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15復習參考】歷史材料與解析:人教版歷史必修2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1-4課共4份)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15復習參考】歷史材料與解析:人教版歷史必修2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1-4課共4份)

資源簡介

第1課 發達的古代農業
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
1.神農氏與農業的出現
?
〔材料一〕神農氏作,斫①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②之利,以教天下。
?
──《易·系辭下》
?
〔材料二〕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蠃③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于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谷,相土地宜,燥濕肥④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
?
──〔西漢〕劉安《淮南子·修務訓》
?
〔材料三〕謂之神農何?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
?
──〔東漢〕班固《白虎通》卷一
?
【解讀】我國的農業起源很早。在古文獻中,多將我國農業的起源,托之于神農氏等傳說人物。以上三條材料是有關神農氏與農業起源的傳說。
?
《易》亦稱《周易》或《易經》,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舊傳孔子作,據近人研究,可能是戰國或秦漢之際的儒家作品。《淮南子》又稱《淮南鴻烈》,漢武帝時,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編纂而成,此書以道家學說為主,又采陰陽五行之說,并入儒、墨、法、名等家,一般認為是雜家著作。《白虎通》亦稱《白虎通義》、《白虎通德論》,東漢班固等編撰記錄漢章帝時在白虎觀討論經學的結果。該書將讖緯學說與今文經學混合在一起,使經學進一步神學化。
?
這三條材料主要說明的問題是:神農氏發明了耒耜等農具,教民農耕,種植五谷;神農氏還教人民辨別土地好壞,品嘗百草滋味、水泉甘苦,解決了人民的生活問題。
?
關于神農氏發明農業的傳說表明,是中國人自己的祖先發明了農業,而不是由外界傳入的、學來的。在考古學上,屬于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裴李崗文化等文化遺址都發現了我國早期農業的情況。
?
【注釋】①斫:砍削。②耨:除草。③蠃蠬:蠃通“螺”,蠬通“蚌”。④墝同“磽”,土地堅硬而瘠薄。
?
2.黃帝、后稷與農業的出現
?
〔材料一〕(黃帝)時播百谷草木,淳化①鳥獸蟲蛾②。
?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一《五帝本紀》
?
〔材料二〕周后稷,名棄……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戲,好種樹麻、菽③,麻、菽美。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④焉,民皆法則之。帝堯聞之,舉棄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棄,黎民始饑,爾后稷播時⑤百谷。”
?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四《周本紀》
?
【解讀】《史記》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著作,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是研究中國古代史的重要史書。
?
在中國古代傳說中,農業的發明,時代最早的是神農氏,還有黃帝和后稷等人。這兩條材料顯示了黃帝和后稷也與農業的出現有密切的關系。農業的出現,是長期人類勞動經驗積累的結果,并非神農一人之功。
?
【注釋】①淳化:馴養。②蟲蛾:指蠶。傳說黃帝的正妃嫘祖教民養蠶、繅絲、織帛。③菽:豆類。④稼穡:種植和收獲。種植稱稼,收獲稱穡。⑤播時:播種,種植。時,通“蒔”,栽種。
?
3.考古發掘中發現的我國早期農業
?
〔材料一〕裴李崗遺址出土數量較多、種類比較齊全的農業生產勞動工具,說明我國黃河流域8000年前就開始了農業生產,數量眾多的收割工具石鐮和谷物加工工具磨盤,說明當時農業生產已有一定的水平,出土不少的豬、牛、羊骨骼,以及發現的陶塑豬、羊原始藝術品,說明當時在農業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家畜的飼養也出現了。
?
──《光明日報》1979年1月10日《河南省發現一處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
?
〔材料二〕(大何莊)有一座墓的隨葬陶罐中,還保存著少許的粟粒皮殼……這里的石刀、石鏟、粟粒以及家畜遺骨等的發現,也反映齊家文化的農業和畜牧業都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粟粒的發現,說明了它已經是當時人們的一種主要糧食。
?
──黃河水庫考古隊甘肅分隊《臨夏大何莊、秦魏家兩處齊家文化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63年第3期
?
〔材料三〕稻穗紋陶盆……外壁刻有對稱的稻穗紋和豬紋(殘)圖像。1株穗居中,直立向上,另外兩束,沉甸甸的谷粒向兩邊下垂。旁邊刻有1只豬紋……這一圖像,反映了豬與農業相互依存,互相促進的關系。
?
──河姆渡遺址考古隊《浙江河姆渡遺址第二期發掘的主要收獲》,《文物》1980年第5期
?
【解讀】考古發掘中,在不少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中發現了早期農業的證據。1.這三個文化遺址的地點分別是:河南、甘肅、浙江,說明我國從北到南,遠古居民的經濟生活均以農業為主。2.北方的糧食作物主要是粟;而南方則主要是稻。經鑒定,河姆渡發現的稻谷是人工培植的秈稻,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稻谷。3.隨著農業的發展,畜牧業興起。
?
在與裴李崗文化遺址年代相當的磁山文化遺址,第一文化層發現的157個長方形灰坑中,其中有62個發現有糧食堆積;在第二文化層發現的188個長方形灰坑中,其中18個有糧食堆積,出土時部分顆粒清晰可見,不久即風化成灰。堆積的厚度一般在0.3—2米不等。有10個窖穴的堆積厚度在2米以上。經灰像鑒定,這些窖穴中貯存的糧食是粟,其總儲量約13萬余斤。可見當時糧食生產的規模已相當可觀。
?
?
4.商周的生產工具以石器、骨器為主
?
〔材料一〕(1957年在河北邯鄲龜臺早商遺址)出土的石器非常豐富,僅灰坑66、67、81,就出土115件,其中鏟和鐮占65%以上,是當時的主要生產工具。鏟以長形為多,也有不少肩石鏟,其中一部分可能為鋤。石鐮有的較窄,有的較寬而直刃。
?
──北京大學、河北省文化局邯鄲考古發掘隊《1957年邯鄲發掘簡報》,《考古》1959年第10期
?
〔材料二〕(1960年在河南陜縣七里崗商代遺址出土)石器──完整者77件,其中以刀、斧、鐮、鏟最多,錛、鏃次之。各種石器多為磨制的,但仍有少數只經打制的。
?
蚌器──發現亦有一定數量,但多為碎片,在鄭州商代遺址亦有少量發現。蚌器自龍山文化開始盛行,到了商代繼續使用,尤其在商代早期的遺址中,出土的蚌器的種類似乎比晚期要多,表現在生產工具方面頗為明顯。蚌刀多于蚌鐮。
?
骨器──骨鏟、骨錐、骨針、骨鏃……等共74件。制作有的比較精細,式樣也較多。
?
──黃河水庫考古隊河南分隊《河南陜縣七里崗商代遺址的發掘》,《考古》1960年第1期
?
〔材料三〕(1955~1957年在陜西長安灃西張家坡西周遺址出土)石制生產工具,有砍伐用的斧、錛,挖土用的鏟,收割谷物用的刀、鐮,石斧大都是礫石打制成的,只在刃部略加修磨。扁平的磨光石斧不多。石刀一般都比較寬厚,穿孔多在刀身中部或接近刀背處。
?
骨角的生產工具,有鏟、鑿、錐、針和鏃。西周的骨鏟器形很固定,所采用的骨料主要是牛、馬等大家畜的肩胛骨和下頜骨,在客省莊的地層中也有發現。用下頜骨做骨鏟是西周時期的特點,其他時代很少發現。骨角鏃數量很多,發現300多件。
?
蚌制的生產工具很多,種類有刀、鐮和鏟,形狀和石刀等相似。
?
──考古研究所灃西發掘隊《1955~1957年陜西長安灃西發掘簡報》,《考古》1959年第10期
?
【解讀】以上三條材料,說明了在商周時期生產工具以石器、骨器為主。在生產工具中,數量較多的是斧、錛、鏟和鐮等,遠古時期的人們用這些工具砍伐森林、挖掘土地,開辟耕地,收獲莊稼,是人們勞動中最重要的生產工具。早期的石斧直接用手使用,稱為手斧,后來裝柄使用,提高了功效。石錛一般安裝在木柄上使用。石錛既可砍伐樹木,也可用來掘土翻地。斧的功用是劈,錛的功用是斫。鏟是一種直插式的整地農具,與耜是同類工具。一般將器身較寬而扁平、刃部平直或微成弧形的稱為鏟,而將器身較長,刃部較尖銳的稱為耜。最早的鏟是木制的,河姆渡遺址就曾出土過木鏟,各地出土較多的是石鏟及少量的骨鏟。商周時,出現了用于中耕除草的小型鏟。鏟又稱錢,《詩經·臣工》:“命我眾人,痔乃錢镈。”镈也是除草工具,《詩經·良耜》:“其镈斯趙,以薅荼蓼。”
?
5.商周的青銅工具
?
〔材料一〕(河南新鄉潞王墳商代遺址出土)殘銅刀2件,青銅鑄造。一件,剖面呈楔形,殘長7.5厘米,另一件,柄端圓形,兩側鑄有2行6個長方形紋,其旁又有許多小圓點飾物,殘長7.5厘米。
?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南新鄉潞王墳商代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60年第1期
?
〔材料二〕(陜西扶風云塘西周遺址出土)銅刀3件,皆殘。其中兩件身短柄長,刀尖上翹。柄扁平,上有3條凸起的直線,末部有一長方形的孔,殘長10.1厘米。
?
──陜西周原考古隊《扶風云塘西周墓》,《文物》1980年第4期
?
【解讀】關于商周的青銅器農業工具,目前出土的數量還不多,以上兩條材料,從考古發掘角度證明了商周時期已出現了青銅農具。目前,考古發掘出土與傳世的青銅農具共有60多件。有鍤、鏟、鐮、犁鏵、耒、耜、铚等。出土青銅農具的地域分布,有河北、陜西、山東、湖北、安徽、江西、河南等省。其中以河南、江西最為集中。河南省有明確出土地點的22件,僅安陽小屯殷墟出土達16件。商周的青銅冶煉業很發達,制造水平很高,為什么青銅農具數量很少呢?其原因可能是,第一,西周的貴族階級不從事農業生產,認為農業勞動是下層人的事,農具不是享受器,貴族死后自然不會把農具作為隨葬品。第二,銅器在古代是貴重的“美金”,青銅農具用壞,可以回爐改鑄,與石質農具不同,因而墓葬中不見青銅農具也就不足為奇了。第三,春秋戰國時通行的貨幣有銅鏟布、銅刀幣,這類貨幣是從實用的農具互相交換發展而來的,這也可以間接證明西周時期曾盛行過青銅農具。(參閱郭寶鈞《中國青銅器時代》,三聯書店1963年版)
?
6.商周的農業灌溉
?
〔材料一〕湯旱,伊尹①教民田頭鑿井以溉田。
?
──《世本》
?
〔材料二〕惟②曰:“若籍田③,既勤敷菑④,惟其陳修⑤,為厥疆畎⑥。”
?
──《尚書·梓材》
?
〔材料三〕匠人為溝洫:耜廣五寸,二耜為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謂之畎;田首倍之,廣二尺,深二尺,謂之遂。九夫為井,井間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方十里為成,成間廣八尺、深八尺,謂之洫;方百里為同,同間廣二尋、深二仞,謂之澮。專達于川,各載其名。
?
──《考工記·匠人》
?
〔材料四〕凡治野,夫間有遂,遂上有徑,十夫有溝,溝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以達于畿。
?
──《周禮·地官·遂人》
?
【解讀】《世本》是先秦史官編修的宗譜,記載了自黃帝至秦(一說春秋)帝王公侯卿大夫的世襲及事跡,也稱“世”或“世系”,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尚書》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這部書是春秋以前歷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以及政治論文的選編,是研究先秦歷史的重要資料。《考工記》是春秋戰國之際齊人記錄手工業技術的官書,是我國古代生產和科學技術的重要文獻。《周禮》為戰國人總括西周至春秋間周王室及魯、鄭、衛禮制及職官系統,并雜入部分戰國制度的禮書。
?
這幾條材料顯示了商周農田灌溉的情況。材料一說的是商代已有鑿井灌溉。材料二說明周代對農田灌溉的重視。材料三、四反映了周代已經有了較為完整的農田灌溉系統。《考工記》和《周禮》均為戰國成書,書中的內容未必是西周時期的原始情況,但人們把遂、溝、洫、澮等大小水渠貫通起來,達于川,保證農田灌溉,并在水渠堤岸修筑道路,即畛、涂、道、路,是可能的。至于鑿井灌溉,早在龍山文化中就已出現。在河北邯鄲龍山文化中發現兩口水井,井口與溝渠相通,據推測,這是用于灌溉的水井。
?
【注釋】①伊尹:商朝大臣,名伊,尹是官名。曾幫助湯攻滅夏桀,商初,輔佐卜丙、仲壬二王。②惟:語助詞。這是周公對康叔說的話。③籍田:種田。④敷:播種。菑:初耕的田地。⑤陳修:修治。⑥厥:其。畎:田間水渠。這句話的意思是:好比種田,既然辛勤地耕種土地,那就應當統一劃分整理土地,并治理水道溝渠。
?
7.商周的農業耕作技術
?
〔材料一〕載芟載柞①,其耕澤澤②。千耦其耘,徂隰③徂畛……有略④其耜,載⑤南畝,播厥百谷。實函⑥斯活。驛驛⑦其達。有厭⑧其杰,厭厭其苗,綿綿其⑨。
?
──《詩經·周頌·載芟》
?
〔材料二〕氏掌殺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秋繩⑩而芟之,冬日至而耜之。若欲其化也,則以水火變之。
?
──《周禮·秋官》
?
〔材料三〕是月也,土潤溽暑,大雨時行,燒行水,利以殺草,如以熱湯。可以糞田疇,可以美土疆。
?
──《禮記·月令》
?
〔材料四〕去其螟,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
──《詩經·小雅·大田》
?
【解讀】《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成型于春秋時代,現存305篇,依其性質編為風、雅、頌三部分,不僅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對研究周代社會也有重要的史學價值。
?
商周時代,農業耕作技術有了一定的提高,這幾條材料顯示了當時的耕作技術。材料一描述的是耕種前的除草活動。材料二、三講的是漚制綠肥。所謂“以水火變之”即火化和水化。火化是把草堆積起來,用火燒成灰,用以肥田;水化是在夏日溽暑時將草堆積利用濕度、熱度加速草的腐化。材料四講的是人們消滅害蟲。“秉畀炎火”說的是除害蟲之法。即把害蟲投到大火中燒死并埋掉。
?
【注釋】①芟:除草。柞:除木。②澤澤:迅速的樣子。③徂:往,到。隰:新開墾的田。④略:鋒利。⑤俶載:開始。⑥實:種子。函:種子的外殼。⑦驛驛:長勢旺盛。⑧厭:美好貌。⑨麃:耘地。⑩繩:草結子。螟螣:吃稻心的害蟲。蟊賊:吃禾苗的害蟲。稚:幼小。秉畀:投到。
?
8.西周的土地休耕制
?
不易之地家百畝,一易之地家二百畝,再易之地家三百畝。
?
──《周禮·大司徒》
?
【解讀】西周時對耕種的田地,依據地力不同有不同的耕作方式。“不易之地”指肥沃的土地,可以連續耕作。“一易”、“再易”之地指貧瘠的土地,在休耕一兩年后可再行耕作。
?
9.春秋戰國鐵器的使用
?
〔材料一〕駟孔阜①,六轡②在手。
?
──《詩經·秦風·駟》
?
〔材料二〕美金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夷、斤、,試諸壤土。
?
──〔春秋〕左丘明《國語·齊語》
?
〔材料三〕晉趙鞅、荀寅帥師城③汝濱,遂賦晉國一鼓鐵,以鑄刑鼎,鑄范宣子所為刑書焉。
?
──〔春秋〕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九年》
?
〔材料四〕今鐵官之數曰:一女必有一針、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銚,若其事立;行服連軺輦者,必有一斤、一鋸、一錐、一鑿,若其事立;不爾而成事者,天下無有。
?
──《管子·海王》
?
〔材料五〕目前考古發現的春秋時期的鐵器有以下幾處:
?
1.甘肅靈臺景家莊銅柄鐵劍1
?
2.陜西鳳翔秦公墓鐵鏟3
?
3.青島嶗山東古鎮鐵帶鉤1
?
4.臨淄郎家莊1號墓鐵削1
?
5.江蘇六合程橋1號墓鐵丸(生鐵)1
?
6.江蘇六合程橋2號墓鐵條1
?
7.九江磨盤墩鐵器3
?
8.河南新鄭唐戶殘鐵器1
?
9.長沙龍坡澗52.826號墓鐵削1
?
10.長沙識字嶺314號墓鐵鋤1
?
11.長沙楊家山65號墓鋼劍1
?
12.長沙楊家山65號墓鐵鼎形器1
?
13.長沙楊家山65號墓鐵削1
?
14.長沙楊家山15號墓鐵鼎1
?
15.洛陽水泥制品廠鐵1
?
16.洛陽水泥制品廠鐵錛1
?
17.陜西寶雞市益門村小墓金柄鐵劍20余
?
──周自強主編:《中國經濟通史·先秦經濟卷(下)》經濟日報出版社
?
【解讀】《國語》相傳春秋時左丘明著,以記述西周末年和春秋時期周魯等國貴族的言論為主。《左傳》亦稱《春秋左氏傳》,《春秋》三傳之一。該書以《春秋》為綱,博采各國史實編次成書,是研究春秋時期歷史的重要史料。《管子》是戰國齊國稷下學者的著作總集,稷下是齊國的學術中心。《管子》一書包含了各家思想。
?
以上五條材料顯示了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情況。材料一是用鐵的顏色形容馬的顏色。這是先秦典籍中所見最早的“鐵”字。《駟》為秦襄公(前778年~前766年)時詩,正當兩周之交,可知西周末年鐵制工具已開始使用。材料二中“美金”指青銅,“惡金”指鐵器,因其形制較青銅器粗糙,故稱。材料三指昭公二十九年(前513年)晉國的趙鞅、荀寅帶領軍隊在汝水旁邊筑城,借此向“國(國都)”征收軍賦“一鼓鐵”。“鼓”,有人認為是“鼓鑄”之意;也有人認為“鼓”是一種量器單位,《孔子家語·正論》記載此事,注曰:“三十斤謂之鐘,鐘四謂之石,石四謂之鼓。”對“鼓”的解釋雖有不同,但春秋已經開始鑄鐵當是事實。材料四講婦女、農民和行人所必備的物品,說明戰國鐵器的普遍使用。材料五通過考古發掘的數字統計說明春秋戰國鐵器使用的普遍。在戰國鐵器中,生產工具是其主要門類;生產工具中,鐵器又是其主要門類。而鐵農具在鐵器中所占比重之大,說明鐵制農具已在農業生產中居主導地位。
?
【注釋】①孔:大。阜:肥大。②轡:韁繩。③城:筑城。
?
?
?
10.牛耕的推廣
?
〔材料一〕范、中行氏不恤庶難,欲擅晉國,令其子孫將耕于齊,宗廟之犧①為畎畝之勞。
?
──〔春秋〕左丘明《國語·晉語》
?
〔材料二〕
?
使五尺豎子引其②,而牛恣③所以之,順也。
?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重己》
?
【解讀】《呂氏春秋》是呂不韋主編的一部學術著作,該書以黃老道學,兼采諸家學說,史稱“雜家”。
?
1.春秋晚期,原來用作祭祀的牛,開始用于田間耕作。2.戰國時稱牛鼻環為“棬”。說明牛被牽引從事勞動。20世紀20年代在山西渾源李峪村出土的一件春秋時期牛尊,牛鼻穿有鼻環,是牛用于農業生產的物證。牛耕的推廣,促進了耕作技術的進步。在河南輝縣固圍村和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出土的鐵犁鏵皆為V形,前端尖銳,后端寬闊,銳端有直棱,能加強刺土力,說明只有牛才能拉動這樣的犁。
?
【注釋】①犧:色純。②棬:牛鼻環。③恣:聽任。
?
11.戰國水利灌溉
?
〔材料一〕自是之後,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會。于楚,西方則通渠漢水、云夢之野,東方則通(鴻)溝江淮之間。于吳,則通渠三江、五湖。于齊,則通菑濟之間。于蜀,蜀守冰鑿離碓①,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則用溉浸②,百姓饗③其利。至于所過,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疇之渠,以萬億計,然莫足數也。
?
西門豹引漳水溉鄴,以富魏之河內。而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④之,毋令東伐,乃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并北山東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鄭國曰:“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閼⑤之水,溉澤鹵⑥之地四萬余頃,收皆畝一鐘。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彊,卒并諸侯,因命曰鄭國渠。
?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二九《河渠書》
?
〔材料二〕(芍)陂周一百二十里,在壽春縣南八十里,言楚相孫叔敖所造……陂有五門,吐納川流。西北為香門。陂北流經孫叔敖祠下,謂之芍陂瀆。
?
──〔北魏〕酈道元《水經·肥水注》
?
【解讀】《水經注》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地理學著作。作者酈道元廣泛搜集文獻,并進行實地考察,為《水經》作注,大大擴充了原書記敘的范圍和內容。
?
水是農業的命脈。戰國時期各國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材料一描述了各地的水利工程。其中有:①鴻溝。戰國魏國興修的水利工程,溝通了黃河與淮河的水系。②西門豹領導修建的引漳水灌鄴工程。《史記·滑稽列傳》記載,在西門豹主持下,“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③鄭國渠。這是戰國末年秦國興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鄭國渠引涇水東注洛水,不僅解決了關中地區的干旱問題,而且改良了土壤。材料二顯示的是淮水流域水利工程芍陂。芍陂在安徽壽縣南,它利用天然湖泊,在其周圍低處筑堤,形成大型陂塘,使這一帶成為著名的產糧區。
?
在戰國的水利工程中,最著名的是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工程。該工程采用分流的辦法,將岷江水引入川西平原,澆灌大量農田,使之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兩千多年來,都江堰經過不斷的維修、擴建,至今仍發揮巨大的作用。
?
【注釋】①碓:即堆。②溉浸:滋潤灌溉。③饗:享。④罷:同疲。⑤閼:同淤。⑥澤鹵:低洼鹽堿地。
?
12.個體小農經濟
?
〔材料一〕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
──〔戰國〕孟軻《孟子·梁惠王上》
?
〔材料二〕今也農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強乎耕稼樹藝,多聚菽①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為強必富,不強必貧;強必飽,不強必饑,故不敢怠倦。
?
──〔戰國〕墨翟《墨子·非命下》
?
〔材料三〕
?
今一夫挾②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除什一之稅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終歲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為錢千三百五十,除社閭嘗新春秋之祠,用錢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錢三百,五人終歲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喪之費,及上賦斂,又未與此。此農夫所以常困,有不勸耕之心。
?
──〔東漢〕班固《漢書》卷二四《食貨志》
?
〔材料四〕晁錯復說上曰:“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③者矣。”
?
──〔東漢〕班固《漢書》卷二四《食貨志》
?
【解讀】《墨子》是記載戰國墨家思想的著作,對研究戰國思想有一定的參考價值。①小農擁有簡單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只要年景不太壞,國家服役不太沉重,農民能夠維持基本生活。《荀子·大略》也說:“故家五畝宅,百畝田,務其業,而務奪其時,所以富之也。”②小農經濟是個體經濟,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比較弱,又承擔較重的賦稅,他們常常生活在困苦之中。
?
在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由于勞動分散,生產工具簡單,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具有易于破產的特點,因而農民必須起早貪黑,辛勤勞作,才能維持基本生活。正如材料二所說,他們“早出暮入”,“不敢怠倦”。在封建政府的重壓下,小農勞動強度大,生活極其艱辛,正如《漢書·食貨志》說:“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
【注釋】①菽:豆類。②挾:擁有。③責:同“債”。
?
13.明清農業專業化區域的出現
?
海上①官、民、軍、灶②,墾田幾二百萬畝;大半種棉,當不止百萬畝。
?
……嘗考③宋紹興④中,松郡⑤稅糧十八萬石耳⑥,今平米⑦九十七萬石,會計加編⑧,征收耗、剩、起解、鋪墊,諸色役費⑨,當復稱是⑩。是十倍宋也。壤地廣袤,不過百里而遙,農畝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共百萬之賦,三百年而尚存視息者,全賴此一機一杼而已。非獨松也,蘇、杭、常、鎮之幣帛,嘉、湖之絲纊,皆恃此女紅末業,以上共賦稅,下給俯仰。若求諸田畝之收,則必不可辦。
?
──〔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三五《蠶桑廣類·木棉》
?
【解讀】《農政全書》,明末杰出科學家徐光啟撰。徐光啟在天文、水利、數學、農學諸方面皆有研究和貢獻。所著《農政全書》六十卷,分十二項,輯錄古代和當時農業文獻229種,加以評注,是我國古代農學領域中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巨著。
?
1.明代一些地區,經濟作物的種植越來越廣泛,經濟作物在農產品中的比重越來越高。如本處史料所載明松江府地區,全部墾田面積中超過50%的土地用來種植棉花,已出現了棉作壓倒稻作的農作物配置結構和棉花專業化經營區域。2.據徐光啟的統計,松江地區從宋代到明代所承擔的各種賦稅額不斷增加,至明代后期已為宋代的10倍。在土地、糧食并沒有大幅增長的情況下,當地人民光靠糧食收入是不可能在幾百年中承擔如此重稅的,他們還需仰賴新興的棉紡織業的支持。不僅松江如此,長江三角洲地區亦普遍存在這樣的情況。這說明在明代經濟生活、國家賦稅構成中,植棉業和相關的紡織等手工業已成為重要支柱。農業生產擺脫了單一經營的格局,進一步向著多種經營的方式邁進。
?
【注釋】①海上:指明代松江府一帶。②灶:指明代的灶戶,是以熬制食鹽、繳納鹽課的方式為朝廷服役的戶籍,他們可以開墾明朝廷撥給他們的土地作為服鹽役的生活保證。③嘗考:曾經考察。④紹興:宋高宗的年號(1131~1162年)。⑤松郡:松江府。⑥耳:助詞,表示限制。稅糧十八萬石耳:稅糧不過十八萬石罷了。⑦平米:未加其他附加稅額的單純平均糧稅。⑧會計加編:統計附加的各種編派賦稅。⑨耗、剩……諸色役費:附加的各種賦稅費用名目。⑩當復稱是:應當(在九十七萬稅額上)翻番。農畝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農田糧食的收入,不可能超過其他地區。繇:通徭,泛指徭賦。視息:只能眼看鼻息,勉強生存之意。一機一杼:古代以“機杼”指織布機,這里泛指紡織業。蘇、杭、常、鎮:蘇州、杭州、常州、鎮江。幣帛:古代用作禮物的絲織品。枲纻:麻織品。嘉、湖:嘉興、湖州。纊:絲棉。女紅:女子從事的針織、刺繡等手工業活動。共:通“供”。俯仰:生活起居應酬。
?
精耕細作技術的成熟
?
14.壟作法
?
〔材料一〕大田①多稼,既種既戒②,既備乃事。以我覃③耜,載④南畝,播厥⑤百谷。
?
──《詩經·小雅·大田》
?
〔材料二〕信⑥彼南山,維禹甸⑦之。⑧原隰⑨,曾孫田之。我疆⑩我理,南東其畝。
?
──《詩經·小雅·信南山》
?
〔材料三〕上田棄畝,下田棄畎。五耕五耨,必審以盡。其深殖之度,陰土必得。大草不生,又無螟蜮。今茲美禾,來茲美麥。
?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任地》
?
【解讀】壟作法是我國古代先進的耕作方法。
?
1.西周時壟作法就出現了。壟是田地中高出地面的畦疇,也就是畝。2.材料中所說“俶載南畝”、“南東其畝”,即農民把莊稼種在壟上。南畝,泛指農田。《詩經》中還有“有略其耜,俶載南畝”、“畟畟良耜,俶載南畝”等。實行壟作,可以加深耕土層,提高地溫,便于條播,增加通風透光,利于中耕除草,增加抗旱防澇能力,從而達到提高產量的目的。隨著壟作法廣泛采用,畝逐漸趨向規格化,一般以寬六尺,長六百尺為為一畝。春秋戰國時,在壟作法的基礎上形成更為完備的“畎畝法”。畎是溝,畝是壟,即將田地耕翻成一條條溝壟,根據土地狀況,因地制宜進行耕種。材料三所說“上田棄畝,下田棄畎”就是這種耕作法。這句話的的意思是,在地勢高的田里將農作物種在畎內,有利于抗旱保墑;在地勢低洼的田地里要將農作物種在田壟上,有利于排水防澇。
?
材料三還指出精耕細作的方法,即播種之前耕五次,播種之后鋤五次,一定要做得仔細徹底。耕種的深度,以見到濕土為限,這樣,雜草不生,又無害蟲,今年種谷子,明年種麥子,定能獲得豐收。
?
【注釋】①大田:即公田、井田。②戒:農具。③覃:鋒利。④俶載:開始。⑤厥:其。⑥信通“伸”,伸展。此句形容南山原野遠又長。⑦禹:夏禹。甸:治理。⑧畇畇:平坦整齊。形容已開墾的土地。⑨原隰:廣平低濕之地。⑩疆:劃分界限。上田:地勢高的田地。棄畝:不要把莊稼種在畝上。畝,高的田壟。下田:地勢低洼的田地。棄畎:不把莊稼種在壟溝里,而是種在田垅上,這樣可以避濕。耨:鋤地。審:仔細。盡:徹底。殖:種植。度:標準。陰土:濕土。大草不生,經過多次翻耕,雜草都腐爛了,不會再生出來。螟:食苗心的害蟲。蜮:食苗葉的害蟲。
?
15.耬車的發明
?
〔材料一〕(趙過)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備焉,日種一頃,至今三輔①猶賴其利。今遼東犁耕,轅長四尺,回轉相妨,既用兩牛,兩人牽之,一人將耕,一人下種,二人挽犁,凡用兩牛六人一日才種二十五畝,其懸絕如此。
?
──〔東漢〕崔寔《政論》
?
〔材料二〕皇輔隆為敦煌太守,民不曉作耬犁,用功甚費。隆乃教作耬犁,省力過半。
?
──〔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卷一六《倉慈傳》注引《魏略》
?
〔材料三〕耬車,下種器也……耬種之制不一,有獨腳、兩腳、三腳之異。今燕、趙、齊、魯之間,多兩腳耬,關以西有四角耬,但添一牛,功又速也。夫耬,中土皆用之,他方或未經見,恐難成造。其制兩柄上彎,高可三尺,兩足中虛,闊合一垅,橫桄四匝②,中置耬斗;其所盛種粒,各下通足竅。仍旁挾兩轅,可容一牛,用一人牽,旁一人執耬,且行且播,種乃自下。
?
──〔元〕王禎《農書》卷十二
?
【解讀】《政論》是東漢崔寔的評述東漢社會政治的作品,對了解東漢社會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農書》是元代關于農業的書,二十二卷,詳細記載了各種農事,是了解中國古代農業的重要資料。
?
趙過在漢武帝時任搜粟都尉,他改進農具,發明了耬車。
?
1.耬犁輕便,播種均勻,勞動效率高,每日播種面積可達到一頃,比起人工撒播,效率明顯提高。2.耬犁在西漢定型,主要應用于三輔地區,后來向周邊地區傳播,東漢時傳到遼東,三國時敦煌地區開始使用。后世長期沿用。
?
耬犁是一種將開溝和播種結合在一起的農業機械。這一發明比西方早一千多年,18世紀傳到歐洲,對西方農業機械的改革起了推動作用。
?
【注釋】①三輔:指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所轄地,包括西漢長安及其附近地區。②匝:環繞一周。
?
16.代田法
?
以趙過為搜粟都尉。過能為代田,一畝三甽。歲代處,故曰代田,古法也。后稷始甽田,以二耜為耦,廣尺、深尺曰甽,長終畝。一畝三甽,一夫三百畎,而播種于甽中。苗生葉以上,稍耨隴草,因①其土以附苗根。故其《詩》曰:“或蕓或,黍稷②”蕓,除草也,,附根也。言苗稍壯,每耨輒附根。比盛暑,隴盡而根深,能③風與旱,故而盛也。其耕耘下種田器,皆有便巧。率十二夫為田一井一屋,故畝五頃,用耦犁④,二牛三人,一歲之收常過縵田⑤畝一斛以上,善者倍之。過使教田太常、三輔,大農置工巧奴⑥與從事,為作田器。二千石遣令長、三老、力田⑦及里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學耕種養苗狀。民或苦少牛,亡以趨澤⑧,故平都令光教過以人挽犁。過奏光以為丞,教民相與庸⑨挽犁。率多人者田日三十畝,少者十三畝,以故田多墾辟。過試以離宮卒田其宮地⑩,課得谷皆多旁田畝一斛以上。令命家田三輔公田,又教邊郡及居延城。是后邊城、河東、弘農、三輔、太常民皆便代田,用力少而得谷多。
?
──〔東漢〕班固《漢書》卷二四《食貨志》
?
【解讀】漢武帝時,趙過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先進的耕作方法──代田法。代田法是甽畝法和輪作法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材料顯示了代田法的耕作過程。先在一畝田上挖深寬皆為一尺的甽(溝),甽旁堆土成高廣各一尺的壟,然后將種子播在甽(溝)中,幼苗出土后,除草時再把苗旁的壟土逐次鋤下,培植苗根。到盛夏時,壟土用盡,甽壟培平,農作物的根部入土很深,增加了抗風旱的能力。第二年則把原來壟的地方改為溝,溝改做壟,甽壟每年互換,輪流耕種。這樣整塊土地的休耕就不必要了,避免了土地利用的浪費。“代田法”先在長安附近試行,糧食產量明顯增加。畝產可比縵田增加一斛以上,后推廣到各地,明顯提高了糧食產量。“代田法”是我國古代農業發展史上一次重大改革。
?
【注釋】①:推下。②“或蕓或芓,黍稷儗儗”:見《詩經·小雅·甫田》。蕓與耘通。芓與籽通。儗儗:草木茂盛。③能:通“耐”。④耦犁:二牛一犁。⑤縵田:不分甽的田。⑥工巧奴:有技巧的奴隸。⑦力田:西漢選舉科目之一,以力田選出的人,都是對農事有經驗的。⑧趨:及時。澤:雨澤。⑨相與庸:換工共作。⑩宮壖地:宮內墻以外,外墻以內的地方。家田:漢代列侯稱家,家田即列侯的田地。
?
17.區田法
?
〔材料一〕《汜勝之書》“區田法”曰:湯有旱災,伊尹作為區田,教民糞種,負水澆稼。
?
區田以糞氣為美,非比須良田也。諸山、陵、近邑高危傾阪①及丘城②上,皆可為區田。
?
區田不耕旁地,庶盡地力。凡區種,不先治地,便荒地為之。
?
……區種,天旱常溉之,一畝常收百斛。
?
上農夫區,方深各六寸,間相去九寸。一畝三千七百區。一日作千區,區種粟二十粒;美糞一升,合土和之,畝用種二升。秋收,區別三升粟,畝收百斛。丁男長女治十畝,十畝收千石,歲食三十六石,支二十六年。
?
中農夫區,方九寸,深六寸,相去二尺。一畝千二十七區。用種一升。收粟五十一石。一日作三百區。
?
下農夫區,方九寸,深六寸,相去三尺。一畝五百六十七區。用種半升。收二十八石。一日作二百區。
?
──〔北朝〕賈思勰《齊民要術》卷一
?
〔材料二〕郡國以牛疫水旱,墾田多減,故詔敕區種,增進頃畝,以為民也。
?
──〔南朝宋〕范燁《后漢書》卷三九《劉般傳》
?
〔材料三〕洛陽陷,(郭文)乃步擔入吳興余杭大辟山中窮谷無人之地……區種菽麥。
?
──〔唐〕房玄齡《晉書》卷六四《郭文傳》
?
【解讀】在“代田法”之后,漢代又出現了一種精耕細作的旱地農業生產技術──區田法。區田法最早記載于《汜勝之書》。汜勝之在漢稱帝時曾任議郎,由于他在三輔地區教導農業有功績,后升任御史。他的《汜勝之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農書,原書后來散失,現有輯本。以上材料顯示:區田法簡便易行,不擇地點,主要適用于干旱的平原地區,也可在高坡、貧瘠之地耕作。這有利于貧苦農民利用小塊土地耕種,擴大耕地面積,解決農民生計問題。依據《汜勝之書》,作區田首先要整好土地,深挖作區,區的大小、深度、區與區之間的距離因栽培的作物不同和土地的肥瘠程度不同而異,其行株距或穴距都排成整齊的行列。其次,在穴中填加“美糞”(上好的肥料),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播種前,要將種子浸漬在用獸骨煮成并摻以動物糞便的汁水里,使之具有耐蝗蟲、耐旱的作用,然后將種子點種密植到區內。播種后注意中耕灌溉,施肥,加強田間管理。尤其注重中耕鋤草,做到有草即鋤。通過這一系列措施,使莊稼穩健成長,增加糧食的單位面積產量。總之,區種法的要點在于深挖重肥,點種密植和中耕灌溉等環節。同時,對不同農作物播種的深、淺、疏、密也有不同的要求。由于區種法能有效提高糧食產量,在遭受自然災害時,政府往往推行區田法,如材料二所引,東漢明帝時,因郡國遭遇牛疫水旱,特下詔推行區田法。材料三顯示,西晉時還有人用區田法種地。1956年,河南輝縣石泉農業試驗站曾用區田法試種粟一畝,取得了高于一般耕田的收獲,科學家由此得出了“區田對旱年有利”結論。(參見張履鵬:《古代相傳的作物區田法》,《農業考古》第8卷第1期,1957年2月)
?
【注釋】①傾阪:山坡。②丘城:廢墟。
?
18.綠肥種植
?
凡美田之法,綠豆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中①種,七、八月犁掩殺②之,為春谷田③(春季谷田),則畝收十石,其美與蠶矢④、熟糞同。
?
──〔北朝〕賈思勰《齊民要術》卷一
?
【解讀】《齊民要術》是現存最早的中國古代農書。該書內容豐富,反映出當時我國農業的世界先進水平。
?
在《齊民要術》一書中,記載了綠肥種植法。關于綠肥,在晉人郭義恭所著《廣志》中說“苕草,色青黃,紫華(花)。十二月稻下種之,殷盛,可以美田。”這是關于栽培綠肥的最早記載。南北朝時,北方已廣泛利用培植綠肥以提高地力。該材料顯示了培植綠肥的方法。綠豆最好,小豆、胡麻為次。每年五六月間播撒種子,七八月間用犁將它們翻耕埋在土里。這些田用作春季種稻谷,每畝可收獲十石。其肥效和蠶屎、熟糞一樣。
?
《齊民要術》還記載了踏糞法。農民在秋收耕田后,秫秸稈、殘葉等集中存放到一起,每天撒布到牛腳下,約三寸厚,每天早晨起來又收集起來堆成堆,又像以前一樣鋪一層,過一夜又堆積起來。這樣過一冬天,“一具牛,踏成三十車糞。至十二月、正月之間,即載糞糞地。”這種經過牛踩踏而形成的綠肥,對于提高地力,增加糧食產量很有好處。
?
【注釋】①穊:稠密。②掩殺:遮蓋。③春谷田:春季谷田。④矢:通“屎”。
?
19.江南的開發
?
〔材料一〕時海內大亂,而蜀獨無事,故歸之者相尋。(李)雄乃興學校,置史官,聽覽之暇,手不釋卷。其賦男丁歲谷三斛,女丁半之,戶調絹不過數丈,綿數兩。事少役稀,百姓富貴,閭門不閉,無相侵盜。
?
──〔唐〕房玄齡《晉書》卷一二一《李雄載記》
?
〔材料二〕江南之為國,盛矣……自義熙十一年(415年)……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載,兵車勿用,民不外勞,役寬務簡,氓庶繁息,至余糧棲畝,戶不夜扃,蓋東西之極盛也……至大明①之季,年逾六紀,民戶繁育,將曩時②一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③,則數郡忘饑。會土④(指會稽,東晉南朝重要的經濟區域)帶海傍湖,良疇亦數十萬頃,膏腴上地,畝直⑤一金,鄠、杜⑥之間,不能比也。荊城跨南楚之富,揚部有全吳之沃,魚、鹽、杞、梓⑦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
?
──〔南朝梁〕沈約《宋書》卷五四《孔季恭傳》
?
【解讀】《宋書》記載了南朝劉宋(420—479年)的歷史,該書保存史料較多,尤其八志,內容上溯三代秦漢,對中國古代史研究頗有參考價值。
?
1.西晉末年,北方大亂,今四川地區相對安定,在此建立“大成”政權的李雄推行寬松統治,社會安定,經濟發展。2.材料二是《宋書》的作者沈約對江南經濟發展的評論。自漢末以來,由于北方的戰亂,人口大量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江南得到了開發。其中長江中游的荊州和下游的揚州發展尤為顯著,成為南方經濟的重心所在。在荊、揚二州中,又以揚州最為發達,而揚州境內的三吳(吳郡、吳興、會稽)地區農業水平最高,是東晉南朝最重要的基地,東晉南朝政府的各種支出,主要依靠三吳。所謂“三吳奧區,地惟河、輔,百度所資,罕不自出。”(《南齊書·竟陵文宣王子良傳》)江南的開發,為隋唐以后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
?
【注釋】①大明:南朝宋孝武帝劉駿的年號(457—464年)。②曩時:以往,從前。③稔:莊稼成熟。④會土:指會稽,東晉南朝經濟發達的地區。⑤直:通“值”。⑥鄠、杜:鄠,今陜西戶縣北;杜,今西安東南。鄠、杜兩縣是西漢時期全國農業最發達的地區。⑦杞、梓:兩種好木材。
?
20.隋唐江東地區曲轅犁的使用
?
耒耜①,農書之言也,民之習,通謂之②犁。冶金而為之者③曰犁镵④,曰犁壁⑤;斫木而為之者⑥曰犁底⑦,曰壓镵⑧,曰策額⑨,曰犁箭⑩,曰犁轅,曰犁梢,曰犁評,曰犁建,曰犁槃。木與金凡十有一事。耕之土曰,猶塊也。起其者,镵也;覆其者,壁也。草之生必布于,不覆之則無以絕其本根。故镵引而居下,壁偃而居上。镵表上利,壁形下圓。負镵者曰底,底初實于镵中,工謂之鱉肉。底之次曰壓镵,背有二孔,系于壓镵之兩旁。镵之次曰策額,言其可以其壁也,皆然相載。自策額達于犁底,縱而貫之曰箭。前如而者曰轅;后如柄而喬者曰梢。轅有越,加箭,可弛張焉。轅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為級,前高而后卑,所以進退,曰評。進之則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則箭上,入土也淺。以其上下類激射,故曰箭;以其淺深類可否,故曰評。評之上曲而衡之者曰建。建,犍也,所以其轅與評。無是,則二物躍而出,箭不能止。橫于轅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轉也。左右系,以乎軛也。轅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執耕者也。轅取車之胸,梢取舟之尾,止于此乎……犁之終始丈有二……江東之田器盡于是。
?
──〔唐〕陸龜蒙《耒耜經》
?
【解讀】《耒耜經》,唐陸龜蒙撰。陸龜蒙,蘇州人,字魯望,號甫里先生,是晚唐著名作家、詩人。陸龜蒙留意民生,所作《耒耜經》是專門論述古代農具的著作,其中對唐代曲轅犁的描寫是關于這種中國古代基本耕犁的最全面的原始記述。
?
1.曲轅犁是由鐵質犁镵、犁壁和木質犁底、壓镵、策額、犁箭、犁轅、犁梢、犁評、犁建和犁槃十一個部件構成的。其中除犁镵、犁壁外,均為木制。全長一丈二尺(唐尺)。2.和前代的犁相比,曲轅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變長轅為短轅,舊式犁長前及牛肩;曲轅犁長只到牛后的犁槃處。犁轅縮短以后,舊式犁那種修長的犁軛也就淘汰了。這樣犁架變小,重量減輕,使曲轅犁具有輕便的特點,因而也就節省了畜力,只用一頭牛牽引就可以了,這就改變了古老笨重的二牛抬杠的犁耕方式;二是由直轅改曲轅,即犁轅的前邊大部分向下曲,并增加了犁轅前可轉動的犁槃,使犁轅通過犁槃兩端系以繩索與牛軛相連結,便于耕畜牽引時犁身自由擺動,或改變方向,克服了直轅犁“回轉相妨”的缺點,操作起來更為靈活自如,尤便于轉彎;三是增加了犁箭、犁評和犁建幾個部件,可以自由升降,調節耕地的深淺;四是可以通過犁梢的擺動幅度調節破土斷面的窄寬。3.曲轅犁在唐代主要出現在江東(長江下游地區),所以又稱為江東犁。
?
曲轅犁特別適合于土質黏重、田塊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同時,其基本結構和原理同樣也適用于北方旱地耕作。明清時期的耕犁基本上仍采用了曲轅犁的形制。曲轅犁的出現,是繼漢代犁耕發展之后又一次新的突破,在我國犁耕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標志著中國犁的結構已基本定型。
?
【注釋】①耒耜:古時指犁形農具。一般稱木把為耒,犁頭為耜。②民之習,通謂之:民眾一般習慣的說法。③冶金而為之者:由金屬(當時為鑄鐵)制成的。④犁镵:即犁鏵,也可稱犁鏟。鐵制,呈鋒利的等腰三角形,用于犁切土塊和草根。⑤犁壁:鐵制,略呈橢圓形,安在犁镵上方,用于將犁起的土翻轉在一邊,并將雜草和植物殘株埋壓土下。⑥斫木而為之者:砍削木頭制成的。⑦犁底:即犁床。木制,用以穩定犁體并將犁镵固定其上。⑧壓镵:即壓鏟。木制,其前端扣壓犁镵于犁底,其兩旁用繩扣縛犁壁背后的兩孔,固定犁壁位置。⑨策額:木制,在壓镵背后,前端抵住犁壁,固定犁壁的位置并防止犁壁的擺動。⑩犁箭:即犁柱。木制,下段貫穿在策額、壓镵、犁底的孔中,并把它們固結在一起;上端貫穿犁轅并把犁轅的位置固定下來。犁轅:木制,是一根有適當彎曲度的長木杠,后端和犁梢相連,前面適當距離處鑿孔,套在犁箭上,最前端與犁槃相連。犁梢:即犁柄,裝在犁底后端的一根略向后傾斜的木棒,中鑿一孔與犁轅后端的榫頭相接。耕者手扶犁梢以掌握犁身前進的方向,以犁梢使犁身傾斜或端正來控制犁耕土塊的寬窄。犁評:木制,中鑿長槽,套在犁箭向上延伸的部分之上,可以調節耕地深淺。犁建:一根彎曲的木插銷,用于使犁轅和犁評不會從犁箭上端滑脫。犁槃:一根略呈彎曲的木棒,中間的一點與犁轅的前梢系連,可以轉動。犁槃的兩端系著和牛軛相連的繩索。木與金凡十有一事:木制和鐵制(的零件)共11種。墢:耕地時犁所翻起來的土。塊:土塊。覆:翻轉覆蓋。草之生必布于墢:野草必定分布在土塊中生長。镵引而居下:犁镵起導引作用而安置在下。壁偃而居上:偃:向后仰。犁壁向后傾斜著安置在犁镵之上。镵表上利:犁镵外部邊沿銳利。壁形下圓:犁壁下半部圓滑地和犁镵相接。負镵者曰底:負擔犁镵的叫犁底。底初:犁底的前端。實于镵中:牢實地嵌入犁镵中。工謂之鱉肉:工匠稱(犁底的前端嵌入犁镵的部分)為鱉肉。底之次:緊靠犁底的第二位零件。背有二孔,系于壓镵之兩旁:此處“背”指犁壁的背,犁壁背上有兩孔,兩孔系有繩子,繩子系在壓镵的兩邊。镵之次:緊靠壓镵的第二位零件。捍其壁:支撐犁壁。然相載:“”,依次重疊。然相載指依次相互關聯、重疊。桯:木杠。樛:彎曲。喬:高而彎曲。越:此處讀huó(音活),意為“孔”。加箭:在犁轅孔中穿入犁箭。可弛張:犁轅的孔順著犁箭滑動,猶如弓的弛與張。轅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為級:犁轅上面還有一個帶槽的、和犁箭(的功用)相似的、刻有不同梯級(的零件)。卑:低。所以進退:因此可以進,也可以退。以其上下類激射:因為它上下移動好似射動的箭。以其淺深類可否:利用它來評定可否淺耕或深耕。曲而衡:衡:古代用以固冠冕而插戴于頭發上的針形首飾簪的別稱。曲而衡:彎曲而像簪。犍:通“楗”,做名詞指“門閂”,作動詞有“閉塞”、“限制”之意。柅:遏止,剎緊。無是:沒有這個(犁建)。則二物躍而出,箭不能止:則二物(犁評和犁轅)(會從犁箭上)滑脫而出,犁箭無法控制。橫于轅之前末曰槃:橫的安裝于犁轅前端的叫(犁)槃。左右系:左右兩端系有繩索。樫:通“摼”,意為“牽”、“相連”。軛:駕車時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中在手:(犁梢)握在手中。取:比作。止于此乎:(犁的結構)就到此吧。犁之終始丈有二:犁從頭到尾一丈二尺。江東之田器盡于是:江東的田間農具都在這里了。
?
21.宋代稻麥復種制的推廣
?
〔材料一〕(宋太宗時)言者謂①江北之民雜植諸谷,江南專種粳稻,雖土風②各有所宜,至于參植以防水旱,亦古之制③。于是詔江南、兩浙、荊湖、嶺南、福建諸州長吏④,勸民益⑤種諸谷,民乏粟、麥、黍、豆種者,于淮北州郡給之。江北諸州,亦令就⑥水廣種粳稻,并免其租。
?
──〔元〕脫脫等《宋史》卷一七三《食貨志上一》
?
〔材料二〕(宋神宗時)吳中⑦地沃而物夥⑧,其原隰⑨之所育,湖海之所出,不可得而殫名⑩也。其稼則刈麥種禾,一歲再熟。稻有早晚,其名品甚繁。農夫隨其力之所及,擇其土之所宜,以此種焉。
?
──〔宋〕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卷上《物產》
?
〔材料三〕(宋高宗時)土豪大姓、諸色人就耕淮南,開墾荒閑田地歸官莊者,歲收谷麥兩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種麥,仍只理稻,其麥佃戶得收。
?
──〔宋〕秘書省修、〔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三之一一七
?
【解讀】《吳郡圖經續記》,北宋朱長文撰,記述吳郡(蘇州)及附近地區的城市、戶口、人物、學校、物產、山水、園林、寺院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地方志之一。《宋會要》,宋代官修政書,但當時未刊行,后被明《永樂大典》分類收入,清人徐松將其輯出為《宋會要輯稿》,內中包括許多《宋史》及其他史料所未收的內容,是研究宋史的重要資料。
?
1.本處三段史料,第一段顯示了北宋前期朝廷推廣不同作物復種的政策措施。北宋前期主要是提倡江南和江北不同農作物的“參植”,要求各地官吏大力宣傳,并制定了如由北方官府供給南方所缺粟、麥、黍、豆種子,北方種稻免其租等優惠政策。宋太宗的詔令是出于增稅的目的,但其順應了農作物種植發展的需要和趨勢,使南北各地得以廣泛交流各種作物,擴大了各種作物的面積,也必然提高全社會糧食的總產量。2.第二、三段顯示了北宋中期和南宋初蘇中、淮南等地稻麥復種制的情況。伴隨著不同作物種植交流的活躍,各地的作物品種日益多樣化,一塊土地上稻麥兩作復種制在許多地方出現。這種現象在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南方表現更為明顯。3.在一些地區實行稻麥復種制,不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地力,而且有些地方開荒復種,收租只收一作(如稻),另一作(如麥)的收成全歸佃農,這也有利于刺激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
【注釋】①言者謂:有人(上奏)說。②土風:地方上的風俗習慣。③至于參植以防水旱,亦古之制:但為防水旱災情而混合復種不同作物,也是古來就有的制度。④諸州長吏:諸州地方官。⑤益:增加。⑥就:利用。⑦吳中:狹義指今蘇州吳縣,廣義指吳郡及周邊地區。⑧地沃而物夥:土地肥沃而物產眾多。⑨原隰:高平為原,低濕為隰。原隰即廣闊平坦和低濕之地。⑩不可得而殫名:“殫”;竭盡。“不可得而殫名”意為:(吳中原隰湖海所出之豐富物產)無法歷數盡知。刈麥種禾:“刈”:收割。“禾”稻子。“刈麥種禾”即收了麥子種稻子。一歲再熟:一年兩熟。早晚:早稻與晚稻。諸色:各種。歸官莊者:收歸官府管轄的田莊的土地。谷:此處指稻谷。理:管理,此處當指收租稅。其麥佃戶得收:麥子的收入歸佃戶所有。
?
22.太湖流域糧食產量在全國的重要地位
?
〔材料一〕方①朝廷在故都②時,實仰③東南財賦,而吳中又為東南根柢④。語⑤曰:“蘇、常熟,天下足。”
?
──〔宋〕陸游《陸游集·渭南文集》卷二〇《常州奔牛閘記》
?
〔材料二〕諺曰:“天上天堂,地下蘇杭。”又曰:“蘇、湖熟,天下足。”
?
──〔宋〕范成大《吳郡志》卷五〇《雜志》
?
〔材料三〕吳中厥⑥壤沃,厥田腴,稻一歲再熟,蠶一年八育……吳中之民,開荒墾洼,種粳稻,又種菜、麥、麻、豆,耕無廢圩,刈無遺隴……故諺曰:“蘇、湖熟,天下足。”勤所致也。
?
──〔宋〕吳泳《鶴林集》卷三九《隆興府勸農文》
?
【解讀】《陸游集》,南宋著名詩人陸游的文集。《吳郡志》,南宋著名詩人范成大撰,是關于吳郡地區的一部有價值的古代地方志。《鶴林集》,南宋官員吳泳所著文集。這三種書記述了不少南宋時政治經濟的情況。
?
1.從唐后期開始的中國經濟重心南移至宋朝已經完成,北宋時盡管政治中心在中原,但時人對江南尤其是太湖流域在全國的經濟支柱地位已有共識,“蘇、常熟,天下足”之語的出現絕非偶然。2.“蘇、湖(或常)熟,天下足”的諺語,在南宋已經流傳得非常普遍,說明這時南方社會經濟更為發達,經濟中心的地位已不可動搖。
?
【注釋】①方:當……(的時侯)。②故都:指北宋都城東京開封。③仰:仰仗,依靠。④根柢:草木的根。此處指基礎。⑤語:諺語。⑥厥:代詞,此處為“其”。
?
23.甘薯與玉米的引種和傳播
?
〔材料一〕番薯種出海外呂宋①。明萬歷年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值閩中旱饑。振龍子經綸白于②巡撫金學曾,令試為種,時大有收獲,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磽確③之地遍行栽播……以得自番國,故曰番薯。以金公始種之,故又曰金薯。
?
──〔清〕陳世元《金薯傳習錄》援引《采錄閩侯合志》
?
〔材料二〕……番薯,則土人傳云④,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種……因此分種移植,略通閩廣之境也……閩廣人賴以救饑,其利甚大……
?
甘薯十三勝⑤:一畝收數十石,一也。色白味甘,于諸土種中,特為敻絕⑥,二也。益人⑦與薯蕷⑧同功,三也。遍地傳生⑨,剪莖作種⑩,今歲一莖,次年便可種數百畝,四也。枝葉附地,隨節作根,風雨不能侵損,五也。可當米谷,兇歲不能災,六也。可充籩實,七也。可以釀酒,八也。干久收藏,屑之旋作餅餌,勝用餳蜜,九也。生熟皆可食,十也。用地少而利多,易于灌溉,十一也。春夏下種,初冬收入,枝葉極盛,草不容,其間但須壅土,勿用耘鋤,無妨農功,十二也。根在深土,食苗至盡,尚能復生,蟲蝗無所奈何,十三也……
?
又曰:甘薯所在,居人便足半年之糧。民間漸次廣種,米價諒可不至騰踴矣。
?
──〔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二七《樹藝·蓏部·甘薯》
?
〔材料三〕御麥出于西番,舊名番麥,以其曾經進御,故曰御麥……真異谷也。
?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卷二六
?
〔材料四〕玉蜀黍種出西土,種者亦罕。
?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二三
?
〔材料五〕數十年前,山內秋收以粟谷為大宗。粟利不及包谷,今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
?
──〔清〕嘉慶《漢中府志》
?
〔材料六〕又如玉蜀黍一種,于古無征,今遍種矣。
?
──〔清〕吳其睿《植物名實圖考》卷一
?
〔材料七〕玉蜀黍,俗稱包谷……歲視此為豐歉。此豐,稻不豐,亦無損。價比米賤而耐食,食之又省便,富人所唾棄,農家之性命也。
?
──〔清〕道光《遵義府志》
?
【解讀】《金薯傳習錄》,清人陳世元撰,記述從其六世祖陳振龍開始陳氏家族歷代在明清時期引進推廣甘薯種植的事跡,這部書也是記載甘薯最早進入中國的史料之一。《留青日札》,明代士人田藝蘅所撰筆記,雜記明朝社會風俗、藝林掌故及政治、經濟等史事,特別是關于浙江地區的材料頗有價值。《本草綱目》,明代杰出的醫藥學家李時珍所撰,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醫藥學和植物學巨著。《植物名實圖考》,清嘉慶、道光年間官員吳其睿所撰植物學專著,是中國近代以前農學和植物學方面一部重要資料。嘉慶《漢中府志》和道光《遵義府志》是分別在清嘉慶(1796—1820年)和道光(1821—1850年)年間由當地政府所編的地方志。
?
1.甘薯與玉米都來自海外、“西土”。2.甘薯在明代萬歷時引進閩廣一帶,還僅限于一部分地區種植。玉米在明代還相當稀罕,以至于一度被作為貢品。3.明后期甘薯、玉米已經推廣,而到了清中期以后,已越來越普遍種植。4.甘薯與玉米都有非常多的優點:第一,穩產高產,繁殖快,“用地少而利多”。甘薯“一畝收數十石”即畝產數千斤,比種谷要多出20倍。玉米也屬高產作物,故“價比米賤”。第二,甘薯蔓秧匐地而生,易于抗風雨;果實在地下,易于抗蝗蟲;易于種植,節省農力;耐旱而不擇地,瘠薄高阜之地皆可種植。玉米也同樣有極強的適應性,平原山區皆易種植。第三,用途廣泛,特別是能代替米谷,有突出的減災救荒作用,故引進不久,在不少地區便占到了農產量或農家百姓食物構成的一半。明清時期甘薯和玉米的引進和種植,特別是清代推廣至全國各地,對緩解當時越來越大的人口增長壓力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
【注釋】①呂宋:菲律賓呂宋島。②白于:陳述于……。向……報告了(關于番薯的情況)。③磽確:土地瘠薄。④土人傳云:民間傳說。⑤勝:優點。⑥敻絕:通“迥絕”,意為迥然不同,奇特。⑦益人:對人的好處,對人的滋補。⑧薯蕷:山藥。⑨傳生:蔓生繁殖。⑩剪莖作種:剪莖蔓栽插下種。隨節作根:莖節能生芽發根。兇歲不能災:“兇歲”指災害之年,“不能災”指甘薯可代替米谷等糧食,有減災救荒作用。可充籩實:“籩”,古代祭祀和宴會時盛食品用的一種竹器;“實”,果實。古代籩中所盛食品一般有棗、栗、桃、梅、菱、芡、肉脯干、魚干、糕餅等,“可充籩實”意為甘薯也可進入這些隆重場合下使用的古代食品之列。屑之旋作餅餌:“屑”,粉末。“屑之旋作餅餌”,磨粉做成糕餅。餳:通“糖”。薉:雜草。壅土:培土。御麥:當時人對玉米的一種稱呼。玉蜀黍:玉米的另一種稱呼。于古無征:在古代查不到相關記載。歲視此為豐歉:每年以玉蜀黍的收成情況作為豐收或歉收的標準。
第2課 古代手工業的進步
1.手工業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
?
〔材料一〕(陜西華縣柳子鎮仰韶文化遺址)共發現陶窯6座,多系兩、三個密集一處,容積一般較小,結構基本雷同,窯室平面呈橢圓形,直徑0.8~1.5米不等,周壁平整,其中一窯壁尚殘高40厘米,上端微向內傾,推側頂部可能系半圓形,窯箅周圍邊沿有5~6個半橢圓形小火眼(箅孔),各眼依次相通,火門一般較狹小,火腔呈圓形,有2股火道圍窯柱而與火眼相通。
?
──黃河水庫考古隊華縣分隊《陜西華縣柳子鎮考古發掘簡報》,《考古》1959年第2期
?
〔材料二〕在大汶口文化的若干墓葬中,有時隨葬大量陶器,如山東曲阜西夏侯一號墓隨葬陶器119件,其中有鼎31件,都42件;臨沂大范莊17號墓隨葬陶器85件,其中背水壺即有41件,瓶32件。同地18號墓隨葬陶器76件,僅背水壺就有44件;莒縣大朱村有一座墓中,單是高柄杯酒有103件。
?
──周自強主編《中國經濟通史·先秦經濟卷》,經濟日報出版社
?
【解讀】1.仰韶文化中陶窯的出現說明陶器制作已達到專業化的水平。仰韶文化的窯址已發現50多處。手工業的專門化,又不斷給農業勞動者提供生產資料和生活用品,從而推動農業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2.制陶業是手工業中重要的部門。在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隨葬的陶器數量、品種都很多,說明死者可能是某種專業化的陶工,陶器是他用以交換其他生活必需品的財富。
?
我國史前制陶技術,先后經歷手制、慢輪加工和快輪加工階段。龍山文化時代,快輪制陶技術得到普遍推廣,在考古發掘中,不少地區曾出土快輪制陶所用的陶車。陶車由輪盤和輪軸組成。操作時一人轉動輪盤,使其迅速旋轉,另一人借助陶輪轉動形成的離心力,配以雙手靈巧的動作,將放在陶輪上陶泥料塑造成需要的器皿。用快輪制造陶器,提高了生產效率和陶器質量。隨著陶車的發明和運用,出現了專門從事制作陶器的家庭。制陶業逐漸成為獨立的生產行業之一。
?
2.官府壟斷手工業
?
〔材料一〕凡執技①以事上者:祝、史、射、御、醫、卜及百官。凡執技以上市者:不貳市②,不移官。
?
──《禮記·王制》
?
〔材料二〕論百工③,審時事,辨功苦④,尚完利⑤,便備用,使雕琢、文采不敢專造于家,工師⑥之事也。
?
──〔戰國〕荀況《荀子·王制》
?
〔材料三〕是月也,命工師令百工,審五庫⑦之量,金鐵、皮革筋、角齒、羽箭干⑧、脂膠丹漆,無或不良,百工咸理⑨,監工日號⑩,無悖于時,無或作為淫巧,以蕩上心。
?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紀春季》
?
【解讀】《荀子》是記載荀子思想的著作。現存《荀子》一書,共有32篇,是漢朝劉向整理后又經唐朝楊倞編定的,對研究戰國思想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
1.周代的手工業勞動者受到官府的嚴格控制,他們既不可兼作他事,也不能改變行業。2.官府對手工業的制造、管理有嚴格的制度和規定,甚至連勞動都須在官府作坊進行。如材料二所說:“使雕琢、文采不敢專造于家”,意思是使各種工匠不敢私自在家制造供統治者使用的產品。
?
【注釋】①執技:以技術。②不市:不可兼作他事。③論百工:評論各種工匠的技術。④功苦:精巧與粗劣。⑤完利:堅固好用。⑥工師:管理工匠的官。⑦審五庫:審,仔細檢查。五庫,儲存器材的五種倉庫。依據下文,為金鐵庫、皮革筋庫、角齒庫、羽箭桿庫、脂膠丹漆庫。⑧箭干,即箭桿。⑨理:治理。⑩監工:監督百工的官。日號:每天發布號令。悖:違背。淫巧:過分奇巧。蕩:動。上:指在上位的人。
?
3.民營手工業的出現
?
〔材料一〕魯人善織屨①,妻善織縞,而欲徙于越。或謂之曰:“子必窮矣。”魯人曰:“何也?”曰:“屨為履之也,而越人跣②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發,以子之所長,游于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
?
──〔戰國〕韓非《韓非子·說林上》
?
〔材料二〕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為鞔③者也,吾將徙之,其父曰:‘吾恃為鞔以食三世矣,今徙之。是宋國之求鞔者不知吾處也,吾將不食。愿相國之憂吾不食也。’為是故④,吾弗徙也。”
?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召類》
?
【解讀】春秋時期,出現了民營手工業。
?
1.手工業者可以自由流動,到外地謀生。如魯人夫妻,要遠徙于越。2.手工業者往往以自己的家庭為作坊從事生產,有的數代生產經營,如南家工人,做鞋已經三世,在宋國已經遠近聞名。
?
春秋的民營手工業活躍了市場,是當時國家稅收的來源之一,在社會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手工業者在市場上開設作坊店鋪,制作并經營自己的產品。《墨子·尚賢上》說:“古者圣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這里所說“工肆之人”就是邊生產邊銷售的手工業者。
?
【注釋】①屨:麻、葛等制成的單鞋底。②跣:赤腳。③鞔:鞋幫,引申指鞋。④為是故:因為這個緣故。
?
高超的冶金技術
?
4.早期的青銅器
?
〔材料一〕(甘肅永靖秦魏家齊家文化遺址出土的紅銅器)錐1件。器身細長,橫剖面方形,一端平刃,一端尖刃。兩頭均可使用,長8.2厘米。
?
斧一件,頂端已殘,寬刃,近頂端有凸棱一周,殘長4厘米。刃寬4.2厘米。
?
杯兩件。圓形,均殘,系錘擊成。飾物2件。紅銅片制。一橢圓形,一端已殘,另一端穿一小孔,長2.5厘米。一殘存一半,長約2.6厘米。
?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工作隊《甘肅永靖秦魏家齊家文化墓地》,《考古學報》1975年第2期
?
〔材料二〕在(陜西臨潼)姜村出土遺物中,最珍貴的是一個銅片,經化驗,銅占65%,鋅占25%,余為少量的錫、鉛、硫、碳等。屬于銅錫合金雜質較多的黃銅。
?
──《陜西日報》1980年5月28日
?
【解讀】考古發掘材料證明,新石器時代晚期已出現小件的青銅器。以上材料顯示了這方面的情況。此外,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中,曾發現過質地不純的黃銅片。冶金技術和其他技術一樣,有一個發生、發展的過程。人們在長期制造石器的過程中,通過開采、選擇石料學會辨認自然銅或含有一定銅質的礦石;通過燒制陶器,學會了選擇燃料、造型材料、掌握造型技術和高溫技術,為冶銅術的出現在知識與技術上奠定了一定基礎。青銅器性脆而堅硬,用途比較廣泛。由于當時冶煉技術不高,早期青銅制品多為刀、錐等小件器物。
?
5.夏代的青銅器
?
〔材料一〕禹穴①之時,以銅為兵。
?
──〔東漢〕袁康《越絕書》卷十一
?
〔材料二〕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②,貢金九牧③,鑄鼎象物④。
?
──〔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三年》
?
【解讀】《越絕書》原書二十五卷,現存十五卷。記載春秋吳越二國歷史、地理和人物的史書,多采傳聞異說,對研究春秋歷史有參考價值。
?
以上是文獻記載的有關夏朝使用青銅器的材料。在考古發掘中,已發現了相當于夏朝的青銅器。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青銅器有銅爵、銅錛、銅錐、銅刀、銅鏃、銅魚鉤以及帶又鑲嵌的圓形銅器等。最能代表當時青銅工藝水平的是銅爵,其中一件銅爵的含銅量為92%,含鋅量為7%,它是我國迄今為止發掘出土的最早的一件使用合范鑄造的完整青銅器。二里頭遺址還發現鑄造精美的戈和戚,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兵器。材料一所引夏“以銅為兵”得到了實物證明。二里頭出土的青銅器形體都較小,較粗糙、單薄,說明青銅器制作尚處于初級階段。
?
【注釋】①禹穴:相傳為夏禹的葬地,在今浙江紹興會稽山。這里指夏朝。②遠方圖物:把遠方的東西畫成圖像。③九牧:九州的長官。牧:古代治民之官。④鑄鼎象物:鑄造九鼎并把圖像鑄在鼎上。
?
6.商代的青銅器
?
安陽殷墟是聞名中外的商代晚期都城,建國后進行了多次發掘和研究。1950年春,在殷墟武官村發掘了一座大墓,墓內出土有貝、玉、綠松石、骨器、虎紋石磬和大量青銅器……1976年夏天,在小屯村北偏西100米處,發掘了一座大墓。墓內殉葬有16個奴隸。出土青銅禮器有210件,大多成雙成套。不少銅器上鑄有“婦好”或“司母辛”的銘文……在殷墟郭家莊發掘160號商代墓,出土青銅禮器40件,方形器數量較多,器表均有精美的紋飾和族徽文字,還有28件青銅樂器和生產工具,220件青銅兵器和900多枚銅鏃……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較高的武將。該墓被評為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
──《新中國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
【解讀】材料顯示了在安陽殷墟出土的青銅器的情況。在商代,青銅鑄造業是當時各類手工業中最為重要的一種行業。考古發掘出土的青銅器,在各地均有發現,其中有許多精品。1939年在安陽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鼎》,通耳133厘米、橫長110厘米、寬78厘米,重達875千克,這不僅是我國青銅時代最大的,也為古代世界青銅文化史中所僅有。商代雖然生產力水平不高,但是依靠勞動協作依然可以制作大型青銅器。據計算,當時煉銅的坩堝一般口徑22.6厘米,能盛放銅液12.7千克,要鑄造司母戊這樣巨型的青銅器,至少需要250人左右操作70多個坩堝同時鑄造才能完成。考古發掘出土的商代青銅器不僅數量多,而且種類齊全,依照其用途大致可分為三類。1.武器類:有矛、戈、鉞、鏃等;2.生產工具:鏟、錛、鑿、魚鉤等;3.禮器和生活用器:有鼎、鬲、甗、爵、角、斝、觶、觚、觥、尊、卣、罍、壺、盉、盤、鏡和各種車馬雜器以及樂器。這些器物大小各異,造型美觀。
?
7.西周的青銅器
?
〔材料一〕平頂山發掘出西周至春秋時期的應國墓群……時代由早及晚,自南向北分布在一條土嶺上。如偏南84號墓,為西周中期的長方豎穴土坑墓,出土銅、陶瓷、玉各類隨葬器100多件。其中青銅禮器有鼎、、、卣、爵、觶等,都鑄有5~28字的銘文,均有“應侯”字樣。這當是西周中期應國某一代應侯之墓。位于土嶺中段的38號墓,出土多件青銅禮器和多套青銅樂器,以及青銅鎧甲、車馬器、與器和陶器等。銅器上有“應姚”作器字樣。
?
……1956年~1957年,在三門峽上村嶺發掘了一處虢國貴族墓地,共有200多座墓和3座車馬坑、1座馬坑。出土了一大批青銅禮器、兵器、生產工具、車馬器、樂器和雜器,以及陶器、玉器等。
?
……2009號大墓,隨葬遺物更為豐富,僅青銅禮器就有200多件,銘文多有“虢仲”字樣。
?
──《新中國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
〔材料二〕金有六齊①,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戢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鑒燧②之齊。
?
──《周禮·考工記》
?
〔材料三〕
?
《考工記》所記青銅合金成分表
?
類別
原文


銅%
錫%
鐘鼎之齊
六分其金而錫居一
6/7
1/7
85.71
14.29
斧斤之齊
五分其金而錫居一
5/6
1/6
83.33
16.67
戈戢之齊
四分其金而錫居一
4/5
1/5
80.00
20.00
大刃之齊
三分其金而錫居一
3/4
1/4
75.00
25.00
削殺之矢之齊
五分其金而錫居二
5/7
2/7
71.43
28.57
鑒燧之齊
金錫半
1/2
1/2
50.00
50.00
?
──引自孫淼《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
【解讀】在西周官府手工業中,最為重要的仍然是青銅制造業。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西周的青銅器。材料一所舉僅是其中一例。商代銅器中以酒器的門類最為豐富,西周時代則著重于飪食器。西周青銅器在紋飾上日趨簡易,器壁漸漸變薄,更合實用。西周青銅器的銘文內容廣泛,字數較商代大大增多。宣王時的《毛公鼎》銘文長達497字。
?
材料二、三顯示了鑄造各類青銅器合金比例。《考工記》成書于戰國時期,這些不同類型青銅器的合金比例數據,是商周至戰國時期鑄造青銅器寶貴經驗的總結,顯示了古代青銅器鑄造的合金技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是勞動者智慧的結晶。如對司母戊鼎的合金成分進行分析,銅84.77%、錫11.64%、鉛2.79%,大體與《周禮·考工記》鑄鼎合金標準相符。
?
近年來,西周青銅器又有了驚人的發現。2003年1月29日在陜西眉縣出土了27件青銅器,是當年中國考古的重大發現,也是21世紀的重大發現。這批27件青銅器,出土于陜西省眉縣楊家村的一個窖藏里,是當地村民取土時發現的。這批珍貴的青銅文物不僅成套,而且件數多,被認為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三次大規模出土的銘文青銅器。它們主要有鼎、盤、壺、盂、鬲、盉等,其中鼎12件,最大者直徑約有六七十厘米,部分以大套小地疊放著。這批青銅器造型精美,保存完好,銘文遒勁古樸,且件件都有述事銘文,銘文總數3 500多字。這批青銅器屬于西周單氏家族的逨、叔五父、單五父、單叔。銘文主要記述單氏在西周八代世系,并記載逨及其父親因伐戌和治理林澤有功,受周王室冊封獎勵之事。這次出土的三足附耳盤銘文達372字,比著名的《史墻盤》青銅器銘文還要長,(1976年出土的微氏《史墻盤》銘文長284字,記述了從周文王以后的7個王的事績。)是1949年以來出土銘文最長的青銅器。
?
【注釋】①齊:合,指合金。②燧:古代取火之器。
?
8.春秋戰國的青銅器
?
〔材料一〕刑范正①,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得②,剖刑而莫邪已③。然而不剝脫④,不砥厲⑤,則不可以斷繩;剝脫之,砥厲之,則⑥盤盂、刎牛馬忽然⑦耳。
?
──〔戰國〕荀況《荀子·強國》
?
〔材料二〕曾國銅器的發現最為引人注目,目前發現西周晚期至戰國中期的曾國銅器已達20余批……最為重要的發現有京山蘇家垅“曾侯中子(yóu)父”器組、隨州“曾侯乙墓”和“擂鼓墩二號墓”。曾侯乙墓出土青銅器、漆木竹器、玉器、金器等大量隨葬器,失蠟法鑄造的銅尊盤、一套65件編鐘等樂器體現了曾國高度發達的青銅鑄造和音樂藝術水準,該墓青銅器總重達1萬公斤,是我國單墓所出青銅器最多的一次。
?
──《新中國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
〔材料三〕1976年~1979年,在淅川下寺發掘出一處春秋楚國貴族墓群,包括26座墓葬和5座車馬坑。出土大量青銅禮器,不少還帶有銘文。其中有一件銅禁,為青銅器中之上品。其鑄造使用了失蠟法溶模工藝,我國以前發現最早的失蠟法鑄件為湖北隨縣戰國早期曾侯乙墓所出,淅川下寺的考古發現,又把我國使用失蠟法鑄造青銅器的歷史提早了一個多世紀。
?
──《新中國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
【解讀】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鑄造技藝有了進一步發展。
?
①鑄造青銅器非常講究鑄范的制作、合金原料的選擇、冶鑄的技巧和火候的調節。②代表春秋戰國青銅鑄造水平的是1978年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編鐘。鐘架兩端套有飾以各種透雕龍、鳥等動物花紋和造型,以失蠟法澆鑄而成。所謂“失蠟”法,是制作一個略小制成品的黏土模型,在它上面涂上一層蠟,在蠟上雕刻花紋后,再加上一層黏土,然后進行整個加熱,蠟熔化后留下空隙,然后將青銅注入空隙。我國的失蠟法出現于戰國以前。河南淅川下寺2號楚墓出土的春秋時代的銅禁是迄今所知的最早的失蠟法鑄件。此銅禁四邊及側面均飾透雕云紋,四周有十二個立雕伏獸,體下共有十個立雕狀的獸足。透雕紋飾繁復多變,外形華麗而莊重,反映出春秋中期我國的失蠟法已經比較成熟。
?
晚期,青銅器采用器身與附件分別鑄造,然后澆筑合為一體的分鑄法,并創造了鑲嵌技術。戰國時期,普遍使用金銀錯、鑲嵌技術,青銅器造型多樣化,更加精美。
?
【注釋】①刑范正:刑,通“型”。刑范,模型。正,周正。②火齊得:火,火候。齊,合,指銅和錫的比例。意為火候和銅錫比例得當。③莫邪:春秋時良劍名。已:完畢。④不剝脫:不刮去表面的毛刺。⑤砥厲:磨石,此處是磨的意思。⑥劙:割斷。⑦刎:割。忽然:形容快。
?
9.杜詩發明水排
?
〔材料一〕(建武七年①)遷南陽太守,善于計略,省愛民役,造成水排,鑄為農器,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
?
──〔南朝宋〕范燁《后漢書》卷三一《杜詩傳》
?
〔材料二〕白超壘側舊有塢,故冶官所在,魏晉之日引谷水為水冶②,以經國用,遺跡尚存。
?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十《谷水注》
?
【解讀】東漢南陽太守杜詩發明了水排,為冶鐵爐加氧,提高了爐溫。至魏晉時期,依然沿用此法冶煉。
?
春秋晚期,中國已有鐵器。要將礦石冶煉成液態生鐵,需有較高的爐溫。商周以來,冶煉用皮囊鼓風,《禮記》說:“良冶之子,必學為裘。”縫制皮囊成為冶煉工匠的必備技能。后來,鼓風裝置由人力驅動(人排)發展到用畜力驅動的馬排。杜詩總結了前代冶煉鼓風的經驗,發明了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引皮囊鼓風的器具,為冶鐵爐加氧,大大提高了爐溫。水排的功效不僅比人排,就是比馬排也高得多,《三國志·韓暨傳》說:“舊時冶作馬排,每一熟石,用馬百匹。更作人排,又費功力。暨乃因長流為水排,計其利益,三倍于前。”元代農學家王禎在《農書》中詳細記述了立輪式和臥輪式水排的形制,并繪有圖形。水排的發明是東漢冶鐵技術的重大創新,這一技術比歐洲早1200多年,使中國的冶鐵技術長期領先于世界。
?
【注釋】①建武七年:公元31年。②水冶:即水排。
?
10.戰國能制造鋼劍
?
〔材料一〕楚國之民,齊疾而均①,速若飄風,宛鉅鐵②,利若蜂蠆③。
?
──〔戰國〕商鞅《商君書·弱民》
?
〔材料二〕楚人鮫革④、犀、兕⑤以為甲,堅如金石;宛鉅鐵,慘如蜂蠆。
?
──〔戰國〕荀況《荀子·議兵》
?
〔材料三〕韓卒之劍戟,皆出于冥山⑥、棠谿⑦、墨陽、合膊⑧。鄧師、宛馮、龍淵、太阿⑨,皆陸斷牛馬,水擊鵠雁,當敵即斬堅。甲、盾、鞮鍪⑩、鐵幕、革抉、芮、無不畢具。
?
──〔西漢〕劉向《戰國策·韓策一》
?
【解讀】戰國時期,鐵器普遍使用,冶鐵技術不斷提高。以上材料顯示了戰國時韓國和楚國制造的兵器鋒利堅硬,銳不可當。憑借優質的武器,軍隊的戰斗力非常強大。材料所說的“鉅鐵”即鋼鐵,可知戰國時期出現了鋼制的兵器。通過對考古發掘所獲實物研究,學者認為戰國已發明了滲碳制鋼技術。該技術是將“塊煉鐵”放在熾熱的木炭中長時間加熱,使其表面滲碳,經過煅打,成為滲碳鋼片,再把滲碳鋼片對折,然后多層折疊起來煅打,制成兵器或工具,接著更用淬火和正火等熱處理方法,改進鋼材的性能。當時已經懂得根據不同器件所要求的不同性能對鋼材進行不同的處理方法。(參見楊寬《戰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在考古發掘中,長沙春秋晚期墓曾出土鋼劍,長38.4厘米,由含碳0.59%的中碳鋼制成,是目前中國發現年代最早的塊煉鐵滲碳鋼制造的兵器。(參見《文物》1978年第10期)在河北易縣燕下都武臺村戰國墓出土的劍全長100.4厘米,也是用塊鐵滲碳鋼制成的。戰國的鋼制刀劍之所以非常鋒利,一方面與冶煉技術有密切關系,同時與熱處理技術分不開。所謂熱處理,就是把金屬加熱到一定溫度,然后用各種不用的冷卻速度加以冷卻,以改變它的內部組織,提高金屬性能的一種加工方法。比如把燒紅的鋼鐵放入水中迅速冷卻,能使它堅硬鋒利,這就是淬火。河北易縣燕下都戰國墓出土的劍都經過了淬火。
?
【注釋】①齊疾:均為行動敏捷的意思。均:整齊。②宛:今河南南陽。鉅鐵:鉅,《說文》:大剛也。鉅鐵即鋼鐵。:矛。③蠆:蝎子。④鮫革:鯊魚皮。⑤兕:雌犀牛。⑥冥山:今河南信陽東南。⑦棠谿:今河南舞陽西南。⑧墨陽、合膊:今河南西平西。⑨鄧師、宛馮、龍淵、太阿:皆寶劍名。⑩鞮鍪:頭盔。鐵幕:鐵制的臂脛之衣。革抉:皮革制的扳指,射箭時套在拇指上用以勾弦。芮:,史記作“”,即盾。芮,系盾的絲帶。
?
11.灌鋼法
?
〔材料一〕鋼鐵是雜煉生作刀鐮者。
?
──《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卷四五《石部》引陶弘景語
?
〔材料二〕(綦母懷文)又造宿鐵刀,其法燒生鐵精以重柔鋌①,數宿則成剛(鋼)。以柔鐵為刀脊,浴以五牲②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斬甲過三十札③。今襄國④冶家所鑄宿(鐵)柔鋌,乃其遺法,作刀猶甚快利,不能截三十札也。
?
──〔唐〕李百藥《北齊書》卷四九《綦母懷文傳》
?
【解讀】《北齊書》是唐人編纂的記載北朝歷史的史書。對研究北朝歷史有一定參考價值。
?
在中國古代,灌鋼冶煉法是一種先進的冶煉技術。其方法是利用生鐵含碳量高、熟鐵含碳量低的特點,將熔化的生鐵灌到熟鐵里去,而制成優質鋼。材料一引文出自《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該書作者是宋人唐慎微,簡稱《證類本草》。這部書是唐慎微收集民間單驗方,參考各家名著,采納經史傳記、佛書道藏等數百種書中的藥物資料并結合本人臨床經驗編著而成的,是完整流傳至今的最早本草專著。依據材料所述,灌鋼法是將生鐵和熟鐵合在一起冶煉得到的一種含碳量較高且質地均勻的優質鋼。材料以綦毋懷文制造宿鐵刀為例,講述了灌鋼法的制造步驟,選用品位比較高的鐵礦石,冶煉出優質生鐵,然后把液態生鐵灌注到熟鐵上,這樣幾度熔煉,就成為鋼。鋼煉成之后,以熟鐵作刀背,用鋼作刀鋒,并用動物的尿和油脂來淬火。用這種方法制造的宿鐵刀,能一下子砍斷30多塊疊放在一起的胄甲片。綦母懷文不僅最早實踐了“灌鋼”冶煉法,還創造了畜尿和油脂兩種淬火介質,這是在鋼的熱處理技術上的一大創新。在此之前,人們一般都用水來淬火,而綦母懷文用牲畜尿和動物油脂淬火,不僅擴大了淬火介質的使用范圍;而且獲得不同的冷卻速度,從而得到不同性能的優質鋼。灌鋼法是我國古代煉鋼技術上的卓越成就。它的發明和推廣,對于增加鋼的產量,改善兵器、農具和手工工具的質量,都有著重大的意義。
?
【注釋】①柔鋌:熟鐵。②五牲:《左傳·昭公十一年》:“五牲不相為用。”杜預注:“五牲,牛、羊、豕、犬、雞。”另有其他說法。③札:甲胄上的鐵片。④襄國:今河北邢臺。
?
12.陶器的發明
?
〔材料一〕神農耕而作陶。
?
──〔北宋〕李昉《太平御覽》卷八三三引《周書》
?
〔材料二〕昆吾作陶。
?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君守》
?
【解讀】《太平御覽》是北宋時編纂的一部類書,簡稱《御覽》,一千卷,分55門,引書多達1 600多種,保存了許多珍貴資料。
?
陶器的出現是與農業的發生、發展分不開的。農業為人類提供了比較穩定的食物,但是,糧食都是顆粒狀的淀粉物質,與魚、肉相比,是不耐火的,很難直接在火上直接燒烤,原來的石烹法也不利于煮食。因此必須以一定的炊具來達到煮食的目的。這種對一種新的、耐燒的炊具的強烈要求,是發明陶器的主要原因。故傳說稱:“昆吾作陶”,“神農耕而作陶”,正是上述歷史背景的寫照。說明農業在先,制陶業在后,兩者有密切的關系。陶器的發明,是人類發明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考古學家、民族學家、歷史學家都把陶器的發明作為新石器時代開始的標志之一。
?
考古發掘表明,在新石器時期,不同地區文化中的陶器呈現出鮮明的特點。仰韶文化的陶器以磨光紅陶和彩陶最為突出,又被稱為“彩陶文化”,如半坡出土的五十多萬件陶器、陶片中,除少數生產工具外,絕大部分為生活用具,如炊具、儲藏器、食具和水器。在半坡和姜寨等遺址發現的陶器上,還發現有相當數量的刻畫符號,有的學者認為可能與中國古代漢字的起源有關。山東龍山文化的陶器制作,人們已普遍掌握快輪制坯技術,燒制技術也有所改進和提高。龍山文化的陶器種類繁多,造型美觀,紋飾精細。有的表面烏黑發亮,陶壁極薄,僅有0.1—0.2厘米厚,被稱為蛋殼陶,是一種極為精美的工藝品,代表了當時制陶技術的最高水平。在龍山文化遺址中還發現了以細膩的高嶺土制造的白陶,這為以后陶瓷業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
13.商代的原始瓷器
?
北方地區,商代前期原始瓷器主要發現于豫北、晉南、冀南的連接地帶,如河南鄭州二里岡、登封、偃師、山西垣曲商城、河北藁城臺西等遺址或墓葬中。主要器形為敞口折肩圜凹底尊,還有圜底罐。一般為灰白色胎豆青或黃綠色薄釉,少量棕色釉。釉面下常見拍印的方格紋,有的為云雷紋。如商代初期的鄭州二里岡遺址奴隸主墓葬中,出土了不少原始青瓷器與瓷片,形狀以尊和罍之類的器形較多,并有少量罐類器。胎質以灰白色為主,兼有少量灰褐色。釉色分青綠、豆綠和黃綠。紋飾有籃紋、方格紋、人字紋、鋸齒紋和弦紋等。胎質堅硬,經化驗是用瓷土作坯燒制成的,燒結程度較好,胎釉結合緊密,沒有脫釉現象,擊之發出清脆的金石聲。
?
南方地區,商代初期,商文化勢力已擴展到長江沿岸地區。湖北黃陂盤龍城出土的原始青瓷尊。和二里岡的同類器都是矮體,折肩圜凹底。江西清江吳城和二里岡遺址出土的原始瓷有些近似,但有著明顯的區別。
?
──孫天健《原始瓷器的發明及其里程碑意義》,《中國陶瓷》2003年第3期
?
【解讀】材料顯示了商代原始瓷器出土的情況。目前較多學者認為商代出土的代釉而質地細膩堅硬的器皿是原始瓷器。原始瓷器是在印紋硬陶釉陶和白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是在瓷石制坯、窯溫升高和施釉等工藝進步的基礎上,經過不斷改進提高而發明的。
?
20世紀60年代,在河南鄭州早商遺址曾發現原始瓷尊。瓷器是用高嶺土燒制的,由于燒制需要較高的溫度,還需施釉,所以瓷器的燒制難度要比陶器高得多。在鄭州市發現的原始瓷尊燒制火候高達1 000度以上,質地細膩堅硬,吸水性弱,胎骨為黃灰色,通高27厘米,口徑也為27厘米。叩之有清脆的金石聲,內外施有光亮晶瑩的綠黃色釉,并留有釉滴。這與后代的瓷器相比,雖帶有不少原始的色彩,但已基本具備了瓷器的特征,故命名為原始青瓷尊。
?
14.從青瓷到白瓷
?
〔材料一〕瓷器是中國的重要發明之一……它出現于東漢時期,距今已有1 800余年的歷史。在浙江省上虞、寧波、慈溪、永嘉等市縣,先后發現了漢代瓷窯遺址;在河南省洛陽中州路、燒溝,河北省安平逯家莊,安徽省亳縣,湖南省益陽,湖北省當陽劉家冢子等東漢晚期墓葬和江蘇省高郵紹家溝漢代遺址中,都曾發現瓷制品,而尤以江西、浙江發現的更多。其中有東漢“延熹七年”(公元164年)紀年墓中所出土的麻布紋四系青瓷罐,“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墓內出土的青瓷耳杯、五聯罐、水井、薰爐和鬼灶,“熹平五年”紀年墓中發現的青瓷罐,還有與朱書“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陶罐同墓出土的麻布紋四系青瓷罐,等等。這些有確鑿年代可考的青瓷器的發現,充分證明瓷器的發現不會遲于東漢。
?
──孫天健《論中國發明瓷器的歷史必然性》,《中國陶瓷工業》1995年第4期
?
〔材料二〕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陽北齊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中,發現了一批北齊白瓷。該墓出土的白瓷有三系罐、四系罐、長頸瓶、大小碗等……這批器物之所以被稱之為“早期白瓷”,無論從胎釉的白度、燒成的硬度以及吸水率上看,均與青瓷不同而更接近于白瓷。
?
──李輝柄《中國瓷器的時代特征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瓷器(二)》,《紫禁城》2004年第6期
?
【解讀】材料顯示了在考古發掘中出土的青瓷與白瓷的情況。漢代的陶瓷,從總體上看仍屬原始青瓷,而到了東漢以后,現代意義上的青瓷就基本形成了。這種青瓷首先發現于浙江上虞縣小仙壇。東漢青瓷通體施釉,釉層明顯加厚,有較強的光澤,透明度強,胎釉結合緊密而牢固。
?
20世紀70年代,在河南安陽北齊范粹墓中出土的白瓷,是我國迄今所見最早的白瓷。說明制瓷技術發展到一定高度,胎釉中的含鐵量受到控制,克服了鐵的呈色干擾,為后來彩瓷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在中國瓷陶史上有重要的意義。隋朝時出現了成熟的白瓷。隋大業四年(608年)西安李靜訓墓出土的白瓷,胎質細膩潔白,釉面瑩潤,顏色純正。隋代白瓷生產已很普遍。
?
15.唐代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
?
碗①,越州上②,鼎州次③,婺州④,岳州⑤次,壽州⑥、洪州⑦次。或者以邢州⑧處越州上,殊為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苻色綠,邢不如越,三也。
?
──〔唐〕陸羽《茶經》卷中
?
【解讀】《茶經》,唐人陸羽撰。陸羽以嗜茶聞名于當時,被人稱為茶神。他所撰此書是現存中國最早的茶葉學專著,其中對于包括瓷碗在內的飲茶器具有系統論述。
?
此處指出唐代產瓷地有六處,以邢瓷的白和越瓷的綠為南北瓷的代表,而以越瓷最佳。
?
【注釋】①碗:指瓷碗。②越州上:越州,今浙江紹興。上,指越州碗瓷質量最高為上品。③鼎州次:鼎州,今湖南常德。次,比前面所舉碗瓷質量要低一級。④婺州:今浙江金華。⑤岳州:今湖南岳陽。⑥壽州:今安徽壽縣。⑦洪州:今江西南昌。⑧邢州:今河北邢臺。
?
16.景德鎮瓷器的發展
?
〔材料一〕景德鎮屬浮梁①之興西鄉,去城②二十五里,在昌江之南,故稱昌南鎮……至宋景德③年,始置鎮,奉御董造④,因改名景德鎮……
?
──〔清〕藍浦撰、鄭廷桂補輯《景德鎮陶錄》卷一《圖說》
?
〔材料二〕陶窯:唐初器也⑤。上惟白壤⑥,體稍薄,色素潤。鎮鐘秀里人陶氏所燒造。《邑志》⑦云:唐武德⑧中,鎮民陶玉者載瓷入關中,稱為“假玉器”,且貢于朝,于是昌南鎮瓷名天下……景德窯:宋景德年間燒造,土白壤而埴質薄膩,色滋潤。真宗命進御⑨,瓷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其器尤光致茂美。當時則效⑩,著行海內。于是天下咸稱景德鎮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
?
──〔清〕藍浦撰、鄭廷桂補輯《景德鎮陶錄》卷五《景德鎮歷代窯考》
?
〔材料三〕昌南鎮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動以數萬計。海樽山俎,咸萃于斯。蓋以山國之險,兼都會之雄也。
?
……景德……業制陶器,利濟天下。四方遠近,挾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趨之如鶩。
?
……浮梁提封僅百里,土宜于陶,以致陶之業、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幾皆半于浮。
?
──〔清〕藍浦撰、鄭廷桂補輯《景德鎮陶錄》卷八《陶說雜編上》
?
〔材料四〕陶家精美器用,中國出惟五六處,北則真定、定州、平涼華亭、太原、平定、開封、禹州,南則泉郡德化、徽郡婺源、祁門。德化窯惟以燒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造實用。真、開等郡瓷窯所出,色或黃滯無寶光。合并數郡,不敵江西饒郡產。浙江處州麗水、龍泉兩邑,燒造過銹,杯碗青黑如漆,名曰處窯。宋元時龍泉華琉山下,有章氏造窯,出款貴重,古董行所謂歌窯器者即此。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產也。
?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卷中《陶埏》
?
【解讀】《景德鎮陶錄》,清人藍浦撰。藍浦為景德鎮人,他于乾隆時期修撰此書,匯集大批資料進行整理考證,系統全面地敘述了景德鎮及其他古名窯的歷史沿革和陶瓷燒制情況。藍浦在書脫稿前去世,由其同鄉門人鄭廷桂補輯,嘉慶年間出版,是為中國古代陶瓷史名著之一。《天工開物》,明末杰出科學家宋應星著。是書共三卷十八篇,并附插圖123幅,全面系統地記述了中國古代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和經驗,是圖文并茂的古代科技名著。
?
1.景德鎮因宋景德年間承造進貢御用瓷器而知名。2.景德鎮的興起與此地的瓷土資源有密切關系。3.景德鎮到明代,已有“瓷都”之名,四方瓷器工匠紛紛集中于此。4.景德鎮瓷器業發展到明代,為全國瓷業之冠,其他任何地方所造,皆不能與之比擬。
?
【注釋】①浮梁:唐以后至明清為江西饒州屬縣,現為江西景德鎮市浮梁縣。②去城:離城。③景德:宋真宗趙恒年號,1004—1007年。④奉御董造:奉皇帝之命督造。⑤陶窯,唐初器也:陶窯(燒制的)是唐初瓷器。⑥白壤:白土,即景德鎮特有的制瓷原料高嶺土。⑦《邑志》:指浮梁縣志。⑧武德:唐高祖李淵年號,618—626年。⑨進御:進獻給皇帝。⑩則效:取法仿效。著行:到處流行。微:(名聲)越來越小。九域:同“九州”,泛指中國。海樽山俎:古代指盛酒和盛肉的器具為樽俎,海樽山俎指天下各處最好的器皿。咸萃于斯:都薈萃于此。挾其技能以食力者:依仗著制瓷技能而謀生的人。提封:總計。幾皆半于浮:幾乎占了浮梁的一半。真定:今河北石家莊市正定縣。定州:今河北定州市。平涼華亭:今甘肅平涼市華亭縣。平定:今山西陽泉市平定縣。禹州:今河南許昌市轄禹州市。泉郡德化:今福建泉州市德化縣。徽郡婺源:婺源古屬徽州,今為江西婺源縣。祁門:今安徽黃山市祁門縣。處州麗水:麗水古屬處州,今浙江麗水市。龍泉:今浙江麗水市轄龍泉市。過銹:銹音yòu,即釉,是用石英、長石、硼砂、黏土等為原料磨粉加水調制而成的物質。過銹是將銹(釉)涂在瓷器外邊堵塞瓷器胚胎表面氣孔并使其燒制后發出光澤的工藝步驟。中華四裔,馳名獵取:此為“中華馳名,四裔獵取”之意的另一種組句形式。四裔,古代指四方極遠之地,即中國之外的世界各國。獵取,這里指搜尋搶購。
?
17.明清時期瓷器在歐洲的影響
?
瓷器,最精巧最可愛的陶瓷器皿,是中國古人的發明……
?
《馬可波羅行紀》向歐洲展現了一個嶄新的世界……它最早詳盡地記載了中國瓷器及其制作方法……(15世紀后的歐洲)瓷器是一種銷路廣獲利多的商品。1602年在阿姆斯特丹,拍賣一船瓷器,商人獲利500萬盾……將近17世紀末,皇室和貴族收藏家們開始設置特別的房間,陳列他們的瓷器……薩克森選帝侯奧古斯都①大帝是最熱心的瓷器收藏家之一,想讓宮廷的每一個房間都裝點上瓷器……皇室和貴族是否占有東方瓷器或者后來的歐洲瓷器,是關系到他們的聲望。瓷器增加宮廷的光彩……
?
錫镴器、銀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國作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國提供到歐洲市場上的瓷器也包括了道地的歐洲風格的器皿。東方國家瓷器上的彩繪裝飾也是這樣產生的;(歐洲)版畫和素描作為模式,有時歐洲主顧訂購的器皿帶有盾形紋徽②……
?
歐洲為東方國家瓷器提供巨大市場……并激發歐洲人努力去發現瓷器制造的秘密。
?
──〔英〕簡·迪維斯(Divis.Jan)著、熊寥譯《歐洲瓷器史》第一章
?
【解讀】《歐洲瓷器史》,英國學者簡·迪維斯(Divis.Jan)著。簡·迪維斯是西方著名陶瓷史家,他在此書中汲取了歐美各國學者的成果,對歐洲瓷器的發生和發展歷程作了細致的描述。
?
1.瓷器在古代和中世紀的歐洲是中華文明的重要代表,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聲譽。2. 15世紀以后,瓷器是東西方貿易中銷路極廣、利潤極大的商品,歐洲也成為中國瓷器的巨大市場。從中國瓷器業者為歐洲主顧定制帶有歐洲風格的瓷器器皿可以看出,當時中國瓷器業為開拓海外市場是不遺余力的,而且已經具備了相當靈活的商業頭腦和機制。3.瓷器到17世紀已經深深影響到了歐洲的政治和文化。
?
【注釋】①奧古斯都:德國薩克森公爵(1526—1586年),當時德國七大選帝侯(擁有選舉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權力的諸侯)之一,亦為德意志宗教領袖。②盾形紋徽:12世紀中期起在歐洲廣泛使用的代表名門望族、世家王裔的貴族徽章,上飾特定標記和圖案,呈盾牌圖形。
?
異彩紛呈的絲織業
?
18.新石器時期發明育蠶抽絲
?
〔材料一〕黃帝正妃西陵氏曰嫘祖①,以其始蠶,故又祀先蠶②。
?
──〔南宋〕羅泌《路史·后記五》
?
〔材料二〕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帝元妃,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而天下無皴③瘃④之患,后世禮為先蠶。
?
──〔南宋〕朱熹《通鑒綱目·前編》上
?
【解讀】《路史》南宋羅泌著,主要記載我國古代傳說的史事,匯集了許多傳說資料。《通鑒綱目·前編》是朱熹與其門人趙師淵等依據司馬光《資治通鑒》、《舉要歷》等,簡化內容,編為綱目,對研究中國古代史有一定參考價值。
?
我國是世界上養蠶織綢的國家。以上材料是關于古代養蠶的傳說。在古代傳說中,除了嫘祖發明養蠶外,還有伏羲氏化蠶桑為綿帛的傳說。在考古發掘中,山西芮城西王村仰韶文化遺址曾出土過陶繭蛹,山西西蔭村還發現一個蠶繭。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絲織品是1958年出土于浙江省吳興縣錢山漾遺址,經放射性斷代和校正,其年代約為公元前3300至2600年,距今5000年左右。上世紀70年代在河姆渡文化遺址還發現蠶紋牙雕。此象牙雕原為杖首,上面精致地刻著四條蠶紋,邊飾編織紋,暗示著當時人們對蠶與織造之間的關系已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
?
【注釋】①嫘祖:傳說中的中國養蠶創始人。②先蠶:即養蠶的創始者。把嫘祖作為先蠶供奉,始于北周,《隋書·禮儀志》:“先蠶西陵氏神。”③皴:肌膚受凍而開裂。④瘃:凍瘡。
?
19.商周的絲織品
?
春日載陽①,有鳴倉庚②,女執懿筐③,尊彼微行④,爰求柔桑⑤……蠶月⑥條桑⑦,取彼斧⑧,以伐遠揚⑨,猗⑩彼女桑……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
?
──《詩經·豳風·七月》
?
【解讀】這條材料說的是在暖陽陽的春日,一個姑娘手提羅筐,沿著小路采摘鮮嫩的桑葉。姑娘將絲麻染成黑色或黃色,其中紅絲最漂亮,交給公子做衣裳。材料顯示了商周時期絲織業發達的情況,說明當時已廣泛種植桑樹,采桑已成為人們普通的勞動。1972年在河北藁城縣臺西村商代遺址出土的觚、爵、戈等器物上附著的絲織品痕跡,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附于器物表面的纖維屬于蠶絲纖維,可以大體辨認出有五種不同規格,其中有的很可能是文獻中常提到的紈、紗、羅、糓等。1975年春,在陜西寶雞市西周前期墓葬中發現了一些保留在銅器和泥土上的絲織物和刺繡的印痕,這些絲織物印痕像綺,綺是周代絲織物的主要品種之一,是一種斜紋的提花織物,也是一種細綾。西周婦好墓中也發現了絹、羅、綺等絲織品的遺跡。刺繡在周代已很發達,當時不叫繡,叫黹(即刺繡)。寶雞西周墓中曾發現有刺繡的印痕,原是用顏料做成的衣裳。另外刺繡印痕上還附著有黃、紅、褐、棕四種顏色,這說明當時已掌握顏料的制作。
?
【注釋】①載陽:始陽。②倉庚:黃鸝。③懿筐:采桑用的一種深筐。④尊:行,前行。微行:桑小路。⑤爰求:爰,往。爰求:前去采摘。柔桑:柔嫩的桑葉。⑥蠶月:養蠶之月。三月。⑦條桑:挑桑。條,又作挑,揀擇。⑧斧斨:均為斧類工具。斨:方孔的斧。⑨遠揚:指又長又高的桑枝。⑩猗:攀引。指用手攀引桑枝而摘其嫩葉。女桑:小桑樹。載績:開始織麻。績:績麻。玄:帶赤的黑色,即黑色。朱:正紅,純紅。孔陽,甚為鮮明。孔:大。
?
20.戰國的絲織品
?
〔材料一〕齊帶山海①,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②布帛魚鹽。
?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
?
〔材料二〕迄今為止發現的商和西周的絲織品,都僅限于遺痕,而東周時期則有較多的成件實物發現,其中又以戰國時期的發現最為豐富,證明了戰國時期的紡織業有顯著的發展。
?
……1957年在長沙左家塘44號墓內包裹尸體的絲織物殘塊中發現有五種花紋的織錦,一般是熟褐色地起紅色和仿金色花紋,花紋中以對風紋、對龍紋、方連紋、幾何紋為主。幾何紋中有三角、菱形、多角形以及龜背形等多種圖案。
?
……1982年,在湖北江陵馬山磚瓦廠發現的一座戰國小墓中,出土了大量完整的絲織品,是前所未見的珍貴材料,其年代約在戰國中晚期之際。棺內共出衣衾十九件,計:綿衾三件,夾衾一件,綿袍八件,禪衣三件,夾衣一件,禪裙兩件,綿一件。這座墓中還有一些其他性質的絲織品,如棺罩、帛畫、席囊、鏡衣及木俑的衣服等等,種類繁多,確可稱為戰國時期絲織品的大觀。墓中絲織品的種類,大別之有絹、錦、羅、紗及組、絳等,并有不少刺繡。與以往發現相比,除沒有綺以外,可以說所有品種均已具備。
?
──周自強主編《中國經濟通史·先秦經濟卷》,經濟日報出版社
?
【解讀】1.齊國土地肥沃,宜種桑麻,絲織業發達。2.考古發現戰國的絲織品證明此時絲織品產量大,質量高。
?
春秋戰國時,植桑養蠶的地區很多,成為農民生產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孟子所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當時北方的兗州、青州、徐州等地都是絲織業發達地區。春秋戰國時官府對布帛的“幅”有嚴格規定。《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為之制度,使無遷也。”意思是,而且富有,就像布帛有一定幅度,讓它不能改變。據《韓非子·外儲說右》記載,戰國初吳起的妻子“織組,而幅狹于度。吳子使更之。其妻曰:‘諾。’及成,復度之,果不中度,吳子大怒……出之。”為什么絲織品的幅要合于度呢?因為“廣狹不中量,不鬻于市。”(《禮記·王制》)這說明春秋戰國的絲織品有嚴格的質量標準。
?
【注釋】①帶山海:被山海環繞。帶:腰帶,比喻圍繞著。②文采:彩色絲綢。
?
21.漢代的絲織業
?
〔材料一〕方今齊三服①官作工各數千人,一歲費數巨萬。蜀廣漢主金銀器,歲各用五百萬。三工官②官費五千萬,東西織室③亦然。
?
──〔東漢〕班固《漢書》卷七二《貢禹傳》
?
〔材料二〕(張)安世尊為公侯,食邑萬戶,然身衣弋綈④,夫人自紡績,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內治產業,累織纖微,是以能殖其貨,富于大將軍(霍)光。
?
──〔東漢〕班固《漢書》卷五九《張安世傳》
?
【解讀】材料顯示了漢代絲織業發達的情況。1.官方絲織業作坊規模龐大,投入巨資,以供皇家消費。2.私人紡織作坊也頗具規模。
?
漢代絲織品制造技術相當高超,在長沙馬王堆漢墓發現的100多件絲織品中,有各種式樣、各種顏色的衣物,在印染技術方面,也表現出驚人的成就。從馬王堆出土的絲織品中,可看出其所用的絲絨顏色有二十余種之多,許多品種大都是根據不同色澤而命名的。其中一件用素色紗織成的禪衣,衣長128厘米,袖長190厘米,總重量只有49克,可見紡織技術之高超。漢代制作精美的絲織品,主要由官府手工業作坊完成。西漢政府在絲織業發達地區設置規模龐大的官營絲織作坊,如齊郡有“三服官”主管制作“天子之服”,所屬“作工各數千人,一歲費數巨萬”。長安有東、西織室,漢元帝時,每年花費五千萬錢以上。
?
【注釋】①齊三服:齊:指齊郡臨淄,漢代絲織業很發達。三服:指春服、夏服、冬服。②三工官:指少府屬官,考工室、右工室、東園匠。③東西織室:設在長安專為皇室服務的兩個紡織作坊。④弋綈:黑色。
?
22.明代絲織機和高超的織造技術
?
花機①,通身度長②一丈六尺,隆起③花樓④,中托衢盤⑤。下垂衢腳⑥,水磨竹棍為之⑦,計一千八百根。對花樓下掘坑二尺許,以藏⑧衢腳。地氣濕者,架棚二尺代之。提花小廝⑨坐立花樓架木上。機末以的杠⑩卷絲,中用疊助木兩枝直穿二木,約四尺長,其尖插于筘兩頭。
?
……凡工匠結花本者,心計最精巧。畫師先畫何等花色于紙上,結本者以絲線隨畫量度,算計分寸秒忽而結成之。張懸花樓之上,即結者不知成何花色,穿綜帶經,隨其尺寸、度數提起衢腳,梭過之后居然花現。蓋綾絹以浮經而現花,紗羅以糾緯而現花。綾絹一梭一提,紗羅來梭提,往梭不提。天孫機杼,人巧備矣。
?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卷上《乃服》
?
【解讀】1.《天工開物》的介紹表明,明代提花織機的結構更為完善。花機全長一丈六尺,中間裝有調整經線開口位置的部件,即衢盤。其下垂吊衢腳,是使經線回復原位的部件。衢腳以加水磨滑的竹棍制成,共一千八百根,對著花樓的地下挖二尺深的坑,以容納衢腳。地下潮濕時,可架二尺高的棚代替地坑。機上有花樓高高突起,是控制提花機上經線起落的機件。織機的尾部用經軸卷絲。中部垂直置放的兩根疊助木,是打筘用的壓木,來穿接兩根約四尺長的木棍,棍尖插入織筘的兩端。這種提花機適于織造復雜的大花紋織物。2.擔任織花紋工序的工匠,技術已達到極高水平。畫師先將某種花紋圖案畫在紙上,工匠能用絲線按照圖樣度量,精確算計得毫無差錯而織結成紋樣。花樣懸掛在花樓上,即使織者不知會織成什么樣的花紋,但穿綜帶經,按照紋樣尺寸度數,提起衢腳,穿梭織造后,花樣會分毫不差地顯現出來。故宋應星說天上織女的紡織技術,人間的巧手均已掌握。
?
【注釋】①花機:專門織造絲織品的手工提花織機。②通身度長:(提花機)全長。③隆起:(花機中間)豎起。④花樓:提花機上用人力按花紋樣稿控制經線起落的部件。⑤衢盤:今稱目板,調整經線開口部位的機件。⑥衢腳:今稱下柱,亦稱紋針,使提花機上經線回復原位的部件。⑦水磨竹棍為之:(衢腳)以加水磨光的竹棍制成。⑧藏:容納。⑨提花小廝:提花的徒工。⑩的杠:卷絲的經軸。疊助木:用來打筘繃緊絲線的壓木。筘:織機上的竹筘,用竹片制成的細長方框,中間有間距相等的竹絲,形似梳子,在古代又叫杼,是用來確定經線的密度,保持經線位置的機件。結花本:指織花紋工序。花本是提花絲綢顯花的直接來源,結花本即挑花結本,根據畫稿花紋圖案,用經緯交織挑制出花紋。何等:某種。秒忽:古人以蠶絲為忽,十忽為秒。秒忽意為“細微”,亦即“絲毫”之意。綜:織機上使經線交錯著上下分開以便梭子通過的裝置。是用木條制成的長方框,中間有一根橫棍,橫棍上下各有一條細線,用絲繩連接橫棍、細線和木框兩邊,繞成互相環結的上下兩個圈套。經:經線,織機上的縱線。梭過之后:織機穿梭織過后。花現:花色顯現。浮經:凸浮經線。糾緯:緯,緯線,織物上的橫線。糾集緯線,用另備的緯線,按已畫的花紋所占位置和尺寸,置換方布原有的緯線。提:提花。天孫:古代星名,即織女星。這里天孫指天上的織女。人巧備矣:人間巧手已經掌握具備了。
第3課 古代商業的發展
商人的出現和商業的興起
?
1.商人的出現
?
〔材料一〕包氏沒,神農氏作……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
──《易·系辭下》
?
〔材料二〕祝融作市。
?
──《世本·作篇》
?
〔材料三〕妹土①,嗣爾②股肱,純③其藝④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長⑤。肇⑥牽車牛遠服賈⑦,用孝養厥父母。
?
──《尚書·酒誥》
?
【解讀】關于中國古代商業的起源,有不少傳說。以上材料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材料一講的是“神農作市”。材料二講的是“祝融作市”。三國蜀漢人譙周在《古史考》中也說:“神農作市,高陽氏衰,市官不修,祝融修市。”說明在新石器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勞動產品增多,于是人們開始從事物資交換活動。材料三所引是商滅亡后,周公對商遺民所說的話。意思是:殷商舊都的殷民們,從今以后,你們要自食其力了,要專心致志地種好莊稼,要為你們的父母、長官奔走效勞。在農事完畢后,可以牽著牛車,趕快到外地從事貿易,以孝敬贍養你們的父母。這是關于商人從事商業活動的最早的記載。有學者推斷,今稱做生意的人為商人,這個名稱就是起源于商代。與商業活動有密切關系的是貨幣。中國最早的貨幣是貝。它產于南海和東海,起初是作為一種比較貴重的裝飾品輸入北方,后來被人們當作貨幣使用。商代,商業活動增多,貝成為重要的媒介,是人們擁有財富的象征。考古發掘發現,將貝作為隨葬品埋入地下的現象相當普遍。一般墓葬隨葬數枚、數十枚,1976年發現的安陽殷墟婦好墓一座墓就出土6 000多枚貝,這是相當驚人的財富。
?
【注釋】①妹土:殷商故土。妹,即沫,今河南淇縣北。②嗣爾:嗣,嗣后,從今以后。爾,你們。③純:專一。④藝:種植。⑤事厥考厥長:侍奉你們的父輩和長官。事:侍奉。考:父。長:長官。⑥肇:敏捷,意為趕快。⑦服賈:從事貿易。
?
2.春秋獨立的商人
?
〔材料一〕宣子有環①,其一在鄭商。宣子謁②諸鄭伯,子產弗與,曰:“非官府之守器③也,寡君不知。”……韓子買諸賈人,既成賈④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韓子請諸子產……子產對曰:“昔我先君桓公與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殺⑤此地,斬之蓬、蒿、藜、⑥,而共處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爾無我叛,我無強賈,毋或乞奪⑦。爾有利市寶賄⑧,我勿與知⑨。’恃此質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
?
──〔春秋〕左丘明《左傳·昭公十六年》
?
〔材料二〕(僖公三十三年,秦軍)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于周,遇之,以乘韋先⑩,牛十二犒師,曰:“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于敝邑,敢犒從者,不腆敝邑,為從者之淹,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且是遽告于鄭……孟明曰:“鄭有備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滅滑而還。
?
──〔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
〔材料三〕荀之在楚也。鄭賈人有將諸褚中以出。既謀之,未行,而楚人歸之。賈人如晉,荀善視之,如實出己。賈人曰:“吾無其功,敢有其實乎?吾小人,不可以厚誣君子。”
?
──〔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四年》
?
〔材料四〕子貢既學于仲尼,退而仕于衛,廢著鬻財于曹、魯之間,七十子之徒,賜最為饒益。原憲不厭糟糠,匿于窮巷。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夫使孔子名布揚于天下者,子貢先后之也。此所謂得而益彰者乎?
?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
?
〔材料五〕范蠡既雪會稽之恥,乃喟然而嘆曰:“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國,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變名易姓,適齊為鴟夷子皮,之陶為朱公。朱公以為陶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也。乃治產積居。與時逐而不責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擇人而任時。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此所謂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聽子孫,子孫修業而息之,遂至巨萬。故言富者皆稱陶朱公。
?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
?
【解讀】春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變化,原來“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出現了不少獨立的商人。以上材料顯示:鄭國重商,商人與鄭國國君有盟約,商人不背叛國家,國家則不干預商人經商。材料二、三講述了弦高矯命犒秦師和鄭國商人設計解救晉國大夫的故事。弦高機智地哄騙了秦軍,使之攻打鄭國的計劃落空;鄭國商人打算利用經商的機會解救荀罃,說明鄭國商人主動參與政治活動,同時說明商人可以獨立經商,人身不受限制。材料四、五講的是著名商人子貢和范蠡成功經商的故事。子貢“結駟連騎”到各地經商,受到國君的接待“無不分庭與之抗禮”,說明當時商人的社會地位很高。范蠡頭腦靈活,“與時逐”,“善治生”,“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被后人尊為商人的鼻祖。
?
【注釋】①宣子:即韓宣子,晉國大臣。環:玉環。②謁:請求。③守器:保管的器物。④成賈:成交。⑤庸次比耦:共同合作。艾殺:清除。⑥蓬、蒿、藜、藋:指各種野生草木。⑦乞奪:乞求掠奪。⑧利市:賺錢的好買賣。寶賄:奇貨。⑨勿與知:不過問。⑩乘韋:四張牛皮。步師:行軍。不腆:腆,厚。不腆:當時客套用語。淹:淹留。積:供應。不繼:沒有后援。荀罃:晉國大夫,與楚作戰被俘,后被放歸晉國。寘:放置。褚:囊。視:看待。廢著:賣貴買賤。廢,賣出。鬻財:經商。賜:端木賜,即子貢。不厭糟糠:連糟糠都吃不飽。厭,同“饜”,飽。束帛之幣:束帛這類贈禮。先后:輔助,相助。計然:春秋戰國之際人。一說“計然”是范蠡所著書篇名。還有人認為計然即越大夫文種。扁舟:小船。陶:今山東定陶。責:要求。治生:經營產業。貧交:貧窮的朋友。疏昆弟:遠房同姓的兄弟。聽:聽任。息:增長,指發展。
?
3.活躍的戰國商人
?
〔材料一〕白圭,周人也。當魏文侯時,李克務盡地力,而白圭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①。夫歲孰取谷②,予之絲漆;繭出③取帛絮,予之食④。太陰在卯⑤,穰⑥;明歲衰惡。至午⑦,旱;明歲美。至酉,穰;明歲衰惡。至子,大旱;明歲美,有水。至卯,積著率歲倍⑧。欲長錢⑨,取下谷⑩;長石斗,取上種。能薄飲食,忍嗜欲,節衣服,與用事僮仆同苦樂,趨時若猛獸摯鳥之發。故曰:“吾治生產,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與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彊不能有所守,雖欲學吾術,終不告之矣。”蓋天下言治生祖白圭。白圭其有所試矣,能試有所長,非茍而已也。
?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
?
〔材料二〕呂不韋者,陽翟人也。往來販賤賣貴,家累千金。
?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八五《呂不韋列傳》
?
〔材料三〕濮陽人呂不韋賈于邯鄲,見秦質子異人,歸而謂父曰:“耕田之利幾倍?”曰:“十倍。”“珠玉之贏幾倍?”曰:“百倍。”“立國家之主贏幾倍?”曰:“無數。”曰:“今力田疾作,不得煖衣余食;今建國立君,澤可以遺世。愿往事之。”
?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五》
?
【解讀】戰國時期,商品經濟得到很大發展,出現了許多有名的商人。以上材料介紹了白圭、呂不韋經商的情況,顯示了他們的經商理念和人生價值觀。
?
白圭大約是戰國初年人,與在魏國變法的李悝同時或稍后。他“樂觀時變”,擅長經商,是一個經驗十分豐富的商人。他把自己的經營方法歸納為八個字,叫做“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在豐年或糧食大量上市的季節,糧價下跌,白圭就收購糧食,這就是“人棄我取”;歉年或青黃不接之際,農民生活困難,糧價上漲,白圭就出賣糧食,這就是“人取我與”。白圭的“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目的,是在不等價交換中獲得利潤。
?
白圭經商,注意節約開支,吃苦耐勞,“能薄飲食,忍嗜欲,節衣服”。他善于掌握經營時機,“趨時若猛獸摯鳥之發”。當機立斷,不坐失良機。白圭經商講究計謀策略,他說:“吾治生產,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白圭的經商理念內涵十分豐富,他說“其智不足與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彊不能有所守,雖欲學吾術,終不告之矣。”意思是,如果一個人的智慧夠不上隨機應變,勇氣夠不上果敢決斷,仁德夠不上正確取舍,強健不能夠有所堅守,雖然他想學習我的經商致富之術,我終究不會教給他的。白圭的經商思想,有較多的合理因素,尤其對人的素質要求很高,正如司馬遷所說:“非茍而已也。”意為這不是馬虎隨便行事就能成的。白圭經商本領高強,為商人所推崇,“蓋天下言治生祖白圭”。
?
呂不韋是戰國的另類商人。他本來也是一個善于經商的人,“販賤賣貴,家累千金”,但是他不滿足,還要進行政治投機,他認為秦國派往趙國作人質的公子子楚“奇貨可居”,便使用各種手段使子楚回國,成為秦國的國君,呂不韋也因功而成為相國,封文信侯,富至“家僮萬人,食客三千人。”
?
【注釋】①與:通“予”,給予。此處意為出售。②歲孰取谷:豐收年成就收購糧食。孰:通“熟”。③繭出:蠶繭上市。④食:糧食。⑤太陰:指木星。卯:地支的第四位。⑥穰:豐收年。⑦至午:木星在午的方位。午:地支的第七位。⑧積著:積蓄。率:大體上。歲倍:每年增加一倍。⑨長錢:增加收入。⑩下谷:廉價的谷物。長石斗:增加產量。薄飲食:不講究吃喝。趨時:抓住時機。生產:經商致富之事。祖:效法。長:專長。茍:不嚴肅。質子:兩國交往派往對方作人質的太子或宗室子弟。異人:即子楚,秦昭王之孫,孝文王之子。贏:余利、利潤。力田:努力耕田。疾作:辛勤勞作。煖:同“暖”。澤:恩澤、恩惠。
?
4.漢代商品經濟的發展
?
〔材料一〕夫山西饒①材、竹、穀②、盧③、旄④、玉石;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⑤;江南出楠、梓⑥、姜、桂、金、錫、連⑦、丹沙、犀、玳瑁、珠璣、齒革⑧;龍門⑨、碣石⑩北多馬、牛、羊、旃裘、筋角;銅、鐵則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較也。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征期會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征貴,貴之征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
?
……漢興,海內為一,開關梁,弛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諸侯強族于京師。
?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
?
〔材料二〕今舉世舍農桑,趨商賈,牛馬車輿,填塞道路,游手偽巧,充盈都邑,治本者少,浮食者眾。商邑翼翼,四方是極。今察洛陽,浮末者什于農夫,虛偽游手者什于浮末……天下百郡千縣,市邑數萬,類皆如此。
?
──〔東漢〕王符《潛夫論·浮侈》
?
【解讀】《潛夫論》是東漢后期進步思想家王符的著作。王符在書中討論了治國安民之術,批評了當時社會的黑暗現象。
?
材料顯示了漢代商品經濟發展的情況:1.司馬遷概述了漢代商業發展的面貌,表明當時從木材、牲畜、到金屬、魚、鹽、農產品、手工業產品、工藝品等均進入商品流通領域。商人是利用各地物價的差異進行販賣的,這是市場經濟的規律,而不需要官府的政令,征發百姓,限期會集。在利益的驅動下,人們竭盡自己的才能,來滿足自己的欲望。所以商業活動“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2.材料二是王符批評東漢后期舍本逐末的社會現象,但也可看出當時商業發展的情況。
?
秦漢時期雖然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對商人在政治上和生活上予以種種限制,使從事商業的人的社會地位低人一等,以促使人們輕商重農,但效果并不明顯。因為商賈之利仍然比農耕大得多,加之封建統治者追求享樂奢侈的生活,而離不開工商業,故漢王朝雖然多次發布抑商法令,但收效甚微。正如晁錯指出的那樣:“今法令賤商人,商人以富貴矣!”東方朔也針對漢武帝時期“天下侈靡趨末,百姓多離農田”的現象,批評漢武帝說:“上為侈淫如此,而欲使民獨不奢侈失農,事之難者也。”(《漢書·東方朔傳》)
?
【注釋】①饒:富有。②穀:木名,即楮木。樹皮可紡織成布。③盧:野麻。④旄:牦牛尾,可作裝飾用。⑤聲色:音樂和女色。⑥梓:梓樹。木材可以制作器具。⑦連:通“鏈”,鉛礦石。⑧齒革:指某些獸類的牙齒和皮革。⑨龍門:即龍門山,在今山西河津西北和陜西韓城東北間。⑩碣石:今河北樂亭西南。旃裘:氈子和皮衣。旃:通“氈”。棋置:像棋子布在棋盤上那樣,到處都有。大較:大致情況。謠俗:民間習俗。待:依靠。虞:管理山林川澤的官員。出:采集出來。工:工匠,手工業者。期會:約期會集。征:征兆。符:符合。關梁:水陸交通要地。關:關口。梁:橋梁。周流:通行,遍行。本:指農業。商邑翼翼,四方是極:《詩經·商頌·殷武》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極”句。翼翼:盛大之意。四方是極:四方的中央。什于:十倍于。末:指商業。
?
5.漢代的商業城市
?
〔材料一〕長安市有九①,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東,凡四里為一市。
?
──《三輔黃圖》卷二
?
〔材料二〕元始四年(4年),起明堂、辟雍長安城南,北為會市,但列槐樹數百行為隊,無墻屋,諸生朔望②會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貨物,及經書傳記、笙磬器物,與賣買,雍容揖讓,或論議槐下。
?
──〔北宋〕李昉《太平御覽》卷八百二八,引《三輔黃圖》
?
〔材料三〕關東之國無大于齊者。齊東負海而城郭大,古時獨臨淄中十萬戶,天下膏腴之地莫勝于齊者矣。
?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六《三王世家》
?
〔材料四〕齊臨淄十萬戶,市租③千金,人眾殷富④,巨于長安。
?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五二《齊悼惠王世家》
?
〔材料五〕(王莽)遂于長安及五都……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市長皆為五均司市師⑤。
?
──〔東漢〕班固《漢書》卷二四《食貨志》
?
【解讀】《三輔黃圖》,古地理書,撰人姓名不詳,《隋書》曾著錄,大約成書于南北朝以前。主要記載秦漢時期三輔(京畿之地)的地形和各種建筑,對研究關中的歷史地理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
漢代商業發達,促進了城市的繁榮。以上材料顯示了漢代城市的規模和商業的情況。1.材料一、二說的是長安的商業情況。西漢長安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城市。經考古調查證實,長安城周長25公里多,城內有8條主要大街,均與城門相通,各條大街由三條并列的道路組成,其中貫穿南北的一條大街長達5公里多,整個街面寬約50米。長安商業繁榮,從事商業交易的有九個市,商業店鋪,鱗次櫛比,市上商品按類別排兩行。班固《西都賦》說:“九市開場,貨別隧分,人不得顧,車不得旋。”意為市上同業商店開設在一起,市場上人頭攢動、車水馬龍,擁擠得連人都不能回頭、車都不能回調。材料二講的是長安的會市,會市也稱槐市,不在九市之內,每逢初一、十五在太學附近槐樹下進行貿易。市上商品非常豐富,不僅有本郡土產,還有書籍、笙磬樂器等。2.材料三、四講的是東方大都市臨淄的情況。臨淄在戰國時就是遠近聞名的商業都市。《戰國策·齊策》說:“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斗雞走犬,六博蹋踘者;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志高而揚。”到漢代,臨淄依然很繁華,“市租千金,人眾殷富,巨于長安”。除臨淄外,漢代商業繁榮的城市還有洛陽、邯鄲、宛、成都,時稱“五都”。
?
【注釋】①一般認為,長安九市指東、西、南、北市和柳市、直市、孝里市、交門市和交道亭市。②朔:初一。望:十五。③市租:貿易租金。④殷富:富足。⑤司市師:主管五均的官。五均官除負責征收工商稅外,還負責掌握市場物價。
?
6.魏晉時期貨幣流通作用減小
?
及獻帝初平①中,董卓乃更鑄小錢,由是貨輕而物貴,谷一斛至錢數百萬。至魏武②為相,于是罷之,還用五銖。是時不鑄錢既久,貨本不多,又更無增益,故谷賤無已。及黃初二年③,魏文帝罷五銖錢,使百姓以谷帛為市。至明帝世,錢廢谷用既久,人間巧偽漸多,競濕谷以要利,作薄絹以為市,雖處以嚴刑而不能禁也。
?
……晉自中原喪亂,元帝過江,用孫氏④舊錢,輕重雜行,大者謂之比輪⑤,中者謂之四文。吳興沈充⑥又鑄小錢,謂之沈郎錢。錢既不多,由是稍貴。孝武太元三年⑦,詔曰:“錢,國之重寶,小人貪利,銷壞無已,監司當以為意。廣州夷人寶貴銅鼓,而州境素不出銅,聞官私賈人皆于此下貪比輪錢斤兩差重,以入廣州,貨與夷人,鑄敗作鼓。其重為禁制,得者科罪。”安帝元興⑧中,桓玄輔政,立議欲廢錢用谷帛。
?
──〔唐〕房玄齡《晉書》卷二六《食貨志》
?
【解讀】漢末魏晉時期,戰亂頻仍,社會動蕩,經濟遭到很大破壞。貨幣的流通作用減小,甚至出現了實物交換。以上材料講述的就是這種情況。
?
【注釋】①初平:漢獻帝年號,190—193年。②魏武:即曹操。③黃初二年:221年。④孫氏:指三國孫吳政權。⑤比輪:大號錢,比喻貨幣大如車輪。⑥沈充:曾王敦手下任參軍,后參與王敦之亂,被殺。⑦太元三年:378年。⑧元興:晉安帝年號,402—404年。
?
7.十六國北朝的商業
?
〔材料一〕自喪亂以來,六十余年,蒼生殄滅,百不遺一,河洛丘墟,函夏蕭條,井堙木刊,阡陌夷滅,生理茫茫,永無依歸。
?
──〔唐〕房玄齡《晉書》卷五六《孫綽傳》
?
〔材料二〕王猛整齊風俗,政理稱舉,學校漸興。關隴清晏,百姓豐樂,自長安至于諸州,皆夾路樹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驛,旅行者取給于途,工商貿販于道。百姓歌之曰:“長安大街,夾樹楊槐。下走朱輪①,上有鸞②棲。英彥③云集,誨我萌黎④。”
?
──〔唐〕房玄齡《晉書》卷一一三《苻堅載記》
?
〔材料三〕凡此十里⑤,多諸工商貨殖之民。千金比屋⑥,層樓對出,重門啟扇⑦,閣道交通⑧,迭相臨望。金銀錦繡,奴婢緹衣⑨,五味八珍,仆隸畢口⑩。
?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卷四《法云寺》
?
〔材料四〕自蔥嶺以西,至于大秦,百國千城,莫不款附。胡商販客,日奔塞下。所謂盡天地之區已。樂中國土風因而宅者,不可勝數。是以附化之民,萬有余家。門巷修整,閶闔填列。青槐蔭陌,綠柳垂庭。天下難得之貨,咸悉在焉。
?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卷三《龍華寺》
?
【解讀】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商業發展時起時伏,波動性大。
?
1.北方社會動亂,社會經濟遭到極大破壞。2.十六國前秦國都長安和北魏國都洛陽經濟繁榮、商業發達。自西晉末年以來,北方陷入持續動亂之中。先是在291年爆發了西晉統治集團內部的“八王之亂”,隨后是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勢力相繼進入中原并建立了許多政權,西晉王朝滅亡,北方出現了分裂割據的局面。社會大動亂造成了經濟衰退,土地荒蕪,城市蕭條,商業停頓,但是戰亂并沒有完全阻斷社會的發展。當時,不少民族政權的統治者出于維持政權的需要而實行鼓勵生產,發展經濟的措施使各區域內社會經濟有所發展。前秦苻堅時期重用漢族士人王猛治理國家,“外修兵革,內崇儒學,勸課農桑,教以廉恥”,國力增強,先后滅掉前燕、前涼和代,于376年統一了北方。商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
439年,北魏再度統一北方。魏孝文帝在太和年間實行改革,遷都洛陽,推行漢化等,把北魏社會經濟推向一個新階段。洛陽是當時北方的商業中心,有200多個里坊,居民10.9萬戶,還有各國客商在此居住,是一個國際性大都市。
?
【注釋】①朱輪:也叫“朱軒”。古代帝王貴族所乘坐的紅色車子。②鸞:傳說中的鳳凰一類的鳥。③英彥:品德、才學出眾之人。④萌黎:百姓。萌:通“氓”。黎:黎民。⑤十里:指洛陽城內10個商業區:即通商、達貨、調音、樂律、退酤、治觴、慈孝、奉終、準財、金肆。⑥千金比屋:有千金家財的人家一家連一家。比:緊靠。⑦啟扇:打開門扇。⑧閣道:即棧道。高樓間或山巖險要處架空的通道。交通:相通。⑨緹衣:用赤黃色綢緞做的衣服。⑩畢口:都可以嘗到。款附:誠心歸附。
?
8.東晉南朝的商稅
?
〔材料一〕晉自過江,凡貨賣奴婢、馬、牛、田宅,有文券①(憑照稅),率錢一萬,輸估②四百入官,賣者三百,買者一百。無文券者,隨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為散估。歷宋齊梁陳,如此以為常。以此人競商販,不為田業,故使均輸,欲為懲勵。雖以此為辭,其實利在侵削。
?
──〔唐〕魏徵《隋書》卷二四《食貨志》
?
〔材料二〕又都③西有石頭津,東有方山津,各置津主一人,賊曹一人,直水五人,以檢察禁物及亡叛者。其荻、炭、魚、薪之類過津者,并十分稅一以入官。其東路無禁貨,故方山津檢察甚簡。淮水北有大市百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備置官司,稅斂既重,時甚苦之。
?
──〔唐〕魏徵《隋書》卷二四《食貨志》
?
【解讀】東晉南朝時期,政府財政的主要來源是商稅和商品流通交易有關的稅種。以上材料顯示的“估稅”和“關津之稅”。估稅分為“估稅”和“散估”兩類。稅率均為交易額的4%。兩者的區別在于:有文券交易的是價值較高的奴婢、馬、牛、田宅;無文券交易的是一般物品。估稅由買賣雙方共同繳納,具有貿易稅的性質。關津稅是指在各交通要道和市設置關津,征收商品稅,其稅率為1/10,征收的商品范圍很廣,連荻、炭、魚、薪之類都不放過。
?
【注釋】①文券:憑照。②估:即估稅。③都:即建康。
?
9.唐代長安的坊、市
?
坊市,總一百一十區,萬年、長安①以朱雀街為界。街東五十四坊及東市,萬年領之。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長安領之②,皇城③之東盡東郭④,東西三坊。皇城之西盡西郭,東西三坊。南街一十四坊,象一年并閏⑤。每坊皆開四門,中有十字街,四出趣⑥門。皇城之南,東西四坊,以象四時⑦。南北九坊,取《周禮》⑧王城九逵之制⑨。其九坊但開東西二門,中有橫街而已,蓋以在宮城⑩正南,不欲開北街泄氣以沖城闕。布櫛比,街衢繩直,自古帝京,未之比也。
?
──〔元〕李好文《長安志圖》卷上
?
【解讀】《長安志圖》,元李好文撰,是有關唐長安及周邊地區圖錄和說明的重要史籍。
?
1.唐長安城規模宏大,道路筆直,東西南北直道整齊地劃分出一百多個方正的坊市,俯瞰就像一個巨大的棋盤。2.每處坊、市皆有圍墻,每坊皆開四門,形成一個個方正的、相對封閉和獨立的院落,這種劃一的形制有利于對居民的控制管理。3.唐長安商業區僅位于東、西二市共四坊中,亦有坊墻與其他居民區坊院隔開,這種商業區劃也是為了便于控制管理。但也反映出唐代的都市仍更多地體現著政治和軍事中心的價值,其商業功能尚不突出。
?
【注釋】①萬年、長安:萬年縣和長安縣。唐長安城在政區上由萬年縣和長安縣分半統轄。②街東五十四坊及東市,萬年領之。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長安領之:《長安志圖》這里所記坊數有誤。據《唐六典》卷7〈工部郎中員外郎〉載,長安城共有114坊,東市和西市各占二坊,此外110坊分屬萬年、長安。街東、西除東、西市外當各有55坊。③皇城:唐長安城正北面唐朝中央機構所在地。④東盡東郭:郭,外城。東盡東郭,東邊直到東外城墻。⑤象一年并閏:象征一年十二個月又加上閏月。⑥趣:朝向。⑦象四時:象征春、夏、秋、冬四時。⑧《周禮》: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闡述周王室和戰國各國官制及儒家政治理想的儒家經典。⑨王城九逵之制:逵,四通八達的道路。王城九逵之制按《周禮》的說法就是王城內必須有東西、南北的道路各九條,每條道路的寬度可容九輛車行走。⑩宮城:位于皇城北邊,皇帝居住和處理政務的所在地。碁布櫛比:碁,與“棋”通。櫛,梳子。碁布櫛比意為像棋子棋盤的布局,又像細密整齊的梳子齒。繩:正。未之比也:沒有可以與之相比的。
?
宋元商業的繁榮
?
10.北宋開封城內商業的繁華
?
〔材料一〕自宣德①東去,東角樓乃皇城東南角也。十字街南去,姜行。高頭街北去,從紗行至東華門街、晨暉門、寶箓宮②,直至舊酸棗門,最是鋪席要鬧③……東去乃潘樓街,街南曰“鷹店”,只下④販鷹鶻客,余皆真珠匹帛、香藥鋪席。南通一巷,謂之“界身”,并是金銀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⑤,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以東街北曰潘樓酒店,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⑥,買賣衣物、書畫、珍玩、犀玉。至平明⑦,羊頭、肚肺、赤白腰子、妳⑧房、肚⑨、鶉兔、鳩鴿、野味、螃蟹、蛤蜊之類訖,方有諸手作人⑩上市,買賣零碎作料。飯后飲食上市,如酥密食、棗、磴砂團子、香糖果子、密煎雕花之類。向晚,賣河婁頭面、冠梳、領抹、珍玩、動使之類。東去則徐家瓠羹店。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則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欄五十余座。內中瓦子、蓮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數千人……瓦中多有貨藥、賣卦、喝故衣、探搏、飲食、剃剪、紙畫、令曲之類。終日居此,不覺抵暮。
?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二《東角樓街巷》
?
〔材料二〕潘樓東去十字街,謂之土市子,又謂之竹竿市。又東十字大街,曰從行裹角,茶坊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服、圖畫、花環、領抹之類,至曉即散,謂之“鬼市子”。
?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二《潘樓東街巷》
?
【解讀】《東京夢華錄》,宋孟元老撰。孟元老曾任宋東京開封府官員,在東京生活了23年,北宋滅亡后南逃,晚年追憶昔日東京的繁盛,寫成此書,共10卷。《東京夢華錄》詳細記載反映了當時開封手工業、商業、文化、交通的發達情況和都市風貌、時令物產、街市風情,是研究北宋開封的重要歷史資料。
?
1.北宋開封的城市商業活動極為繁盛。2.北宋時,汴梁城中不再按唐朝時的舊制設置東、西市,大街上到處都有商店,從宮城正門宣德樓起,各街巷不僅有官衙、寺院、館驛、達官貴人的住宅,而且有各種各樣的商店散布其間。開封城中的官署、市廛、居民區已呈現出交錯分布的格局,以前那種森嚴的坊市界限已蕩然無存,商業機構和商業活動已完全深入居民區,從而成為城市經濟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3.從交易時間上看,交易可以從早到晚,有了“夜市”、“早市”(即“鬼市子”),商業交易也不再受時間限制。坊市界限完全被沖破,商業區(市)已經逐漸伸入居民區(坊)里,從而使這一時期城市的市場由以前封閉型市場演變為開放性的市場。4.“瓦子”、“勾欄”等市民游藝場所的大量出現和存在,表明伴隨著城市商業的繁榮,城市中迎合居民需求的市民文化已經興起。
?
【注釋】①宣德:指開封北宋皇宮正門宣德門,又稱宣德樓。②寶箓宮:即開封城內的上清寶箓宮,為道教宮觀。③鋪席要鬧:店鋪鬧市要道。④下:住宿。⑤森然:巍然排列聳立。⑥自五更市合:市合亦稱合市,即交易。自五更市合,從五更(相當于現3時—5時)開始交易。⑦平明:天亮。⑧妳:同“奶”。⑨肚胘:牛之胃肉,即牛百葉。⑩手作人:泥水、木工及其他手工藝人。:粥。頭面:婦女頭上的飾物。動使:用具、器具、日用物品等。瓦子:亦作“瓦”、“瓦市”、“瓦舍”、“瓦肆”,宋代城市中的民間娛樂場所(包括戲場、游藝場、賭場、妓院等)的總稱。勾欄:各個具體游樂場所、劇場,因四周圍以欄桿,故名。喝故衣:吆喝買賣估衣(出售的舊衣服或質量較次的新衣)。博易:交易。
?
11.宋代各種集市的出現
?
〔材料一〕同州①以二月二日與八日為市,四方村民畢集,應蠶桑所用,以至車檐、椽木、果樹、器用雜物皆至,其值千緡②至萬緡者。
?
──〔宋、元〕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一《售農用》
?
〔材料二〕(開封)相國寺③每月五次開放,萬姓交易。大三門上皆是飛禽貓犬之類,珍禽奇獸無所不有。第二、三門皆動用什物④。庭中設彩露屋義鋪⑤,賣蒲合簟席、屏幃洗漱、鞍轡弓劍、時果、脯臘之類。近佛殿孟家道院王道人蜜煎、趙文秀筆及潘谷墨占定⑥。兩廊皆諸寺師姑賣繡作、領抹、花朵、珠翠、頭面、生色銷金花樣幞頭⑦、帽子、特髻冠子、條線之類。殿后資圣門前,皆書籍玩好、圖畫,及諸路散任⑧官員土物香藥之類。
?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三《相國寺內萬姓交易》
?
【解讀】《歲時廣記》,宋末元初人陳元靚著,是記述了宋元時期歲時風俗、經濟、文化生活的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
1.農村、城市中都形成了定期的集市。2.集市中的商品來自農副產品、手工業產品和各種土特產,品種繁多。3.僅同州村民的集市交易的價值就達“千緡至萬緡”反映出商品交換在經濟生活中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
【注釋】①同州:現陜西省大荔縣。②緡:成串的銅錢(有些地區為鐵錢),一般一千文錢為一緡。③相國寺:開封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北齊,唐代命名為相國寺,宋太宗賜名為大相國寺,為北宋時最大的皇家寺院。④動用什物:日用雜物。⑤彩幙露屋義鋪:用彩色布臨時設置搭蓋,半邊顯露的攤檔鋪面棚屋。⑥占定:占據。⑦幞頭:宋人所戴的一種頭巾,亦名折上巾。⑧散任:原文“散任”,有學者認為當為“罷任”之誤。
?
12.宋代紙幣的發行和使用
?
會子、交子之法,蓋有取于①唐之飛錢。真宗時,張詠②鎮蜀,患③蜀人鐵錢重,不便貿易,設質劑④之法,一交一緡⑤,以三年為一界而換之,六十五年為二十二界⑥,謂之交子,富民十六戶主之⑦。后富民貲⑧稍衰,不能償所負,爭訟⑨不息。轉運使薛田、張若谷請置益州交子務⑩,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
?
(宋高宗紹興)三十年,戶部侍郎錢端禮被旨造會子,儲見錢,于城內外流轉……當時會紙取于徽、池,續造于成都,又造于臨安。會子初行,止于兩浙,后通行于淮、浙、湖北、京西。除亭戶鹽本用錢,其路不通舟處上供等錢,許盡輸會子;其沿流州軍,錢、會中半。民間典賣田宅、馬牛、舟車等如之,全用會子者聽。
?
──〔元〕脫脫等《宋史》卷一八一《食貨志下三·會子》
?
【解讀】1.北宋交子和南宋會子的發行,借鑒了唐代的飛錢而更進一步。唐代飛錢的性質和作用類似近代的匯票,而宋交子、會子不僅具有匯兌作用,而且初具貨幣流通職能。2.北宋交子是在北宋初商品經濟交易擴大,貨幣流通量增長,四川地方官和商人感到當地原流行的鐵錢不便于流通與交換這些背景下所出現的產物。交子開始發行于宋真宗時的成都,先是由當地十六家富戶以各自資產作為保證主持發行事物。3.交子的面值開始時為一緡。交子使用以二至三年為“界”,到界造新換舊。4.因交子開始時的富戶主持發行隨著富戶資本的變化產生了糾紛,無法持久,宋朝官方設立益州交子務接管了交子事務。交子由此官辦專營,不再允許私造,交子也從此成為四川等地的法定貨幣。5.南宋高宗時又造會子發行。會子的發行地區擴大到東南大片地區,其使用范圍也比交子大大增加了,表明到南宋時紙幣在商品流通領域里的作用已越來越大。
?
【注釋】①取于:效法、借鑒于。②張詠:北宋真宗時的益州(四川)知州。③患:憂慮。④質劑:古人稱貿易時用的契券為質劑。古制大市以質(長券),小市以劑(小券),統稱質劑。⑤一交一緡:當時一交子的面值為一緡(也有寫成一貫)。⑥以三年為一界而換之,六十五年為二十二界:由于交子為紙制,本身會有磨損,且面值會有浮動,使用一段時間后必須將舊交子收回銷毀并換行新交子,這種新舊兌換的時間即為“界”。此處“三年一界”是《宋史》根據宋代一條材料的說法,但據宋代其他多種資料和現代學者的研究,實際應是兩年一界,六十五年為三十二界。⑦富民十六戶主之:(開始時)由(四川當地)十六戶豪富主持發行。⑧貲:同“資”。資產,本錢。⑨爭訟:相互爭執,產生糾紛或官司訴訟。⑩……務:宋代管理商業貿易等事務的機構名稱。交子務即主管交子的機構。榷:專營。(南宋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年。被旨:承旨,遵照皇帝旨意。見錢:現錢。徽:宋徽州,治所在現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池:宋池州,現安徽省池州市。臨安:南宋臨安府,現浙江省杭州市。湖北:南宋荊湖北路,范圍包括現湖北省武漢市、鄂州市、孝感市、咸寧市、施恩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市、荊門市部分、荊州市及湖南省常德、岳陽等地區。京西:南宋京西南路,范圍包括現湖北省西北部襄樊市、隨州市、十堰市、荊門市等市所轄地區。亭戶:宋煮海鹽之地稱亭場,煮鹽并向朝廷交納鹽貨的民戶稱亭戶。鹽本用錢:煮鹽用的本錢。上供:宋代各處路、州、軍按規定項目、數額上繳朝廷的各地賦稅、榷賣等收入。沿流:與前句中“路不通舟處”相對,指沿江、沿河。錢、會中半:銅(鐵)錢與會子各占一半。全用會子者聽:聽,聽憑、任憑。全用會子者聽,意為可以任憑各人意愿全部使用會子。
?
13.南宋海外貿易成為利稅重要來源
?
上①諭大臣……又曰:“廣南市舶②,利入甚厚③,提舉官④宜得人而久任⑤。庶⑥蕃商⑦肯來,動得⑧百十萬緡,皆寬民力⑨也。”
?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五《紹興十年夏四月丁卯》
?
【解讀】《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南宋史學家李心傳著,為記載宋高宗一朝史事的編年體史書。是書取材豐富,記錄翔實,是研究南宋歷史的重要資料。
?
1.南宋海外貿易稅收利潤豐厚,僅廣州市舶司一處口岸,利稅動輒就達百十萬緡。2.由于市舶收入已發展成為國庫財富的重要來源,宋朝統治者對市舶的重視也日益加強。為了吸引更多的外國商人前來貿易,宋朝廷要求任用稱職并長期任職于此、熟悉事務的市舶官員。
?
【注釋】①上:指宋高宗。②廣南市舶:市舶指市舶司,為掌管海外貿易征稅、管理外商及收購舶來物貨的官署。廣南市舶指宋代廣南東路廣州市舶司,廣州是當時海外貿易大港,廣州市舶司也是宋代最早設立的市舶機構。③利入甚厚:利稅、利潤收入特別豐厚。④提舉官:指“提舉市舶”等管理市舶事務的官員。⑤宜得人而久任:應該用人得當并長期任職。⑥庶:期望。⑦蕃商:境外的、外國的商人。⑧動得:動輒得到,很容易獲得。⑨寬民力:減輕人民的財力負擔。
?
14.元代杭州城市商業的繁榮
?
“行在①”云者,法蘭西語猶言“天城②”……謂其為世界最富麗名貴之城,良非③偽語……此行在城甚大,周圍廣有百哩……此城有12種職業,各業有12 000戶……城中有商賈甚眾,頗富足。貿易之巨,無人能言其數。
?
……城中有大市10所,沿街小市無數,尚未計焉。大市方廣每面各有半哩,大道通過其間。道寬40步,自城此端達于彼端,經過橋梁甚眾。此道每4哩必有大市一所,每市周圍2哩……市后與此大道并行,有一寬渠,鄰市渠岸有石建大廈,乃印度等國商人挈其行李、商貨頓止之所,利其近市也。
?
每星期有三日,為市集之日,有四五萬人挈消費之百貨來此貿易。
?
上述之10市場,周圍建有高屋。屋之下層則為商店,售賣種種貨物,其中亦有香料、首飾、珠寶。
?
──馮承鈞譯、黨寶海新注《馬可·波羅行紀》第155、156章
?
【解讀】《馬可·波羅行紀》,中世紀意大利威尼斯人、旅行家馬可·波羅口述,意大利比薩人魯思梯切諾筆錄的一部東方和中國旅行記。馬可·波羅1275年隨其經商的父親和叔父來到元朝統治下的中國,在元朝僑居了17年,他游歷了中國許多地方,在他的旅行記中記述了中國數十個城市,生動廣泛地描述了元朝重大歷史事件、典章制度及中國和亞洲的地理、民族、風俗、物產、經濟、政治、宗教、文化等各個方面,其中很多記載是符合實際情況并可以在漢文史料中得到證明的。《馬可·波羅行紀》也是第一次向歐洲社會全面介紹發達的中國文明的書籍,在西方產生了巨大而經久不息的影響。
?
1.元代中國的城市商業經濟繼續了宋代時的繁盛景象。2.以杭州等城市為代表的中國城市,不論城市規模、人口數量還是商業的繁榮程度,在當時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
【注釋】①行在:原意為皇帝行幸之地,南宋時專指臨安(杭州)。南宋人稱臨安為“行在”,表示仍以舊都東京開封為正式首都而以臨安為行都之意。元代江南當地人仍常習慣用此名稱杭州,馬可·波羅并不明白此詞的含義,只是聽到當地許多人如此稱,便把此詞的音譯作為杭州的名稱記了下來。②天城:這個稱呼來自于宋以后中國民間廣泛流傳的諺語“天上天堂,地下蘇杭”,當時很多外國來的旅行家據此以為杭州為天城,蘇州為地城。③良非:絕不是。
?
明清的徽商與晉商
?
15.明代中后期的徽商與晉商
?
富室之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①,江北則推山右②。新安大賈③,魚鹽為業,藏鏹④有至百萬者,其他二三十萬,則中賈耳。山右或鹽,或絲,或轉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儉也。
?
──〔明〕謝肇淛《五雜俎》卷四《地部二》
?
【解讀】《五雜俎》十六卷,明謝肇淛撰。本書分天、地、人、物、事五部,內容十分廣泛。尤其對于明代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風土人情等有比較多的記載。其中有不少關于草、木、鳥、獸、蟲、魚以及藥用植物的記述,對于自然科學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
這段史料敘述的是明朝萬歷年間的情況。
?
1.明代中后期,在全國出現了許多地域性的商人群體,稱作商幫。其中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是南方的徽商和北方的晉商。2.徽商的經營范圍很廣,首推魚、鹽業。3.晉商主要從事鹽、絲綢、糧食的販賣。4.徽商、晉商的財力都十分雄厚,資產達百萬者甚多。5.徽商奢侈,晉商節儉,晉商所在的山西比徽商所在的安徽更加富有,山西商人在明代是全國經濟實力最為雄厚的商人集團。
?
徽商與晉商的出現,是明清時期小農經濟與市場的聯系日益密切,城鎮經濟空前繁榮的結果。他們很多人是從農村中分化出來的,而地主與棄農經商,往往兼有商人和地主的雙重身份。明清商幫的興盛進一步促進了農業、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帶來了商業的繁榮。
?
【注釋】①新安:指徽州,治所在今安徽歙縣,包括今安徽徽州地區大部及江西婺源。隋代在此設置新安郡,故稱新安。②山右:指山西。③賈:商人。④鏹:錢。
?
16.徽商
?
〔材料一〕新都①,勤儉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賈人娶婦數月,則出外或數十年,至有父子邂逅而不相認識者。大賈輒數十萬,則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數人。其人皆銖②兩不私,故能以身得幸于大賈而無疑。他日計子母息③,大羨④,副者始分身而自為賈。故大賈非一人一手足之力也。他俗習懶習賺,有賈無副,則賈不行。其數奇敗折,寧終身漂泊死,羞歸鄉對人也。男子冠⑤婚后,積歲家食者,則親友笑之。婦女亦安其俗,而無陌頭⑥柳色之悔。青衿士子在家閑,走長途而赴京試,則短褐至⑦,芒鞋跣⑧足,以一傘自攜,而吝輿馬之費。問之則皆千萬金家也。徽人四民咸樸茂,其起家以資雄閭里,非數十百萬不稱富也,有自來矣。
?
──顧炎武《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
?
〔材料二〕大抵徽俗,人十三⑨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積蓄,則十一在內,十九在外。
?
──王世貞《弇州四部稿》卷六一《贈程君五十序》
?
〔材料三〕徽郡商業,鹽、茶、木、質鋪⑩四者為大宗。茶葉六縣皆產,木則婺源為盛,店鋪幾遍郡國,而鹽商咸萃于淮、浙。
?
──陳去病《五石脂》
?
【解讀】《肇域志》,顧炎武撰,是一部明代地理總志,始作于1639年,完成于1662年。為撰此書,顧炎武閱讀了1 000余部明代方志、專志,及一代名公文集等。全書蘊含極為豐富的歷史資料,廣泛記錄各地自然資源、民族習風、農田水利、賦役漕運、商業貿易、兵防交通等,不僅是一部地理總志,更是一部社會史的實錄。
?
《弇州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明王世貞撰。四部指賦、詩、文、說,用來模比地域上的四部州,具有豐富的史料價值。
?
《五石脂》是近代詩人陳去病的筆記作品,主要記載東南文人抗清事跡,兼具詩話、文話的性質。
?
徽商的主要特點是:①徽商從明初至清末興盛了數百年,積累起驚人的財富,出現了擁有資產百萬乃至千萬以上的大富商。②徽商的人數眾多,而且有助手協助經商。③徽商經營的原則是誠信為本,勤儉持家,艱苦勤奮。④徽商有外出經營的傳統,經營活動遍及全國各地。④徽商的經營范圍很廣,品種多樣。以鹽、茶、木和典當業為主要經營內容,獲得高額利潤。⑤積累了雄厚的商業資本,多用于投資,經營大宗商品交易和長途販運。⑥投入生產領域,支配某些手工業者的生產活動。
?
徽商這一商人群體在東晉已見諸于文獻記載,到明代成化、弘治年間(公元1465—1505年),徽商集團正式形成。嘉靖以后直至清代乾隆、嘉慶時期(公元1736—1820年),則是徽商發展的黃金時代,至清末走向衰落。他們的蹤跡遍及全國,主要活動在中國的經濟發達區—長江中下游及運河兩岸,控制著橫貫東西的長江商道和縱穿南北的大運河商道。明清時期徽商興盛的原因主要是徽商群體具有勤儉吃苦的精神,團結、協作、誠信,具有外出經商的習俗,而且充分利用當地資源,采用產銷結合的方式。徽商的興盛進一步促進了農業、手工業生產的商品化和商業的繁榮,推動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
?
【注釋】①新都:即新安,指徽州。②銖: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單位,為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③子母息:即本利,子指利息,母指本金。④羨:有余,剩余。⑤冠:古代男子到成年則舉行加冠禮,叫做冠,一般在二十歲。泛指成年。⑥陌頭:路上,路旁。⑦骭:脛骨,亦指小腿。⑧跣:赤腳。⑨十三:十分之三。后文中的十七、十一、十九與此意義相同。⑩質鋪:典當業。
?
17.晉商
?
〔材料一〕延綏鎮兵馬云集,全賴商人接濟軍需。每年有定額,往往召集山西商人,領認淮、浙二鹽,輸糧于各堡倉給引,然后前去江南鹽運使司,領鹽發賣,大獲其利。
?
──《明經世文編》卷四四七涂宗《邊鹽壅滯疏》
?
〔材料二〕平陽①、澤②、潞③,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其居室之法善也。其人以行止相高,其合伙而商者,名曰伙計。一人出本,眾伙共而商之,雖不誓而無私藏。祖父或以子母息④貸于人而道亡,貸者業舍之數十年矣,子孫生而有知,更焦勞強作,以還其貸。則他人有居積者,爭欲得斯人以為伙計,謂其不忘死、肯背生也,則斯人輸少息于前,而獲大利于后,故有本無本者,咸得以為生。且富者蓄藏不于家,而盡散之為伙計。估人產者,但數其大小伙計若干,則數十百萬產,可屈指矣。所以富者不能遽⑤貧,貧者可以立富,其居室善而行止勝也。
?
──〔明〕沈思孝《晉錄》
?
【解讀】《明經世文編》又稱《皇明經世文編》,明陳子龍等選輯。全書正文504卷,另補遺4卷,總目1卷。該書取材廣泛,囊括時政要務,尤重于軍事,征集明代文集千種以上。全書以人為綱,以年代為序,輯錄論著、奏議、文牘、雜文。
?
《晉錄》一卷,明沈思孝撰。該書記載山西一地史實,內容涉及自然地理、經濟物產、風俗民情等內容。
?
1.晉商在明初利用臨近邊境的優勢,抓住機遇,輸糧至邊鎮糧倉,取得了河東、長蘆以及兩淮、浙江食鹽的專賣權,然后運往各地銷售,獲得高額利潤。2.明代中期,晉商經過長期的經營和積累,財力不斷壯大。出現了一些家財數十萬的富商。3.明代晉商的資本組織出現了合伙制度,這是商人資本的一個重要發展。晉商的合伙制,是東家出本、伙計經商的一種制度。這種制度也許是由貸本經商發展而來,東家與伙計是“合伙而商”,雙方共享經營利潤。4.晉商的經營原則是誠信,以義取利。當時晉商們合伙做生意,爺爺、父親借了別人的錢還沒來得及還就客死異鄉,過了幾十年甚至當時的債主都忘了這回事,但子孫生而有知,更“焦勞強作以還貸”。
?
明清時期,晉商是當時國內勢力最大的商幫之一。從明初到清末,他們在商界活躍了五個多世紀,至清末衰落。山西商人在五百年的商業經營歷程中,由于各自發展的契機不同,經濟活動范圍不同,主要經營商品項目也不同,從而形成了不同的商幫:以活動范圍劃分有駝幫和船幫;以經營商品劃分有鹽商、茶商、票商、糧布商、顏料商、典商等。但是各商幫之間卻沒有絕對的界限劃分,因為他們的經營項目往往是多種多樣的,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范圍。在眾多的山西商幫中,尤以鹽商、茶商、票商、糧布商及壟斷對日販銅貿易的船商最為著名。商品經濟的發展為晉商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晉商的活動范圍非常廣泛,不僅遍及全國,而且走出國門,影響很大。
?
【注釋】①平陽:即山西平陽府,治所在今山西臨汾。②澤:即山西澤州,治所在今山西晉城。③潞:即山西潞安府,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市。④匄:同“丐”,給予。⑤遽:趕快,疾速。
?
18.晉商的典當業、印局、賬局、錢莊和票號
?
〔材料一〕典肆,江以南皆徽人,曰徽商;江以北皆晉人,曰晉商。
?
──李燧《晉游日記》卷三
?
〔材料二〕竊聞京城內外,現有山西等省民人開設鋪面,名曰印局。所有大小鋪戶及軍民等,俱向其借用錢文……京師地方,五方雜處,商賈云集,各鋪戶籍余利,買賣可以流通,軍民偶有匱乏,日用以資接濟,是全賴印局的周轉,實為不可少之事。
?
──《祁雋藻奏稿》咸豐二年
?
〔材料三〕(京城)銀錢所以不窮,尤藉賬局為接濟。
?
──大學士祁雋藻等咸豐三年七月初九日奏折。
?
〔材料四〕山西祥字號錢鋪,京師已開四十余座,俱有票存,彼此融通。
?
──《朱批奏折》咸豐三年四月初三日《鴻臚寺卿祥泰為擬變通章程的奏折》
?
〔材料五〕票莊經營,為山西極有系統的商業,創始于前清中葉。當乾隆、嘉慶(公元1736—1820年)間,有雷君履泰者,平遙縣人,領本縣達蒲村李姓之資本,在天津開設日升昌顏料鋪。所販顏料中,有銅綠一種,出四川省,因自行重慶府制造銅綠,運至天津,以備銷售,亦甚獲利。日升昌顏料鋪之名,遂喧傳四川、天津各處,尚無所謂票莊也。爾時各省買賣貨物,往來皆系現銀。運輸之際,少數由商人自行攜帶,多數則由鏢號護送,故保鏢事業,厥時甚盛,精拳術者,亦大有用。蓋沿途不靖,各商轉運現銀,時被劫奪,雖有保鏢武士,一遇多人,則寡不敵眾,運輸于是不靈。夫銀錢之收交,關于商家之信用,乃萑苻多盜,埂塞路道,銀錢之收交爽①期,商業之信用將墮,故為各商所深憂。而才智明敏之雷履泰,出乎其間,乃發明斯業,為金融業開一新紀元焉。雷君時為日升昌號執事,慨運款之不便,憫多商之束手,遂創興匯兌一法。凡往來銀錢,無論大宗小款,皆攬收該鋪,代為收交。此響彼應,無需應現,祇煩一信之通,出納不爽毫厘。且省路費、免轉運、防劫失,一舉而三得焉。
?
──嚴慎修《晉商盛衰記》
?
【解讀】1.材料一顯示:明清時期,隨著山西商人資本的興盛,當鋪業得到較快發展。第一次鴉片戰爭后,山西商人開設的典當業遍及全國許多省份。2.材料二是內閣大學士祁雋藻在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的奏折。奏折指出,近代時期,山西商人開設的印局很多,不僅本省各州、府、縣有,省外京津以及江南等地也為數不少。印局在通融資金方面發揮了較大作用。3.材料三顯示:隨著晉商對俄貿易量的擴大,商品經營所需資本也相應增多,店鋪已經不能僅靠自有資本從事經營,在票號問世前,賬局在北京、張家口、保定、天津、太原、汾州等地均有設立,為工商業發展解決了資本不足的困難。山西賬局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發展相當迅速。4.材料四顯示:山西商人經營的錢鋪(錢莊的前身)早在明代已經存在,到了清代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道光、咸豐年間,隨著商業貿易的發展,貨幣流通擴大,錢莊亦隨之興盛,以山西商人勢力為強。辛亥革命后,票號衰落,山西錢莊卻大力發展存、放、匯業務,從而進入其發展的極盛期。5.材料五顯示:乾隆年間,雷履泰首創日升昌票號,此后,山西票號的勢力已發展到魯、豫、秦、蘇等省。這一時期,票號在業務上由辦理國內匯兌拓展到兼營大宗存放款業務。票號將存款、放款與匯兌相結合,利用承匯期占用客戶款項,進行放款生息。票號收入甚豐,除匯費收入和壓平擦色收入外,還有存放利差的收入。巨額的利潤吸引了一大批晉商投資于票號業,使其發展非常迅速。逐漸形成了山西票號中的平(遙)、太(谷)、祁(縣)三幫。
?
明清時期,晉商既經營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又經營金融業。二者的結合,出現了山西商人早期經營的金融資本形式──依靠自有資本放債的典當、印局和在經營存放款業務中起中介作用的錢莊。19世紀初,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晉商商業資本的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從商業中分離出來,并在典當、印局、賬局、錢莊基礎上產生了票號這一專營匯兌和存放款業務的金融組織,它標志著晉商的金融資本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
【注釋】①爽:差失;不合。
第4課 古代的經濟政策
1.原始社會的生活
?
〔材料一〕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不事①力而養足,人民少而財有余,故民不爭。是以厚賞不行,重罰不用,而民自治。
?
──〔戰國〕韓非子《韓非子·五蠹》
?
〔材料二〕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無進退、揖讓之禮,無衣服、履帶、宮室、畜②積之便,無器械、舟車、城郭、險阻之備。
?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恃君覽》
?
〔材料三〕長幼儕居③,不君不臣。男女雜游,不媒不聘。緣④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氣溫適,不織不衣。
?
──《列子·湯問》
?
【解讀】《韓非子》是戰國法家思想家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的文集,對研究先秦思想史尤其是法家思想有重要參考價值。《列子》相傳為戰國列御寇所撰,從思想內容和語言使用上來看,可能是晉人作品。對研究中國古代思想史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
以上幾條材料是關于原始社會的傳說,顯示了當時沒有階級和國家,沒有私有財產,人們過著集體勞動,平均分配的生活。從考古發掘看,當時生產力低下,人們生活極其艱苦,人的壽命也很短,如根據已發現的北京猿人人骨化石鑒定資料統計,當時約有40%以上是死于14歲左右的兒童。
?
【注釋】①事:從事。②畜:同“蓄”。③儕居:同輩人共居一處。儕:同類。④緣:沿著。
?
2.井田制
?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①,莫非王臣。
?
──《詩經·小雅·北山》
?
〔材料二〕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以任地事而令貢賦,凡稅斂之事。
?
──《周禮·地官·小司徒》
?
〔材料三〕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十一②也……夫仁政必自經界③始,經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祿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④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
?
──〔戰國〕孟軻《孟子·滕文公上》
?
【解讀】《孟子》是記載孟子思想言論的著作,對于研究先秦思想有重要參考價值。
?
1.此時的土地歸國家所有,一切土地屬于國王,臣民也歸國王管轄。2.“井田”是人們把一定地段的田地劃成若干面積相等的方塊、形如井字而得名。既是計量單位,也可以此授田。3.在井田上勞動的人要向國王交納各種貢賦。4.孟子認為,實行仁政,一定要從治理井田開始。
?
關于夏、商、周的土地制度井田制,由于古代文獻記載的內容不盡一致和對這些記載的理解不同,學術界對井田制度的看法眾說紛紜。多數人認為中國古代實行過井田制。材料四中孟子對井田制的論述,是先秦典籍中最早關于井田制的材料。但有的研究者認為,這是孟子根據井田制的傳聞,為了宣傳仁政的政治理想而勾畫出來的,其中包含了某些真實的歷史情景,也有孟子的理想成分。
?
【注釋】①率土之濱:四海之內。②十一:指稅率十分抽一。③經界:井田的界劃丈量。經,即界劃丈量。界,指溝田之類的界限。④慢:打亂。
?
3.勞動者不愿在井田上耕作
?
〔材料一〕正月,令農始作,服于公田農耕,及雪釋,始耕焉……均地分力,使民知時也。民乃知時日之早晏,日月之不足,饑寒之至于身也。是故夜寢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為而不倦,民不憚勞苦。故不均之為惡也,地利不可盡,民力不可憚;不告之以時,而民不知;不道①之以事,而民不為。
?
──《管子·乘馬》
?
〔材料二〕今以眾地②者,公作則遲,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則速,無所匿遲也。
?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審分》
?
【解讀】1.“均地分力”,即把土地分配到個體,可以極大地提高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2.共同耕作(指在井田上勞動)的不利之處是人們沒有積極性,“有所匿其力也”。春秋時期,井田制日趨瓦解,均地分力的個體耕作逐漸取代了在井田上的集體勞動,共耕井田(公田)時,勞動者沒有生產積極性,“不告之以時,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為。”而“均分地力”可以使“父子兄弟不忘其功,為而不倦,民不憚勞苦。”這反映了周代土地國有制即井田制遭到破壞,土地私有制產生的情景。
?
【注釋】①道:通“導”。②地:用作動詞,耕地。4.各國的稅制改革
?
〔材料一〕初稅畝,非禮也。谷出不過籍①,以豐財也。
?
──〔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五年》
?
〔材料二〕初稅畝。初者何?始也。稅畝者何?履畝而稅也。
?
──〔戰國〕公羊高《公羊傳·宣公十五年》
?
〔材料三〕桓公曰:“伍鄙②若何?”管子對曰:“相地而衰征③,則民不移;政不旅舊④,則民不偷⑤;山澤各致其時,則民不茍;陵阜陸⑥,井田疇均,則民不憾;無奪民時,則百姓富,犧牲不略⑦,則牛羊遂。”
?
──〔春秋〕左丘明《國語·齊語》
?
〔材料四〕鄭子產作丘⑧賦。國人謗之,曰:“其父死于路,己為蠆尾⑨。以令于國,國將若之何?”子寬⑩以告。子產曰:“何害?茍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聞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濟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詩》曰:‘禮義不愆,何恤于人言。’吾不遷矣。”
?
──〔春秋〕左丘明《左傳·昭公四年》
?
〔材料五〕秦簡公七年,初租禾。
?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一五《六國年表》
?
【解讀】《公羊傳》亦稱《公羊春秋》或《春秋公羊傳》,《春秋》三傳之一,對了解春秋歷史有一定參考價值。
?
以上材料顯示了春秋戰國的稅制改革。1.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無論公田、私田都要按畝收稅。2.齊國實行“相地而衰征”,即依據土地的肥瘠、面積大小和產物的多少,確定賦稅的等級,統一收稅。3.公元前538年,子產在鄭國“作丘賦”,即以丘為單位出一定數量的軍賦,丘中人各按所耕田數均分。4.公元前408年,實行“初租禾”,這是與魯國“初稅畝”相似的改革,但在時間上比魯國遲了180年。春秋戰國的稅制改革是由于生產力發展而引發的社會變革的結果。當時進行稅制改革的還有晉國“作爰田”、楚國“量入修賦”等。
?
各國稅制改革的一個共同特點是淡化公田和私田的界限,將公田和私田合并為一,按畝統一收稅。這種新稅制事實上承認了土地私有,有利于調動土地所有者經營土地的積極性,促進生產的發展。雖然稅制改革受到了保守派的非議,如有人罵子產:“其父死于路,己為蠆尾”,但稅制改革順應了社會發展的潮流,有利于社會進步。
?
【注釋】①籍:借用民力助耕公田。②伍鄙:伍,古代士兵五人或居民五家之稱。鄙,周代地方組織單位之一,五百家為鄙。伍鄙,泛指人民。③衰征:衰,等差,衰征,有等差的征收。④旅舊:旅同“拒”。舊,故舊,老人。⑤偷:茍且。⑥墐:溝上的路。⑦略:奪。⑧丘:古代田地的區劃。《周禮·地官·小司徒》:“四邑為丘”。鄭玄注:“方四里”。⑨蠆尾:蝎子尾巴,有毒,能蟄人,以此比喻子產作丘賦害人。⑩子寬:鄭國大夫渾罕的字。愆:過錯。遷:改。
?
5.李悝變法
?
〔材料一〕魏文侯問李克①曰:“為國如何?”對曰:“臣聞為國之道,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文侯曰:“吾賞罰皆當,而民不與,何也?”對曰:“國其有淫民乎?臣聞之曰: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
?
──〔西漢〕劉向《說苑·政理》
?
〔材料二〕是時李悝為魏文侯作盡地力之教。以為地方百里,提封②九萬頃,除山澤、邑居參分去一,為田六百萬畝。治田勤謹,則畝益三升;不勤則損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減,輒為栗百八十萬石矣。
?
又曰:糴③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故甚貴與甚賤,其傷一也。善為國者,使民毋傷而農益勸……是故善平糴者……故雖遇饑饉水旱,糴不貴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補不足也。行之魏國,國以富強。
?
──〔東漢〕班固《漢書》卷二四《食貨志》
?
〔材料三〕(李)悝撰次諸國法,著法經。以為王者之政莫急于盜賊,故其律始于《盜》、《賊》:盜、賊須劾捕,故著《網》、《捕》二篇。其輕狡、越城、博戲、借假、不廉,淫侈、制,以為《雜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減。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
?
──〔唐〕房玄齡《晉書》卷三〇《刑法志》
?
【解讀】《說苑》是劉向輯錄西漢皇室和民間藏書中的有關資料,加以選擇、分類、整理而成的雜著類編,對了解先秦及漢代的歷史有一定參考價值。《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斷代史,其體例比《史記》更完備,是了解西漢歷史的重要史書。《晉書》是唐貞觀年間編修的史書,對研究兩晉十六國的歷史有重要參考價值。
?
以上材料顯示了李悝變法的主要內容:1.廢除傳統的世卿世祿制,選賢任能。2.頒布“盡地力”的教令,鼓勵農民積極進行農業生產,充分發揮土地的潛力,把所有可耕之地全部加以利用,增加糧食產量。3.實行平糴法,即豐年時由國家平價收進糧食,不要使糧食太賤;荒年時由國家平價出售糧食,不使糧食太貴,這樣由國家調節,避免“傷民”或“傷農”。4.制定刑法,建立法律制度。
?
在戰國變法中,李悝在魏國的變法最早。李悝變法要求廢除貴族特權,頒布盡地力之教,發展農業生產。《事物紀原·水利調度部》說:“井田廢,溝洫堙,水利所以作也,本起于魏李悝。”可知李悝曾對過去井田阡陌溝洫遺跡進行清理,要求農民按照新的土地占有狀況重新規劃水道。李悝制定的《法經》是一部保護私有財產和維護封建社會秩序的法律。后來的秦律和漢律,就是以《法經》為基礎擴充修訂而成的。李悝變法取得成功,魏國很快富強起來,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
?
【注釋】①李克:即李悝。②提封:國內,四境之內。③糴:買入糧食。
?
6.吳起變法
?
〔材料一〕昔者吳起教楚悼王以楚國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眾,若此則上①主而下虐民,此貧國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絕滅百吏之祿秩,損不急之枝官,以奉選練之士②。”悼王行之期年而斃矣,吳起支解于楚。
?
──〔戰國〕韓非《韓非子·和氏》
?
〔材料二〕吳起為楚悼罷無能,廢無用,損不急之官,塞私門之請,壹楚國之俗:南攻揚越,北并陳、蔡,破橫散縱,使馳說之士無所開其口。功已成矣,卒支解。
?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三》
?
【解讀】《戰國策》是按國別編排的史料匯編,輯錄了戰國時期縱橫家和謀士的游說之辭和各種計謀的故事。是研究戰國史的重要資料。
?
材料顯示了吳起變法的主要內容:①廢除貴族特權,封君三世而收其爵祿。②整頓吏治,精簡機構。把節省下來的經費用作“選練之士”的俸祿。③破除游說之士。楚悼王死后,吳起被殺。吳起最初在魏國被用為將,任西河守,治軍有方,后到楚國,受到楚悼王重用,任令尹,主持變法。吳起變法主要進行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勢力的激烈反對,楚悼王死后,吳起被殺,變法隨之失敗。
?
【注釋】①偪:同“逼”。②選練之士:智能之士。
?
7.商鞅變法
?
〔材料一〕孝公既用衛鞅①,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鞅曰:“疑行②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③之行者,固見非于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④于民。愚者暗于成事⑤,知者見于未萌⑥。民不可與慮⑦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曰:“善!”甘龍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⑧而民安之。”衛鞅曰:“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⑨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⑩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杜摯曰:“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衛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六八《商君列傳》
?
〔材料二〕夫商君為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戰,是以兵動而地廣,民休而國富,故秦無敵于天下。
?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三》
?
〔材料三〕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斗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六八《商君列傳》
?
〔材料四〕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而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
?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六八《商君列傳》
?
【解讀】1.圍繞要不要變法,商鞅與反對變法的甘龍、杜摯進行了激烈的辯論,提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變法指導思想,并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2.在經濟上,“為田開阡陌封疆”,即打破原有的土地界限,以法律形式重新確立土地占有制度。3.獎勵耕織,發展生產,凡致力于耕織而生產粟帛較多的家庭,可以免除徭役;從事工商以及不事生產而貧困者,本人及其妻、子都要罰做奴婢。4.獎勵軍功,“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廢除世卿世祿制,“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5.建立集權制度,在全國普遍推行縣制,對百姓實行什伍制,相互監督,嚴格管理。6.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鄉邑大治”。
?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最徹底的變法。經過變法,秦國確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獎勵耕戰的政策,使秦國經濟發展,軍事實力強盛,成為戰國的強國之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秦惠公即位,公子虔等捏造罪名,告商鞅謀反,秦惠公將商鞅車裂。商鞅雖死,但其變法行之既久,深入人心,正如韓非所說:“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敗也。”
?
【注釋】①衛鞅:即商鞅,因出身于衛,亦稱衛鞅。②疑行:行動猶豫不決。③高人:高出常人。④敖:通“謷”,詆毀。⑤暗于成事:對已成功的事情看不清楚。⑥知:同“智”。未萌:未開始,未發生。⑦慮:謀劃。⑧習:習慣。⑨溺:沉浸。⑩五伯:即春秋五霸。制:墨守。牧司:糾舉揭發。同賞:即皆賜爵一級。率:一定的標準。僇力:亦作“戮力”。收孥:沒收妻子為官奴婢。屬籍:宗室公族的簿籍。芬華:尊貴榮華。說:通“悅”。鄉、邑、聚:皆居民單位。
?
8.屯田制
?
〔材料一〕是歲(196年)用棗祗、韓浩等議,始興屯田。
?
裴注引《魏書》曰:自遭荒亂,率①乏糧谷。諸軍并起,無終歲之計,饑則寇略,飽則棄馀,瓦解流離,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袁紹之在河北,軍人仰食桑椹。袁術在江、淮,取給蒲蠃②。民人相食,州里蕭條。公曰:“夫定國之術,在于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③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歲乃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於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積谷。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滅群賊,克平天下。
?
──〔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卷一《武帝紀》
?
〔材料二〕且魏、晉雖道消之世,猶削百姓不至于七八,持官牛田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與官中分,百姓安之,人皆悅樂。
?
──〔唐〕房玄齡《晉書》卷一〇九《慕容皝載記》
?
〔材料三〕魏武故事載令曰:故陳留太守棗祗,天性忠能。始共舉義兵,周旋④征討。后袁紹在冀州,亦貪祗,欲得之。祗深附於孤,使領東阿令。呂布之亂,兗州皆叛,惟范、東阿完在,由祗以兵據城之力也。后大軍糧乏,得東阿以繼,祗之功也。及破黃巾定許,得賊資業。當興立屯田,時議者皆言當計牛輸谷⑤,佃科以定。施行后,祗白以為僦⑥牛輸谷,大收不增谷,有水旱災除,大不便。反覆來說,孤猶以為當如故,大收不可復改易。祗猶執之,孤不知所從,使與荀令君⑦議之。時故軍祭酒侯聲云:“科取官牛,為官田計。如祗議,于官便,于客不便。”聲懷此云云,以疑令君。祗猶自信,據計畫還白,執分田之術。孤乃然之,使為屯田都尉,施設田業。其時歲則大收,后遂因此大田⑧,豐足軍用,摧滅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祗興其功,不幸早沒,追贈以郡,猶未副⑨之。今重思之,祗宜受封,稽留至今,孤之過也。祗子處中,宜加封爵,以祀祗為不朽之事。
?
──〔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卷一六《任峻傳》
?
〔材料四〕是歲(咸熙元年,264年),罷屯田官以均政役,諸典農皆為太守,都尉皆為令長。
?
──〔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卷四《陳留王紀》
?
【解讀】《三國志》是記述魏、蜀、吳三國史實的史書,對研究漢末三國的歷史有重要參考價值。
?
以上材料顯示了曹魏屯田的情況:1.屯田的背景。東漢末年連年戰亂,社會生產遭到極大破壞,糧食缺乏,許多軍閥因為沒有糧食而在戰爭中失利,“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為了解決軍糧問題,曹操采納部下棗祗、韓浩等人的建議,于196年實行屯田。2.屯田的剝削方式。采用“分田之術”:即按產量分成收租的辦法。當時規定,屯田民用官牛者,官收其產量的六成,民得四成;不用官牛者,官民各半。3.屯田的效果。屯田的當年便得谷百萬斛,“所在積谷。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4.曹魏末年,罷屯田。
?
屯田制是曹魏實行的一項重要的土地制度。屯田有民屯和軍屯兩大類。民屯是將流民組織起來,采用軍事管理的方式,進行耕種。曹魏于中央政府設大農,統領全國屯田事務,后復稱大司農。郡置佃農中郎將、佃農校尉等官,縣置典農都尉,下領典農丞、屯司馬,每個屯司馬掌管50名屯田客。屯田客被束縛在土地上,不得隨意離開。雖然屯田的農民人身不自由,所受的剝削亦很沉重,但在漢末三國戰亂的環境中,屯田制保證了勞動者在較為安定的條件下進行生產,而且在屯田之初,農民主要從事耕作,其他負擔并不多。屯田保證了軍糧的供應,促進了北方農業的恢復和發展。
?
【注釋】①率:大多。②蒲蠃:蚌蛤。③急農:把農業放在首位。秦孝公用商鞅變法,獎勵耕戰,使秦國強盛。④周旋:回轉,在一起共事。⑤計牛輸谷:指按屯田民租用官牛的數目以定租額。⑥僦:租賃。⑦荀令君:即荀彧,當時荀彧為守尚書令,故稱令君。⑧大田:大興屯田。⑨副:相稱。
?
9.三國的軍屯
?
〔材料一〕魏國既建……(司馬懿)遷為軍司馬,言于魏武曰:“昔箕子陳①謀,以食為首。今天下不耕者蓋二十余萬,非經國遠籌也。雖戎甲未卷②,自宜且耕且守。”魏武納之,于是務農積谷,國用豐贍③。
?
──〔唐〕房玄齡《晉書》卷一《宣帝紀》
?
〔材料二〕時欲廣田畜谷,為滅賊資,使艾行陳④、項⑤已東至壽春⑥。艾以為“田良水少,不足以盡地利,宜開河渠,可以引水澆溉,大積軍糧,又通運漕之道。”乃著《濟河論》以喻其指。又以為“昔破黃巾,因為屯田,積谷于許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軍征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以為大役。陳、蔡⑦之間,土下田良,可省許昌左右諸稻田,并水東下。令淮北屯二萬人,淮南三萬人,十二分休⑧,常有四萬人,且田且守。水豐常收三倍于西,計除眾費,歲完五百萬斛以為軍資。六七年間,可積三千萬斛于淮上,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以此乘吳,無往而不克矣。”宣王善之,事皆施行。
?
──〔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卷二八《鄧艾傳》
?
〔材料三〕先帝戰士,不給他役,使春惟知農,秋惟收稻,江渚有事,責其死效。今之戰士,供給眾役,廩賜不贍。
?
──〔西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卷六一《陸凱傳》
?
〔材料四〕(赤烏)八年(242年)……使校尉陳勛作屯田,發屯兵三萬鑿句容⑨中道,至云陽西城⑩通吳、會船艦,號破崗瀆。
?
──〔唐〕許嵩《建康實錄》卷二
?
〔材料五〕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于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
──〔西晉〕陳壽《三國志·蜀書》卷三五《諸葛亮傳》
?
【解讀】《建康實錄》是唐人許嵩編著的以記載建康為中心的六朝史實,對了解漢末至南朝的歷史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
三國時期,魏、蜀、吳都實行過軍屯。1.司馬懿建議曹操實行軍屯。軍屯完全按照軍事編制進行,基層組織稱“屯”或稱“營”,“營六十人,且佃且守”。(《晉書·食貨志》)2.曹魏軍屯規模最大而且最有成效的是鄧艾在淮南的屯田。參加屯田的士兵多達5萬人,年收入糧食五百萬斛。3.東吳軍屯的規模也很大,還興修了著名的破崗瀆。開鑿破崗瀆的目的在于解決建業和三吳的航道,確保三吳的糧食和軍用物資順利運達建業。4.諸葛亮在北伐過程中,為解決后方與前線路途遙遠,運糧不便而興辦屯田。
?
三國時期的軍屯是屯田的重要組成部分。軍屯以士兵為主,也包括士兵的家屬。曹操為牢固控制士兵,實行質任制度,即將士兵的家屬作為人質集中起來進行管理,并讓他們從事屯田。軍屯保障了軍隊的糧草供應,減輕了政府的負擔。曹魏末年廢除了屯田,但軍屯仍然存在。東晉初年,對軍屯仍很重視。王敦之亂后,因“是時天下凋敝,國用不足”,大臣溫嶠提出擴大軍屯的建議。
?
【注釋】①陳:陳述。②卷:卷起來,意為結束。③贍:充裕、足夠。④陳:今河南淮陽。⑤項:今河南沈丘。⑥壽春:今安徽壽春。⑦蔡:今河南上蔡。⑧分休:即輪休。十二分休即每個士兵在不打仗的時候每年有4/5的時間從事農業勞動,1/5的時間進行戍衛或軍事訓練。⑨句容:今江蘇句容。⑩云陽西城:今江蘇丹陽西南延陵鎮。會:今浙江紹興。堵:垣墻。安堵,安居如垣墻。
?
10.占田制
?
〔材料一〕其官品第一至于第九,各以貴賤占田,品第一者占五十頃,第二品四十五頃,第三品四十頃,第四品三十五頃,第五品三十頃,第六品二十五頃,第七品二十頃,第八品十五頃,第九品十頃。而又各以品之高卑蔭其親屬,多者及九族①,少者三世②。宗室、國賓、先賢之后及士人子孫亦如之。而又得蔭人以為衣食客及佃客,品第六已上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二人,第九品……一人。其應有佃客者,官品第一第二者佃客無過五十戶,第三品十戶,第四品七戶,第五品五戶,第六品三戶,第七品二戶,第八品第九品一戶。
?
──〔唐〕房玄齡《晉書》卷二六《食貨志》
?
〔材料二〕又制戶調之式:丁男之戶,歲輸絹三匹,綿三斤,女及次丁男為戶者半輸。其諸邊郡或三分之二,遠者三分之一。夷人輸布,戶一匹,遠者或一丈。男子一人占田七十畝,女子三十畝。其外丁男課田五十畝,丁女二十畝,次丁男半之,女則不課。男女年十六已上至六十為正丁,十五已下至十三、六十一已上至六十五為次丁,十二已下六十六已上為老小,不事。遠夷不課田者輸義米,戶三斛,遠者五斗,極遠者輸算錢,人二十八文。
?
──〔唐〕房玄齡《晉書》卷二六《食貨志》
?
〔材料三〕凡民丁課田,夫五十畝,收租四斛,絹三匹,綿三斤。
?
──〔唐〕徐堅《初學記》卷二七寶器部引《晉故事》
?
〔材料四〕(張輔)初補藍田③令,不為豪強所屈。時強弩將軍龐宗,西州大族,護軍趙浚,宗婦族也,故僮仆放縱,為百姓所患。輔繩之,殺其二奴,又奪宗田二百頃以給貧戶,一縣稱之。
?
──〔唐〕房玄齡《晉書》卷六〇《張輔傳》
?
【解讀】《初學記》是唐代編輯的類書,取材于群經諸子、歷代詩賦及唐初諸家作品,保存了許多古代典籍的零篇單句。
?
曹魏后期廢除了屯田制。西晉實行占田、課田制。材料顯示了這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1.品官占田及蔭族、蔭客制。其中一品官占田五十頃,依次每品遞減五頃,至第九品占田十頃。與官僚占田并行的是依據九品蔭戶、蔭客的數目,自一品蔭五十戶至九品蔭一戶不等。蔭衣食客的數目,自一品蔭三人至九品蔭一人不等。蔭親屬亦按品第高低,“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2.農民占田課田。這是將土地和繳納田租結合在一起的制度。規定男子占田70畝,女子30畝,丁男(男女16歲至60歲為正丁)課田50畝,丁女20畝,次丁(男女13歲至15歲,61歲至65歲為次丁)男半之,女則不課。課田數是國家征收田租的畝數,收租4斛,每畝平均8升。邊遠少數民族居民不課田,交一定數量的米。3.戶調制。這是按戶征收的實物稅。丁男為戶主,每年交絹3匹,綿3斤。
?
西晉的占田制,對官僚而言,其占田數字遠遠高于農民,并允許其蔭客蔭親屬,說明封建政府處處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但又規定了按品占田蔭客的限量,具有企圖遏制官僚貴族肆無忌憚兼并土地和人口的意圖。對農民而言,占田制承認農民自有的土地,并規定了農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額與課田數額,與在屯田制下人身不自由的狀況相比,農民獲得了有利于發展的社會環境,有助于提高生產的積極性。當然,在占田令、戶調制實行過程中,官僚貴族依然大肆強占土地,如材料四所說,藍田豪強龐宗霸占土地二百頃。龐宗雖然被查處,但占田制沒有根本解決土地兼并問題。正如西晉大臣束皙所說:“今天下千城,人多游食,廢業占空,無田課之實。較計九州,數過萬計。”(《晉書·束皙傳》)
?
【注釋】①九族:指本身以上的父、祖、曾祖、高祖和以下的子、孫、曾孫、玄孫。②三世:指祖孫三代。③藍田:今陜西藍田。
?
11.均田制
?
〔材料一〕(太和)九年(485年),下詔均給天下民田:
?
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畝,婦人二十畝,奴婢依良。丁牛一頭受田三十畝,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還受之盈縮。
?
諸民年及課則受田,老免及身沒則還田。奴婢、牛隨有無以還受。
?
諸桑田不在還受之限,但通入倍田分。于分雖盈,沒則還田,不得以充露田之數。不足者以露田充倍。
?
諸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給田二十畝,課蒔①余,種桑五十樹,棗五株,榆三根。非桑之土,夫給一畝,依法課蒔榆、棗。奴各依良。限三年種畢,不畢,奪其不畢之地。于桑榆地分雜蒔余果及多種桑榆者不禁。
?
諸應還之田,不得種桑榆棗果,種者以違令論,地入還分。諸桑田皆為世業,身終不還,恆從見口。有盈者無受無還,不足者受種如法。盈者得賣其盈,不足者得買所不足。不得賣其分,亦不得買過所足。諸麻布之土,男夫及課,別給麻田十畝,婦人五畝,奴婢依良。皆從還受之法。
?
諸有舉戶老、小、癃②、殘無授田者,年十一已上及癃者各授以半夫田,年逾七十者不還所受,寡婦守志者雖免課亦授婦田。
?
諸還受民田,恆以正月。若始受田而身亡,及賣買奴婢牛者,皆至明年正月乃得還受。
?
諸土廣民稀之處,隨力所及,官借民種蒔。役有土居者,依法封授。
?
諸地狹之處,有進丁受田而不樂遷者,則以其家桑田為正田分,又不足不給倍田,又不足家內人別減分。無桑之鄉準此為法。樂遷者聽逐空荒,不限異州他郡,唯不聽避勞就逸。其地足之處,不得無故而移。
?
……諸宰民之官,各隨地給公田,刺史十五頃,太守十頃,治中別駕各八頃,縣令、郡丞六頃。更代相付。賣者坐如律。
?
──〔北齊〕魏收《魏書》卷一一〇《食貨志》
?
〔材料二〕魏初不立三長,故民多蔭附。蔭附者皆無官役,豪強征斂,倍于公賦。十年,給事中李沖上言:“宜準古,五家立一鄰長,五鄰立一里長,五里立一黨長,長取鄉人強謹者。鄰長復一夫,里長二,黨長三。所復復征戍,余若民。三載亡愆③則陟用④,陟之一等。
?
其民調,一夫一婦帛一匹,粟二石。民年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婦之調;奴任耕,婢任績者,八口當未娶者四;耕牛二十頭當奴婢八。其麻布之鄉,一夫一婦布一匹,下至牛,以此為降。大率十匹為工調,二匹為調外費,三匹為內外百官俸,此外雜調。民年八十已上,聽一子不從役。孤獨癃老篤疾貧窮不能自存者,三長內迭養食之。”
?
……初,百姓咸以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計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內安之。
?
──〔北齊〕魏收《魏書》卷一一〇《食貨志》
?
〔材料三〕當時四海晏清,八荒⑤率職⑥,縹囊紀慶⑦,玉燭調辰⑧,百姓殷阜⑨,年登俗樂。鰥寡不聞犬豕之食,⑩獨不見牛馬之衣。
?
……于時國家殷富,庫藏盈溢,錢絹露積于廊者,不可較數。
?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卷四《法云寺》
?
【解讀】《魏書》是記載北魏歷史的史書,是研究北朝歷史的重要史料。《洛陽伽藍記》是記載北魏國都洛陽佛教寺廟興衰的地理著作。伽藍是梵文“僧伽藍摩”的簡稱。該書不僅描述寺院的沿革、景觀,還記述了北魏全盛時洛陽手工業、商業的情景,以及北魏的政治歷史事件、社會經濟和社會風俗人情,還揭露了統治者驕奢淫逸的生活,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
北魏實行均田制。材料顯示了均田制的主要內容:1. 15歲以上男子受露田40畝,女子20畝。另有倍田40畝,以備休耕。需要休耕兩年的,再加40畝。露田不得買賣,人身死或年滿60將露田歸還官府。2.受桑田20畝,在所受桑田上須種桑樹50株,棗樹5株,榆樹3株。所受桑田身死不還,傳給子孫。在易于種麻的地區,令給麻田10畝。3.擁有奴婢者可與普通民戶同樣受田,人數不限。耕牛每頭受露田30畝,限4牛。牛死或出賣后還田。4.在人多地少的地方,居民可向空荒處遷移,土地多處不得隨意遷移。5.地方官受與公田,刺史15頃,太守10頃,治中、別駕8頃,縣令、郡丞6頃。如調任或免官,將田移交下任,不許轉賣。6.實行三長制。均田制是按戶口來分配土地的,必須建立在基層行政系統對戶籍行使有效管理的基礎上。三長即鄰長、里長、黨長。五家立一鄰長,五鄰立一里長,五里立一黨長。三長的職責是檢查戶口,審定戶籍,分配土地和征發徭役、兵役。7.頒布租調制。規定一夫一婦每年向官府交納粟二石、帛一匹。15歲以上未婚男女或從事耕織的奴婢8人、耕牛20頭,都交納與一夫一婦相同的租調。8.實行均田制后,北方社會經濟得到發展。
?
均田制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均田制能夠得以實施,首先是當時北方存在大量無主荒地。其次,北魏建國后,皇權比較穩定,馮太后和魏孝文帝堅持改革,信心堅定,不斷排除阻力,使均田制得以推行。在均田制中所受的桑田,為什么規定必須種植桑、棗、榆等樹木,而不能種植其他農作物呢?這與農民從事自給性生產有關。魏晉南北朝時期,氣候多變異常,尤其北方,干旱少雨,自然災害頻發,種植桑、棗、榆有利于農民度過饑荒,桑椹、棗、榆莢均可食用,榆樹成材較快,是農民經常使用的建材。
?
在均田制下,農民所受的剝削,比魏晉的田租戶調有所減輕。北魏一夫一婦受露田60畝,(男40畝,婦20畝)桑田20畝,納租調,“一夫一婦帛一匹,粟二石”。而曹魏時,“收田租,畝四升(如40畝,則應為二石四斗),絹二匹,綿二斤;”西晉占田課田交納:“夫五十畝,收租四斛(即四石),絹三匹,綿三斤。”
?
總之,北魏均田制、三長制和租調制的實施,使農民獲得了一定數量的可耕土地,提高了生產的積極性,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相對穩定,開墾的荒地增多,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
【注釋】①蒔:種植。②癃:手足不靈活之病。③愆:過失。④陟用:升遷。⑤八荒:八方荒遠之地。⑥率職:遵循職守。指歸順臣服。⑦縹囊紀慶:文獻記載了當時國家的吉慶。縹囊:盛書袋。這里指文獻。⑧玉燭調辰:四時風調雨順。玉燭:《爾雅·飾天》:“四時和謂之玉燭。”⑨殷阜:賦予。⑩焭:沒有兄弟的人。
?
12.隋唐均田制下徭役制度的發展
?
〔材料一〕隋文帝頒新令:男女三歲以下為黃;十歲以下為小;十七以下為中;十八以上為丁,以從課役①;六十為老,乃免。開皇三年②,乃令人以二十一歲成丁。
?
煬帝即位,戶日益多,男子以二十二歲成丁。
?
──〔唐〕杜佑《通典》卷七《食貨七·丁中》
?
〔材料二〕(開皇)十年五月,又以宇內無事,益寬徭役賦,百姓年五十者,輸庸③停放④。
?
──〔唐〕杜佑《通典》卷五《食貨五·賦稅中》
?
〔材料三〕凡丁歲役二旬⑤;無事則收其庸,每日三尺。
?
──〔唐〕李隆基《唐六典》卷三
?
【解讀】以上三條材料反映了隋唐徭役制度的一些具體規定和變化,其中《通典》所記兩條材料反映了隋代制度,《唐六典》顯示了唐代制度的變化。
?
1.隋代制度規定:成丁服役的年齡由北魏時期的15歲變為隋初的18歲,后又改為21歲,煬帝時改為22歲。入老免役的年齡由北魏時期的71歲變為60歲。這樣農民一生服役的時間就縮短了。2.隋代年過50的農民,可以用繳納庸(絹、帛等)的方式代替實際服役,力役征發更為靈活。但隋時這種輸庸代役有嚴格的年齡限定。3.唐代輸庸代役在隋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不再有年齡限制,更有利于減輕農民的勞役負擔,提高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
【注釋】①從課役:服徭役。②開皇:隋文帝的年號。開皇三年即公元583年。③輸庸:輸,繳納。庸,繳納實物(如絹、帛等)代替勞役稱為庸。④停放:停役放歸。⑤歲役二旬:每年服役20天。
?
13.唐后期與宋代土地私有制的發展
?
〔材料一〕開元①之季,天寶②以來,法令弛寬,兼并之弊,有逾③于漢成、哀④之間。
?
──〔唐〕杜佑《通典》卷二《食貨典·田制下》
?
〔材料二〕宋……田制不立⑤,圳⑥畝轉易⑦,丁口隱漏,兼并冒偽,未嘗考按⑧,故賦入之利視前代為薄⑨。
?
──〔元〕脫脫《宋史》卷一七四《食貨志上二·賦稅》
?
【解讀】1.唐代開元、天寶年間以后,我國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賦稅制度發生了顯著變化,均田制逐漸瓦解,唐王朝關于土地買賣的限制日益放松,相關法令寬松,造成土地兼并嚴重,當時人認為嚴重的程度超過了漢朝。2.唐代后期土地私有土地的發展趨勢使得宋代封建國家國有土地所有制無法如前朝那樣確立。私有土地的買賣,勞動人口的隱瞞、漏報,富豪之家的兼并欺詐,非常普遍。宋代朝廷對此采取了放任的政策,不再限制,事實上承認了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合法。由于國家不再直接控制大量土地和勞力,因此宋朝國家主要通過向私人土地所有者征收間接剝削額來供給國庫,而直接向農民征收的賦稅收入則比其前代要少。
?
【注釋】①開元:唐玄宗年號,共29年,時間為公元713—741年。②天寶:唐玄宗年號,共15年,時間為公元742—756年。③逾:超過。④漢成、哀:指漢成帝劉驁(公元前32年—公元前7年在位)和漢哀帝劉欣(公元前6年—公元前1年在位)。⑤田制不立:沒有確立國家控制的土地授受制度。⑥圳:田邊水溝。⑦轉易:轉賣易手。⑧未嘗考按:不曾追究查辦。⑨視前代為薄:比前代要少。
?
14.明后期以皇室、貴族瘋狂土地兼并為代表的大土地所有制的惡性發展
?
〔材料一〕明時……為民厲①者,莫如皇莊及諸王、勛戚、中官②莊田為甚。太祖賜勛臣公侯丞相以下莊田,多者百頃,親王莊田千頃。又賜公侯暨武臣公田,又賜百官公田,以其租入充祿……
?
憲宗即位,以沒入③曹吉祥④地為宮中莊田,皇莊之名由此始。其后莊田遍郡縣。給事中⑤齊莊言:“天子以四海為家,何必置立莊田,與貧民較利。”弗聽……
?
神宗賚予⑥過侈,求無不獲。潞王⑦、壽陽公主⑧恩最渥⑨。而福王⑩分封,括河南、山東、湖廣田為王莊,至四萬頃。群臣力爭,乃減其半……熹宗時,桂、惠、瑞三王及遂平、寧德二公主莊田,動以萬計,而魏忠賢一門,橫賜尤甚。蓋中葉以后,莊田侵奪民業,與國相終云。
?
──〔清〕張廷玉《明史》卷七七《食貨志一》
?
〔材料二〕蜀昔有沃野之說,然惟成都府屬,自灌抵彭十一州縣開堰灌田故名焉。近為王府有者什七,軍屯什二,民間僅什一而已。
?
──《明神宗實錄》卷四二一
?
〔材料三〕明后期勛戚、官員占地一覽表(引自黃冕堂《明史管見》)
?
時間
占地者姓名
地點
占地面積
資料出處
孝宗弘治元年、七年   嘉靖元年
建昌侯張延齡
涿州
18 455頃
《明孝宗實錄》卷196、210,《明世宗實錄》卷20
嘉靖二年
慶陽伯夏臣
不詳
13 800頃
《明世宗實錄》卷23
嘉靖四十年
景王朱載圳
湖廣
40 000頃
《明史》卷120《景恭王傳》、《潞簡王傳》、卷213《徐階傳》
萬歷十七年
潞王朱翊镠
湖廣
40 000頃
《明神宗實錄》卷531
萬歷三十九年
黔國公沐昌祚
云南固原
10 000頃
《明穆宗實錄》卷45《明神宗實錄》卷480
萬歷四十二年
福王朱常洵
湖廣
河南
山東
20 000頃
《明神宗實錄》卷518
萬歷年間
董其昌
松江
10 000頃
《民抄董官事實》
萬歷年間
富者
湖州
10 000頃
謝肇涮《西吳枝乘》
天啟元年
秦府承奉
官張清
陜西
10 000頃
《明熹宗實錄》卷10
天啟七年
瑞王朱常浩
陜豫
晉川
30 000頃
《明熹宗實錄》卷76
天啟七年
惠王朱常潤
湖廣
10 000頃
《明熹宗實錄》卷77
天啟七年
桂王朱常瀛
湖廣
10 000頃
《明熹宗實錄》卷77
天啟七年
魏忠賢
不詳
10 000頃
談遷《國榷》卷88
嘉靖二年
隆福寺等
宣府
1 300頃
《明世宗實錄》卷25
嘉靖三年
永福長公主
不詳
1 400頃
《明世宗實錄》卷44
嘉靖十年
吉王朱見浚
長沙
1 297頃
《嘉靖事例·議處吉府田租》
嘉靖三十四年
寧安公主客
不詳
1 154頃
《明世宗實錄》卷420
嘉靖三十七年
嘉善公主
薊州
2 595頃
《明世宗實錄》卷450
嘉靖四十四年
景恭王妃
寶坻
1 520頃
《明世宗實錄》卷550
嘉靖末年
徐階
松江
數十萬畝
《海瑞集》卷下《附錄·海忠介公傳》
隆慶元年
興都中官
湖廣
9 100頃
《明史》卷210《魏時亮傳》
隆慶二年
駙馬李和
不詳
2 800頃
《明穆宗實錄》卷27
萬歷五年
成國公
朱允禎
京畿
9 600頃
《明史》卷232《王國傳》
萬歷九年
壽陽長公主
不詳
4 990頃
《明神宗實錄》卷110、116
萬歷十年
晉王朱敏淳
大同
7 203頃
《明神宗實錄》卷126
萬歷十一年、十四年
德王兗
山東
黨州
章邱
2 840頃
(后保留1 370頃)
《明神宗實錄》卷135、170
萬歷二十二年
永寧長公主
不詳
2 500頃
《明神宗實錄》卷280
萬歷二十四年
太監張誠
不詳
數百所
《明神宗實錄》卷293
萬歷三十年
豪民
寶坻
1 300頃
《明神宗實錄》卷370
萬歷三十七年
寧壽公主
順天府
2 590頃
《明神宗實錄》卷459
天啟六年
肅寧伯魏良卿
獻縣
1 700頃
《明熹宗實錄》卷66、72
天啟六年
遂平長公主
不詳
7 786頃
《明熹宗實錄》卷70、73
天啟六年
寧德公主
不詳
7 786頃
《明熹宗實錄》卷70、73
明末
鄒望
無錫
3 000頃
黃邛《錫金識小錄》卷7
明末
范良彥
河南
1 000頃
鄭廉《豫變紀略》卷2
明末
秦王
陜西
8 992頃
康熙《陜西通志》卷9
?
【解讀】1.明代中葉以后,土地兼并之風越來越瘋狂,其中對自耕小農威脅和掠奪最厲害的就是皇室、貴族、勛臣和權勢宦官的莊田。特別是明憲宗以后出現皇莊,皇帝親自兼并,前代所無,標志著中國封建社會的土地兼并規模在明代達到了空前的程度。2.明后期兼并和土地集中更是惡性發展,遍及全國。宗室貴族占田動輒萬頃至數萬頃,材料二顯示蜀王一府就占去了成都平原70%的土地,材料三表明全國最肥沃的土地很大一部分都落入了宗室貴族手中,皇室、諸王、勛戚、顯貴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土地占有者。土地的高度集中必然造成大量自耕農破產,明末社會的兩極分化日益尖銳,是引發明末農民大起義的重要原因。
?
【注釋】①厲:禍患,虐害。②中官:宦官。③沒入:沒收。④曹吉祥:明英宗時大宦官,后因謀反被處死。⑤給事中:古代官名。明代給事中為皇帝近侍官,掌侍從、規諫、封駁、監察等事。⑥賚予:賞賜、賜予。⑦潞王:明穆宗第四子、明神宗同母弟朱翊镠的封號。⑧壽陽公主:明穆宗第三女。⑨恩最渥:渥,沾潤、濃厚;恩最渥,所受賞賜最為優厚。⑩福王:明神宗第三子朱常洵封號。桂、惠、瑞三王:桂王朱常瀛,明神宗第七子;惠王朱常潤,明神宗第六子;瑞王朱常浩,明神宗第五子。遂平、寧德二公主:遂平公主,明光宗第八女;寧德公主,明光宗第七女。魏忠賢:明熹宗時大宦官,專權擅政,肆虐天下。明思宗時被罷黜,自縊死。橫賜:超常肆意的賞賜。相終:共同終結。此句指莊田侵奪民業之害一直延續至明朝滅亡。蜀昔有……故名焉:四川昔日被稱為沃野,主要指的是成都府屬下自灌縣至彭縣十一州縣依靠都江堰灌溉的成都平原最肥沃的土地。
?
15.李自成農民軍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
?
〔材料一〕自成以虛譽①來群望②,偽為均田免糧之說,相煽誘③。
?
──〔明末清初〕查繼佐《罪惟錄》列傳三一《李自成傳》
?
〔材料二〕偽黨牛金星④教以慈聲惑眾,謂五年不征⑤,一民不殺,且有貴賤均田之制。于是人無固志⑥,山西郡縣望風解⑦。
?
──〔明末清初〕《罪惟錄》紀一七《毅宗烈皇帝·崇禎十七年春正月朔日》
?
〔材料三〕……賊走間,盛稱賊均田赦賑⑧等狀,于是望賊若渴,滿城結彩,或布或帛,不足,以色紙補之⑨。
?
──〔明末清初〕《罪惟錄》列傳一二中《朱之馮傳》
?
【解讀】《罪惟錄》,明清之際查繼佐撰。此書保存、記錄了許多明末史料和事跡,可補《明史》之不足。作者曾任職南明,站在明朝的立場上著述,對明末起義軍的態度是敵視的,但從他的記載中可以了解不少有關李自成起義軍的史事。
?
1.李自成起義軍確實提出過“均田免糧”的口號。2.由于明末土地高度集中,貧富兩極分化特別嚴重,農民賦役負擔尤為沉重,因此李自成起義軍的口號反映出了當時社會大眾的普遍愿望,深得農民群眾之心,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獲得了廣大人民的擁護。“均田免糧”的口號使各地望義軍若渴,這是李自成軍此后所向披靡的重要政治原因。
?
【注釋】①虛譽:虛名,不符實際的聲譽。②來群望:在群眾中制造聲望。③相煽誘:以此煽動誘惑。④牛金星:李自成的謀士。⑤征:征收稅糧。⑥固志:堅定的意志。⑦望風解:望風瓦解。⑧赦賑:赦免稅糧,賑濟貧民。⑨以色紙補之:用顏色彩紙補充代替結彩布帛。
?
16.戰國文獻中有關重農的論述
?
〔材料一〕后稷①曰:“所以務耕織者,以為本教②也。”是故天子親率諸侯耕帝籍田③,大夫士皆有功業④。是故當時⑤之務,農不見于國⑥,以教民尊地產⑦也。后妃率九嬪蠶⑧于郊,桑于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⑨絲繭之功,以力婦教也。是故丈夫不織而衣,婦人不耕而食,男女貿功⑩,以長生,此圣人之制也。
?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上農》
?
〔材料二〕神農之教曰:“士有當年而不耕者,則天下或受其饑矣;女有當年而不績者,則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親耕,妻親績,所以見致民利也。
?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愛類》
?
〔材料三〕有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緩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離。
?
──〔戰國〕孟軻《孟子·盡心下》
?
【解讀】小農經濟是封建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它的興衰,關系到封建經濟的繁榮和封建政權的安危。戰國是封建地主制經濟確立時期,穩定小農經濟十分重要。材料一、二均出自《呂氏春秋》,材料一引用后稷之語,強調致力于耕織是教化的根本。并說天子帶領諸侯耕種籍田,后妃率領九嬪到郊外養蠶,都是對農民進行教化,體現了圣人的法度。材料二則用神農的話指出男耕女織的重要性。為了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上,戰國時還有懲處離開土地的農民的法令。如《管子·治國篇》說“逃徙者刑”,說明對逃亡農民的處罰是很嚴厲的。《呂氏春秋·上農》說:“民不力田,墨及家畜”,意思是,百姓不盡力農耕就沒收其家產。材料所引孟子的話,是告誡統治者不要對農民過分征收,否則會造成農民餓死或離散。
?
【注釋】①后稷:周人的始祖,名棄。這里所引之言是古代農學家的假托。②本教:根本的教化。③籍田:古代供帝王舉行親耕儀式的田地。④功業:職事。這里指在舉行籍田之禮時需要完成的勞動。⑤時:農時。⑥國:都邑。⑦地產:土地的生產。⑧蠶:養蠶。⑨枲:麻的雄株。⑩貿功:交換勞動所得。當年:壯年,成年。績:績麻線。把麻纖維析成縷連接起來搓成線。致民利:給人民利益。殍:餓死。
?
17.漢初統治者重視農業
?
〔材料一〕(前元二年①)春正月丁亥,詔曰:“夫農,天下之本也,其開籍田,朕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②。”
?
──〔東漢〕班固《漢書》卷四《文帝紀》
?
〔材料二〕(前元二年九月)詔曰:“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務本而事末③,故生不遂。朕憂其然,故今茲親率群臣農以勸之。其賜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
──〔東漢〕班固《漢書》卷四《文帝紀》
?
〔材料三〕(后元二年④四月)詔曰:“朕親耕,后親桑,以奉宗廟粢盛、祭服,為天下先;不受獻,減太官,省徭賦,欲天下務農蠶,素有畜⑤積,以備災害。”
?
──〔東漢〕班固《漢書》卷五《景帝紀》
?
〔材料四〕三年春正月,詔曰:“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以為幣用,不識其終始。間歲或不登,意為末者眾,農民寡也。其令郡國務勸農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吏發民若取庸⑥采黃金、珠玉者,坐臧⑦為盜。二千石聽者,與同罪。”
?
──〔東漢〕班固《漢書》卷五《景帝紀》
?
【解讀】漢初統治者重視農業的情況。1.為表示政府對農業的重視,提倡男耕女織。漢初皇帝、皇后每年春天都參加籍禮、蠶禮,并向全國發布詔令,勸民耕織。2.減輕賦稅,讓農民安心生產。
?
在《漢書》中,有多處記載漢初皇帝“重農”、“勸農”的詔令,說明統治者認識到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生活的穩定對國家至關重要。漢初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穩定農民生活,大力發展農業,逐步改變了秦末戰亂所造成的經濟凋敝的局面。
?
【注釋】①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②粢盛:古代盛在祭器內以供祭祀的谷物。粢:谷類的總稱。③末:指商業。④后元二年:公元前142年。⑤畜:同“蓄”。⑥庸:通“傭”,雇工。⑦臧:通“贓”。
?
18.漢初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
?
〔材料一〕當孝惠、高后時,百姓新免毒①,人欲長幼養老。蕭、曹為相,填以無為,從②民之欲而不擾亂,是以衣食滋殖,刑罰用稀。
?
──〔東漢〕班固《漢書》卷二三《刑法志》
?
〔材料二〕孝惠帝元年,除諸侯相國法,更以參為齊丞相。參之相齊,齊七十城。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③,參盡召長老諸生,問所以安集百姓,如④齊故諸儒以百數,言人人殊,參未知所定。聞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使人厚幣請之。既見蓋公,蓋公為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推此類具言之。參于是避正堂,舍⑤蓋公焉。其治要用黃老術,故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
?
……參為漢相國,出入三年。卒,謚懿侯。子代侯。百姓歌之曰:“蕭何為法,⑥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⑦其清凈,民以寧一。”
?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五四《蕭相國世家》
?
【解讀】1.漢初,統治者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人民在相對安定的環境中從事生產,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2.曹參任齊國相,采用“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的治理方法,使齊國大治。任漢相國后,繼續執行“與民休息”、“清凈”治國的方針,受到百姓擁護。
?
漢初推行“與民休息”的治國方針,是由當時的社會條件決定的。由于秦末的戰亂,社會經濟遭到極大破壞,正如《漢書·食貨志》所說:“漢興,接秦之弊,諸侯并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為了改變社會局面,漢初統治者推行“與民休息”“無為而治”的方針,受到了良好的效果。漢初實行“與民休息”,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秦實行暴政而速亡的教訓,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使社會矛盾有所緩和,社會經濟發展,史稱“文景之治”。
?
【注釋】①蠚:蟲刺。②從:通“縱”。③富于春秋:指年紀輕。④如:而。⑤舍:住宿。⑥:明確。⑦載:乘、行。
?
19.漢代小農經濟的發展
?
〔材料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亡①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
?
──〔東漢〕班固《漢書》卷二四《食貨志》
?
〔材料二〕(陳平)少時家貧,好讀書,有田三十畝,獨與兄伯居。伯常耕田,縱②平使游學。平為人長美色。人或謂陳平曰:“貧何食而肥若是?”其嫂嫉平之不視家生產,曰:“亦食糠核③耳。”
?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五六《陳丞相世家》
?
〔材料三〕(龔)遂見齊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儉約,勸民務農桑,令口種一樹榆,百本薤、五十本蔥、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雞。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④曰:“何為帶牛佩犢!”春夏不得不趨田畝,秋冬課收斂,益蓄果實菱芡⑤。勞來⑥循行,郡中皆有蓄積,吏民皆富實。
?
──〔東漢〕班固《漢書》卷八九《龔遂傳》
?
【解讀】1.西漢實行重農政策,小農經濟發展,到漢武帝初年,國家已出現富足局面。2.材料二表明陳平家有30畝地,其兄耕種,即可滿足一家生活。3.材料三講龔遂勸農之事,表明在正常年景下,經過農民的辛勤勞動,可以過上自給自足的生活。
?
西漢統治者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小農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耕地面積擴大,人口增加,據學者研究,漢代每畝產量相當于現代每市畝產70公斤左右。(參見寧可主編《中國經濟發展史》第1冊,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年版)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國家實力增強。
?
【注釋】①亡:通“無”。②縱:聽任。③糠核:指粗劣的飲食。④犢:小牛。⑤菱芡:菱,菱角。芡,即芡實,可食用。⑥勞來:勸勉、慰問。
?
20.唐統治者重視農業
?
〔材料一〕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夫不失時者,在人君簡靜乃克致耳。若兵戈屢動,土木不息,而欲不奪農時,其可得乎?
?
……國以民為本,人以食為命,若禾黍不登,則兆庶非國家所有……今省徭賦,不奪其時,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則富矣。
?
──〔唐〕吳兢《貞觀政要》卷八《論務農》
?
〔材料二〕(韋丹為容州刺史)教民耕織,止惰游,興學校,民貧自鬻者,贖歸之,禁吏不得略為隸。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種茶、麥,仁化大行。
?
──〔北宋〕歐陽修《新唐書》卷一九七《韋丹傳》
?
【解讀】《貞觀政要》是記錄唐太宗論執政的言論集,對研究唐太宗思想的重要資料。《新唐書》記載了唐朝歷史,與《舊唐書》相比,增加了不少新史料,志的內容比較詳細,是研究唐代史的重要史料。
?
以上材料顯示了唐統治者對農業的重視。唐代的重農政策,通過各級官員貫徹執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唐代農業得到恢復和發展,與重農政策的推行有直接的關系。
?
21.元代恢復、發展生產的措施和農書的編撰
?
〔材料一〕中統①二年(1261)秋七月……敕懷孟②牧地聽民耕墾③……
?
中統三年夏四月……詔安輯④徐、邳⑤民,禁征戍軍士及勢官⑥,毋縱畜牧傷其禾稼桑棗。
?
中統四年秋七月……禁野狐嶺⑦行營民,毋入南、北口⑧縱畜牧,損踐桑稼……詔阿術⑨戒蒙古軍,不得以民田為牧地。
?
──〔明〕宋濂《元史》卷四、五《世祖紀一、二》
?
〔材料二〕圣天子⑩臨御天下,欲使斯民生業富樂而永無饑寒之憂,詔立大司農司,不治他事,而專以勸課農桑為務。行之五六年,功效大著民間,墾辟種藝之業,增前數倍。農司諸公又慮夫田里之人雖能勤身從事,而播殖之宜、蠶繰之節,或未得其術,則力勞而功寡,獲約而不豐矣。于是遍求古今所有農家之書,披閱參考,刪其繁重,摭其切要,纂成一書,目曰《農桑輯要》,凡七卷。
?
──〔元〕王磐《農桑輯要·序》
?
〔材料三〕世祖即位之初,首詔天下,國以民為本,民以衣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于是頒《農桑輯要》之書于民,俾民崇本抑末。
?
──〔明〕宋濂《元史》卷九三《食貨志一·農桑》
?
【解讀】以上三條材料,兩條來自《元史》,一條為元人王磐為《農桑輯要》所寫的序。《農桑輯要》,元世祖時司農司所編,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官修農書。全書共七卷,分典訓、耕墾、播種、載桑、養蠶、瓜菜、果實、竹木、藥草、孳畜等10目和歲用雜事一章,參照了前朝許多農書加以充實,還增添了不少新的材料。
?
1.元世祖中統年以前,華北中原不少地方的農田曾被改變成了牧場(如懷孟等地)。蒙古軍隊縱畜踐踏破壞農田的事情也頗常見,說明元朝建立以前蒙古統治者曾有過將游牧生產方式引進農耕地區的舉措。忽必烈即位后,對這些現象實行了制止,表明不管是哪個民族的統治者,要維護在中原農耕地區統治必須恢復并保護農業。2.元世祖充分認識到農業對政權的重要性,他推行的獎勵農耕,恢復生產的措施包括:將變成牧地的土地恢復為農田;招募鼓勵農民開墾;禁止官員、軍隊等踐踏毀壞農田等,這些舉措是卓有成效的。3.元世祖設立的管理農業的機構大司農司是得力的,五六年間農業生產就發展了數倍。元廷組織編寫《農桑輯要》的目的是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術和效率,對指導農業生產發揮了很大作用。
?
【注釋】①中統:元世祖忽必烈的年號,自1260至1264年。②懷孟:指懷孟州,今河南省沁陽。③聽民耕墾:允許百姓耕墾。④安輯:安撫聚集。⑤徐、邳:徐州與邳州,今江蘇省徐州和邳縣。⑥勢官:權勢官員。⑦野狐嶺:在今河北省張家口西北。⑧南、北口:居庸關南、北兩口,位于今北京昌平。⑨阿術:元朝大將,當時負責指揮對南宋作戰。⑩圣天子:指元世祖忽必烈。臨御:以帝王身份統治百姓。斯民:斯:代詞,這兒、這里之意。斯民:這(天下)百姓。生業:謀生之業。大司農司:元代管理、推廣農桑、水利、農村教育、義倉等農業事務的中央官署。勸課:勸:鼓勵、獎勵,課:考核。大著:著即著。大著:(功效)顯著。夫:代詞:這。獲約:收獲稀少。摭:摘取。王磐:元世祖時期官員。俾:使。崇本抑末:中國古代政治家常以農業為本,以工商業為末,崇本抑末即崇農抑商。
?
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
22.明代中后期蘇州絲織業中的資本主義萌芽
?
〔材料一〕(蘇州)生齒①最繁,恒產絕少,家杼軸②而戶纂③組④,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相依為命久矣。
?
──《明神宗實錄》卷三六一
?
〔材料二〕(蘇州)市民罔⑤籍田業,大戶張機為生,小戶趁織為活。每晨起,小戶數百人,嗷嗷相聚玄廟口,聽大戶呼織,日取分金饔飧⑥計。大戶一日之機不織則束手,小戶一日不就人織則腹枵⑦,兩者相資為生久矣。
?
──蔣以化《西臺漫記》卷四
?
【解讀】以上節選的兩段史料是研究明代中后期資本主義萌芽的重要資料,極具典型性。1.材料一顯示:明代中后期,在蘇州的絲織業中出現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現象。機戶是絲織業工場主,機戶是紡織工人,機戶雇傭機工進行規模化的絲織生產。2.材料二中所說的小戶,已不是為官府服勞役的工匠,而是與大戶(機房主)有雇傭關系的出賣勞動力的自由手工業者。他們喪失了任何生產資料,用自己的勞動來換取工資,生活完全靠從事手工勞動來維持。
?
這兩段史料說明,明代中后期,江南的絲織業中出現了手工工場主雇傭工人進行手工業生產的現象。這些機工已經完全喪失了生產資料,成為一無所有的勞動者,可以自由出賣勞動力。機戶與機工之間的關系沒有任何依附關系,是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僅僅是單純的貨幣關系。這種建立在雇傭關系基礎上的規模化生產的出現,說明在明代中后期江南的手工業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性質的生產關系。
?
【注釋】①生齒:指人口。②杼軸:織布機上的主要部件。③纂:赤色的絲帶。④組:寬絲帶。杼軸、纂組均指代絲織業生產。⑤罔:無,沒有。⑥饔飧:做飯菜。⑦腹枵:空腹,指饑餓。
?
23.明代張毅庵發家致富
?
毅庵祖家道中微,以酤酒①為業。成化②末年值水災,時祖居傍河,水淹入室,所釀酒盡敗,每夜出傾敗酒濯甕。一夕歸,忽有人自后而呼,祖回首應之,授以熱物,忽不見。至家燃燈燭之,乃白金一錠也。因罷酤酒業,購機③一張,織諸色④幣⑤,備極精工。每一下機,人爭鬻⑥之,計獲利當五之一。積兩旬,復增一機,后增至二十余。商賈所貨者,常滿戶外,尚不能應。自是家業大饒。后四祖繼業,各富至數萬金。
?
──〔明〕張瀚《松窗夢語》卷六《異聞記》
?
【解讀】《松窗夢語》八卷,明張瀚撰。張瀚(公元1513—1595年)字子文,號元洲,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進士,官至吏部尚書。該書是張瀚晚年追憶一生見聞經歷之作,全書八卷,分為三十三紀,內容比較豐富,既有歷官期間的一些措置,又有宦游之地的風土人情,以及當時農工商各業的現狀。由于作者久任地方和朝廷要員,許多事情都是他親身經歷和參與處理的,所記頗為真切,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
1.張毅庵是明代中期小商品生產者的代表,在受到水災的沖擊后,由賣酒業轉為絲織業。2.張毅庵從事絲織業后,獲利豐厚,積累了資金。3.由于利潤增長,供不應求,張毅庵利用積累的資金,擴大絲織業生產規模,織機由幾張增加到二十多張,形成較大規模的手工業工場。當時較大的織機,每張需要兩三人同時操作。二十多張織機,至少需要雇傭五六十人進行操作。在這種情況下,張毅庵本人成為機戶,雇傭手工業工人──機工進行生產,發家致富。
?
這段史料說明,明代中期,江南的絲織業在當時市場中具有發展潛力,當時杭州的絲織業手工工場已經發展起來了。在張毅庵的絲織業工場中,出現了機戶與機工的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說明明代中期在以杭州為代表的江南手工業部門中開始出現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萌芽。
?
【注釋】①酤酒:賣酒。②成化:明憲宗年號,公元1465—1487年。③機:織機。④紵:用苧麻為原料織成的粗布。⑤幣:繒帛。⑥鬻:購買。
?
24.明代施復夫妻發家致富
?
說這蘇州府吳江縣離城七十里,有個鄉鎮,地名盛澤。鎮上居民稠廣,土俗淳樸,俱以蠶桑為業……且說嘉靖①年間,這盛澤鎮上有一人,姓施,名復,渾家喻氏,夫妻兩口,別無男女。家中開張綢機,每年養幾筐蠶兒,妻絡夫織,甚好過活……施復是個小戶兒,本錢少,織得三四匹,便去上市出脫……自此之后,施復每年養蠶,大有利息,漸漸活動……幾年間,就增上三四張綢機,家中頗頗饒裕……且說施復是年蠶絲利息比別年更多幾倍。欲要又添張機兒,怎奈家中窄隘,擺不下機床……施復剛愁無處安機床,恰好間壁鄰家住著兩間小房,連年因蠶桑失利,嫌道住居風水不好,急切要把來出脫,正湊了施復之便……施復一面喚匠人修理,一面擇吉鋪設機床……夫妻依舊省吃儉用,晝夜營運。不上十年,就長有數千金家事。又買了左近一所大房居住,開起三四十張綢機,又討幾房家人小廝,把個家業收拾得十分完美。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八《施潤澤灘闕遇友》
?
【解讀】《醒世恒言》,四十卷,晚明馮夢龍(公元1574—1646年)纂輯。馮夢龍,字猶龍,又字子猶,別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顧曲散人、詞奴等,長洲(今江蘇蘇州)人。《醒世恒言》是“三言”之一,故事既來源于史傳,又出于歷代筆記、小說。作者通過這些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程度上,反映出了當時各種社會生活和人民的愿望,大膽地暴露、揭發了封建黑暗勢力的窮奢極欲,荒淫無恥的生活。
?
1.明代中后期,蘇州吳江縣盛澤鎮絲織業發達。2.當地的施復夫妻是小商品生產者的代表,經營絲織業為生。3.當時絲織業中小生產者中出現了兩極分化,有的破產,有的發家致富。4.隨著利潤的增長,施復利用積累的資金擴大生產規模,織機增加到三四十張,施復成為機戶,雇傭手工業者進行生產。
?
這段史料說明,明代中后期,蘇州的絲織業發達,施復夫妻經營絲織業,由小商品生產者轉變為雇傭較多機工的手工工場主,在機戶與機工之間出現了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說明明代中后期,在以蘇州為代表的江南手工業地區開始出現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萌芽。
?
【注釋】①嘉靖:明世宗年號,公元1522—1566年。
?
25.明代鄭灝雇人從事絲織業
?
里人①鄭灝……其家織帛工及挽絲傭各數十人。
?
──〔明〕陸粲《庚巳編》卷四
?
【解讀】《庚巳編》十卷,明陸粲撰。陸粲,字子余,又字浚明,吳郡長洲人,生于明孝宗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卒于世宗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少有文名,嘉靖五年中進士,選為翰林庶吉士,以才補工科給事中,后抗疏遭謫,念母乞歸,里居凡十八年,研心經史,學問宏博,著有《陸子余集》八卷等。《庚巳編》是其早年筆記,對當時的刑獄案件、社會新聞、奇人異行、祥瑞災變以及民俗等均有描述,極有參考價值。
?
明代中后期,蘇州人鄭灝經營絲織業,家中已經擁有數十名雇傭工人進行手工業生產,鄭灝是機戶,“織帛工”及“挽絲傭”都是雇傭工人,出現了機戶與機工的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兩者已經沒有人身依附關系,是純經濟關系。這種情況在當時已經不是個別現象,說明明代中后期,江南的以絲織業為代表的手工業部門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
【注釋】①里人:里是中國古代縣以下的基層行政單位,里人即指同里的人。
?
26.明代蘇州人潘璧成致富
?
蘇州有富民潘璧成……潘氏起機房織手,至名守謙者,始大富至百萬。
?
──〔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二十八《守土吏狎妓》
?
【解讀】《萬歷野獲編》三十卷,補遺四卷,明沈德符撰。沈德符(公元1578—1642年)字景倩,浙江嘉興人,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舉人。該書上自朝廷典章制度、治亂行失,下至山川風物,乃至文人學士的瑣事逸文等,均有詳細記載。
?
明代后期,蘇州富民潘璧成經營絲織業,開設手工業工場──機房,雇傭手工業工人進行絲織業生產,說明明代后期,在江南的手工業部門中出現了雇傭與被雇傭的資本主義生產性質的萌芽。
?
27.明代松江暑襪店
?
松江舊無暑襪①店,暑月間穿氈襪②者甚眾。萬歷③以來,用尤墩布④為單暑襪,極輕美。遠方爭來購之,故郡治西郊,廣開暑襪店百余家。合郡男婦,皆以做襪為生。從店中給籌取值,亦便民新務。
?
──〔明〕范濂《云間據目抄》卷二《紀風俗》
?
【解讀】《云間據目抄》五卷,明范濂撰。范濂,字叔子,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本書記松江掌故,分人物、風俗、祥異、賦役、土木五類,各為一卷。直書時事,于手工業、商業之繁榮及江南城市生活有較多反映,對地方官吏、鄉紳之惡行劣跡,尤加通詆,當時人有“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范君作《據目抄》而貪官污吏懼”的說法。
?
1.明代中后期,棉紡織業中心松江用尤墩布制成的單暑襪十分受歡迎,有市場。2.當時一些商人根據市場需求,利用雄厚的資金,紛紛開設暑襪店。商人將尤墩布分發給當地居民,這些居民都以做襪為生,商人直接支配暑襪的生產,計件付給工資。
?
這段史料說明這些商人成為了早期的資本家,做襪的居民成為了雇傭工人,商人與居民之間便形成了雇傭關系。說明在明代中后期,江南的手工業部門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
【注釋】①暑襪:夏天穿的單襪。②氈襪:冬天穿的厚襪。③萬歷:明神宗年號,公元1573—1619年。④尤墩布:以烏泥涇被為基礎而進行改良的細密、柔軟的三紗布。
?
28.明代廣東冶鐵業中的資本主義萌芽
?
廣東之為鐵冶于利固肥……凡韶、惠①等處系無主官山,產生鐵礦,先年節被本土射利奸民號山主礦主名色,招引福建上杭等縣無籍流徒,每年于秋收之際,糾集兇徒百千成群,越境前來分布各處山崗創寮②住扎。每山起爐,少則五六座,多則一二十座。每爐聚集二三百人,在山掘礦,煽鐵取利。山主、礦主利其租稅,地鬼總小甲利其常例,土腳小民利其雇募。
?
──《嘉靖廣東通知初稿》卷三
?
【解讀】1.明代中后期廣東的冶鐵業發達。2.當時韶州府、惠州府有許多無主的鐵礦山,被一些小生產者獨占經營。3.這些小生產者設立許多冶鐵爐,招引其他州府的無業游民進行礦山開采、冶鐵等事務,付給他們工資。受雇者與雇主之間沒有依附關系,是純粹的貨幣關系。
?
這段史料說明,明代中后期,廣東的冶鐵業中也出現了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這是資本主義萌芽性質的生產關系。
?
【注釋】①韶、惠:廣東省的韶州、惠州府。②寮:小屋。
?
?
?
29.明代石門鎮油坊中雇傭關系的出現
?
崇①為吾郡上游,當孔道,號劇難治,而石門鎮②為甚……鎮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須壯有力者,夜作曉罷,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須數十人,間日而作。鎮民少,輒募旁邑民為傭。其就募者,類赤身無賴,或故髡鉗而匿名避罪者。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傭值二銖而贏。
?
──《康熙嘉興府志》卷一五《藝文》賀燦然《石門鎮彰德寧碑記》
?
【解讀】1.明代后期,出現了一些擁有雄厚資金、能夠雇傭很多工人的大型油坊,浙江嘉興府石門鎮的油坊便是典型代表。2.手工工場主招募鄰近游民進行手工業生產,生產規模很大。這些游民喪失了土地,脫離了官府戶籍的束縛,為了謀生受雇于手工工場主,是單純依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無產者。3.手工工場主付給被雇傭者工資,他們之間的關系是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
?
這段史料說明,榨油作坊在中國農村和城鎮中很早就存在,但規模都不大,而且絕大多數屬于家庭副業。而在明代后期的江南則出現了資金雄厚、規模龐大的油坊業。油坊主招募無業游民進行手工勞動,形成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這種生產關系具有了資本主義萌芽性質。
?
【注釋】①崇:浙江省嘉興府崇德縣。②石門鎮:在崇德縣北十八里。
?
30.清代四川井鹽業中的資本主義萌芽
?
〔材料一〕四川貨殖最巨者為鹽……大鹽廠如犍、富等縣,灶戶、傭作、商販各項,每廠之人以數十萬計,而沿邊之大寧、開縣等廠,眾亦以萬計。
?
──嚴如煜《三省邊防備覽》卷十
?
〔材料二〕(富榮鹽場)擔水之夫約有萬……鹽船之夫其數倍于擔水之夫。擔鹽之夫又倍之……鹽匠、山匠、灶頭,操此三藝者約有萬……以巨金業鹽者數百家。
?
──李榕《十三峰書屋文稿》卷一
?
〔材料三〕(大寧縣)工匠外來者多,平日無事,不足以養多人……至鹽場筒、灶工丁逾千人,論工受值,足羈縻之。
?
──光緒《大寧縣志》卷一
?
〔材料四〕其人有司井、司牛、司篾①、司梆、司漕、司澗、司鍋、司火、司飯、司草;又有醫工、井工、鐵匠、木匠……
?
──溫瑞柏《鹽井記》
?
【解讀】1.清代四川的井鹽業十分發達。2.鹽場的生產體系和規模擴大,雇傭的專業鹽工已超過萬人。3.外來的工匠、待雇之人,身份是自由的,沒有人身依附關系,鹽業資本家與雇工之間的關系是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4.鹽場內容的生產過程已存在比較細密的、以技術要求為基礎的分工。
?
以上這些史料說明,清代的資本主義萌芽繼續發展,手工工場進一步擴大,分工更為細密,雇工數量更多。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的部門和地區也增多了。
?
【注釋】①篾:竹皮,薄竹片。
?
31.秦國商鞅變法中的重農抑商思想
?
〔材料一〕商君①說②秦孝公③以變法易俗而明公道,賞告奸,困末④作而利本⑤事。
?
──〔戰國〕韓非《韓非子·奸劫弒臣》
?
〔材料二〕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善為國者,倉廩⑥雖滿,不偷于農……百人農一人居者王,十人農一人居者強,半農半居者危。故治國者欲民之農也。國不農,則與諸侯爭權,不能自持也,則眾力不足也。故諸侯撓⑦其弱,乘其衰,土地侵削而不振,則無及已。圣人知治國之要,故令民歸心于農。歸心于農,則民樸而可正也,紛紛則易使也,信可以守戰也。壹則少詐而重居,壹則可以賞罰進也,壹則可以外用⑧也。夫民之親上死制也,以其旦暮從事于農。夫民之不可用也,見言談游士事君之可以尊身也,商賈之可以富家也,技藝之足以⑨口也。民見此三者之便且利也,則必避農。避農,則民輕其居。輕其居,則必不為上守戰也。
?
──〔戰國〕商鞅《商君書·農戰》
?
〔材料三〕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國務不可不謹也,事本不可不摶⑩也。制度時,則國俗可化,而民從制。治法明,則官無邪。國務壹,則民應用。事本摶,則民喜農而樂戰。夫圣人之立法化俗,而使民朝夕從事于農也,不可不知也。夫民之從事死制也,以上之設榮名、置賞罰之明也,不用辯說私門,而功立矣。故民之喜農樂戰也,見上之尊農戰之士,而下辯說技藝之民,而賤游學之人也。故民壹務,其家必富而身顯于國。上開公利而塞私門,以致民力,私勞不顯于國,私門不請于君。若此而功臣勸,則上令行而荒草辟,淫民止而奸無萌。治國能摶民力壹民務者強,能事本而禁末則富。
?
──〔戰國〕商鞅《商君書·壹言》
?
〔材料四〕使商無得糴,農無得糶,農無得糶,則窳惰之農勉疾。商無得糴,則多歲不加樂。多歲不加樂,則饑歲無裕利。無裕利則商怯,商怯則欲農。窳惰之農勉疾,商欲農,則草必墾矣。
?
……重關市之賦,則農惡商,商有疑惰之心。農惡商,商疑惰,則草必墾矣。
?
以商之口數使商,令之廝、輿、徒、重者必當名,則農逸而商勞。農逸則良田不荒,商勞則去來赍送之禮,無通于百縣,則農民不饑,行不飾。農民不饑,行不飾,則公作必疾,而私作不荒,則農事必勝。農事必勝,則草必墾矣。
?
──〔戰國〕商鞅《商君書·墾令》
?
【解讀】材料一是《韓非子》一書對商鞅變法的敘述。《韓非子》是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韓非的著作,又名《韓子》。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前233年),韓國貴族出身,公元前234年,奉命出使秦國,被李斯陷害入獄,被逼服毒自盡。西漢劉向在韓非作品的基礎上,又加進了幾篇別人的作品,結集為《韓非子》五十五篇。韓非的思想在以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人為代表的法家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成熟法治理論,對后世影響深遠。
?
材料一簡要概括了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的史實,其中“困末作而利本事”一句,是變法的中心政策。“本事”指農業,強調農業是國家之本;“末作”指工商業,將其稱為“末”,反映了當時工商業地位的低下。“困末作而利本事”也可以簡化為“重本抑末”,體現了商鞅變法中的重農抑商思想。
?
材料二、三、四節錄于《商君書》。《商君書》又名《商子》,今存二十四篇,是商鞅及其法家后學著作的匯集。全書主要論述商鞅一派法家人物的變法思想。商鞅(約公元前390—前338年),是戰國時期的政治家。衛國人,公孫氏,名鞅,亦稱衛鞅。初為魏相公叔痤家臣,后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因戰功封于(今河南內鄉東)、商(今陜西商州市東南)十五邑,號商君,故稱商鞅。孝公死后,被貴族陷害,車裂而死。
?
秦國的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著名變法之一,商鞅變法的重要內容即是重農抑商,其主要思想反映在《商君書》中。資料顯示:①商鞅認為重農是國家興盛的關鍵,善于治國的人要把重農放在國家政策的首位。只有這樣,人民才能安定,生產才能發展,國家才會富強。②商鞅認為要固“本”,必須抑“末”,要保證農業在國家中的地位,防止工商業對農業的侵擾。因此他采取了一系列限制工商業的措施,如應由國家控制糧食的買賣和糧價,加重商人的賦稅徭役,按照商人的人口數目分攤徭役,讓商人無利可圖,農民遇到這種情況,就不愿意棄農經商。這些都是抑“末”政策的主要思想。
?
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在中國古代首先提出“重農抑商”政策。在這種政策的指導下,秦自商鞅變法開始,注意獎勵農業生產,促進了以農業為基礎的封建經濟的發展,增強了秦國的經濟實力,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因此重農抑商政策是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的。此后的歷代封建王朝,都繼承并發展了重農抑商政策,以鞏固封建統治。
?
【注釋】①商君:商鞅。②說:勸說別人聽從自己的意見。③秦孝公:戰國時秦國君,名渠梁,公元前381—前338年在位。④末:古代指工商業,與為“本”的農業相對。⑤本:古代指農業生產。⑥倉廩:糧倉。⑦撓:削弱。⑧外用:用于戰爭。⑨餬:以粥、糊充實口腹。⑩摶:通“專”。糴:買進谷物。糶:賣出谷物。窳:懶惰。廝:古代干粗活的男性奴隸或仆役。輿:古代職位低賤的吏卒。徒:古代官府中供使役的人。重:通“僮”,指奴仆。
?
32.明太祖的重農抑商思想
?
洪武①十九年(公元1386年)三月戊午,太祖②諭戶部③臣曰:“善理財者,不病民以利官,必生財以阜④民。前代理財竊名之臣,皆罔⑤知此道。謂生財裕國,惟事剝削蠹⑥餌,窮錙銖⑦之利,生事要功。如桑弘羊⑧之商販,楊炎⑨之兩稅,自謂能盡理財之術,殊不知得財有限,而傷民無窮。我國家賦稅已有定制,樽⑩節用度,自有余饒。減省徭役,使農不廢耕,女不廢織,厚本抑末,使游惰皆盡力田畝,則為者疾而食者寡,自然家給人足,積蓄富盛。爾戶部政當究心,毋為聚斂,以傷國體。”
?
──《明太祖寶訓》卷三《理財》
?
【解讀】這是明代建立者朱元璋在明初對財政大臣下達的上諭。
?
1.明初,面對長期戰亂帶來的社會經濟破壞,統治者采取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2.朱元璋主張節儉,國家富裕不可損害人民的利益。3.朱元璋認為農業是國家之本,主張重農抑商。
?
這段史料說明,明代建立之初,統治者為了迅速恢復戰爭造成的社會經濟殘破,采取了一系列恢復生產生活的措施,重農抑商便是其中之一。說明明代繼承并發展了重農抑商政策,用于鞏固封建統治。
?
【注釋】①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號,公元1368—1398年。②太祖:明太祖朱元璋。③戶部:中國古代官署名。唐代設六部,戶部為其一,掌管全國土地、戶籍、賦稅、財政收支等事務,長官為戶部尚書。其后代均沿襲此制。④阜:通“富”,使富裕。⑤罔:無,沒有。⑥蠹:蛀蝕,損害。⑦錙銖:比喻極細微的數量。⑧桑弘羊:洛陽人,出身商人,西漢武帝時任搜粟都尉,領大司農。制訂、推行鹽鐵酒類的官營專賣,設立平準、均輸機構控制全國商品,從富商大賈手里奪回鹽鐵和貿易的控制權。后與上官桀等謀反被殺。⑨楊炎:唐代理財家,鳳翔天興(今陜西鳳翔)人。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他建議改革賦稅制度,廢除“以丁夫為本”的租庸調制,改行以資產多寡為標準的兩稅法。后為盧杞陷害,貶謫崖州,途中賜死。⑩樽:通“撙”,抑止,節省。
?
33.明代的商稅
?
今不論內外,盡歸統屬,則舉留都各府縣之河埠,細及米鹽雞豕①,粗及柴炭蔬果之類,無物不稅,無處不稅,無人不稅。將縣無寧村,村無寧家,內外騷動,貧富并擾,流毒播虐,寧有紀極,此開辟以來所未有之暴也。
?
──〔明〕葉永盛《論稅使疏》,見《續文獻通考》卷十八《征榷一》
?
【解讀】這段史料是明葉永盛《論稅使疏》中的一段話,資料顯示:明代繼續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對民營商業,不斷加征商稅。商稅名目繁多,稅率不斷提高。“無物不稅,無處不稅,無人不稅”是商稅繁重的真實寫照。
?
商稅是國家通過強制手段,向用于交換為目的的商品所征收的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一部分。在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為了維持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重農抑商,歷來對商稅的征收和管理都十分重視,制訂了一系列法規制度予以控制。明代商稅的繁雜苛重,使全國商業蒙受極大損害。這種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產品和手工業品的流通;影響了商業資本的積累,不利于手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進一步發展;對農業發展也是不利的。
?
【注釋】①豕:豬。
?
34.明朝對工商業者衣服的規定
?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令農衣①、紗、絹、布,商賈止衣絹、布。農家有一人為商賈者,亦不得衣、紗。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令農夫戴斗笠、蒲笠②出入市井不禁,不親農業者不許……正德③元年(公元1506年),禁商販、仆役、倡優、下賤不許服用貂裘。
?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六十七《輿服志三》
?
【解讀】《明史》三百三十二卷,先后由張玉書、王鴻緒、張廷玉等任總裁,最后由張廷玉等定稿。該書以明史稿為藍本,在編排上比較整齊,個別記載不見于明實錄,是研究明代歷史的重要史書。
?
1.明初規定,農民可以穿用綢、紗、絹、布縫制的衣服,而商賈只能穿絹、布縫制的衣服。農民家有一個人為商賈的,也不得穿綢、紗。2.農民可以戴斗笠、蒲笠,而商賈不許。3.明代后期,還禁止商販、仆役、娼優等下賤之人穿用貂裘。
?
這段史料說明,明代統治者繼續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在抬高農民地位的同時,還有許多歧視商人的規定,不利于工商業的發展。
?
【注釋】①?:粗綢。②蒲笠:用蒲草編織的斗笠。③正德:明武宗年號,公元1506—1521年。
?
35.清雍正的重農抑商思想
?
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今若欲于器用服玩之物,爭尚華巧,必將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且愚民見工匠之利,多于力田,必群趨而為工,則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則售賣不易,必至壅滯①而價賤。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農,而并有害于工也。小民含輕利而逐重利,故逐末易而務本難。茍遽然繩之以法,必非其情之所愿,而勢所難行。惟在平日留心勸導,使民知本業之為貴,崇尚樸實,不為華巧。如此日積月累,遂成風俗。雖不必使為工者盡歸于農,然可免為農者相率而趨于工矣。
?
──《清世宗實錄》卷五七
?
【解讀】雍正的這段話集中反映了清代統治者的重農抑商思想。他認為:1.農業是國家的本業,而工商業是末業。2.工商業不能生產糧食,而且與農業爭奪勞動力。3.面對工商業比農業得利多、百姓爭相從事工商業的情況,主張采取措施,使百姓回歸農業。
?
這段史料反映了清朝前期的經濟政策和社會經濟情況。清代的統治者繼承并發展了重農抑商政策,并且用于鞏固封建統治。重農抑商是我國封建時代的傳統政策,自商鞅變法至清朝二千多年基本上沿襲這種政策,這是我國封建的經濟基礎決定的,是封建經濟特點在政策上的反映。與當時西歐國家不遺余力地保護工商業發展的做法恰恰相反,清王朝對工商業采取了控制、壓抑、打擊的政策,將其視為“末業”,對國家無利。這樣政策的結果,影響了商業資本的積累和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由于工商業不發達,影響農產品和手工業品的流通,對農業的發展最終也是不利的,所以說重農抑商政策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
【注釋】①壅滯:不流暢。
?
36.清代抑制民營手工業
?
今若舉開采之事,聚集多人,其中良頑不一,難以稽察約束,恐為閭閻①之擾累。況本地有司②,現在勸民開墾,彼謀生務本之良民,正可用力于南畝,何必為此徼幸③貪得之計,以長喧囂爭競之風。
?
──《東華錄·雍正朝》卷二六
?
【解讀】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清政府重開國史館于東華門內。時蔣良騏任纂修,根據實錄紅本和其他官修書,摘錄朝章國典兵禮大政與列傳有關合者,成書三十二卷,稱東華錄,此后王先謙、潘頤福等人又先后輯錄成十一朝東華錄,起清初迄同治朝,頗具史料價值。
?
以上這段史料是雍正的一段話。
?
當時有些官吏主張在廣東招商開礦,雍正表示堅決反對。他一方面認為民營開礦,人員混雜,不利于管理;另一方面,認為農業是國家之本,而經營民營工商業會與農業爭奪勞動力,應當引導人民從事農業。
?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朝廷對民營手工業在經濟上實行高額征稅,低價收購,無償攤派。在政治上限制民營手工業的設立,控制流通,嚴格約束工人,指定特許的商人,對工商業的發展千方百計地壓抑阻撓,壓制民營工商業的發展。與此同時,政府保留了相當規模的官營手工業,官營手工業的存在,極大限制了民營手工業的發展空間。
?
【注釋】①閭閻:里巷的門,泛指民間。②有司:指官吏。③徼幸:即僥幸。
?
“海禁”與“閉關鎖國”
?
37.明代的海禁
?
〔材料一〕寸板不許下海,寸貨不許入番。
?
……
?
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嘗禁其往來。
?
──《明太祖實錄》卷七
?
〔材料二〕以倭①寇仍不稍斂足跡,又下令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
?
──《明太祖實錄》卷一三九
?
〔材料三〕緣海之人往往私下諸番,貿易香貨,因誘蠻夷為盜。命禮部嚴禁絕之,敢有私下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貨皆不許販鬻,其現有者限以三月銷盡。
?
……
?
申禁人民無得擅出海與外國互市。
?
──《明太祖實錄》卷二三一
?
【解讀】以上三段史料都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頒布的一系列海禁政策。
?
1.朱元璋再三地頒布一系列海禁政策,禁止私人出海貿易。2.嚴令禁止軍民出海貿易,海外貿易完全由政府控制。3.朱元璋海禁的原因之一是倭寇的侵擾。
?
朱元璋的一系列海禁政策,說明明代政府在明初便實行了閉關政策。閉關政策在明代雖然時廢時立,但一直到明末,也沒有被撤銷。海禁推行之初,雖然對維護明代封建統治、安定邊防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但其負面影響還是顯而易見的。不僅直接影響到東南沿海地區人民的生活,客觀上也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造成中國落后于西方,被動挨打,對其后的清代以及近代的影響很大。
?
【注釋】①倭:古代對日本的稱呼。
?
38.清代的南洋海禁
?
南洋未禁之先,閩廣家給戶足,游手無賴亦為欲富所驅,盡入番島,鮮有在家饑寒竊劫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貨不通,民生自蹙①。居者苦藝能之無用,行者嘆致遠之無方,故有以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艘,系維朽蠹于斷港荒岸之間……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貧,貧者困,驅工商為游手,驅游手為盜賊耳。
?
──藍鼎元《鹿洲初集》卷三《論南洋事宜書》
?
【解讀】這是一段關于清代南洋海禁的史料。
?
1.南洋海禁之前,福建、廣東一帶的人民靠對外貿易為生,生活富足,社會安定。2.海禁之后,人民生計阻斷,造成社會動蕩。清代的海禁是閉關政策的具體體現。閉關政策雖然保護了自然經濟免遭外來沖擊,具有一定程度的民族自衛作用,但是它嚴重阻礙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導致許多以海外貿易為生的商人和漁民破產,直接影響到東南沿海地區人民的生活;導致社會動蕩不安從而造成近代中國的落后和被動挨打。
?
【注釋】①蹙:窘迫。
?
39.廣州十三行
?
〔材料一〕國朝設關之初,番舶入市者僅二十余柁①,至則勞以牛酒,令牙行主之②,沿明之習,命曰十三行。舶長曰大班,次曰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懷遠驛旁建屋居番人制也。乾隆初年,洋行有二十家,而會城③有海南行。至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洋商立公行,專辦夷船貨稅,謂之外洋行;別設本港行專管暹羅④貢使及貿易納餉之事。又改海南行為福潮行,輸報本省潮州及福建民人諸貨稅。是為外洋行與本港、福潮分辦之始。
?
──〔清〕梁廷枏撰《粵海關志》卷二十五《行商序》
?
〔材料二〕凡粵東洋商承保稅餉,責成管關監督,于各行商中擇其身家殷實、居心誠篤者選派一二人,令其總辦洋行事務,并將所懸總商名姓報部備查。
?
凡外洋夷船到粵海關進口貨物應納稅銀,督令受貨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時輸納,至外洋夷船出口貨物應納稅銀,洋行保商為夷商代置貨物時隨貨扣清,先行完納。
?
──〔清〕梁廷枏撰《粵海關志》卷二十五《行商》
?
【解讀】《粵海關志》三十卷,梁廷枏撰。分《皇朝訓典》、《前代事實》、《口岸》、《設官》、《稅則》、《奏課》、《經費》、《禁令》、《兵衛》、《貢舶》、《市舶》、《行商》、《夷商》、《雜識》十四門,敘事至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止。主要敘述鴉片戰爭前中國海關制度、沿革、關務、稅收及外貿狀況,是研究當時中外關系的重要史料。
?
以上兩段史料敘述了廣州十三行的由來、職權和性質。
?
1.廣州十三行創始于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是清政府設立于廣州的經營對外貿易的專業商行,又稱洋貨行、洋行、外洋行、洋貨十三行。2.十三行的名稱是沿襲明代。3.十三行建立后,專門經營對外貿易,與專管暹羅貢使和貿易納餉之事的本港行以及輸報本省潮州及福建民人諸貨稅的福潮行分別設立。4.由各海關的管關監督,在各行商中選擇一、兩名家庭富裕、心地誠懇的人,負責總管洋行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仪陇县| 河北省| 长寿区| 鹤岗市| 醴陵市| 紫金县| 卓尼县| 拉萨市| 修武县| 兰坪| 岫岩| 唐河县| 永年县| 鹤庆县| 固阳县| 萝北县| 武宁县| 辉县市| 巴里| 千阳县| 吉林省| 龙山县| 营山县| 宾阳县| 鹤山市| 宁德市| 湘潭县| 大余县| 左权县| 育儿| 铜川市| 南乐县| 额尔古纳市| 理塘县| 二连浩特市| 临沧市| 景洪市| 丽江市| 眉山市| 连州市| 丹江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