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03 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2016高考歷史備考策略(人民版必修3)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03 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2016高考歷史備考策略(人民版必修3)

資源簡介

專題三 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1課 “順乎世界之潮流” 備考策略
主標題:“順乎世界之潮流”備考策略
副標題:剖析考綱考點,透視命題趨勢,為高三考生提供有效的備考方案
關鍵詞:“中國向何處去”
難度: 3
重要程度:5
內容: 備考策略
1.考點解讀
(1)了解鴉片戰爭后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理解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
(2)重點考查“師夷長技”思想(林則徐、魏源的貢獻)和維新變法思想(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的貢獻)。
2.整合知識清單,把握知識主干
(1)新思想的萌發
(2)“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3)維新思想
3.運用數字法識記核心考點:(學法點睛)
“順乎世界之潮流”可歸納為“一、二、四、四”
一個主流:向西方學習。
兩個階級: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
四大派別:抵抗派、洋務派、維新派、革命派。
四大口號: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維新變法、君主立憲;暴力革命、民主共和。
4.運用圖示法對考點巧學速背(思維拓展)
(1)地主階級三大派別對西學的態度
(2)資產階級兩大派別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
林則徐、魏源等地主階級抵抗派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洋務派則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抵抗派和洋務派同屬于地主階級的政治派別,都主張維護清朝封建統治。它們與維新派、革命派等資產階級政治派別則有本質的區別。
專題三 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1課 “順乎世界之潮流” 易錯易混
主標題:“順乎世界之潮流”的易錯易混點
副標題:用“火眼金睛”識別“順乎世界之潮流”的易錯易混點
關鍵詞:抵抗派、洋務派、維新派、革命派
難度: 3
重要程度:高考多數以選擇題形式出現,偶爾也會在主觀題某一小問中出現
內容:
一.易錯易混點
1.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對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主要是從地理、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只是開研究、學習西方之先河。
2.鴉片戰爭后萌發的“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雖然啟迪了人們去掙脫閉關鎖國的牢籠,面向世界,探尋強國御侮之道。但其只是封建地主階級中的開明派要求向西方學習,并沒有批判舊制度,還稱不上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即新思潮是“解而不放”,沒有顛覆封建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即封建專制主義;沒有在社會產生廣泛的影響。維新變法運動才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3.堅持“中體西用”的不只是地主階級洋務派,還有最初參與洋務的早期維新派。但早期維新派后來逐步轉變了態度,主張君主立憲。?
4.以林則徐等為代表的抵抗派和以李鴻章等為代表的洋務派都屬地主階級的派別,但兩者目的的側重點不同。抵抗派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即抵抗外來侵略;而洋務派則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即維護清朝統治,鎮壓人民反抗斗爭,也含有抵御外侮的意圖。
5.維新派與洋務派雖然都主張向西方學習,但主張明顯不同。洋務派維護封建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維新派主張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實行君主立憲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勵發展民族工商業。他們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學什么”。兩派主張不同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
6.維新派與革命派都屬于資產階級的政治派別,二者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共同追求資產階級民主政治,要求發展資本主義。但具體的主張并不同,維新派要求保留清王朝,實行君主立憲制,而革命派則要求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維新派反對用革命的手段和方式,革命派堅持用武裝起義的手段。
二.易錯全剖析
【易錯題1】(2015·江蘇省南京市第二次模擬考試)李鴻章在奏章中說:“近年部議停購船械,自光緒十四年后,我軍未購一船……倭人心計譎深,乘我力難添購之際,逐年增置。……海上交鋒,恐非勝算,即因快船不敵而言。”通過上述材料可知(  )
①北洋水師缺乏政府大力支持 ②中國海軍在整體上落后于日本
③日本海軍力量獲得長足發展 ④李鴻章正確指出中國戰敗根源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④
【錯誤答案】B
【錯因分析】導致錯選的原因是沒有正確理解材料的信息。錯誤地認為材料“我軍未購一船……倭人心計譎深,乘我力難添購之際,逐年增置。”即中國海軍在整體上落后于日本。犯了以偏蓋全的錯誤。
【正確解答】由材料內容可知,北洋水師多年未購一船,體現出了其缺乏政府的大力支持,故①正確;此材料并未將中國海軍與日本海軍的政體實力做比較,故②錯誤;日本海軍的力量在逐年增置,故③正確;失敗的根源在于政治制度的腐敗和落后,而不在于船速不及日本,故④錯誤,選擇A項符合題意。
【易錯題2】(2015·江蘇省南通市第二次模擬考試)近代某思想家曾說:“余聞東西之人,盛稱泰西者,莫不曰其國大政事大征伐皆舉國會議,詢謀僉同而后行。其薦賢授能,拜爵敘官,皆以公選。其君臣上下,無疾苦不達之隱,無壅遏不宜之情。”從中可見,該思想家(  )
A.主張全面學習西方????????????????? B.堅持“中體西用”思想
C.贊賞君主立憲政體???????????????? ??D.認同革命派的政治主張
【錯誤答案】D
【錯因分析】導致錯選的原因是不能正確區別維新派與革命派的主張。錯誤認為材料中的“舉國會議、薦賢授能”即是認可革命派的政治主張。
【正確解答】文言文意思為:我聽說東西方的人,都稱贊歐美的政治制度,國家大事都召開會議,公開討論商定謀略之后才執行。推薦賢能,授予官爵都采用公開選舉。君臣上下,沒有說不出來的疾苦,沒有難為情不好意思說的意見。材料談論的都是西方,沒有涉及學習西方的信息,故A項錯誤;材料未涉及“中體西用”,故B項錯誤;有君主,有議會,因此是君主立憲制,故C項正確;革命派主張推翻帝制,材料中推崇君主立憲制屬于維新派,故D項錯誤。
專題三 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1課 “順乎世界之潮流”
主標題:“順乎世界之潮流” 經典考題精析
副標題:品味經典考題 把握高考方向
關鍵詞:“順乎世界之潮流”對點訓練
難度: 3
重要程度:5
內容:
一、選擇題:
1.(2015·海南單科卷第13題)鴉片戰爭時期,魏源批評當時“御諸內河不若御諸海口,御諸海口不若御諸外洋”的海防主張,認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內河”。魏源的主張反映了這一時期
A.海禁思想被遠洋開拓思想所取代 B.洋務派開始著手海防建設
C.有識之士主張學習西方海防模式 D.清朝海軍實力遠遜于列強
【考點】“師夷長技”思想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新思想的萌發,旨在考查正確解讀材料的能力。由題目中的信息“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內河”可知魏源主張與英軍展開陸戰。這主要是由當時中國的海軍實力弱于英軍所致,故本題應選D項;A、C兩項的表述均與題目中的信息“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內河”不符,故排除;B項開始于19世紀60年代,晚于題目中的時間“鴉片戰爭時期”,故排除。
【答案】D
2.(2015·四川卷文綜第4題)1893年,駐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記》中寫道:“總理衙門大臣萃畢生之全力以經理交涉事務者,殆鮮其人。或以官高掛名,或以淺嘗自喜;或驟出驟入,聽其自然。一聞《海國圖志》《瀛寰志略》兩書之名,尚有色然以驚者。”這主要反映了(  )
A.中外交涉事務的減少 B.頑固派對洋務的抵制
C.立憲思想傳播的困境 D.洋務專業人才的匱乏
【考點】“師夷長技”思想
【解析】結合中國近代歷史可知,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外之間的交涉事務應該是呈增多的趨勢,故A項錯誤;根據題干“總理衙門大臣……交涉事務”等信息,可知其主要描述的對外交涉事務,而不是洋務運動,故B項錯誤;題干中并未體現出立憲思想,故C項錯誤;根據題干中“經理交涉事務者,殆鮮其人……聽其自然。一聞《海國圖志》……尚有色然以驚者”可知當時的總理衙門大臣對西方事務完全不通,從而說明了當時洋務人才的缺乏,故D項正確。
【答案】D
3.(2015·山東卷文綜第16題)下列四項為中國近代不同時期的考題,其中19世紀70年代初洋務學堂使用的考題應是(  )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論吾國銀行失信用之可懼。”
C.“試比較英、美、法、瑞士、中國行政機關元首之產生方法。”
D.“法國大革命對于歐洲民族主義之發展,有何影響?試舉例明之。”
【考點】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洋務運動;“中體西用”思想
【解析】依據題干中的材料“19世紀70年代初洋務學堂”,可知此時期洋務派關注的是西方的技術,故A項正確;“論吾國銀行失信用之可懼。”體現出來的是金融危機,而題干強調的時間是19世紀70年代初,此時洋務派正在關注西方技術,故B項錯誤;19世紀70年代初洋務派的主張時“中體西用”,而并不學習英、美、法等國的政治制度,故C項錯誤;19世紀70年代初洋務派此時期主張學習的是西方的技術,并沒有強調民族主義,故D項錯誤。
【答案】A
4.(2015·江蘇單科卷第7題)1876年,郭嵩燾出使海外期間常寫信給李鴻章,報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學生不限于機械一門,學政治、經濟的都有,勸其擴大留學范圍。他的這些言論引起了士大夫們的謾罵,有人說他是“漢奸”。結果,出使不到兩年他就回國了。這說明(  )
A.李鴻章的洋務思想日趨保守 B.郭嵩燾對西方體制過于推崇
C.郭嵩燾的主張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對外政策發生了變化
【考點】“師夷長技”的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解析】“這些言論引起了士大夫們的謾罵”是郭嵩燾解職的原因,雖然郭“常寫信給李鴻章”,但材料并未涉及李鴻章的洋務思想,故A項錯誤;“勸其擴大留學范圍”,報告日本“不限于機械一門,學政治、經濟的都有”,并不等于推崇西方體制,故B項錯誤;當時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認為“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乃不能及”,主張采用西方先進科學技術,而郭嵩燾“勸其擴大留學范圍。他的這些言論引起了士大夫們的謾罵”,的確超越了“1876年”的主流思想,故C項正確;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開始被列強控制,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一位駐外使節的人事調整并不能說明“清廷的對外政策發生了變化”,故D項錯誤。
【答案】C
5.(2015·全國課標II卷第29題)康有為在《新學偽經考》中認為,被奉為儒家經典的古文經實系偽造。1891年該書刊印后風行國內,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毀。這主要是因為該書旨在(  )
A.揭露歷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論
C.倡導變法維新 D.顛覆孔孟學說
【考點】維新思想——康有為思想主張
【解析】康有為撰寫《新學偽經考》不是為了考據歷史,而是為了宣傳資產階級維新思想,其內容不一定具有真實性,故A項錯誤;《新學偽經考》內容是考據被奉為儒家經典的古文經,不是介紹西方理論,故B項錯誤;《新學偽經考》中認為,被奉為儒家經典的古文經實系偽造,動搖了頑固派反對變法改革的根基,為維新變法減少阻力,因而不能被頑固派占主體的清政府所容忍,故C項正確;以康有為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沒有否定顛覆孔孟儒學,而是利用儒學為其服務,托古改制,故D項錯誤。
【答案】C
二、非選擇題:
6.(2015·廣東卷文綜第38題節選)課程的變化反映了時代的變遷。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二 課程設置是學校教育制度(學制)的重要內容,在中國近代學制中,與經學相關的中小學課程設置經歷了如下變化:
癸卯學制
1904年頒布
讀經講經課和修身課(講授倫理道德)只是必修課程中的兩門,但份量仍很重。
壬子癸丑學制
1912—1913年頒布
取消讀經講經課
壬戊學制
1915年開始醞釀,1922年頒布
修身課改為公民課
——據《中國近代學制史料》
(3)結合材料二,說明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變遷。(13分)(要求:信息的提取準確,調動和運用知識合理,邏輯清晰)。
【考點】(3)“中體西用”思想;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
【解析】(3)結合材料二概括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變遷是什么,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和表格中課程設置的變化來進行闡述即可,比如,儒學地位下降,清政府學習西方堅持“中體西用”的思想,1904年學制中儒學地位有所下降;再比如,政治民主化進程加快,1912年,封建帝制被推翻,中華民國成立,取消讀經講經課;再比如,思想文化走向科學化、理性化,新文化運動倡導民主科學和新道德,五四運動反帝愛國,1922年新學制改修身課為公民課等。
【答案】(3)變遷:清政府學習西方進行改革,但仍堅持“中體西用”,1904年學制中儒學地位有所下降,但份量仍很重;(5分)1912年,封建帝制被推翻,中華民國成立,倡導民主共和,取消讀經講經課;(4分)新文化運動倡導民主科學和新道德,五四運動反帝愛國,1922年新學制改修身課為公民課。(4分)
7.(2015·安徽卷文綜第36題)(26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 善觀水者,必觀其瀾。明末清初以來,中國社會發生深刻變化。一些有識之士,勇立潮頭,審時度勢,引領時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論所體現的思想作為時代精神,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
代表人物
生活年代
言論
顧炎武
1613~1682
文之不可絕于天地間者,曰:明道也,紀政事也,察民隱也,樂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將來。
——《日知錄》
魏源
1794~1857
廣東互市二百年,始則奇技淫巧受之,繼則邪教毒煙受之,獨于行軍利器則不一師其長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海國圖志》
陳獨秀
1879~1942
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評時政,青年修養,亦不在討論政治,然有關國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
——《新青年》3卷5號《答顧克剛》
(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論分別反映的社會問題及主張。(12分)
(2)根據材料,聯系明清以來歷史發展的趨勢,簡析有識之士引領時代的原因。(14分)
【考點】明清之際的儒學思想——顧炎武思想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新文化運動——陳獨秀思想主張
【解析】(1)第一小問社會問題,根據材料“文之不可絕于天地間“,結合所學,可知生活在明末清初的顧炎武是不滿于宋明理學空談心性、脫離社會實際需要的弊端;根據材料” 邪教毒煙受之“,結合所學,可知魏源是批評鴉片戰爭前后面對以宗教、鴉片為代表的西方侵略,清政府不知如何正確應對的現狀;據材料“有關國命存亡之大政”,結合所學,可知陳獨秀是針對辛亥革命后北洋軍閥竊取革命果實,對外賣國,對內專制的事實有感而發;第二小問主張,結合所學,可以從顧炎武的經世致用、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陳獨秀的思想啟蒙等角度分別歸納。這兒要注意的是,題目問的是各自的主張,前兩人因為沒有實踐運動,顯得主張比較明顯,而陳獨秀的主張如果考生不注意,很有可能答成“新文化運動”,這就不怎么貼切了,應該是從思想啟蒙、啟迪民智、思想解放的角度來表達比較貼合設問原意。
(2)第一小問趨勢,緊扣設問,首先要“根據材料(提供的內容和范圍)”,實際上考生要善于利用第一問,因為第一問的題目本身事實上就已經說明了材料主要反映的線索,接著“聯系明清以來歷史發展的趨勢”,其實就是要考生在材料主線的引領下進行知識整合,概括性地表達明清到近代前期中國社會的演變方向,可以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領域進行表達,這里尤其要注意題目設問是“趨勢”,不要把各領域的具體史實一一羅列,那就偏離設問本意了;第二小問原因,結合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綜合思考,可以從有識之士的社會責任感、順應時代潮流、善于反思現實的具體做法、兼容并蓄的研究方法等方面歸納。
【答案】(1)顧炎武:宋明理學脫離社會現實,明末文風空疏;提倡崇實致用的學風。(4分)
魏源:西方列強入侵,清廷昧于大勢,對西方文明缺乏正確認識;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4分)
陳獨秀:民族危機嚴重,北洋軍閥專制統治,民主共和徒有虛名;關注國命存亡,提倡思想啟蒙。(4分)
(2)趨勢:中國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強侵略不斷加深,西學東漸。(6分)
原因:關注現實,以天下為己任;順應時代,開拓創新;文化自覺,富于批判精神;才學卓越,善于吸納其他文明。(8分)
8.(2014·全國課標Ⅰ卷第40題節選)(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歷史中,儒學一直在發展與創新。唐代韓愈以周公、孔子的繼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漢代以來的儒學,認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經斷絕。他在《原道》中說:“吾所謂道也,非向(先前)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他的這一主張被宋代儒者接受并發揚。當代學者認為韓愈開了宋代“新儒學”的先河。
——摘編自卞孝萱等《韓愈評傳》
材料二 19世紀末,康有為撰寫《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二書,認為漢代以來儒者奉為經典的《周禮》《左傳》等書,是漢代學者為王莽篡漢而偽造的,影響惡劣,導致“中國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張回歸孔子所編定的《詩經》《禮記》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學精神。在他看來,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為“改制”而創作的。他甚至用西學來解釋《春秋》,認為《春秋公羊傳》中的“三世”說為:“始于據亂(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為立憲,君民共主;終至太平(世),為民主。”
——摘編自張海鵬等編《中國近代史》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韓愈、康有為關于儒學認識的共通之處。(8分)
【考點】(2)唐代的儒學復興——韓愈的儒學認識;維新思想——康有為的儒學認識
【解析】(2)從理論來源看,他們都主張回歸孔子孟子所編定原典,從中探尋儒學的精神實質,都認為后人的附會、杜撰之說導致儒學傳道的斷絕;從目的看,他們的認識都是為現實服務,韓愈是為了復興儒學,康有為是為變法制造理論依據。
【答案】(2)共通:回歸原典、回歸孔孟,否定后人的附會、杜撰之說,主張探尋儒學的精神實質,借助儒學為現實服務。(8分)
專題三 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1課 “順乎世界之潮流”
主標題:“順乎世界之潮流”
副標題:向西方學習,尋求強國御辱之道
關鍵詞:師夷長技以制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維新思想、民主共和思想
難度: 3
重要程度:近年高考對本節內容考查所占比例不大,主要以選擇題的形式呈現,非選擇題出現較少。
內容:
考點精析:
一.睜眼看世界——器物層次
(1)時間:1840年鴉片戰爭后。
(2)原因:
①內因:清朝衰落跡象,引起思想界“經世致用”思潮。
②外因:鴉片戰爭的失敗驚醒了一批先進士大夫。
(3)內容:
①林則徐:鴉片戰爭中就開始了解學習西方,編輯《四洲志》、《華事夷言》,成為近代開眼看世界第一人。《四洲志》是近代第一部系統的世界地理志(包括歷史、地理和政治等內容)。這些書為抗英斗爭提供了參考。
②魏源: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成《海國圖志》,這是黨史第一部由中國人編撰的最詳備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尋、學習西方富國強兵道路的啟蒙書。該書系統闡述”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這成為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的口號,同時也是對傳統心態的挑戰,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
(4)影響:
積極:①啟發人們沖破傳統觀念束縛,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以探求強國御侮之策。②洋務派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基礎上,提出“師夷長技以自強”口號,逐漸形成“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并以此指導洋務運動。
消極:①僅僅局限于學習西方技術,體現了地主階級的局限性和時代局限性;②這股思潮在當時社會沒有產生大的影響,淹沒在麻木的環境里。
二.維新思想——突破器物限制,向西方學習制度的開端
(1)時間:19世紀90年代。
(2)背景:①思想基礎:對洋務運動的反思,出現了早期維新派,為其提供思想基礎。②導火線:甲午戰爭簽訂《馬關條約》,之后帝國主義瓜分的局面,民族危機加重。③經濟和階級基礎: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④理論借鑒:以進化論和西方社會政治學說為武器。
(2)人物: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
(3)思想主張:① 變法圖存(救國是首要目的);② 興民權、設議院、君主立憲(是政治途徑);③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是經濟途徑);④ 學習和傳播西方科學文化(是文化途徑)。
(4)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宣傳維新變法思想
A、康有為:①戊戌變法運動開始的標志:1895年發動公車上書,是戊戌變法初步綱領;②思想特點:打著孔子的旗號宣傳變法,把西學中的政治學說與儒家思想相融合,撰寫了《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為維新變法提供了合乎傳統文化價值的理論依據(康有為借助儒家外衣宣傳新思想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
B、梁啟超:①主張:發表《變法通議》,積極宣傳民權思想,用進化論闡述君主立憲取代君主專制的必然性。認為變法之本在培養人才,主張廢除科舉制度,改變官制。②特點:比康有為更激進,也更全面;其宣傳天才影響巨大。
C、譚嗣同:①特點:是沖決綱常禮教網羅的維新勇士,屬于維新派里的激進派;②主張:批判專制君主是“大盜”,倡導男女平等。
D、嚴 復:①地位:是系統地將西方文化介紹到中國的第一人;②主張:提出“以自由為體,以民主為用”的主張;翻譯《天演論》,借用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原理闡明中國要“變法”的道理。③影響:進化論思想成為戊戌變法的理論武器。
(5)影響:
①是一次思想運動:維新思潮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傳播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知識,宣傳天賦人權、自由平等觀念,批判封建君權,沖擊舊文化,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有利于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維新派提出的許多新思想成為近代寶貴的思想財富。
②是一次愛國運動:激發救亡圖存精神和民族意識。
③是一次政治運動:對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觀上有利于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
④是一個標志性運動:戊戌思想標志中國向西方的學習深入到了政治制度層次,中國向西方學習進入第二階段。
三.走向共和——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政治追求
(1)原因:
①政治:維新變法運動失敗,表明改良道路在中國的受挫;《辛丑條約》使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工具,民族危機空前加劇。
②經濟: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
③思想:知識分子的覺醒,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思想興起。
(2)代表與主張:
①孫中山:民主革命先行者,1894年興中會誓詞“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
②章太炎:1903年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系統批判看夠為保皇立憲主張,指出只有革命。
③ 鄒容:1903年發表《革命軍》。
考點小結:
1.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使林則徐、魏源等從 “天朝上國”的迷夢里驚醒,他們開始開眼看世界,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思想,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洋務派掀起了洋務運動,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資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提出“維新變法”思想,并進行了“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是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覺醒。繼而之后,資產階級革命派將近代思想不斷地推向深入。
2.地主階級抵抗派、洋務派與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比較
(1)相同點:
A、從目的上看,都主張向西方學習,引進先進科技,實現富國強兵;
B、從方法和步驟上看,都主張購買并仿制西式炮艦,建立新式海軍;
C、從結果上看,都歸于失敗。
(2)不同點:
A、目的上,抵抗派與洋務派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維新派是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洋務派還有鎮壓人民革命運動的目的。
B、內容上,洋務派與抵抗派只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維新派還主張學習西方的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改革教育制度,要求鼓勵發展民族工商業。他們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學習什么的問題”。
C、失敗的根本原因上,抵抗派的失敗在于清政府的腐敗;洋務派則是把先進的生產方式嫁接到落后的生產關系上;維新派則是由于資產階級的局限性。
專題三 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2課 新文化運動 備考策略
主標題:新文化運動 備考策略
副標題:剖析考綱考點,透視命題趨勢,為高三考生提供有效的備考方案
關鍵詞:“三提倡、三反對”
難度: 3
重要程度:5
內容: 備考策略
1.考點解讀
(1)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
(2)主要考查新文化運動的背景、興起概況、主要內容和意義。
2.整合知識清單,把握知識主干
3.運用數字法識記核心考點:(學法點睛)
新文化運動可歸納為“一、二、三、四”
一個中心:北京大學。
兩大口號:民主、科學。
三大內容: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四大人物:李大釗、胡適、錢玄同、魯迅。
4.運用圖示法對考點巧學速背(思維拓展)
對新文化運動的強化理解
專題三 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2課 新文化運動易錯易混
主標題:新文化運動的易錯易混點
副標題:用“火眼金睛”識別新文化運動的易錯易混點
關鍵詞:《青年雜志》、北京大學、“打倒孔家店”
難度: 3
重要程度:高考多數以選擇題形式出現,偶爾也會在主觀題某一小問中出現
內容:
一.易錯易混點
1.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不是《新青年》),并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與科學,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青年雜志》從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
2.《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活動基地。
3.新文化運動三大內容之間的關系: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前期的指導思想;新道德是民主與科學的前提;新文學是民主與科學思想的傳播載體;
4.康有為借用孔子的權威來宣傳變法,新文化運動則喊出“打倒孔家店”,但二者的本質都是在宣傳資產階級思想文化。
5.新文化運動中對東西方文化存在絕對的否定或肯定,這雖是運動的一大缺陷,但不能掩蓋運動對中國社會近代化的巨大貢獻。這場運動既是對中國近代前期思想的總結,又是新時代開啟的前奏,特別是運動后期出現的馬克思主義,成為近代后期思想的主流。
6.從某種程度看,新文化運動是對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的繼承和發展。它們同屬資產階級運動,都是資產階級向西方學習的結果,都主張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體,發展資本主義。雖然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努力不成功,但都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近代化。但新文化運動在批判封建正統思想、弘揚民主和科學方面的貢獻超越了維新運動和辛亥革命。
二.易錯全剖析
【易錯題1】(2015·江蘇省南京市第二次模擬考試)《新青年》經常刊登介紹自然科學家發明創造的事跡,介紹生物的起源、醫學、生理、體育等各方面的科學知識,用樸素的語言講解“猴子變人”的規律,宣傳宇宙是可以認識的,物質是實在的等唯物主義觀點。材料說明《新青年》旨在(  )
A.借助天演論宣傳變法思想????????????B.把反迷信作為反封建的重要內容
C.大力弘揚民主和自由思想????????????D.將啟蒙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
【錯誤答案】D
【錯因分析】形成錯因是不能正確地解讀材料信息,而是機械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錯誤認為“《新青年》……宣傳宇宙是可以認識的,物質是實在的等唯物主義觀點”,導致選D。
【正確解答】《新青年》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此時不強調變法思想,故A項錯誤;由“用樸素的語言講解‘猴子變人’的規律,宣傳宇宙是可以認識的,物質是實在的等唯物主義觀點”,可以看出其反對迷信,將其與新文化運動的反封建結合起來,故B項正確;自由和民主與此題無關,故C項錯誤;此題沒有涉及到馬克思主義,故D項錯誤。
【易錯題2】(2015·南通市第三次模擬考試)“他們號召用現代西方的標準,重新評價中國的文化遺產,樂意地與引致中國衰弱的那些因素決裂……對中國過去引入了一種全面否定的新態度。就深度和廣度而言,這場思想變革超過1895—1911年期間的變革。”文中的“這場思想變革” (  )
A.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國開始傳播B.為結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論基礎
C.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D.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營造了必要空間
【錯誤答案】B
【錯因分析】形成錯因是對新文化運動缺乏深刻理解。錯誤認為“對中國過去引入了一種全面否定的新態度”即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導致選B。
【正確解答】據“超過1895—1911年期間的變革”的提示,這場思想變革應是在1911年之后,不可能促使“開始傳播”,故A項錯誤;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帝制,而這場思想變革在“1895—1911年期間的變革”之后,因果關系混亂,故B項錯誤;甲午戰爭后,民族資本主義獲得初步發展,時序顛倒,故C項錯誤;據“用現代西方的標準,重新評價中國的文化遺產”、“決裂……對中國過去引入了一種全面否定的新態度”,可知“這場思想變革”是新文化運動,故D項正確。
專題三 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2課 新文化運動
主標題:新文化運動經典考題精析
副標題:品味經典考題 把握高考方向
關鍵詞:新文化運動對點訓練
難度: 4
重要程度:5
內容:
一、選擇題:
1.(2015·海南單科卷第16題)1919年3月,《申報》報道一名參議院議員指責北京大學某教授“有離經叛道之鼓吹”。這是指該教授
A.抨擊尊孔復古 B.抨擊軍閥統治 C.提倡科學精神 D.提倡民生主義
【考點】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新文化運動,旨在考查再認再現相關史實的能力。由題目中的信息“1919年......北京大學教授......離經叛道”可知此應為新文化運動期間全盤否定儒學的現象,故本題應選A項;B、C兩項均無法體現“離經叛道”,故排除;D項由孫中山于1905年提出,早于題目中的時間“1919年”,故排除。
【答案】A
2.(2013·江蘇單科卷第6題)一位學者評價說:“當時知識分子不但沒有全盤反傳統,而且使不少被塵封或淹沒了的傳統重現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話小說,成了中國文學史的重要內容;作為傳統文化的民間文學,第一次真正進入了大學的學術殿堂。”這一觀點認為新文化運動(  )
A.反對舊道德崇尚現代文化
B.混淆了先進與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價值
D.存在對舊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考點】新文化運動的評價
【解析】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意在考查考生對文字材料信息的解讀能力。題干材料中“民間文學……進入了大學的學術殿堂”等說明了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故答案是D項;材料中既沒有體現道德問題也沒有體現文言文的價值,所以A、C兩項不符合題意;B項錯誤,不符合題意。
【答案】D 
3.(2011·江蘇單科卷第5題)某思想家在20世紀初大聲疾呼:“吾寧忍過去國粹之消亡,而不忍現在及將來之民族,不適世界之生存而歸削滅也。……其不能善變而與之俱進者,將見其不適環境之爭存,而退歸天然淘汰已耳!”從中可見,該思想家主張(  )
A.打破保守觀念,為新文化營造空間
B.剔除傳統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揚改革理念,為康梁變法造聲勢
D.遵循進化理論,任憑自然選擇
【考點】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
【解析】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意在考查考生獲取信息和調用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由“20世紀初”“吾寧忍過去國粹之消亡,而不忍現在及將來之民族,不適世界之生存而歸削滅也”可知該思想家為新文化運動中的思想家,B、C錯誤;由“其不能善變而與之俱進者,將見其不適環境之爭存,而退歸天然淘汰已耳”可知該思想家認為打破保守的觀念,方能實現國家振興,A正確,D錯誤。
【答案】A
4.(2013·浙江文綜卷第16題)詩人徐志摩(1896~1931)說:“在24歲以前,我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我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社會契約論)的興味。”這段經歷可以作為個案反映(  )
A.當時“文學革命”的影響還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賽先生”
C.當時的青年知識分子并不重理輕文
D.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考點】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及聯系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材料反映的信息是詩人徐志摩在1920年以前比較重視“民主和科學”,聯系新文化運動的相關知識,可知選B。
【答案】B
5.(2011·天津文綜卷第5題)《新青年》創刊時即大力提倡民主與科學,但其后十余年間所發表的專門論述民主與科學的文章并不多。盡管如此,“民主”與“科學”仍然被認為是新文化運動的兩大基本口號。這主要因為民主與科學是(  )
A.改造中國的迫切要求
B.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
C.西方興起的歷史經驗
D.倡導文學革命的需要
【考點】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
【解析】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意在考查考生正確理解歷史概念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盡管新文化運動時期專門論述民主和科學的文章不多,但民主和科學反映了當時中國人利用民主和科學改造中國的迫切要求,所以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兩大基本口號。
【答案】A
二、非選擇題:
6.(2015·廣東卷文綜第38題節選)課程的變化反映了時代的變遷。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二課程設置是學校教育制度(學制)的重要內容,在中國近代學制中,與經學相關的中小學課程設置經歷了如下變化:
癸卯學制
1904年頒布
讀經講經課和修身課(講授倫理道德)只是必修課程中的兩門,但份量仍很重。
壬子癸丑學制
1912—1913年頒布
取消讀經講經課
壬戊學制
1915年開始醞釀,1922年頒布
修身課改為公民課
——據《中國近代學制史料》
(3)結合材料二,說明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變遷。(13分)(要求:信息的提取準確,調動和運用知識合理,邏輯清晰)。
【考點】(3)“中體西用”思想;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
【解析】(3)結合材料二概括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變遷是什么,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和表格中課程設置的變化來進行闡述即可,比如,儒學地位下降,清政府學習西方堅持“中體西用”的思想,1904年學制中儒學地位有所下降;再比如,政治民主化進程加快,1912年,封建帝制被推翻,中華民國成立,取消讀經講經課;再比如,思想文化走向科學化、理性化,新文化運動倡導民主科學和新道德,五四運動反帝愛國,1922年新學制改修身課為公民課等。
【答案】(3)變遷:清政府學習西方進行改革,但仍堅持“中體西用”,1904年學制中儒學地位有所下降,但份量仍很重;(5分)1912年,封建帝制被推翻,中華民國成立,倡導民主共和,取消讀經講經課;(4分)新文化運動倡導民主科學和新道德,五四運動反帝愛國,1922年新學制改修身課為公民課。(4分)
7.(2015·安徽卷文綜第36題)(26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 善觀水者,必觀其瀾。明末清初以來,中國社會發生深刻變化。一些有識之士,勇立潮頭,審時度勢,引領時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論所體現的思想作為時代精神,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
代表人物
生活年代
言論
顧炎武
1613~1682
文之不可絕于天地間者,曰:明道也,紀政事也,察民隱也,樂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將來。
——《日知錄》
魏源
1794~1857
廣東互市二百年,始則奇技淫巧受之,繼則邪教毒煙受之,獨于行軍利器則不一師其長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海國圖志》
陳獨秀
1879~1942
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評時政,青年修養,亦不在討論政治,然有關國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
——《新青年》3卷5號《答顧克剛》
(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論分別反映的社會問題及主張。(12分)
(2)根據材料,聯系明清以來歷史發展的趨勢,簡析有識之士引領時代的原因。(14分)
【考點】明清之際的儒學思想——顧炎武思想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新文化運動——陳獨秀思想主張
【解析】(1)第一小問社會問題,根據材料“文之不可絕于天地間“,結合所學,可知生活在明末清初的顧炎武是不滿于宋明理學空談心性、脫離社會實際需要的弊端;根據材料” 邪教毒煙受之“,結合所學,可知魏源是批評鴉片戰爭前后面對以宗教、鴉片為代表的西方侵略,清政府不知如何正確應對的現狀;據材料“有關國命存亡之大政”,結合所學,可知陳獨秀是針對辛亥革命后北洋軍閥竊取革命果實,對外賣國,對內專制的事實有感而發;第二小問主張,結合所學,可以從顧炎武的經世致用、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陳獨秀的思想啟蒙等角度分別歸納。這兒要注意的是,題目問的是各自的主張,前兩人因為沒有實踐運動,顯得主張比較明顯,而陳獨秀的主張如果考生不注意,很有可能答成“新文化運動”,這就不怎么貼切了,應該是從思想啟蒙、啟迪民智、思想解放的角度來表達比較貼合設問原意。
(2)第一小問趨勢,緊扣設問,首先要“根據材料(提供的內容和范圍)”,實際上考生要善于利用第一問,因為第一問的題目本身事實上就已經說明了材料主要反映的線索,接著“聯系明清以來歷史發展的趨勢”,其實就是要考生在材料主線的引領下進行知識整合,概括性地表達明清到近代前期中國社會的演變方向,可以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領域進行表達,這里尤其要注意題目設問是“趨勢”,不要把各領域的具體史實一一羅列,那就偏離設問本意了;第二小問原因,結合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綜合思考,可以從有識之士的社會責任感、順應時代潮流、善于反思現實的具體做法、兼容并蓄的研究方法等方面歸納。
【答案】(1)顧炎武:宋明理學脫離社會現實,明末文風空疏;提倡崇實致用的學風。(4分)
魏源:西方列強入侵,清廷昧于大勢,對西方文明缺乏正確認識;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4分)
陳獨秀:民族危機嚴重,北洋軍閥專制統治,民主共和徒有虛名;關注國命存亡,提倡思想啟蒙。(4分)
(2)趨勢:中國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強侵略不斷加深,西學東漸。(6分)
原因:關注現實,以天下為己任;順應時代,開拓創新;文化自覺,富于批判精神;才學卓越,善于吸納其他文明。(8分)
8.(2015·浙江卷文綜第39題節選)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學精神從歐洲興起后,傳播到全世界。1915年,在民主和科學的大旗下,中國新文化運動拉開了序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6分)
材料三 晚清以降,國人科技意識因“師夷”而增長。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沖決專制制度和倫常之網羅,接引“西學”以啟蒙。進入民國,各主要報刊加入對《臨時約法》的大討論,民主與科學思想得以倡揚。北洋軍閥上臺,妄圖復古倒退,陳獨秀等奮起反擊,掀起新文化運動。
關于新文化運動的起因,有學者側重于從晚清以來西學東漸的演變歷程分析,也有的側重于從1915年前后各種主客觀因素分析。
——據李侃等《中國近代史》整理
(3)閱讀材料三,關于新文化運動的起因,您側重于哪一種觀點?試結合史實扼要論述。(6分。只列觀點,不說理由不得分。)
【考點】(3)新文化運動
【解析】(3)本題屬于開放型試題,只要選取其中一種觀點,然后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論證即可,側重于從晚清以來西學東漸的演變歷程分析,可以從“師夷長技”、維新派主張以及革命派提出主張以及影響“的角度闡述;側重于從1915年前后各種主客觀因素分析的觀點可以從“民國的建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新式學堂和留學風氣以及北京大學實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等角度說明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
【答案】(3)要求觀點明確,言之有理;史論結合,言簡意賅。在“結合相關史實扼要論述”部分。側重①:“師夷長技”促進了對西方先進技術的學習。維新派傳播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知識。革命派提出三民主義思想,辛亥革命和《臨時約法》促進了民主與科學思想的傳播。(6分)側重②:民國的建立,促進民主與科學思想的傳播。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北洋軍閥妄圖復辟帝制。新式學堂和留學風氣促進了先進知識分子對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吸收,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北京大學實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6分)
9.(2015·北京卷文綜第37題節選)(36分)歷史語境中的語言和文化
材料三 20世紀10年代,《新青年》雜志有過一場漢字存廢問題的討論。主張廢漢字的學者認為:漢字難識難寫,不便推廣;“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詞,一無所有”;“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以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文,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解決。”
近代以來,漢語中出現了大量新詞匯。表3內容為新詞匯示例。
表3
創造新詞的方式
繁體字
1956年后推行的簡體字
音譯外來詞
沙發、牛頓、布爾什維克
沙發、牛頓、布爾什維克、麥當勞
賦予舊詞新涵義
共和、格致學、計學、總統
共和、科學(格致學)、經濟學(計學)、總統
其他
西學、洋錢
西學、洋錢、孔子學院
(3)閱讀材料三,結合所學,分析“廢漢字”主張提出的時代背景;(6分)以“挑戰與應對——百年來漢語的變遷”為主題,對表3進行解讀。(10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總結和歸納準確、完整;解釋和分析邏輯清晰。
【考點】(3)新文化運動;近現代中國大眾傳媒的發展——語言文字演變
【解析】(3)第一小問背景,“廢漢字”主張提出于20世紀10年代,聯系新文化運動中白話文運動,激進派提出了民主、科學、打倒孔家店、文學革命等口號;根據材料三,“主張廢漢字的學者認為:漢字難識難寫,不便推廣”“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文,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解決”,可見當時的激進派把漢字等同于舊思想、舊道德、舊文化,認為漢字成為中國變革圖存、融入世界的障礙。第二小問解讀,注意解讀的對象是表三,要做到提取信息充分、總結和歸納準確、完整、解釋和分析邏輯清晰,還要圍繞“挑戰”“應對”“變遷”等主題。提取表格的有效信息,落腳點要放在創新,創造新詞有三種方式,而繁體字簡化為簡體字,也是傳播的創新和需要。回答此問言之有理就可拿分,但要拿高分則需要較強的文字功底和語言駕馭能力、史論結合的能力。
【答案】(3)背景:20世紀10年代中國興起了“新文化運動”,其代表人物提出了“民主與科學”、“打倒孔家店”、“文學革命”等口號,掀起了白話文運動。其中更激進的人士認為,漢字是一切舊思想、舊道德、舊文化的載體,成為中國變革圖存、融入世界的障礙,因此提出“廢漢字”的主張。(6分)
解讀:(略)(10分)
專題三 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2課 新文化運動
主標題:新文化運動
副標題:新國民的培養要不要“極端西化”?
關鍵詞:《青年雜志》、北京大學、民主與科學、新道德、新文學
難度: 3
重要程度:本節內容是高考考查的重點,選擇題與非選擇題并重。
內容:
考點精析:
新文化運動——新國民的培養,向西方學習的第三個層次即思想文化層次
(1)背景:
① 經濟基礎——“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② 階級基礎——資產階級隊伍壯大,強烈要求實現民主共和的民主政治,實現辛亥革命的民主政治目標。
③ 思想基礎——新式學堂建立,留學風氣盛行,接受資產階級思想的知識分子隊伍壯大,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入。
④ 政治狀況——辛亥革命失敗后,民主共和名存實亡,另一方面,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袁世凱復辟帝制,人民強烈反對。
⑤ 直接原因——袁世凱為復辟制造輿論,掀起復古尊孔逆流。
(2)時間與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新文化運動開始。新文化運動的持續時間很長,直到上世紀二十年代末。
(3)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劉半農等
(4)運動中心和主陣地:北京大學(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辦學宗旨)。主要陣地是《新青年》。
(5)指導思想:西方人文思想、科學思想和進化論思想。
(6)主要內容:
① 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民主和科學是新文化運動核心內容,渴望以此培養國民意識。
a.陳獨秀希望青年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擺脫奴隸的、保守的、想象的陳舊狀態,成為自主、進步、科學的新青年。他還從歷史的進化觀點出發,對民主制充滿信心。
b.李大釗從民與君的對立角度批判了尊孔復古,認為其實質是復辟帝制的先聲。
② 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攻擊以孔子和儒學為代表的舊禮教、舊道德(三綱五常),豎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儒家思想是封建統治的工具,隱含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政治目的。)
a.陳獨秀指出三綱五常違反自由、獨立、平等原則,與民主共和不相容。
b.魯迅1918年《狂人日記》批判吃人的禮教。
③ 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文學是思想文化載體,新文學是思想解放的武器。
a.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要求用白話文取代反對文言文。
b.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主張推倒陳腐、雕琢、迂晦舊文學,建設平易、新鮮、通俗的新文學。
c.魯迅的《狂人日記》是新文學的典范。
④ 十月革命后,竭力宣傳馬克思主義。
(7)影響:
A、積極:
①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A、在政治思想上給專制主義以沉重打擊,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
B、對促進中國人民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覺醒起了巨大的作用,形成百家爭鳴局面。
C、促進了文化平民化,推動了國民素質的提高,是一次新國民運動。
D、推動自然科學和人文精神發展。
②是一場偉大的民主主義的思想啟蒙和文化革新轉型運動,為中國文化發展提供新模式。
③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推動了五四運動的發生。
B、局限:
①、絕對性:對東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著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片面性。“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是錯誤的。
②、排他性:不是真正啟蒙,而是一種文化霸權代替另一種文化霸權,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啟蒙,帶來中國思想上的極端傾向。
考點小結:
新文化運動與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的比較
①前期的新文化運動與維新變法、辛亥革命都屬于資產階級性質的反封建斗爭;其根本目的都是要求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在方法上都是向西方學習。
②但其主張各有側重:A.維新變法運動主要是學習西方的君主立憲政體,挽救民族危亡; B.辛亥革命則主要是學習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無論是維新變法還是辛亥革命都沒能徹底批判封建正統思想文化。C.新文化運動則主要側重于思想領域,強調人的個性解放,用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對中國的封建傳統思想進行了猛烈抨擊,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新文化運動實際上是在為辛亥革命補課,補思想啟蒙的課);后來宣傳俄國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成為了無產階級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五四運動以后,宣傳馬克思主義成為了新文化運動的主流。
專題三 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3課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備考策略
主標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備考策略
副標題:剖析考綱考點,透視命題趨勢,為高三考生提供有效的備考方案
關鍵詞:“以俄為師”
難度: 3
重要程度:5
內容: 備考策略
1.考點解讀
(1)簡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史實,認識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歷史發展的重大意義。
(2)主要考查十月革命前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概況、“問題與主義”之爭。
2.整合知識清單,把握知識主干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3.運用數字法識記核心考點:(學法點睛)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可歸納為“一、二、三、四”
一個轉變:新文化運動前后期內容轉變。
兩大背景:新文化運動的推動;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三大步驟:開始傳播;廣泛傳播;中國化
四種傳播方式:撰寫文章;開設課程;論戰;創辦社團。
4.運用圖示法對考點巧學速背(思維拓展)
近代中國學習西方過程中的四次爭論
中國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經歷了“器物改革”→“制度改革”→“思想文化改革”三個階段,學習的道路經過了由英國、日本→美國、法國→蘇俄的演變,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由被動接受(如新思想的萌芽、洋務運動)到主動選擇(如辛亥革命)的過程,最終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這個過程中帶有鮮明的挽救民族危亡、反侵略反封建的性質,每次發展都伴隨著思想領域的交鋒論戰,并體現出內在的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專題三 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3課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易錯易混
主標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的易錯易混點
副標題:用“火眼金睛”識別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的易錯易混點
關鍵詞:十月革命、李大釗、中國化
難度: 3
重要程度:本節是高考命題的冷僻區域,主要以選擇題形式進行考查
內容:
一.易錯易混點
1.五四時期,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之所以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主要是因為它具有先進性、科學性和革命性。
2.陳獨秀、李大釗在新文化運動前期都屬于資產階級激進派;后來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并與中國工人運動實踐相結合,他們演變為馬克思主義者,成為無產階級的代表。
3.1918年李大釗發表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不是《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第一次較為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
4.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思想解放”,是用馬克思主義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社會問題,并把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走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
二.易錯全剖析
【易錯題1】(2015·湖南永州第一次模擬考試)毛澤東曾說,陳獨秀為“思想界的明星”,李大釗是“我真正的老師”。這主要是因為(  )
A.毛澤東曾經就讀于陳、李任教的北京大學
B.在陳、李影響下,毛澤東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逐步成為馬克思主義者
C.陳、李是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發起人和領導者
D.陳、李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和領導者
【錯誤答案】D
【錯因分析】形成錯因是未能抓住題干的“題眼”(關鍵詞)。錯誤認為毛澤東與陳獨秀、李大釗都是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和領導者,導致選D。
【正確解答】題干可見毛澤東對陳獨秀、李大釗的褒揚,“思想界的明星”,“我真正的老師”這是從陳、李二人對毛澤東本人在思想上的引領而言,尤其是李大釗,他是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第一人,故選擇B項正確;A項沒有說明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故排除;CD項并未從毛澤東本人思想上的引領角度說明,故排除。
【易錯題2】(2015·四川德陽第一次模擬考試)上海共產主義小組1920年l1月擬定的《中國共產黨宣言》指出:“共產主義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產主義者的理想,創造一個新的社會。但是要使我們的理想社會有實現之可能,第一步就得鏟除現在的資本制度。要鏟除資本制度,只有用強力打倒資本家的國家。”材料表明當時的共產黨人(  )
A.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結合????????????B.正確認識到中國社會基本國情
C.倡導蘇俄的城市中心暴動道路????????????D.強調階級斗爭和社會革命觀點
【錯誤答案】A
【錯因分析】形成錯因是不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錯誤認為題干反映的信息,即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傳播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不斷地中國化,導致選A。
【正確解答】據材料“鏟除資本制度,只有用強力打倒資本家的國家”可知當時中國共產主義者,沒有正確認識中國國情,也即未講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單純照搬,強調階級斗爭與革命,故A.B項錯誤,D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走蘇俄式道路的問題,故C項錯誤。
專題三 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3課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主標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經典考題精析
副標題:品味經典考題 把握高考方向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對點訓練
難度: 2
重要程度:4
內容:
一、選擇題:
1.(2012·山東基能第29題)毛澤東說:“我們研究黨史,只從1921年起還不能完全說明問題,恐怕要有前面這部分的材料說明共產黨的前身。”“前面這部分材料”不包括(  )
A.馬克思主義的傳播????????????????????????????????B.五四運動
C.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D.北伐戰爭
【考點】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知識再認再現能力。ABC三項都是在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前;D項是在1926年開始,故不符合題意。
【答案】D
2.(2011·浙江文綜卷第21題)迄今所知,在中國出版的書刊中,最早介紹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廣學會編譯的《大同學》,其中稱:“其以百工領袖著名者,英人馬克思也”。由此可見(  )
①新興的中國工人階級找到了自己的領袖 ②當時介紹到中國的馬克思身份是“工人領袖” ③19世紀末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 ④當時的介紹者連馬克思是哪國人都沒搞清楚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考點】五四運動前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解析】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1899年《大同學》介紹馬克思的情況,“百工領袖”說明馬克思的身份是“工人領袖”;“英人馬克思也”說明介紹者不知馬克思是哪國人;結合19世紀末的歷史階段特征可知當時中國工人階級還沒有自己的領袖,馬克思主義也尚未在中國傳播,故選B。
【答案】B
3.(2011·北京文綜卷第18題)1923年《晨報》公布了一次社會調查,其中兩個問項的統計數據如下:“你歡迎資本主義嗎?”歡迎者占27%,不歡迎者占73%;“你贊成社會主義么?”贊成者占76%,不贊成者占24%,這一數據反映出被調查人群的多數(  )
A.歡迎國民革命軍北伐
B.主張選擇資產階級民主道路
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會制度
D.贊同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
【考點】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解析:本題考查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意在考查考生獲取信息和調用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由對社會主義“贊成者占76%,不贊成者占24%”可知,被調查人群的多數渴望公正公平的社會制度,C正確;1926年,在國共合作實現的基礎上,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A與題干材料時間不符;由對資本主義“歡迎者占27%,不歡迎者占73%”可知B錯誤;1923年,斯大林領導地位尚未確立,蘇聯尚在實行新經濟政策,D顯然錯誤。
【答案】C
4.(2009·海南卷第16題)1920年9月,《新潮》雜志載文說:“軍國主義打破,舊式的政治組織破產,于是感覺最鈍的中國人,至此也覺得……于是乎談政議法的聲浪稍衰,而社會改造的聲浪大盛。”促使當時社會思潮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國際因素是(  )
A.世界經濟危機爆發????????????????????????????????B.協約國戰勝同盟國
C.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確立????????????????????D.第一次世界大戰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
【考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出現的背景
【解析】題干反映了一戰后先進的中國人探索救國道路的視角的變化。“僅僅學習西洋的富國強兵、政治法律是沒有用的”實際上指出了當時人們對西方制度的失望,“社會改造的聲浪大盛”說明了當時思想界出現了要求進行徹底的社會革命的呼聲。而導致這些變化的根源在于“軍國主義打破,舊式的政治組織破產”,即一戰的影響。
【答案】D
5.(2009·廣東單科卷第8題)1929年5月4日,國民黨上海特別市執行委員會宣傳部編輯的《五四特刊》認為,五四運動輸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陳腐便是過火”。“過火”的思想指的是(  )
A.馬克思主義????????????????????????????????????????????B.自由戀愛觀
C.實業救國論????????????????????????????????????????????D.民主和科學思想
【考點】五四運動前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解析】B.C.D三項的思想都未超越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范疇,而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革命斗爭學說。1929年,大革命失敗后的國民黨上海特別市執行委員會,其立場已經右轉,因此他們視覺下所說的“過火”的思想指的應該是馬克思主義。
【答案】A
二、非選擇題:
6.(2013·天津卷文綜第38題節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三 在北京大學1918年11月所組織的演講中,李大釗說:“我老老實實講一句話,這回戰勝的,不是聯合國的武力,是世界人類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國的軍閥或資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這新紀元的世界改造,就是這樣開始。資本主義就是這樣失敗,勞工主義就是這樣戰勝。”
——《北京大學日刊》1918年12月6日
(3)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李大釗演講的題目。演講中提到的“新紀元的世界改造”指的是什么?演講反映中國思想界發生了什么變化?(6分)
(4)綜合上述材料,分別概括陳獨秀、胡適、李大釗的觀點,(3分)并分析當時的國內背景。(4分)
【考點】五四運動前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解析】解析:本題意在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讀信息、調動運用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第(3)問抓住材料關鍵詞“庶民”,聯系教材知識可得出答案。第(4)問分別從三段材料提煉出三人的觀點,國內背景從北洋軍閥黑暗統治、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新文化運動等方面分析。
【答案】 (3)《庶民的勝利》。俄國十月革命。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向蘇俄學習,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
(4)陳獨秀:協約國的勝利是“公理戰勝強權”。胡適:“美國的幫助”使協約國取得勝利。李大釗:一戰的勝利是“庶民的勝利”。北洋政府時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無產階級隊伍壯大;新文化運動解放了人們思想。
專題三 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3課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主標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副標題:俄國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
關鍵詞:十月革命、李大釗、中國化
難度: 3
重要程度:近年高考對本節內容考查所占比例較少,主要以選擇題的形式呈現,非選擇題出現不多。
內容:
考點精析: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1)原因:其他思潮的實踐失敗;馬克思主義者的努力。
(2)過程:
A、介紹:梁啟超1902年提到馬克思,1906年革命黨人朱執信在《民報》上介紹馬克思和恩格斯。
B、開始傳入: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思想開始在中國傳播。1918年李大釗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在中國第一次舉起社會主義大旗。
C、系統介紹: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傳播,逐步成為強大的社會思潮,改變了新文化運動的方向和性質。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第一次較為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
D、有計劃宣傳: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通過報刊雜志有計劃地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還為工人辦補習學校識字班等,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馬克思主義經歷了一個由學術思想向社會改造指導思想轉變的過程。
E、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結合,不斷中國化。毛澤東思想(特別是新民主主義理論)、鄧小平理論等均是中國化的結晶。
(3)意義:① 促進思想解放。②中國出現了以陳獨秀、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批馬克思主義者。③為中共的成立和新民主主義革命作了思想上的準備。
考點小結:
1.鴉片戰爭以后,中國思想界逐漸出現主張向西方學習的熱潮,從“師夷長技以制夷”、“師夷長技以自強”,到維新變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學、接受馬克思主義,從學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斷探求強國御辱之路。這是近代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漸進過程,也是近代中國人思想不斷解放的過程。
2.馬克思主義思想與維新思想在中國的傳播的相同之處
(1)都撰寫文章和翻譯外國書籍。在維新宣傳中,康有為撰寫《孔子改制考》等文章宣傳維新思想;后者有李大釗寫了《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進行宣傳。
(2)同反對勢力進行論戰。維新派同頑固派進行論戰;問題與主義之爭。
(3)都與政治運動相結合。在維新宣傳中,康有為等領導“公車上書”及戊戌變法;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都使馬克思主義得到傳播。
(4)都組建宣傳的團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南省| 电白县| 台江县| 根河市| 星子县| 板桥市| 原平市| 会昌县| 安国市| 馆陶县| 阆中市| 澄迈县| 渭南市| 德阳市| 曲阜市| 大同市| 淮南市| 扶沟县| 蒙山县| 兴安县| 临澧县| 鹿邑县| 麻城市| 兰西县| 高雄县| 阿克| 六枝特区| 镇坪县| 康定县| 阜南县| 阿合奇县| 北川| 喀喇沁旗| 隆回县| 天门市| 平果县| 西充县| 清水县| 虎林市| 丰台区| 斗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