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 中古時期的歐洲【學習目標】 通過了解中古時期歐洲地區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認識這一時期歐洲文明的特點。【時空坐標】【知識梳理】知識點一:西歐封建社會(一)定義:在羅馬帝國的廢墟和日耳曼人遷徙后建立的一系列國家的基礎上,西歐的封建社會產生了(中世紀)基本特征: ①政治:封君封臣制 ②經濟:莊園和農奴制度 ③思想:基督神權(二)政治:封君封臣制產生 社會動蕩和自然經濟的產物。內容 封君為封臣提供土地作為給養;封臣必須效忠封君,主要義務是服兵役。特征 ①以土地(封土)為紐帶 ②契約意識 ③雙向權力義務 ④層級間相對獨立 ⑤嚴格的等級制度 ⑥國王的控制力有限影響 ①國王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通過封君封臣制與各級封建主聯系起來,成為西歐社會的統治階級。 ②封建主作為領主,在各自的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力,政治上出現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的局面。 ③在封君封臣制的基礎上,形成了封建貴族等級制。評價 以土地為紐帶,靠效忠來維系,不可越級統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主從關系只存在于直接建立分封受封關系的領主和附庸之間,沒有明確的制度約束,更易導致割據,說明西歐封建社會并未建立高度的中央集權。(三)經濟:莊園與農奴制產生條件 適應自然經濟的需要,隨著封君封臣制度產生。性質 中古西歐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自給自足、封閉性強),既是一個獨立的自足自給的經濟和政治單位,也是軍事防御實體。耕地類型 領主自營地 領主直接經營,由農奴耕種,收入歸領主所有。農民份地 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農民從領主處領有土地耕種,繳納地租,自耕自收。農奴份地 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著于土地之上,自備工具為領主服勞役,向領主繳納租稅。莊園法庭 ①由領主或管家主持,審理莊園內的各種案件,維護莊園的秩序。 ②維護了領主的利益,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領主的特權。影響 古羅馬(奴隸制經濟)→中世紀(封建制經濟) 反映了奴隸制生產關系向封建生產關系的轉化,有利于封建經濟的發展,但莊園也是地方割據形成的經濟根源。(四)文化:基督教會(1)地位: ①基督教會在中古西歐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歐洲逐漸形成王權與教權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②基督教會與世俗王權互相利用、競爭共存,基督教信仰成為西歐地區普遍的文化符號。(2)表現:①政治:是最大的有組織的力量,形成了從教皇到各級神職人員的等級制度。(教權>王權)②經濟:擁有大量莊園和廣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稅獲取巨額財富。③思想:整個西歐社會的居民幾乎都是基督徒,基督徒從生到死都在教會的管理之下,教會控制人們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嚴重束縛了人性的發展。知識點二:中古西歐的王權和城市中古時期的西歐(前期)——黑暗 中古時期的西歐(后期)——光明政治 封君封臣,分裂割據(民族國家尚未形成) 王權強化,議會興起(民族國家形成中)經濟 封建莊園,農奴制度 城市興起,市民自治文化 神權至上,束縛人性 大學興起,思想解放(一)王權衰而復振①原因:隨著社會環境逐漸穩定,經濟增長,西歐各國王權有不同程度的加強。②表現:(1)英格蘭:15世紀晚期,都鐸王朝建立后,英格蘭逐漸形成較為強大的王權。(2)法蘭西:15世紀晚期,法國基本完成了法蘭西的統一,王權得到強化。(3)西班牙和葡萄牙:15世紀末在伊比利亞半島形成的國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③影響:為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二)城市廣泛興起(1)概況:西歐封建社會生產力得到發展,工商業逐漸復興和繁榮,10—11世紀興起了眾多城市。(2)背景: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業者和商人,以工商業為謀生手段,市民階層勢力成長壯大,封建領主用對待農奴的方式對待城市市民,對市民的生產和經營活動造成影響,市民要求獲得城市自治權。(3)方式:與封建主談判,金錢贖買、武裝暴動(4)意義:①經濟:工商業經濟發展,市民階級成長壯大,推動歐洲封建制度走向瓦解,資本主萌芽產生。②政治:促使城市與王權結盟(特許狀),城市以金錢和人力支持王權,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王的統一事業。③文化:打破教會對文化教育的壟斷,一些城市興辦了大學,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創造條件。西歐封建制度的演變趨勢封建制度形成 (6-11世紀) 封建制度嬗變 (11-14世紀) 封建制度解體 (15-16世紀)政治 封君封臣制度 議會制度起源 君主專制經濟 莊園經濟 城市自治 資本主義萌芽文化 基督教神學 近代大學興起 文藝復興趨勢:西歐封建制行將崩潰,即將邁入資本主義發展軌道。思維點撥 西歐封建社會出現的新變化 (1)一大趨勢:中古西歐孕育著統一的力量。 (2)兩個動因:中古西歐社會走向穩定;封建經濟獲得一定發展。 (3)三種表現:中古西歐逐步形成王權比較強大的國家;基督教會在中古西歐地位顯赫;西歐各地興起了眾多城市。(三)中古時期西歐文明的特征及影響1.特征:多元的社會結構 政治上,天主教會、封建領主與自治城市鼎立; 經濟上,農奴經濟、小農經濟與商品經濟并存; 文化上,基督教神學、日耳曼文化、希臘羅馬文化、民族國家文化以及人文精神共處。封君封臣制度 西歐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君封臣制,封君封臣的基礎是封土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封建貴族等級制度。相對獨立的莊園 自給自足是中古西歐莊園經濟的顯著特征,以領主為中心形成了相對獨立的政治集體,領主在自己的莊園里行使著某種程度的統治權。追逐自由的城市 城市自治和市民自由。城市的“自治”和市民的“自由”成為中古時期西歐城市發展的突出特點,雖然城市自治政府并不能完全擺脫領主的統治,但其已有相當大的獨立性。2.影響:(1)孕育了商業復興的力量:中古時期莊園的發展導致了人口的增長,人口增長的壓力造成了莊園內部的變動,為商業復興提供了物質基礎和人力基礎。(2)促進西歐文化的發展:基督教是古典文化的主要繼承者,它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古早期西歐文化的復興,莫定了中古時期西歐教育的基礎,促進了西歐各民族文化的交流。(3)催生了西歐近代民主憲政:中古時期城市自治、市民階層的形成、日耳曼人的民主傳統和習慣法、基督教思想家對自然法的詮釋等,催生了西歐近代的民主憲政。知識點三:拜占庭與俄羅斯拜占庭帝國的復興和衰落(一)帝國復興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東羅馬帝國逐漸演變為拜占庭帝國。經濟發展 帝國境內工商業發達,都城君士坦丁堡是當時歐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為溝通東西方的橋梁。政治擴張 6世紀,查士丁尼在位時,拜占庭一度擴張,先后占領北非和意大利等地。法律貢獻 查士丁尼在位期間編訂的《查士丁尼法典》,剔除了法律中那些矛盾和過時的內容,使羅馬法成為系統、完整的法律體系,它與同時或稍后編纂的《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稱《羅馬民法大全》。 仍承認奴隸制,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隸的地位;系統整理了羅馬法,對財產、買賣、債務、契約關系等作出明確規定。(二)帝國衰落原因 ①國內:連年征服戰爭嚴重消耗了自身的資源,長期的軍事擴張導致國庫空虛、財盡民窮;國內人民起義不斷。 ②國際:奧斯曼土耳其的擴張加速了拜占庭帝國的滅亡。過程 ①6世紀中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的沖擊和內部矛盾,拜占庭帝國陷入混亂。 ②7世紀中后期,帝國喪失了從敘利亞到北非的大片土地,僅保有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等地區,此后帝國一度復興,但再也未能恢復鼎盛時期的疆域。 ③奧斯曼土耳其興起后,逐步蠶食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地區,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國滅亡。(三)拜占庭文化的影響政治 (1)拜占庭帝國嚴密的社會組織、完善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權制度)對亞洲國家,特別是對阿拉伯帝國政治文明的進步具有重要影響。 (2)《羅馬民法大全》不僅是《拿破侖法典》的范本,也是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制定法律的依據。經濟 拜占庭商業活動的繁榮不僅推動了它本身的經濟文化發展和物質進步,而且促進了整個地中海沿岸乃至整個歐洲范圍內的商業復興。文化 (1)對基督教、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傳統和西亞、北非等地的東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產生過重大影響。 (2)保存了大量的希臘、羅馬古籍,為后來西歐的文藝復興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 (3)對東歐文化的影響更為巨大。加速了斯拉夫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推動了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正教世界的逐漸形成,奠定了近現代東歐文化區域的基本格局。俄羅斯帝國的興起三、東歐的文化拜占庭文化 俄羅斯文化社會環境 1054年,基督教會分裂,東正教是拜占庭帝國的國教,君士坦丁堡是東正教的中心。 10世紀中葉,基輔羅斯進入基督教文化圈;拜占庭帝國滅亡后,東正教的中心轉移到俄羅斯。文化特點 繼承了古代希臘、羅馬文化,融匯了基督教文化和來自西亞、北非的文化。 東正教對俄羅斯的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生活習慣、建筑風格等產生深遠影響。文化貢獻 (1)編纂《羅馬民法大全》,傳承了羅馬法。 (2)保存了大量希臘古典書籍。 (3)建筑和雕塑藝術繼承、發展了古希臘、羅馬的遺產。 (1)創作于12世紀的史詩《伊戈爾遠征記》,反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歷史、傳說和風土人情。 (2)俄羅斯圓頂多塔風格的教堂建筑被視作東正教的象征。【課時作業】1.中世紀的西歐“封建制度是一種政府的形式……由地主貴族、俗人或僧侶、男爵或主教在一定領土范圍內,對那里的居民辦理行政、執行司法、征收賦稅的制度。在這樣的政體里,政府的實質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了一個空洞的宗主位置。”材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歐封建社會( )A.封建割據嚴重且王權弱小 B.自給自足莊園經濟與農奴制結合C.教權有力挑戰世俗王權 D.國王名義上是國家元首統而不治2.中古時期,西歐封建國王只不過是貴族中的一員,與其他貴族相比,沒有多少特權,其經濟收入主要來自王室領地。10世紀時的法國國王如果離開自己的領地,就有可能遭到其他貴族搶劫和襲擊。這反映出當時( )A.封君封臣制度趨于瓦解 B.西歐民族國家逐漸形成C.天主教會控制世俗世界 D.國王僅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3.中世紀后期,西歐一些封建主在易北河、萊茵河、塞納河一帶設立了許多征稅站。在當時,如果船載谷物沿塞納河行駛200英里,花費的錢將達到所載谷物售價的一半。這可用于印證當時西歐( )A.王權的進一步強化 B.封建經濟的脆弱性 C.工商業的全面衰退 D.封建割據的落后性4.中古時期,西歐封建主給城市頒發特許狀。確認城市及市民享有一定的特權,而市民在獲得這些特權的同時必須給國王和封建主支付大量金錢。這反映了( )A.莊園經濟的不斷發展 B.城市通過多種方式贏得自治C.市民的自由是相對的 D.封建主與市民達成某種妥協5.12世紀,歐洲封建貴族的生活發生了明顯變化,金錢已經開始腐蝕領主與封臣的關系,貴族與國王對封臣的依賴越來越少,對商隊和領薪官員的依賴越來越大。這主要是因為( )A.封君封臣制度的解體 B.歐洲城市經濟的發展 C.地方割據勢力的膨脹 D.商業革命的不斷擴展6.中世紀晚期,歐洲諸多君主國的統治者往往大力贊助藝術,建造宮殿、樹立雕像,英國的威斯敏斯特大廳和溫莎城堡就是其中的典型。其主要用意是( )A.與教會爭奪城市控制權 B.宣示王權合法性以加強王權C.爭取新興市民階層支持 D.保護中世紀歐洲的文化遺產7.歐洲中世紀封建城市的類型主要有三種:一是要塞城鎮類型,二是城堡類型,三是商業交通類型。歐洲中世紀城市類型( )A.反映了歐洲中世紀商品經濟發展 B.有助于推動文藝復興C.折射出歐洲中世紀歷史發展特征 D.促進了城市自治運動8.13世紀前后,西歐活躍著一批異端教派,他們都在討論人與上帝的關系。阿諾德教派猛烈攻擊教會腐化和神父、修士的惡行,卡塔爾派提倡“保持基督純潔”,韋爾多派則主張“回歸貧窮教會”。這說明當時( )A.天主教會權力走向衰落 B.人們自我意識增強C.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 D.新教理論初步形成9.古羅馬城市一般都有廣場,大多位于城中心交叉路口,往往有開敞的柱廊,這些地方成為人們談論政治、經營商業等公眾集會場所,也用于發布公告,進行審判,歡度節慶,甚至舉行角斗的場所。古羅馬這種城市布局( )A.體現了國家治理的特點 B.推動了城市商業的繁榮C.緩和了各階層緊張關系 D.加強了國家對輿論控制10.在亞歐中世紀文明中獨具特色的拜占庭文明,它立足于希臘化地區的肥田沃土之上,又幾乎全面繼承了羅馬帝國的傳統,使之成為中世紀拜占庭政治制度的骨架。據此可知,中世紀的拜占庭( )A.發展古希臘民主傳統 B.保存并完善了古典文化C.具有開放性和創新性 D.成為東西文明的匯融體11.《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規定,宗教用品具有神圣性,“不受經濟價值的限制”。但如果面臨災荒或戰敗等情況,可以將宗教用品出賣或質押,以救濟民眾或贖回己方被俘人員。這說明羅馬法( )A.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B.著重解決重大民生問題C.突出了人人平等的原則 D.體現了鮮明的人文精神12.16世紀50年代開始,沙皇伊凡四世將忠于自己的人組建成新一任政府,稱之為“重臣拉達”,這些人指派軍事總督到所有城市和公國去,對各個領地的領主們進行控制。這項改革( )A.有效擴大了帝國疆域 B.有助于加強中央集權C.有利于城市發展興盛 D.徹底瓦解了地方勢力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兩漢時期,世族廣占良田,大量經營莊園。西晉時“品官第一至于第九,各以貴賤占田”。為了耕種所占田地,法令允許他們蔭庇勞動人手,作為佃客和衣食客,從而使世族莊園占有了大量具有較強人身依附關系的部曲或奴婢等勞動人口。在朝代更迭的戰亂中,眾多世族莊園走向破敗。北方先后推行的“均田制”“大索貌閱”等都進一步瓦解了士族莊園。中唐以后,財富力量的崛起進一步沖擊和動搖了“貴者始富,賤者不富”的社會傳統。莊園的主要勞動者,已由前代的部曲和農奴變為以租佃農民為主,宋代的莊園勞動者則被稱為“客戶、佃客、租戶、地客、火客”。莊園主與佃農是租佃契約關系,兩者都是國家的編戶齊民。——摘編自林文勛、崔永盛《莊園生產關系與唐宋社會變革》材料二 在中世紀歐洲的莊園中,農奴身份的主要標志是承擔勞役。由于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城市大量的手工業品進入莊園,領主迫切需要大量的貨幣購買城市輸入的精美手工業品,于是改為征收貨幣地租。貨幣地租代替勞役地租于13世紀末葉逐漸流行起來,黑死病后發展尤為迅速。勞役折算成一筆固定的貨幣后,農奴實際上成為領主土地的承租人,與自由佃農已沒有什么區別。13世紀以后,大量農奴涌向包括英國倫敦在內的一些城市,莊園制度加速瓦解。掙脫農奴制枷鎖的農民,同新興市民階級一起,把社會分工和交換活動推向一個新的水平,同時也在創造著新的社會交往關系,從而為現代工業的發展鋪墊了道路。——摘編自侯建新《社會轉型時期的西歐與中國》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代以來封建莊園發生的變化及成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歐洲莊園貨幣地租盛行的原因。(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世紀歐洲莊園與中國世族莊園瓦解影響的異同點。【參考答案】1.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由地主貴族、俗人或僧侶、男爵或主教在一定領土范圍內,對那里的居民辦理行政、執行司法、征收賦稅的制度……王座只保留了一個空洞的宗主位置”可分析出王權弱小,沒有真正的管理權,A項正確。2.答案 D解析 根據題干描述可知,中古時期西歐封建國王權力范圍非常有限,在當時封君封臣制度背景下,國王僅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D項正確;通過材料無法看出封君封臣制度發展的階段特征,排除A項;西歐民族國家形成是在16-19世紀,排除B項;C項內容與題干主旨無關,排除。3.答案 D解析 根據“中世紀后期,西歐一些封建主在易北河、萊茵河、塞納河一帶設立了許多征稅站”可得出中世紀的西歐地方割據嚴重,沒有形成統一的市場,因此各地都征收賦稅,不利于經濟的發展,體現出封建割據的落后性,D項正確;材料與王權無關,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封建經濟的脆弱性,排除B項;C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4.答案 D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封建主給城市頒發特許狀是有一定條件的,說明封建主與市民達成某種妥協,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城市的發展,而非莊園經濟的發展,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特許狀,未涉及其他多種方式,排除B項;“市民的自由是相對的”說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項。5.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在12世紀,貴族和國王“對商隊和領薪官員的依賴越來越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城市的工商業逐漸復興和繁榮,商品經濟發展比較迅速,市民為取得城市的自治權,他們或者用金錢來贖買封建主,或者用金錢來支持王權,B項正確。6.答案 B解析 由題干可以看出歐洲諸多統治者希望借助藝術來宣揚其王權的合法性,從而加強王權的統治地位,故選B項;題干所述及的內容并沒有涉及“教會”,排除A項;題干內容與“新興市民階層”無關,排除C項;西歐各君主國統治者所建造的“宮殿”、樹立的“雕像”,對后世人而言屬于“中世紀歐洲的文化遺產”,排除D項。7.答案 C解析 據題意內容可以看出,歐洲中世紀的封建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從側重軍事職能轉向側重經濟職能,這反映出歐洲中世紀歷史發展的特征,C項正確。8.答案 B解析 材料強調人的重要價值和作用,反對教會勢力,體現了當時人們自我意識的增強,故B項正確。依據題干時間“13世紀前后”可知,當時天主教會仍然占據統治地位,排除A;依據題干時間“13世紀前后”,結合所學可知,當時資本主義正處于萌芽狀態,排除C;新教理論初步形成是在16世紀的宗教改革時期,排除D。9.答案 A解析 古羅馬的公共廣場是民眾談論國家政治的場所,其公共性較為明顯,這體現了國家治理的特點具有開放性,A項正確。10.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拜占庭文明”“亞歐中世紀文明”“獨具特色”可知,拜占庭文明是集東西文明為一體的獨特的融合性文明,D項正確。11.答案 D解析 根據“但如果面臨災荒或戰敗等情況,可以將宗教用品出賣或質押,以救濟民眾或贖回己方被俘人員”可得出羅馬法體現出對人的關注,即便是宗教用品也可以賣掉救人,體現了鮮明的人文精神,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不是宗教色彩,排除A項;“著重”說法錯誤,排除B項;材料不能體現人人平等,排除C項。12.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伊凡四世改革對地方進行有效控制,這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故B正確;材料并沒有涉及疆域的擴大,故A錯誤;材料與城市發展興盛無關,故C錯誤;“徹底”一詞說法太過絕對,故D錯誤。答案 (1)變化:世族莊園逐漸衰落;莊園內部人身依附關系趨向松弛。成因:朝代更迭;庶族力量的崛起;商品經濟的發展;制度改革的影響;租佃關系的發展;農民起義的沖擊。(2)原因:商品經濟發展;封建領主消費觀念的改變;鼠疫等災害的影響;城市的興起。(3)同:人身依附關系松弛;引起階級關系變動;促進商品經濟發展。異:中國古代世族莊園瓦解僅造成封建社會內部的變動,中世紀歐洲莊園瓦解則促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的發展;中世紀歐洲莊園瓦解為工業化社會的到來創造了條件,而中國未能產生近代工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