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8張PPT)第五章 化工生產中的重要非金屬元素第一節 硫及其化合物一二三硫和二氧化硫硫 酸硫酸根離子的檢驗二硫酸二、硫酸——H2SO4(一)、硫酸的工業制法三種原料:硫黃(或黃鐵礦FeS2)、空氣、98.3%的濃硫酸(代替水)。三個階段:①造氣階段:二氧化硫的制取和凈化②接觸氧化階段:SO2轉化為SO3③生成階段:SO3的吸收和H2SO4的生成硫黃或黃鐵礦空氣燃燒400-500℃V2O5(催化劑)SO3H2SO498.3%的濃硫酸吸收SO24FeS2+11O2Fe2O3+8SO22SO2+O2 2SO3SO3+ H2O == H2SO4二、硫酸——H2SO4(一)、硫酸的工業制法——接觸法思考:為什么用98.3%的濃硫酸吸收SO3,而不用水吸收?硫黃或黃鐵礦空氣燃燒400-500℃V2O5(催化劑)SO3H2SO498.3%的濃硫酸吸收SO2答:用水作吸收劑時,容易放出大量的熱并形成酸霧,吸收速率慢,不利于吸收SO3二、硫酸——H2SO4(二)、認識硫酸——稀硫酸1.稀硫酸的化學性質——從物質分類的角度認識(1).稀硫酸是一種強酸,具有酸的通性稀硫酸二、硫酸——H2SO4(三)、認識硫酸——濃硫酸科普:2.濃硫酸的概念:濃硫酸是指質量分數大于等于70%(濃度為18 mol/L)的硫酸水溶液,俗稱壞水發煙硫酸三氧化硫的硫酸溶液,化學式為H2SO4·xSO3。無色至淺棕色粘稠發煙液體稀硫酸稀硫酸是指密度在1.5g/mL以下,濃度在9.2mol/L以下濃硫酸濃硫酸是指質量分數大于等于70%(濃度為18 mol/L)的硫酸水溶液。純硫酸純硫酸為無色透明油狀液體二、硫酸——H2SO4(三)、認識硫酸——濃硫酸3.濃硫酸的特性——相對稀硫酸而言(1).濃硫酸吸水性和脫水性吸水性 脫水性原理 濃硫酸能夠吸收周圍環境及固體中的結晶水 濃硫酸能夠把有機物中(如棉麻紙張毛絲等)的氫氧元素按照水分子的組成比脫去,剩余黑色的碳區別 物質中含有H2O 物質中不含H2O,含有氫元素和氧元素應用 做干燥劑二、硫酸——H2SO4(三)、認識硫酸——濃硫酸3.濃硫酸的特性——相對稀硫酸而言(2).濃硫酸與蔗糖的脫水性實驗——觀看實驗視頻,記錄實驗現象二、硫酸——H2SO4(三)、認識硫酸——濃硫酸3.濃硫酸的特性——相對稀硫酸而言(2).濃硫酸與蔗糖的脫水性實驗——觀看實驗視頻,記錄實驗現象①實驗現象:蔗糖變黑體積膨脹,變成疏松多孔海綿狀的炭,并放出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②實驗結論:a.濃硫酸具有脫水性b.C+2H2SO4==CO2+2SO2+2H20二、硫酸——H2SO4(三)、認識硫酸——濃硫酸3.濃硫酸的特性——相對稀硫酸而言(3).濃硫酸強氧化性——通過實驗認識①認識實驗裝置:二、硫酸——H2SO4(三)、認識硫酸——濃硫酸3.濃硫酸的特性——相對稀硫酸而言(3).濃硫酸強氧化性——通過實驗認識a.思考,可拉動銅絲的作用?a.思考,品紅的作用?a.思考,浸堿棉團的作用?答:可以控制反應更好的進行答:檢驗二氧化硫答: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硫二、硫酸——H2SO4(三)、認識硫酸——濃硫酸3.濃硫酸的特性——相對稀硫酸而言(3).濃硫酸強氧化性——通過實驗認識②觀看實驗視頻,記錄實驗現象二、硫酸——H2SO4(三)、認識硫酸——濃硫酸3.濃硫酸的特性——相對稀硫酸而言(3).濃硫酸強氧化性——通過實驗認識③實驗現象:銅絲逐漸溶解,表面有氣泡產生;品紅溶液逐漸褪色,將反應后的溶液倒入水中,水變為藍色。④實驗結論:a.Cu+2H2SO4==CuSO4+2H2O+SO2b.濃硫酸具有強氧化性Δ二、硫酸——H2SO4(三)、認識硫酸——濃硫酸a.思考. 常溫下為什么可以用鐵制或鋁制容器盛裝濃硫酸答:常溫下濃硫酸和Fe、Al發生鈍化反應,產生一層致密的氧化膜(Fe2O3、Al2O3),阻止反應進行b.判斷題:1.向CuSO4·5H2O的表面上滴加濃硫酸,一會兒后,晶體表面會出現“白斑”。( )2.濃硫酸具有強氧化性,SO2具有較強的還原性,因此不能用濃硫酸干燥SO2氣體。( )正確錯誤二、硫酸——H2SO4(四)、硫酸的用途硫酸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生產化肥、農藥、炸藥、染料和鹽類等,硫酸的產量被視為一個國家無機化工工業發展水平的標志二、硫酸——H2SO4(五)、幾種常見的硫酸鹽1.閱讀P6資料卡片,認識幾種常見的硫酸鹽硫酸鹽化學式 俗名 顏色 用途CaSO4·2H2O 石膏 白色 塑像、模型、粉筆、醫療繃帶2CaSO4·H2O 熟石膏 白色 磨光粉、紙張填充物、氣體干燥機BaSO4 重晶石 白色 消化系統X射線檢查的內服藥劑,俗稱鋇餐FeSO4·7H2O 綠礬 淺綠色 生產鐵系凈水劑,補血劑等CuSO4·5H2O 膽礬、藍礬 藍色 配制波爾多液KAlSO4·7H2O 明礬 白色 凈水劑感謝全體同學認真聽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