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6張PPT)藝 術 源 于 生活 高 于 生 活齊白石(1864一1957)漢族,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紀十大畫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是我國20世紀著名畫家和書法篆刻家。名畫欣賞“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 。——齊白石齊白石畫蝦的技法是怎樣創造出來的?對蝦腿的取舍說明了什么?62歲時齊白石開始對蝦寫生,他在畫案上放一盆活蝦,在院子小池里養了蝦,以觀察蝦的形狀、水中游動的姿態,按照本來面貌畫蝦。齊白石68歲時對蝦的形象進行了重大改造,淡墨畫出的蝦頭、蝦身加上了重重的一點濃墨,表現了蝦的重量和蝦頭前端的堅硬。蝦眼改小圓點為兩橫筆,蝦腿8條減為6條等。1934年,齊白石71歲時完成了畫蝦的最后改造:后腿由6對減為5對,簡約、概括、唯美,達到了“似與不似之間”的境界。豐收(油畫)凡高(荷蘭)奧里斯教堂(油畫)色彩的美在陽光更為明亮燦爛,色彩更加強烈瑰麗的法國南部,凡高找到了靈感,從此,他的色彩畫得特別有生氣,對比強烈。這幅作品的創作背景是什么?油畫中的天安門和真實的天安門有什么不同 作者用哪些方法突出了毛主席的形象 燈籠穗指向毛主席,毛主席和首長的距離拉開,形象更加高大,位于中心,各位領導的眼睛看著毛主席。畫中的菊花在說明什么?收獲的季節,全國統一,大豐收,暗示著祖國的成立。我是依我所想來畫對象,而不是依我所見來畫的。我注意到,繪畫自身的價值,不在與對事物的如實描寫。我問自己,人們不能光畫他所看到的東西,而必須首先要畫出他對事物的認識。——畢加索畢加索《牛的變形》由寫實到抽象的變化過程,最后一幅畫仍保留依稀可見的牛的原形影子。達·芬奇(意大利)畫家像鏡子一般真實地映攝自然形象,廣泛收集素材,然后離群獨處深思熟慮,從素材中去粗存精,最后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最精粹的形象寶庫。——《芬奇論繪畫》蒙娜麗莎(油畫)達芬奇(意大利)小結1:藝術與生活的關系A.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①生活給藝術家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創作題材和靈感,使藝術家發現了美(題材美、內容、色彩、形式、技法、材料等)。②生活給藝術家激情,開闊了視野,使藝術家憑著感悟創造了美。B.藝術作品反映現實生活,可以而且應該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具有普遍性,豐富現實生活。小結2:美術作品如何高于生活的?A.藝術家必須熱愛生活,提高藝術修養。B.藝術家在生活的實踐中,把對人生、自然、生活的思考融于藝術作品,運用豐富的藝術手段創造大眾喜愛的藝術作品。生活與藝術創作靈感激情媒介發現創造再現表現生活是創作的源泉高于生活的美術作品《森林狂想曲》背后的故事:臺灣有一位音樂家,有一天看了一則“殘忍”的生態故事:在南美洲有一種體積很小的鳥類,每年都從南美洲飛到北美洲的森林區里去產卵,并固定在森林中下蛋。而政府為了經濟利益,將森林部分地區開墾成牧區,而以牧區牛身上蟲子為食的游牧鳥,自己不會筑巢,便將自己的蛋下在這種季節鳥的鳥巢中,還把巢中原有的蛋撥走。由于游牧鳥的體積很大,蛋孵化之后,老是跟季節鳥的幼鳥搶食,季節鳥的幼鳥老是吃不到母鳥喂的食物,食物都給游牧鳥的幼鳥霸占去了。一個多禮拜之后,只見游牧鳥的幼鳥茁壯成長,季節鳥的幼鳥卻眼眶凹陷,身處饑餓,絲毫沒有成長。后來生態學家仔細研究之后,才知道是開墾森林的結果。 這位音樂家看到了這段故事,不禁熱淚盈眶,眼看著生命就這樣一個一個沒有了,一種對自然的感動與保存之心油然而生。為留下寶貴的森林原始聲音,于是就組織了一個團隊,深入到臺灣的大森林中,他邀請了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徐仁修,跋山涉水,歷時5年,深入熱帶森林,用了5年的時間錄制了100種森林里的聲音,把這種自然的聲音與音樂巧妙的結合起來,奏出了一首優美的森林狂想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