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整合清單05中國近代史之兩半社會的形成歷程-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針對性復習】【精講+易考點】整合清單一.解讀近代社會(1840——1949)1.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表現社會向 社會的轉變過程,所引起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乃至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各個方面的變革,包括經濟上的 (機器制造)、 (資本主義工商業)、 (世界市場);政治上的 (近代西方民主制度)、 (近代法律);思想上的 、 (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創新)。(一)近代化的表現2.經濟近代化(1)工業化: 轉向(2)市場化經濟結構變化①傳統 、 的解體② 的發展社會結構變化①農民破產、地主衰落② 的產生,壯大。(3)全球化:中國被迫卷入 ,成為原料供應地和商品傾銷地3.政治近代化(1)民主化:由專制轉向 (資產階級代議制)(2)法制化:由 轉向法制3.思想近代化:(1)科學(由愚昧轉向科學)(2)理性(獨立思考、判斷、創新)4.社會性質:①半殖民地 -- 列強入侵(獨立國家主權喪失;政治上半殖民地)②半封建 -- 小農經濟的解體(經濟上的半封建)4.社會使命①反侵略——民族獨立②反封建——國家富強 ①暴力抗爭②循序漸進學習(二)近代前期1840年——20世紀初 重要知識點歸納5.社會性質(1)政治:逐步淪為 社會; 矛盾、 矛盾加深; 運動興起;傳統政治體制受沖擊。(2)經濟:小農經濟逐步解體;民族資本主義得到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壯大。(3)思想:西學涌入;傳統理學受沖擊;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2.政治民主化的表現:①1861年總理衙門的設置(近代外交機構的近代化;外交觀念的近代化——沖擊天朝上國思想)②1898年,君主立憲(民主化)③1901——1911清末新政6.經濟近代化的表現①工業化:機器生產(洋務企業;民族工業;外資企業)洋務企業特點: ; ; ;官僚經營;分散經營;重工業②全球化: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③商品化:傳統經濟結構受到沖擊(小農解體——近代工業+商品經濟)社會結構變化(傳統儒生——近代人才)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過程7.(一)1840—1842年 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起點8.鴉片戰爭時期的中國社會現狀①經濟:自然經濟 ;西方工業品沒有 ;對外貿易 (茶、生絲)②政治: 體制的長期存在;人口壓力③文化: 觀念(“中華中心論”); 觀念; 觀; 文化(程朱理學)9.鴉片戰爭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起點的原因戰爭及戰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帶給中國社會巨大沖擊,使中國社會性質發生變化(1)政治上:領土完整、主權獨立①割香港島,領土被分割。②喪失 。③ 的確立以及租界的形成,破壞中國司法主權。④ 。成為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國家(2)經濟上: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封建國家①列強商品傾銷,東南沿海自然經濟解體。②淪為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③開始卷入世界市場。成為了經濟上的半封建國家(3)文化:傳統官僚文化,程朱理學西學傳入在口岸建立教堂——便于文化侵略10.1856—1860年 加速了中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演變1.實質: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11.第二次鴉片戰爭加速中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演變的原因(條約)(1) ——控制清政府內政外交;設置(2)外艦可以使入長江和各通商口岸——外國勢力深入中國沿海和內地(3)俄國侵占中國144萬平方千米的土地(4)免征 ——海關管理權;關稅、內地稅自主權全面喪失:《天津條約》增開10口口岸;《北京條約》開天津;允許外國人游歷、通商、傳教——便于文化入侵12.史料分析鴉片戰爭前,清政府一直沒有設置專管外事的機構,凡有“藩屬”朝貢事務,或遇有外交往來和交涉事宜,均交由禮部和理藩院兼管。如有重大交涉事件發生,則由皇帝派欽差大臣負責辦理。鴉片戰爭后,五口通商的開辟,使外交事務日益頻繁,清政府遂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設置五口通商大臣,由兩廣總督兼領,負責外交事務。咸豐九年(1859年),改由兩江總督兼領,負責辦理與各國通商事宜。五口通商大臣仍是欽差大臣的身份。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后,外國公使駐京,西方諸國相繼在北京建立了公使館,并強烈要求各國政府和外交使節直接與內閣和軍機處交往,而不再通過禮部及沿海督撫進行間接交往。咸豐十年(1860年),清政府宣布在北京正式建立專掌外交事務的專門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中國外交事務在兩次鴉片戰爭后有何轉變?(三)邊疆危機13.背景19世紀60年代開始,西方列強加緊爭奪市場、原料產地和殖民地,從中國鄰國開始,蠶食推進,中國 、 、 邊疆危機出現。14.左宗棠收復新疆背景:①1864年,受太平天國運動影響,天山暴亂。②1865年新疆被阿古柏軍占領(政教合一)。③1871年沙俄占領伊犁過程:①1875—1878年(和田),左宗棠收復除伊犁外的新疆全部領土。②1882曾紀澤收復伊犁③1884年 政府在新疆建立 (劉錦棠)。影響: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四)1894甲午戰爭極大的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15.原因(1)中國承認朝鮮"獨立”(中國對朝鮮的宗主權結束)—— 徹底崩潰。政:(2)割臺灣、澎湖列島、遼東半島給日本——領土主權進一步喪失。(3)賠款白銀2億兩清政府舉借洋債:政治和經濟上更依附帝國主義(4)列強掀起 ;民族危機加深。經:(1)允許日本人在華設廠—— 輸出與 輸出并存。(2)增開重慶、沙市、蘇州和杭州為通商口岸——方便日本掠奪原料和傾銷商品。(3)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4)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 徹底崩潰。思:(1) 的覺醒(2)向西方學習由 層面轉向 層面(五)1900八國聯軍侵華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最終形成1.原因:(1)政治上,《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帝國主義徹底地控制了清政府;(2)經濟上,因為巨額的戰爭賠款,中國政府要以海關稅和鹽稅作為擔保;(3)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是全方位的,既有政治控制、經濟擴張,也有軍事打擊、文化滲透。(六)基礎知識匯總16.歸納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歷程(1) 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起點(2) 加速了中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演變(3) 極大的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4) 簽署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最終形成17.近代化的表現A.經濟近代化(1)工業化:手工業轉向(2)市場化結構變化①傳統 、 的解體②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結構變化①農民破產、地主衰落②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壯大;買辦階層的出現(3)全球化:中國被迫卷入 ,成為原料供應地和商品傾銷地B.政治近代化: (1)民主化:專制向民主轉變(2)法制化:人治向法制轉變C.思想近代化: (1)科學化:(愚昧——科學)(2)理性化:(獨立思考、判斷、創新)(七)基礎知識補充中日甲午戰爭:1.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2.過程:甲午中日戰爭是在中國境外的朝鮮半島及黃海北部進行,陸戰主要是平壤戰役,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1)豐島海戰:1894年7月下旬,中日兩軍在朝鮮境內開戰。清軍在豐島海面被日軍偷襲之后,很快也被在陸上的日軍偷襲;(2)平壤戰役:由于朝鮮政府已被日本控制,葉志超、聶士成等部駐牙山的清軍被迫繞道漢城,北撤到朝鮮北部重鎮、平安道首府——平壤。(3)鴨綠江江防戰:戰爭在遼東半島進行,有鴨綠江江防之戰和金旅之戰。鴨綠江江防之戰開始于10月24日,是清軍面對日軍攻擊的首次保衛戰。(4)威海衛之戰:威海衛之戰是保衛北洋海軍根據地的防御戰,也是北洋艦隊的最后一戰。日軍占領威海衛城。威海陸地悉數被日本占據,丁汝昌坐鎮指揮的劉公島成為孤島。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曾致書丁汝昌勸降,遭丁汝昌拒絕。1895年3月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1. 傳統 近代 工業化 市場化 全球化 民主化 法制化 理性化 科學化【詳解】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表現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的轉變過程,所引起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乃至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各個方面的變革,包括經濟上的工業化(機器制造)、市場化(資本主義工商業)、全球化(世界市場);政治上的民主化(近代西方民主制度)、法制化(近代法律);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學化(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創新)。2. 手工業 機器制造 農業 手工業 資本主義工商業 民族資產階級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詳解】結合題意和所學知識可知,經濟近代化(1)工業化:手工業轉向機器制造;(2)市場化。經濟結構變化:①傳統農業、手工業的解體;②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社會結構變化:農民破產、地主衰落 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壯大。(3)全球化: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原料供應地和商品傾銷地。3. 民主政治 人治【詳解】根據所學知識,政治近代化的表現:民主化,由專制轉向民主政治(資產階級代議制);法制化,由人治轉向法制。故填空1.民主政治;2.人治。4.救亡圖存【詳解】結合題意和所學知識可知,社會使命包括:①反侵略——民族獨立②反封建——國家富強救亡圖存①暴力抗爭②循序漸進學習5. 兩半 民族 社會 救亡圖存【詳解】根據所學知識,近代以來的社會性質:在政治上,逐步淪為兩半社會;民族矛盾、社會矛盾加深;救亡圖存運動興起;傳統政治體制受沖擊。在經濟上,小農經濟逐步解體;民族資本主義得到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壯大。在思想上,西學涌入;傳統理學受沖擊;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故填空1.兩半;2.民族;3.社會;4.救亡圖存。6. 機器生產 雇傭勞動 成本核算【詳解】根據所學知識,經濟近代化的表現:工業化上,機器生產(洋務企業;民族工業;外資企業)洋務企業特點:機器生產;雇傭勞動;成本核算;官僚經營;分散經營;重工業。在全球化上,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在商品化上,傳統經濟結構受到沖擊(小農解體——近代工業+商品經濟)社會結構變化(傳統儒生——近代人才)。故填空1.機器生產;2.雇傭勞動;3.成本核算。7.鴉片戰爭【詳解】結合所學可知,1840—1842年鴉片戰爭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起點,中國國家主權開始喪失。8. 解體 市場 出超 專制集權 夷夏 本末 義利 士人【詳解】結合題意和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爭時期的中國社會現狀①經濟:自然經濟解體;西方工業品沒有市場;對外貿易出超(茶、生絲)②政治:專制集權體制的長期存在;人口壓力③文化:夷夏觀念(“中華中心論”);本末觀念;義利觀;士人文化(程朱理學)9. 關稅自主權 領事裁判權 片面最惠國待遇【詳解】鴉片戰爭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起點的原因:戰爭及戰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帶給中國社會巨大沖擊,使中國社會性質發生變化(1)政治上:領土完整、主權獨立①割香港島,領土被分割。②喪失關稅自主權。③領事裁判權的確立以及租界的形成,破壞中國司法主權。④片面最惠國待遇。成為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國家(2)經濟上: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封建國家①列強商品傾銷,東南沿海自然經濟解體。②淪為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③開始卷入世界市場。成為了經濟上的半封建國家(3)文化:傳統官僚文化,程朱理學西學傳入在口岸建立教堂——便于文化侵略10.第二次鴉片戰爭【詳解】結合所學可知,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加速了中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演變,中國國家主權進一步喪失。11. 外國公使進駐北京 總理衙門 內地稅【詳解】結合所學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簽訂的《天津條約》規定外國公使進駐北京以及1861年設立的總理衙門便于列強控制清政府內政外交,故①為外國公使進駐北京,②為總理衙門。結合所學可知,外國貨物在中國內地免征內地稅,使得中國內地稅自主權全面喪。12.(1)鴉片戰爭前:①外交事務由禮部和理藩院兼管。②特殊事件,欽差大臣辦理。③朝貢外交(間接外交)(2)鴉片戰爭后:①設五口通商大臣,地方官員兼職,負責外交事務。②近代外交觀念產生③總理衙門是專門外交機構【詳解】鴉片戰爭前:根據材料“遇有外交往來和交涉事宜,均交由禮部和理藩院兼管”可概括出外交事務由禮部和理藩院兼管。根據材料“如有重大交涉事件發生,則由皇帝派欽差大臣負責辦理”可概括出特殊事件,欽差大臣辦理。根據材料“凡有‘藩屬’朝貢事務”可概括出朝貢外交(間接外交)。鴉片戰爭后:根據材料“鴉片戰爭后,五口通商的開辟,使外交事務日益頻繁,清政府遂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設置五口通商大臣,由兩廣總督兼領,負責外交事務”可概括出設五口通商大臣,地方官員兼職,負責外交事務。根據材料“強烈要求各國政府和外交使節直接與內閣和軍機處交往,而不再通過禮部及沿海督撫進行間接交往”“清政府宣布在北京正式建立專掌外交事務的專門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并結合所學可概括出近代外交觀念產生;總理衙門是專門外交機構。13. 西北 西南 東南【詳解】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60年代開始,西方列強加緊爭奪市場、原料產地和殖民地,從中國鄰國開始,蠶食推進,中國西北、西南、東南邊疆危機出現。14. 光緒 行省【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左宗棠收復新疆背景:1864年,受太平天國運動影響,天山暴亂。1865年新疆被阿古柏軍占領(政教合一)。1871年沙俄占領伊犁過程:1875—1878年(和田),左宗棠收復除伊犁外的新疆全部領土;1882曾紀澤收復伊犁;1884年光緒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劉錦棠)。影響: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故填空1.光緒;2.行省。15. 朝貢貿易體系 瓜分中國狂潮 商品 資本 重農抑商 民族民主意識 技術 制度【詳解】結合題意和所學知識可知:原因可從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思考:(1)中國承認朝鮮"獨立”(中國對朝鮮的宗主權結束)——朝貢貿易體系徹底崩潰。政:(2)割臺灣、澎湖列島、遼東半島給日本——領土主權進一步喪失。(3)賠款白銀2億兩清政府舉借洋債:政治和經濟上更依附帝國主義(4)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民族危機加深。經:(1)允許日本人在華設廠——商品輸出與資本輸出并存。(2)增開重慶、沙市、蘇州和杭州為通商口岸——方便日本掠奪原料和傾銷商品。(3)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4)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重農抑商徹底崩潰。思:(1)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2)向西方學習由技術層面轉向制度層面16. 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 甲午戰敗 辛丑條約【詳解】歸納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歷程(1)鴉片戰爭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起點(2)第二次鴉片戰爭加速了中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演變(3)甲午戰敗極大的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4)辛丑條約簽署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最終形成17. 機器制造業 經濟 農業 手工業 社會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詳解】結合所學可知,近代化在經濟上的第一個表現是工業化即手工業轉向機器制造業。第二個表現是市場化,包括經濟結構的變化即傳統農業和手工業的的解體;社會結構的變化即農民破產和地主衰落。第三個表現是全球化即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原料供應地和商品傾銷地。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