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屆 “希望杯”初中試題芻議2008年第19屆全國“希望杯”數學邀請賽已經落下了帷幕。作為數學愛好者總要回味今年的試題.,交流學習試題的體驗。 “希望杯”初中試題的內容那樣的基本,粗看平淡無奇,細品則另有醇美的風味.比如,初一1試題4. 正方形內有一點A,到各邊的距離分別為1,2,5,6,則正方形面積為( )(A)33 (B)36 (C)48 (D)49 答案:選(D).由于A在正方形內,所以A到兩組對邊的距離之和相等,由于只有1+6=2+5,于是,正方形的邊長只能為7,故面積是72=49(平方單位).題目的設置將正方形的邊長為7,以條件“正方形內有一點A,到各邊的距離分別為1,2,5,6”,將其巧妙地隱藏起來,等待解題者去發見。接著又在初一2試中,進一步升華為試題9.平行四邊形內一點到四條邊的距離分別是1,2,3,4,那么,這樣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最小是( ).(A)21 (B) 22 (C) 24 (D) 25.答案:選(A).如1圖所設,和是平行四邊形的兩條邊長,和是平行四邊形的兩條高,則 面積.從1,2,3,4共有3組組合可作為為和,其中 時,最小.本題巧妙地利用斜邊大于直角邊解決了最小值的問題. 拓廣了前一個試題的內涵,足見命題者匠心獨運.對綜合性的大題仔細品味,試題有如下特點.一、題型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寓以新意有發展例1. 如圖2,A和B兩個小機器人,自甲處同時出發相背而行,繞直徑為整數米的圓周上運動,15分鐘內相遇7次,如果A的速度每分鐘增加6米,則A和B在15分鐘內相遇9次,問圓周直徑至多是多少米?至少是多少米?(取)分析:行程中的相遇問題,從小學開始就是重要的應用題型,屬基本題型。其中路程、時間與速度的關系是基本知識。解決本題的關鍵在于基本技能的綜合運用。由于圓的直徑為,則圓周長為。設A和B的速度和是每分鐘米, 一次相遇所用的時間為分;他們15分鐘內相遇7次,用數學語言可以描述為 ①如果A的速度每分鐘增加6米,A加速后的兩個機器人的速度和是每分鐘米,則A和B在15分鐘內相遇9次,用數學語言可以描述為 ②本題不是列方程,而是列不等式來描述題設的數量關系,這對一般學生可能比較生疏,體現了基本技能的靈活性。 由①,得由②,得, 上面兩式相加,則有,. 已知“圓的直徑為整數米”,所以,圓周直徑至多是28米,至少是10米。 將行程問題與不等式的整數解聯系起來,使行程問題的老題型有了新意,運算與表達難度對初一學生適中,可以綜合考察學生的數學素養與數學能力。二、問題不難,思路不難,解法不難,深層聯系須挖掘我們著重分析初二2試的第22題的來龍去脈. 杠桿在直角坐標軸上滑動,是非常典型的題型,對研究軌跡,函數、極值、導數都有重要意義.從小學到大學,都屬常見的基本題型.比如:1. 圖3中的兩個滑塊A,B由一個連桿連接,分別可以在垂直和水平的滑道上滑動。開始時,滑塊A距O點20厘米,滑塊B距O點15厘米。問: 當滑塊A向下滑到O點時,滑塊B 滑動了多少厘米?(第十屆華杯賽口試題22)【答】滑塊B滑動了10厘米。【理由】由,可知連桿的長度等于25厘米。當滑塊A向下滑到O點時,滑塊B距O點的距離是25厘米,故滑塊B滑動了25 -15 =10厘米.2.“給定直角XOY,一條定長(記為)的線段AB兩端在角的兩邊上滑動,求AB中點P的軌跡.(軌跡是以O為中心,為半徑的圓被定直角XOY截出的四分之一圓弧,解略)把定長線段變為一個直角三角形的斜邊,可得3.“在直角坐標系中,滿足,點A,B分別在軸、軸上,當A點從原點開始在正軸上運動時,點B隨著在正軸上運動(圖 4).求原點O到點C的距離OC的最大值,并確定此時圖形應滿足什么條件?”(OC的最大值是10,當A點重合于O時可達到)如果求的線段的一端C不是直角的頂點,比如將直角板翻過來放,將C放在軸上,求原點O到點B的距離OB的最大值,就改編成了19屆初二2試的第22題. 并且有意識地安排成了3問的階梯型,啟發作題的思維過程.例2. 在直角坐標系中,滿足,點A,C分別在軸、軸上,當A點從原點開始在正軸上運動時,點C隨著在正軸上運動.(1)當A在原點時,求原點O到點B的距離OB;(2)當OA=OC時,求原點O到點B的距離OB;(3)求原點O到點B的距離OB的最大值,并確定此時圖形應滿足什么條件? 解答分析:(1)當A點在坐標原點時,如圖5,AC在軸上,軸,所以 目的是從特殊情況理解題意,考察勾股定理的基本應用與計算.(2)當時,如圖6,是等腰直角三 角形,AC = 2.,所以 ,過點B作于E,過點C作且CD與BE交于點D,則 又BC=1,所以因此 本問就當時,求原點O到點B的距離OB.為求“原點O到點B的距離OB的最大值” 是個方法性的提示. 那么如何找這個最大值呢?一般地我們也可以通過如下的代數的途徑求得這個極值.解: 如圖7所示,設過C作,由于所以由可以得B點的坐標為.則 當時,所以這種解法所用的三角函數,顯然超出了初二的知識范圍,我們寫出來是為了給大家參考.有沒有可供初二學生接受的直觀的妙著呢?有的!請看:(3)如圖8,取AC的中點E,連結OE,BE. 在Rt中,OE是斜邊AC上的中線,所以在中,BC=1,所以若點不在一條直線上,則若點在一條直線上,則所以當點在一條直線上時,OB取到最大值,最大值是當在一條直線上時,OB取到最大值時,AC與軸的夾角 從圖9可見,OE=1,,但CE=OE=1,.與三角法計算的結果是一致的.這里,巧妙地利用了線段的基本性質:兩點間線段最短.一般地說,線段基本性質常用來求最小值。即線段AB長為定值時,AC+BC的最小值為AB,此時C在AB上.這是線段基本性質的一種應用;而另一種應用往往為人們所忽視:如果兩條線段AC和CB在C點接在一起,AC = m與CB = n都是定長;那么AC+BC的最大值為m + n,此時C、A、B三點共線. 例2的第(3)問就是應用了這一性質.三、課外知識以簡單的整數整除、組合計數為主,重在知識的靈活運用. “希望杯”作為中學生的數學競賽,畢竟不是中考.總要有一些機智靈巧的問題,考察學生的數學素質與數學意識. 其中以簡單的整除知識、最基本的組合知識為首選內容.例3. 已知是正整數.(1)若與的末位數字相同,求的最小值;(2)若與的末兩位數字都相同,求的最小值。 這是初二2試第23題.解(1)若與的末位數字相同,必須且只須是10的倍數,即是10的倍數.又 所以是10的倍數,即只需的末位數字是1. 顯然34 = 81滿足條件,所以的最小值是4.取則此時最小,其最小值等于6.(2)若與的末兩位數字都相同,必須且只需是100的倍數.即是100的倍數. 又所以是100的倍數,即只需的末兩位數字是01.由于的末位數字是1,所以一定是4的倍數.令(是正整數)所以的末兩位數字是01.經試算可知:811 末兩位數字是81;812 末兩位數字是61;813 末兩位數字是41;814 末兩位數字是21;815 末兩位數字是01;……,當=5時,的末兩位數字是01.所以當=5時,取得最小值是20,也就是的最小值是20.例3的命題思路源于1978年第20屆IMO的試題1:“與的最后三位數相等,試求使最小的正整數這里” ,是這道IMO試題的簡化。會解例3的同學,已經為解決這類競賽試題作了知識與思路的必要的準備.例4. 某校組織了20次天文觀測活動,每次有5名學生參加,任何2名學生都至多同時參加過一次觀測.證明:參加過這些觀測活動的學生數不少于21名.這是初一2試第23題. 證明:設參加觀測活動次數最多的學生A參加了a次觀測,共有x名學生參加過這些觀測活動. 由于有A參加的每次觀測活動中,除了A,其他學生各不相同(這是因為任何2名學生都至多同時參加過一次觀測),故 x≥. (I) 另一方面,學生A參加觀測的次數不小于每名學生平均觀測次數.即 a≥. (II) 綜合(I)、(II),得x≥,≥0.即. 因是相鄰兩個自然數的乘積,經試算可得 x≥21. 即參加過這些觀測活動的學生數不少于21人. 例3和例4,都有推理計算或論證.這是數學素養的基本要求.第19屆整個初中兩個年級的“希望杯”試題,注重“雙基”,體現對數學教學的總體要求:現實是源泉,興趣引入門,思維是核心,證明是靈魂.總體說來基本體現了希望杯命題的原則:貼近現行的中學教材;試題活而不難,巧而不偏.富于啟發性,試題既大眾化,又富有啟發性. 試題總體體現了時代性,適應了時代的要求.以上簡單例析,難免掛一漏萬,只是應編輯部之邀發表的一點個人體會.僅供大家參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