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0張PPT)第二節 化學品的合理使用 人教版必修第二冊學習目標1.了解常見化肥的主要成分及其對植物生長的作用,認識合理施用化肥的必要性。2.了解農藥的組成、對環境的影響及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樹立合理施用化肥、農藥的觀點。3.了解常見藥品的制備、作用和不良反應,了解如何正確的選用藥物。4. 知道常見食品添加劑的組成、性質和作用,了解使用食品添加劑的利與弊。學習目標1.通過研究一些藥物和添加劑的結構及作用原理,培養學生“宏觀辨識和微觀探析”的學科素養。2.通過化肥農藥、合理用藥、添加劑知識的學習,了解各種物質在現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也要了解他們的危害。培養學生“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的學科素養。素養目標情境引入化學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化學品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農民的莊稼需要施肥,生病了需要吃藥,我們洗頭發需要用到洗發水,美容需要化妝品、食品添加防腐劑才能保存。情境引入教學過程大宗化學品:一般指應用廣泛、生產中化工技術要求高、產量大的產品,一般由煤、石油、天然氣、農副產品等簡單加工而來。如:乙烯、硫酸、硝酸、純堿、燒堿、化肥等精細化學品:以大宗化學品為原料進行深加工,所以產量小、純度高、附加值高、利潤大。生產精細化學品已經成為當代化學工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之一。如:醫藥、農藥、日用化學品、食品添加劑、催化劑等化學品科學、安全、有效和合理地使用化學品是每一位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要求和責任。一、化學品的分類教學過程二、化肥、農藥的合理使用1. 認識化肥教學過程二、化肥的合理使用2.合理施用化肥的目的:保證農作物增產,減少農作物損失。(1)考慮因素:除了要考慮土壤酸堿性、作物營養狀況等因素,還必須根據化肥本身的性質進行科學施用。(2)應用實例:硝酸銨是一種高效氮肥,但受熱或經撞擊易發生爆炸,因此必須作改性處理后才能施用。(3)過量施用化肥的危害①很多化肥易溶于水,過量施用不僅會造成浪費,部分化肥隨著雨水流入河流和湖泊,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產生水華等污染現象。②不合理施用化肥還會影響土壤的酸堿性和土壤結構。教學過程氮肥 銨態氮肥:NH4HCO3、NH4Cl、(NH4)2SO4、NH4NO3等;尿素CO(NH2)2磷肥 過磷酸鈣:Ca(H2PO4)2和CaSO4的混合物;重過磷酸鈣Ca(H2PO4)2·H2O鉀肥 草木灰:主要成分是K2CO3,硫酸鉀(K2SO4),氯化鉀(KCl)復合肥 KNO3、KH2PO43.農業生產中常見的化肥教學過程三、農藥的合理使用1. 認識農藥教學過程(1)農藥的發展:早期農藥有除蟲菊、煙草等植物和波爾多液、石灰硫黃合劑等無機物?,F在人們研制出了有機氯農藥、有機磷農藥、氨基甲酸酯和擬除蟲菊酯等有機合成農藥。(2)農藥的發展方向:高效、低毒和低殘留。三、農藥的合理使用教學過程(3)不合理施用農藥的危害農藥對生態系統和自然環境影響是廣泛而復雜的。①農藥可能會破壞害蟲與天敵之間的生態平衡,一些害蟲還會產生抗藥性。②蜜蜂等傳粉昆蟲對農藥很敏感,大量用藥如不注意就會引起這些昆蟲的大量死亡。③農藥施用方法、用量和時機不當,會造成土壤和作物的農藥殘留超標,以及大氣、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三、農藥的合理使用教學過程思考與交流:閱讀教材,說出DDT的功與過及農藥的研究方向教學過程教學過程DDT的功與過教學過程利 ①提高農產品產量;②與有機肥料和天然農藥相比,化肥和合成農藥用量少、見效快;③降低生產成本,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弊 ①濫用藥物會破壞生態環境;②研究和施用殺蟲劑等農藥已經進入了惡性循環;③影響食品品質。施用化肥、農藥的利與弊典例1.在化肥和農藥的施用過程中,下列操作正確的是( )A.為了提高含氮量,可以不考慮施用過程中化肥對土壤產生的不良影響B.碳銨化肥可以和堿性草木灰混合使用C.為增強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可以適當施用一些磷肥D.使用了某一效果顯著的殺蟲劑后,可以不更換品牌長期使用【答案】C【解析】施用化肥需要考慮化肥對土壤的不良影響,A錯誤;碳銨和草木灰混合施用會導致肥效降低,B錯誤;長期使用同一殺蟲劑會使害蟲產生抗藥性,D錯誤。課堂練習典例2.尿素是人工合成的有機物,其結構簡式為 ,下列關于尿素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尿素是一種氮肥B.尿素是人體新陳代謝的一種產物C.尿素在水中可以電離出NH4+D.尿素的分子式為CH4N2O,是一種有機氮肥【答案】C【解析】據尿素的結構簡式,尿素分子中不含NH4+,在溶液中也不能電離出NH4+。課堂練習教學過程四、合理用藥1. 藥物分類藥物天然藥物合成藥物處方藥非處方藥來源使用購買教學過程2. 藥物的作用機理(1)有的藥物是通過改變機體細胞周圍的物理、化學環境而發揮藥效,如抗酸藥。(2)更多藥物是通過藥物分子與機體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基團結合而發揮藥效,其分子結構與生物活性密切相關。具有相同生物活性的藥物分子常包含相同的結構成分;某些藥物分子的結構稍加改變則可能是去生物活性。教學過程3. 常見的幾種藥物(1)解熱鎮痛藥——阿司匹林(乙酰水楊酸)功能及不適癥狀(1)功能:解熱鎮痛。(2)不適癥狀:阿司匹林在人體內產生的水楊酸會刺激胃黏膜,長期大量服用可能會導致胃痛、頭痛、眩暈、惡心等癥狀。教學過程(2)抗生素藥抗生素一般是指某些微生物在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化學物質,這些物質常在極小的濃度下即能對其他微生物的生長產生抑制或殺滅作用。(殺菌消炎)教學過程4. 化學與藥物設計、合成藥物的分子結構、用量和用時的定性、定量研究是藥物設計、合成、篩選和合理用藥的基礎。分子結構及其修飾往往是決定藥效的關鍵,藥物的用量和用時也是影響藥效的重要因素。(1)青蒿素我國科學家屠呦呦因青蒿素的研究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教學過程(2)長效緩釋藥物緩釋藥物可以減少每天吃藥的次數,方便了人們的藥物使用。制造緩釋藥物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改變藥物的劑型,如用高分子同藥物混合,制成黏結性很強的片劑或微膠囊,使藥物中的有效成分緩慢釋放; 或者將生物活性基因嫁接到高分子的基體上制成高分子藥物。例如,將阿司匹林與聚甲基丙烯酸連接起來,得到的緩釋阿司匹林可作為抗血栓長效藥。典例3.關于阿司匹林在臨床上的應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阿司匹林有解熱鎮痛的作用B.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現胃腸道反應是中毒的表現,應立即停藥C.阿司匹林是非處方藥,可以長期服用D.阿司匹林有冶療癌癥的功效【答案】A【解析】阿司匹林有解熱鎮痛的作用,是常用的治感冒藥;服用過量的阿司匹林有不良反應:胃腸道反應和水楊酸反應等,因此不能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無冶療癌癥的作用。課堂練習典例4.藥物是人類抵御疾病的重要武器之一。下列有關藥物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胃得樂”(主要成分為碳酸鎂)是一種抗胃酸藥B. 鴉片、嗎啡、海洛因等這些物質屬于毒品C.青霉素能抑制細菌細胞壁的生長,致使細菌因細胞破裂而死亡D. “阿司匹林”是一種重要的抗生素【答案】D【解析】A.碳酸鎂能與鹽酸反應,是抗酸藥,A不符合題意; B.鴉片、嗎啡、海洛因屬于毒品,B不符合題意; C.青霉素是抗生素,能抑制細菌細胞壁的生長,致使細菌因細胞破裂而死亡,C不符合題意; D.阿司匹林是解熱鎮痛藥,不是抗生素,D符合題意。課堂練習教學過程五、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劑1. 食品添加劑食品添加劑是指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防腐、保鮮盒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天然物質。教學過程教學過程2. 常用食品添加劑名稱 主要作用 常用物質 代表物結構或成分著色劑 改善食品顏色 紅曲紅、β-胡蘿卜素、姜黃、檸檬黃、靛藍 增味劑 增加食品的鮮味 味精(谷氨酸鈉) 教學過程名稱 主要作用 常用物質 代表物結構或成分膨松劑 使面團疏松、多孔 單一膨松劑、復合膨松劑 NaHCO3、NH4HCO3凝固劑 改善食品形態 鹽鹵、葡萄糖酸-δ- 內酯 MgCl2、CaSO4教學過程名稱 主要作用 常用物質 代表物結構或成分防腐劑 防止食品腐敗變質 苯甲酸、苯甲酸鈉、亞硝酸鈉、山梨酸、山梨酸鉀 、NaNO2、(山梨酸鉀)抗氧 化劑 防止食品被氧化變質 抗壞血酸(VC) 教學過程名稱 主要作用 常用物質 代表物結構或成分營養 強化劑 補充必要的營養成分 維生素、碳酸鈣、硫酸亞鐵、硫酸鋅、碘酸鉀 VB、VD、CaCO3、FeSO4、ZnSO4、KIO3教學過程3. 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基本原則教學過程部分防腐劑和抗氧化劑的使用規定典例5.味精是一種常用的增味劑,其結構簡式為: 。下列有關味精的描述錯誤的是( )A.味精既可以和鹽酸反應,又可以和NaOH溶液反應B.味精可以以淀粉為原料通過發酵法生產獲得C.炒菜時加入味精越多,菜味道越鮮美,吃了更健康D.味精溶液呈酸性,使用時堿性食物中忌加味精【答案】C【解析】根據味精的結構,分子中含有—NH2和—COOH,既可以和鹽酸反應又可以和NaOH反應,A正確;味精主要以淀粉為原料發酵制得,B正確;過多食用味精會頭昏、心慌、四肢無力,因此,味精不宜過量,C錯誤;味精可以和堿性物質反應,從而失去鮮味,D正確。課堂練習典例6.下列對食品的處理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是( )A.使用“瘦肉精”激素飼料養的豬,豬肉的瘦肉率更高、營養價值更高B.用福爾馬林浸泡的海產品保鮮時間更長,味道更鮮美C.添加工業染料“蘇丹紅”后的飼料喂養的鴨子產下的紅心鴨蛋,營養價值更高D.醬油中加鐵、糧食制品中加賴氨酸營養更全面【答案】D【解析】長期食用“瘦肉精”,會激發惡性腫瘤,A不符合安全要求;甲醛有毒,不能食用,B不符合安全要求;“蘇丹紅”為工業染料,不能食用,C不符合安全要求;碘、鐵、硒是人體的微量元素,賴氨酸是人體必需的氨基酸之一,是營養強化劑,為使營養更全面,在醬油中加鐵、糧食制品中加賴氨酸,D符合安全要求。課堂練習課堂小結課堂小結課后小任務課后小任務感 謝 傾 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