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年中考歷史一輪復習學案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年中考歷史一輪復習學案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含答案)

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第16課 三國鼎立
三國鼎立的背景:東漢末年,各地出現許多割據一方的軍閥,他們彼此長期混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一、官渡之戰
1.背景:東漢末年,北方軍閥長期割據混戰,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2.概況:(1)時間:公元
(2)作戰雙方: 與
(3)結果:曹軍以少勝多,大敗袁軍。
(4)影響: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3.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處于有利地位。
(2)經濟上:實行 ,恢復農業生產
(3)軍事上:官渡之戰打敗
二、赤壁之戰
1.背景: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想要進一步統一全國。
2.概況:
(1)時間:
(2)作戰雙方: 與
(3)結果: 以少勝多,大敗 。
(4)影響: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
3.曹操失敗的原因:
(1)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水土不服;(2)曹操驕傲輕敵;(3)孫劉聯軍正確的戰術。
啟示:做人不能驕傲自滿,要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
4.評價曹操:(1)曹操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
(2)他廣羅人才,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北方分裂割據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也為西晉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他的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順應歷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詐、多疑、濫殺無辜的殘暴本性。如:殺華佗、孔融、楊修等,攻打陶謙時,殺男女數萬口。
三、三國鼎立的形成
1.三國鼎立局面是怎樣形成的?
(1)220年, 稱帝,定都洛陽,魏國建立;
(2)221年, 稱帝,定都成都,蜀國建立;
(3)229年, 稱帝,定都建業(南京),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圖表:三國鼎立的形成
國號 時間 都城 開國君主
魏 220年稱帝 洛陽
漢(史稱蜀漢) 221年稱帝 成都
吳 229年稱帝 建業
2.對三國鼎立局面的評價:
形成局部性統一,有利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為西晉大一統創造了條件。
四、三國經濟的發展狀況:
魏國: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北方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
蜀國: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加速西南地區的開發;
吳國:造船業發達,吳國派 曾到達 (現在的臺灣);意義:加強了內地和臺灣的聯系。
五、從東漢的統一到三國鼎立(分裂)是歷史的倒退還是進步?
(1)東漢末年,軍閥割據,連年混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2)三國鼎立形成后,各國統治者都很注重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三國鼎立還消滅東漢末年的一些割據勢力,為以后再次全國統一奠定基礎。
六、學習三國歷史的啟示:
(1)驕兵必敗,兵力的多少并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
(2)戰爭會給人民帶來災難,我們要反對戰爭,熱愛和平;
(3)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歷史上的人物是歷史的真實,而文藝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虛構的成分;
(5)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客觀公正,要一分為二地看待,要看他的主流,看他是否推動了社會歷史的發展;
(6)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分裂只是暫時的。天下大勢是分久必合,統一是歷史發展的趨勢。
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一、西晉的興亡(三國滅亡順序: 、 、 )
1.建立: , 建立西晉,定都洛陽。
2.統一:280,西晉滅吳,實現了統一。(由分裂走向統一的王朝秦、西晉、隋、元)
3.政權特點:統治階級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腐化、奢侈。
4.衰落(轉折點):晉惠帝時發生 ,西晉迅速走向衰落。
5.滅亡:公元 年,內遷的 滅掉西晉。
二、八王之亂(發生在西晉)
1.原因:①分封同姓諸王,導致宗室諸王勢力過大;②晉惠帝昏庸無能。
2.爆發;晉惠帝在位時,手握重兵的八個封王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先后起兵,相互混戰。
3.影響:(1)給社會造成巨大災害,人民飽受痛苦。(2)西晉迅速走向衰落。(3)形成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
1.內遷民族主要有: (匈奴、鮮卑、羯、氐、羌)
2.時期:東漢、魏、晉時期
3.路線(過程):①氐族和羌族,由西南東遷入陜西關中;
②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遷到山西一帶;
③鮮卑族遷到遼寧、陜西及河套地區。
4.十六國:
(1)4世紀初到5世紀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個政權,連同西南的成漢,稱為十六國。
(2)4世紀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苻堅統治前秦時統一了黃河流域。
第18課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
一、東晉的興亡
1.東晉的建立:317年, 建立東晉,定都 。
2.政權特點:王與馬,共天下。
3.興盛:淝水之戰后,東晉經濟得到發展,江南出現“荊揚宴安,戶口殷實”的景象。
4.衰落:東晉末年,政權落入武將手中。
5.滅亡: 年,東晉滅亡。
二、南朝:420—589年,出現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定都建康(南京:六朝古都)。
三、江南地區的開發
1.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
(1)北方人大量南遷帶來了大量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生產工具(主要原因);
(2)江南地區戰亂比較少,社會比較安定;
(3)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
(4)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5)統治者的重視。
2.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
(1)農業:①開墾荒地,興修水利;②犁耕施肥,廣種水稻小麥;③種桑養蠶、培植果木、種植藥材,實行農業多種經營。
工業:手工藝快速進步。繅絲、織布、制瓷、冶鑄、造船、造紙、制鹽等都有顯著的發展。
(3)商業:商業發展,城市繁榮。建康(南京)成為最為活躍的大都市
3.影響:促進了江南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對我國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為 奠定了基礎。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淝水之戰
1.形勢:①南方: 重建晉朝,都城在建康,史稱“東晉”。
②北方:氐族人 建立的前秦政權,統一了黃河流域。
2.概況:
(1)大戰時間: 年(2)作戰雙方:前秦與東晉(3)結果: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
3.淝水之戰的影響:
淝水之戰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
(2)東晉取得暫時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4.前秦苻堅失敗的原因:
(1)從前秦方面看:苻堅驕傲輕敵;前秦軍隊內部有民族矛盾,軍心不齊,指揮不當,戰線過長。
(2)從東晉方面看:東晉團結一致,不畏強敵,奮勇抗戰,指揮得當。
啟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不是力量的強弱,而是人心向背、戰術得當等;民族團結、內部團結對于一個政權的成敗具有重大意義。
5.與淝水之戰有關的成語或典故:投鞭斷流、 、
6.淝水之戰同以前歷史上哪幾次戰爭相似?(以少勝多的戰爭)
巨鹿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
(1)建立:4世紀后期, 族建立;(2)統一北方: 年統一北方。
2.改革的原因(目的):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 流域的控制(加強對中原的統治。)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遷都洛陽(494年)(2)改說漢語;(3)改穿漢服;(4)改用漢姓;(5)與漢族通婚;(6)用漢制,學漢禮。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5.你從孝文帝身上學到了什么?
學習他順應歷史潮流、堅持改革、積極進取、擁有智慧、以身作則的精神和優秀品質。
6.如何評價孝文帝改革?我們應該怎樣評價北魏孝文帝?
評價:北魏孝文帝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少數民族改革家。他順應歷史潮流,不顧守舊勢力的反對,堅持改革,促進民族融合,促進了社會發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膽識的改革家。
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
1.時期: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2.民族交融表現:(念熟)
經濟、習俗方面 少數民族學習漢族的農業技藝,從事農業生產,成為農業居民。而漢族人民學習少數民族的畜牧經驗,學習和接受他們的食物、服裝、用具等,融入到漢族的生活中。
政治制度 北朝統治者與漢族士人合作,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實行君主專制制度。
文化方面 西晉時期,內遷各族大多已使用漢語;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
民族心理 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融匯,思想感情日益溝通,“胡”“漢”觀念逐漸淡薄,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
3.民族交融的特點:民族關系有時矛盾激化,甚至發生戰爭,但在總體上,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緩和。
4.民族交融的影響: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化,并為以后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5.考點歸納:列表對比商鞅變法與北魏孝文帝改革
商鞅變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相同點 過程 都遇到了守舊勢力的反對和阻礙
結果 都取得了成功
影響 都促進了政權的封建化
不同點 側重點 側重于富國強兵 側重于制度的更新、遷都和移風易俗
目的 為了實現國富兵強,在兼并戰爭中取得優勢地位 為了緩和社會矛盾,改變鮮卑族的落后狀態,加強對中原的統治
第20課 魏晉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
考點歸納:
類別 朝代 代表人物 成就
農學 北朝 賈思勰 著《齊民要術》,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
數學 南朝 祖沖之 ①數學: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領先世界近千年; ②測算一年時間與現在差50秒; ③《綴術》(數學著作); ④制定《大明歷》; ⑤制造指南車、水碓磨、千里船。
書法 東晉 王羲之 ①將書法藝術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 ②代表作《蘭亭集序》(天下第一行書),書法特點是“飄若浮云,矯若驚龍”,被譽為“書圣”。
繪畫 東晉 顧愷之 代表作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雕刻 北朝 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隨堂檢測】
1. 曹操的詩句“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記錄了戰爭給社會帶來的巨大災難。東漢末年,曹操為統一北方打下基礎的戰役是( )
A. 赤壁之戰 B. 淝水之戰 C. 官渡之戰 D. 郾城大捷
2.西方歷史學家馬克·布洛赫把史料分為“有意”和“無意”兩大類。前者的作者大都“有意”以自己的文字左右時人和后人的想法,后者指原屬過去歷史事物的一部分而遺留至今的,無意中提供了可靠的歷史信息的那些史料。據此推知,下列屬于無意史料的是( )
A.《漢書·王莽傳》對王莽性格的描述 B.《三國志》中有關當時飲食的記載
C.末代皇帝溥儀自傳《我的前半生》 D.《紅色中華》對蘇維埃建設的報道
3. 東晉后期,南方“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A. 自然條件優越 B. 大量人口南遷 C. 民族交融加深 D. 海外貿易拓展
4.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更成為北方主要通用語言,各民族間思想感情日益溝通,以往的“胡”“漢”觀念逐漸淡薄。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
A.完成了國家統一 B.發展了畜牧經濟
C.促進了民族交融 D.增強了北魏實力
5.《后漢書孝獻帝紀》中記載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戰役:“曹操以舟師伐孫權,權將周瑜敗于烏林、赤壁。”該戰役( )
A.發生于公元2世紀初 B.導致前秦統治土崩瓦解
C.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D.實現了長江以北地區統一
6.三國兩晉南北朝近400年,除西晉短期統一外,其他朝代都處在分裂狀態。但是,這一時期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表現在( )
A.實現了民族大交融 B.完成經濟重心南移
C.科學技術領先世界 D.海外貿易高度發
7.317—589年,在這二百多年間,江南農業生產從火耕水耨發展到施用糞肥。這主要體現了江南地區( )
A.生產技術的進步 B.環保意識的增強
C.水利工程的興修 D.自然條件的優越
8.北魏后期,一位到過北方的南朝大臣在親眼目睹洛陽舊貌換新顏、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后,感嘆當時中原“禮儀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輕視。這反映出( )
A.北方人口大量南遷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C.民族隔閡完全消除 D.分裂割據局面已經結束
9.魏晉南北朝時期,內遷的各族人民與當地漢人錯居雜處,向漢族人民學習農業技藝,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北朝政權的統治者與漢族士人合作,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更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西北民族的樂器、歌舞等也受到漢族人民的喜愛。這表明( )
A.孝文帝改革使民族隔閡消解 B.當時出現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C.各民族之間的偏見完全消除 D.“胡”“漢”觀念已經徹底淡薄
10.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間交往、交流與交融日益加強,南方經濟得到發展,科技文化顯著進步。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是( )
A.實現了經濟重心的南移 B.消除了南北之間的差異
C.奠定了隋唐統一的基礎 D.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11.諺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小滿暖洋洋,鋤麥種雜糧。過了小滿十月種,十日不種一場空”體現了先民( )
A.強調不誤農時 B.主張種植水稻 C.關注農具革新 D.重視因地制宜
12.下圖所示的書法,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剛柔兼備,點畫之間,多有異趣。這種漢字字體,就是現代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也稱“真書”“正書”。該字體的創始人是( )
A.鍾繇 B.胡昭 C.王羲之 D.顏真卿
13.識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
(1)圖一是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________。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________朝開始。
(2)圖二是戰國時期________(填人名)主持修建的著名的水利工程________,它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3)圖三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的作者是________。
參考答案
1—5 CBBCC 6—10 AABBC
11—12 AA
13.(1)甲骨文;商(商朝、商代、殷朝、殷商、殷)
(2)李冰;都江堰
(3)司馬遷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神农架林区| 通化市| 北宁市| 汾阳市| 武胜县| 武义县| 舞钢市| 弋阳县| 武强县| 彝良县| 黄冈市| 时尚| 中江县| 大宁县| 普陀区| 池州市| 百色市| 防城港市| 英吉沙县| 凤城市| 紫云| 洛南县| 商洛市| 荆门市| 商水县| 深州市| 凤冈县| 勃利县| 彭阳县| 安义县| 河南省| 扶风县| 彭州市| 乌拉特前旗| 北川| 无锡市| 高平市| 苏尼特右旗| 阿城市| 长沙县| 江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