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6課中國稅賦制度的演變第16 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學習目標1. 了解中國古代賦稅制度演變的內容,分析演變的原因、特點和基本規律。2. 了解中國關稅制度的起源和發展演變的歷程,理解其原因和影響。3. 了解個人所得稅制度產生和發展演變的過程,理解其原因和意義。重點租庸調制、兩稅法和一條鞭法的區別難點近現代中國關稅自主權的演變進程基礎梳理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1. 秦漢:賦役大致包括三部分: 田賦 、人頭稅和徭役。(1)田賦:秦朝田賦稅率極高;漢初田賦稅率大大降低。(2)口賦:秦朝向人民征收極重的口賦;漢朝人頭稅分口賦、算賦,還征收財產稅。(3)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種。2. 隋朝:廢除了前代許多苛捐雜稅,主要向民眾征收 租調役 。3. 唐朝(1)租庸調制:針對21— 59 歲之間的成年男子征收。租、調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繳納一定的絹或布來替代徭役。(2)兩稅法① 背景: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導致均田制遭到破壞;唐朝政府廢除租庸調,改行 兩稅法 。② 內容:以國家財政支出確定賦稅總額,然后將總額分解到各地,按田畝征收地稅,按人丁、資產征收戶稅,分夏、秋兩次征收。4. 宋代(1)宋承唐制:征收兩稅,但附加稅繁雜多變,往往超過正稅數倍。(2)募役法:王安石推行 募役法 ,百姓繳納免役錢、助役錢,官府募人代役。5. 元朝(1)基本上沿襲唐朝的租庸調與兩稅法,分別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征丁稅、地稅,在南方征夏稅、秋糧。(2)在稅糧外又有前朝沒有過的“ 科差 ”,按戶之上下征收絲和銀兩。6. 明朝(1)明初賦稅分夏稅、秋糧兩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麥實物。(2)正統年間,江南部分稅糧折銀征收送赴北京,稱“金花銀”。(3)一條鞭法① 背景:明朝后期 商品經濟 的發展與白銀流通量的增加。② 內容: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即不但賦稅折銀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擔,折成銀兩,統一征收。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從稅銀中拿岀一部分統一雇人。③ 影響:一條鞭法是中國賦役制度上的重大變革。7. 清朝:“ 攤丁入畝 ”(1)內容:1712 年,康熙帝規定以前一年的丁銀作為定額,不再增加;雍正帝即位后,將這筆丁銀分攤到田賦中,稱“攤丁入畝”。(2)影響: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約2 000 年的 人頭稅 徹底廢除,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3. 中國現代人民幣的發行(1)發行:從最初發行到1999 年10月1 日啟用新版,人民幣先后共發行了五套,形成紙幣與金屬幣、普通紀念幣與貴金屬紀念幣等多品種、多系列的貨幣體系。(2)意義:長期以來,人民幣地位始終穩定,對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隨著對外開放的擴大,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二、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1. 中國關稅制度的起源:中國的關稅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當時貨物通過邊境的“關卡”就要被征稅。2. 中國關稅制度的演變(1)國內關稅:在關稅出現后的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里,存在著國內關稅與國境關稅并立的現象。中國直到1937 年才正式宣布廢除國內關稅,實行統一的 國境 關稅。(2)國境關稅① 鴉片戰爭以前,中國享有完全的關稅自主權。② 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 南京條約》開了協定關稅的惡例;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等不平等條約進一步強化了西方列強的協定關稅權,中國失去了自主調整稅率的權力。③ 近代中國關稅制度a. 國民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都明確提出廢除不平等條約、要求關稅自主的主張。b. 1927 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宣告關稅自主,并公布國定《進口稅暫行條例》。c. 1928 年,國民政府發表“ 改訂新約 ”的對外宣言。國民政府通過一系列措施,在關稅自主權上取得了進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稅率。④ 新中國的關稅制度a. 新中國成立后不久,政務院就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及其實施條例。這個稅則及其實施條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獨立的專門的海關稅法,統一了全國關稅制度。b. 改革開放后,國務院于1985 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強化了關稅制度的法制化建設。c. 1987 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國務院據此重新修訂發布了關稅條例,進一步完善了關稅的基本制度,對國民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3. 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1)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起步于 民國 時期。1914 年,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稅條例,其中包括征收個人所得稅的內容,但并沒有實施。(2)1936 年,國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稅暫行條例,隨之開始征收個人所得稅。(3)新中國成立后,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沒有征收個人所得稅。(4) 1980 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正式確立。(5)《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經數次修訂完善,愈加符合中國社會發展實際,對調節個人收入和實現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習題鞏固1.明萬歷九年(1581年),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這是中國賦役制度上的重大變革。下列選項中,對張居正推廣一條鞭法前所處的經濟狀況表述正確的是( )A.商品經濟已超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據優勢地位B.白銀已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C.美洲等地白銀的大量流入,解決了明朝府庫空虛問題D.通過清丈全國土地,土地兼并現象已經得到根本遏制2.如表中所列內容為古代中國賦稅政策的概況。這些政策旨在( )春秋 齊國“相地而衰征”,魯國行“初稅畝”秦漢 征收田租、戶賦和口賦(人頭稅),嚴厲處罰“匿田”行為唐宋 唐后期兩稅法“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未王安石行“方田均稅法”明清 明“一條鞭法”即征收貨幣地租;清“地丁合一”、“攤丁入畝”A.緩和封建土地兼并現象 B.理順國家財政治理體系C.減輕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D.實現生產要素科學配置3.下表是民國初期關稅自主運動的情況統計。據此可知( )時期 內容 結果臨時政府時期 外務部照會各國公使,要求修訂稅則,提高稅率 各國公使以民國政府尚未被列強承認為借口加以拒絕袁世凱時期 籌劃成立稅則修訂委員會,準備修改稅則 列強并不同意修訂稅則,后因一戰爆發,該計劃化為泡影 段祺瑞時期 頒布“國家關稅條例”,提高對無約國進口商品的關稅標準 遭到列強的強烈反對A.中國開始逐漸喪失關稅自主權 B.民族獨立是實現關稅自主的根本前提C.民國政府積極推動關稅法制化 D.收回關稅自主權已成為社會普遍訴求4.下表所示反映了當時政府( )時間 詔令內容至德元年(756年) “諸道得召人納錢,給空名告身,授官勛邑號”廣德二年(764年) “天下州縣,各量定酤酒戶,隨月納稅”建中四年(783年) “凡屋兩架為一間……上價間出錢二千,中價一千,下價五百”A.力圖解決財政困難 B.積極應對安史之亂C.嚴守重農抑商政策 D.已開始實施兩稅法5.1916年,留學美國的博士朱進著成《中國關稅問題》一書,書中仔細研究了中國現行關稅的缺點以及中國商人所受的痛苦,并指出中國關稅的失敗“一半由于英美等國的無理、蠻橫所致,一半是因為清政府不知關稅為何物”。據此可知,朱進著書的主旨是( )A.猛烈抨擊清廷的無能 B.推動關稅主權的恢復C.提高中國關稅的稅率 D.推動民族企業的誕生6.兩宋時期土地用養矛盾加劇,開始盛行長期租佃制,避免短期契約的分租制對土地的掠奪式經營;南宋時期在國有土地上實行永佃制,農民擁有永佃權,同時可以在土地市場上轉讓。這表明兩宋時期( )A.農民人身依附關系加強 B.土地經營方式適時革新C.政府健全土地市場管理 D.小農經濟受到嚴重挫折7.唐代中期,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官僚、貴族、地主、商人都瘋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畝轉換、貧富分化很大的情況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賦稅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納賦稅的人丁,必須以一種新的賦稅制度來代替。這種新的賦稅制度是( )A.均田制 B.租調制C.租庸調制 D.兩稅法8.下圖為1403—1790年中國人口統計圖。這一時期人口迅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 )A.外來農作物的傳入和推廣 B.賦稅制度發生重大變革C.技術進步提高了糧食產量 D.耕地增加改善民眾生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