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九單元 民族團結、祖國統一與國防建設時空坐標階段特征 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促進了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在“一國兩制”構想的指引下,香港、澳門順利回歸祖國,海峽兩岸關系不斷發展。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筑起了保衛祖國的鋼鐵長城政治 (1)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得以加強。 (2)在祖國統一大業上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使得香港、澳門順利回歸并保持長期穩定繁榮,海峽兩岸關系不斷發展經濟 (1)加強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2)香港、澳門回歸后,中央政府深化內地與港澳地區交流合作;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迅速發展軍事 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迅速,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筑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鋼鐵長城思維導圖考點1 民族大團結2022版課程標準:通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確立,認識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的內涵及意義。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含義 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確立 1949年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將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作為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確定下來,后被載入憲法。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實施實施 目前,全國已經建立了內蒙古自治區(1947年成立,我國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5個自治區,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性質 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意義 從制度和政策層面保障了少數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權利以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礎知識點撥 我國的民族自治區與直轄市、特別行政區是同一級別的行政單位,都屬于省級行政區,都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轄。2.共同繁榮發展(5年1考)歷史背景 新中國成立前,由于歷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國各民族發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數民族的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具體措施 政治上 因地制宜,在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廢除了剝削和壓迫,使各族人民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經濟上 國家采取許多優惠政策,加強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文化上 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戰略上 20世紀末,中央決定進行西部大開發,2006年,青藏鐵路全線通車知識點撥 中華民族的歷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友好交往是我國民族關系的主流。考點2 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5年1考)2022版課程標準:知道“一國兩制”對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意義。1.“一國兩制”的構想提出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后,鄧小平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內涵 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意義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2.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香港回歸 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設立直轄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別行政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澳門回歸 1999年12月20日,中國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澳門回到祖國的懷抱 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回歸影響 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回歸原因 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一國兩制”構想的正確指導;香港、澳門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祖國統一是歷史必然,是中華民族的共同愿望易混易錯(1)香港、澳門問題是主權問題,而臺灣問題是國家內政問題,“一國兩制”構想是針對臺灣問題提出的,最早成功實踐于港澳問題。(2)經濟特區與特別行政區最大的區別是社會制度不同。特別行政區繼續保持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享有高度的自治權;而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產物,在制度上仍然是社會主義制度。考點3 海峽兩岸的交往2022版課程標準:知道“一國兩制”對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意義。臺灣問題由來 1949年國民黨退往臺灣后,臺灣海峽長期隔絕了臺灣與祖國大陸大陸對臺灣方針 新中國成立以后 明確提出要解放臺灣20世紀50年代中期 確立了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的思想改革開放后 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1995年1月 江澤民提出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八項主張兩岸交往 1979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奉命停止對金門和馬祖的炮擊1987年 臺灣當局被迫調整“三不”政策,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1992年 海基會和海協會達成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2005年 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祖國大陸,雙方重申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主張臺海和平穩定2008年 兩岸達成空運直航、海運直航、郵政合作等協議,兩岸同時舉行“三通”啟動儀式2015年 習近平同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阻礙祖國統一的因素 “臺獨”勢力的分裂活動,外國反華勢力利用臺灣問題牽制中國有利于祖國統一的因素 歷史: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政策:“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 經濟:海峽兩岸經濟的互補互利; 經驗:香港、澳門回歸的成功實踐; 民心:海峽兩岸同胞渴望祖國統一解決臺灣問題的措施 大力發展經濟,提高綜合國力;明確“九二共識”,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積極推進海峽兩岸的交流與合作;與“臺獨”分子分裂祖國的行為作斗爭考點4 鋼鐵長城2022版課程標準:認識我國在國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1.國防建設陸軍 我國陸軍的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發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裝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種的現代化部隊,武器裝備不斷更新海軍 建立 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部隊——華東軍區海軍建立 “遼寧艦”發展 建立東海、南海和北海艦隊,海軍由多兵種組成;2012年9月,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空軍 建立 在陸軍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發展 1956年,我國仿制成功殲-5型殲擊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自行研制和引進了一批新型飛機導彈部隊 名稱 1966年,中國組建第二炮兵部隊;2015年更名為火箭軍任務 主要擔負遏制他國對中國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擊和常規導彈精確打擊任務組成 核導彈部隊、常規導彈部隊、作戰保障部隊2.新時代強軍之路強軍目標 2013年,習近平正式提出“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強軍目標政治保證 2014年,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在福建古田召開,強調軍隊政治工作要為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提供堅強政治保證作戰體系 (1)五大戰區:東部戰區、南部戰區、西部戰區、北部戰區、中部戰區。 (2)五大軍種: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新格局 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新格局探究 中華民族崛起有學者認為:為什么西方老是讀不懂中國,從根本上講,是意識形態的偏見和歐洲中心論的視角,使西方無法理解一個在數千年沒有中斷的偉大文明基礎上形成的現代國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895年甲午戰爭的慘敗,給中國人民帶來前所未有的恥辱……中國面臨的不是強與弱,而是更嚴峻的存與亡的問題了。朝野上下發出了“保國、保種”的呼聲。嚴復翻譯的《天演論》又進一步道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梁啟超于1902年首先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中華民族是我國境內所有民族從千百年歷史演變中形成的大交融的結果。漢、滿、蒙、回、藏等民族交融為一家,形成了多元混合的統一大民族。后來孫中山等革命派也接受了梁啟超關于“中華民族”的觀點。(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梁啟超提出“中華民族”概念的時代背景,并分析其積極意義。提示 時代背景:甲午中日戰爭戰敗,民族危機深重;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維新思想的傳播。積極意義:推動了民族意識的覺醒,有利于民族自信心的提升,促進了民族交融和中華民族的形成。材料二 中國既是古老文明,也建成了現代國家,兩者的長處結合在一起,這就是今天的中國。所以我用的是“文明型國家”。“文明型國家”具有超強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不會跟著別人亦步亦趨,不會照搬西方或者其他任何模式,它會沿著自己特有的軌跡和邏輯繼續演變和發展。這種“文明型國家”的政治和經濟模式在很多方面過去與別人不一樣,現在也與眾不同,今后也還是自成體系。(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戰國時期哪一繁榮局面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并列舉兩例新中國“與眾不同”的民主政治制度。提示 局面:百家爭鳴。民主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歷史解釋 比較經濟特區、民族自治區、特別行政區名稱 經濟特區 民族自治區 特別行政區不同點 目的 為了更好地發展對外經濟關系,擴大開放,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 為了解決我國的民族問題,實現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從而捍衛國家的統一和各民族的共同利益 “一國兩制”下設立特別行政區,是為了解決港澳臺問題,使中國的統一大業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也為世界提供了一個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的范例地域 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等地 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目前我國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等五個省級民族自治區,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社會制度 實行社會主義制度 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特點 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特殊”的管理體制 享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規定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自治權 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包括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經中央人民政府授權還可以自行處理某些有關的涉外事務相同點 都是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的,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行使主權的地方行政區域,都是我國領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轄,與國家的關系都是地方與中央的關系,都不具有獨立主權的性質;都有利于國家經濟的發展,有利于祖國和平統一,有利于鞏固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1.(2022·廣東)如下表。這表明,20世紀60年代,我國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工業發展情況工業總產值 1957年工業總產值為29.5億元,1965年為66.8億元,增長133.2%工業主要產品產量 1963年同1958年相比,發電量增長2.5倍,鋼產量增長3.5倍,棉紗產量增長2倍,化肥產量增長20多倍A.工業取得較大成就 B.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C.徹底擺脫貧困落后 D.文化教育事業迅速發展答案 A解析 據表格數據可知,在20世紀60年代,我國民族自治地方工業取得較大成就,A項正確;社會主義公有制建立于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題干中的信息并不能說明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排除B項;“20世紀60年代”與“徹底擺脫貧困落后”不符,排除C項;表格數據比較的是民族自治地方工業發展情況,與文化教育事業無關,排除D項。2.(2021·廣東)1951年,中共中央決定把推行民族區域自治和訓練少數民族自己的干部,作為黨在少數民族中進行的兩項中心工作,隨即成立了中央民族學院。這一舉措體現了中央( )A.確保“一五”計劃實施 B.工作重心從經濟轉向教育C.高度重視民族團結工作 D.推動邊疆的興邊富民行動答案 C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根據我國民族問題的歷史特點和現實情況,我國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為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題干中的舉措體現了中央非常重視少數民族問題,重視民族團結工作,C項符合題意。A、B項在題干中均未體現,排除。材料信息無法體現邊疆的興邊富民行動,排除D項。3.(2021·廣州)某同學在利用歷史筆記復習時看到下列內容: 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 洗雪了百年國恥該同學復習的內容可能是( )A.社會生活的變遷 B.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C.經濟特區的建立 D.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答案 B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政府分別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恢復對香港和澳門行使主權,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故該同學復習的內容是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B項符合題意;A、C、D項與題意不符,排除。4.(2021·廣州)2016年,我國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隱形戰斗機殲—20公開亮相;2017年,我國第一艘自主設計建造的航空母艦進行設備調試和舾裝施工。這反映了我國( )A.重視和平利用核能 B.積極開展多邊外交C.積極推進科技強軍 D.大力發展航天技術答案 C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我國戰斗機及航空母艦的發展反映了我國積極推進科技強軍,C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涉及核能,排除A項;材料與開展多邊外交無關,排除B項;航天技術只是材料內容之一,排除D項。5.(2019·廣東)下圖澳門生產總值增長說明( )A.廣東與澳門聯系加強B.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C.澳門社會呈現繁榮景象D.“一國兩制”助推澳門發展答案 D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反映的是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之后,生產總值不斷增長,這說明在“一國兩制”下,澳門依托祖國大陸,獲得極大的發展,D項符合題意。題干中的圖不能反映廣東與澳門聯系加強和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排除A、B項。生產總值的增長并不能體現社會的繁榮,排除C項。6.(2023·蘇州)民族區域自治實行以來,特別是民族區域自治法實施以來,民族地區經濟總量由1984年的680.95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64 772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由63.5億元增加到8 436億元,這兩項指標都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說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行( )A.維護了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 B.保障了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C.加強了各民族之間平等團結 D.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穩定發展答案 D解析 題干材料體現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下民族地區經濟的增長情況,D項正確;題干并沒有反映祖國統一的問題,也不是關于少數民族政治權利和民族平等團結問題的,所以排除A、B、C項。7.(2023·江西)分析下表,對此解讀合理的是( )國家扶持人口較少民族資金統計表(部分)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扶持資金/億元 1.12 6.42 6.73 10.26A.國家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 B.國家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C.民族地區推行社會主義改造 D.少數民族聚居區設立自治機關答案 B解析 根據題干材料“國家扶持人口較少民族資金統計表”可知,從2005年至2008年國家扶持人口較少民族資金逐年增加,這體現了我國堅持各民族共同繁榮方針,B項正確;題干未涉及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排除A項;題干未體現民族地區推行社會主義改造,排除C項;題干未闡述少數民族聚居區設立自治機關,排除D項。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20世紀80年代的“綠皮”內燃機車 像子彈頭的“復興號”標準動車組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前夕,舊中國只修筑了鐵路2.1萬多公里;到2017年底,中國鐵路里程達到12.7萬公里,高鐵里程2.5萬公里,占世界高鐵總量的66.3%。以前,全國鐵路平均時速不到40公里;如今,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高鐵動車組越來越多,從北京到上海大約1 300公里的距離,最快只要4個多小時。(1)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鐵路交通有何巨大發展?提示 發展:火車制造的科技含量增加,火車行駛速度大大提升,鐵路里程迅速增長。材料三 2006年7月,青藏鐵路的開通,標志著西藏沒有鐵路的歷史結束。有人用了一個比喻:“青藏鐵路就像有力的手臂,讓中央拉緊西藏。”2006年西藏自治區政府的數據顯示,全區生產總值達290.05億元,同比增長13.4%,是10年來增幅最大的一年。青藏鐵路拉動著西部地區跟上整個國家發展的步伐。(2)根據材料三,結合我國鐵路交通的發展,概括青藏鐵路通車帶來的影響。提示 影響:加強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帶動了西部地區的開發和發展;促進了西藏經濟快速增長;填補了西藏鐵路交通的空白。(3)綜上所述,請你談談交通發展在社會進步中的作用。提示 作用:縮短時空距離,方便人們的出行,加強區域間經濟聯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