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知識梳理】1.秦統一中國(1)秦的建立公元前 年,秦國完成統一大業,建立秦朝,定都 ,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___________多民族_______國家。(2)秦朝鞏固統治的策略政治 最高統治者稱為________,總攬全國的一切軍政大權;中央設_______(掌管行政)、_________(掌管軍事)、御史大夫(掌管監察事務);地方上推行_____________經濟 統一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全國流通的標準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并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文化 統一文字,把_____________作為通用文字頒行全國軍事 開鑿 ,統一嶺南及東南沿海地區;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修筑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 ”思想 焚書坑儒(3)統一的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征戰的混亂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___________多民族_______國家。2.秦末農民大起義(1)原因:秦的暴政;賦稅沉重;徭役繁重;法律嚴苛;秦二世的殘暴。(2)陳勝、吳廣起義:公元前 年,陳勝、吳廣在 領導起義,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3)項羽、劉邦起義:項羽在 中以少勝多,將秦軍的主力殲滅。劉邦率軍直抵秦都咸陽。公元前207年,秦朝統治者投降,秦朝滅亡。(4)楚漢之爭:劉邦和項羽為爭奪帝位,展開爭戰,劉邦取得最終勝利。根本原因 秦的暴政直接原因 秦末農民大起義3.西漢建立公元前 年, 建立漢朝,定都 ,史稱西漢。劉邦就是___________。4.文景之治(1)出現原因:為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漢高祖吸取秦亡教訓,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2)“文景之治”:漢文帝和漢景帝注重農業生產,重視“ ”,提倡勤儉治國。文景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國家積累了大量錢糧,史稱 。5.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政治 采納主父偃的建議,實施 ,削弱封國的勢力;建立刺史制度思想 “ ”,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文化 在長安興辦_______________經濟 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實行鹽鐵官營、專賣;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軍事 公元前 年,派 、 出擊匈奴,大勝而歸民族關系 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6.東漢的興衰(1)東漢建立:公元 年, 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2)光武中興措施 多次下令釋放奴婢,減輕農民的負擔,減輕刑罰合并郡縣,裁減官員,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懲處貪官污吏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結果 社會出現了比較安定的局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光武中興”(3)東漢的衰落: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東漢后期,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導致政治腐朽不堪,社會混亂,人民遭殃,動搖了東漢的統治,東漢王朝走向衰亡。(4)黃巾起義:184年, 等領導黃巾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使其一蹶不振。7.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1)張騫通西域第一次出使西域 第二次出使西域時間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目的 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 發展與西域各地方政權的友好往來結果 使漢朝了解到西域的具體情況 促進漢朝與西域各地方政權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2)陸上絲綢之路:商人們載著漢朝的絲綢等貨物,從長安穿過河西走廊,經西域運往中亞、西亞,再轉運到更遠的歐洲。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3)海上絲綢之路:從東南沿海港口出發,經中南半島南下,繞過馬來半島,穿過馬六甲海峽,通往孟加拉灣沿岸,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錫蘭。(4)公元前60年,西漢朝廷設置西域都護,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東漢明帝時,派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地方政權重新與漢朝建立聯系。班超在西域期間,還派甘英出使大秦,開辟了通往西亞的路線。8.兩漢的科技和文化(1)造紙術:西漢時期,人們已經懂得了造紙的基本方法。東漢宦官 改進了造紙工藝,使紙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傳。(2)醫學張仲景:東漢末年的名醫,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被后世稱為“ ”。著《 》。華佗:東漢末年名醫,發明“麻沸散”。創編出“五禽戲”。被后世譽為“神醫”。(3)《史記》:作者是西漢史學家 。這部巨著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約3000年的史事。(4)道教和佛教道教:東漢末年興起,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別,受到下層民眾的信奉。佛教:張騫通西域后,西漢末年佛教通過 傳入中國。【隨堂檢測】1.自西周的分封制之后,我國古代行政制度發生過幾次重大變化。秦朝統一后,為加強對全國的統治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下列選項與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無關的是( )A.統一文字 B.統一度量衡 C.開拓交通 D.尊崇儒術2.“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皆取史籀(zhòu)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這反映的是李斯建議( )A.罷免不作為官員 B.實行中央集權制C.統一文字 D.統一度量衡3.著名史學家呂思勉認為:“六國新滅,遺民未曾心服,自然有在各地方設立據點的必要。所以秦滅六國,多以其地設郡,至六國盡滅之后,則更合全國的情形,加以調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從材料中可以看出“郡”的設立( )A.是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一大革新 B.符合秦朝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C.對后世的行政體制演變影響深遠 D.為秦實現全國統一奠定了基礎4.據《史記》載:“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這說明( )A.秦朝法律影響后世 B.法治思想始于秦朝C.秦朝實行嚴刑峻法 D.法律助推秦滅六國5.漢初功臣封候時,“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戶”,到了文景時代,“流民既歸,戶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萬戶,小國自倍,富厚如之”。這一現象主要因為( )A.漢高祖分封同姓王侯 B.漢初統治者的休養生息C.少數民族人口內遷中原 D.漢武帝推恩令的實施6.劉邦認為:“秦朝速亡的重要原因,是未封子弟為王侯以拱衛中央,所以陳勝、吳廣起義一爆發,秦王朝即遭孤立之敗。”基于此認識,劉邦( )A.分封同姓諸侯王以防孤立之敗 B.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以穩定局勢C.廢郡縣制行分封制以拱衛中央 D.頒布“推恩令”以削弱諸侯王7.《漢書·食貨志》載:“民失作業,而大饑謹。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這反映出( )A.鹽鐵官營增加漢政府稅收 B.“推恩令”強化了中央權力C.西漢初年社會的殘破荒涼 D.文景之治的盛世繁華景象8.《漢書·食貨志》載:“漢興,接秦之敝,諸侯并起,民失作業而大饑罐。”這反映出( )A.漢初社會經濟凋散 B.文景之治盛世現象C.漢武帝時秩序穩定 D.推恩令頒布的原因9.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寫道:“從現實的角度看來,始皇一死,秦帝國蕩然無存……不出十年之內一個新的朝代繼之勃興,茲后延續達四百余年。”使這個“新的朝代”達到鼎盛的帝王是( )A.漢高祖 B.漢景帝 C.漢文帝 D.漢武帝10.下列為《西漢初年中央和地方封國人口和轄郡對比表》。為改變這一狀況,西漢政府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中央人口 封國人口 中央轄郡 封國轄郡450萬 850萬 15郡 39郡A.頒布“推恩令” B.實行鹽鐵官營專賣 C.平抑物價 D.北擊匈奴11.《史記·平準書》載:“敢私鑄鐵器煮鹽者,鈇左趾,沒人其器物左趾,沒人其器物”。這項規定( )A.增加了西漢政府財政收入 B.充實了漢政府官僚機構C.推動了漢朝冶鐵技術發展 D.使鑄幣權收歸中央政府12.《后漢書》載:“燔燒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據。長吏多逃亡。旬日之間。天下向(響)應。京師震動”。這描述的是( )A.八王之亂 B.光武中興 C.焚書坑儒 D.黃巾起義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英國史學家湯因比和日本學者池田大作認為:“(中國人)比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上、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正是在國家統一、民族交融的大背景下,中華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不斷發揚光大。——摘編自張豈之《文化自信的深厚歷史底蘊》材料二:公元前后的三四百年間,儒學文化就傳到了朝鮮半島、日本和越南北部地區,逐漸形成了東亞儒學文化圈。至明末清初,前來中國交流的歐洲宗教人士、學者、商人和一些官員等,既向中國傳播“西學”,又把中國歷史文化典籍翻譯成拉丁文本。另一方面,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在日漸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也給包括儒學文化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以借鑒和營養。——摘編自仲呈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古代成功團結幾億民眾的政治和文化的主要內容。(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文化交流的特點。(3)根據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參考答案1.D 2.C 3.B 4.A 5.B 6.A 7.C 8.A 9.D 10.A 11.A 12.D13.(1)內容: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儒家思想。(2)特點:歷史悠久;以亞洲為主要地區;雙向性;主導性。(3)影響:維護政局統一和穩定;凝聚民族精神;促進文化交流和傳播;推動世界文化的發展。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