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隋朝的統一與滅亡 導學案【學習目標】1.識讀地圖并應用動態地圖填空,掌握大運河貫通南北,聯通五大水系的基本情況,培養時空觀念;比較隋朝開創的科舉制度與前朝選官制度的不同,分析科舉制對不同群體的影響,初步理解科舉選官的意義,逐步提升分析能力和歷史理解能力。2.通過制作時間軸,知道隋朝的統一結束了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局面,培養時空觀念;閱讀課本,概括隋朝速亡的原因,加強提煉歷史信息的能力。3.通過學習隋朝的統一,認識到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是國家繁榮富強的基礎;通過學習隋朝的滅亡,樹立以民為本的理念。【教學重難點】重點:隋統一的原因及意義;大運河;科舉制。難點:創立科舉制的原因及意義。【知識結構】【自主學習】課標內容:知道隋朝的統一,了解科舉取士制度的創建和大運河的開通;知道隋朝滅亡的原因。1.隋的統一(1)建立:581年, (隋文帝)奪權建立隋朝,以長安為都城。 (2)統一: 年,隋文帝滅掉陳朝,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2.開通大運河(1)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2)開始:從605年起, 下令開鑿。 (3)概況:大運河以 為中心,北抵 ,南至余杭,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2 700多千米。 (4)作用: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3.開創科舉取士制度(1)誕生:① 時,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 ② 時, 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 (2)作用: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推動了 的發展。 4.隋朝的滅亡(1)原因:隋煬帝的暴政。(2)滅亡: 年,隋煬帝在江都被叛將殺死,隋亡。 【歸納提高】1. 隋為什么能完成統一大業?①長期戰亂,人民渴望統一;②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經濟的發展;③隋國力強盛,準備充分;④南陳政治腐敗。2、隋朝和秦朝相比有哪些相似之處?①統治時間短,因為暴政而亡。②結束了分裂,實現統一。③興建大工程——秦:長城; 隋:大運河④制定影響深遠的制度——秦:確立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隋:確立了科舉制。3、從三國到隋的政權更迭【基礎鞏固】1.《曇花王朝——隋帝國的短暫與輝煌》一書(如下圖)詳細介紹了隋朝這一段歷史。書中不應出現的是( )A.大運河的開鑿 B.黃巢大起義C.統一南北幣制 D.煬帝的暴政2.“他在位期間成功地統一了西晉末年以來近300年的分裂局面,發展經濟,編訂戶籍,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材料中的“他”指的是A.司馬炎 B.隋文帝 C.隋煬帝 D.唐太宗3.司馬光編著的《資治通鑒》中提到:“煬皇帝上之下大業五年(公元609年)……是時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有奇。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世之盛,極于此矣。”由此可見( )A.隋文帝勵精圖治,國家疆域遼闊,人口大幅增長B.隋煬帝統治初期,隋朝的綜合國力達到本朝鼎盛C.隋朝史學家司馬光歌功頌德,不遺余力粉飾太平D.公元六零九年是中國歷史上國力最為強盛的年份4.《話說運河》中有句解說詞:陽剛的一撇是萬里長城,陰柔的一捺是京杭運河,在中國的大地上書寫了一個巨大的中國“人”字。下對于這“一捺”的描述正確的是:( )A.中心是涿郡B.開鑿者是隋文帝C.開通的目的是便于帝王南巡游玩D.加強了南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5.唐朝一位范陽(今北京)商人,要到洛陽經商,如果走運河水路,他必須經過( )A.永濟渠 B.通濟渠 C.邗溝 D.江南河6.古人詩贊 “人生四喜”曰:“久早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與“金榜題名”相關的制度正式確立于以下哪個皇帝統治時A.隋文帝 B.隋煬帝 C.武則天 D.唐玄宗7.下列關于科舉制的說法錯誤的是A.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 B.只有高門士族的子弟能參加考試C.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確立 D.推動了教育的發展8.隋朝與秦朝的相似之處有①都統一文字②都首創影響深遠的重要制度③都興建有大型的著名工程④都是暴政而亡的短命王朝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9.隋王朝這個統一中國三十多年的王朝,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隋朝的基本特征是( )A.經濟繁榮 B.二世而亡 C.短暫而繁榮 D.節儉盛行10.請你仔細觀察下圖,結合所學內容并回答問題。(1)上圖描述的是_________(水利工程的名稱)此河是________(填皇帝)在位時開通的?(2)此河是以_________(為中心的大運河,兩端城市的現今名稱:A.涿郡指今_________B.余杭指今_________(3)假如你是唐朝時期的讀書人,從B點到洛陽去,可能經過哪幾段運河?(填具體河段名稱不填序號)(4)開通此河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歷史意義?【培優提升】1.下列哪一史實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 )A.隋文帝滅掉陳朝 B.隋朝創立科舉制C.隋朝統一度量衡 D.隋朝開通大運河2. “煬帝此舉,為其國促數年之祚(國運),而為后世開萬世之利,可謂不仁而有功者矣。”“煬帝此舉”是指A.建立隋朝B.統一全國C.開通大運河D.創立科舉制3.隋煬帝時期開鑿的大運河,流經揚州的一段是( )A.永濟渠 B.通濟渠 C.邗溝 D.江南河4.有學者認為,“它(科舉制)是唯一沒有被動搖過基礎的制度,是在權威一再崩潰和顛覆中唯一能維持全面而廣泛影響的制度”,“是中國特有的制度,并持續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舉制( )A.具有穩定性和延續性 B.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C.有利于選拔國家需要的人才 D.是唯一沒有被動搖過的制度5.隋的“國富”歷來為傳統的史學家所津津樂道,隋煬帝在全國各地廣設糧倉,長安、太原、洛陽等地的倉庫儲存了幾千萬匹布帛,直到唐朝初年,這些倉庫中的糧食、布帛還沒用盡,如此富庶的隋朝卻短命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A.上層統治者奢侈腐化 B.隋朝統治政策不得民心C.下層的人民起義不斷 D.隋修建大運河耗費國力6.閱讀小面材料。材料一 孫中山先生說過:“現在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是從我們中國學去的。”材料二 自產生之日起就確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懷牒(證件)自列于州縣”的自由報考原則,不論貴族和平民皆可參加公開考試。……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為草野寒酸之士開辟了登仕之途……——楊齊福《科舉制度與近代文化》材料三 一方面,這一制度為中國提供了一種贏得歐洲人敬佩的、有效穩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這一制度,扼殺了創造力,培育了順從性。——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請回答:(1)通過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從中國學去的是什么考試制度?(2)根據材料二,指出這種考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根據材料三,談談你對這一制度的認識。參考答案:【基礎鞏固】1.B 2.B 3.B 4.D 5.A 6.B 7.B 8.D 9.C10.(1) 隋朝大運河 隋煬帝(2) 洛陽 北京 杭州(3)運河:江南河、邗溝、通濟渠(4)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意義: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培優提升】1.A 2.C 3.C 4.A 5.B6.(1)制度:科舉制度。(2)特征:公開、公平、自由;不論貴族和平民皆可參加公開考試。(3)認識:優點:為中國提供了有效穩定的行政管理。缺點:扼殺了創造力,培育了順從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