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二十八單元 經濟大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學案(含答案) 2024年廣東省中考歷史一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二十八單元 經濟大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學案(含答案) 2024年廣東省中考歷史一輪復習

資源簡介

第二十八單元 經濟大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時空坐標
階段特征 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規模空前的經濟大危機,各國政府紛紛采取措施應對,不同國家走上不同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勝利而結束
政治 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法西斯侵略勢力不斷擴張;德、日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結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并最終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經濟 資本主義世界爆發規模空前的經濟大危機,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渡過了經濟危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期
思維導圖
考點1 羅斯福新政
2022版課程標準:通過了解經濟大危機和羅斯福“新政”,初步理解國家干預政策對西方經濟的影響。
1.經濟大危機(5年1考)
(1)原因: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2)爆發:1929年10月下旬,美國股票價格突然暴跌,經濟大危機迅速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3)表現:工業產量下降,貿易額減少;大量企業破產,銀行倒閉,失業人數激增;資本家為了維持商品價格,保證利潤,不惜銷毀大量商品。
(4)特點:持續時間長(1929-1933年)、波及范圍廣(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破壞性特別大。
(5)影響:對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造成重創,激化資本主義各國之間的矛盾。為了擺脫危機,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德、日等國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2.羅斯福新政(5年1考)
時間 1933年開始 領導人 羅斯福
背景 經濟大危機沉重打擊了美國經濟,沖擊了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胡佛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加劇了經濟危機的危害;1933年3月,富蘭克林·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
目的 (1)直接目的:應對經濟危機。 (2)根本目的:維護資本主義制度,鞏固資產階級統治
主要措施 項目 具體措施 作用
整頓金融體系 通過《緊急銀行法案》,對銀行業進行整頓,恢復銀行信用 加強了國家對金融行業的管理和控制
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中心舉措) 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制定公平競爭法規,協調各個工業部門的企業活動;規定雇員有組織起來進行談判的權利,確定最低工資標準,限制工時;通過《全國勞工關系法》,在一定范圍內維護工人合法權益 加強了政府對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控制和調節,協調了勞資關系
調整農業政策 通過《農業調整法》,對全國農業生產和銷售進行調節,限制產量,穩定農產品價格 穩定了農產品的市場秩序,保證了農民的利益
推行“以工代賑” 通過投資興建大量公共設施,如水庫、發電站、公路、橋梁、機場、運動場、公園等,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 (1)吸納了大量的失業者,緩解了失業壓力。 (2)推動了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促進美國經濟的復蘇和滿足社會生活的需求
建立社會保障制度 通過《社會保障法》,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建立應急的救濟機構,利用過剩物資救濟失業家庭 (1)緩和了社會矛盾,穩定了社會秩序。 (2)開創了社會保障制度實施的先河
特點 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
實質 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進行的局部調整
作用 對美國 (1)美國經濟開始緩慢復蘇,工業生產有所恢復,就業人數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增強了美國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恢復了美國人民的信心。 (3)維護了美國資本主義制度,遏制了法西斯勢力,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對世界 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開創了資產階級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生活的先例,為其他國家實施國家干預經濟,進行體制性自我調整提供了寶貴經驗
局限性 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調整,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無法解決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
啟示 解放思想,改革創新,與時俱進;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生產關系的調整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等
知識拓展 國家干預政策對西方經濟的影響
(1)提高了國家對經濟的壟斷程度,有利于渡過經濟危機。
(2)從思路上,是把資本主義和計劃經濟結合起來,形成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合適道路。
考點2 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
2022版課程標準:通過了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意大利法西斯和納粹德國的對外擴張,知道德國、意大利、日本侵略集團是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
1.意大利法西斯政權的對外擴張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初期,意大利經濟衰退,政治混亂,工農運動高漲。
(2)建立:墨索里尼乘機組織法西斯黨,1922年,法西斯黨徒向羅馬進軍,法西斯政權在意大利建立起來。
(3)統治:對內實行獨裁統治,對外醉心于領土擴張。
(4)擴張:1935年,意大利發動了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戰爭;1936年宣布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亞。
2.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背景 (1)經濟大危機沉重打擊了德國,廣大中下層民眾困苦不堪,對政府的不滿加劇。 (2)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徒乘機對民眾進行蠱惑宣傳,還利用民眾對《凡爾賽條約》的不滿,煽動復仇情緒,從而贏得了廣泛的支持。 (3)1932年,在國會選舉中,納粹黨成為第一大黨
建立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開始掌握國家大權,建立了法西斯專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
對內獨裁 (1)納粹黨利用“國會縱火案”,打擊德國共產黨,逮捕和迫害大批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解散工會。 (2)加強思想控制,焚燒了大量的進步書籍。 (3)殘酷迫害猶太人,幾百萬猶太人慘遭屠殺,包括猶太科學家愛因斯坦在內的成千上萬的優秀人士被迫流亡國外
對外擴張 (1)1935年,德國公開撕毀《凡爾賽條約》,實行義務兵役制,建立起龐大的軍隊。 (2)1936年,派兵進駐萊茵非軍事區。 (3)1938年,吞并奧地利。 (4)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召開慕尼黑會議,簽訂《慕尼黑協定》,強行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等地區割讓給德國;1939年3月,德國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3.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背景 (1)日本覬覦中國之心由來已久。 (2)經濟大危機中,日本經濟受到重創,國內外矛盾激化,出現了法西斯組織。 (3)軍部是日本法西斯勢力的核心,為了尋找出路,軍部法西斯勢力積極推動對外擴張。1931年,日本關東軍策劃九一八事變,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迅速占領了中國的東北三省,扶植傀儡政權“滿洲國”,并進一步蠶食中國華北地區
形成 1936年,受軍部控制的廣田弘毅上臺組閣,建立法西斯專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
活動 (1)日本加緊擴充軍備,軍費開支占全部財政收入的近一半。 (2)日本制定了《國策基準》,把“在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地位之同時,向南方海洋發展”定為根本國策。 (3)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4.法西斯同盟(軸心國集團)形成
過程 (1)1936年11月25日,德國與日本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意大利于1937年加入,法西斯同盟初步形成。 (2)1940年9月,三國在柏林簽署了《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性質 侵略性的軍事政治集團
影響 法西斯同盟成立,給世界和平帶來嚴重威脅,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比較異同 德國、日本和美國應對經濟大危機的不同方式
在經濟大危機的打擊下,德國、日本是通過建立法西斯政權的方式擺脫經濟危機的;美國則是通過實行新政的方式擺脫經濟危機的。
考點3 第二次世界大戰(5年2考)
2022版課程標準: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進程和主要戰場,知道《聯合國家宣言》和開羅會議、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等重要國際會議,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艱巨性和勝利原因。
1.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及主要戰場
(1)爆發:1939年9月1日凌晨,德軍以“閃電戰”方式突襲波蘭,波蘭的盟國英、法被迫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2)戰場:歐洲西線戰場、北非戰場、歐洲東線戰場及太平洋戰場等。
東方主戰場 1937年七七事變后,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歐洲西線戰場 1940年4月,德國進攻北歐的丹麥、挪威;不久,荷蘭、比利時投降;5月,德軍進攻法國后,意大利趁火打劫,對法國宣戰,法國被打敗;德軍對英國實施了猛烈的轟炸,英國軍民堅持戰斗
歐洲東線戰場 1941年6月,德國向蘇聯發動突然進攻;10月,逼近莫斯科;蘇聯軍民頑強抵抗,贏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粉碎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太平洋戰場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位于珍珠港的美國海軍基地;8日,美、英對日宣戰,德、意也對美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
2.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及戰爭形勢的轉折
(1)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
時間 1942年1月 地點 華盛頓
背景 法西斯國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各國人民的憤怒,全世界反法西斯國家開始走向聯合
國家 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以后又有21個國家在宣言上簽字
內容 簽字國保證使用自己的全部軍事和經濟資源,對德、日、意及其仆從國作戰,相互合作,決不單獨同敵人停戰議和
意義 ①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②反法西斯國家互相支援,協同作戰,逐漸扭轉了戰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取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根本保證
(2)戰爭形勢的轉折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①概況:1942年7月,德國集中兵力進攻蘇聯戰略重鎮斯大林格勒,蘇聯軍民英勇抗敵,于1943年2月大敗德軍。 ②地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③意義:此后,蘇軍連續進攻,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形勢。
意大利投降 1943年7月,墨索里尼政府垮臺,不久,意大利宣布無條件投降
諾曼底登陸 1944年6月,美、英盟軍成功登陸法國諾曼底,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德國陷入東西兩個戰場的夾擊之中
3.雅爾塔會議及戰爭結束
(1)開羅會議: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首腦在開羅會晤,并于12月初發表《開羅宣言》。宣言明確規定:日本所竊取的中國領土,例如東北地區、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
(2)雅爾塔會議
時間 1945年2月 雅爾塔會議三巨頭 (前排左起)丘吉爾、羅斯福、斯大林
目的 為了協調盟軍行動,取得戰爭的最后勝利
背景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發生根本轉變
代表 美、英、蘇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
主要內容 ①會議決定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主義,戰后德國由美、英、蘇等國實行分區占領。 ②決定戰后成立聯合國。 ③蘇聯承諾在歐洲戰事結束后3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
(3)波茨坦會晤
時間 1945年7月
國家 美、英、蘇三國
內容 重申了雅爾塔會議的精神;以中、美、英三國的名義發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開羅宣言》的條件必須實施
(4)戰爭結束
①德國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國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歐洲戰事結束。
②日本投降:1945年8月上旬,美國在日本投下兩枚原子彈;蘇聯也出兵中國東北和朝鮮,參加對日作戰;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5)歷史意義
①徹底粉碎了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通過戰爭稱霸世界的野心,徹底結束了列強通過爭奪殖民地瓜分世界的歷史,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
②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探究 第二次世界大戰
材料一 
1929—1933年德、日經濟狀況統計
國別 工業生產下降 對外貿易縮減 工人失業人數
德國(1932年) 40.6% 70% 600萬以上
日本(1931年) 32.9% 75.9% 約300萬
(1)結合表格,概括1929—1933年德國、日本經濟狀況。德國、日本是如何應對經濟大危機的?這對世界和平產生了哪些消極影響?
提示 狀況:經濟受到重創。解決:建立法西斯專政。消極影響:歐、亞戰爭策源地形成,加劇了德、日法西斯的侵略擴張,威脅了世界和平。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在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德國作為戰敗國受到戰勝國的制裁,因而有強烈的復仇情緒;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迅速擴張,后來,日本的擴張受到美國等國的干涉,日本的不滿情緒高漲。
(2)依據材料二簡單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德國的處境與日本的處境有何相同之處。
提示 相同之處:受到制裁或限制,充滿不滿和復仇的情緒(意思相近即可)。
材料三 
①遭到轟炸的珍珠港美軍機場   ②蘇軍攻克柏林          ③諾曼底登陸
(3)請提取三幅圖片信息,分別寫出其對二戰進程的影響。
提示 圖①:二戰達到最大規模;圖②:促使德國投降;圖③: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德國陷入東西兩個戰場的夾擊之中。
(4)圖③體現協同作戰,與二戰中哪個文獻精神一致?
提示 文獻:《聯合國家宣言》。
家國情懷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和啟示
(1)原因
①世界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進行的是正義的、反對法西斯侵略的戰爭。
②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是根本保證。
③各國人民英勇作戰和正義的反法西斯力量聯合起來,相互配合,共同作戰。
(2)啟示:正義力量加強聯合,就一定能戰勝邪惡勢力;要反對戰爭,珍愛和平;世界各國應加強合作,反對霸權主義和恐怖主義,共同解決人類面臨的問題,共同探索促進和平與發展的道路等。
1.(2023·廣東)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出現了很多新式武器,包括噴氣式飛機和雷達等,有空中火力支持的航空母艦使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水面橫行的“巨艦大炮”徹底過時。這表明(  )
A.戰場形勢變幻莫測 B.科技改變戰爭形態
C.海洋戰爭成為關鍵 D.戰術戰法靈活多變
答案 B
解析 材料表明由于科技的進步,第二次世界大戰使用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沒有的新式武器,“噴氣式飛機和雷達”的出現表明空戰的出現,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戰場的形勢,排除A項;一戰使用的“水面橫行的‘巨艦大炮’徹底過時”無法證明海洋戰爭成為關鍵,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戰術戰法,排除D項。
2.(2022·廣東)1938年,羅斯福政府頒布的《公平勞動標準法》規定:工人最低工資每小時40美分,最高工時每周40小時,加班工資增半。但這一法案并未把海員、漁民、家仆及農業工人等列入在內。材料表明美國(  )
A.全面粗暴干預經濟危機 B.階級矛盾根本消除
C.并未普遍實現公平勞動 D.社會已經分崩離析
答案 C
解析 材料“并未把海員、漁民……列入在內”,說明當時美國并沒有普遍實現公平勞動,C項正確;羅斯福干預經濟是通過立法實現,排除A項;新政并不能消除階級矛盾,排除B項;經濟大危機之后,羅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國,社會并不是分崩離析,排除D項。
3.(2020·深圳)1929年10月開始,美國股市在一個月內持續滑坡,約300億美元市值蒸發殆盡,大批銀行倒閉,公司破產,商品價格暴跌。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是(  )
A.一戰的爆發 B.冷戰的開始 C.經濟大危機 D.羅斯福新政
答案 C
解析 1929年,一次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首先在美國爆發,這次經濟危機的特點是涉及范圍特別廣、持續時間比較長、破壞性特別大,故選C項。一戰爆發于1914年,冷戰開始于1947年,羅斯福新政開始于1933年,排除A、B、D項。
4.(2020·廣東)1932年12月4日《紐約時報》報道:“在現有谷物價格的條件下,家庭和機關中利用谷物作燃料要比用煤磚更合算。”對上述現象理解正確的是,當時美國(  )
A.政府加強經濟干預 B.能源危機全面爆發
C.農業危機十分嚴重 D.羅斯福新政全面推行
答案 C
解析 據題干關鍵信息“1932年”,“在現有谷物價格的條件下,家庭和機關中利用谷物作燃料要比用煤磚更合算”可以看出,“大蕭條”中美國的農業現狀是農產品價格大幅下跌,美國農業危機十分嚴重。故選C項。
5.(2019·廣東)1941年,羅斯福宣布“美國決心在可能的范圍之內,全力援助蘇聯”。同年9月29日至10月1日,蘇、美、英三國代表團在莫斯科簽訂了在短期內向蘇聯提供援助的議定書。上述情況出現的背景是(  )
A.蘇德戰爭爆發 B.太平洋戰爭爆發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D.雅爾塔會議召開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情況出現的背景是蘇德戰爭爆發。1941年6月22日,德國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德軍長驅直入,很快便進攻到莫斯科郊區。在危急時刻,蘇聯軍民進行了頑強抵抗,最終取得了勝利。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標志著德軍閃電戰的失敗與“不可戰勝”神話的破滅。故選A項。
6.(2023·臨沂)到1939年,羅斯福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政幾乎涉及美國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多數措施是針對美國擺脫危機、最大限度減輕危機后果的具體考慮,還有一些措施則是從資本主義長遠發展目標出發的遠景規劃。由此,我們可以得到的啟示是(  )
A.面對經濟危機時要采取政治軍事措施 B.國家的干預手段不利于應對經濟危機
C.擺脫危機的主要措施是進行遠景規劃 D.解決問題時要做到謀近和謀遠相結合
答案 D
解析 根據材料中“多數措施是針對美國擺脫危機、最大限度減輕危機后果的具體考慮”,“還有一些措施則是從資本主義長遠發展目標出發的遠景規劃”可知,羅斯福新政既有謀近的一面以幫助美國最大限度地減輕經濟大危機的后果,又有謀遠的一面,從資本主義長遠發展目標出發作出了一些遠景規劃,這啟示我們解決問題時要做到謀近和謀遠相結合,D項正確。
7.(2023·蘇州)1934年蘇聯正式加入國聯,1935年簽訂《蘇法互助條約》,1939年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并且開始了一系列調整西部疆界的行動,建立“東方戰線”。蘇聯采取這一系列措施,主要是因為(  )
A.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B.歐、亞戰爭策源地形成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D.美國推行羅斯福新政
答案 B
解析 德軍于1939年9月1日向波蘭發動進攻,隨后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排除A項;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蘇聯意在增強抵御德國侵略的威脅,維護自身國家的安全,這主要是因為此時歐亞戰爭策源地已經相繼形成,故B項正確;1942年1月1日,英、美、蘇、中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舉行會議,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排除C項;1933年羅斯福總統上臺后,采取了國家干預經濟的一系列措施,與蘇聯的外交政策關系不大,排除D項。
8.(2023·麗水)重大歷史事件影響歷史發展進程。下列歷史事件與歷史影響搭配正確的是(  )
A.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B.明治維新——使日本成為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
C.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D.俄國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個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
答案 C
解析 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排除A項;大化改新使日本成為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排除B項;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對爭奪蘇聯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伏爾加格勒)而進行的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故C項正確;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偉大勝利,建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排除D項。
9.(2023·福建)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蘇、德兩軍逐街逐屋反復爭奪。蘇軍24名戰士堅守一幢大樓,頂住了德軍一個師在58天內的反復沖擊,守住了大樓。這印證了(  )
A.德國陷入東西兩個戰場夾擊 B.反法西斯戰爭的艱巨性
C.反法西斯國家開始走向聯合 D.蘇軍武器裝備優于德軍
答案 B
解析 材料說明斯大林格勒戰役進行的十分慘烈,體現出反法西斯戰爭的艱巨性,B項正確;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德國陷入東西兩個戰場夾擊,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反法西斯國家開始走向聯合,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蘇軍武器裝備優于德軍,排除D項。
10.(2023·仙桃)某國際文件明確規定:“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例如中國東北、臺灣和澎湖列島等,必須歸還中國。”這個規定首次從國際法角度證明了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該文件發表于(  )
A.華盛頓會議 B.開羅會議 C.雅爾塔會議 D.波茨坦會議
答案 B
解析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首腦在開羅會晤,并于12月初發表《開羅宣言》。宣言明確規定:日本所竊取的中國領土,例如東北地區、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故B項符合題意;華盛頓會議、雅爾塔會議與題干材料無關,排除A、C項;波茨坦會議召開時間比開羅會議晚,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乐县| 屏南县| 眉山市| 靖西县| 乌拉特前旗| 漠河县| 嘉兴市| 定陶县| 屏南县| 新绛县| 山丹县| 昌吉市| 同江市| 伊川县| 黔西| 龙海市| 垫江县| 张家川| 乌拉特前旗| 东明县| 蒲江县| 云安县| 昭通市| 安岳县| 恩平市| 石城县| 方山县| 广元市| 岳阳县| 鄂托克旗| 墨玉县| 嵩明县| 沙洋县| 嘉荫县| 连州市| 疏勒县| 伊宁县| 姚安县| 亳州市| 循化| 沾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