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3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 導學案(無答案) --2023-2024學年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3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 導學案(無答案) --2023-2024學年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資源簡介

第13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
學習目標
通過了解清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一部分,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
重點
清初加強君主專制、經略邊疆的史實。
難點
清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
基礎梳理
一、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
1. 總體特點:康雍亁時期,君主專制得到加強。
2. 奏折制度
(1)形成:部分官員向皇帝單獨呈送密封報告,皇帝親手批閱后返回,不經過其他中轉、收發環節,形成了奏折制度。
(2)特點:迅速、機密。
(3)作用:使皇帝能夠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了決策效率,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
3. 中樞秘書機構的變化
(1)軍機處
①設立:雍正時,在皇帝寢宮旁邊設立軍機處。
②職責:軍機處官員在皇帝直接監督下工作,商議軍情,起草或處理機要文書。
(2)內閣:只負責處理一般文書。
4. 文字獄
對文化造成嚴重的摧殘。
二、疆域的奠定
1. 總體特點:康乾盛世時期,清朝版圖在前代王朝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開拓和鞏固。
2. 鄭成功收復臺灣和臺灣府設置
(1)鄭成功收復臺灣:1662 年,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
(2)臺灣府設置:1684年,清朝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
3. 雅克薩自衛反擊戰:康熙前期,清軍圍攻侵占雅克薩的俄軍,迫使沙俄同意進行談判。1689 年,兩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確定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
4. 與蒙古族的關系
(1)清軍入關前,打敗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進貢。
(2)清軍與噶爾丹及其后繼者進行了長期斗爭,最終在1757 年將準噶爾部徹底擊敗。
(3)清朝在蒙古族地區設立盟、旗兩級單位進行統治,任命蒙古王公為盟長、旗長。
5. 與新疆維吾爾族的關系
(1)平定維吾爾貴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亂。
(2)1762 年,清朝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總領軍政事務。
6. 與西藏的關系
(1)清政府冊封五世達賴以“達賴喇嘛”尊號,康熙時賜予五世班禪“班禪額爾德尼”尊號。此后歷世達賴和班禪,都經由中央政府冊封。
(2)從1727 年起,清朝開始派遣駐藏大臣,代表朝廷與達賴、班禪共同治理西藏。
(3)1793 年,清政府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 條,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了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的管轄權。
(4)清朝專設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務。
7. 清朝的疆域
(1)清朝疆域四至: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包括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西南抵喜馬拉雅山脈。
(2)管理
①內地:分立18 省,分設巡撫、總督治理。
②東北、北部和西部邊疆:分設若干將軍轄區和辦事大臣轄區。
三、統治危機的初顯
1. 總體趨勢: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統治已出現由盛轉衰的跡象。
2. 表現
(1)國內危機
①人口急劇增長使得資源危機日益顯露。
②政治腐敗和貧富矛盾的積累。
③從乾隆后期起,農民起義屢屢爆發。
(2)外部危機: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在中國東南沿海頻繁活動,要求擴大對華貿易,開拓中國市場。
(3)閉關自守政策
①表現:清朝起初指定四處對外通商口岸,后僅保留廣州一處,并規定由官府特許的“十三行”商人代為管理對外貿易事務。
②內容:外商在廣州的活動及其與中國商民的交往,都受到嚴格約束。民間船只出海貿易,更在嚴厲禁止之列。
③影響: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
習題鞏固
1.雍正皇帝特許部分官員上奏密折,繕寫時須親自為之,一切聽聞皆可上報。奏折要直達御前,并由皇帝親自批答。其根本目的是( )
A. 加強君主專制 B. 保證政令的暢通與保密
C. 提高清朝行政效率 D. 加強對行政官員的監察
2.趙翼在《檐曝雜記》中記載:“軍機處有廷寄諭旨。凡機事慮漏泄不便發抄者,則軍機大臣面承后撰擬進呈,發出即封入紙函,用辦理軍機處銀印鈐之,交兵部加封,發驛馳遞。其遲速,皆由軍機司員判明于函外。曰馬上飛遞者,不過日行三百里。有緊急則另判日行里數始密且速矣。”從中可看出清廷軍機處的廷寄制度( )
A. 便于軍機大臣控制軍權 B. 減少中間環節,提高兵部辦事效率
C. 成為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標志 D. 便于皇帝控制全國軍政大權
3.清初,臺灣迎來了兩次重要的移民高潮。一次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后,數萬明朝的遺民到那里墾殖,使臺灣基本進入農耕社會。第二次是臺灣被清朝收復后,“民之渡臺,如水之趨下,群流奔注”,使臺灣有了更大發展。這兩次移民高潮( )
A. 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控制 B. 沖擊了傳統的閉關鎖國政策
C. 豐富了中華民族歷史發展內涵 D. 驅逐了西方殖民殘余勢力
4.下列圖片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
A. 清朝積極反抗外來侵略 B.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
C.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D. 民族政權走向對立與對抗
5.18世紀后期起,不少士人建議朝廷將內地過剩人口組織起來,遷往西部從事開發。出現這一現象主要是因為( )
A. 西部開發引起士大夫關注 B. 人口膨脹已成為社會問題
C. 有識之士警覺英國的擴張 D. 清朝的行省制進一步完善
6.1683年,康熙帝指出“開海貿易,謂于閩粵邊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財貨流通,各省俱有裨益故令開海貿易”。第二年,康熙帝分別設粵海關、閩海關、浙海關、江海關,管理對外貿易。材料表明( )
A. 清政府始終實行重商主義政策 B. 清政府放棄重農抑商政策
C. 清政府一度放寬對外貿易管制 D. 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7.自清代雍正、乾隆年間起,在臺灣島、四川多山地區、廣西農村、湖南貴州交界、閩粵山區等地,頻繁發生當地土著居民和流入遷徙民眾(客民)的鄉村宗族械斗,有些械斗甚至發展成反抗官府的大規模起義。這反映了當時( )
A. 人口增殖帶來新的社會問題 B. 中央集權強化激化官民矛盾
C. 土地兼并引發民眾強烈不滿 D. 經濟重心南移誘發資源爭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里县| 牡丹江市| 浏阳市| 庄河市| 张家港市| 延安市| 奎屯市| 依安县| 四子王旗| 江华| 咸阳市| 公安县| 肥西县| 东海县| 新疆| 南乐县| 乐业县| 高雄市| 新沂市| 蕲春县| 维西| 太白县| 开化县| 万载县| 安化县| 益阳市| 潞西市| 巴林左旗| 巴马| 三原县| 汤原县| 石泉县| 韶山市| 乌恰县| 竹溪县| 普格县| 和硕县| 天水市| 新巴尔虎右旗| 济南市| 成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