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學習目標通過了解明朝經略邊疆的史實,認識其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重點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鄭和下西洋。難點明朝經略邊疆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基礎梳理一、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1. 明朝建立:1368 年,朱元璋稱帝,定都應天府,國號大明。2. 廢宰相:明太祖廢除了自秦以來一直實行的宰相制度,這一舉措對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3. 設內閣(1)設立:明成祖時設立,作為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機構。(2)職責:替皇帝瀏覽百官奏章,草擬處理意見。(3)影響: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學士權力很大,被比喻為宰相。4. 宦官專權:宦官比內閣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現宦官專權的局面。二、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1. 海上交通:鄭和下西洋(1)時間:15 世紀前期。(2)規模:先后七次遠航,訪問了亞非30 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 沿岸。(3)目的: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4)評價:是世界歷史上規模空前的遠洋航行,但給明朝帶來較大的財政負擔。2. 東南沿海形勢(1)元朝末年:日本海盜不時在我國東部沿海騷擾。(2)明朝前期:倭寇襲擾,明廷派戚繼光等人平倭,東南沿海形勢穩定下來。(3)16 世紀中期:葡萄牙人獲得在澳門的租住權。(4)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蘭擊敗,退出臺灣。三、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1. 北部:蒙古族韃靼、瓦剌(1)明朝措施:重新修筑長城,加強軍事防御。(2)結果:1571 年,韃靼首領俺答汗與明朝訂立和議,接受明朝冊封。2. 西南:藏族措施:授封號,設行都指揮使司等機構管理西藏軍民事務,任用藏族上層人士進行管理。3. 東北:女真族(1)措施:設奴爾干都司,對女真各部落首領封授官號。(2)女真族發展歷程①16、17 世紀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領努爾哈赤逐漸統一女真各部。②1616 年,努爾哈赤稱汗,國號大金。③1636 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明清易代:1644 年,明朝滅亡,清朝遷都北京。達標檢測1.下表是從元朝到明朝中央政府對臺灣地區的管轄事件列舉,以下事件及其后續處理能說明封建王朝中央政府( )時間 事件 事件后續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設置澎湖巡檢司,隸屬福建行省泉州府 明初沿襲1384年(明太祖洪武十七年) 因海禁而廢澎湖巡檢司 1563年,考慮沿海治安等,復設1622年(明熹宗天啟二年) 荷蘭人占領澎湖 1624年,明軍收復澎湖A.重視對異族的管理 B.遏制了荷蘭的擴張C.加強兩岸經濟交流 D.領土主權意識增強2.君主專制制度經過秦漢、隋唐、宋元等階段的不斷發展,至明清時期進一步強化。下列選項中,屬于明朝首創的有A.實行科舉制 B.推行察舉制 C.廢除丞相制 D.設軍機處3.“凡京奏,禁中稱文書,必發閣臣票擬。閣票用本,紙、小帖、墨字,內照票擬,或皇上御筆,或宦官代書,具在文書上面用朱字。閣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筆削或發下改票,閣臣隨即封上,間有執正強爭,也多曲折。”由材料不能得出明朝內閣( )A.地位很高,負責全國的行政事務 B.是輔助皇帝的內侍機構C.是君主專制制度的產物 D.閣臣可以給皇帝提供參考建議4.下圖是鄭和航海路線圖。鄭和堪稱大航海時代的先驅,其遠洋航行的時間之長、規模之大、范圍之廣,都是空前的。他的航海活動( )加強了我國與亞非國家的友好關系促進了我國與歐美國家的經濟交流對非洲國家的財寶進行了大肆掠奪與所到的亞非各國發生了激烈沖突5.明太祖朱元璋曾在八天之內,平均每天批閱奏章兩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為減輕負擔,他設置了( )A.中書省 B.內閣 C.殿閣大學士 D.行省6.從1405年至1433年,鄭和率領龐大船隊七次下西洋,歷時28年,遠航至東南亞、印度洋,最遠到達紅海與非洲東海岸,遍訪30多個國家和地區。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B.尋找失蹤的建文帝的下落C.擴大中外文化交流 D.“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7.內閣大學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瀏覽百官奏章,草擬處理意見,稱為“票擬”。皇帝在“票擬”的基礎上,用紅筆正式批復奏章,稱為“批紅”。明朝中期,有的大學士深得皇帝信任,權力很大,被比喻為宰相。由此可知( )A.內閣大學士負責監察百官 B.明朝中期恢復了丞相制度C.“票擬”權使內閣大學士擁有了決策權 D.內閣制實質上反映了君主專制的加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