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十三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學案(含答案) 2024年廣東省中考歷史一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十三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學案(含答案) 2024年廣東省中考歷史一輪復習

資源簡介

第十三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時空坐標
階段特征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7年7月,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全民族抗戰由此開始。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國人民經過浴血奮戰,終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的完全勝利
政治 國共合作抗日,全民族共同抗戰,經過十四年抗戰,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經濟 隨著日本侵華搜刮和國民黨官僚資本膨脹,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民族資本趨于萎縮;抗日根據地開展大生產運動
思想 團結抗日、共赴國難成為時代主流。1945年召開的中共七大,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對外關系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
思維導圖
考點1 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
2022版課程標準:通過了解九一八事變、東北抗聯、一二·九運動、西安事變等史事,認識日本侵華的罪行。
1.九一八事變
時間 1931年9月18日 日軍占領沈陽
地點 沈陽
借口 柳條湖事件
結果 日軍相繼占領東北三省;1932年,日本扶植溥儀在長春建立偽滿洲國
局部抗戰 (1)東北抗日義勇軍、東北抗日游擊隊(楊靖宇領導)。 (2)東北抗日聯軍開展抗日游擊戰爭
影響 (1)對中國: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中國人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 (2)對世界: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2.一二·九運動
背景 日本策動所謂“華北自治運動”,國民政府對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協政策,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
時間 1935年12月9日
地點 北平
口號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自治”“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等
意義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圖吞并華北的陰謀,打擊了國民政府對日妥協的政策,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
3.西安事變(5年1考)
時間 1936年12月12日
概況 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扣押蔣介石,實行“兵諫”,并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中共態度 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聯蔣抗日,派周恩來到西安參加談判
結果 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條件,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意義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從此,十年內戰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易混易錯
(1)九一八事變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開始,但不是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2)西安事變發生的直接原因是蔣介石不同意與共產黨合作抗日,根本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3)國共十年內戰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的標志是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而不是西安事變。
考點2 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
2022版課程標準:通過了解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等史事,認識日本侵華的罪行。
1.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
時間 1937年7月7日
地點 北平宛平城
結果 趙登禹、佟麟閣壯烈殉國,北平、天津相繼失陷
影響 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2.第二次國共合作(5年1考)
形成標志 1937年9月,國共合作宣言發表,蔣介石發表談話,實際上承認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的合法地位
表現 (1)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 (2)南方八省的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葉挺任軍長
意義 以國共合作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國共團結御侮、全民族抗戰的局面開始形成
3.南京大屠殺
背景 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國民政府遷往重慶,作為戰時陪都
罪行 日軍占領南京后,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30萬人以上
認識 南京大屠殺充分暴露日本軍國主義兇惡殘暴的本質;我們要反對戰爭,維護和平;日本歪曲、否定歷史的行徑,嚴重傷害了被侵略國家人民的感情,不利于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要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勢力抬頭,不能讓歷史悲劇重演
考點3 正面戰場的抗戰
2022版課程標準:通過了解正面戰場的抗戰史事,認識日本侵華的罪行,認識中國人民十四年抗戰的艱苦歷程。
淞滬會戰 開始時間 1937年8月13日
英雄人物 姚子青、謝晉元
結果 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滬會戰結束
影響 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
臺兒莊戰役 時間 1938年3月
地點 山東臺兒莊
指揮者 李宗仁
所屬會戰 徐州會戰
意義 是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振奮了中國軍民的精神,堅定了抗戰意志和信念
武漢會戰 時間 1938年6-10月
重大戰役 萬家嶺戰役
意義 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武漢、廣州失陷后,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第三次長沙會戰 時間 1941年12月開始
結果 中國軍隊殲滅大批日軍,獲得會戰勝利
意義 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鼓舞了盟軍的反法西斯斗爭
豫湘桂戰役 背景 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國民政府消極抗日、積極反共
概況 1944年初,日軍向國民黨正面戰場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
結果 國民黨軍隊一潰千里,丟失大片國土
拓展延伸 評價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抗戰
(1)前期:在正面戰場的歷次戰役中,中國軍隊浴血奮戰,付出了巨大代價。雖然這些抵抗沒有徹底阻止和打敗日本侵略,但大大遲滯了日軍的侵略步伐,使中國免于迅速滅亡的命運。
(2)后期:國民政府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導致重大失利(1944年豫湘桂戰役)和大片國土的喪失。
考點4 敵后戰場的抗戰(5年2考)
2022版課程標準:通過了解敵后戰場的抗戰史事,認識日本侵華的罪行,認識中國人民十四年抗戰的艱苦歷程,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
平型關大捷 概況 1937年9月,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在師長林彪率領下,在平型關一帶殲滅日軍1 000多人 八路軍在平型關伏擊日軍
意義 是全民族抗戰爆發后中國軍隊主動對日作戰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毛澤東《論持久戰》 時間 1938年
目的 為了駁斥當時國民黨內的“亡國論”“速勝論”的錯誤觀點
主要內容 (1)中國既不能速勝,也不會亡國,抗日戰爭是持久戰。 (2)實行人民戰爭的路線,最后的勝利一定屬于中國
意義 闡明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持久戰戰略總方針,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堅持抗戰的決心和信心
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 建立 (1)到1940年,在華北、華中、華南和東北地區創建了有1億多人口的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牽制和抗擊了大量日軍。 (2)延安是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
建設 軍事上 展開人民游擊戰爭。創造了麻雀戰、地道戰、地雷戰、破襲戰、水上游擊戰等戰法 《地道戰》(繪畫)
政治上 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實行民主選舉,推行精兵簡政,減輕人民負擔
經濟上 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開展大生產運動
影響 根據地成為敵后游擊戰得以堅持并取得最后勝利的基地;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相互配合,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整體
百團大戰 背景 為了消滅抗日根據地,日軍實行“囚籠政策”,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封鎖與蠶食
時間 1940年8月—1941年1月
目的 粉碎日軍對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和封鎖,振奮抗戰軍民的士氣
目標 破襲日軍交通線,摧毀敵人交通線兩側及抗日根據地內的日偽據點
概況 1940年下半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100多個團,在華北地域,對日軍發動了一場大規模進攻
意義 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考點5 抗日戰爭的勝利
2022版課程標準:知道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體會中國軍民在抗日戰爭中孕育的抗戰精神,認識抗日戰爭勝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重要歷史意義;通過了解中共七大,認識確立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重大意義。
1.全民族堅持抗戰
背景 (1)日本調整策略:對國民政府進行政治誘降,輔之以軍事打擊;加緊進攻敵后抗日根據地;加強對占領區的軍事統治和經濟掠奪。 (2)國民黨:汪精衛公開叛國投敵;國民黨頑固派制造“皖南事變”。 (3)共產黨:堅持抗戰,在各敵后抗日根據地掀起大生產運動
表現 (1)在棗宜會戰中,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壯烈殉國。 (2)在反“掃蕩”作戰中,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血灑疆場。 (3)各地青年學生、廣大婦女、工人、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文藝界以各種形式支持抗戰
影響 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華民族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2.中共七大
時間 1945年4-6月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場
地點 延安
主要內容 (1)總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民主革命曲折發展的歷史經驗。 (2)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 (3)選舉產生了中央領導機關,毛澤東在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主席。 (4)大會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
歷史意義 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并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后的奮斗方向
3.戰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戰略反攻 國際 (1)德國在歐洲戰場敗局已定,日本在太平洋戰場陷入困境。 (2)美國先后向日本廣島、長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彈。 (3)蘇聯對日宣戰,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進攻日本關東軍
國內 (1)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率先發起局部反攻。 (2)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聲明,號召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
日本投降 標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簽署投降書 何應欽(左)代表中國接受日軍投降書
意義 (1)國內:中國抗日戰爭取得了最后的勝利;臺灣回到祖國懷抱。 (2)國際: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
4.抗日戰爭勝利(5年2考)
原因 (1)決定性因素: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這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完全勝利的決定性因素。 (2)指引方向:中國共產黨以卓越的政治領導力和正確的戰略策略,指引了中國抗戰的前進方向。 (3)維護大局: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堅持獨立自主、團結抗戰,維護了團結抗戰大局。 (4)支撐希望:中國共產黨人勇敢戰斗在抗日戰爭最前線,支撐起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 (5)堅強核心:抗日戰爭的實踐表明,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堅強核心
意義 (1)國內: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斗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2)國際: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
拓展延伸
(1)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創造的一種革命精神,主要內容包括: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這一精神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的精神動力。
(2)抗戰精神:其內涵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必勝信念。抗戰精神的實質是愛國主義精神。
探究 全民族抗戰
材料 日本帝國主義認為中國是一盤散沙,只要幾個月就可以把中國滅亡,沒想到卻陷入了中國人民戰爭的泥潭里。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掀起了大規模的抗日民族救亡運動。各個階級的愛國人士、海內外華僑及華人后裔,都投入到反對中華民族共同敵人的斗爭中,都對這場民族戰爭作出了積極貢獻。日本帝國主義者橫行一時,憑借其軍事優勢占領了中國的大片土地,但在團結一致的中華民族面前卻終歸失敗。
——摘編自李蓉、葉成林《大江南北:抗日戰爭十四年全紀錄》
(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打破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迷夢的是哪一會戰。
提示 會戰:淞滬會戰。
(2)閱讀材料,圍繞其主題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提示 示例:
觀點:全民族抗戰是抗日戰爭取得完全勝利的根本保證。
論述:面對日軍的全面侵華,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民黨正面戰場和共產黨敵后戰場相互配合,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各界民眾團結一致,以各種方式積極參戰,支援前線,青年學生投筆從戎、廣大婦女加入戰地服務等,全民族都投入到抗日的斗爭中,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中華民族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對戰爭勝利作出了積極貢獻。
綜上所述,通過全民族的團結抗戰,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完全勝利,可見,全民族團結抗戰是抗日戰爭勝利的保證。
歷史解釋 近代兩次中日戰爭比較
項目 甲午中日戰爭 侵華戰爭
不同點 時間 1894-1895年 1931-1945年
國際背景 19世紀末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 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經濟大危機
戰爭結果 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取得抗戰勝利
對中國的影響 (1)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促進了中國救亡圖存等民族意識的覺醒 (1)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 (2)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相同點 都是日本為解決資本主義發展中的矛盾而發動的侵華戰爭;都采取先制造事端,后發動突然襲擊的方式;都曾對中國人民進行大屠殺(旅順大屠殺和南京大屠殺);都給中國帶來空前的災難
1.(2023·廣東)下圖為菲律賓華僑婦女分會捐款慰勞八路軍的信件。這反映了(  )
朱德將軍勛鑒: 公率三軍,捍衛北疆,捷報頻傳,僑眾欣躍,本月6日特匯中行國幣一萬元,托為購制雨具,運交將軍分發第八路軍將士應用,謹此奉聞,并祝勝利。 菲島分會主席李顏受勅謹啟 1938年3月10日
A.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 B.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
C.抗戰進入到相持階段 D.敵后戰場影響力擴大
答案 D
解析 材料表明“菲島分會”對八路軍的支持,說明敵后戰場影響力擴大,D項正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是在1924年,排除A項;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的時間是1927年,排除B項;抗戰進入到相持階段的時間是1938年10月,排除C項。
2.(2023·深圳)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我國108所高校中有91所被轟炸,教師和學生減員20%,財產損失3 360多萬元,更有一些損失無法估算。這說明(  )
A.晚清教育發展艱難 B.北洋政府統治黑暗
C.全民族抗戰局面形成 D.侵華日軍殘暴的本質
答案 D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7年7月-1938年10月是全國抗戰的戰略防御階段,是敵后戰場的開辟與擴大階段,題干描述的損失說明了侵華日軍殘暴的本質,D項符合題意;材料未涉及晚清教育發展,與題干時間也不符,排除A項;北洋政府統治時期是1912-1928年,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全民族抗戰局面,排除C項。
3.(2022·廣東)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1942年1月起,歷時半年,廣東黨組織從香港秘密營救了何香凝、茅盾等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共300多人,連同其他方面的人士共800多人。這場營救(  )
A.配合了八路軍的百團大戰 B.粉碎了日軍對根據地封鎖
C.打擊了國民政府投降政策 D.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答案 D
解析 中共中央領導營救身處日寇占領的香港的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等,有利于贏得他們對中國共產黨的好感,從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D項正確;百團大戰發生在1940年下半年,排除A項;材料與粉碎日軍對根據地封鎖無關,排除B項;材料強調“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沒有涉及國民政府的投降政策,排除C項。
4.(2021·廣東)晉察冀等抗日根據地政府采取發放農貸、支援牲畜、代制農具等措施,利用互助組、合作社等形式幫助群眾發展生產,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由此可見,抗日根據地建設(  )
A.形式不僅多樣并且重視實效 B.體現了國共合作共同抗日
C.借鑒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D.為社會主義改造奠定基礎
答案 A
解析 據材料可知,抗日根據地政府采取多種形式建設根據地,如發放農貸、支援牲畜、代制農具,利用互助組、合作社等,并且帶來了顯著的效果,反映了抗日根據地建設形式不僅多樣并且重視實效,A項符合題意,B、C、D項在題干中沒有涉及,不符合題意。
5.(2021·廣州)某班同學在歷史劇表演時,使用了下圖中的兩件道具,據此判斷,該歷史劇的主題可能是(  )
A.五四風云 B.北伐凱歌
C.長征歲月 D.抗日烽火
答案 D
解析 依據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7年9月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中國共產黨的軍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奔赴戰場。在統一戰線的領導下,國共兩黨在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上相互合作與配合,最終于1945年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取得了全民族抗戰的勝利,圖中八路軍、新四軍臂章使用于全面抗戰期間,D項符合題意;A、B、C項不符合題意。
6.(2019·廣東)對下圖所示信息理解正確的是(  )
A.敵后戰場抗日力量壯大 B.正面戰場地位遭到削弱
C.全民抗戰取得重大成果 D.日本“囚籠政策”破產
答案 A
解析 題目中的圖反映了在抗戰期間共產黨員的數量、中共軍隊的數量、根據地的數量和根據地人口都有大幅度的增長,說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力量在不斷壯大,A項正確。圖無法說明正面戰場地位遭到削弱,正面戰場依然是抗戰的主戰場,排除B項;圖無法體現全民抗戰取得了重大成果,排除C項;圖中信息與日本“囚籠政策”破產無關,排除D項。
7.(2019·廣東)“妥協”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用讓步的方法避免沖突或爭執”。下列事件通過“妥協”方法解決的是(  )
A.九一八事變 B.華北事變 C.西安事變 D.盧溝橋事變
答案 C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聯合行動,扣押了蔣介石,實行“兵諫”,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最后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條件,西安事變和平解決,C項正確。九一八事變、華北事變、盧溝橋事變后中華民族沒有妥協而是英勇抗擊日本的侵略,排除A、B、D項。
8.(2023·邵陽)九年級6班班委會為了幫助學困生提高歷史復習效率和學習成績,將一些重要歷史事件要點化、問題化。下面是班委會針對百團大戰設計的學習要點,其中錯誤的是(  )
A.李宗仁指揮
B.發生在華北廣闊的地域
C.破襲日軍交通線和摧毀敵偽據點
D.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
答案 A
解析 1940年8月至次年1月,為了破襲日軍華北交通線,八路軍總部在彭德懷指揮下,組織100多個團,在華北廣闊的地域,對日軍發動了一場大規模進攻,史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歷時數月,戰果輝煌,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故B、C、D項表述正確,不符合題意;百團大戰的指揮者是彭德懷,李宗仁與臺兒莊大戰有關,故A項表述錯誤,符合題意。
9.(2023·濱州)1940年,徐悲鴻創作鴻篇巨制《愚公移山》;無獨有偶,1945年,毛澤東主席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式上作題為《愚公移山》的報告。二者都是以“愚公精神”號召人們(  )
A.實行民主選舉,激發斗爭熱情 B.爭取美蘇支援,堅定勝利信心
C.團結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 D.開辟致富道路,帶動經濟發展
答案 C
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1940年徐悲鴻創作鴻篇巨制《愚公移山》,借寓言故事表達了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堅韌不拔,打擊日本侵略者的堅定信念。1945年,毛澤東主席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式上作題為《愚公移山》的報告。毛主席把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比作兩座大山,以愚公自稱,表示我黨堅決反帝反封建的決心,綜上所述,二者都是以“愚公精神”號召人們團結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C項正確。
10.(2023·衡陽)硝煙散盡,回望歷史,抗戰精神將化為永恒,它激勵著我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下列與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無關的是(  )
A.中國人民實現了真正的和平與民主
B.是中國近代以來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C.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
D.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
答案 A
解析 “中國人民實現了真正的和平與民主”屬于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故A項符合題意。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表述正確,排除B項。抗日戰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表述正確,排除C項。抗日戰爭的勝利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表述正確,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孝昌县| 望江县| 龙江县| 甘谷县| 启东市| 甘德县| 从江县| 襄城县| 临海市| 吴忠市| 玛曲县| 建湖县| 威信县| 商水县| 松桃| 普陀区| 田东县| 张家港市| 扎囊县| 布尔津县| 株洲县| 宣汉县| 竹北市| 马公市| SHOW| 台湾省| 德惠市| 安新县| 论坛| 苍梧县| 五河县| 庄浪县| 崇州市| 邳州市| 修文县| 大兴区| 闻喜县| 徐汇区| 土默特右旗| 丰台区|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