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一單元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時空坐標階段特征 新文化運動沖擊了舊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推動了思想解放。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工人階級展現了強大力量,馬克思主義廣為傳播,共產黨早期組織相繼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推動了民主革命的發展政治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1920年,共產黨早期組織相繼成立。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開始領導中國革命,在1922年中共二大上,制定了適合國情的民主革命綱領經濟 民族工業在一戰期間,出現“短暫的春天”。一戰結束以后,帝國主義卷土重來,加緊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民族工業又走向蕭條階級關系 這一時期,中國的社會性質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反帝反封建仍是中國人民的革命任務。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共產黨)作為新的階級、新的政黨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思想 新文化運動興起,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馬克思主義廣為傳播,并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對外關系 一戰結束以后,中國重新回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綱領中明確提出反帝的主張思維導圖考點1 新文化運動(5年1考)2022版課程標準:了解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知道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認識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1.背景:北洋軍閥統治下政治混亂;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國,必須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2.開始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3.旗幟:民主(“德先生”)與科學(“賽先生”)。4.陣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學。5.主要內容前期 思想革命 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學文學革命 推倒舊文學,建設新文學,倡導白話文后期 宣傳馬克思主義6.代表人物陳獨秀 胡適 魯迅 李大釗創辦《新青年》,掀起新文化運動;發表《文學革命論》,主張推倒舊文學,建設新文學 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 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 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對馬克思主義作了較為系統的介紹7.地位: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8.評價(1)進步性: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為隨后爆發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2)局限性: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帶有一定的片面性。考點2 五四運動(5年1考)2022版課程標準:通過了解五四運動的基本史事,理解五四精神的內涵,認識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1.開始時間:1919年5月4日。2.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3.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取消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4.過程項目 前期 后期時間 1919年5月4日—1919年6月5日 1919年6月5日后中心 北京 上海主力 學生 工人斗爭形式 集會、游行、示威、罷課 罷工、罷市5.結果:北洋政府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等人的職務,中國代表沒有在“巴黎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的直接目標得到實現。6.性質(1)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2)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3)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7.歷史意義(1)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2)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8.五四精神: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核心是愛國主義精神。易混易錯(1)五四運動取得了重大勝利而不是完全勝利。五四運動的直接目標得到了實現,但五四運動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2)五四運動發生于1919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于1921年,因此中國共產黨并未領導五四運動。(3)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是無產階級,領導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是資產階級,這是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根本區別。新文化運動不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考點3 中國共產黨誕生2022版課程標準:通過了解陳獨秀、李大釗傳播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等史事,認識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意義,理解偉大建黨精神。1.馬克思主義的傳播(5年2考)李大釗 (1)1918年,李大釗接連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熱情謳歌俄國十月革命。李大釗在中華大地上,第一次高高舉起了馬克思主義的旗幟。 (2)1919年,《新青年》刊載了李大釗的文章《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對馬克思主義作了較為系統的介紹陳獨秀 1920年夏,在上海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影響 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社會廣泛傳播,并與中國工人運動結合起來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成立條件 (1)思想基礎: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 (2)階級基礎:中國工人階級隊伍的不斷壯大。 (3)組織條件: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 (4)外部條件;共產國際的幫助時間 1921年7月23日地點 上海,后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游船上誕生標志 中共一大的召開參會代表 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13人;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等主要內容 (1)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明確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 (2)確定黨的中心工作是領導和組織工人運動。 (3)成立了黨的中央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當選為中央局書記意義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認識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適應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近代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偉大的建黨精神 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3.中國共產黨的初步發展中共二大 時間、地點 1922年7月、上海內容 大會重申了黨的最終奮斗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即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將中國統一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意義 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全國工人運動高漲 領導機構 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集中領導全國的工人運動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時間 1923年2月口號 “為自由而戰,為人權而戰”結果 遭到帝國主義和軍閥吳佩孚的鎮壓意義 將第一次全國工人運動高潮推向頂峰失敗教訓 單槍匹馬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團結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戰勝強大的敵人拓展延伸 “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新”在哪里?(1)新階級的領導:無產階級。(2)新革命理論的指導:馬克思主義。(3)新的領導組織:思想統一、組織嚴密、目標堅定的中國共產黨。(4)新的奮斗目標:最終要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探究一 中國近代化的探索材料——據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等繪制(1)結合所學知識,寫出新文化運動的兩個代表人物。(2)閱讀材料,圍繞其主題提煉出一個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答案 (1)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答出兩個人物即可)(2)示例觀點:中國的近代化探索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論述:中國近代化運動開端于洋務運動,它通過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來鞏固清王朝的統治。甲午中日戰爭之后,中國人開始轉向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制,發起了戊戌變法運動;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建立民主共和制,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國。辛亥革命后,資產階級激進派掀起新文化運動,在社會上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中國的近代化進入學習西方思想文化階段。綜上所述,中國的近代化探索逐漸深入,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示例”只作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時空觀念 比較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異同項目 舊民主主義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不同點 時間 1840—1919 1919—1949開始標志 鴉片戰爭 五四運動領導力量 資產階級 無產階級指導思想 三民主義 馬克思主義革命前途 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建立社會主義國家所屬范疇 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 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相同點 社會性質 都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革命任務 都反帝反封建革命性質 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探究二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材料一 一個人的初心釗感于國勢之急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奮國群之良策。——李大釗《獄中自述》材料二 一群人的初心下表是參加中共一大部分代表的基本情況代表 年齡 求學、從教經歷李達 31 留日學生,回國后從教李漢俊 31董必武 35鄧恩銘 20 中學生陳潭秋 25 師范生、從教何叔衡 45毛澤東 28王盡美 23 師范生材料三 一個政黨的初心下表是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入黨誓詞土地革命時期的入黨誓詞 犧牲個人,嚴守秘密,階級斗爭,努力革命,服從黨紀,永不叛黨。抗日戰爭時期的入黨誓詞 一、終身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二、黨的利益高于一切;三、遵守黨的紀律;四、不怕困難,永遠為黨工作;五、要作群眾的模范;六、保守黨的秘密;七、對黨有信心;八、百折不撓,永不叛黨中共十二大以來的入黨誓詞 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1)根據材料一,指出李大釗的初心。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史實說明他是如何向著初心奮斗的。(2)根據材料二,從年齡角度和求學、從教經歷看,這群人具有哪些共同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場會議的召開有何重大歷史意義。(3)圍繞入黨誓詞的“變”或“不變”,擬定一個論文題目,并予以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實正確,論證充分,邏輯清晰。)答案 (1)初心:挽救民族、振奮國群。說明:李大釗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指導建立了早期北方的共產黨組織,為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做了組織上的準備。(任答一點即可)(2)特點:年齡都較輕;都是知識分子,以教師、學生為主;視野開闊,了解社會發展情況。意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3)示例 入黨誓詞的變遷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闡述:土地革命時期,入黨誓詞著重強調階級斗爭、堅定理想信念等內容。此時期黨的力量弱小,斗爭形式隱蔽,需要堅定的理想信念、嚴肅組織紀律和不怕犧牲的精神,這一誓詞指明了斗爭方向,有利于堅守黨性、凝聚人心、鞏固政權。抗日戰爭時期,入黨誓詞不提“階級斗爭”,體現了國共兩黨合作抗日,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大局為重,有利于堅定理想信念和對日作戰勝利的信心。中共十二大以來的入黨誓詞明確提出了共產主義的奮斗目標、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實現偉大目標的基本手段及對黨員的具體要求,內容上更為全面、思想上更為深刻、表達上更為精準。總結:入黨誓詞的變化,與黨的歷史發展緊密相連。入黨誓詞的變遷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依據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務的變化而不斷調整更新,與時俱進。歷史解釋 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關系1.(2023·廣東)1917年成立的“國語統一籌備會”主張兒童教育使用白話文,之后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編寫的教科書等均采用白話文。這種做法( )A.實現了教育體制變革 B.遏制了列強的侵略C.維護了民主共和政體 D.有利于傳播新思想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兒童教育使用白話文”“之后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編寫的教科書等均采用白話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白話文的使用比文言文更加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傳播新思想,D項正確;白話文普及與教育體制變革無關,排除A項;白話文普及不能遏制列強的侵略,排除B項;白話文普及與維護民主共和政體無必然聯系,排除C項。2.(2022·廣東)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為啟發工人的階級覺悟,創辦刊物《勞動界》。《勞動界》很快從上海傳播到多地,1920年9月至1921年3月成為湖南銷量最大的新文化刊物。這說明當時( )A.馬克思主義傳播廣泛 B.工人成為新文化運動主力C.中國共產黨已經誕生 D.北伐戰爭成輿論關注熱點答案 A解析 材料中《勞動界》主要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該刊物從上海傳播到各地并成為湖南銷量最大的新文化刊物,說明當時馬克思主義傳播廣泛,A項正確;五四運動的主力由學生轉為工人,排除B項;中國共產黨誕生于1921年7月,排除C項;北伐戰爭開始于1926年,排除D項。3.(2022·廣州)民國初年,文化界掀起了一場論戰。一方認為,用“粗俗”的白話文代替優雅文言文是一種倒退;另一方則認為,文言文死氣沉沉,白話文更有活力。這場論戰發生在( )A.太平天國運動時期 B.洋務運動時期 C.義和團運動時期 D.新文化運動時期答案 D解析 根據題干材料可得出這是新文化運動時期提倡的白話文運動,D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新文化運動開始于1915年,A、B、C項都在這之前,排除。4.(2021·廣州)經過五四運動,越來越多的先進知識分子開始關注馬克思主義。其中,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對馬克思主義作了較為系統介紹的是( )A.魯迅 B.梁啟超 C.胡適 D.李大釗答案 D5.(2020·廣東)有學者研究,現代意義上的“資本家”一詞直至20世紀初仍極少使用,但該詞在1919 年前后的《新青年》190多篇文章中出現使用高峰,與對應的“勞動者”一詞使用頻率基本一致。這種現象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觀念流行 B.馬克思主義的傳播C.官僚資本不斷膨脹 D.社會主要矛盾改變答案 B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五四運動的勝利發展,使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他們幫助工人組織工會,開辦勞動補習學校和工人識字班,出版反映工人生活的刊物,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開始與中國工人運動結合起來,這種現象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B項正確。材料中并沒有體現出民主共和觀念流行和官僚資本膨脹,排除A、C項;從1840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期間,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D項錯誤。6.(2018·廣東)如圖,下列歷史事件發生在蔡元培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時的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運動C.九一八事變 D.西安事變答案 B解析 根據圖片中“中華民國五年”可知,任命蔡元培為北京大學校長的時間為1916年。A項辛亥革命時間是1911年,不符合題意;B項新文化運動時間是1915年到1919年,符合題意;C項九一八事變時間是1931年,不符合題意;D項西安事變時間是1936年,不符合題意。7.(2023·棗莊)下表是復習課上教師幻燈片呈現的內容,由此判斷本節課學習的主題是( ) 洋務運動 自強求富 戊戌變法 變法圖強 辛亥革命 三民主義 新文化運動 民主科學A.民族危機的加劇 B.近代化的探索 C.中華民國的建立 D.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答案 B解析 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倡導變法圖強的戊戌變法,以三民主義為指導思想的辛亥革命,以“民主科學”為口號的新文化運動都是一部分先進的中國人為挽救中華民族危亡而進行的近代化的探索,B項正確;民族危機的加劇是近代化探索的背景,排除A項;辛亥革命后,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故僅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相關,排除C項;五四運動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排除D項。8.(2023·金華)民國八年六月,《新聞報》載:“此次滬上風潮始由學生罷課,繼由商人罷市,近日將有勞動工人同盟罷工。”文中史事 ( )A.支持了北伐的勝利進軍 B.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創造了條件C.結束了國民黨反動統治 D.為新的革命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答案 D解析 北伐戰爭開始于1926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洋務運動在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排除B項。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解放了南京,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排除C項。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敘述的是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的歷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五四運動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故D正確。9.(2023·邵陽)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夢想起航的地方,展現了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即( )A.五四精神 B.紅船精神 C.井岡山精神 D.長征精神答案 B解析 根據題干“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夢想起航的地方”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秘密召開,其間因受到法租界巡捕的干擾,后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繼續進行,最終完成會議議程,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共產黨鑄就了偉大的紅船精神,即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故B項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