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交通與社會變遷水陸交通的變遷(導學案)一、【學習目標】【課標要求】了解古代的路、橋建設及主要交通工具;認識新航路開辟和工業革命對促進交通進步的作用。【核心素養】1.通過古代的水陸交通建設及主要交通工具,從“時空觀念”角度掌握交通的發展過程。2.能夠結合時代背景,認識古代交通特別是中國古代交通發展的輝煌成就和特點,從“歷史解釋”“史料實證”角度認識古代交通發展的意義,體會古人的智慧,培養家國情懷。3.掌握近代交通工具及對海洋的探索,從“歷史解釋”“唯物史觀”的角度認識新航路開辟和工業革命對促進交通進步的作用。4.能夠結合時代背景,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理解水陸交通的發展對政治、經濟、文化、城市以及信息交流等方面產生的影響,培養學生運用唯物史觀解決問題的能力。【重點難點】重點: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工業革命與交通發展。難點:交通與社會變遷,突出交通的改進對國家發展、城市變遷和信息傳遞的影響。二、【自主預習、合作探究】(用時20分鐘)(閱讀教材,完成下列填空,在教材相應位置進行標注后,識記相關內容)學習目標一:知識點一 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1.古代交通產生和發展的原因(1)原始人在自然界中習慣性的足跡就形成了“路”。(2)人類轉向定居生活后,以住地為中心的交通進一步發展。(3)生產的發展推動了人工道路的鋪設。2.古代交通的代表性成就(1)陸路交通西方 羅馬帝國的道路把羅馬和各行省連接起來,形成“ ”的盛況中國 ①秦朝:修筑的馳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構成了以 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 ②漢代:開通了連接亞、歐、北非的大通道— ③唐代:驛道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 ④元朝:構成了以大都為中心的驛路交通網(2)水路交通中國 ①春秋時期:已有運河 ②秦朝:秦始皇開鑿了 ,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 ③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溝通了中國南方和北方 ④元朝: 為世界之最西方 ①17世紀開通的法國 運河,是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歐洲歷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運河之一 ②17世紀荷蘭阿姆斯特丹建立的運河系統,是荷蘭經濟和文化繁榮的重要體現學習目標二:知識點二 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1.中國古代對海洋的探索(1)西漢時期:初步形成東、南兩條航線,東線通向 和日本,南線通向印度洋。(2)宋元時期: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有了重大進步, 、實用航海圖和天文定位技術廣泛應用,使中國海船能夠持續航行。(3)明朝:鄭和下西洋①時間:1405年到1433年。②概況:鄭和七次下西洋,船隊航行至東南亞、印度、波斯灣、阿拉伯半島、紅海和東非沿岸等地。(4)中國古代已經形成了連通中國與東亞、南亞、西亞、非洲等地的“ ”。2.古代西方對海洋的探索(1)波利尼西亞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諸島活動。(2) 首次橫渡地中海。(3)維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區探險。(4) 在印度洋開展繁忙的海上貿易。3.近代西方對海洋的探索(1)新航路開辟時間 15世紀末16世紀初概況 ① 發現從歐洲繞過非洲到達東方的航線 ②哥倫布到達美洲 ③ 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環球航行 ④歐洲人還開辟了 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線影響 新航路的開辟讓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陸之間,通過海上航線建立了直接聯系,環球交通網絡逐漸形成(2)開鑿運河①1869年開通的 連接了紅海和地中海,成為西歐和南亞、東亞之間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②1914年 運河通航,極大地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行距離。學習目標三:知識點三 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1.火車與鐵路交通(1)火車的發明與影響條件 工業革命引發了交通的變革發明 1814年, 改進了蒸汽機車影響 19世紀上半期,在英國帶動下,歐美各國紛紛修建鐵路網,鐵路成為陸路交通的主干,帶動了機器制造業、鋼鐵業、建筑業等行業的大發展。人類步入(2)近代中國鐵路交通的發展代表成就 ①唐胥鐵路:1881年建成,這是中國人在自己國土上修建的第一條實用鐵路 ②京張鐵路:1909年竣工,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由 主持修建。他設計的“人”字形路軌,解決了鐵路的陡坡問題局限 中國的鐵路業主要掌握在列強手中2.輪船與航運業的發展(1)輪船的產生與發展①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汽船。②1812年英國人制造的汽船試航成功。③蒸汽機以及后來的內燃機逐漸成為驅動船舶的主要動力,噸位大、速度快、航距遠的輪船出現了。(2)近代中國航運業的發展①19世紀20年代,西方的輪船開到中國。②19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人建造的蒸汽動力輪船“ ”試航成功,揭開了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序幕。③1872年,官督商辦的 在上海正式成立,成為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里程碑。汽車的出現與發展:19世紀80年代, 發明了汽車。但在20世紀之前,汽車還不夠普及。學習目標四:知識點四 交通與社會變遷 交通對社會的影響 史實交通的改進,加強了各地的溝通,促進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 秦朝“ ”政策和道路建設,提高了國家的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不同地區的經濟往來,具有深遠的影響交通的改變影響了城市的發展 (1)清江浦因 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運路線的改變和津浦鐵路的開通而衰落。京漢和隴海兩大鐵路開通后,鄭州發展態勢超越了洛陽與開封兩大古都。 (2)美國的伊利運河將紐約與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區聯系起來,推動紐約發展成為國際化商貿中心。 (3)通海運河的建成,使曼徹斯特迅速成為英國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傳遞和信息交流 中國古代的郵驛主要是為 服務的; 明朝出現了民間通信機構民信局; 1878年,天津海關書信館對公眾開放郵寄業務; 1897年創辦的大清郵政官局,是近代中國國家郵政的開端;電報、電話也在晚清時傳入中國學習目標五:【歷史解釋能力訓練一】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材料 陸上絲綢之路沿途氣候異常干燥,地形復雜,加之駱駝、馬匹運載有限,更為嚴峻的是唐與吐蕃及西亞阿拉伯國家的沖突劇增。安史之亂后,“國家用度”盡仰江淮。宋朝與遼、西夏、金等政權長期對峙,政府轉而在廣州、泉州等12處設市舶司,專司外商貨物稅,并利用先進技術,從泉州和廣州等地南下海上,達東南亞和南亞,通今波斯灣、紅海至歐洲,也可至非洲東海岸。16世紀初,葡萄牙人開辟了從大西洋越過非洲自西而東進入亞洲的新航線,海上絲綢之路愈加發達。最終綠洲古路遭到遺棄,失去了傳統價值。——摘編自費正清《劍橋中國古代史》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絲綢之路時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史料實證能力訓練二】近代鐵路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及影響材料一 英國交通發展簡表類別 大事記公路 1760—1774年,議會批準了452項公路筑路申請至1800年,已建成1 600條公路內河 航運 1761年,開鑿第一條內陸運河18世紀90年代,開鑿42條新運河,耗資650萬英鎊鐵路 至1835年,議會批準了54條鐵路修筑計劃1845—1847年,又有576家鐵路公司被批準成立,筑路8 731英里材料二 英國的煤產量從1770年的600萬噸上升到1861年的5 700萬噸;鐵產量也從1770年的5萬噸增長到1861年的380萬噸。1801—1851年,英國國民總產值增長125.6%,英國迅速成為“世界工廠”,它龐大的遠洋船隊把數不盡的工業品運往世界各地,再把原材料運回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英國在18世紀60年代以后國內交通飛速發展的原因。(2)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一與材料二內容之間的聯系。12、水陸交通的變遷 導學案 答案學習目標一:知識點一 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條條大路通羅馬 咸陽 絲綢之路 大都 靈渠 京杭大運河 米迪學習目標二:知識點二 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朝鮮半島 磁羅盤 海上絲綢之路 腓尼基人 阿拉伯人達·伽馬 麥哲倫船隊 北大西洋 蘇伊士運河 巴拿馬學習目標三:知識點三 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斯蒂芬森 鐵路時代 詹天佑 富爾頓 黃鵠號 輪船招商局 德國人學習目標四:知識點四 交通與社會變遷車同軌 京杭大運河 官方學習目標五:【歷史解釋能力訓練】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答案:主要因素:陸上絲綢之路受氣候、地形限制;中原政權與少數民族政權、阿拉伯國家長期對峙;經濟重心南移;技術的進步(造船和指南針);統治者的對外開放政策;新航路開辟(或地理大發現)的影響。【史料實證能力訓練】近代鐵路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及影響答案:(1)原因:政府的推動;蒸汽機等技術的革新;工業革命的需要。(2)聯系:英國交通的發展帶動煤炭、冶金等行業的發展;煤炭、冶金等行業的發展又推動了英國交通的發展;交通的發展為英國經濟擴大了市場;英國市場的擴大又刺激了交通的進一步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