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年中考歷史一輪復習學案 第五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年中考歷史一輪復習學案 第五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含答案)

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第21課 隋朝的統一與滅亡
一、隋朝的建立
1. 隋的建立: 年, (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 。
2. 隋的統一:
時間: 年,隋朝滅陳,統一南北。
隋統一原因:①長期的分裂和戰亂,人民渴望統一。
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經濟的發展。
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治腐敗,力量衰弱。
意義: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實現了統一,為隋唐時期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3. 隋朝經濟的繁榮──“開皇之治”
(1)表現:人口激增,墾田擴大、糧倉豐實。
(2)原因: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③統治者提倡節儉。
(3)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二、開通大運河★★★★★(一條二長三點四段五河)
1. 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2. 開通原因:①隋文帝的統治為開通大運河奠定經濟基礎。②隋朝國家統一。③有前代開鑿的幾段古運河為基礎。
3. 時間、人物:隋煬帝從 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4. 中心、起始點:以 為中心,北達 ,南至 。
5. 長度及地位: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6. 四個組成部分(自北向南): 、 、 、
7. 連接五條河流(自北向南): 、 、 、 、
8. 開通的作用: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
9. 評價大運河的開通:(1)積極:①經濟上:大大促進了南北經濟交流;②政治上: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和中央集權(加強了對南方的控制)(2)消極:但也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徭役負擔,加速了隋朝的滅亡。(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運河的開鑿并不能使隋朝因此而亡國)總的看來,大運河的開鑿,是隋對中國歷史的重大貢獻。
三、開創科舉取士制度★★★
1.過程:①隋文帝即位后,廢除了前朝的選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學識,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②隋煬帝時, 的創立,標志著 的正式確立。
2.意義(影響):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婆e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1300多年。
四、隋朝的滅亡
1.背景:隋煬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縱情享樂,奢侈無度。在位期間,營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屢次發動戰爭,致使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
2.概況: 地區首先爆發農民起義,隨即蔓延至全國,隋朝統治面臨瓦解。
3.滅亡:公元 年,隋煬帝在 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與秦朝滅亡原因相同都是暴政亡國)
第22課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與“貞觀之治”
1.建立: 年,李淵建立唐朝,定都 。李淵就是 。隨后消滅各支起義軍和割據勢力,平定了全國。
2.即位: 年,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年號“貞觀”。
3.統治:
(1)盛世出現的原因:★★★
①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歷史教訓,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②勤于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大臣 敢于直言,前后進諫200多次(被稱為“諫臣”)。著名宰相 、 。(被稱為“房謀杜斷”)
(2)措施:
a.政治:①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三?。褐袝。海ㄆ鸩菰t令);門下省(審核政令);尚書?。▊鬟_執行)】★★★
②制定法律,減省刑罰;
③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 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
④嚴格考查各級官吏的政績。
b.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c.軍事上,先后擊敗東、西突厥,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
4.結果: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史稱“ ”
5. 評價唐太宗: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
6. 封建社會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點:
(1)主要盛世:西漢的 和漢武盛世、東漢的“ ”、隋朝的“ ”、唐朝的“ ”和“ ”以及清朝前期的 。
(2)共同原因:★★★
A. 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是盛世局面出現的前提和基礎。
B. 政治清明和政策穩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證。(如:制度的創新、開明的民族政策、開放的外交政策等。)
C. 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
D. 統治者的勤政愛民、勵精圖治。
(3)共同表現: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思想活躍,外交開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7. 現實意義(啟示):(1)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保證社會經濟發展。
(2)合理調整統治政策,促進經濟快速發展。
(3)重視人才的培養、選拔和任用,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
(4)以德治國與以法治國并重,確立民本思想,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創建和諧社會。
二、女皇武則天
1.稱帝:與唐高宗共掌朝政,后相繼廢掉兩個已經做了皇帝的兒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國號為 ,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 。
2.統治措施:打擊敵對的官僚貴族;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 ,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繼續推行貞觀以來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和措施,重視發展生產。
3.影響:在位期間,社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人口持續增長,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為“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人們稱她的統治“ ”。
三、開元盛世
1.背景: (李隆基,又稱唐明皇)多才多藝,治理國家也很有能力。即位后,穩定政局,勵精圖治。
2.措施(1)重用賢能,出現賢相 和 。
(2)整頓吏治,裁減冗員。
(3)發展經濟,改革稅制。
(4)注重文教,編修經籍。
3.表現: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 ”。
第23課 盛唐氣象
一、經濟的繁榮
1. 農業方面:①興修大型水利工程。②農耕技術提高:水稻廣泛采用育秧移植。③蔬菜有許多新品種。④茶葉生產的發展: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 ,作者陸羽被后人稱為“茶神”。 開始在唐朝盛興。⑤生產工具的改進:出現新的農業工具── ;創制新灌溉工具── 。
2. 手工業方面:①絲織業:花色品種多,技術高超。②陶瓷業: (“類玉”“類冰”)、 (“類雪”“類銀”)、 (世界工藝的珍品)。
3. 商業繁榮:(1)著名的大都市: 、 、 、成都。
(2)長安城:①建筑宏偉;②市坊分開( 是居民區,市為繁榮的 )③街道規劃整齊;④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二、民族交往與交融
(一)西南──吐蕃(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1. 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2. 7世紀前期,吐蕃杰出的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今拉薩)。
3. 唐太宗把 嫁給 ,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
4. 8世紀初,唐朝又把 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尺帶珠丹。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經“和同為一家”了。
(二)北方──回紇的勃興
1. 回紇是今天 族的祖先。
2. 8世紀中期,唐玄宗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后來,回紇改名為“回鶻”。
3. 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邊各族的擁戴,當時北方和西北地區的各族首領尊奉唐太宗為各族的“ ”。
思考:唐朝采取了哪些方式,使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空前發展?
①設置機構:唐太宗和武則天先后設置 和 管理西域(今新疆地區)
②和親政策: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
③冊封制度:唐玄宗冊封回紇、靺鞨和南詔的首領
④軍事進攻:唐太宗打敗東突厥
三、開放的社會風氣
唐朝時期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社會充滿活力,人們大多顯示出一種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四、多彩的文學藝術 ★★★★
(一)科技方面
類別 朝代 設計者 成就
建筑 隋朝 李春 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雕版印刷術 唐朝 《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二)文學方面(詩歌)
代表人物 生活時期 代表著作 詩歌特點 人稱
李白 盛唐時期 《早發白帝城》《蜀道難》 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想象豐富 “詩仙”
杜甫 由盛轉衰 “三吏”、“三別” 氣魄雄渾,沉郁悲愴,語言精練 “詩圣” (他的詩有“詩史”之稱)
白居易 唐朝中期 《秦中吟》《新樂府》 直白如話,通俗易懂
(三)書法、繪畫和石窟藝術
類別 代表人物 著作 特點 成就
書法 顏真卿 《顏氏家廟碑》 雄渾敦厚 是繼王羲之后,我國書法史上最有成就的書法家
歐陽詢 《九成宮醴泉銘》 方折峻麗,筆力險勁 楷書四大家之一
繪畫 閻立本 《步輦圖》 《歷代帝王像》 筆力剛健,形神兼備 擅長人物故事畫
吳道子 《送子天王圖》 風格奔放,立體感強 開后世寫意畫先河,被稱為“畫圣”
石窟 藝術 甘肅西部的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
思考:隋唐時期為什么會出現輝煌的文化?
①經濟繁榮為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②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為文化的發展創造條件
③各民族間和對外交流頻繁,有利于文化的發展
第2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來華
1.含義:唐朝時,為了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日本派遣使節到中國,當時稱為 。(阿倍仲麻呂)
2.概況: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幾批,最多的一次達到500多人,同行的還有許多留學生和留學僧。
3.貢獻:把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歷法、文字、典籍、書法藝術、建筑技術等傳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鑒真東渡(傳播中國文化)
1.原因: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請。
2.過程:754年, 第 次東渡抵達日本,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
3.意義: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三、玄奘西行
1.時間: 初年。
2.過程: 經過4年的長途跋涉到達天竺。他遍訪名寺,研習佛法,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
3.貢獻: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由其口述的《 》記載了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
思考:唐朝對外交往的特點?唐朝對外交往活躍的原因?帶給我們的啟示?★★★★★
特點:①對外交往比較活躍,與亞洲乃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②唐政府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允許他們長期居住。③長安、洛陽、廣州、揚州等地都有頻繁的外貿活動。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
原因:①國家安定統一;②經濟文化繁榮;③對外開放政策;④對外交通發達。
啟示:第一,必須有穩定的政治局面,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
第二,提高自身素質,努力發展經濟文化。
第三,學習唐朝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在傳播先進文化的同時,要善于吸取其精華,為己所用。
第25課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亂
1.背景:內憂:開元末年以后, 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政日趨腐敗。
外患:各地節度使勢力膨脹,中央與地方的力量對比失去平衡,形成 的局面。邊將 一身兼任范陽等三地的節度使,擔負東北地區防御重任,逐漸擴張勢力。
2.爆發: 年, 借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 一起發動叛亂,史稱“ ”。
3.平定:763年
4. 影響: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唐朝的國勢從此 ,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唐朝的中央權力衰微,逐漸形成 的局面。
二、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
1.原因:
(1)唐朝后期,統治腐敗, 專權,藩鎮割據的態勢越來越嚴重,而且相互之間發生兼并戰爭,中央已無力控制藩鎮。
(2)人民賦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連年的災荒,無以為生。
2.黃巢起義:起義軍在 的率領下,轉戰南北,并攻入長安,建立政權,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
3.唐朝滅亡: 年, 建立了后梁政權,唐朝至此滅亡。
三、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
1.含義:唐朝滅亡后,北方黃河流域先后出現五個政權(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南方地區出現九個政權,再加上北方割據太原的北漢,史稱“ ”。(特點:開國君主都是武將)
2.評價: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雖然政權分立,但長期政治統一的歷史影響和各地經濟發展的密切聯系,使統一始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
【隨堂檢測】
1.在大運河的修建過程中,我們的祖先遇到了許多難題,如所連接的海河、黃河等五大水系的海拔不同,如何控制水的流向等等。但他們克服了重重困難,修成了直到今天我們都為之驕傲的大運河。材料強調大運河的開通( )
A.維護了社會秩序的安定 B.體現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C.加強了南北地區的聯系 D.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繁榮
2. 《中國官制大辭典》對古代某選官制度的解釋:“一種允許士人自愿向官府報名,經過分科考試,根據成績選拔人才、分別任官的制度?!痹撝贫仁紕撚冢? )
A. 隋朝 B. 唐朝 C. 元朝 D. 明朝
3.隋的“國富”歷來為傳統的史學家所津津樂道,隋煬帝在全國各地廣設糧倉,長安、太原、洛陽等地的倉庫儲存了幾千萬匹布帛,直到唐朝初年,這些倉庫中的糧食、布帛還沒用盡,如此富庶的隋朝卻短命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
A.上層統治者奢侈腐化 B.隋朝統治政策不得民心
C.下層的人民起義不斷 D.隋修建大運河耗費國力
4. 唐朝前期,先后出現了被譽為“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升平時期。這一時期( )
A. 開通了大運河 B. 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C. 開創了科舉制 D. 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5.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記述:“唐朝初期,絕大多數官員都是貴族。然而到唐朝后期,教育機會廣泛存在,官員們更多地來自于普通人家?!睂е绿瞥賳T來源前后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推進科舉取士 B.唐太宗打擊官僚貴族
C.完善三省六部制 D.唐玄宗大力整頓吏治
6.西漢王朝派細君公主與烏孫和親,隨帶官屬侍從數百人,和親使團包含各方面人才,這些人的技藝也隨之帶到烏孫。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后,松贊干布派遣上層子弟入長安國子學以習詩書。這表明( )
A.古代中原政權與少數民族和親均是被迫所為
B.中原與周邊少數民族地區實現了經濟互補
C.和親可能促進中原文化向少數民族地區傳播
D.和親消除了古代中原政權與少數民族貴族的矛盾
7.“川中水車如紡車,以細竹為之,車骨之末,縛以竹筒,旋轉時低則舀水,高則瀉水”。材料描述的這種以水力作動力的灌溉工具是( )
A.耬車 B.翻車 C.筒車 D.秧馬
8. 流寓湖南的文學家及其描寫湖南的作品在古代湖南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代有一位大詩人,在湖南度過了他一生中的最后兩年。他居無定所,來往于今岳陽、長沙、衡陽、來陽之間,寫詩近百首。他的詩風淳樸厚重,反映了歷史的真情實況,故有“詩史”之稱。他是( )
A. 王維 B. 李白 C. 杜甫 D. 白居易
9. 中國的書法藝術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唐朝在書法藝術方面建樹頗豐。下列書法家中都屬于唐代名家的一組是( )
A. 鐘繇、胡昭 B. 顏真卿、柳公權
C. 王羲之、懷素 D. 趙孟頰、歐陽詢
10. 貞觀年間,一高僧為求取佛經西行4年,游歷了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終到達天竺。后來,他的弟子根據其口述的沿途山川風貌和社會習俗,編纂成書。此書是( )
A. 《大唐西域記》 B. 《資治通鑒》 C. 《西游記》 D. 《牡丹亭》
11.從古至今,中華大地上各民族通過多種方式保持著密切交流。不斷發展的各民族服飾習俗,就是文化互鑒交融的歷史見證。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圖1 胡服俑 圖2 《北魏帝后禮佛圖》
材料二
步輦圖 貞觀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禮部尚書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節送公主于吐蕃。弄贊率其部兵次柏海,親迎于河源。見道宗,執子好之禮甚恭,既而嘆大國服飾禮儀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 ——《舊唐書》
材料三
旗袍原來是滿族婦女的基本服裝。自漢族服飾中的吉樣紋樣、色彩等元素融入滿族服飾后,形成了獨特的清代服飾文化。至今旗袍仍受中國女性喜愛,成為中華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服飾之一。 圖4 民國時期女性服飾流行旗袍
(1)與圖1相比,圖2中的服飾有何特點,反映了中國古代史上哪一次改革的什么內容?
(2)材料二以不同方式展現了服飾禮儀之美,共同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
(3)綜合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請從民族文化互鑒交融的角度提煉一個觀點,并運用史實加以論證。(要求觀點鮮明,史論結合,邏輯嚴密)
參考答案
1—5 B A B B A
6—10 C C C B A
11.(1)穿戴寬松,以漢族服飾為主;孝文帝改革。
(2)吐蕃王派使臣到長安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入藏)。
(3)觀點1:各民族文化的互鑒交融,共同推動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
觀點2:各民族服飾文化的互鑒交融,共同推動著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的發展
觀點3:農牧文明的互鑒交融,共同推動著中華文明的發展。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召县| 益阳市| 兴化市| 洪湖市| 津南区| 米泉市| 西青区| 齐齐哈尔市| 富平县| 宣汉县| 武陟县| 昌平区| 武鸣县| 英超| 海丰县| 西藏| 高淳县| 武冈市| 河北省| 女性| 庄河市| 遂昌县| 仪陇县| 成都市| 曲靖市| 内江市| 鹤庆县| 汝城县| 陈巴尔虎旗| 舟曲县| 沾益县| 佳木斯市| 额尔古纳市| 天柱县| 华安县| 甘洛县| 鸡东县| 南平市| 德兴市| 武冈市| 新巴尔虎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