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整合清單03中國古代史之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宋元-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針對性復習】【精講+易考點】整合清單一、三國兩晉南北朝疆域劃分1.三國:曹魏、蜀漢、孫吳2.兩晉:西晉的短暫統一與滅亡(3世紀)東晉十六國(4—5世紀)南北朝:(一)魏晉的選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制(1)標準:(2)特點: ①選官權收歸 ;② ;常規化;評③傾向于 ,社會階層趨于 (門閥士族)(二)魏晉玄學1.背景:儒學受沖擊,三教合流2.特點:①早期:儒道融合,側重道學②后期:側重儒學(三)江南經濟初步開發的原因2.江南經濟初步開發的原因:戰亂——人口南遷—— 、 、自然環境;江南經濟得到初步開發二、唐王朝專制集權體制的完善(一)隋唐專制體制的完善3.三省六部制制(分工明確;權力制約)皇帝 (起草;建議) (審核) (工刑兵禮戶吏) 2.特點:分工明確(高效);權力制約(二)隋唐中央集權體制的完善4.唐代:安史之亂 地方割據中央集權發展的波折體現(1)地方行政層級的增加: 行政區劃由郡縣地方 制徹底變成地方 制(道、州、縣)(2)每個道設置節度使,形成三、宋王朝專制集權體制的完善(一)北宋專制制度:二府三司制5.北宋專制制度:二府三司制 皇帝 樞密院(軍) (行政) (財) 相:中書門下平章政事(兩三個宰相) ①鹽鐵②度支③戶部 副:參知政事(二)宋朝采取的中央集權措施6.宋朝采取的中央集權措施(1)采用地方三級制: 、州、縣(2)劃分地方官職權(路)(3) 政治:設置知州,知縣由中央任命,均為 ;設 進行監督(三)遼金元的政治特色7.遼:南北面官 ①“以國法治契丹,以漢制治漢人” ②契丹和漢人實行南(漢)北(契) ;2.金:猛安謀克制①軍事組織 ②戶:300戶 為謀克、10 謀克為猛安8.元朝:(1)專制制度: 省(2)中央集權制度: 制度(行中書省)行省的特點:權力原因: ①內部限權: 議政②外部限權:人事任免權歸(四)唐宋選官制度的變化——科舉制的確立發展9.科舉制的特點:(1)通過筆試考察才能(2) 考試(詩賦;經義;策論)(3)分 (童試秀才—鄉試舉人—會試貢生—殿試進士)(4) 制度的完善(行卷;糊名法;謄錄)(5)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形成(6)分題型(八股)10.科舉制的作用: ①推動了血緣政治轉向 政治 ②推動了士族社會轉向 社會③官僚政治始終蘊含 因素四、唐、宋經濟生活(一)唐朝土地國有制的代表——均田制1.時間:北魏——唐代11.均田制形式:①國家將無主土地按人口數分配給小農耕作;土地為 的性質;②授田農民向 承擔賦役;③地主階級的土地不屬于均田的范圍;(土地所有制私有、國有 )④這種土地制度主要實施于我國 區域;⑤目的:恢復 ;抑制12.賦役制度:租:有田有租 (糧食)調:有家有調 (資產)(布匹)庸:有身有庸 ; 20天;絹13.租庸調的特點:清晰 普遍化 為主與 平行14.兩稅法的特點:夏秋兩次固定 固定以地稅、戶稅為主—— 、按 、 分等級繳稅形式、 并存(二)宋朝土地政策15.不阻止土地兼并政策:政府放任民間 ,把鼓勵土地 作為基本國策; 關系得到發展2.方田均稅法:丈量了全國耕地面積一半以上;丈量史的壯舉——丈量冊市場調節;簡政放權;(三)古代稅制改革特點16.古代稅制改革特點(四)經濟中心的南移17.經濟中心的南移(1)西晉北方士族有組織地南遷人口,江南經濟 發展;(2)唐朝 ,中原人口大量南遷,南北方經濟趨于 。(經濟重心 南移)(3) ,江南經濟發展超過中原地區,經濟重心 。 經濟重心南移帶動 南移;(4)明清時期,江南地區出現 結構轉型,工商業發展迅速,經濟作物大量種植,江南經濟重心地區進一步得到鞏固。商業發展四要素18.史料分析:材料一 (宋代)福州是地處閩江下游的沿海城市,又是福建路治所在地,所以閩江上中游流域之手工業品、土特產,源源不斷地順江而下,匯集至福州市,投入市場進行銷售,有的轉銷至福建路各縣,有的則販賣到國內各路,還有巨額商品則船運舶載,遠涉重洋,輸送到海外各國出賣,與世界各國互易有無。從福州出口輸出的商品東至日本,東北至高麗,東南海道可達東南亞、南洋群島以及阿拉伯各國,例如荔枝干就是暢銷國內外的商品。“荔枝制成干果以后,水浮陸轉,以入京師(汴京);外至北戎西夏,其東南舟行,新羅、日本、琉球、大食之屬,莫不愛好。故商人販益遠,而鄉人種益多,一歲之出,不知幾千萬億。”材料二 宋代福州城市規模宏偉,是有其雄厚的經濟背景。它以全省農業、手工業、商業經濟的發展以及開展對外貿易為前提。宋代,福建農業比以往有著明顯的發展,不論從農田面積擴大或水利興修、耕作技術進步各方面都有所表征。值得注意的是梯田和圍墾田的開拓。福建具有山海優勢,早在宋代,隨著人口增加以及農耕技術的進步,開山造田和圍灘種植的成績就已卓著。所謂“田盡而地,地盡而山,雖土淺水束,山嵐蔽日;而人力所致,雨露所滋,不無少獲”。根據材料一、二,概括宋代福州經濟發展的原因。(六)唐宋是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第二次高潮19.唐宋商業發展的特征(1)唐后期 成為商品貿易大宗(2)商品種類繁多(3) 制度的突破(時間+空間)(4)交通運輸:漕運:大運河海運:對外貿易的發展(市舶司)(5)唐:南北經濟趨于平衡;南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五、唐宋文化(一)宋明理學(吸收佛道的儒學)20.宋明理學發展歷程:(1)奠基期:北宋 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朱熹 體系(2)集大成:南宋陸九淵 體系理學:成為 的工具 (朱熹)(3)轉變期:明 朱元璋心學:成為 顯學(王陽明)21.宋明理學內容:A.共同點:(1)世界的組成: ①理: ②氣: (物:具體 ) (2) 習遠(3)自然界:“ ”是世界本源;社會:倫理綱常B.區別:求理的方法有差異(1)理學:理在 ( 學習; 、禮教)(2)心學:理在 ( 反省;發明本心;致良知;)22.宋明理學新的時代特點:①再次官學化;②佛、道化;③世俗化、平民化;④回歸孔孟;(南宋后:科舉以 為教科書)六、唐宋元重要知識點歸納23.唐宋元重要知識點歸納隋唐 ①均田制; 緩和 、增加稅收; ②大運河興修;海陸絲路 ③商品經濟,對外貿易發展; 制度 ④南北方經濟趨于 大一統 科舉制 安史之亂 藩鎮割據 佛儒道并行 三教合流宋 ①商業革命: 商業政策 ; 家庭手工業產品 化; 商品經濟發展;對外貿易繁榮 城市經濟繁榮; 階層壯大 坊市變為 紙幣出現(交子) ②土地管理: 不抑制 買賣田宅,必須訂立 ; 民事立法 關系大發展 ③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①大一統 ②專制: ③監察: 制度 ④選官: 體制 科舉制度 ⑤中央集權: 強干弱枝 劃分地方官職責 知州;通判; 轉運使 儒學復興 ①程朱理學: ②陸王心學: 儒學: 世俗化 平民化 市民階層 世俗文化 文人寫意 文化重心下移 貴族-庶民元 商品經濟發展 對外貿易興盛 ①大一統; ②專制:一省制 ③中央集權: 行省制 元曲24.科技:重視實踐;忽視實驗;注重 ,尊重 ;注重典籍整理和經驗總結;服務農業和專制政體3.繪畫:宗教題材——風俗畫書法:碑書——帖書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1. 九品中正 門第 中央 專業化 等級 世家大族 固化【詳解】結合所學可知,九品中正制的標準是門第,特點是選官權收歸中央,專業化,常規化,評等級,傾向于世家大族,社會階層趨于固化(門閥士族), ①處填寫九品中正;②處填寫門第;③處填寫中央; ④處填寫專業化;⑤處填寫等級;⑥處填寫世家大族;⑦處填寫固化。2. 先進技術工具 勞動力【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江南地區初步開發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戰亂,促進人口南遷,帶去先進技術工具和勞動力。3. 三省六部 中書省 門下省 尚書省 政事堂 中書門下【詳解】根據所學知識,三省六部制,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尚書省負責執行并下轄六部,為提高行政效率,后來設立政事堂進行聯署辦公,政事堂后改為中書門下。故填空1.三省六部;2.中書省;3.門下省;4.尚書省;5.政事堂;6.中書門下。4. 二級 三級 藩鎮割據【詳解】結合所學可知,唐代地方行政層級增加,行政區劃由郡縣地方二級制徹底變成地方三級制(道、州、縣),①處填寫二級;②處填寫三級;結合所學可知,每個道設置節度使,形成藩鎮割據,③處填寫藩鎮割據。 5. 中書門下 三司【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宋朝的二府三司制下,中書門下管行政,三司使管財政,樞密使管軍事。6. 路 文官 文官 通判【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宋朝地方行政機構實行路、州、縣三級制,所以①處應填“路”;宋朝為防止武將割據稱雄,實行文官政治。地方長官知州、知縣均為文官,且設置通判對知州進行監督。所以,②處應填“文官”、③處應填“文官”、④處應填“通判”。7.分治【詳解】根據所學可知,遼朝的職官設置分為南、北面官,“以國法治契丹,以漢制治漢人”。契丹和漢人實行南(漢)北(契)分治,南面官負責以漢人為主的農耕民族事務,北面官負責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務。由此可知,空格處應填“分治”。8. 中書省 行省 大而不專 集體 中央【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1)專制制度:中書省(2)中央集權制度:行省制度(行中書省);行省的特點:權力大而不專;原因:①內部限權:集體議政;②外部限權:人事任免權歸中央。9. 分科 級別 閱卷【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科舉考試的特點是:(1)通過筆試考察才能 (2)分科考試(詩賦;經義;策論) (3)分級別(童試秀才—鄉試舉人—會試貢生—殿試進士) (4)閱卷制度的完善(行卷;糊名法;謄錄) (5)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形成 (6)分題型(八股)。10. 官僚 平民 血緣【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科舉制的作用:①推動了血緣政治轉向官僚政治; ②推動了士族社會轉向平民社會 ;③官僚政治始終蘊含血緣因素 。11. 國有 國家 并存 北方 農業生產 土地兼并【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均田制下,國家將無主土地按人口數分配給小農耕作,土地為國有,授田農民需要向國家承擔賦役,但是,地主階級的土地仍為地主土地私有,不屬于均田的范圍,這樣,就形成了土地所有制私有和國有并存,均田制主要實施于我國北方區域,實施的目的是恢復農業生產,抑制土地兼并。 12. 地租 戶籍稅 代役 勞力【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租指的是地租,調是指戶籍稅,庸是指代役,每年為政府勞力20天。13. 稅種 代役 賦 役【詳解】根據所學知識,租庸調的特點:稅種清晰,代役普遍化,賦為主與役平行。故填空1.稅種;2.代役;3.賦;4.役。14. 時間 數量 人頭 地 戶 貧 富 實物 實物 貨幣【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兩稅法分夏秋兩季征收,時間和數量固定;以地稅和戶稅為主,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按貧富分等級繳納,兩稅法的實行使得繳納實物和貨幣并存。15. 土地兼并 買賣 租佃【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朝政府放任民間土地兼并,把鼓勵土地買賣作為基本國策;租佃關系得到發展。16.財產 貨幣 簡化【詳解】根據所學可知,中國古代稅制改革,由以地、戶、丁為主逐漸轉變為以財產稅為主,由繳納實物地租轉變為貨幣地租,稅種逐步簡化。17. 初步 中后期 平衡 開始 南宋 南移完成 文化重心 經濟結構【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的經濟重心南移過程:(1)西晉北方士族有組織地南遷人口,江南經濟得到初步發展;(2)唐朝中后期,中原人口大量南遷,南北方經濟趨于平衡。(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3)南宋,江南經濟發展超過中原地區,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經濟重心南移帶動文化重心南移;(4)明清時期,江南地區出現經濟結構轉型,工商業發展迅速,經濟作物大量種植,江南經濟重心地區進一步得到鞏固。18.交通便利;行政樞紐;物產豐富;市場廣泛;城市化進程快;經濟基礎雄厚,農業、手工業發展;山海優勢;勞動力充足;商品化程度高;【詳解】根據“(宋代)福州是地處閩江下游的沿海城市,又是福建路治所在地,”得出交通便利;行政樞紐;根據“所以閩江上中游流域之手工業品、土特產,源源不斷地順江而下,匯集至福州市,投入市場進行銷售”得出物產豐富;根據“與世界各國互易有無”得出市場廣泛;根據“宋代福州城市規模宏偉,是有其雄厚的經濟背景。它以全省農業、手工業、商業經濟的發展以及開展對外貿易為前提。”得出城市化進程快;根據“宋代,福建農業比以往有著明顯的發展,不論從農田面積擴大或水利興修、耕作技術進步各方面都有所表征。”得出經濟基礎雄厚,農業、手工業發展;根據“福建具有山海優勢”得出山海優勢;根據“隨著人口增加以及農耕技術的進步,開山造田和圍灘種植的成績就已卓著”得出勞動力充足;根據“田盡而地,地盡而山,雖土淺水束,山嵐蔽日;而人力所致,雨露所滋,不無少獲”得出商品化程度高。19. 生活必需品 坊市【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后期生活必需品成為商品貿易大宗;宋朝時期坊市制度突破時空限制。20. 程朱理學 陸王心學 統治者 民間【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宋明理學發展的歷程中,朱熹是程朱理學的集大成者,程朱理學體系形成;陸九淵開創了陸王心學體系,理學成為統治者鞏固統治的工具。明代心學成為民間的顯學。21. 精神世界 物質世界 性善 理 倫理綱常 心外 外在 圣賢行為 心內 內心【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明理學的共同點:(1)理是精神世界,氣是物質世界(物:具體物體),(2)性善習遠(3)在自然界:“理”是世界本源;社會:倫理綱常。區別:主要體現在求理方法的差異上,其中理學:理在心外(外在學習;圣賢行為、禮教);心學:理在心內(內心反省;發明本心;致良知;)。22.四書五經【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宋后,科舉以四書五經為教科書。23. 土地兼并 坊市 平衡 三省六部 松動 商品 市民 街市 土地兼并 契約 租佃 二府三司 臺諫 文官 格物致知 本心良知【詳解】隋唐時期的重要知識點歸納:經濟方面:均田制緩和土地兼并、增加稅收;大運河興修;海陸絲路;商品經濟,對外貿易發展;坊市制度;南北方經濟趨于平衡。政治方面:大一統;三省六部;科舉制;安史之亂;藩鎮割據。思想方面:佛儒道并行,三教合流。因此①應填土地兼并,②應填坊市,③應填平衡,④應填三省六部。宋朝的重要知識點歸納:經濟方面:商業革命方面,商業政策松動;家庭手工業產品商品化,商品經濟發展;對外貿易繁榮城市經濟繁榮;市民階層壯大;坊市變為街市;紙幣出現(交子);土地管理方面,不抑制土地兼并,買賣田宅,必須訂立契約;民事立法;租佃關系大發展。政治方面:專制方面,二府三司;監察方面,臺諫制度;選官方面,文官體制;科舉制度。思想方面:程朱理學方面,格物致知;陸王心學方面,本心良知。因此⑤應填松動,⑥應填商品,⑦應填市民,⑧應填街市,⑨應填土地兼并,⑩應填契約, 應填租佃, 應填二府三司, 應填臺諫, 應填文官, 應填格物致知, 應填本心良知。24. 天人合一 自然【詳解】根據所學,中國古代科技特點:重視實踐;忽視實驗;注重天人合一,尊重自然;注重典籍整理和經驗總結;服務農業和專制政體。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