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4張PPT)第一課 自然意趣——中國山水畫中華博覽 欣賞·評述你用什么方式記錄你游山玩水的心情?古人用什么方式記錄?《寒林重汀圖》廬山風光沈周《匡廬圖》黃山天都峰風光《黃山天都峰圖》《雪山蕭寺圖》筆墨技法(用筆、用墨、用色)青綠山水設(shè)色山水勾線設(shè)色寫意山水:淺絳山水青綠山水淺絳山水寫意山水勾皴點染空勾無皴雨點皴斧劈皴披麻皴 這種用比較干的毛筆,在巖石上做出的紋理,就叫做“皴”。皴法皴法:雨點皴山水畫的技法皴法:披麻皴山水畫的技法皴法:折帶皴山水畫的技法皴法:牛毛皴山水畫的技法皴法:斧劈皴山水畫的技法中國畫的構(gòu)圖:三遠法高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高的形勢,可以把下部虛起來,如畫山頭,可以用云虛化山腳,即有崇峻之感。如郭熙所說“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反之,如畫極遠的平川,可把上面虛起來,也會造成平川萬里之勢。平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景色要畫出前后左右遼闊的空間。平遠畫法大體上有兩種:一種是矮山及丘陵的平遠山水;一種是只有田園河流的平原大地。由前往后畫出深奧之感叫深遠。畫中進深大,造成一種具有深遠空間的意境。有經(jīng)驗的山水畫家,都覺得三遠之中深遠最難于體現(xiàn)。深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 平遠高遠深遠賞名作山水畫的成熟水墨山水青綠山水山水畫的發(fā)展繪畫藝術(shù)主流山水畫的高峰中國山水畫萌 芽東晉 顧愷之 《洛神賦圖》 全畫用筆細勁古樸,恰如“春蠶吐絲”。山川樹石畫法幼稚古樸,所謂“人大于山,水不容泛”,體現(xiàn)了早期山水畫的特點。《游春圖》隋 展子虔 唐人摹本形成獨立畫科山水畫的成熟:隋代中國山水畫對比《洛神賦圖》、 《游春圖 》,看看人、樹、山比例哪一個合理?《游春圖》的出現(xiàn),結(jié)束了人大于山和水不容泛、樹木若伸臂布指的早期幼稚階段,使山水畫進入青綠重彩工整細巧的嶄新階段。成熟山水畫景物比例:丈山、尺樹、寸馬、豆人這幅青綠山水畫的技法特點是以線勾描物象,色彩明麗,人物直接以粉點染。其雙勾夾葉法和點花法等對唐李思訓一派青綠山水產(chǎn)生很大影響。《游春圖》是一幅青綠山水畫,仔細觀察《游春圖》局部,看看這是一種什么畫法,有何特點?《溪山行旅圖》北宋 范寬絹本 高206.3厘米 寬103.3厘米。1. 畫面內(nèi)容:表現(xiàn)了北方山水雄壯的自然風光,畫面像一堵墻擋住了我們的視野,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森嚴的懸崖峭壁,這些高聳、堅實的峭壁迎面兀立,令人望而卻步。2.表現(xiàn)技法:筆法雄勁而渾厚,用筆粗重,如鋼筋鐵骨,果斷有力。3.繪畫特色:落筆老硬,與山傳神,把北方山水的雄偉壯美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徐悲鴻評論此畫為“中國所有之寶者吾最傾倒者”。中國山水畫成熟 雨點皴為長點形的短促筆觸,常用中鋒稍間以側(cè)鋒畫出,它能表現(xiàn)山石的蒼勁厚重。雨點皴中國山水畫《山徑春行圖》 宋 馬遠 絹本設(shè)色縱27.4厘米 橫43.1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臨流賦琴圖》 宋 夏 圭紙本設(shè)色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馬一角”南宋 馬遠“夏半邊”南宋 夏圭《梅石溪鳧圖》宋 馬遠 絹本設(shè)色 縱27厘米 橫28厘米《煙岫林居圖》 宋 夏 圭絹本水墨 縱25厘米橫26.1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黃公望在富春江住了很久,對這一帶的山峰、河流、房舍、樹木都很熟悉。他把畫帶在身邊,隨時加以修改。這種力求完美的態(tài)度,使這一卷看似平凡的畫,變成了中國美術(shù)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中國山水畫文人畫披麻皴 江南河流很多,地勢比較平緩,沒有堅硬的石塊,為了表現(xiàn)平緩的土坡,運用了“披麻皴”。披麻皴筆劃如散麻下披,后人因其形似故名。披麻皴中國山水畫 黃公望一生大部分時間在云游,時時將自然山水融于胸中,草木蔥蘢,溪橋漁浦,可以看出南方的風貌,畫面大片空白的出現(xiàn),可能是水、山之間的霧、天空等。中國山水畫長卷,是時間延續(xù)的過程,右手的卷,左手的放的關(guān)系,使每一段都有了獨立性,局部的獨立性。33厘米高,636.9多厘米長,畫面在長卷中做散點透視。中國山水畫 黃公望以寫書法的筆法去寫畫,將繪畫變成了觀念,具有象征意義的文人畫形式。元以后凡有山水畫的地方,皆有子久的影響。中國山水畫此畫為一極長手卷,全卷從起筆到完工,前后斷續(xù)七年。圖繪富春山一帶秀美景色。畫中峰巒起伏,云山煙樹,怪石蒼松,平溪村舍,野渡茅亭,漁舟出沒。此畫筆墨洗煉,意境簡遠,“氣清質(zhì)實,骨蒼神腴”,用草篆筆法揮寫, 中鋒、側(cè)鋒、尖筆、禿筆夾用,將長短干筆皴擦與濕筆披麻渾成一體,筆趣新穎,堪稱創(chuàng)格,畫家將富春江兩岸數(shù)百里景色概括筆底。此圖在黃公望山水畫中,可謂是“以蕭散之筆,發(fā)蒼渾之氣,得自然之趣”的代表性作品。《富春山居圖》(局部) 元 黃公望長卷紙本水墨縱33厘米 橫636.9厘米觀察《富春山居圖 》 、《溪山行旅圖》局部,說說皴法有何不同?為何不同?披麻皴雨點皴雨點皴為長點形的短促筆觸,常用中鋒稍間以側(cè)鋒畫出,它能表現(xiàn)山石的蒼勁厚重。范寬用它來表現(xiàn)北方雄壯渾厚的大山非常適合。而黃公望表現(xiàn)的是江南風光。江南河流很多,地勢比較平緩,沒有堅硬的石塊,為了表現(xiàn)平緩的土坡,運用了“披麻皴”。披麻皴筆劃如散麻下披,后人因其形似故名。元代的代表性畫家有趙孟頫,元四家(黃公望、吳鎮(zhèn)、倪瓚、王蒙)等。中國山水畫趙孟頫是中國山水畫在宋元變革時期的關(guān)鍵人物,元代山水畫的成就和托古改制與趙孟傾是分不開的。趙孟頰的藝術(shù)主張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重視傳統(tǒng),崇尚古意;二、師法自然;三、重視書法筆意,這三個方面的主張幾乎成了元代繪畫創(chuàng)作的綱領(lǐng),并對明、清兩代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鵲華秋色圖(局部)元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趙孟頫(元) 紙本設(shè)色 28.4×93.2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中國山水畫《鵲華秋色圖》這張畫用淡淡的紅色表現(xiàn)了什么季節(jié) 古希天子乾隆鑒賞中國山水畫 描繪的是山東南郊的鵲山和華不注山的風景。這兩座山,一座尖峭如正三角形,另一座圓圓鈍鈍,好像一個饅頭。趙孟頫非常形象地畫了這兩座山。山腳下的水波、細竹,筆法都很自然隨意。這種自然、隨意的筆法,后來成為元代文人畫追求的最高境界。《鵲華秋色圖》趙孟頫(元) 紙本設(shè)色 28.4×93.2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鵲山華不注山中國山水畫李可染 (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江蘇徐州人。中國近代杰出的畫家、詩人,畫家齊白石的弟子。任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長。擅長畫山水、人物,尤其擅長畫牛。代表畫作有《漓江勝境圖》、《萬山紅遍》、《井岡山》等。代表畫集有《李可染水墨寫生畫集》、《李可染中國畫集》、《李可染畫牛》等。李可染《萬山紅遍》現(xiàn)代 李可染《萬山紅遍》現(xiàn)代 李可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