) 用導線連接鋅片和銅片,觀察、比較導線連接前后的現象。(3) 如圖6-6所示,用導線在鋅片和銅片之間串聯一個電流表,觀察電流表的指針是否偏轉。[學習任務一] 原電池--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實驗分析實驗現象① 剛開始,鋅片上有氣泡產生,銅片上無氣泡產生;② 當用導線相連后,銅片上有氣泡產生;③ 串聯電流表后,電流表指針發生偏轉,① 鋅與稀硫酸反應,銅不與稀硫酸反應;實驗結論② 導線中有電流通過。實驗原理Zn + H2SO4 ZnSO4 + H2↑離子方程式Zn + 2H+ Zn2+ + H2↑思考討論銅片沒有參與反應,為什么銅片上會有氣泡產生?為什么會有電流產生?從微觀角度剖析原電池的工作原理Zn + 2H+ Zn2+ + H2↑鋅片 Zn → Zn2+失去 2 個 e-即:Zn - 2e- = Zn2+銅片 H+ → H2得到 2 個 e-即:2H+ + 2e- = H2↑使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分別在兩個不同區域進行1、概念:將化學能直接轉變為電能的裝置本質: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分別在兩個不同的區域進行。AZnCuSO42-H+H+正極負極e-負極:正極:電子流出(或電流流進)的一極,如鋅片,被氧化,發生氧化反應。電子流進入(或電流流出)的一極,如銅片,H+在正極被還原,發生還原反應。原電池2、電極:電子流出電子流入外電路:電子定向移動內電路:陰陽離子定向移動注意:電子不下水,離子不上岸負氧正還【陽正,陰負】3.原電池的工作原理4. 原電池正負極的判斷方法電極材料反應類型電子流向電極現象離子移向負極正極較活潑金屬較不活潑金屬或能導電的非金屬氧化反應還原反應電子流出電子流入e-不斷溶解質量減小電極增重或有氣體產生陰離子移向陽離子移向實驗探究:形成原電池的條件結論1:形成閉合電路不可以怎樣才能構成一個原電池呢?[學習任務二] 電極反應方程式的書寫結論 2:有電解質溶液不可以結論 3:自發進行的氧化還原反應u不可以稀硫酸CuCu(A)(B)稀硫酸ZnC稀硫酸ZnZn(C)結論 4:活潑性不同的兩種金屬(或金屬與非金屬導體)做電極不可以(2)要有電解質溶液。(3)形成閉合回路。(4)自發進行的氧化還原反應。小結兩極一液一連線,氧化還原是條件(1)兩個能導電的電極。5.原電池構成條件:1、一個原電池的總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是Zn + Cu2+ = Zn2+ + Cu,該反應的原電池的組成正確的是( )A B C D正極 Zn Ag 石墨棒 Cu負極 Cu Cu Zn Zn電解質溶液 CuCl2 H2SO4 CuSO4 FeCl2C2、在如下圖所示的8個裝置中,屬于原電池的有 。④⑥⑦∨①②③( )( )( )正極:2H++2e-=H2↑負極:Zn-2e-=Zn2+總反應:Zn+2H+=Zn2++H2↑④( )負極:Zn-2e- =Zn2+正極:2H++2e- =H2↑總反應:Zn+2H+=Zn2++H2↑⑤( )負極:Fe-2e - =Fe2+正極:Cu2++2e- =Cu總反應:Fe+Cu2+=Fe2++Cu××∨∨3.判斷能構成原電池?不能理由?能,指出正負極名稱,寫出電極反應式和電池總反應4.下列裝置中能夠組成原電池的是_____(填序號),其他不能構成原電池的試分別說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⑤①中只有一個電極,②中兩個電極的活潑性相同,④中為非電解質溶液,不能導電,⑥中電解質溶液(內電路)未形成閉合回路間接:直接:化學能燃燒熱 能蒸汽機械能發動機電能裝置原電池概念構成條件工作原理化學能與電能【總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