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十二單元 封建時代的歐洲和亞洲國家時空坐標階段特征 封建時代的歐洲主要介紹了中古歐洲國家的興衰歷史,其時間跨度從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5世紀拜占庭帝國滅亡。封建時代的亞洲,介紹了東亞的日本和西亞的阿拉伯帝國封建時代的歐洲 政治 封建等級森嚴,西歐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經濟 自給自足的封建莊園經濟盛行,城市自治促進了工商業發展文化 基督教會神學對文化絕對控制,大學興起促使新文化氣象產生封建時代的亞洲 政治 日本通過大化改新,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阿拉伯帝國建立并擴展,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文化 阿拉伯人創造了獨特的阿拉伯文化,為溝通東西方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思維導圖考點1 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2022版課程標準:通過基督教的傳播、封君封臣制,了解中世紀西歐封建社會的發展變化。1.基督教的興起興起 1世紀出現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教義 耶穌教導人們忍受苦難,死后可以升入“天堂”傳播 4世紀末,羅馬皇帝確定基督教為國教,促進了基督教的傳播2.法蘭克王國建立 481年,克洛維建立鞏固 (1)宗教措施:克洛維皈依了基督教,承認羅馬教會在歐洲的重要地位。 (2)土地政策:保留了原來羅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屬羅馬國有的土地和無主土地賜給教會和部下,取得了廣泛支持。 (3)對外擴張:版圖延伸至高盧南部地區以及萊茵河以東至多瑙河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強盛 8世紀,查理成為法蘭克王國國王,他鼓勵基督教發展,實施“什一稅”,800年,教皇為查理加冕,他統治時期的法蘭克王國,史稱“查理曼帝國”,成為當時西歐最大的王國分裂 843年,帝國一分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蘭西和意大利三個國家的雛形3.封君與封臣(1)形成: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對土地的分封形式進行了改革,賜地的人成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成為封臣。締結封君封臣關系的儀式(2)關系(3)特點: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著嚴格的等級性,而且權利、義務交織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約意義。(4)影響: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歐已經普遍存在。易錯易混 西周的分封制主要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周天子是全國最高統治者;西歐封建制度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封臣只對自己的封君效忠,不對自己封君的封君效忠(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考點2 西歐莊園2022版課程標準:通過莊園生活,了解中世紀西歐封建社會的發展變化。1.莊園的領主與佃戶(5年1考)(1)興起與發展:從9世紀開始,莊園逐漸流行,大約到11世紀,莊園遍布歐洲各地。(2)特點:莊園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3)居民構成領主 莊園的主人佃戶 自由的農民(獨立的小生產者,擁有自己的生產工具和財產,有份地保有權,領主不能隨意沒收他們的土地)和缺少自由的農奴(4)土地構成自營地 歸領主所有,直接經營份地 佃戶的生活來源,佃戶取得份地的條件是義務耕種領主的“自營地”、繳納捐稅共用地 莊園周圍的林地、荒地等,全體佃戶可以共同使用2.莊園法庭(5年1考)組織架構 主持者:領主或他的管家;開庭時間、地點不固定法庭職能 維護莊園公共秩序;既維護了領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主的特權司法程序 審判依據:習慣法或村法;懲罰各種違法行為的手段通常是處以罰金,罰金全部歸領主所有考點3 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2022版課程標準:通過歐洲城市和大學的興起,了解中世紀西歐封建社會的發展變化。1.西歐中世紀的城市興起 從10世紀起,西歐舊的城市開始復蘇,新的城市不斷產生發展 城市自治 (1)手段: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 (2)形式:從國王或領主手里取得“特許狀”城市居民 手工工匠和商人等(農奴在城市住滿一年零一天,就可獲得市民的身份)影響 市民階層逐漸形成,并出現早期的資產階級2.大學的興起(5年1考)興起 12世紀,大學的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自治地位 主要體現在免賦稅特權、司法特權、教育自主權(在不違反正統教義的情況下)課程設置 分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大學的課程設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會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考點4 拜占庭帝國和《查士丁尼法典》(5年1考)2022版課程標準:知道《查士丁尼法典》,初步了解拜占庭帝國的歷史地位。1.《羅馬民法大全》編訂者 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目的 為了穩固帝國的社會秩序,保證皇帝的專制權力組成 《查士丁尼法典》《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影響 仍然承認奴隸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隸的地位;對財產、買賣、債務、契約關系等作出明確規定;奠定了歐洲民法的基礎2.拜占庭帝國的興亡興盛 4世紀末,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羅馬帝國因都城君士坦丁堡舊名為拜占庭,又稱拜占庭帝國,并進入一個“黃金時代”滅亡 長期的對外戰爭導致財政枯竭,十字軍東征占領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領土;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最終滅亡評價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貢獻 (1)對東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產生過重大影響。 (2)保存了大量的希臘、羅馬古籍,為后來西歐的文藝復興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圖解歷史 羅馬國家與羅馬法的發展過程考點5 古代日本2022版課程標準:通過日本大化改新,初步了解中古世界歷史發展的多樣性。1.統一:5世紀,大和政權統一了日本,實行部民制。2.大化改新開始 從646年開始,在孝德天皇的領導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內容 政治 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經濟 (1)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 (2)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 (3)統一賦稅影響 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3.幕府統治背景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土地兼并盛行,隨著莊園的建立,武士集團形成形成 12世紀晚期,源賴朝(征夷大將軍)在鐮倉建立鐮倉幕府,日本由此進入近700年的幕府統治時期特點 幕府與天皇朝廷并存;擁有獨立于朝廷的政治、軍事權力;天皇大權旁落,成為一種禮儀性的擺設,幕府將軍實際上把持著國家大權易混警示 幕府統治的實質:封建軍事獨裁統治。考點6 阿拉伯帝國2022版課程標準:通過伊斯蘭教的創立、阿拉伯帝國的崛起,初步了解中古世界歷史發展的多樣性。1.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動(1)創立伊斯蘭教:7世紀初,穆罕默德闡述了獨尊安拉的宗教思想并創立了伊斯蘭教,最初在麥加城傳教。(2)建國:622年,穆罕默德率領一些信徒遷居麥地那,建立了一個以共同信仰為基礎的宗教社團,即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國家的雛形由此誕生。(3)統一:630年,占領麥加,半島各部落承認穆罕默德的統治地位,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2.阿拉伯帝國概況 8世紀中期,帝國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影響 伴隨著帝國的擴張,伊斯蘭教向阿拉伯半島以外的地區廣泛傳播滅亡 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達,阿拉伯帝國滅亡3.阿拉伯文化(1)燦爛原因:阿拉伯帝國繁榮時期,哈里發重視知識,設立“智慧宮”,延攬翻譯人才。在吸收、消化外來文化的基礎上,阿拉伯人創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2)主要成就數學 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從0到9的計數法,形成了“阿拉伯數字”;創造了完整的代數學醫學 編著了歐洲醫學界的經典——《醫學集成》和《醫典》文學 《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文學的瑰寶(3)傳播文化: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易錯易混 阿拉伯數字的發明者是古代印度人,改造和傳播者是阿拉伯人。探究一 西歐城市的出現和大學的興起材料一 意大利北部威尼斯、熱那亞等城市建立起獨立的城市共和國,那些取得完全自治權的城市,只向國王或領主繳納定額賦稅。市民選舉產生的市議會,成為最高權力機構,有權力制定政策、法令和鑄造貨幣。城市有自己的法庭和武裝,有權宣戰、媾和。城市通過選舉產生的市長、法官等管理人員,行使行政、司法、財政大權。另外一些城市,如法國的巴黎、奧爾良、里昂和英國的林肯、牛津等,只享有不完全的自治權,由國王與城市代表共同管理城市。(1)根據材料一,從城市管理角度,指出中古西歐城市的特點。材料二 11世紀后,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希臘、羅馬的古典著作開始在西歐傳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斷傳入西歐。12世紀,西歐的教育與學術出現了新的氣象,大學的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巴黎出現了許多教會學校和教師私人辦的學校。13世紀,巴黎教師行會得到羅馬教皇和國王的支持,自治權利得到保證。(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歐洲早期大學興起的主要因素。(3)結合所學知識,說說中古西歐城市與中世紀大學之間的內在聯系。提示 (1)特點:取得完全自治權的城市,在繳納定額賦稅后,享有充分自治權;享有不完全自治權的城市,由國王與城市代表共同管理城市。(2)主要因素:經濟的發展,文化的傳播,社會團體的推動,國王和教皇的支持等。(3)內在聯系:相互促進。歷史解釋 西歐城市重新興起的意義經濟方面 城市的商品經濟從一開始就對封建制度起著瓦解作用政治方面 那些擁有自由和自治權利的城市,成為新的政治實體,它們與王權聯合,共同對付大貴族。城市里的市民階級不斷發展壯大,成為近代資產階級的前身思想文化方面 伴隨著市民階級在政治、經濟、生活等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種新的世俗生活觀念逐漸形成,這為以后出現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奠定了基礎探究二 封君封臣改革和大化改新材料一 一個自由人(封臣)對另一個自由人(封君)服從和服役(主要是服兵役)的義務,以及封君對封臣提供保護的義務……封君授給封臣一塊土地……稱作封地。——摘編自弗朗索瓦·岡紹夫《何為封建主義》(1)材料一反映的制度內容最早出現在哪個國家?根據材料一,概括該制度的特點。材料二 那些游歷“天朝”的日本人,作為熱情的皈依者,回國后所起的作用更為重大。他們對變革的推動,最終導致日本社會的一場重大變革。這場變革試圖以中國唐朝為模式,將日本改變成中央集權制國家?!幾运顾蚶锇⒅Z斯《全球通史》(2)材料二中“日本社會的一場重大變革”對日本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3)以上材料反映的改革對我國今天的社會主義建設有何啟示?提示 (1)國家:法蘭克王國。特點:封君和封臣的關系有著嚴格的等級性,而且權利和義務交織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約意義。(2)影響:使日本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或者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3)啟示:改革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只有堅持改革開放,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歷史解釋 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改革改革 伯里克利改革 封君封臣改革 大化改新國家 雅典 法蘭克王國 日本特點 擴大公民權利 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權利與義務交織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約意義 仿效唐朝典章制度改革影響 使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 封建制度在西歐逐步形成 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1.(2023·廣東)1287年,西歐某莊園的莊頭將一名農奴帶到莊園法庭,指控他裝病拒服勞役,但農奴不承認,法庭調查后證實,莊頭出于宿怨偽造了事實,故以誣告罪對其處以罰款。據此可知,莊園法庭( )A.危及了領主人身安全 B.擴大了城市的自主權C.加速了市民階層形成 D.有利于維護莊園秩序答案 D解析 題干材料說明莊園法庭有利于維護莊園秩序,故D項符合題意;題干材料不能說明莊園法庭危及了領主人身安全,排除A項;莊園法庭設立在莊園內部,位于農村,與城市、市民無關,排除B、C項。2.(2022·廣東)《羅馬民法大全》中規定“釋放奴隸也列入列國通法”,“被釋放,便是從管轄下得到釋放”。這一記載,說明拜占庭帝國( )A.專制統治日益鞏固 B.奴隸處境有所改善C.法制時代全面開啟 D.廢除封建領主特權答案 B解析 材料是說釋放了的奴隸也能獲得法律的保護,但前提是主人親自進行了合法釋放,而不是自己逃亡,可以看出奴隸處境有所改善,B項正確;材料闡述的是關于奴隸的規定,與專制統治無關,也沒有涉及廢除封建領主特權,排除A、D項;《羅馬民法大全》的頒布標志著羅馬法已經發展到完備階段,但不能說法制時代全面開啟,排除C項。3.(2020·廣東)中世紀歐洲大學可以主辦學術講座,控制人員編制,有權審查并發放各種證書和學位,甚至享有賦稅、司法等方面的特權。這說明中世紀歐洲大學( )A.具備政府管理職能 B.享有充分言論自由C.受到世俗權力支配 D.擁有較大的自治權答案 D解析 據材料可知,中世紀歐洲大學擁有較大的自治權,故選D項。大學的日常教學和管理有相當大的自主權,但受基督教的限制,不允許異端言論,故排除A、B、C項。4.(2020·深圳)中世紀的一個西歐城市從英王亨利二世手里獲得“特許狀”,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與特權。這種“特許狀”的頒發反映了( )A.資產階級完全掌握了城市的政權B.封建割據勢力的增強C.城市要求與其經濟實力相稱的政治權利D.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答案 C解析 據所學知識可知,13世紀,西歐許多城市取得了某種程度的自由與特權,成為自由城市。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權的形式,是從國王或領主手里取得“特許狀”?!疤卦S狀”的頒發反映了城市要求與其經濟實力相稱的政治權利,故選C項。5.(2019·廣東)在西歐,莊園為領主提供日常消費的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食物,也為領主提供衣物、鞋帽等。莊園有鐵匠、金銀匠、皮鞋匠、面包師等各色工匠制造不同的物品。這說明西歐莊園( )A.具有自給自足特征 B.是獨立的政治單位C.具有地方管理功能 D.是地方經濟的中心答案 A解析 材料著重反映了莊園具有自給自足的特征,故選A項。6.(2019·深圳)制作知識結構圖是學習歷史的一種方法。下圖“?”處應該填寫( )A.城市的興起B.農業的發展C.科學的進步D.教育的普及答案 A解析 依據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10世紀起,西歐開始恢復,農業技術提高,農業剩余產品增加,商業貿易發展,人口增加,舊的城市開始復蘇,新的城市不斷產生,城市重新興起和發展,故選A項。7.(2023·蘇州)《騎士時代:中世紀的歐洲》中寫道:“在領主自營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頭六臂。毫無疑問,經常出現在他頭腦中的是管事和他的助手,他們可以處罰他——甚至鞭笞他——如果認為他偷懶的話?!庇纱送茢?,阿布拉黑的身份可能是( )A.莊園佃戶 B.莊園領主 C.城市商人 D.行會學徒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阿布拉黑需要在領主自營地上辛勤勞作,向領主交稅,管事主持的莊園法庭可以監督他、處罰他,可見阿布拉黑的處境很慘,是莊園佃戶,A項正確;莊園領主是莊園的統治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手工業者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們在城市里具有自由權,不符合題意,排除C、D項。8.(2023·安徽)13世紀中葉,牛津大學校長羅伯特·哥羅塞特斯特曾對亞里士多德著作提出質疑,并用數學和實驗證明自己的哲學觀點,其學生也曾進行科學實驗和講學,批評神學。這可用以說明英國早期大學( )A.引領文藝復興的潮流 B.擺脫了教會的思想束縛C.鼓勵質疑的科學精神 D.推動了自治城市的出現答案 C解析 依據題干信息可知,英國早期大學鼓勵質疑,體現了中世紀大學鼓勵質疑的科學精神,C項正確;文藝復興興起在14世紀中葉,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B項不符合史實,排除;城市居民常用的爭取自治的方式有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的手段,D項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9.(2023·郴州)528年,東羅馬皇帝為了穩固帝國的社會秩序,保證皇帝的專制權力,組建了一個法典編纂委員會,把自2世紀初以來歷任羅馬皇帝頒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條例,編成法典。這部法典是( )A.《漢謨拉比法典》 B.《十二銅表法》 C.《查士丁尼法典》 D.《拿破侖法典》答案 C解析 527年,查士丁尼繼任為東羅馬帝國皇帝,528年,為了穩固帝國的社會秩序,保證皇帝的專制權力,他組建了一個法典編纂委員會,529年,委員會把自2世紀初以來歷任羅馬皇帝頒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條例,編成《查士丁尼法典》,故C項符合題意;《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制定的,排除A項;《十二銅表法》是羅馬共和國時期制定的,排除B項;《拿破侖法典》是法國的拿破侖于1804年頒布的,排除D項。10.(2023·臨沂)拜占庭帝國的軍事戰略與其前身羅馬帝國截然不同,總體來說呈現守勢狀態,其目標以收復失土為主,并非開拓新疆土。由此可知,拜占庭帝國( )A.其前身是波斯帝國 B.版圖一直在擴大C.長期進行防御戰爭 D.被阿拉伯人滅亡答案 B解析 根據題干材料可知,拜占庭帝國也就是東羅馬帝國,其軍事戰略以收復失土為主,版圖一直在擴大,B項正確;羅馬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和西羅馬帝國,故A項表述錯誤,排除;拜占庭帝國的軍事戰略呈現守勢狀態,其目標以收復失土為主,但不是長期進行防御戰爭,排除C項;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占了拜占庭帝國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滅亡,故拜占庭帝國是被奧斯曼帝國滅亡的,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