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整合清單08中國近代史之國共之間的角逐-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針對性復習】【精講+易考點】整合清單一、國民革命——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1.時間:1924年——1927年2.是中共和國民黨合作領導下進行的反對帝國主義、北洋軍閥的戰爭;也稱為“大革命”3.過程:①1923年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與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②1924年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改組國民黨③1924年建立黃埔軍校,組建革命軍隊④1925年中共四大總結國共合作一年來的經驗,制定開展群眾運動的計劃(會后:領導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掀起群眾性革命高潮)⑤1926年7月——1928年 北伐⑥北伐過程中,以湖南為中心的全國農民運動迅猛開展,各地農會紛紛成立,并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⑦1927年4.12和7.15政變,大革命失敗二.大革命失敗后,中共的成長1.中國革命轉入低潮:①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南京國民政府取代北洋軍閥政府建立全國范圍的統治;②革命力量損失慘重;(6萬——1萬)③工農斗爭走向低谷(革命的工會、農民協會被查禁;)④階級發生變化:民族資產階級附和蔣介石集團;小資產階級脫離革命隊伍2.中共開展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斗爭:(1)1927年7月,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委三大決定:A.將黨掌握和影響的部隊集中于南昌,準備南昌起義;①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葉挺、賀龍、朱德、劉伯承率領北伐軍2萬人進行南昌起義;②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③是中共創建革命根據地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的開始;④1927年12月發動廣州起義: a 由葉劍英、葉挺、張太雷組織領導;b 是在城市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嘗試;c是對國民黨屠殺政策的英勇反擊。B.組織湘、鄂、贛 秋收起義;①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爆發;②起義軍打出“工農革命軍”旗幟;③9月19日文家市會師:工農武裝割據思想逐步形成;④中共黨史三大起義: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C.召集中央會議,討論新時期方針和政策;(2)1927年于漢口召開“八七會議”——是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開始的轉折點①徹底清算大革命時期的“右傾”錯誤;(領導權;軍隊;農民)②確定土地革命(依靠農民)③確定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總方針(整編軍隊——三灣改編): a確立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b是建立新型人民軍隊的探索c實行民主主義,團結士兵群眾(3)從1927年大革命失敗到1928年初,中共先后組織近百次武裝起義:①1927年9月10月于廣東海豐、陸豐發動起義——建立我國第一個工農政權;②1927年9月于海南島發動瓊崖起義——反抗國民黨屠殺;③這些起義使我黨進入創造紅軍的新時期;④中國革命進入到新階段:土地革命時期。三.1927年10月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1.“星星之火,發展為燎原之勢”(1)湘(湖南)、鄂(湖北)、贛(江西)、閩(福建)、豫(河南)皖(安徽)六省連成一片,紅色根據地擁有21座縣城、250萬人口、5萬平方千米土地(2)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省瑞金舉行;①通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土地法令;勞動法等法律文件②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③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了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二)蘇維埃政府的建設1.根據地人民積極進行經濟建設,著重發展農業,努力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①獲得土地的農民自愿開展大生產運動(青壯年參軍)②手工業生產的增長;公營的軍需工業和廠礦企業開始建立③開展同國民黨統治區的經貿往來;獎勵私人商業2.注重文化教育,提高工農文化水平;①建立夜校、半日制學校、補習學校、師識字班、馬克思主義學校、中央農業學校②著力培養各方面干部和專門人才③工農群眾開始享受文化教育權利1.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材料: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地區后,在江西寧岡、永新、遂川,湖南茶陵等縣建立和恢復黨的組織,團結和改造袁文才等地方武裝,發展革命力量,打退國民黨軍隊的多次進攻,建立工農兵政府,領導農民分配土地,創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毛澤東領導創立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中國第一個農村根據地。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探索革命新道路的過程中邁出的重要的一步。它的建立為武裝奪取政權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革命道路,而這條道路的開辟也豐富了無產階級革命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模式,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大創新。【提問】為什么要把革命的主攻方向和重心放在農村?為什么蘇聯走的是先城市后鄉村的道路?(三)反圍剿作戰和土地革命1.反圍剿作戰:①從1930年10月——1931年7月,紅一方面軍在毛澤東、朱德領導下,貫徹積極防御方針,“誘敵深入,避敵主力”連續粉碎國軍的三次圍剿;②1932年底,又取得第四次反圍剿勝利;③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開始長征(1934——1936年10月紅二、紅四與紅一在甘肅會寧會師,今為寧夏回族自治區)2.土地革命的開展:(1)在武裝斗爭和根據地建設的同時,我黨實行土地革命——消滅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2)1928年頒布中共黨史上第一部土地法,肯定廣大農民以革命手段獲得土地的權利;(3)1929年制定第二個土地法將“沒收一切土地”修改為“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土地”保護中農的利益(4)1931年,再次明確①分得的田歸農民所有,可以租借買賣;②生產產品除繳納土地稅,其余歸農民③確立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實現農民土地所有制的目標④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⑤這是黨在中國歷史上制定的第一個可以付諸實踐,比較完整的土地革命綱領(四)遵義會議1.時間: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2.內容:①批評第五次反圍剿中的錯誤②確立毛澤東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③確立馬克思主義為黨的指導思想④是我們黨獨立自主的制定方針政策的開始⑤是中共在政治上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五)瓦窯堡會議——是第二次國內革命到抗日戰爭的偉大轉折1.時間:1935年12月7日中共中央在陜北瓦窯堡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2.內容:①將國內戰爭和抗日戰爭相聯系②發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主張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七.國民黨的統治(一)國民黨統治的確立1.1927年“四一二政變”以后,出現了國民黨的南京國民政府和武漢國民政府互相對峙的局面,經過幾番周折最終實現了“寧漢合流”。2.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發出通告,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旗易幟”。以東北易幟為標志國民黨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自己的統治。(二)國民黨統治的本質1.本質:(1)因為生產方式沒有本質變化(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依然占著統治地位);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完成(帝國主義仍然利用特權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著中國的政治和經濟;)(2)國民政府的統治依然是城市買辦和鄉村豪紳的統治(3)由于帝國主義曾一度對南京國民政府做出過表面上的讓步(如承認中國關稅自主、允諾取消領事裁判權),一時使人認為它仍在維護民族權利;(4)盡管在1927年——1936年中國的現代化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并不表明國民政府是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利益致力于發展現代化的政府;2.1928年10月《訓政綱領》內容:①建立龐大軍隊②禁止革命活動,建立全國性的特務系統③推行保甲制度(連坐)④剝奪人民的言論和出版自由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1.中國革命把主攻方向和重心放在農村的原因:①中國革命必須走武裝斗爭的道路,而革命主要動力和主力軍是農村的農民;②在敵強我弱形勢下,敵人的統治中心在城市,在農村的統治力量相對薄弱:③在實踐中我黨吸收了攻打中心城市失敗的經驗教訓。蘇聯走先城市后鄉村的道路的原因:①十月革命前,俄國已具有帝國主義基本特征,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因此必須首先動員、組織工人階級起來同資產階級作斗爭。②工業、資本、政治權力都集中于城市,城市中工人、革命士兵力量較強,有工農蘇維埃政權和布爾什維克的領導等。【詳解】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中國革命以農村為中心是由中國的特殊國情決定的,具體而言,一方面農民是革命主要動力和主力軍,另一方面敵人在農村的統治力量相對薄弱。此外以農村為中心的革命道路也是在吸收了攻打中心城市失敗的經驗教訓、在創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實踐探索中形成的。蘇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十月革命前,俄國已具有帝國主義基本特征,資本主義比較發達,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是俄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因此必須首先動員、組織工人階級起來同資產階級作斗爭。工業、資本、政治權力都集中于城市,城市中工人、革命士兵力量較強,有工農蘇維埃政權和布爾什維克的領導等,因此無產階級暴力革命必須從城市首先開始。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