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整合清單02世界中古史-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針對性復習】【精講+易考點】整合清單公元前4000年 —— 公元15世紀末【基礎知識】一、公元前 公元5世紀——15世紀 西方中古史時期(一)西亞文明代表——阿拉伯帝國1.阿拉伯文明(1)地理位置:地跨歐、亞、非三大洲,是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梁(2)特征: 性、融合性、 性 (造紙術)同時保留古希臘、古羅馬文化以及東方文化(3)文學:“ ”:反映阿拉伯氏族社會的崩潰(公元6-7世紀早期)《 》:一千零一夜(4)數學: 學發展為獨立學科;阿拉伯數字(印度)(5)天文學:證明了發生 的可能性科學(6)醫學:百科全書《 》(傳染病)(7)圭臬:準則、標準、法度(8)伊斯蘭教:7世紀中葉形成由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突厥文化融合(多元文明)(9)政權特點:政教合一:最高執政者 哈里發南亞文明代表——印度笈多帝國和德里蘇丹國2.印度笈多帝國(1)地理位置:恒河中下游(2)宗教:由婆羅門教演變而來的 教逐漸成為主要宗教。3.德里蘇丹國(1)地理位置:印度河上游,恒河上、中游。(2)宗教: 為國教。(3)政權: 為最高執政者。地方劃分行省,總督由蘇丹任命,重要職位由 擔任。東亞文明代表——日本和朝鮮4.東亞文明代表——日本和朝鮮朝鮮(1)史學突出:《三國史記》(新羅、百濟、高句gou麗)《高麗史》;1145年高麗官員成書 薛仁貴東征滅高句麗(2)音樂、舞蹈特色鮮明(3)政權:7世紀末新羅統一朝鮮,模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國家14世紀末高麗大將李成桂遷都漢城,改國號朝鮮日本(1)政權:646年大化改新,模仿隋唐制度建立中央集權制國家10世紀中央集權瓦解,形成獨特社會階層—武士階層12世紀幕府統治形成(2)經濟:貴族、神社、佛寺占有土地,發展莊園(3)文學:《萬葉集》(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4-8世紀)《源氏物語》(成書于11世紀)(4)藝術:法隆寺的修建(607年受南北朝風格影響,木質結構);浮世繪(江戶時代、德川幕府17-19世紀),具有民族特色共性:深受 文化(儒學)的影響,如典章制度、文字、學術文化、風俗習慣等(四)美洲文明代表—— 瑪雅文明、印加文明、阿茲特克文明5.美洲文化(1)宗教:多神崇拜,建造 來祭祀神靈,崇拜 等。(2)瑪雅文明:新石器時代——15世紀中期創造文字;發明“ 歷”;知道“零”的概念,創造出20進制;種玉米(3)印加文明:12世紀——16世紀初建造 廟;使用麻醉劑;制定太陽歷和太陰歷等。(4)阿茲特克文明:14世紀——16世紀 墨西哥鍛造銅器;用圖畫文字記錄事件;陶器、石雕;浮動園地;水渠道路縱橫。毀滅: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四)歐洲文明一、羅馬帝國的覆滅6.羅馬帝國(前27— 年)①395年—— 西羅馬帝國 : 后被日耳曼人消滅②395年—— 東羅馬帝國 : 被奧斯曼滅;伊斯蘭文明;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查士丁尼法典》(1)政權:王權、教權、城市自治權、領主權并立的政治格局封君封臣(2)經濟:莊園經濟(3)宗教:基督教信仰是西歐地區普遍的文化符號(4)文學:騎士文學;市民文學二、中古時期歐洲政治發展(原西羅馬帝國):7.中古時期歐洲政治發展特點:四權博弈① 教會② 國王 ③ 城市④ 貴族8.兩大制度—— 封君封臣;莊園與農奴制(1)封君封臣制度A定義:①封君:分配 為封君;各級 都是土地的實際占有者(司法、行政)②封臣:領取 為封臣(兵役)B性質:①經濟性: 是核心②政治性:等級森嚴封君:保護封臣;維持封臣生計;封臣:服兵役③法律性:莊園法庭的判決,具有法律效力(2)莊園經濟與農奴制①莊園組成:領主(莊園法庭)+ 自耕農 + 農奴② 的農業經濟③農民(地租+勞役)與 農奴(勞役地租)共同進行勞作9.城市自治權的興起(1)時間:10——11世紀(2)原因:①耕地面積增加,工商業經濟繁榮, 階層壯大②城市位于領主土地上,矛盾沖突加劇(3)爭取自治權的方式:談判、贖買、武裝暴動趨勢:(4)作用:王權與城市自治權的結合,有利于統一(1)拜占庭文化特點:繼承了古希臘羅馬文化,融匯了基督教文化和西亞、北非文化標志性成就:《羅馬民法大全》建筑和雕塑:繼承自古希臘羅馬并有所發展(2)俄羅斯文化 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響文學:《伊戈爾遠征記》,反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歷史、傳說和風土人情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1. 繼承 傳播 懸詩 天方夜譚 代數學 日環食 醫典【詳解】波斯帝國之后,古代西亞文明逐漸衰落。7世紀,阿拉伯帝國開始興起,到8世紀已經征服從伊比利亞半島到印度北部的廣大地區。阿拉伯人繼承和融合了上述地區的文化遺產,把古代埃及、西亞、希臘、羅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譯成阿拉伯語,結合阿拉伯人的風俗、語言和傳統,創造了阿拉伯文化。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中國的造紙術、印度的數字等先后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西歐文化的發展。所以①為“繼承”,②為“傳播”。懸詩,阿拉伯古典詩歌集,是前伊斯蘭時期的七篇(一說十篇)長詩的總稱。出現于阿拉伯文學的蒙昧時期,是六、七世紀早期阿拉伯詩歌的代表,對后世詩歌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懸詩采用“格西特”詩體,粗獷自然,反映了阿拉伯氏族社會崩潰時期的社會面貌,在阿拉伯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阿拉伯世界是婦孺皆知的名篇。所以③為“懸詩”。《一千零一夜》(Tales from the thousand and one nights、The Arabian Nights)是阿拉伯民間故事集,又名《天方夜譚》。該作講述古代阿拉伯地區有一位國王叫山魯亞爾,他生性殘暴嫉妒,因王后行為不端,將其殺死,此后每日娶一少女,翌日晨即殺掉,以示報復。宮相維齊爾的女兒山魯佐德為拯救無辜的女子,自愿嫁給國王。山魯佐德用講述故事方法吸引國王,每夜講到最精彩處,天剛好亮了,使國王因愛聽故事而不忍殺她,允許她下一夜繼續講。她的故事一直講了一千零一夜,國王終于被感動,與她白首偕老。因其內容豐富,規模宏大,故被高爾基譽為世界民間文學史上“最壯麗的一座紀念碑”。所以④為“天方夜譚”。在科學上,伊本·穆薩的《積分和方程計算法》附有800多個實例,把代數學發展為獨立學科。所以⑤為“代數學”。白塔尼修正了計算太陽和部分行星軌道的方法,證明了發生日環食的可能性。他的《薩比天文歷表》傳入歐洲后,對歐洲天文學產生很大影響,曾經被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所以⑥為“日環食”。伊本·西那的《醫典》是一部醫學百科全書,傳入歐洲后被翻譯成拉丁語,長期用作醫學的標準教科書。在15世紀最后30年內,該書就重印了15次。所以⑦為“醫典”。2.印度【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印度笈多帝國(1)地理位置:恒河中下游。(2)宗教:由婆羅門教演變而來的印度 教逐漸成為主要宗教。3. 伊斯蘭 蘇丹 穆斯林【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德里蘇丹國(1)地理位置:印度河上游,恒河上、中游。(2)宗教:伊斯蘭為國教。(3)政權:蘇丹為最高執政者 。蘇丹地方劃分行省,總督由蘇丹任命,重要職位由穆斯林擔任。4.中華文化【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朝鮮和日本均屬中華文化圈,均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5. 金字塔 自然神 瑪雅 太陽【詳解】根據所學可知,美洲文化(1)宗教:多神崇拜,建造金字塔來祭祀神靈,崇拜自然神等。(2)瑪雅文明:新石器時代——15世紀中期。創造文字;發明“瑪雅歷”;知道“零”的概念,創造出20進制;種玉米。(3)印加文明:12世紀——16世紀初建造太陽廟;使用麻醉劑;制定太陽歷和太陰歷等。(4)阿茲特克文明:14世紀——16世紀 墨西哥鍛造銅器;用圖畫文字記錄事件;陶器、石雕;浮動園地;水渠道路縱橫。毀滅: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入侵6. 395 476 1453【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羅馬帝國建立于公元27年,分裂于公元395年。公元395年到公元476年是西羅馬帝國存在的時間,西羅馬帝國最終被日耳曼人滅亡。公元395年至公元1453年是東羅馬帝國存在的時間,最終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滅亡。7. 教權 王權 城市自治權 領主權【詳解】根據教材相關內容可知:中古時期歐洲政治發展的特點:四權博弈,即教權、王權、城市自治權和領主權。8. 土地 領主 土地 土地 自給自足【詳解】封君封臣制度是社會動蕩和自然經濟的產物,8世紀后逐漸與封土聯系在一起。當時,地方領主為其家族和親兵提供土地作為給養。授予土地者為封君,領取土地者為封臣。封臣必須效忠封君,主要義務是服兵役。由于土地被層層分封,各級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實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經濟等各種權利,一方面,國王或皇帝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通過封君封臣制度與各級封建主聯系起來,成為西歐社會的統治階級;另一方面,封建主作為領主,在各自的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利,政治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所以①為“土地”,②為“領主”,③為“土地”。封君封臣制度的特點是:以土地為紐帶、層層分封;等級森嚴、依次主臣關系;契約關系(互盡義務)、有限控制。所以④為“土地”。莊園是中古西歐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大小不一,耕地由領主自營地和農民份地組成。領主自營地由領主直接經營,由農奴耕種,收入歸領主所有。農民份地是農民從領主處領有的土地,分為農奴份地和自由農份地,自耕自收。所以⑤為“自給自足”。9. 工商業 平民權逐步崛起,領主權受到沖擊【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中世紀的西歐城市興起,原因主要是耕地面積增加,工商業經濟繁榮,工商業階層壯大,而且城市位于領主土地上,矛盾沖突加劇。城市興起的趨勢是平民權逐步崛起,領主權受到沖擊。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