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杭州西湖是公認的天下名勝,西湖之美在文人墨客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蘇軾曾贊美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楊萬里也曾說到“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范仲淹說“湖邊多少游湖者,半在斷橋煙雨間。”下面我們通過視頻來欣賞一下錢塘湖的美景,看看白居易詩中的西湖,他是怎樣一步一景描繪西湖風光的?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情景交融的山水畫 ——以詩入畫 學習目標 1.感受山水畫情景交融的審美意境,體味山水畫中“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的藝術趣味。 2.以詩入畫,結合山石、樹木的畫法,嘗試畫一幅山水畫小品。 欣賞范寬的《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 立軸 長206.3cm 寬103.3cm 作者范寬,北宋人,名中正,字中立,人稱“范寬”。 陜西華原(今陜西銅川耀州區)人,宋代繪畫大師。因為性情寬厚豁達,時人稱之為“寬”,遂以范寬自名。范寬、董源、李成,并稱“北宋三大家”。藝術成就使得范寬與李成齊名,并稱“李范”,又與同為華原人的柳公權合稱“柳范”。 1.感受山水畫情景交融的意境。 2.認真觀察與欣賞作品中的山石、樹木等在作品中的畫法。 巍峨高聳的山體,高山仰止,壯氣奪人。山頂叢林茂盛,山谷深處一瀑如線,飛流百丈。山峰下巨巖突兀,林木挺直。畫面前景溪水奔流,山徑上一隊運載貨物的商旅緣溪行進,為幽靜的山林增添了生氣。 具有深厚、穩重、磅礴之勢,又不乏煙火氣息,對生活環境亦有獨到的表達。 談一談: 假如你是一個畫家(詩人、音樂家、舞蹈家、作家……),你會如何表現意境? 意境,是情與景的高度融合而體現出來的藝術境界。 齊白石說“似與不似之間”;謝赫《畫品》六法第一條“氣韻生動”;王國維描述意境為“有我之境,無我之境。”;蘇軾的《東坡題跋·書摩詰藍田煙雨圖》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江 雪 柳宗元(唐)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寒江獨釣圖》馬遠 南宋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元)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畫 王維(唐) 遠看山有色, 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 人來鳥不驚。 任務一 選擇一首喜愛的古詩,以詩作畫,表現一幅山水畫小品。 任務二 臨摹一幅山水畫小品,并為其賦上意境相似的古詩。 任務三 臨摹山石、樹木,嘗試表現一幅山水畫小品。 (任選其一) 以詩入畫 一、畫山石步驟 勾——用筆勾山石輪廓。 皴——原指皮膚開裂的紋理。中國畫的一種表現方法。 擦——擦的作用是補勾,皴的不足,使勾與皴渾然一體。 點——稱點苔,表現長在山石的草苔、小植物,遠處的小樹。 染——依著山石的紋理、形狀染出陰陽向背。 二、畫山石筆法——皴法 皴法:根據山石的不同結構,采用不同筆法表現山石的紋理、質感和立體感,皴法主要可以分為披麻皴和斧劈皴兩大類。 披麻皴:山水畫皴法的一種,其特征是以線為主,中鋒起筆,側鋒斜拖,似麻披散之狀,通過線與線的勾搭組成山石紋理,從而表現山石的質感和立體感。 斧劈皴:山水畫皴法的一種,皴筆形狀似斧劈柴痕,故而得名。斧劈皴側鋒闊筆,注重頓挫斫拂,首重尾輕,求得鮮明快當,生辣峭險。 (折帶皴、雨點皴、牛毛皴、荷葉皴、云頭皴……) 苧麻 賞析 現代 齊白石 賞析 現代 潘天壽 現代 齊白石 賞析 明 沈周 賞析 清 石濤 現代 齊白石 00 59 58 57 56 55 54 53 52 51 50 49 48 47 46 45 44 43 42 41 40 39 38 37 36 35 34 33 32 31 30 29 28 27 26 25 24 23 22 21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0 : 05 04 03 02 01 00 06 12分鐘 開始/重置 07 08 09 10 11 12 作品展示 本節課,我們深刻地了解了山水畫中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體驗了山水畫的技法表現,感受了“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的藝術意趣。從賞析古詩的意境之美,再論述如何用不同的物像表達“意境”,深刻理解意境,最后“以詩入畫”,用山水畫的形式,表現與創造了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 相信同學們在創作的過程中,以古詩為引,以繪畫為語,與古人有一場酣暢的心與境的交流。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生活和學習中能夠更加地熱愛中國的傳統文化,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傳承與發揚中國文化! 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