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20世紀以來人類的經濟與生活》學習目標1. 了解 20 世紀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同特點,理解不同的歷史作用。2. 了解國際貿易變化的主要原因和表現,分析對人類生活的影響。3. 了解國際金融變化的主要表現,分析對人類生活的影響。4. 了解世界經濟發展、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對現代中國的影響。重點20世紀以來,國際貿易和金融的發展。難點20世紀以來,國際貿易和金融的發展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基礎梳理一、世界經濟的發展1. 20 世紀初的世界經濟(1)特點: 壟斷資本主義 繼續發展。(2)結果:資本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與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最終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2.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世界經濟(1)社會主義國家蘇俄(聯)①背景:俄國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1922 年蘇聯成立。②措施: 新經濟 政策使社會經濟得到恢復;斯大林逐漸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使得蘇聯工業總產值于 1937 年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2)資本主義國家①背景:1929—1933 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②方式:美國通過 羅斯福新政 扭轉危機;德國、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3.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世界經濟(1)資本主義國家①措施:將政府宏觀調控與 市場調節 結合起來;現代科技進步促進了新興產業的發展與傳統產業的升級。②評價: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極大提高了工業、農業、能源、交通、通信等部門的生產效率。但是,這些變化并沒有解決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固有矛盾,世界范圍內貧富分化加劇,經濟危機時有發生,并且波及范圍更大。(2)蘇聯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①經濟狀況:指令性計劃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運轉不靈等問題越來越突出,隨后的改革也陷入困境。② 結 果:1989 年,東 歐 發 生 劇 變;1991 年, 蘇聯 解體。社會主義經濟面臨挑戰。(3)中國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進行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國現代化的工業基礎。② 1978 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實現了偉大的歷史轉折。③通過改革開放建立起社會主義 市場 經濟體制,成功開辟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經濟飛速發展。(4)發展中國家①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原先的殖民地與半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②措施:將經濟獨立作為首要目標,并通過發展 國有 經濟與制訂經濟計劃加速自身的工業化進程。③結果:一些國家的經濟實現了高速發展;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道路仍然充滿挑戰。4. 21 世紀以來的世界經濟(1)發展情況: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國相互聯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世界經濟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增長動能不足,貧富分化日益嚴重。(2)中國對策: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倡議推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二、國際貿易與人類生活1. 國際貿易組織(1)關貿總協定①背景:從 19 世紀 70 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由于戰爭與經濟危機,各國通過貿易封鎖與提高關稅保護本國貿易,國際貿易總量增速放緩,落后于生產的增長速度。世界經濟蕭條,人民生活困難。②產生:二戰后,在美國主導下,23個國家于 1947 年達成《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③宗旨: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保證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續增長。④作用:各締約國通過談判,削減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取消國際貿易中的歧視待遇,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2)世界貿易組織①成立:1995 年,在《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基礎上,成立了 世界貿易組織 。②宗旨:各成員力求擴大貨物和服務的生產與貿易,合理利用世界資源、保護環境,確保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和利益,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邊貿易體制。③作用: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進一步擴大服務貿易,為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④中國加入世貿組織:2001 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經濟體制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產生深刻影響,標志著中國 對外開放 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2. 國際貿易形式:20 世紀后期以來,商品貿易同國際投資、技術貿易、勞務承包等結合在一起,實現了更多樣的經濟合作方式。3. 交易手段:電子商務興起后,人們利用 互聯網 技術和 通信技術 進行商品、技術和服務交換,突破了時空障礙,極大提高了商業效率,降低了相關成本,同時也便利了人們的生活。三、國際金融與人類生活1. 二戰后初期的國際金融(1)在美國主導下, 布雷頓森林 體系建立。(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①成立:1945 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即 世界銀行 相繼成立。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重建國際貨幣制度,以維持匯率的穩定和國際收支的平衡,增強會員國維持經濟繁榮的信心。主要業務活動:向會員國發放短期貸款,用于進行國際收支調整。③世界銀行:鼓勵對外投資,促進戰后經濟的復蘇與發展。主要向會員國發放中長期貸款,用于恢復和發展經濟。2.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國際金融的變化(1)主導趨勢: 資本 流動全球化、金融市場一體化和金融機構全球擴張。(2)表現①很多非銀行金融機構迅速發展,特別是 證券市場 的融資規模不斷擴大。②不同金融機構的業務界限被打破,銀行、證券和保險三者的產品日益趨同并相互融合,大型金融集團和跨國金融企業不斷涌現。(3)存在風險:現代國際金融也具有一定的風險。金融風險一旦失控,就會導致大范圍金融波動,甚至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機。(4)中國的國際金融地位:作為迅速崛起的新興經濟體,中國在國際金融中的影響力逐步提升。3. 電子金融與網絡金融(1)原因: 計算機 和通信技術的發展。(2)發展狀況① 20 世紀 70 年代末期,自動取款機開始投入使用。② 20 世紀末,信用卡公司實現了國際信用卡支付體系的聯網。③ 21 世紀以來, 互聯網 金融已逐漸成為人們生產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習題鞏固1.1920年,列寧實行全俄電氣化計劃,但是在電氣化初期便出現了燃料、原料不足等問題,工業中心荒蕪一片。當年農業生產總值比1913年減少了1/3,使得工業處于艱難境地,電氣化計劃暫時告一段落。這表明蘇俄當時( )A.亟待調整政策以恢復國民經濟 B.農業集體化運動遭遇挫折C.應該全力粉碎敵對勢力的進攻 D.國民經濟的比例嚴重失調2.[2023江蘇睢寧一中模考]20世紀30年代美國“大蕭條”時期,沙塵暴問題十分嚴重。1934年美國頒布了第一部聯邦土地放牧控制法案——《泰勒放牧法》,結束了美國長期以來對公共草地無限制掠奪式利用的狀態,草場的利用從此由法律進行監督管理。這反映了( )A.政府全面干預社會運行 B.法制建設助推可持續發展C.中央政府職能得到強化 D.政府立法緩解了社會矛盾3.1947年12月,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決定對蘇聯集團各國實行貿易管制,無限期停止向蘇聯出口美國短缺物資和有助于增長蘇聯軍事潛力的物資。杜魯門政府進一步強調,貿易管制的廣度和深度必須能夠影響蘇聯的整個生產體系。這說明( )A.馬歇爾計劃的推廣受阻 B.霸權主義惡化國際局勢C.美蘇冷戰對峙態勢加劇 D.兩極格局基本框架奠定4.[2023陜西寶雞期中]1973年至1979年,英國、法國、日本、美國消費物價指數平均上漲率分別為15.6%、10.7%、10.0%、8.5%,與之相隨,經濟增長率全面下降,失業率上升。針對這一局面,這些國家紛紛( )A.嚴格限制貨幣供應 B.擴大政府財政開支C.提高勞工工資待遇 D.大力發展高新產業5.[2023廣東普寧市華僑中學期中]統計數據表明,近年來,發展中國家中的外資銀行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規模上都有明顯上升,如墨西哥、贊比亞,外資銀行的資本總量甚至能夠占到本國銀行部門資本總量80%以上。由此推知,當今( )A.金融開放制約了第三世界發展 B.發展中國家的金融風險加大C.經濟全球化導致國家利益失衡 D.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性加劇知識點2 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與人類生活6.關貿總協定生效后的40多年里,各國經過數次多邊貿易談判,達成關稅減讓的商品近10萬種,發達國家的平均關稅從36%減至4.7%。到1985年5月為止,關貿總協定的正式成員已發展為90個國家和地區,總貿易額占世總貿易額的80%以上。這說明關貿總協定( )A.消除了各國之間的關稅壁壘 B.實現了國際貿易自由化C.推動了戰后世界經濟的發展 D.確立了全球貿易新秩序7.[2023河南駐馬店聯考]2023年3月17日,某國際金融組織執行董事會批準對融資保證政策進行修改,允許該組織向處于“極高不確定性”的國家提供新的短期貸款。執行董事會表示,此變更將適用于處在“超出國家當局控制及經濟政策范圍以外沖擊”的國家。該金融組織是( )A.世界銀行 B.國際貨幣基金組織C.世界貿易組織 D.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8.[2023江蘇連云港期中]2009年修訂的《郵政法》首次將快遞業務納入調整范疇,明確了快遞企業的法律地位,為民營快遞企業打開了大門。截至2020年底,中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833.6億件,同比增長31.2%。這反映了( )A.政府推動體制改革深化 B.新貿易形式拉動經濟快速增長C.新時期經濟結構的調整 D.市場主體的發展活力得到釋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