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87張PPT)03圖案的造型與設計第一節圖案素材的收集第二節圖案的寫生與變化第三章 圖案的造型與設計第三節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第四節圖案設計創意訓練第一節圖案素材的收集1.自然形態素材自然形態素材是指在自然法則下形成的各種可視或可觸摸的素材,如高山、樹木、瀑布、溪流、石頭等。自然形態又可分為有機形態和無機形態。有機形態是指可以再生的、有生長機能的形態,如植物、動物等;無機形態是指相對靜止的形態,如日月、江河等。2.人工形態素材人工形態素材是指由人工制造的各種形態的素材,如建筑、汽車、輪船、家具、服裝等。一、素材的分類第一節 圖案素材的收集3.其他藝術形態素材其他藝術形態素材包括中外傳統與現代圖案、戲劇臉譜以及繪畫等,如圖3-1所示。第一節 圖案素材的收集1.寫生收集寫生是素材收集的主要方式。藝術源于生活,大自然給人們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通過寫生,可以使人們從中觀察到美,從而表現美、創造美。2.網絡收集網絡收集素材的方法快捷方便,可以擺脫寫生條件的限制,從而極大拓寬素材收集的廣度,提高素材收集效率。二、素材的收集方法第一節 圖案素材的收集3.書籍收集通過查找與主題相關的書籍、雜志,如美術類、攝影類雜志,可以獲取清晰的圖片資料,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4.攝影收集利用照相機、攝影機等設備迅速快捷地記錄素材,積累影像資料,并通過圖像處理達到主題圖案的要求。第一節 圖案素材的收集第二節圖案的寫生與變化1.觀察方法寫生者置身于大自然中,面對各種繁、雜、亂的物象,不可能像照相機一樣,把眼前的一切全部記錄下來,而必須對龐雜的客觀形象進行取舍、提煉、優化,要做到這些就離不開科學的觀察方法。觀察是寫生的前提。圖案寫生與繪畫寫生要求不同,它受到圖案裝飾功能和工藝制作、材料屬性等條件的制約,在形式上追求造型美、單純美、秩序美,不必過多地表現透視變化和立體空間的真實再現。因此,圖案寫生在抓取物象典型特征、選擇最美造型姿態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一、圖案的寫生第二節 圖案的寫生與變化(1)以最適合的角度去描繪在寫生中,要觀察物象最具代表性特征的角度,抓取物象的典型視覺特點。例如,蓮蓬(見圖3-2)、葵花(見圖3-3)的形象從正面(俯視)觀察一目了然,而蘑菇(見圖3-4)從底部觀察更具裝飾性(見圖3-5),松塔、仙人球從側面(平視)觀察特點更清楚。動物動態的描繪要掌握時機,選擇合適的角度,一般以側面表現居多(見圖3-6)。第二節 圖案的寫生與變化第二節 圖案的寫生與變化 圖3-2 蓮蓬 圖3-3 葵花 圖3-4 蘑菇 圖3-5 蘑菇底部第二節 圖案的寫生與變化(2)緊抓物象的外形特點在寫生中,要抓住物象的外形特點。外輪廓不僅能有效地表現物象的特征,而且與組織結構有密切的關系。就植物而言,有的形態豐潤飽滿,體現出面的美感,如牡丹、荷花、菊花等;有的形態奔放流暢,呈現出線的優雅,如芒稈(見圖3-7)、楊柳等。就動物而言,如大象彎起的象牙、長長的鼻子,可以體現其憨厚的性格,如圖3-8所示;而猴子流線型靈活的身體則突顯其機敏的性格。第二節 圖案的寫生與變化第二節 圖案的寫生與變化 圖3-7 芒稈寫生 圖3-8 大象寫生(3)突出表現物象的表面紋理紋理與物象的質感、生命力及生動性息息相關。在植物中,花蕊的形態、花瓣的輪廓、花葉莖脈的紋理組織、老桿新枝的肌理對比,以及大葉嫩芽從大到小、從強到弱的韻律美感,藤蔓翻卷的優美動勢,都體現出極為有序的排列;在動物中,動物身上的斑紋(見圖3-9)、飛禽的羽毛、昆蟲的翅膀,無不表現出規律與秩序,這些都是圖案寫生觀察的重要內容,它們為接下來圖案寫生變化提供了重要依據。第二節 圖案的寫生與變化2.寫生方法(1)線描寫生線描寫生是使用鉛筆或鋼筆等進行線條勾勒,可采用中國傳統畫中的白描用線法,利用線條的轉折、頓挫、粗細、曲直、濃淡等變化,生動地記錄物象的結構特征并進行細部的刻畫(見圖3-10)。線描寫生由于工具攜帶方便,所以是寫生中最常用的方法。第二節 圖案的寫生與變化(2)明暗寫生明暗寫生即用鉛筆、鋼筆或毛筆畫出物象的光影和明暗效果(見圖3-11)。明暗既可用點或線的疏密表現,也可以用黑、白、灰色塊渲染,表現出物象的立體感和空間感。明暗寫生具有真實、生動、立體感強的特點。第二節 圖案的寫生與變化(3)影繪寫生影繪寫生是一種強調物象輪廓和投影形狀的表現形式,以單一的黑形體現物象的剪影效果(見圖3-12)。影繪寫生具有形象單純、整體感強的特點,非常有利于圖案的歸納裝飾。第二節 圖案的寫生與變化(4)彩繪寫生彩繪寫生即使用彩色的顏料(如水彩、水粉、丙烯、油畫等)進行寫生(見圖3-13)。第二節 圖案的寫生與變化3.寫生步驟圖案寫生的基本步驟,概括來說可分為四步:(1)素材選取圖案寫生的題材豐富,包含植物、動物、人物、風景等多個題材。在寫生時首先要確定好寫生題材,然后選擇圖案寫生的取材途徑,如選擇面對表現對象寫生或通過影像資料取材等(見圖3-14)。取材的對象要造型生動、姿態優美、紋理清晰、富于表現力。第二節 圖案的寫生與變化(2)構圖構圖是指表現對象在畫面中的位置關系,是進入畫面的第一步,也是進一步深入刻畫的基礎。(3)歸納概括將寫生稿進行概括、提煉,根據表現對象的整體需要進行畫面的簡化夸張、概括歸納,突出特征(見圖3-15)。(4)裝飾變化選擇適當的圖案變化手法,對歸納概括后的寫生稿進行美化加工,添加裝飾細節,做到形式與內容的基本一致,裝飾紋樣要盡量與表現素材的形態特征、性格特征相適應(見圖3-16)。第二節 圖案的寫生與變化第二節 圖案的寫生與變化4.注意事項在寫生中,注意避免面面俱到,應做到觀察方法與表現方法的協調,既要整體觀察,又要對比觀察,還要做到主客觀的統一。寫生過于主觀,會失去寫生的意義,不能發現生活中的差異性并捕捉鮮活、有生命力的元素;寫生過于客觀,則缺少主觀情感的注入,使寫生作品失去感染人的元素,作品的藝術性和表現力也就很難具備。第二節 圖案的寫生與變化圖案變化的目的是應用。通過寫生,吸取自然界中美的造型、美的結構、美的形式。通過變化,則可以將物象進一步概括、提取、美化、加工,成為符合工藝制作要求的裝飾素材,用于圖案設計。圖案變化是一個藝術的再創造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對寫生素材進行主觀的、有意識的處理,使之成為裝飾紋樣。圖案變化的方法很多,主要技巧如下:二、圖案的變化第二節 圖案的寫生與變化1.簡化法大自然是美好的,但用圖案設計的眼光看,有的過于繁、雜、亂,必須對其進行篩選、提煉和概括,刪除客觀形象中丑的、次要的和非本質的東西,使新的形象具有更明確、更簡練的特征。簡化法又稱概括法,是最基本的圖案變化技巧。圖案在簡化歸納時,可從外形、塊面、點線面關系、表現技法、色彩等角度著手進行(見圖3-17至圖3-19)。第二節 圖案的寫生與變化第二節 圖案的寫生與變化 圖3-17 簡化法——獅子/ 祁秀梅 圖3-18 簡化法——蓮蓬/ 祁秀梅 圖3-19 簡化法——柳葉2.添加法添加法是在簡化法的基礎上,為強化某一部分的效果,添加富于裝飾趣味的紋樣,使形象更加完美。在運用添加法裝飾對象時,一定要有內在的聯系,關鍵是點線面關系及黑白灰關系的合理搭配,使物象的裝飾效果豐富而不雜亂,增加藝術情趣和美好聯想(見圖3-20)。第二節 圖案的寫生與變化3.夸張法夸張變形是裝飾變化的重要手段,它是對自然形象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加以強化、渲染。夸張法可以將對物象的獨特感受以一定形式的語言表現出來,手法大膽,不拘泥于自然形象的束縛,一般做法有抽象夸張、局部夸張和動態夸張,如圖3-21至圖3-23所示。第二節 圖案的寫生與變化第二節 圖案的寫生與變化4.求全法求全法是一種理想的手法,它不受客觀自然的局限。在圖案變化中,常把不同時間或不同空間的物象組合在一起,完整地展現出來,給人以完整和美滿的藝術感受,如將水面上的荷花、荷葉、蓮蓬和水下面的藕同時組合在畫面上(見圖3-24);又如把不同季節的花卉同時設計在一幅圖案中等。求全法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滿足了人們追求完美的愿望。第二節 圖案的寫生與變化5.擬人法擬人法是將植物、動物等人物以外的各種形象,進行人性特征的添加,表現出人的神情、姿態,如動畫片中常采用此方法(見圖3-25),圖案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幽默感,深受人們喜愛。第二節 圖案的寫生與變化6.巧合法巧合法是在圖案設計中,選擇某些典型的特征,按照圖案的規律,巧妙地組成新的圖案形象,使其更富藝術魅力的方法。中國傳統圖案中的“一團和氣圖”“三兔飛天藻井圖”,以及日本京王百貨宣傳海報等現代圖案,均運用了巧合法,如圖3-26至圖3-28所示。第二節 圖案的寫生與變化第二節 圖案的寫生與變化第三節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1.植物題材圖案的特點植物的品種繁多、形態各異,但大多數植物都是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組成,每部分有其各自不同的特點。在寫生時,首先要把握植物的姿態特征,確定花、葉、莖之間的穿插關系,經取舍、概括,深入刻畫最美的、最能體現植物特征的部分。一、植物題材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2.植物題材圖案的造型變化(1)減少重疊在植物題材圖案中,不論主要與次要紋樣,都要交代清楚,如一朵朵花、一個個花苞、一片片葉子、主枝與分枝等。如果重疊太多,互相遮擋,就會使形象、結構混亂不清。如果必須出現大面積重疊,可采用透疊的方式,打破畫面的沉悶,增加層次關系(見圖3-29)。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2)綜合透視為了更好地表現出植物對稱、平衡等裝飾性較強的形象美,花、葉多采用正面或側面形象(見圖3-30)。此外,在一幅畫面中允許多種透視并存、多種視點結合,如枝干是“平視”,而花、葉是“俯視”,目的是將各自的最佳視角展示給觀者,從而最大限度地展現形象特征(見圖3-31)。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3)宏觀微觀相結合在圖案變化中,運用宏觀手法可以將植物的特征高度概括,以表現其整體形象及本質,運用微觀手法可以將植物的細部結構、局部紋理及色彩變化做精致入微的表現處理,使裝飾細節更加突出。次要部分則用宏觀表現手法,如圖3-32所示。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1.動物題材圖案的特點動物與植物相比,形態結構要復雜許多,動態變化也更加豐富,并且動物還具有各種生動的表情以及不同的生活習性和性格特征。因此,對比植物題材圖案,動物題材圖案的變化需要考慮各類動物的解剖結構、外貌特征、神態特征以及動態規律。二、動物題材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2.動物題材圖案的造型變化西班牙著名繪畫大師畢加索有一組著名的牛變形圖(見圖3-33)。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動物題材圖案的造型變化側重動態和神態的表現,它除了應用物象寫生變化的一般規律、主要技巧外,還應注意形象歸類、突出色彩、動態刻畫、性格表現、理想化及裝飾化,并選擇適當的表現角度。(1)形象歸類動物雖然種類繁多、形象復雜,但可以歸納成不同類別,每一類別的動物有相似的形體結構。例如,飛禽類動物均為卵生,它們的身體外形都是在橢圓形的基礎上產生變化,如圖3-34所示;靈長類動物的外形很接近人類,能直立行走,上下肢分工,如圖3-35所示;食草類動物形體多為直線體塊,四肢細長,頭部咬肌發達,如圖3-36所示;食肉類動物形體則多為弧線形,肢短爪大,頭部較小,如圖3-37所示。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2)突出色彩動物的色彩特點主要體現為皮毛特點,它既是一種動物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標志,又是很好的裝飾素材。一些小動物,如魚、鳥、昆蟲等,它們沒有什么復雜的結構和動態,卻有十分絢麗的皮毛色彩(見圖3-38)。動物色彩的另一個特點,還體現在動物的皮膚紋理上。有些動物雖然沒有美麗的毛色,卻有特質的皮膚肌理,如鱷魚、犀牛、刺猬等。將這些特質的皮膚肌理進行整理和夸張表現,同樣具有很好的裝飾效果(見圖3-39)。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3)動態刻畫動物的美往往體現在它們多姿多彩的動態上,因此動物的動態表現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也是難度較大的環節。不同類別的動物有不同的特有動態。動物越高級,動態越復雜。動物動態可分為靜態動態和運動動態、一般動態和典型動態。一般動態是所有動物共有的、常規的動態,如站立、躺臥(靜態動態)、行走、奔跑及頭部的扭轉等(運動動態),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典型動態是某些動物特有的、獨具個性的動作,也很適宜進行夸張及強化表現(見圖3-40至圖3-43)。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 圖3-40 天鵝的頭部扭轉動態 圖3-41 老虎的撲躍動態 圖3-42 熊的里八字行走動態(4)性格表現表現動物的精神狀態是動物題材圖案的一個重要內容。動物的精神狀態往往是動物性格的反映。動物的性格受生活習性和生存環境的影響,表現各不相同,有兇猛的、溫和的、聰明的、呆笨的、靈敏的、遲鈍的、奸刁的、憨厚的等。牛、馬、羊等均屬性格溫和的動物,但牛倔強(見圖3-44)、馬飄逸(見圖3-45)、羊溫順(見圖3-46),在處理動物這些細微的性格差異時,要運用不同的形狀、線條等視覺語言來表達各種神韻。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5)理想化及裝飾化動物題材圖案造型變化的主要目的是創造超越自然、滿足人們理想要求的動物形象,這種理想化的動物形象,只有通過裝飾性的處理,才能達到比自然形象更典型、更生動、更完美的效果,如圖3-47所示。中國傳統圖案中的鳳鳥形象,就是將鳥類的優美特征進行修飾與重組,創造出的理想造型(見圖3-48)。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6)確定動物寫生的常用表現角度塑造一個完美的動物形象,選擇適合的表現角度很重要。大多數動物都可以選擇正面或側面的角度來表現,因為這兩個角度透視變化最小,易于完整地表現動物的外形特征,適合做平面化裝飾處理。個別動物可以選擇正、側面結合的表現角度,如頭部選擇正面、身體選擇側面或反過來(見圖3-49至圖3-51)。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1.人物題材圖案的特點人物題材圖案是圖案“大家族”中的重要一員,它不僅是傳統工藝美術設計的基礎內容,也是現代設計藝術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傳統工藝美術設計如陶瓷、染織品等,其圖案裝飾就有許多是運用人物造型進行創作的,形成了傳統圖案的一大特色。現代設計從裝潢廣告到工業產品設計、從室內設計到環境藝術設計等,均有人物題材圖案的運用,以符合當代人追求“人情味”以及“回歸自然”的心態。三、人物題材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2.人物題材圖案的造型變化進行人物造型變化,首先要了解人物的自然屬性,如男女老幼的形體動態、體形特征、結構比例等,把人物最美、最理想的體態、特征、形象加以強化,如突出男子的健壯、女子的婀娜、兒童的活潑可愛、老人的穩健等。除此之外,還必須重視人物的社會屬性,如宗教信仰、民族、文化、風俗習慣等。人物的社會屬性決定著人的精神狀態和內在感情,這些常常表現在人的外在形態之中,如服飾等。另外,還要注意人物的表情。人物的表情是表達內心世界的窗口,如喜、怒、哀、樂等。在此基礎上,對所變化的人物形象、動態、服飾進行概括提煉,夸張人物最美的部分,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強烈。具體可采用影繪簡化、秩序化修飾、夸張加強、添加裝飾紋樣、組合移位等方法進行造型變化。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1)影繪簡化影繪簡化即像描繪物體的影子一樣去表現人物的輪廓特征(見圖3-53),是最大化地簡化人物結構關系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對人物外形輪廓進行概括性的簡化,去繁就簡,如民間的剪紙和皮影就運用了影繪簡化方法,形成了典型的風格。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2)秩序化修飾秩序化修飾即用統一化、條理化的手法使畫面出現一種有秩序的美感(見圖3-54),可采用重復、近似及漸變等既具有規律性,又單純統一、規則整齊的形式來修飾人物造型,還應對人物的某些結構做必要的簡化、刪減,適當進行夸張和裝飾加工,以增加畫面的裝飾效果。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3)夸張加強夸張加強是圖案裝飾變化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使人物形象更加優美。進行夸張加強,必須以簡化與秩序化為基礎,再去夸張或加強人物的某些特征,如比例、結構、形態等,從而得到自然狀態中所沒有的美感表現,增強畫面的裝飾性(見圖3-55)。注意要夸張和突出本質的、富有特征性的東西,放棄非本質的、非特征的東西。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4)添加裝飾紋樣在上述方法的基礎上,根據構圖需要,在較為單一的紋樣上添加一些能突出特征的裝飾紋樣,能夠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此外,還可以從圖案的整體形式美需要出發,在簡化后的形象中添加一些抽象的點、線、面或其他形象,使畫面層次更豐富,更具有裝飾性和趣味性。但應注意所添加的紋樣應與原有形象風格統一,避免生搬硬套(見圖3-56)。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5)組合移位組合移位是一種接近于抽象裝飾效果的變形手法。在變化人物造型時,可將不同的人物形象做局部或全部的交錯、重疊等處理,使形與形之間產生透疊的視覺效果;還可以將具象人物形象加以分割,再重新組合,以產生意想不到的視覺效果(見圖3-57)。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1.風景題材圖案的特點風景題材圖案應從組成內容入手,將構成風景的個體景物形象運用圖案化語言進行表現。風景題材圖案的組成內容可分為自然景物和人造景物兩大類。自然景物包括山、石、云、水、樹等,這些自然景物形象豐富、結構復雜、變化多樣,重點要將它們進行秩序化的歸納、整理和修飾。人造景物包括亭臺樓閣、車船路橋等,這些人造景物是經過人類精心設計、建造而成的,本身已具有較完美的形式。在圖案表現中只需在結構、透視等方面進行簡化處理,在造型上進一步夸張、美化,并注意與自然景物相結合,以使其更富生命活力。四、風景題材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2.風景題材圖案的造型變化(1)景物形象的裝飾風景圖案一般由多種物象組合構成,因此在景物的造型變化上就更加追求單純化和平面化,以便于形象的穿插組合。在景物形象的處理上,要遵循裝飾性規律,采用歸納簡化、夸張、添加等手法,并注意整體形式風格的統一,如圖3-58所示。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2)改變景物正常的比例關系風景圖案中景物的大小不必拘于自然的比例關系,可根據需要自由設定,如樹可大于山、鳥可大于屋等。但要注重景物形象之間的組合美、整體美,把每個形象作為構成整體畫面的一個個元素,合理安排這些元素之間的比例關系,達到圖案整體效果的和諧,如圖3-59、圖3-60所示。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3)透疊與漸層的組織手法風景圖案注重的是景物形象的大結構和外形美,為體現一種統調性和層次感,保持形象原有的影像美,使圖案效果變化豐富而不失條理,可采用透疊與漸層的組織手法。透疊是在形象發生部分重疊時互不遮擋,仍保持外輪廓完整,通過色彩替換,使重疊的部分形成新圖形,而不破壞原來形象外形的組織手法(見圖3-61)。漸層是一種表現形象前后關系的組織手法。在風景圖案中,運用漸層的組織手法將景物形象依遠近關系層層安排,前面景物壓住后面景物,可以體現一種層次感,如圖3-62、圖3-63所示。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 圖3-62 漸層(一) 圖3-63 漸層(二)(4)色調的處理色調是指畫面的黑白灰基調和顏色的總體傾向。風景圖案內容豐富、繁雜,在色調處理上更應遵循變化與統一的原則。在基調處理上,表現手法要盡量歸一化、單純化,不需過多變化,要保持一個整體的形式風格與色調。單純的線描構成灰白色調(見圖3-64),大塊的黑色構成濃重色調(見圖3-65),黑、白、灰互相襯托,線與面層次分明(見圖3-66、圖3-67)。在顏色設計上,應遵照圖案色彩的配色規律,運用調和色、對比色的搭配方法和處理技巧,呈現畫面的色調,如圖3-68所示。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 圖3-64 灰白色調 圖3-65 濃重色調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 圖3-66 黑、白、灰互相襯托 圖3-67 線與面層次分明第三節 圖案的分題材造型方法第四節圖案設計創意訓練創新思維在于選擇新視點,打破原有的思維慣性,從一種非習慣性的思維角度出發,進行創造性的活動。圖案設計的創造性活動可以分為兩個過程:一是積累豐富的知識,不斷擴大思維范疇,通過思維上的超越性把外界觀念化,也就是從對自然的感悟中,發現、收集相關素材,得到啟示;二是通過設計實踐把觀念外界化,創造出具有新意的圖案作品。前一種是自然的人化,后一種是人化的自然。探討圖案設計的創新思維,也就是站在新的視點上,研究如何從自然的多樣性選擇中,把自然形象轉化為圖案設計作品。這是藝術創造性活動的前提,也是裝飾設計創新的基礎。一、創新思維模式第四節 圖案設計創意訓練創新思維是一個多元化的概念,有著豐富的類型和內容,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最基本的模式:1.聚合思維模式聚合思維是將互不相關的事物或觀念進行重新組織、推理,從事物的相互關系中發現創意的契機。如圖3-69所示的作品,將抽象的色彩屬性同具象的人物造型聚合起來,創造出新穎的形式感。如圖3-70所示是一幅現代裝飾設計作品,作者將牛頭、馬面賦予了統一的抽象屬性,通過屬性的有機結合構成了抽象的設計概念。第四節 圖案設計創意訓練第四節 圖案設計創意訓練 圖3-69 聚合思維作品(一) 圖3-70 聚合思維作品(二)2.反向思維模式反向思維是指用不同于常理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是一種反常規的思維模式。如圖3-71所示是由R·彭羅斯創作的悖論圖案,這個三角形圖案是通過反向思維結構而形成的,在邏輯思維中它的構型方式是荒謬的,但在藝術設計中卻注入了新的意境,開創了圖案設計的新思路。第四節 圖案設計創意訓練3.無序化思維模式秩序化是邏輯思維必須遵循的一項原則,而無序化思維則是從非理性的角度,沖破邏輯化思維框架的束縛建立起的思維模式。如圖3-72所示是按照無序化思維模式創作出來的裝飾圖案,圖案帶有明顯的偶然性和隨意性,畫面結構自然和諧,散發著靈性。第四節 圖案設計創意訓練4.歷時思維模式歷時思維是以歷史的觀點,從事物變化、發展的視角認識事物的思維模式。如圖3-73所示是兩種圖案歷時的過程,從人物到文字,圖案逐漸減弱人物的特點、強化文字的形象,通過歷時性的思維變化,使圖案融匯在過程之中。第四節 圖案設計創意訓練物象按形態可以分為自然形態、具象形態和抽象形態。自然形態在設計和藝術表現過程中,經過變形裝飾或夸張處理,可以轉化為具象形態,由具象形態到抽象形態的轉換過程,會呈現出幾何立體形態或自由抽象形態(見圖3-74)。二、具象形態訓練第四節 圖案設計創意訓練抽象藝術的出現拓寬了人類的表達方式,一些用具象方式表達不了的情感、情緒等內容,如果用抽象方式去表達可能更加貼切。抽象形態訓練即運用“減法”排除不相干的細節,抓住物象本質特征的訓練,具體方法包括點、線、面的運用,視覺元素的概括與歸納,幾何化的處理等。三、抽象形態訓練第四節 圖案設計創意訓練1.點、線、面的運用現代抽象繪畫創始人康定斯基在立體主義創作理論基礎上,建立起了抽象藝術的基本理論與形式法則,“點、線、面”理論是其對視覺元素形態概念化后的名稱。一切造型藝術,都可以用“點、線、面”理論進行解釋,當把客觀物象簡化為接近抽象的點、線、面時,畫面會單純地呈現出物與物、形與形的關系。物與形是二維的、平面的,是抽象化的視覺元素,可以擺脫真實物象的限制,自由安排視覺元素,并建立新的視覺秩序,創造出新的視覺形象(見圖3-75)。第四節 圖案設計創意訓練第四節 圖案設計創意訓練2.視覺元素的概括與歸納自然界的景物都是以三維方式呈現的,進行二維化處理時需要把復雜的客觀物象提煉、簡化。當物像經過簡化處理后,就會產生單純的視覺元素,這種單純的視覺元素是概括出來的物象的平面圖形,這些圖形是二維的。第四節 圖案設計創意訓練3.幾何化的處理抽象作為一種藝術創作手段,表達的是對事物本質的提煉,抽象形態除獨具魅力的造型特征外,還具有多向模擬性,它雖不能直接反映某一具體形態,卻能顯示許多同類形態的共同特征,從而引起人們的多種聯想,其具體方法就是“幾何化”。把視覺元素“幾何化”,復雜的形狀會被簡化,彎曲的線會被取直,接近方形的會被概括成方形,接近圓形的會被概括成圓形,通過這樣的方式并根據形式美的規律性,可以創造出眾多新的圖案(見圖3-76)。第四節 圖案設計創意訓練思考與練習1. 運用多種方法收集圖案素材20 幅。2. 繪制單項花葉變化圖案6 個(用A4 白卡紙,黑白表現)。3. 根據收集的動物素材,對同一動物進行四種形象變化(用A4白卡紙,黑白表現)。4. 根據收集的人物素材設計一組人物黑白圖案(用A4 白卡紙)。5. 根據收集的風景素材,繪制彩色風景圖案一幅(用8 開水彩紙)。6. 運用視覺元素的概括與歸納方法設計抽象圖案一幅。( 1)手繪制作:彩色表現,技法不限,用8 開水彩紙。(2)計算機制作:運用圖像處理軟件制作一幅圖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