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全國高中歷史教學競賽《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趙劍峰這一課時高中歷史選修六“世界文化遺產薈萃”模塊中的一個內容,各版本的教科書對這個內容都有不同的編排體系。這里將該課的“教學設計”、“備課筆記”、葉小兵教授的點評轉載于此。請同學們認真閱讀,結合課程標準關于這一教學內容的主要要求,思考:這位老師對于教科書的內容進行了哪些方面的整合?這一課的主線是什么?重點是什么?他采用了哪些教學策略?你認為教學效果如何?進而請思考:應該怎樣看待教科書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學中使用教科書應該注意哪些問題?一、教材分析 人類在漫長的演進歷程中創造了輝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無數優秀的文化遺產。在國際文化交流日趨頻繁的今天,了解和考察世界文化遺產,有助于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國的文明成果,也有助于了解中國文化遺產在世界文化寶庫中的地位。 選修6《世界文化遺產薈萃》第五、六、七單元講述了長城、秦始皇陵、布達拉宮、故宮、頤和園、明孝陵和十三陵、平遙古城、皖南古村落等幾項中國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皖南古村落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對本課的要求是“以安徽古村落為例,了解中國絢麗多彩的古民居,探討文化與自然、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本課主要介紹了西遞、宏村這兩個皖南古民居的典型代表。教材首先分別從整體上概述了它們的特點,然后從村落水系和徽派建筑藝術兩個最典型的角度剖析它們的人文價值所在。二、學情分析 吉林省尚未進入新課程改革,本模塊又是全新的內容,學生對世界文化遺產的內涵還不甚明了,對皖南古村落更是陌生,加上本課涉及內容繁多,部分知識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障礙。從高一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達到課標要求確有難度。 高中生思想活躍,興趣廣泛,理性思維的能力有較大提高。但由于他們對知識的掌握還沒有形成體系,沒有達到一定的廣度;對歷史現象的認識也沒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問題還缺乏深度。所以,在教學中應用創設情境、啟發式談話法和討論法,將知識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以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將知識深入淺出地傳授給學生。既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也利于培養和提高其歷史思維能力。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絢麗多彩的皖南古民居。 2、探討文化與自然、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圖片、錄像、文字材料的分析,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歸納、概括能力,使學生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 2、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通過讓學生自覺參與學習過程的各個環節,充分發揮其探尋未知事物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從而真正實現學生的發展。 3、突出三個結合:體驗學習與探究學習的結合;個體學習與合作學習的結合;思想性與時代性的結合。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悟皖南古村落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所在。 2、學習和借鑒世界文化遺產的文明成果。 3、引導學生提出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建議和措施。重視歷史學科作為人文學科的特有功能,關注學生情感教育,強調人文精神的培養。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 西遞、宏村村落水系的特點;徽派建筑藝術的文化內涵。 (二)教學難點 西遞、宏村是如何體現文化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完美結合的;徽派建筑所體現的深厚的文化內涵。五、教學方法 主要采用情境討論式教學法、啟發式談話法。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多角度多層面地開拓學生的思維,師生共同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教師通過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分組討論、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方式自主參與學習過程;注重師生互動,共同享受學習成果;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六、教學設計思路 立足課標,根據學情,整合教材,打破教材原有的結構體系,按照游覽的時空順序,由遠及近,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從遠眺、近看、縱觀、透視四個角度,全面、具體、深入、細致地了解、欣賞、感受、品味西遞、宏村。在每一個視角中,又分為了解、體驗和探究、感悟兩個層次。這樣,縱橫交錯,經緯結合,形成系統的網狀知識結構。視角了解 體驗探究 感悟遠眺從宏觀上了解西遞、宏村村落選址、布局的特點概貌:“桃花源里人家”、“中國畫里的鄉村”選址:依山傍水布局: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探討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天人合一感悟世界文化遺產的科學價值近看感受徽派建筑藝術的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建之精結構:粉墻青瓦馬頭墻裝飾:精湛三雕磚木石感悟世界文化遺產的藝術價值縱觀追溯皖南古村落形成的經濟文化源頭探究皖南古村落形成的經濟基礎、文化基礎透視細細品味皖南古民居的每一個細節,感受它深厚的文化內涵探討文化與徽商之間的關系:賈而好儒探討文化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協調一致感悟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展望結合現實,以史為鑒探討文物保護與開發之間的關系: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視角了解 體驗探究 感悟遠眺從宏觀上了解西遞、宏村村落選址、布局的特點概貌:“桃花源里人家”、“中國畫里的鄉村”選址:依山傍水布局: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探討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天人合一感悟世界文化遺產的科學價值近看感受徽派建筑藝術的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建之精結構:粉墻青瓦馬頭墻裝飾:精湛三雕磚木石感悟世界文化遺產的藝術價值縱觀追溯皖南古村落形成的經濟文化源頭探究皖南古村落形成的經濟基礎、文化基礎透視細細品味皖南古民居的每一個細節,感受它深厚的文化內涵探討文化與徽商之間的關系:賈而好儒探討文化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協調一致感悟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展望結合現實,以史為鑒探討文物保護與開發之間的關系: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七、教學過程 (一)課前鋪墊 Flash動畫:西遞、宏村精美圖片6張循環滾動播放,配樂《流水行云》。 設計意圖:“細微之處見功夫”,關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細節,包括課前等待時間和課件模版的設計。Flash動畫緊扣課題“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創設清新典雅的美的意境,在上課之前,就讓學生感覺到一股清新典雅之風撲面而來。 在課件模版的設計上,也注重細節,緊扣“清新典雅”,以白色為底,上下各有一條窄窄的遮幅,配以淡藍色的皖南鄉村山水畫,模版的右下側配以“世界文化遺產”圖標。讓“清新典雅”的美滲透到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過程之中,時時處處給學生以美的享受,營造清新典雅的課堂氛圍。 (二)導入新課 首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姓趙,來自安徽。這是我第一次來到吉林,提起吉林,我腦海中的第一印象便是美麗的長白山。那我想知道,提起安徽,你首先想到的最有名的自然風光是什么呢?(黃山) 其實,黃山不僅以其雄奇峻美聞名天下,而且還以其厚重的歷史積淀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享譽四方。如果說黃山是大自然以其鬼斧神工恩賜人類的一份厚重禮物,那么黃山腳下黟縣的西遞、宏村則是徽州先民巧奪天工造福后人的無價之寶。2000年11月,西遞、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5年9月,西遞、宏村又被中央電視臺評為全國“十佳”最具魅力名鎮。兩個普普通通的皖南古村落,為什么會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呢?西遞、宏村到底有什么迷人的魅力呢? 設計意圖:課堂導入力求達到“凝神、起興、點題、得法”的目的。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通過長白山→黃山→西遞、宏村,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在上課伊始,拉近和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同時,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 (三)正課講授,師生互動 1、遠眺 首先,讓我們遠眺西遞、宏村,從宏觀上了解西遞、宏村,了解它的選址、村落布局的特點。 幻燈片:西遞、宏村圖片 設問:西遞、宏村都有一個美麗的別稱,分別是什么?緣何而得名?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形成對西遞、宏村的初步印象,教師補充圖片,總結、深化,加深學生對西遞、宏村概貌的印象。 過渡:下面,讓我們一起從空中俯瞰西遞、宏村。 幻燈片:西遞、宏村鳥瞰圖 設問:通過俯瞰西遞、宏村,你能看出西遞、宏村的選址有什么特點嗎?古代徽州人一般都選擇什么樣的地點建設村落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西遞、宏村正是依山傍水,“山為骨架,水為血脈”。 設計意圖:通過西遞、宏村鳥瞰圖,給學生以生動直觀的印象,便于學生了解西遞、宏村選址的特點。 過渡:水是建筑永恒的主題,徽州人把它發揮得淋漓盡致。尤其是宏村的牛形人工水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稱為“科學與詩意最完美的結合”,下面,我們就以此為例,仔細品味一下宏村的人工水系有什么特點?哪些方面體現了“科學”,哪些方面體現了“詩意”? 播放錄像片斷《宏村人工水系》(3′38″) 【討論】宏村人工水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稱為“科學與詩意最完美的結合”。它的科學價值何在?哪些方面體現了詩意?體現了古人怎樣的指導思想? 小組討論,代表發言。教師總結:古時候建設村落雖然不象現在這樣有完整詳盡的規劃方案,但是,西遞、宏村的選址和村落布局尤其是宏村的牛形人工水系體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思想;體現了古人順應自然,利用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人居文化與自然環境之間不是對立的,而是不可分割、密切相連的,兩者之間完全可以協調一致,融合為一。 設計意圖:“巧奪天工的人工水系”是本課的難點之一,學生僅靠閱讀教材難以準確把握、理解,從《探索與發現——世界遺產之中國檔案(十一):皖南古村落》中選取一段錄像,使學生對宏村牛形人工水系的形成原因、歷史沿革、設計思路有了更清晰、更全面的了解和把握,為學生理解“天人合一”的科學思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分組討論、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方式自主參與學習過程,充分發揮其探尋未知事物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從而真正實現學生的發展。 2、近看過渡:剛才我們一起遠眺西遞、宏村,一起從宏觀上了解了西遞、宏村選址和村落布局的特點,品味了它的科學價值,感受了西遞、宏村整體的美,朦朧的美,但遠眺有點象霧里看花,水中望月,失之真切、直觀。下面讓我們換一個視角,近看西遞、宏村,一起感受徽派建筑藝術的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建之精。 展示徽派建筑藝術圖片? 設問:通過對剛才圖片的欣賞,誰能說一說徽派建筑的顯著特征是什么?它的色彩、它的形狀與其它地區的建筑有什么不同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徽派建筑的顯著特征是粉墻青瓦馬頭墻。粉墻青瓦在青山綠水的映襯下,會產生一種寧靜祥和的效果。馬頭墻又叫封火墻,顧名思義,主要是為了防止一戶失火,殃及鄰居。為了美觀,起墊飛翹,完若昂首晴空的馬頭,所以又稱馬頭墻。馬頭墻高低錯落,萬馬奔騰,蔚為壯觀。 過渡:皖南古民居不但氣勢宏偉,結構巧妙,而且細部的雕刻也美不勝收。木雕、石雕、磚雕一起并稱徽州“三雕”,“三雕”藝術猶如三顆璀璨的明珠,至今煥發著異彩。下面我們一起通過錄像欣賞一下。 播放錄像片斷《徽州“三雕”》(2′05″) 設計意圖:“徽派建筑藝術的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建之精”因專業化、學術化色彩過濃,學生一時難以把握。因此,應根據課標要求,適當控制難度,淡化專業色彩,通過錄像、圖片等生動直觀的形式,讓學生易于掌握。重在讓學生欣賞、了解,為后面挖掘徽派建筑蘊含的深厚的文化內涵奠定基礎。 3、縱觀 過渡:皖南古民居可謂是雕梁畫棟,極富藝術價值。遠離城市的偏僻鄉村哪來的這么雄厚的財力把民居建筑得如此富麗堂皇,美輪美奐?皖南古民居的建筑裝飾為什么富有如此濃郁的文化色彩呢?下面,讓我們再換一個視角,縱觀: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西遞、宏村大興土木,基本形成目前的風貌主要在哪一時期?主要的經費來源是什么?為什么皖南古民居的建筑裝飾富有濃郁的文化色彩?【歷史探究】 材料一:徽州的地理環境是“七山二水一分田”。 材料二:“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這是明清時期徽州的一句俗語,指徽州男子十三四歲就得外出去當學徒做生意了。 材料三:“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 材料四:據統計,自宋朝至清末,徽州籍進士累計近2000人,“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之類的佳話并不少見。自古以來,徽州名人輩出,素有“東南鄒魯”、“程朱闋里”的美譽。 請思考: 1、根據材料一,在封建社會,商人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下,那徽州人為什么還把經商作為主業呢? 2、根據材料二、三,你認為徽州人從事商業,是不是心甘情愿?那他們心目中最理想的實現人生夢想的途徑是什么呢? 3、根據以上四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徽州人讀書、經商、做官三者之間的關系。 4、徽商和皖南古民居濃郁的文化色彩之間有什么內在的聯系? 小組討論,代表回答。教師總結:先讀書,后經商,邊經商,邊讀書,使徽商比一般的商人有更高的知識水平和經營策略,因此“徽商”號稱“儒商”。徽商常常資助家人、同鄉讀書、科考,營造了濃厚的讀書的氛圍。徽州人寒窗苦讀,金榜題名,出仕為官,激勵了更多的同鄉、族人紛紛效仿。徽州人考取功名后知恩圖報,庇護徽商,這樣一來,官商結合,使徽商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順。徽商雖然家財萬貫但地位地下,未能金榜題名是他們心中永遠的遺憾,他們對讀書、做官念念不忘,對儒家文化倍加推崇,因此我們說徽州人“賈而好儒,賈儒結合”。讀書、經商、做官關系圖 人、自然、文化關系圖 (圖略) 有人說,建筑是濃縮的歷史和文化。的確如此,在建筑房屋的過程中,徽商很自然地把自己的理念把自己所推崇的儒家思想把自己的文化積累和生活情趣巧妙地滲透到建筑的每一個細節之中,為徽州建筑打上了深深的徽商的烙印、儒家思想的烙印。徽州建筑因而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濃郁的文化氣息和優美的自然環境協調一致,融合為一,渾然天成。 設計意圖:將知識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以形象直觀的示意圖的形式將知識深入淺出地傳授給學生。既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也利于培養和提高其歷史思維能力。 通過生生互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通過閱讀、分析材料,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4、透視 過渡:下面,讓我們再一次回到西遞、宏村,細細品味皖南古民居的每一個細節,感受它深厚的文化內涵。 【想一想 猜一猜】透過楹聯、木雕、天井、古匾看徽商,細細品味徽派建筑藝術深厚的文化內涵。讀書、經商、做官關系圖 人、自然、文化關系圖 (圖略)讀書、經商、做官關系圖 人、自然、文化關系圖 (圖略) 1、天井: 設問:在徽州民居中,整個屋頂的屋瓦以靠天井的一邊最低,瓦沿的四周有類似水槽的設計,貼墻直通地面上的下水道,使水不至于流到別人家里。你知道這樣的設計反映了徽商的一種什么觀念嗎? 2、木雕: 設問:是西遞村大夫第的一副門扇木雕“梅花冰裂圖”, 主人在建造時煞費苦心,你能體會到其中的深刻寓意嗎? 3、楹聯: 設問:這是西遞村瑞玉庭中的一副楹聯,“快樂每從辛苦得,便宜多自吃虧來”,“快樂每從辛苦得”中的“快”字少了一點,而“辛”字又多了一橫,“便宜多自吃虧來”中的“多”字少了一點,而“虧”字又多了一點。西遞素有文化之鄉的美譽,村中不乏飽學之士,為什么會讓這樣一副寫“錯”字的楹聯懸掛了百余年。其間,究竟有什么奧秘? 4、古匾: 設問:在西遞村敬愛堂有個巨幅“孝”字古匾,獨具匠心,是一幅融書、畫于一體的藝術珍品。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別的含義嗎? “孝”字古匾充分發揮了中國文字象形的特色,上部右半邊酷似一仰面朝天拱手作揖的書生,左半邊酷似一尖嘴猴腮的畜生,寓意是什么? 學生搶答,教師總結歸納:這些天井、木雕、楹聯、古匾等等皖南古民居的建筑細節,集中地反映了徽州百姓為人的信條、治家的根本和精神的追求,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徽州的風俗民情和文化底蘊,極富歷史價值,它們堪稱世界罕見的珍貴文化遺產。 設計意圖:通過搶答賽的形式,看誰猜的準,看誰猜的快,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深化對徽派建筑藝術深厚的文化內涵的感悟。 通過對圖片、文字材料的分析,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歸納、概括能力,使學生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 自然景觀讓學生自行觀賞,用心感受,而人文景觀,往往是一種特定歷史時期人類智慧的結晶。不經指點,則很難發現它的精華與奧秘。因此,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適當點撥。 (四)回顧總結 過渡:剛才我們按照游覽的時空順序,由遠及近,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多角度多層面地欣賞了西遞、宏村。 下面,我們總結回顧一下,我們剛才分別從哪幾個角度欣賞了西遞、宏村? 遠眺:從宏觀上了解西遞、宏村村落選址、布局的特點是(依山傍水),體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科學指導思想。 近看:感受徽派建筑藝術的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建之精。徽派建筑的顯著特征是(粉墻青瓦馬頭墻),徽州“三雕”是指(磚雕木雕石雕)。 縱觀:探究皖南古村落的經濟文化源頭。西遞、宏村大興土木,基本形成目前的風貌主要在(明清)時期,主要的經費來源是(徽商經營所得)。 透視:細細品味皖南古民居的每一個細節,感受它深厚的文化內涵。 細細品味皖南古民居的每一個細節,體味徽商和徽文化之間的關系是(賈而好儒),文化和自然之間的關系是(協調一致)。 設計意圖:以填空題的形式回顧總結所學知識,加深學生對關鍵知識點的印象,建構知識體系。 設問:2000年11月,西遞、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西遞、宏村為什么能夠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呢?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總結:西遞、宏村體現了其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深厚的科學、藝術、歷史價值。有人說,建筑是濃縮的歷史和文化,是凝固的音樂。西遞和宏村濃縮了徽商鼎盛時期的那段歷史,凝結了徽州古老而優秀的文化,因此成為人類建筑史上的一個絕唱。西遞、宏村堪稱一部“活著的歷史”,有人說:要了解皇家生活,請到北京去;要體味民間生活,請到徽州來。 設計意圖:本課的最終落腳點是突出本專題教學的宗旨:認識世界文化遺產。感悟皖南古村落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所在。由于前面的教學已經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西遞、宏村的價值。通過這一部分的設計,總結升華,畫龍點睛。 (五)延伸拓展? 設問:前幾天,為了上好今天這節課,我又去了一趟西遞、宏村,就住在宏村村內的松鶴堂。住在古民居內,方便我更深入地了解徽州文化,但總我有一種說不出的遺憾郁結在心頭。為什么呢?因為松鶴堂的主人把古民居改造成現代化的小旅館,完全破壞了古民居的內部結構。你認為,在大力發展旅游業的今天,我們應當以怎樣的態度和行動來對待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呢? 結束語:西遞、宏村不僅是中國的文化遺產,也是全世界的共同財富。我們應當在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指導下,嚴格遵循真實性與完整性的原則,堅持保護第一,開發第二。如果能做到這些,我相信,我們的世界文化遺產一定能煥發出更加迷人的色彩! 設計意圖:延伸拓展,拉近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距離,以史為鑒,引導學生提出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建議和措施。重視歷史學科作為人文學科的特有功能,關注學生情感教育,強調人文精神的培養。 結束。(配樂《春江花月夜》)八、教學反思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對課型的定位。既不能把它上成導游課,蜻蜓點水,浮光掠影,也不能把它上成專業課,晦澀難懂,空洞乏味。應當緊扣四個視角(遠眺、近看、縱觀、透視)、兩個層面(了解、體驗和探究、感悟),縱橫交錯,經緯結合,形成系統的網狀知識結構。深入淺出,融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讓學生徜徉在世界文化遺產中,感悟文化,陶冶人生。 由于本課涉及內容繁多,部分知識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障礙。處理過程中容易操之過急,使得討論、學生分享交流、學生為主體活動的時間不夠充分。從“霧里看花”到“柳暗花明”——“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備課筆記趙劍峰2006年6月,安徽省歷史教研員徐貴亮老師讓我開設一節教學研討課,時間定在7月1日,課題指定為人教版選修6第七單元第2課“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對這個課題,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是歷史課嗎?是不是更像地理課、旅游課?”因為當時安徽尚未進入新課改。3天后我才拿到教材,又是一愣!整整8頁,按常理來講至少是兩節課的分量,而徐貴亮老師要求我一節課必須上完,如果按照傳統教學方法來處理,根本不切實際。怎么辦? 靜下心來以后,我決定先分析課標。 課程標準選修課程(六)“世界文化遺產薈萃”要求:“以安徽古村落為例,了解中國絢麗多彩的古民居,探討文化與自然、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那么,到底應該選取哪些知識讓學生了解?文化與自然、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選用什么樣的方式方法讓學生探討?西遞、宏村為什么能夠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歷史和現實應當怎樣聯系起來?西遞、宏村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應當如何做好長遠發展和保護?帶著這一連串的問題,我花了3天時間反復.琢磨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教材和人教版教學參考書。在對照課標、反復研讀教材的過程中,我發現,相對于岳麓版、人民版來說,人教版教材的特點是:史料豐富、細致入微、語言優美、延伸得當。但細讀幾遍之后,又有一種重復拖沓的感覺。本課共分四個子目:一、桃花源里人家——西遞,主要從環境、構造和歷史三個方面介紹了西遞的概況,然后又選取了西遞古民居的典范敬愛堂作為例子,詳細地說明了徽派古民居的建筑特點;二、中國畫里的鄉村——宏村,主要從宏村的環境、歷史、村落布局以及徽州古民居中建筑規模最大、藝術成就最高的承志堂等方面介紹了宏村的情況;三、巧奪天工的人工水系,主要介紹了皖南古村落水系的特征、西遞的村落水系和宏村的村落水系;四、徽派建筑的杰出成就,從整體上介紹了徽派建筑的主要藝術特征,然后分別介紹了集中體現徽派建筑藝術成就的“三雕”。一、二兩個子目從宏觀上介紹西遞、宏村,用了較大的篇幅介紹西遞、宏村最具特色的建筑藝術;第四個子目單獨介紹西遞、宏村,雖然視角不同,選取的材料有所區別,但還是給人一種內容重復、層次不清的印象。第三個子目寫村落水系,仍然介紹西遞、宏村。怎么辦?我的做法是:合并相似內容,大膽剔除遠離課標的知識點。比如,一、二、四三個子目的建筑藝術合在一起,選取最具代表性的材料;西遞、宏村的人工水系,只選取宏村人工水系作為典型代表,不必面面俱到;皖南古村落的建筑藝術,過多地介紹了雕刻手法,專業性太強,超出了課標“了解”的層次要求,可以適當淡化,只引導學生欣賞即可……這樣做,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細化、深化教學的核心內容,為學生的探究活動創造更充足的條件。二、取精用弘,精選素材人教版教材在西遞、宏村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底蘊方面介紹的太少,僅僅依靠教材很難滿足教學的需要。若想在一節課內講清楚、講明白,必須廣泛涉獵,重點研讀,然后刪繁就簡,取精用弘。只有精選素材,才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完成。怎么辦?依據課標補充教材欠缺的知識點。從哪補充?其他版本?有沒有更生動直觀形象的素材???? 思來想去,覺得最佳方案還是親自探訪西遞、宏村!一則搜集急需的而在書店很難買到的書籍;二則解決備課過程中產生的疑問;三則可以身臨其境,更深入地了解徽州文化,升華自己對西遞、宏村的認識。利用雙休日,我和市教研員李玉老師等一行四人驅車近千里來到西遞、宏村,住在宏村村內的松鶴堂,從教學設計的角度考察每一個點,從制作課件的角度精心拍攝每一張照片,另外,和當地的百姓交流,了解西遞、宏村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后,旅游業的進一步開發對他們生活的影響……??? 我在西遞、宏村購買的資料有:??? 書籍:??? 汪雙武:《中國皖南古村落宏村》,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 汪雙武:《世界文化遺產——宏村·西遞》,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5。??? 向曉陽:《走進徽州》,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2005。??? 武旭峰,余治淮:《西遞·宏村》,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6。??? 汪森強:《水脈宏村:追尋宏村人居環境的文明足跡》,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6。??? 汪森強:《走進老房子》,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 余治淮:《桃花源里人家》,合肥:黃山書社, 2006。??? 倪國強:《黟縣民間古楹聯集粹》。? 光盤:? 《探索與發現——世界遺產之中國檔案(十一):皖南古村落》。《探尋中國古村落》,萬科影視。《皖南古村落》,半島音像出版社。《西遞·宏村》,安徽電子音像出版社。《徽州古村落》,中國華藝音像出版社。面對這些素材,關鍵是怎么用。我定下兩個原則:一、以課標為依據。只要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有利于重難點的突破,便大膽選用;反之則忍痛割愛,絕不貪多求全;二、選取更直觀、形象、利于學生理解的素材,替換掉課本上的素材。例如:《探索與發現——世界遺產之中國檔案(十一):皖南古村落》是目前國內介紹西遞、宏村最權威的錄像資料,尤其是對宏村人工水系的介紹,生動、直觀、形象。而“巧奪天工的人工水系”是本課的難點之一,學生僅靠閱讀教材難以準確把握、理解,如果從錄像資料中選取一段,設計討論題“宏村人工水系哪些方面體現了‘科學’,哪些方面體現了‘詩意’?? 體現了古人怎樣的指導思想?”讓學生對宏村人工水系的形成原因、歷史沿革、設計思路有更清晰、全面、形象、直觀的了解和把握,對于突破本課的重、難點“西遞、宏村是如何體現人與環境的完美結合的”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便于學生理解古人“天人合一”的觀念。三、整合教材,構建思路整合教材不是簡單“湊合”,而是有機“重構”,是將教科書的內容和教科書以外的相關內容依據課標要求有機地增減取舍,重組再織。課程專家多次強調教材編制的目的不是為教師提供“法定”的文件,讓教師屈從于教材;而是為教學服務,是為教師精心打造的、可資利用的課程資源。新課程要求教師學會以課程標準去剖析教科書,用動態的眼光“破譯”教科書,“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建立新的教材觀。顯然,教材是教師加工和創造的資源,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更改和補充。??? 整合教材,構建思路是這節課能否成功的關鍵。怎么辦?回想起實地考察西遞、宏村的所見所聞時,突然茅塞頓開,按照游覽的時空順序,把幾種不同的視角(遠眺、近看、縱觀、透視)組合起來,既串聯了所有知識點,又照顧到各個角度、各個層次,還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可以試試!教學設計思路如下:?? 立足課標,根據學情,整合教材,打破教材原有的結構體系,按照游覽的時空順序,由遠及近,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從遠眺、近看、縱觀、透視四個角度,全面、具體、深入、細致地了解、欣賞、感受、品味西遞、宏村。在每一個視角中,又分為了解、體驗和探究、感悟兩個層次。這樣,縱橫交錯,經緯結合,形成新的系統的網狀知識結構。視角了解 體驗探究 感悟遠眺從宏觀上了解西遞、宏村村落選址、布局的特點概貌:“桃花源里人家”、“中國畫里的鄉村”選址:依山傍水布局: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探討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天人合一感悟世界文化遺產的科學價值近看感受徽派建筑藝術的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建之精結構:粉墻青瓦馬頭墻裝飾:精湛三雕磚木石感悟世界文化遺產的藝術價值縱觀追溯皖南古村落形成的經濟文化源頭探究皖南古村落形成的經濟基礎、文化基礎透視細細品味皖南古民居的每一個細節,感受它深厚的文化內涵探討文化與徽商之間的關系:賈而好儒探討文化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協調一致感悟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展望結合現實,以史為鑒探討文物保護與開發之間的關系:保護第一,開發第二四、精選教法,注重細節??? 本節研討課的教學對象確定為高一年級的學生。他們沒有使用過新教材,不了解“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教學內容,可以說沒有絲毫的知識積累。也沒有預習的可能性,因為復印的教材是課前10分鐘發放,指望他們在課前幾分鐘仔細認真地預習,不太現實。教材容量太大,他們也不太可能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閱讀完,另外,還可能沖淡課堂教學的效果。?? 看來,只能在創設歷史情境和優化教學過程方面想辦法了!我反復琢磨:能否通過多媒體營造的教學情境、老師的講述、師生之間的探討,讓學生在沒有教材的情況下也能無障礙地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如何更好地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體現生成性的特點,而不是老師硬性灌輸?要做到這些,必須在備課的過程中常做換位思考,既站在老師的角度,又站在學生的角度,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和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情”雙向設計課堂教學活動,由傳授課程到建構課程,由講授為主到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主。比如:“徽派建筑藝術的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建之精”因專業化、學術化色彩過濃,學生一時難以把握。課標對這一塊的知識沒有明確要求,只是要求學生有所了解。如果濃墨重彩地處理,反而主次不清,影響重難點的突破。我的做法是:適當控制難度,淡化專業色彩,通過錄像、圖片等生動直觀的形式,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徽派建筑的顯著特征,賞析徽州“三雕”之美。重在讓學生欣賞、了解。這樣處理,既有利于達到教學目標,又節約時間。?? 要想讓這節課出彩,必須關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細節,包括課前導入、課件模版的設計等環節。課前導入,通過Flash動畫(西遞、宏村精美圖片6張循環滾動播放),配樂古箏曲《流水行云》。緊扣課題,創設優美的意境,把教學行為向前延伸,在上課鈴響起之前,就讓學生感覺到一股清新典雅之風撲面而來,對本節課的內容產生興趣,較快進人學習狀態。在課件模版的設計上,緊扣“清新典雅”,以白色為底,上下各有一條窄窄的遮幅,配以淡藍色的皖南鄉村山水畫,模版的右下側配以“世界文化遺產”圖標。五、潛心琢磨,精心修改??? 2007年5月中旬,我再次選擇“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課參加7月份在吉林長春舉辦的全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競賽。從教學內容、方法和導入新課方面作了以下調整:1.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調整由于這節課的中心不是建筑、不是水系,也不是村落布局,而是透過建筑等皖南古村落的典型特征感悟西遞、宏村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深厚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所以,既不能把它上成導游課,蜻蜓點水,浮光掠影,也不能把它上成專業課,晦澀難懂,空洞乏味。??? 難點一是“探究皖南古村落形成的經濟文化源頭,理解西遞、宏村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由于教材缺乏對徽商的介紹,歷史感比較淡薄。僅憑教材,學生難以理解西遞、宏村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我通過自己的講述為學生勾勒出皖南古村落的歷史脈絡,效果不佳。因為老師的講述無法替代學生的思維過程,學生還是對徽商和徽文化之間的關系一知半解。??? 我選擇了“歷史探究”這一方案,主要從教材以外精心選取了“徽州地理環境的特點、明清時期徽州俗語、徽州楹聯、自古以來徽州名人輩出的數據統計”四段生動、鮮活的史料,設置了環環相扣、依次遞進的四個問題。從徽州的自然地理環境人手,引導學生推導出徽州人把經商作為主業的原因,從徽州俗語和楹聯引導學生推導出徽州人經商和讀書之間的關系,并進而引導學生歸納徽州人讀書、經商、做官三者之間的關系。為了將知識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我專門設計了“讀書、經商、做官關系圖”“人、自然、文化關系圖”兩幅圖示,以形象直觀的示意圖將知識深入淺出地傳授給學生,既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也利于培養和提高其歷史思維能內涵”。自然景觀讓學生自行觀賞,用心感受,而人文景觀,往往是一種特定歷史時期人類智慧的結晶。不經指點,沒有巧妙的鋪墊,學生很難發現它的精華與奧秘。但如果老師大段地講授,又很難讓學生真正感悟到徽派建筑藝術深厚的文化內涵。??? 所以,我決定用搶答賽的形式,看誰猜的準,猜的快,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深化學生對徽派建筑藝術深厚的文化內涵的感悟。其實,設計這個環節,心中還是有顧慮的。為什么?擔心搶答賽這種形式會不會給人一種“低齡化”的印象?會不會給人一種為了活動而活動的印象?另外,素材的選擇尤為關鍵。淺了,學生感悟不到;深了,學生感悟不透。反復比較之后,我挑選了天井、木雕、楹聯由淺入深的三個材料。2.導入新課的調整??? 第一次上課的時候,導入新課用的是電影《臥虎藏龍》中有關宏村的鏡頭,有兩個問題的處理不夠順暢。一是由《臥虎藏龍》到宏村之間的過渡,學生雖然對影片很熟悉,也很感興趣,但如果不看教材,幾乎無人知曉宏村是拍攝《臥虎藏龍》的外景地,這成為導入環節的一個硬傷。二是導入用時稍長,難以簡潔明快、直截了當地進入正課學習,顯得有些拖沓。于是,我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通過長白山——黃山——西遞、宏村,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拉近和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