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1課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學習目標】通過梳理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過程,認識二戰后發展中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理解世界殖民體系崩潰的世界歷史意義。通過史料探究,了解發展中國家的成就和面臨的挑戰,理解形成這些挑戰的原因,以及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和各發展中國家內部不斷改革的必要性。【學習重難點】重點:新興國家的獨立的原因、亞非拉的現代化建設成就與問題。難點: 亞非拉的現代化建設的出路。基礎鞏固知識點一、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1.亞洲(1)印度獨立①背景:印度人民在國大黨領袖甘地,尼赫魯和穆斯林聯盟領物真納等人的領導下,積極爭取獨立,士兵和工農斗爭風起云涌。②結果: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成為獨立的自治領。20世紀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為共和國。其他獨立國家:印度尼西亞、老、菲律賓、緬甸、錫蘭、柬埔寨等。2.非洲(1)埃及:1953年,埃及成立共和國。1956年,埃及總統納賽爾宣布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英軍撤離運河區。(2)阿爾及利亞:1954年,阿爾及利亞成立民族解放陣線,領導民族解放斗爭。1962年,阿爾及利亞獨立。(3)非洲年:1960年有17個非洲國家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3.拉丁美洲(1)古巴:1959年,以卡斯特羅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進行武裝斗爭,推翻了美國扶植的傀儡政權。1961年,卡斯特羅宣布古巴是社會主義國家。(2)巴拿馬:1999年,巴拿馬人民從美國手中收回了巴拿馬運河區的全部主權。知識點二、發展中國家的成就1.發展中國家:又稱"第三世界"",是指原來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取得獨立后建立的擁有完整主權的新興民族國家.2.亞洲:(1)東亞:20世紀60—80 年代,新加坡.韓國等亞洲國家抓住西方發達國家進行 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利用本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吸引外國資本,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2)西亞: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灣產油國出現了“石油繁榮"和經濟起飛。3.非洲(1)1960-1975年,非洲工農業生產總值大約增長了一倍。(2)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經濟發展陷入困境。(3)經過調整,20世紀90年代中期,經濟又開始增長。4.拉丁美洲: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國家基本實現了工業化。大多數拉美國家屬于中等收入國家。知識點三、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1.問題(1)亞洲一些國家過分依賴國際資本和國際市場,承受風險的能力較差。(2)拉丁美洲過于依賴出口貿易和外資,欠下巨額外債,影響了發展。(3)到21世紀初,近一半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⒉挑戰(1)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發達國家操縱國際市場,壓低農產品和原料價格,抬高工業品價格,損害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2)殖民主義侵略遺留下來的邊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區沖突和政局動蕩。(3)發展中國家存在政策失誤,人口過快增長、社會兩極分化、貪污腐敗等問題。達標檢測1.二戰期間,西方國家為了培養與自己“合作”的非洲人,重視發展非洲的教育事業,如興建大學、創辦職工培訓中心、鼓勵非洲人到歐美國家去接受教育等。這一系列措施在戰后初期造就出了具有一定數量的非洲知識分子階層。這些做法客觀上A.加深了非洲的殖民地化 B.有助于非洲的快速發展C.擴充了西方參戰的力量 D.推動了非洲的民族獨立2.1946年,法國領導人戴高樂強調“同海外領地聯結在一起,法國是一個大國,失去這些領地,法國將不再成為大國”;1958年,他又宣布法蘭西共同體之中的成員國“享有自治權,他們應當民主的、自主的管理自己。”戴高樂的轉變主要是由于A.法國經濟不斷衰退 B.法國殖民體系的崩潰C.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D.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漲3.論及“民族自決原則”,已成為殖民地爭取獨立民主的一把利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以及《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這兩大世界人權文件皆在第一條明列民族自決原則“所有人民都有自決權。他們憑這種權利……自由謀求他們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下列選項中屬于“民族自決原則”的是( )①《埃維昂協議》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 ②一戰后捷克斯洛伐克脫離奧匈獨立③華盛頓會議上中國收回了山東的主權 ④戰后南斯拉夫脫離社會主義陣營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70年里,國際法發展迅速,產生很多新的分支,如外層空間法、極地法、國際經濟法、國際環境法、國際發展法、國際組織法、國際刑法、國際能源法、國際移民法等。這現象形成的背景是( )A.美蘇冷戰局勢逐漸加劇 B.多極化趨勢成為世界主要發展潮流C.世界市場的正式建立 D.新興民族國家發展壯大5.1903年簽訂的《巴拿馬運河條約》規定美國對巴拿馬運河擁有“永遠占有控制”的權力;1977年美巴兩國又簽署《巴拿馬運河永久中立和運河營運》規定2000年后巴拿馬運河的中立制度受到威脅時,美國有權按照其國內的法律程采取行動。條約內容的變化反映了( )A.美國改變了控制運河的方式 B.巴拿馬人民收回了運河主權C.法律程序是大國角逐的手段 D.中立營運有效解決美巴爭端6.1962古巴導彈危機爆發。美國出動大量軍艦和飛機,將古巴“隔離”。美蘇軍隊都進入戰備狀態,并擺出一副不惜動用核武器的姿態。但是,美蘇對危機的處理十分謹慎,雙方領導人多次通信,通過秘密談判,結束了危機。這說明A.冷戰中包涵著自我控制的機制 B.冷戰局勢得到緩解C.兩極格局是不完全和不對稱的 D.軍備競賽回歸理性7.拉美經濟在20世紀80年代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經濟增長緩慢,長期停滯在中等收入水平)。從以下表格可以分析得出原因是( )1950—1980 經濟年增長率 1950—1980 投資年均增長率 80年代 經濟年增長率 80年代 投資年均增長率拉美 5.3% 20.6% 1.2% 18.9%日本 7.1% 28.6% 4.5% 27.2%A.長期實行進口替代工業化戰略 B.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C.不能擺脫“經濟滯脹” D.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