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08 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2016高考歷史備考策略(人民版必修3,16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08 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2016高考歷史備考策略(人民版必修3,16份打包)

資源簡介

專題八 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
第1節 工業革命時代的浪漫情懷 備考策略
主標題:工業革命時代的浪漫情懷 備考策略
副標題:剖析考綱考點,透視命題趨勢,為高三考生提供有效的備考方案
關鍵詞:工業革命時代的浪漫情懷
難度: 1
重要程度:1
內容: 備考策略
1.考點解讀
(1)了解19世紀以來文學的主要成就,認識其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影響。
(2)欣賞19世紀以來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了解這些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其藝術價值。
(3)列舉19世紀以來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理解這些音樂作品的時代性、多樣性和民族性。
(4)重點考查各種流派作品的特點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的識記和運用。
2.整合知識清單,把握知識主干
3.運用數字法識記核心考點:(學法點睛)
(1)學習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時,要認清一個“觀點”、理清兩條“線索”、突出三個“重點”。
認清一個“觀點”:藝術創作問題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特定時期的文化是特定時期的政治、經濟等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反映。
理清兩條“線索”:一是19世紀以來,世界文學藝術空前繁榮,出現了浪漫主義、批判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等各種文學流派,深刻地反映了社會歷史現實。二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和藝術的進步,藝術和科學有機結合,產生了影視藝術,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突出三個“重點”:一是這一時期文學的主要成就;二是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產生的背景及其藝術價值;三是影視藝術的產生、發展的過程及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4.運用年代尺把握單元核心內容(思維拓展)
專題八 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
第1節 工業革命時代的浪漫情懷 考點精析
主標題:工業革命時代的浪漫情懷
副標題:19世紀上半葉的文學藝術
關鍵詞:浪漫主義
難度: 1
重要程度:高考多數以選擇題形式出現
內容:
考點精析:
一.心靈的激蕩——浪漫主義文學
1.背景:
(1)政治:19世紀上半葉,在法國革命的沖擊下,歐洲各國的民族、民主運動迅速發展。
(2)經濟:18世紀后半期,起源于英國的工業革命迅速向歐美各國延伸,世界在劇烈的變革與震蕩中向前發展。
(3)思想:啟蒙思想家所倡導的社會理想與當時的現實之間產生了強烈的反差,一種對社會現狀強烈不滿、強調抒發個人情感、積極追尋理想世界的新思潮——浪漫主義應運而生。
2.成就:
浪漫主義文學在各國的發展水平存在差異,以英、法兩國成就最高。
(1)英國:拜倫是杰出的代表。在他的詩歌里,塑造了一批“拜倫式英雄”。拜倫詩中最具有代表性、戰斗性,也是其最輝煌的作品是長詩《唐璜》。
(2)法國:代表人物:以雨果為主,其代表作品是《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
3.特點:
浪漫主義文學在政治上反對封建制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發掘人類的感情世界,通過瑰麗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塑造特點鮮明的人物形象。在創造風格上,以想象力豐富的構思和跌宕起伏的情節為主要特征。
二.浪漫樂章——浪漫主義音樂
1.搖籃與中心:德國和奧地利。
2.代表人物:
(1)貝多芬:是音樂史上一個承前啟后式的人物,既將古典音樂推向新的高峰,又開創了浪漫主義音樂的先河。作品有《第三(英雄)交響曲》《第五(命運)交響曲》《第六(田園)交響曲》《第九(合唱)交響曲》等,被譽為音樂史上的一代宗師。
(2)舒伯特:被譽為“歌曲之王”。代表作有《小夜曲》、《春之信念》、《野玫瑰》等。
(3)小約翰·施特勞斯:《藍色多瑙河》、《春之聲圓舞曲》、《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等,因而被譽為“圓舞曲之王”。
(4)舒曼:代表作品有《蝴蝶》、《幻想曲》等。
3.特點:
注重抒情性、自傳性和個人心理刻畫的形式,突出個人感受。
三.向著自由前進——浪漫主義美術
1.代表人物:
(1)法國畫家籍里柯的《梅杜薩之筏》發表了浪漫主義的宣言。
(2)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導人民》等作品將浪漫主義繪畫藝術推向了高峰,而他本人也被稱為“浪漫主義的獅子”。。
2.特點:
浪漫主義美術注重表現人的感情,運用鮮明色彩和奔放筆法,強調畫面整體的完整和統一,但不拘泥于局部和細節的過分描繪和刻畫。浪漫主義美術特別強調色彩的作用,使畫面豐富多彩,輝煌瑰麗。
考點小結:
浪漫主義文學藝術作品的產生,與資本主義制度制度建立后人們對現實的不滿有關,也與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密切相關。這些作品的共同點:往往把理想作為現實加以描寫和歌頌,注重內心活動的描寫;浪漫主義作家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往往偏重于理想和幻想的追求,把理想和現實對立起來。
專題八 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
工業革命時代的浪漫情懷 易錯易混
主標題:工業革命時代的浪漫情懷的易錯易混點
副標題:用“火眼金睛”識別工業革命時代的浪漫情懷的易錯易混點
關鍵詞:浪漫主義
難度: 1
重要程度:高考多數以選擇題形式出現
內容:
一.易錯易混點
1.浪漫主義文學在政治上反對封建制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發掘人類的感情世界,通過瑰麗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塑造特點鮮明的人物形象。在創造風格上,以想象力豐富的構思和跌宕起伏的情節為主要特征。
2.浪漫主義音樂的特點:注重抒情性、自傳性和個人心理刻畫的形式,突出個人感受。
3.浪漫主義美術的特點:注重表現人的感情,運用鮮明色彩和奔放筆法;強調畫面整體的完整和統一,但不拘泥于局部和細節的過分描繪和刻畫;強調色彩的作用,使畫面豐富多彩,輝煌瑰麗。
4.浪漫主義文學藝術作品的共同點:把理想作為現實加以描寫和歌頌,注重內心活動的描寫;浪漫主義作家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往往偏重于理想和幻想的追求,把理想和現實對立起來。
二.易錯全剖析
【易錯題1】(2015屆遼寧省沈陽二中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27題).在某一歷史時期,許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歡描寫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來、遙遠的東方、飄渺的夢境等“非凡”環境,塑造諸如驕傲孤獨的強盜、憤世嫉俗的叛逆者、溫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賽女郎,等等。據此判斷,這些文學作品的出現主要是因為( )
A.經濟危機導致社會問題更加突出 B.工業革命后,各國階級矛盾更加尖銳
C.知識分子對“理性王國”大為失望 D.西方社會精神危機在文學層面的反映
【錯誤答案】B
【錯因分析】導致錯選的原因是沒有正確理解材料信息。錯誤認為工業革命后浪漫主義興起。【正確解答】本題考查浪漫主義文學。作家們描繪的美好的景象是“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來、遙遠的東方、飄渺的夢境等“非凡”環境,塑造“驕傲孤獨的強盜、憤世嫉俗的叛逆者、溫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賽女郎”,都不是現實中存在的。因此可以看出作家們對現實相當失望,但并沒有失去對未來的美好向往,屬于浪漫主義。A、B兩項是現實主義文學出現的背景;D項是在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興起的背景。所以,本題的正確選項是C項。
【易錯題2】(2015屆浙江省重點中學適應性測試10題).彼得·李伯庚在《歐洲文化史》中說“莫扎特(1756-1791)的樂曲聽眾往往只是擠滿在一個客廳,而貝多芬(1770-1827)的交響樂則是為音樂廳的上千聽眾而創作的”。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是( )
A.資本主義制度在各國的確立 B.文藝復興思潮的影響
C.普通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D.民主平等思想在歐洲的廣泛傳播
【錯誤答案】A
【錯因分析】形成錯因是沒有正確理解運用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誤認為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就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廣泛確立。
【正確解答】本題考查著名音樂家莫扎特和貝多芬。從兩位音樂家所處的年代來看,貝多芬正處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此時的封建勢力不斷被削弱,民主觀念不斷增強,貝多芬的交響曲已經有很多的聽眾,由此可判斷出是人們等級觀念的改變才會出現能夠容納上千聽眾的音樂廳。再結合所學知識,貝多芬是架起歐洲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音樂過渡橋梁的人。所以,本題的正確選項是D項。
專題八 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
工業革命時代的浪漫情懷 經典考題
主標題:工業革命時代的浪漫情懷 經典考題精析
副標題:品味經典考題 把握高考方向
關鍵詞:工業革命時代的浪漫情懷 對點訓練
難度: 1
重要程度:1
內容:
一、選擇題:
1.(2015年廣東文綜卷第21題)有文學家宣稱:“我賦予古老文字以赤色,不再有元老!不再有平民!我在墨水瓶里掀起風暴。”他的文學理念屬于( )
A.浪漫主義 B.現代主義 C.現實主義 D.古典主義
【考點】浪漫主義文學
【解析】現代主義是反傳統反理性的,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現實主義強調再現社會風貌,揭露和批判社會的罪惡,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古典主義強調在創作理論上模仿古代,主張按照規定的創作原則進行創作,追求藝術完美,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從材料“我賦予古老文字以赤色,不再有平民,不再有元老”可知,作者其對歐洲社會秩序的重建充滿了美好的憧憬,具有理想主義色彩,從材料“我在墨水瓶里掀起風暴”可以看出作者運用了想象和夸張的手法,其創作風格符合浪漫主義的特點。所以,本題的正確選項是A項。
【答案】A
2.(2015年江蘇單科卷第17題)對西方某一美術流派有這樣的批判:它看不到未來,常常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因而與生活脫節,在把未來理想化的同時,有時也導致藝術家走向悲觀的道路。據此推斷這一流派是( )
A.浪漫主義 B.現實主義 C.印象主義 D.現代主義
【考點】浪漫主義美術
【解析】現實主義美術注重表現社會現實,與“與生活脫節”不符,排除B項。印象派借助當時光學領域的新成就,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強調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萬物的“瞬間印象”,表現微妙的色彩變化,與“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不符,排除C項。現代主義美術的主要特征是反傳統和反理性,重視藝術家內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現”,流露出藝術家憤怒、消極、悲觀、失望等各式各樣的復雜心理,但與“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把未來理想化”不符,排除D項。拿破侖統治結束后,人們對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推崇的“理性王國”感到失望,尋求新的精神寄托,產生了浪漫主義美術,它注重表現人的感情,與“常常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把未來理想化”相符。所以,本題的正確選項是A項。
【答案】A
3.(2014年江蘇單科卷第18題)“它站起來反對18世紀的古典主義、啟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這些領域內的秩序”,強調“對自然之愛、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間的聯系”。最符合上述創作傾向的作品是( )
A.《巴黎圣母院》 B.《人間喜劇》 C.《母親》 D.《老人與海》
【考點】浪漫主義文學
【解析】“它站起來反對18世紀的古典主義、啟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這些領域內的秩序”可以得出與浪漫主義文學產生的背景相同,“對自然之愛、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間的聯系”體現了浪漫主義主義個人感情的抒發,注意人類感情世界的挖掘的特點。《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義文學,《人間喜劇》是現實主義文學,《母親》是無產階級革命現實主義的作品,《老人與海》是現代主義文學,故排除B、C、D三項。所以,本題的正確選項是A項。
【答案】A
4.(2013年福建文綜卷第23題)貝多芬歷經法國大革命前后歐洲社會劇變,給后人留下震撼人心的音樂史詩。對其《第三(英雄)交響曲》解讀有誤的是( )
A.作品充滿時代氣息 B.作品有田園風光般的抒情
C.作品含蓄地獻給一位無名英雄 D.作品具有英雄史詩般的雄偉氣勢
【考點】19世紀以來的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
【解析】本題屬于否定選擇題,B選項“有田園風光般的抒情”的作品是《第六(田園)交響曲》。所以,本題的正確選項是B項。
【答案】B
專題八 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
第2節 碰撞與沖突 備考策略
主標題:碰撞與沖突備考策略
副標題:剖析考綱考點,透視命題趨勢,為高三考生提供有效的備考方案
關鍵詞: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民族樂派、現實主義與印象主義的繪畫
難度: 1
重要程度:1
內容: 備考策略
1.考點解讀
(1)了解19世紀以來文學的主要成就和,認識其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影響。
(2)欣賞19世紀以來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了解這些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其藝術價值。
(3)列舉19世紀以來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理解這些音樂作品的時代性、多樣性和民族性。
(4)重點考查各種流派作品的特點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的識記和運用。
2.整合知識清單,把握知識主干
3.運用圖示法理清本單元知識網絡(思維拓展)
專題八 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
第2節 碰撞與沖突 考點精析
主標題:碰撞與沖突
副標題:19世紀中葉的文學藝術
關鍵詞: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民族樂派、現實主義與印象主義的繪畫
難度: 1
重要程度:高考多數以選擇題形式出現
內容:
考點精析:
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1.背景:(1)19世紀中葉,資本主義制度逐漸得到鞏固。資本主義國家未能很好地緩和與協調自身矛盾,日益積聚的社會矛盾變得更加尖銳和復雜。
(2)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道德觀念和文化價值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金錢成為衡量事物與人的價值的重要標準。
(3)浪漫主義對未來的設想和憧憬不再適應當時的社會現實,于是出現了一批敢于直面現實、深刻揭露社會黑暗和丑惡現象并對之進行深入剖析和強烈批判的文學家。
(4)資本主義各國相繼完成了工業革命,加緊在世界范圍內擴張。為爭取民族獨立,亞、非、拉地區的人民積極地進行著反帝、反殖斗爭。這種斗爭也反映在文化領域,使這一時期的東西方文化在激烈的碰撞中發展。
2.代表人物及成就
(1)司湯達:法國作家,其長篇小說《紅與黑》問世,標志著第一部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誕生,也使司湯達成為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者。
(2)巴爾扎克:是19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的文學大師。他有許多著作如《歐也妮·葛朗臺》《高老頭》《高利貸者》等,他將自己的作品合成了《人間喜劇》,被稱為“社會百科全書”。
(3)列夫·托爾斯泰:將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推向了頂峰。托爾斯泰的作品充滿了戰斗力,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是托爾斯泰最重要的三部長篇巨著。其中,《安娜·卡列尼娜》是他藝術上最完美的一部長篇小說。
(4)亞、非、拉地區
內容:以反帝、反侵略為主要題材,充滿了愛國主義激情。
成就:埃及的巴魯迪創作了大量詩歌,以此作為戰斗檄文和政治宣言書。
中國:黃遵憲被譽為“詩界革命”的旗幟,代表作有《哀旅順》、《臺灣行》等。
3.特點:現實主義文學關注社會問題,典型地再現社會風貌,深入剖析社會生活的本質,揭露和批判社會的罪惡。
二.民族樂派音樂
1.背景
(1)19世紀中葉,資本主義在世界的擴張逐漸淡化了自然形成的地理界線,世界各國音樂在繼承本國音樂文化傳統的同時,也開始受外來音樂文化的影響。
(2)東歐和北歐各國民族、民主運動空前高漲,促進了這些國家人民的民族和民主意識覺醒。
(3)藝術家們強烈要求擺脫外國文化的控制,發揚和創建具有本國民族特色的文化。
2.成就
(1)俄國:柴可夫斯基前期以《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天鵝湖》最為著名,主要表達了樂觀明朗的情緒;后期以《第五交響曲》、《第六(悲愴)交響曲》以及《睡美人》最為著名,他本人也被譽為“旋律大師”。
(2)捷克:德沃夏克的代表作是交響曲《自新大陸》,作品在內容和形式上大量吸收了捷克的文化特色和歷史內容。
三.現實主義與印象主義的繪畫
1.現實主義繪畫
(1)背景:19世紀中葉,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開展、歐洲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以及民主思想的進步。
(2)藝術特色:以寫實的手法來表達一切,是一種接近人民的藝術。
(3)成就:法國庫爾貝是歐洲第一個打出現實主義旗號的畫家,代表作有《石工》和《奧爾南的葬禮》。米勒是法國近代繪畫史上最受人民愛戴的畫家,代表作是《拾穗者》。俄國畫家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抨擊了俄國現實社會的黑暗和對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
2.印象派繪畫
(1)早期印象派:產生于19世紀70年代,將“光”與“色”作為研究的中心,企圖在畫面中造成一種“光”與“色”的生動明快效果,莫奈的《日出·印象》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2)后期印象派:塞尚、高更和凡·高是后期印象主義繪畫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中又以荷蘭偉大的畫家凡·高最為著名,被稱為“撲向太陽的畫家”,代表作有《向日葵》、《星月夜》等。
(3)法國雕塑家羅丹:成名作是《青銅時代》,代表作是《思想者》。
考點小結:
1.在近代史上,各種文學流派的盛行與當時的歷史條件有密切的聯系。18世紀末至19世紀30年代,浪漫主義文學反映了社會各階層對啟蒙家提出的“理性王國”所感到的失望,它追求主觀理想,不再突出人的理性,注重抒發個人情感。19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初,現實主義文學隨著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復雜化和尖銳化發展起來,一方面,它力圖真實地表現現實生活,另一方面,對現存的社會秩序進行無情的揭露和強烈的批判。
2.浪漫主義文學與現實主義文學的比較:
(1)相同:都表達了作家對現實的不滿。
(2)區別:
內容不同:浪漫主義文學往往把理想作為現實加以描寫和歌頌,注重內心活動的描寫;現實主義文學以客觀真實的生活作為描寫對象。 目的不同:浪漫主義作家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往往偏重于理想和幻想的追求,把理想和現實對立起來;現實主義作家對現實的不滿,則是充分暴露和批判這個社會,探索導致社會罪惡的根源。
專題八 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
第2節 碰撞與沖突 易錯易混
主標題:碰撞與沖突的易錯易混點
副標題:用“火眼金睛”識別碰撞與沖突的易錯易混點
關鍵詞: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民族樂派、現實主義與印象主義的繪畫
難度: 1
重要程度:高考多數以選擇題形式出現
內容:
一.易錯易混點
1.19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初,現實主義文學隨著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復雜化和尖銳化發展起來,它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真實地表現現實生活;二是對現存的社會秩序進行無情的揭露和強烈的批判。
2.中國畫里面,與印象畫派相仿的是寫意畫派。在表現手法上,印象畫是油畫,中國畫是寫意畫。
3.在近代史上,各種文學流派的盛行與當時的歷史條件有密切的聯系。18世紀末至19世紀30年代,浪漫主義文學反映了社會各階層對啟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國”感到失望,它追求主觀理想,不再突出人的理性,注重抒發個人情感。19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初,現實主義文學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復雜化和尖銳化發展而來,一方面,它力圖真實地表現現實生活,另一方面,對現存的社會秩序進行無情揭露和強烈批判。
4.浪漫主義文學與現實主義文學的不同:內容方面,浪漫主義文學往往把理想作為現實加以描寫和歌頌,注重內心活動的描寫;現實主義文學以客觀真實的生活作為描寫對象。目的方面,浪漫主義作家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往往偏重于理想和幻想的追求,把理想和現實對立起來;現實主義作家對現實的不滿,則是充分暴露和批判這個社會,探索導致社會罪惡的根源。
二.易錯全剖析
【易錯題1】(2015屆遼寧師大附中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30題).《紅樓夢》中賈府的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別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諧音為“原應嘆息”;第五回中有茶名為“千紅一窟”,有酒名為“萬艷同杯”,其諧音為“千紅一哭”、“萬艷同悲”。這種創作風格反映了該作品屬于
A.愛國主義 B.浪漫主義 C.批判現實主義 D.現代主義
【錯誤答案】B
【錯因分析】導致錯選的原因是沒有正確區分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文學,導致誤選B項。
【正確解答】本題考查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明清社會蘊含著深刻的社會危機,政治黑暗、官場腐敗,各種社會矛盾逐漸加深,一些文人對現實社會日益不滿,寫出了一批批判現實主義的力作,紅樓夢最具代表性,材料的內容也反映了這一點。A項無法體現;B項是注重自身的內心情感,寄托美好未來;D項現代主義主要是用夸張的手法描述現實。所以,本題的正確選項是C項。
【易錯題2】(2015屆浙江省重點中學適應性測試4題).“作畫時,要忘掉你眼前是哪一種物體,想到的只是一小方藍色、一小塊長方形的粉紅色、一絲黃色。創作中的注意力,不是集中于要表現的景物上,而是放到景物周圍的空間環境、光線、煙霧、氣流所產生的效果上。”此畫家屬于的派別是
A.古典主義 B.現代主義 C.印象主義 D.現實主義
【錯誤答案】B
【錯因分析】導致錯選的原因是沒有正確理解材料信息,沒有正確把握印象主義畫派的特點。
【正確解答】本題考查印象主義畫派。抓住題干中“而是放到景物周圍的空間環境、光線、煙霧、氣流所產生的效果上”的信息,可知這與印象主義的特點相符,注重將“光”與“色”作為研究的中心,企圖在畫面中造成一種“光”與“色”的生動明快效果。所以,本題的正確選項是C項。
【易錯題3】(2015鄭州一質測30).2014年1O月9日,法國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亞諾獲得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其作品曾被譽為捕捉到了二戰法國被占領期間普通人的生活。下列作品與該作者創作藝術風格相似的是
A.《自由引導人民》 B.《拾穗者》 C.《日出·印象》 D.《格爾尼卡》
【錯誤答案】B
【錯因分析】導致錯選的原因是沒有正確理解材料信息,沒有正確把握印象主義畫派的特點。
【正確解答】本題考查現實主義作品的特點。題目中法國作家捕捉到了二戰法國被占領期間普通人的生活,既然是普通人,那當然是現實主義作品的代表。A項是法國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羅瓦的美術作品,B項是法國現實主義畫家米勒繪制的,C項是法國印象主義畫家莫奈的作品,D項是現代主義畫家畢加索的作品。據此可以判斷,與該作者創作藝術風格相似的只可能是《拾穗者》,所以,本題的正確選項是B項。
專題八 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
第2節 碰撞與沖突 經典考題
主標題:碰撞與沖突 經典考題精析
副標題:品味經典考題 把握高考方向
關鍵詞:碰撞與沖突 對點訓練
難度: 1
重要程度:1
內容:
選擇題:
1.(2015年福建文綜卷第23題)列夫·托爾斯泰被列寧譽為“俄國千百萬農民在俄國資產階級革命快到來時候的思想和情緒的表現者”。材料表明,托爾斯泰是( )
A.農民運動的引領者 B.資產階級革命的倡導者
C.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D.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
【考點】列夫·托爾斯泰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托爾斯泰是作家,不是農民運動的引領者、資產階級革命的倡導者,也不是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據“俄國千百萬農民在俄國資產階級革命快到來時候的思想和情緒的表現者”說明列夫托爾斯泰的文作品客觀、如實地反映了當時俄國農民的狀況,屬于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所以,本題的正確選項是C項。
【答案】C
2.(2015年山東文綜卷第23題)文學藝術是時代的產物,同時又能反映時代的風貌。下列各項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
A.工業革命后社會的劇烈變革——現代主義繪畫興起
B.第一次世界大戰引發的西方社會精神危機——印象派繪畫產生
C.19世紀上半期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激化——現實主義文學興起
D.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資本主義的繁榮——浪漫主義文學產生
【考點】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解析】面對工業革命后社會的劇烈變革,出現浪漫主義藝術,排除A項。第一次世界大戰引發西方社會精神危機,出現了現代主義藝術,排除B項。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資本主義繁榮,現代主義藝術進一步發展,排除D項。19世紀上半期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激化,促使文學領域出現批判現實的文學作品,現實主義文學興起。所以,本題的正確選項是C項。
【答案】C
3.(2014年福建文綜卷第20題)盧卡契在評論19世紀某一作家時認為:“(他的)偉大之處在于,盡管他有那些政治與意識形態上的偏見,他依然用未受污染的眼睛觀察所產生的矛盾,并忠實地描述他們。”據此判斷,這一評論所指的作家是( )
A.拜倫 B.巴爾扎克 C.薄伽丘 D.莎士比亞
【考點】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解析】從材料 “他依然用未受污染的眼睛觀察所產生的矛盾,并忠實地描述他們”說明該作家敢于直面現實、深刻揭露社會黑暗和丑惡現象并對之深入剖析和強烈批判,由此判斷應該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拜倫是浪漫主義文學代表人物,強調抒發個人情感,排除A項。薄伽丘、莎士比亞是14-17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與“19世紀”不符,排除C、D兩項。根據所學,巴爾扎克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人物,所以,本題的正確選項是B項。
【答案】B
專題八 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
第3節 打破隔離的堅冰 備考策略
主標題:打破隔離的堅冰 備考策略
副標題:剖析考綱考點,透視命題趨勢,為高三考生提供有效的備考方案
關鍵詞: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印象主義
難度: 1
重要程度:1
內容: 備考策略
1.考點解讀
(1)了解19世紀以來文學的主要成就,認識其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影響。
(2)欣賞19世紀以來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了解這些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其藝術價值。
(3)列舉19世紀以來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理解這些音樂作品的時代性、多樣性和民族性。
(4)重點考查各種流派作品的特點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的識記和運用。
2.整合知識清單,把握知識主干
(1)分封制
3.運用知識框架識記核心知識(思維拓展)
專題八 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
第3節 打破隔離的堅冰 考點精析
主標題:打破隔離的堅冰
副標題: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文學藝術
關鍵詞: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印象主義
難度: 1
重要程度:高考多數以選擇題形式出現
內容:
考點精析:
一.世界的文學
1.背景
(1)第二次工業革命更加密切了世界各國間的聯系,世界各國各地區文化在經過激烈碰撞之后逐漸打破了隔離的堅冰,取得了共同發展。
(2)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兩次世界大戰、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等,都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改變著人們的精神生活,為這一時期文學藝術的發展開辟了更廣闊的天地。
2.歐美文學
(1)法國現實主義作家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被譽為20世紀第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品,而他本人也被稱為“兩個世紀的文化的一座橋梁”。
(2)美國現實主義文學:馬克·吐溫、歐·亨利、杰克·倫敦都是當時美國杰出的作家。20世紀初,德萊塞和海明威成為新一代美國文學的主要代表,他們的作品開創了美國文學史上的“黃金時代”。德萊塞的作品主要有《嘉莉妹妹》《美國悲劇》。海明威的《太陽照舊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都表達了作者強烈的反戰情緒,成為描寫兩次世界大戰的名篇。《老人與海》則通過描寫人與自然的艱苦搏斗,表現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寓含著作者對人生的看法。這種創作手法被稱為“冰山原則”。
3.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非、拉文學
(1)泰戈爾:印度近代文學史上偉大的詩人,代表作有詩集《吉檀迦利》和長篇小說《戈拉》。泰戈爾于1913年成為亞洲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2)川端康成:日本現代著名小說家。1968年,川端康成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有《雪國》、《千只鶴》、《伊豆的舞女》等。
二.用筆戰斗的無產階級勇士
1.高爾基:被譽為“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社會主義現實文學奠基人以及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導師。其散文詩《海燕》,創造了一個勇敢的海燕形象,鼓舞人們去迎接偉大的戰斗,是不朽的無產階級革命的戰斗檄文與頌歌。《母親》被公認為社會主義現實文學的奠基之作。自傳三部曲(《童年》《在人間》和《我的大學》),廣泛概括了19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的俄國社會。
2.魯迅:《狂人日記》,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杰作。
三.音樂的變奏
1.背景:19世紀末,世界音樂迎來了發展的新時期。音樂家們紛紛掙脫傳統的束縛,尋找新的音樂藝術突破口,一時間各種風格和流派層出不窮,它們在相互影響中共存。
2.表現:
(1)印象主義音樂:法國作曲家德彪西被認為是20世紀音樂界承前啟后的天才人物。德彪西的交響詩《牧神午后》以及管弦樂《夜曲》、鋼琴曲《月光》等都是印象主義音樂的代表作。
(2)表現主義音樂:代表人物是勛伯格,他探索出了無調性音樂的規律——12音體系,對20世紀的音樂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重要作品有《樂隊變奏曲》、《小提琴協奏曲》、《華沙幸存者》等。
(3)新古典主義音樂:興起于20世紀初,俄國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浪子歷程》、《春之祭》等就是這一音樂流派的主要代表作品。
四.畢加索與立體派
1.興起: 20世紀以后。
2.特點:立體派繪畫一反傳統繪畫的特點,將繪畫對象分解為若干幾何切面,然后加以主觀的并置、重疊,以表示物體的幾何空間,由于畫面破壞了人的正常視覺,所以會有支離破碎的感覺。
3.代表作品:畢加索的《格爾尼卡》。《亞威農少女》被認為是立體主義的第一幅繪畫的隨后。
考點小結:
1.20世紀以來,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兩次世界大戰、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進行,歐美各國的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印象主義文學藝術得到發展。它們更注重表現自我,突出作者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現”,更趨向個性化。
2.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非、拉文學有了新發展,印度和日本出現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蘇聯和中國則側重于無產階級文學的發展,體現了各自國家的不同國情。

1933年5月的一個夜晚,德國柏林火光沖天,人聲鼎沸,人們好像正在舉行一場盛大歡樂的篝火晚會。
專題八 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
第3節 打破隔離的堅冰 經典考題
主標題:打破隔離的堅冰 經典考題精析
副標題:品味經典考題 把握高考方向
關鍵詞:打破隔離的堅冰 對點訓練
難度: 1
重要程度:1
內容:
一、選擇題:
1.(2010年廣東文綜卷第23題)“對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工業社會表示懷疑,不屑于表面的客觀真實,致力于探索離奇別致的形式技巧。”具有這一創作精神的作者是( )
A.雪萊 B.畢加索 C.貝多芬 D.巴爾扎克
【考點】現代主義美術
【解析】現代主義作品的主題是表現現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全面危機,其創作采用夸張、變形、抽象的離奇表現手法。畢加索是現代主義美術的代表人物。所以,本題的正確選項是B項。
【答案】B
2.(2013年安徽文綜卷第22題)“反對用具體形象反映現實,而主張用抽象的語言——顏色和幾何圖形來表現藝術家主觀心靈”,體現該主張的美術流派屬于( )
A.新古典主義 B.浪漫主義 C.現實主義 D.現代主義
【考點】19世紀以來的美術
【解析】從材料來看,注重強調藝術家主觀心靈的表現。所以,本題的正確選項是D項。
【答案】D
3.(2013年江蘇單科卷第18題)右側框內所敘內容為某美術流派具有的一些特征。下列作品中屬于該流派的是( )
A.《自由引導人民》
B.《拾穗者》
C.《向日葵》
D.《格爾尼卡》
【考點】近代世界美術
【解析】從材料內容看,反映的是現代主義流派的特點。A是浪漫主義作品,B是現實主義作品,C是印象派繪畫,D是現代派繪畫。所以,本題的正確選項是D項。
專題八 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
第4節 與時俱進的文學藝術 備考策略
主標題:與時俱進的文學藝術 備考策略
副標題:剖析考綱考點,透視命題趨勢,為高三考生提供有效的備考方案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搖滾樂、電影和電視
難度: 1
重要程度:1
內容: 備考策略
1.考點解讀
(1)了解影視藝術產生與發展的歷程,認識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2)重點考查各種流派作品的特點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的識記和運用。
2.整合知識清單,把握知識主干
3.運用圖示法對考點巧學速背(思維拓展)
專題八 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
第4節 與時俱進的文學藝術 考點精析
主標題:與時俱進的文學藝術
副標題:二戰后世界文學藝術的發展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搖滾樂、電影和電視
難度: 1
重要程度:高考多數以選擇題形式出現
內容:
考點精析:
一.反映時代主題的文學
1.背景
(1)二戰后,各種力量重新組合,世界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2)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影響著人類經濟、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
(3)人們開始重新審視社會和世界。
2.特征:各民族文化之間的融合交流和與時俱進,世界文化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3.成就:
(1)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國家興起了一系列反傳統的文學流派,如荒誕派戲劇、新小說派、“憤怒青年”、“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解凍文學”以及魔幻現實主義等,被統稱為后現代主義文學。
(2)“黑色幽默”的經典之作是約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
(3)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是20世紀60年代在拉丁美洲出現的一個文學流派,主要代表作是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4)20世紀50年代以后蘇聯的“解凍文學”也引領了一代潮流。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的小說《日瓦戈醫生》是“解凍文學”的代表作。
(5)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雷切爾·卡爾森出版《寂靜的春天》,掀起了現代環保運動。
二.形形色色的當代美術
1.行動繪畫:20世紀50年代,美國紐約開始風行,行動繪畫又被稱為“滴畫”,代表性畫家是杰克遜·波洛克,代表作品有《3》和《第十號》等。
2.后現代主義美術:20世紀50年代以后在歐洲興起,流派眾多,主要有歐普藝術、波普藝術、大地藝術、觀念藝術等。
3.中國:徐悲鴻是中國著名的現代繪畫藝術大師,積極主張東西方藝術的融合,代表作是《奔馬圖》。
三.風靡全球的搖滾樂
1.淵源:美國黑人音樂家的“節奏和布魯斯與美國白人的“鄉村和西部音樂”兩類音樂的融合。
2.成就:搖滾樂最早也最著名的偶像是被稱為“貓王”的美國歌手艾維斯·普萊斯利。“披頭士樂隊”(即甲殼蟲樂隊)則代表了搖滾樂在英國的成就。
四.年輕的藝術
1.電影藝術
(1)1895年12月28日,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館放映了人類第一部電影。片子雖然很短,卻宣告了電影時代的到來。
(2)“默片時代”的代表人物是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他創作的《城市之光》、《摩登時代》等名片,奠定了現代喜劇電影的基礎。
(3)l927年,美國攝制了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電影技術從此進入“有聲電影黑白時代”。
(4)1935年,電影《浮華世界》的誕生標志著電影技術最終進人到了“有聲電影彩色時代”。
(5)二戰后至今,世界上最大的電影夢工廠是美國的好萊塢。
2.電視藝術
(1)法國人塞列克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電視”這一名稱的人。
(2)1926年,英國工程師貝爾德在倫敦公開演示了他發明的機械掃描電視,并于1928年在倫敦與紐約之間進行電視收發試驗,獲得了成功。
(3)1931年,俄裔美國物理學家弗拉基米爾·茲沃爾金研制出電子顯像管。
(4)1954年,美國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臺彩色電視機。
(5)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電視實現了多路傳播和衛星傳播。
考點小結:
二戰后,各種力量重新組合,后現代主義文學、后現代主義美術、搖滾樂興起。伴隨著科技的發展,年輕的藝術——電影和電視也作為新的藝術形式產生并發展起來。
●備課資料
1.糖類概述
糖類廣泛地存在于生物界,特別是植物界。按干重計,糖類占植物體的85%~90%,占細菌的10%~30%,在動物體所占比例小于2%。動物體內糖類的含量雖然不多,但其生命活動所需要能量主要來源于糖類。糖類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一類有機化合物。地球生物量干重的50%以上是由葡萄糖的聚合物構成的。地球上糖類的根本來源是綠色植物進行的光合作用。
大多數糖類只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其實驗式為(CH2O)n或Cn(H2O)m。其中氫和氧的原子數比例是2∶1,猶如水分子中氫和氧之比,因此過去曾誤認為這類物質是碳(carbon)的水合物(hydrate),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也因之而得名。但后來發現有些糖類,如脫氧核糖(C5H10O4),它們的分子中H、O之比并非2∶1;而一些非糖物質,如甲醛(CH2O)、乙酸(C2H4O2)和乳酸(C3H6O3)等,它們的分子中H、O之比卻都是2∶1,所以大家認為“碳水化合物”這一名稱并不恰當。為此,1927年國際化學名詞重審委員會曾建議用“糖族(glucide)”一詞代替“碳水化合物”。但由于“碳水化合物”這一名稱沿用已久,至今西文中仍廣泛使用它。漢語中“糖類”和“碳水化合物”兩詞通用,但以前者居多。
糖類從化學角度看,是多羥基的醛或多羥基的酮。大家熟悉的葡萄糖和果糖,結構式如下圖:

D-葡萄糖 D-果糖
葡萄糖含6個碳原子、5個羥基和1個醛基,稱己醛糖;果糖含6個碳原子、5個羥基和1個酮基,稱己酮糖。淀粉和纖維素也屬于糖類,它們是由多個葡萄糖分子縮合而成的聚合物。此外,像N-乙酰葡糖胺、果糖-1,6-二磷酸這樣一些糖類的衍生物也歸入糖類。因此,從化學本質給糖類下一個定義應該是:糖類是多羥醛、多羥酮或其衍生物,或水解時能產生這些化合物的物質。
糖類是細胞中非常重要的一類有機化合物。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作為生物體的結構成分 植物的根、莖、葉含有大量的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果膠物質等,這些物質構成植物細胞壁的主要成分。肽聚糖是細菌細胞壁的結構多糖。昆蟲和甲殼動物的外骨骼也是糖類,稱殼多糖。
作為生物體內的主要能源物質 糖類在生物體內(或細胞內)通過生物氧化釋放出能量,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生物體內作為能源儲存的糖類有淀粉、糖元等。
在生物體內轉變為其他物質 有些糖類是重要的中間代謝產物,糖類通過這些中間產物為合成其他生物分子如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等提供碳骨架。
作為細胞識別的信息分子 糖蛋白是一類在生物體內分布極廣的復合糖。它們的糖鏈可能起著信息分子的作用。細胞識別、免疫、代謝調控、受精作用、個體發育、癌變、衰老、器官移植等,都與糖蛋白的糖鏈有關。
2.糖蛋白
糖蛋白是一類復合糖或一類結合蛋白質。糖蛋白中的糖鏈很少含多于15個單糖單位的,因此糖鏈也稱寡糖鏈或聚糖鏈。
許多膜蛋白和分泌蛋白都是糖蛋白。細胞膜中的免疫球蛋白、病毒和激素等的膜受體也常是糖蛋白;消化道上皮細胞分泌的黏液主要成分是糖蛋白;從細胞分泌到胞外體液中的蛋白質也多是糖蛋白,這些糖蛋白包括血液中存在的激素蛋白、血漿蛋白等。作為胞外基質的結構蛋白質,膠原蛋白,也是糖蛋白。糖蛋白和糖脂中的糖鏈序列是多變的,結構信息豐富,甚至超過核酸和蛋白質。
糖蛋白的糖鏈參與肽鏈的折疊和締合;參與糖蛋白的轉運和分泌;還參與分子識別和細胞識別,這可能是它最重要的生物學作用。分子識別是通過兩個分子各自的結合部位來實現的。結合部位結構互補,相應的基團間產生足夠的作用力,使兩個分子結合在一起。分子識別是一種普遍的生物學現象。糖鏈、蛋白質、核酸和脂質各自間以及它們相互之間都存在分子識別。細胞識別實際上就是細胞表面分子的相互識別。例如,哺乳動物的卵細胞外面有一層透明的糖蛋白外衣,號稱透明帶,由三種糖蛋白組成,糖鏈能被精子表面的受體識別,精卵識別引發精子頭部釋放蛋白酶和透明質酸酶,使透明帶水解,精子和卵細胞的細胞膜融合,精子核進入卵細胞內。
3.糖類的甜度和溶解度
嚴格地說,甜度不屬于糖類的物理性質,它屬于一種感覺。甜度通常用蔗糖作為參照物,以它為100,葡萄糖是70,麥芽糖是35,乳糖是16。果糖的甜度幾乎是蔗糖的兩倍,其他天然糖的甜度都小于蔗糖。
糖精是一類低熱量或無熱量的非糖增甜劑。糖精是人工合成的,甜度為50 000。糖精問世已有百余年。在糖精之后還合成了多種增甜劑,后來人們發現不少合成增甜劑對哺乳動物有致癌和致畸作用,多數合成增甜劑已被禁用。蛇菊苷和應樂果甜蛋白是非糖天然增甜劑,前者存在于原產南美洲巴拉圭的一種菊科植物,后者存在于原產西非尼日利亞的一種植物。非糖增甜劑可作為糖尿病、心血管病、肥胖癥和高血壓患者的醫療食品添加劑。
除甘油醛微溶于水外,其他單糖均易溶于水,特別是在熱水中溶解度極大。單糖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丙酮等非極性有機溶劑。蔗糖的溶解度很大;乳糖的溶解度遠比蔗糖小;麥芽糖的溶解度比蔗糖小,比乳糖大。
4.脂質概述
脂質(lipid,也譯為脂類或類脂),是一類低溶于水而溶于非極性溶劑的生物有機分子。大多數脂質的化學本質是脂肪酸和醇所在形成的酯類及其衍生物。脂質的元素組成主要是碳、氫、氧,有的還含有氮、磷、硫。
脂質按化學組成,大體可分為三大類。
單純脂質 由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酯。包括三酰甘油(或稱甘油三酯)和蠟。
復合脂質 除了含有脂肪酸和醇外,還有其他非脂成分。磷脂的非脂成分是磷酸和含氮堿(如膽堿、乙醇胺),糖脂的非脂成分是糖類。
衍生脂質 由單純脂質或復合脂質衍生而來或與之關系密切,但也具有脂質的一般性質。(1)取代烴,主要是脂肪酸及其堿性鹽(皂)和高級醇,少量脂肪醛、脂肪胺和烴;(2)固醇類(甾類),包括固醇、性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等;(3)萜,包括許多天然色素(如胡蘿卜素)、香精油、天然橡膠等;(4)其他脂質,如維生素A、D、E、K,脂多糖、脂蛋白等。
脂質的生物學功能也和它們的化學組成、結構一樣,是極其多種多樣的。按照脂質的生物學功能,可以把脂質分為三大類。
儲存脂質 包括三酰甘油和蠟。在大多數真核細胞中,三酰甘油以微小的油滴形式存在于胞質溶膠中。脊椎動物的脂肪細胞儲存大量的三酰甘油,幾乎充滿了整個細胞。許多植物的種子中存在三酰甘油,為種子萌發提供能量和合成前體。很多生物中油脂是能量的主要儲存形式,三酰甘油是疏水的,因此有機體不必攜帶像儲存多糖所攜帶的結合水。肥胖人的脂肪組織中積儲的三酰甘油可達15~20 kg,足以供應一個月所需的能量。然而人體以糖元形式儲存的能量不夠一天的需要。當然葡萄糖和糖元也有優點,易溶于水,能快速提供代謝所需的能量。某些動物儲存在皮下的三酰甘油不僅作為能儲,而且作為抗低溫的絕緣層。海豹、海象、企鵝和其他的南北極溫血動物的身體里都填充著大量的三酰甘油。冬眠動物如熊,在冬眠前積累大量脂肪也用作能儲。人和動物的皮下和腸系膜脂肪組織還起防震的填充物作用。
在海洋的浮游生物中,蠟是代謝燃料的主要儲存形式。蠟還有其他功能,這與它排斥水和具有高稠度的性質有關。脊椎動物的某些皮膚腺分泌蠟以保護毛發和皮膚,使之柔韌、潤滑并防永。鳥類,特別是水禽,從它們的尾羽腺分泌蠟使羽毛能防水。冬青、杜鵑和許多熱帶植物的葉覆蓋著一層蠟,以防寄生物侵襲和水分的過度蒸發。
結構脂質 各種生物膜的骨架是由磷脂類構成的脂雙層,參與脂雙層構成的膜脂還有固醇和糖脂。脂雙層的表面是親水的,內部是疏水的。脂雙層有屏障作用,使膜兩側的親水性物質不能自由通過,這對維持細胞正常的結構和功能是很重要的。
活性脂質 具有專一的重要生物活性,包括數百種類固醇和萜,如雄性激素、雌性激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等類固醇激素,以及對人和動物體的正常生長所必需的維生素A、D、E、K,多種光合色素等。
5.三酰甘油
動植物油脂的化學本質是酰基甘油,其中主要是三酰甘油,常溫下呈液態的酰基甘油稱油(oil),呈固態的稱脂(fat)。植物性酰基甘油多為油(可可脂例外),動物性酰基甘油多為脂(魚油例外)。
純的三酰甘油是無色、無臭、無味的稠性液體或蠟狀固體。天然油脂的顏色來自溶于其中的色素物質(如類胡蘿卜素);氣味一般是由非油脂成分引起的。三酰甘油的密度均小于1 g/cm3。三酰甘油不溶于水,略溶于低級醇,易溶于乙醚、氯仿、苯和石油醚等非極性有機溶劑。
天然油脂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會產生難聞的氣味,這種現象稱為酸敗。酸敗的原因主要是油脂的不飽和成分發生自動氧化,產生過氧化物并進而降解成揮發性醛、酮、酸的復雜混合物。其次是微生物的作用,它們把油脂分解為游離的脂肪酸和甘油,一些低級脂肪酸本身就有臭味,而且脂肪酸經過一系列酶促反應也產生揮發性的低級酮,甘油可被氧化成具有異臭的1,2-環氧丙醛。為了防止自動氧化,可在新鮮油脂和含油脂食物中加入天然的或合成的抗氧化劑。植物油的抗自動氧化能力比動物油脂強,就是因為存在天然的抗氧化劑。此外,排除氧氣(真空、充氮),降低溫度(冷藏),消除其他促進自動氧化的因素,也能防止和延緩酸敗發生。
專題八 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
第4節 與時俱進的文學藝術 經典考題
主標題:與時俱進的文學藝術 經典考題精析
副標題:品味經典考題 把握高考方向
關鍵詞:與時俱進的文學藝術 對點訓練
難度: 1
重要程度:1
內容:
一、選擇題:
1.(2014年四川文綜卷第14題)圖2形象地刻畫了1936年美國電影《摩登時代》的主題。該電影( )
A.肯定了工業革命帶來的巨大進步
B.揭示了工人被機器所異化的命運
C.宣傳了《全國工業復興法》的成效
D.以悲劇手法描繪了工人的生活狀況
【考點】電影藝術反映的內容
【解析】圖片寓意主要折射工業革命負面影響而非其積極方面,排除A項。圖片寓意與應對大危機無關,排除C項。卓別林《摩登時代》主要是用喜劇的手法描繪工人的工作生活,排除D項。圖畫中將人的部分身體異化為鋼鐵構件及工具,寓意人被視為沒有感情的工具,人性被忽略,反映了工業革命下工人的處境。所以,本題的正確選項是B項。
【答案】B
2.(2014年全國新課標卷Ⅱ第34題)20世紀30年代,美國每周有成千上萬的人去電影院,輕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備受歡迎,當紅童星秀蘭·鄧波兒通常在電影中扮演孤兒去感化富人。這一現象( )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國重現繁榮的景象 B.體現了民眾身陷危機淡定應對的精神
C.反映了民眾逃避現實希求慰藉的心態 D.說明了現代主義藝術得到社會的認同
【考點】電影藝術的影響
【解析】從“20世紀30年代”這一時間概念中無法判斷已經實行新政且取得成績,排除A項。結合史實可知,美國經濟危機時亦有社會暴亂和動蕩,且從題干中的“幻想型影片備受歡迎”可知淡定應對表述不準確,排除B項。現代主義藝術的特點是反傳統和個性化,而題干沒有體現,排除D項。從“幻想型”“扮演孤兒去感化富人”可知,逃避現實希求慰藉的表述與題意最符合。所以,本題的正確選項是C項。
【答案】C
3.(2013年浙江文綜卷第23題)音樂電視起源于美國。剛傳入拉丁美洲時,當地的節目主持人把西班牙語和英語夾雜在一起說,引起了“外國文化入侵”之類的批評。但是到20世紀90年代,人們注意到音樂電視使拉美國家之間彼此更加關注,文化共享的程度也增加了。對此不能得出的結論是( )
A.拉美和美國的現代化相互促進 B.科技的進步促進了文化交流
C.殖民主義的歷史影響仍然存在 D.電視是影響極大的傳播工具
【考點】影視藝術的產生與發展
【解析】材料體現出,從美國起源的音樂電視對拉美文化現代化的影響,但沒有提到拉美的文化共享對美國的影響,A項錯誤。音樂電視的出現是科技進步的成果,音樂電視又促進了文化交流。可見,科技的進步促進了文化交流,B項正確。從音樂電視初入拉美時引起了“外國文化入侵”的批評可知,C項正確。材料表明音樂電視促進了拉美國家間的文化共享,影響力很大,D項正確。本題是否定式選擇題,所以,本題選A項。
【答案】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气| 周至县| 天水市| 屯留县| 丰原市| 长岛县| 天峨县| 江陵县| 阳春市| 通渭县| 西充县| 衡阳市| 犍为县| 富裕县| 宜宾市| 张家口市| 青浦区| 军事| 濮阳县| 黄平县| 朝阳县| 绵阳市| 盈江县| 三穗县| 永胜县| 那曲县| 高要市| 明溪县| 临沂市| 古交市| 临沧市| 连江县| 榆社县| 咸丰县| 凤山市| 湘乡市| 资中县| 红原县| 崇信县| 巧家县| 达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