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二十九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 學案 2024年廣東省中考歷史一輪復習(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二十九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 學案 2024年廣東省中考歷史一輪復習(含答案)

資源簡介

第二十九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
時空坐標
階段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蘇兩國之間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冷戰對峙局面,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恢復,社會主義建設取得重大成就,亞非拉地區的民族獨立浪潮改變著世界的面貌
政治 (1)美蘇冷戰,形成兩極格局。 (2)蘇聯和東歐都進行了改革,但是成效不大,最終導致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 (3)戰后亞非拉的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世界資本主義殖民體系逐漸崩潰
經濟 (1)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進入“新經濟時代”。 (2)日本、西歐經濟快速發展,資本主義世界形成了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 (3)蘇聯模式使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遇到了不少挫折。 (4)經濟全球化發展
思維導圖
考點1 冷戰(5年3考)
2022版課程標準:通過了解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德國分裂、北約與華約的建立,認識美蘇冷戰對峙局面的形成。
1.冷戰的發生
(1)含義:冷戰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40多年間,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
(2)背景:美、蘇國家戰略的對立和社會制度的巨大差異,使雙方的對抗、沖突不斷加劇。
①美國:二戰后,成為世界上軍事、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稱霸的欲望十分強烈。
②蘇聯:二戰后,其西部邊界大大地向西推移,還在東歐國家建立起與蘇聯類似的社會主義制度。美國作為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自然是蘇聯潛在的防御對象。
(3)表現
政治 杜魯門主義(冷戰開始標志) ①概況: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出臺。1947年,蘇聯成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 ②影響: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冷戰開始 杜魯門
經濟 馬歇爾計劃 ①提出:1947年,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 ②目的:通過援助西歐恢復經濟,穩定資本主義制度。 ③1949年,蘇聯建立經濟互助委員會,對抗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在經濟上控制東歐。 ④影響:是杜魯門主義的一次大規模運用,也是美國實施冷戰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驟
軍事 北約 1949年,美、英、法等12個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簽署《北大西洋公約》,北約成立,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
華約 1955年,蘇聯同7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締結了《華沙條約》,華約成立,總部設在莫斯科
(4)影響:美蘇雙方互相敵對,發展為兩大集團的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形成。
2.德國的分裂
背景 (1)德國法西斯政權垮臺以后,美、蘇、英、法四國分區占領了德國及其首都柏林。 (2)隨著杜魯門主義的出臺,蘇聯與美、英、法三國在處理德國問題上的分歧越來越大
過程 (1)1948年2月,美、英、法三國計劃將占領區合并,準備發行貨幣,籌建政權,引起蘇聯的抗議。 (2)1948年6月,“柏林危機”爆發,最后美、蘇通過秘密談判達成協議,雙方同時解除封鎖。 (3)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又稱“聯邦德國”或“西德”。 (4)1949年10月,在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又稱“民主德國”或“東德”。 (5)1961年,民主德國在東、西柏林之間修筑“柏林墻”,成為冷戰的標志性建筑
影響 歐洲冷戰對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易錯提醒 從冷戰到兩極格局的形成
(1)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冷戰開始。
(2)西德和東德的建立,標志著歐洲冷戰對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3)北約和華約的相繼建立,標志著兩極格局形成。
考點2 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2022版課程標準:通過了解美國和日本經濟的發展,歐洲聯合趨勢的發展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初步理解戰后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特點。
1.歐洲的聯合
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歐國家憑借原有的工業基礎和馬歇爾計劃的援助,采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制定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促進了西歐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2)隨著經濟的發展,西歐國家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它們逐漸走上了聯合自強以提高國際地位的道路
目的 歐洲各國為了加快經濟發展步伐,維護自身安全,提高國際地位
特點 規模不斷擴大,一體化程度日益提高:經濟一體化(歐共體)→政治經濟一體化(歐盟)
過程 歐共體 (1)成立 ①20世紀50年代初,法國和聯邦德國等六國組建歐洲煤鋼共同體。 ②1958年,六國又建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③196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并為歐洲共同體,簡稱“歐共體”。 (2)意義 ①歐共體成員國加強經濟合作,促進了西歐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 ②德、法等成員國逐漸消除了戰爭留下的積怨,實現了和解,為西歐和平發展創造了條件
歐盟 (1)形成:1993年,大部分西歐國家在歐共體的基礎上組成了歐洲聯盟,簡稱“歐盟”,英文縮寫為“EU”。 (2)發展 ①成員國公民擁有統一的歐洲護照,2002年,大多數成員國開始使用統一的貨幣——歐元。 ②2013年,歐盟成員國已經達到28個。 (3)挫折:2020年1月31日,英國正式脫離歐盟。 (4)影響 ①對歐洲:加快了歐洲一體化進程,促進了歐洲經濟的發展。使歐洲各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提高。 ②對世界格局:歐盟成為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中的重要一極,促進了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③對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起到了示范作用,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歐盟旗幟 解讀:底色為藍色,上有12枚金星組成的圓圈,象征歐洲各國合作統一
啟示 堅持改革開放政策,加強與各國的合作與交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發展經濟,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2.美國的發展與日本的崛起
(1)美國的發展
①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積極拓展世界市場,應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產技術,刺激了經濟的繁榮,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
②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
③20世紀90年代以后,美國出現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為特征的“新經濟”,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2)日本的崛起
原因 ①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單獨占領了日本,在日本推行非軍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推動日本政府頒布了“和平憲法”。 ②冷戰開始后,美國出于本國的戰略需要,開始積極扶持日本。 ③朝鮮戰爭爆發后,日本獲得了大量軍需訂單。 ④日本政府利用當時有利的外部環境,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大力引進先進技術,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
表現 1968年,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日本謀求成為政治大國的欲望日益強烈
3.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
背景 羅斯福新政期間,美國頒布了《社會保障法》,實行養老金制度、失業保險制度
目的 為了緩和社會矛盾
建立 1948年,英國宣布建成“福利國家”;不久,法國和聯邦德國等國也宣布成為“福利國家”;20世紀50年代,美國幾次修訂《社會保障法》,擴大受益群體,提高最低工資,資助貧困學生
發展 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發展
評價 (1)進步性:可以緩和階級矛盾,創造一個有利于經濟發展的穩定的社會環境。 (2)局限性:不能解決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拓展延伸 戰后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特點
(1)生產力發展: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開展,使社會生產力有了很大發展,出現了“新經濟”增長模式。
(2)生產關系調整:注重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福利國家”制度逐步建立并完善。
(3)產業結構調整:第三產業迅速發展,成為國民經濟中增長最快的部門,并產生了一大批新興產業。
(4)經濟全球化加速:由于科技的發展,世界經濟聯系日益緊密,資本主義外部擴張,推動了經濟全球化。
考點3 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
2022版課程標準:了解社會主義從一國到多國的實踐,知道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和蘇聯的改革,了解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意義。
1.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5年1考)
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東歐、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現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力量逐漸壯大。 (2)隨著冷戰局面的形成,蘇聯要求東歐國家與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東歐 (1)政治:1947年,蘇聯成立了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以此控制東歐各國;蘇共還加強了對東歐各國共產黨的控制,按照蘇聯模式對這些國家進行了全方位的內部改造。 (2)經濟:1949年,蘇聯同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建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簡稱“經互會”,利用經互會將各成員國的經濟納入蘇聯計劃經濟的軌道
中國 (1)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不久,蘇聯就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 (2)1950年,中蘇締結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加強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新中國掀起了學習蘇聯的熱潮
其他國家 東歐的民主德國、南斯拉夫、波蘭等;亞洲的朝鮮、越南等;拉丁美洲的古巴
2.蘇聯的發展與改革(5年1考)
(1)赫魯曉夫改革
時間 20世紀50年代開始 重點 經濟領域
背景 ①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嚴重阻礙了蘇聯政治、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②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魯曉夫上臺執政 赫魯曉夫
內容 ①政治: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 ②經濟:農業:發動墾荒運動,發展飼料生產,廣種玉米;取消農產品的義務交售制,改行收購制。 工業:改革工業管理體制
影響 ①積極: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蘇聯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②消極:改革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蘇聯模式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弊端,并且存在嚴重偏差
(2)勃列日涅夫改革
時間 1964年開始 重點 重工業,尤其是軍事方面
內容 ①經濟: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進步、完善經濟管理體制和加強經濟刺激。 ②軍事:同美國展開軍備競賽,把科技進步的重心放在軍事方面
影響 ①積極:一些重工業產品的產量居世界首位,常規武器、核武器、航天技術可以同美國抗衡。 ②局限性:國民經濟呈現出畸形發展狀態,輕工業產品和新興產業明顯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為蘇聯經濟的痼疾。勃列日涅夫改革仍然沒有從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3)戈爾巴喬夫改革
時間 1985—1991年 重點 前期:經濟領域;后期:政治體制改革
內容 ①經濟上:實施加速經濟改革的方案,但直到1988年,總體效果仍然不佳。 ②政治上:政治體制改革取消蘇共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倡導“公開性”和“政治多元化”
影響 使人們的思想發生混亂,無政府狀態蔓延,局勢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國的分離趨勢也隨之加劇
3.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
(1)東歐劇變
原因 20世紀60年代以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在政治、經濟上都出現嚴重問題,社會矛盾日益尖銳;西方國家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加緊推行“和平演變”戰略;20世紀80年代末,受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影響,東歐各國開始實行政治多元化
標志 東歐各國社會制度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表現 政治上,實行議會民主制和多黨制;經濟上,實行私有化基礎上的市場經濟
(2)蘇聯解體
原因 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端。 ②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失敗。 ③外部原因:西方國家長期推行“和平演變”戰略
過程 ①1991年8月19日,8名蘇共高級官員發動政變,試圖挽救蘇聯,結果宣告失敗;八一九事件后,戈爾巴喬夫辭去蘇共中央總書記職務,俄羅斯領導人葉利欽控制了全局,蘇聯的分裂進一步加快。 ②1991年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宣布蘇聯停止存在,蘇聯解體
影響 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事業的重大挫折;標志著兩極格局和冷戰的結束,推動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進程
歸納總結 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的原因
(1)蘇聯解體的原因: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是戈爾巴喬夫改革,根本原因是蘇聯模式的弊端。
(2)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都是沒有找到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其實質都是社會制度的變化,即由社會主義制度轉變為資本主義制度。
考點4 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
2022版課程標準:通過萬隆會議、“非洲年”、巴拿馬收回運河主權等史事,知道戰后殖民體系的崩潰和亞非拉國家為捍衛國家主權、發展經濟所進行的斗爭。
1.萬隆會議
時間 1955年4月 地點 印度尼西亞的萬隆
性質 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
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越來越多的亞非國家取得了獨立。 (2)新獨立的國家都面臨鞏固政權、發展經濟的共同問題。 (3)廣大亞非國家不愿卷入大國之間的軍事沖突
概況 (1)會議通過了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 (2)中國政府代表周恩來提出的“求同存異”方針,保證了會議的順利進行
萬隆精神 亞非國家和地區團結合作、友好相處,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的精神
影響 (1)提高了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亞非拉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 (2)從萬隆會議開始,發展中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 (3)中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逐漸推行開來
2.“非洲年”——非洲民族獨立運動
開始 (1)1951年底,利比亞宣布獨立。 (2)1952年,埃及爆發革命,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起義,推翻了英國扶持的封建王朝,1953年成立了埃及共和國。 (3)1962年,阿爾及利亞獲得獨立
高潮 (1)20世紀六七十年代,非洲絕大多數殖民地國家先后獲得了獨立。 (2)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獲得獨立,這一年因此被稱為“非洲年”
繼續發展 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都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
3.拉美人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古巴 (1)原因:古巴在政治和經濟上長期被美國控制。 (2)概況: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羅等人的領導下,最終在1959年推翻了美國支持的獨裁政權;又挫敗了美國支持的雇傭軍入侵,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巴拿馬 (1)原因:巴拿馬運河位于巴拿馬共和國中部,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戰略地位;美國在運河沿岸劃出運河區,運河區一直由美國控制。 (2)概況:①20世紀六七十年代,巴拿馬不斷爆發群眾性的反美運動,要求收回運河區主權。 ②1977年,巴拿馬與美國簽訂條約,后來,收回了運河區的海關、郵政、司法等主權,并參與運河的管理和營運。 ③1999年年底,巴拿馬收回了運河區的全部主權
思維點撥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原因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為民族解放開辟了道路;帝國主義勢力削弱,為民族解放運動提供了契機;廣大亞非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民族解放意識增強;廣大被壓迫國家相互支持,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開展等。
探究 歐洲的聯合
材料一 雖然歐洲各國有共同的文化遺產,但由于歷史的不同和民族性格的差異,歷史上長期不斷的相互戰爭一直是它們的負擔。經過兩次毀滅性的世界戰爭之后,許多人終于感覺激烈沖突的代價太大了,戰爭不再對任何國家有益。蘇聯的“勢力擴張”使某種形式的西歐統一具有誘惑力。
(1)根據材料一,分析二戰后歐洲走向聯合的原因。
提示 原因:共同的文化遺產,相似的經濟文化傳統,兩次世界大戰的教訓,發展經濟的需要,冷戰中受到蘇聯的威脅和美國的控制,蘇聯的“勢力擴張”,等等。
材料二 1992年,歐共體各國在荷蘭馬斯特里赫特正式簽訂了《歐洲聯盟條約》,目的是使歐洲一體化向縱深發展,成立歐洲政治及經濟貨幣聯盟。1993年,歐洲聯盟正式成立。隨著歐盟的實力不斷增強,其國際地位也不斷提高。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90年代歐洲的聯合有何新發展,并分析其影響。
提示 發展:由經濟合作發展為政治、經濟合作。(其他符合題意的答案也可)影響:推動了西歐經濟的發展,提高了歐洲的國際地位,沖擊了兩極格局,有利于世界多極化的發展。
材料三 英國長期對歐陸保持著優越感,一直對歐洲一體化若即若離。英國把自己視為歐洲之外的全球性大國,認為異于歐洲的獨特性是其崛起和強大的原因。它雖然逐漸衰弱,但優越感依舊強烈。二戰后,每遇挫折或危機,英國便疑歐聲四起,將問題歸于歐共體或歐盟。這一次,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爆發撕裂了英國與歐陸的嫌隙。
(3)結合材料三分析,英國為什么要“脫歐”?
提示 原因:英國自身的優越感,英國視自己為歐洲之外的全球性大國,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爆發,英國與歐陸的嫌隙,等等。
唯物史觀 二戰后歐洲走向聯合的原因和啟示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歐洲國家遭受戰爭創傷,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嚴重下降。
②現實原因:美蘇冷戰對峙嚴重威脅到歐洲國家自身的安全。
(2)啟示:戰爭、對抗必然兩敗俱傷,和平、合作才能共同發展。
1.(2023·廣東)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初期,美國對日本主要關心的是實現日本非軍事化和政治民主化。但美國很快意識到,經濟崩潰的日本不可能成為美國可利用的力量,于是開始積極扶持日本。導致美國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美蘇冷戰局面出現 B.美國“新經濟”的需要
C.日本國際地位提高 D.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崛起
答案 A
解析 二戰后,美國與蘇聯形成冷戰對峙的局面,為了能夠在冷戰中取得優勢,得到日本的支持,美國積極扶植日本經濟,A項正確;美國“新經濟”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日本國際地位提高是美國扶植的結果,不是原因,排除C項;二戰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較為緩慢,排除D項。
2.(2023·廣東)許多非洲國家獨立前,是一種或幾種經濟作物或礦產品的出口國,形成了“花生之國”“棉花之國”“可可之國”“銅礦之國”等。這表明,上述國家當時(  )
A.農業資源豐富 B.自然條件惡劣 C.人口外流嚴重 D.經濟結構單一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一種或幾種經濟作物或礦產品的出口國”“花生之國”“棉花之國”“可可之國”“銅礦之國”,表明非洲國家經濟結構單一,D項正確;“銅礦”不屬于農業,排除A項;材料沒有敘述非洲的自然條件惡劣,排除B項;題干“經濟作物或礦產品的出口國”與人口外流無關,排除C項。
3.(2022·廣東)蘇聯認為,馬歇爾計劃中包含這樣一種企圖,即干涉歐洲國家內部事務,使這些國家的經濟從屬于美國的利益。為抗衡馬歇爾計劃,蘇聯加強對東歐各國的經濟援助。這表明(  )
A.歐共體建立 B.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C.兩極格局已結束 D.美蘇矛盾不斷升級
答案 D
解析 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得出,馬歇爾計劃使美國控制了西歐諸國,遏制了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向西歐的滲透,使歐洲形成了兩大陣營的對立,美蘇矛盾不斷升級,D項正確。
4.(2022·廣州)1958年起,美國開始重點援助環繞蘇聯和中國邊境線上所謂“前沿防衛”地區的發展中國家,而對其他更為貧困的國家和地區,則甚少援助。這反映了(  )
A.蘇聯工業化的完成 B.美國實施冷戰政策
C.歐洲一體化的形成 D.兩極格局最終瓦解
答案 B
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反映的是美國的冷戰政策,B項正確;蘇聯工業化的完成、歐洲一體化的形成與題干描述無關,排除A、C項;兩極格局最終瓦解是在1991年蘇聯解體后,排除D項。
5.(2020·廣東)1950年,美國聯合英、法、意、澳等國,建立了“對共產黨國家出口管制委員會”,共同對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實施經濟制裁和出口管制。這表明(  )
A.美蘇冷戰加劇 B.兩極格局形成
C.西歐走向聯合 D.殖民體系崩潰
答案 A
解析 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這是馬歇爾計劃的表現,這表明美蘇冷戰加劇,A項符合題意。
6.(2020·廣東)下表顯示的是蘇聯五年計劃執行情況。導致表中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五年計劃 時間/年 國民收入年均增長率/% 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 社會勞動生產增長率/%
“八五” 1966-1970 7.7 8.5 6.8
“九五” 1971-1975 5.7 7.4 4.6
“十五” 1976-1980 3.7 4.4 3.2
A.經濟體制僵化 B.中蘇關系破裂 C.歐共體的擴大 D.社會性質改變
答案 A
解析 仔細觀察表格可知,“八五”“九五”“十五”期間,蘇聯國民收入年均增長率、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社會勞動生產增長率不斷下降,其原因是蘇聯模式具有嚴重的弊端。由于蘇聯模式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限制商品貨幣關系,片面發展重工業,導致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蘇聯模式的高度集權模式,使經濟體制僵化,阻礙蘇聯民主與法制建設和經濟持續發展,妨礙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充分發揮。故選A項。
7.(2019·廣東)下圖漫畫說明了(  )
A.社會主義陣營基本瓦解
B.兩極格局局面基本形成
C.蘇聯經濟改革取得重大成效
D.蘇聯模式的推廣具有強制性
答案 D
解析 據題干圖片“蘇聯與東歐國家關系”及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冷戰局面的形成,蘇聯要求東歐國家與自己保持高度一致。1949年,蘇聯同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建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簡稱“經互會”。蘇聯通過經互會幫助東歐國家克服了戰后經濟困難,但也利用經互會將各成員國的經濟納入蘇聯計劃經濟的軌道。斯大林還取消了東歐各國共產黨的自主權,按照蘇聯模式對這些國家進行了全方位的內部改造。漫畫說明了蘇聯模式的推廣具有強制性。故選D。
8.(2023·舟山)下圖是某同學在研究性學習中收集的歷史資料目錄。據此推斷,他研究的主題最有可能是(  )
A.兩極格局的形成與解體 B.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C.二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 D.冷戰對峙局面的形成
答案 C
解析 1955年華約組織的成立,標志著美蘇兩極格局的正式形成,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著美蘇兩極格局的結束,排除A、D;材料并不是強調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排除B;據材料“杜魯門主義出臺、北約與華約對峙、蘇聯解體、歐盟成立、金磚國家”可知,敘述的是二戰后美蘇兩極格局與多極化趨勢的相關信息,體現了二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故C正確。
9.(2023·濱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調整政策,逐步建立起包括醫療保健服務、養老、住房、失業保險和教育等在內的保障制度。其實質是(  )
A.緩和社會階級矛盾 B.解決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C.徹底消滅貧富差距 D.推動多極化世界格局盡快形成
答案 A
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環境,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推行社會保障制度,A符合題意;社會保障制度無法解決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也無法徹底消滅貧富差距,排除B、C;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是為了緩和階級矛盾,與推動多極化世界格局盡快形成無關,排除D。
10.(2023·連云港)20世紀六七十年代,巴拿馬不斷爆發群眾性的反美運動,要求收回運河區主權。1999年底,巴拿馬收回了運河區的全部主權。這一結果(  )
A.提高了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民族自信 B.鼓舞了拉美人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C.標志著非洲國家擺脫殖民主義枷鎖 D.表明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最終確立
答案 B
解析 二戰以后,歐洲實力大大削弱,拉美人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不斷興起,1999年底,巴拿馬收回了巴拿馬運河區的全部主權,這一成果鼓舞了拉美人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B符合題意;1955年的萬隆會議提高了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民族自信,排除A;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非洲國家擺脫殖民主義枷鎖,排除C;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彰武县| 鄂托克旗| 广汉市| 镇坪县| 七台河市| 亚东县| 儋州市| 烟台市| 德令哈市| 保靖县| 太原市| 东源县| 东乌珠穆沁旗| 盐津县| 鸡泽县| 大足县| 泸西县| 台北市| 阿克陶县| 即墨市| 浙江省| 康保县| 通渭县| 小金县| 百色市| 中山市| 沈丘县| 泽普县| 名山县| 嘉善县| 藁城市| 建平县| 什邡市| 江城| 大石桥市| 上杭县| 朝阳市| 芜湖县| 宁晋县| 延川县| 汕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