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古雅的昆曲?從昆腔到昆曲?1.昆腔的由來?腔有數樣,紛紜不類。各方風氣所限,有“昆山”、“海鹽”、“余姚”、“弋陽”①。自徽州、江西、福建俱作“弋陽腔”;永樂間,云、貴二省皆作之;會唱者頗入耳。惟“昆山”為正聲②,乃唐玄宗時黃綽③所傳。元朝有顧堅④,雖離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詞,善作古賦。擴廓帖木兒⑤聞其善歌,屢招不屈,與楊鐵笛⑥、顧阿瑛⑦、倪元鎮⑧為友,自號風月散人。其著有《陶真野集》十卷、《風月散人樂府》八卷行于世,善發南曲之奧⑨,故國初有“昆山腔”之稱。?──〔明〕魏良輔《南詞引正》?【解讀】《南詞引正》是明魏良輔所作《曲律》的另一版本。曾經吳昆麓(明嘉靖時人)校改。這一版本是新中國誕生后在張丑《真跡日錄》中發現的,是文征明寫本。該本內容較曲律的其他刊本、鈔本文字略多,如對當時各種戲曲聲腔流派的論述,即為他本所無。?昆山腔簡稱“昆腔”。后人談論昆腔,有將魏良輔稱為創始者,如明末潘之恒在《亙史》中談論“曲派”,說:“自魏良輔立昆之宗”;明末王驥德在《曲律》中說:“昆山之派,以太倉魏良輔為祖?!钡赌显~引正》告訴我們,昆腔產生于元末,始祖為顧堅。顧堅居于昆山附近,善于演唱南曲,故名“昆山腔”。?【注釋】①“昆山”、“海鹽”、“余姚”、“弋陽”,是明代中葉以后,盛行的南戲四大聲腔。它們都由各自的誕生地點得名。②正聲,正宗聲腔。③黃旛綽,一作黃幡綽,其生卒年不詳。他是唐玄宗時宮廷藝人,擅演參軍戲。曾用滑稽風趣的語言諷諫唐玄宗要疼愛自己的兒子和不要打馬球,太危險,得到唐玄宗的賞識和信任。安祿山作亂,黃旛綽仍留長安,為安祿山演戲,玄宗自西蜀返長安,亦未加罪于他。傳說其晚年流落江南,死后葬于昆山。④顧堅,元末明初的戲曲家。⑤擴廓帖木兒,元末大將。本姓王,小名保兒。沈丘(今屬河南)人。察罕帖木兒之甥,自幼被養為義子。從察罕帖木兒組織武裝鎮壓紅巾軍。察罕帖木兒死后,代為統帥,于至元二十二年(1362)冬,攻破益都。山東、河南、陜西等地起義軍幾盡為其父子消滅。此后,駐兵河南,被封為河南王,總天下兵。元順帝妥歡貼睦爾,賜他名為“擴廓帖木兒”。官至右丞相。以李思齊拒不受調,他揮師進關中,雙方相持不解。部將貊高、關保等也相繼抗命,其勢漸衰。至元二十八年(1368),明軍北伐,擴廓帖木兒從山西敗走甘肅,逃入蒙古。后屢犯明朝邊境,拒絕招降,在蒙古病卒。⑥楊鐵笛(1296—1370),元末文學家、書法家。字廉夫,號鐵崖、東維子,諸暨(今屬浙江)人。泰定進士,官至建德路總管府推官。晚年居松江。張士誠據浙西,屢招不赴。明太祖召他纂修禮、樂書,作《老客婦謠》一首,以明不復出仕之意。他所作樂府詩,或以史事和神話傳說為題材,或以元末時事為題材,風格奇詭,其審美情趣與當時市井文藝有相通之處,故在當時影響甚大,但也有人譏笑他是“文妖”。他善行、草書;善吹笛子。⑦顧阿瑛,一名顧仲英,元末吳地文士,生卒事跡,不詳待查。⑧倪元鎮(1306或1301—1374),即倪瓚,元代畫家。初名,字元鎮,號云林子、幻霞子、荊蠻氏等,無錫(今屬江蘇)人。家豪富,初奉佛教禪宗,后入道教全真派。賣田散財,浪跡太湖、泖湖一帶。擅長畫山水,宗董源,參以荊浩、關仝技法,創“折帶皴”寫山石;畫樹木則兼師李成。所作多取材太湖一帶風景,意境清遠蕭疏,自謂“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寫胸中逸氣”。與黃公望、吳鎮、王蒙合稱“元四家”。存世作品有《雨后空林》《江岸望山》《漁莊秋霽》《梧竹秀石》等圖。兼工書法,學《黃素黃庭》。詩文有《倪云林先生詩集》《清閣集》。⑨奧,此處謂深奧精微的道理。?2.昆曲的形成?我吳自魏良輔為“昆腔”之祖,而南詞之布調收音①,既經創辟,所謂“水磨腔”②、“冷板曲”③,數十年來,遐邇④遜⑤為獨步。至北詞之被弦索,向來盛自婁東⑥,其中口娜,指下圓熟,固令聽者色飛,然未免巧于彈頭,而或疏于字面。如《碧云天》曲中“狀元”之“狀”字,與《望蒲東》曲中“侍妾”之“侍”字,《梵王宮》曲中“金磬”之“磬”字,及“多愁多病”之“病”字,《晚風寒峭》曲中“花枝低亞”之“亞”字,本皆去聲,反以上聲收之。此等訛音,未遑枚舉,而又煩弦促調,往往不及收音,早已過字交腔,所以完好字面,十鮮二三⑦。此則前無開山名手,如良輔之于南詞者,故向來絕少到家,而衣缽所延,遂多乖舛⑧。邇年聲歌家頗懲紕繆,競效改弦,謂口隨手轉,字面變訛,必絲和其肉,音調乃協。于是舉向來腔之促者舒之,煩者寡之,彈頭之雜者清之,運徽⑨之上下,婉符字面之高低,而厘聲析調,務本《中原》各韻,皆以“磨腔”規律為準,一時風氣所移,遠邇群然鳴和,蓋吳中“弦索”,自今而后始得與南詞并推隆盛矣。雖然,今之北曲,非古北曲也。古典聲情,雄勁悲激,今則盡是靡靡之響。今之弦索,非古弦索也。古人彈格,有一成定譜,今則指法游移,而鮮可捉摸。誠使度曲者,能以邇來磨琢精神,今用之討究古律,則其于弦索曲理,不庶⑩稱美備也哉!?──〔明〕沈寵綏《度曲須知·弦索題評》?【解讀】《度曲須知》是一部戲曲音樂的專門論著,作者是明末戲曲音樂家沈寵綏。他生年不詳,大約卒于1645年,字君徵,號適軒主人,江蘇吳江人?!抖惹氈饭踩隆F渲小肚\隆衰》章著重探討南北戲曲聲腔之演變與發展,其余各章都為解說南北戲曲唱法,按平、上、去、入四聲,分別總結出其出字、收音等各方面的經驗,舉例詳明,并采用表格和口訣,使讀者便于領悟。現存版本有明崇禎十二年(1639)原刻初印本。新中國成立后,傅惜華編輯的《古典戲曲聲樂論著叢編》收入此書。?弦索,本指樂器上的弦。胡琴、琵琶、三弦、箏、月琴等樂器,泛稱“弦索”。北曲都是用弦索樂器伴奏的。所以,在明清戲曲論著中也有以弦索代指北曲者。從聲腔源流上講,昆腔屬于南曲系統,但昆腔經過魏良輔的改革創新,已經把北曲的精華吸收溶化在里面。因為魏良輔是借助北曲演唱的高度技巧,從而提高了南曲的演唱水平。昆腔吸收了大量北曲曲牌,如《浣紗記》中“泛湖”一場,范蠡的唱腔全部采用北曲,西施的唱腔全部采用南曲,一南一北,合璧生輝。在樂器伴上,魏良輔添加了弦索樂器?!断宜黝}評》結合實例,具體解釋了魏良輔革新昆腔的貢獻。?【注釋】①布調收音,“布調”是要求行腔的高低起伏符合于平、上、去、入的漢字字調。魏良輔在他自己所著《曲律》中說:“五音以四聲為主,……平、上、去、入,逐一考究,務得中正。”“收音”,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咬字”,要求把一個字的聲母、韻母正確地歌唱出來。②水磨腔,曲分南北,北曲慷慨激昂,南曲柔媚婉轉。北曲結構嚴謹,唱腔合轍押韻,因其作者大多精通音韻學、樂律學,如關漢卿、馬致遠,屬于文士音樂。南曲來源于民間歌舞,生動活潑,但民間藝人由于文化修養不足,所以他們創作的曲調不講究聲調韻律,存在“平直無意致”的缺點。魏良輔吸收北曲的長處,改造南曲短處,使南曲在布調收音上符合音韻學和樂律學的要求。改革后的南曲,行腔的高低起伏與平、上、去、入的字調相吻合,要求演唱每一個字的時候,聲母和韻母都要唱得準確無誤,還要分出字頭、字腹、字尾,每個音又分為開口音、閉口音和鼻音。這樣就把唱腔研磨得極其精致細膩,使旋律輕柔婉轉,仿佛在水里磨過一樣,達到“音轉若絲”的精細地步,故當時人稱之為“水磨腔”。③冷板曲,就是把節拍放慢。節拍一慢,就減少了熱烈氣氛,增加了清冷感覺,所以叫做“冷板曲”。④遐邇,遠近的意思。⑤遜,差不多的意思。⑥婁東,婁縣東部。婁縣,秦置,治所在今江蘇昆山東北。⑦“如《碧天天》曲中‘狀元’之‘狀’字……十鮮二三”,此段中列舉出南曲聲腔違背音韻學和樂律學規律的幾個實例。⑧乖舛,謬誤。⑨運徽,運即移動的意思;徽,即琴徽。移運琴徽可以定調。⑩不庶,肯定的意思。?昆曲的興盛與衰落?3.正音昆腔?西江弋陽腔、海鹽浙腔,猶存古風,他處絕無矣。近今且變弋陽腔為四平腔、京腔,甚至等而下之,為梆子腔、亂彈腔、巫娘腔、嗩吶腔、羅羅腔矣。愈趨愈卑①,新奇疊出。終以昆腔為正音②。?──〔清〕劉廷璣《在園曲志》?【解讀】劉廷璣,清朝前期人,生卒年不詳,約1676年前后在世,字玉衡,號在園,漢軍鑲紅旗人??滴跄觊g,由蔭生累官至江西按察使?!对趫@曲志》介紹弋陽腔的演唱形式及演變情況,對南北曲相互消長原因及一些劇目亦有所分析、評價。從本段引文看,作者的看法,典型地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的觀點。他把從民間興起的各種新鮮的戲曲聲腔,視為“等而下之”、“愈趨愈卑”的東西,最終要把昆腔奉為正統聲腔──“正音”。?【注釋】①愈趨愈卑,越發展越低下。②終以昆腔為正音,最后還要以昆腔為正統聲腔。?4.雅部與花部?兩淮鹽務①例蓄花、雅兩部以備大戲。雅部②,即昆山腔?;ú竣蹫榫┣?、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口腔、二簧調,統謂之亂彈④。?──〔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卷五“新城北錄下”。?【解讀】《揚州畫舫錄》是清代戲曲作家李斗所著。李斗生卒年月不詳,字北有,號艾塘,江蘇儀征人。主要著作有傳奇《歲星記》和《奇酸記》以及《艾塘曲錄》。其所著《揚州畫舫錄》有不少戲曲、曲藝史料,對研究我國十七、十八世紀的戲曲、曲藝提供了頗有價值的資料。?【注釋】①兩淮鹽務,清代管理淮南、淮北有關鹽的一切事宜的高級官吏。②雅部,戲曲名詞,清代北京、揚州等地的封建士大夫,稱昆腔為“雅部”。③花部,戲曲名詞,清代封建士大夫稱昆腔以外的各種地方戲曲劇種為“花部”。④亂彈,清代封建士大夫統稱花部為“亂彈”,含有貶斥之意。?5.昆曲的衰落?長安①梨園稱盛,管弦相應,遠近不絕。子弟裝飾備極靡麗②,臺榭輝煌。觀者疊股倚肩,飲食若吸鯨填壑,而所好惟秦聲、羅、弋、厭聽吳騷③,聞歌昆曲,輒④哄然散去。?──〔清〕徐孝常為張堅《夢中緣》傳奇所作序?【解讀】徐孝常生卒不詳,待查。張堅(1681—?),清代戲曲作家。字齊元,號漱石,江蘇江寧人,屢應科舉不第,以布衣終身,乾隆中葉以后逝世。所作傳奇有四種,即《夢中緣》《梅花簪》《懷沙記》《玉獅墜》,合稱《玉燕堂四種曲》。在這四種傳奇中,以《夢中緣》和《懷沙記》較出名。《夢中緣》是張堅19歲時所作第一部戲曲作品。所選這段文字,目的是說明在清代乾隆初年,北京市民已厭聽昆曲,喜好亂彈。?【注釋】①長安,唐朝都城;此處借指清朝都城北京。②靡麗,奢華。③吳騷,因昆腔誕生于吳地,故稱之為“吳騷”。④輒,就,則。?6.百姓厭昆腔,喜亂彈?蓋吳音繁縟①,其曲雖極諧于律,而聽者使未睹本文,無不茫然不知所謂②。其《琵琶》《殺狗》《邯鄲夢》《一捧雪》十數本外,多男女猥褻③,如《西樓》《紅梨》之類,殊無足觀。花部原本于元劇,其事多忠、孝、節、義,足以動人;其詞直質④,雖婦孺亦能演唱;其音慷慨,血氣為之動蕩。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間,遞相演唱,農叟漁夫,聚以為歡,由來久矣。?──〔清〕焦循《花部農譚》?【解讀】焦循(1763—1820年),清代哲學家、數學家、戲曲理論家。字理堂,又作里堂,江蘇甘泉(今揚州)人。他著有《曲考》(已佚)《劇說》《花部農譚》等戲曲論著三種?!痘ú哭r譚》就清中葉揚州流行的《兩狼山》《清風亭》《賽琵琶》等戲曲劇目作考證和分析。對當時被士大夫所鄙視的花部,甚為推崇。從上面摘選的一段文字看,作者從聲腔,內容等方面,分析了民間百姓厭昆腔,喜亂彈的原因。?【注釋】①繁縟,謂聲腔復雜細膩。②此句意思是說,假使觀眾不事先看劇本,只聽昆腔演唱,就聽不出唱的是什么。③猥褻,謂宣揚情欲而違背善良風俗的內容。④直質,通俗樸素。?第2課 昆曲的拯救和保護?昆曲獨特的文化價值?1.“近代百戲之祖”?昆劇原稱昆腔,又稱昆曲,發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它在明代中葉經過戲曲音樂家魏良輔革新后,以蘇州為大本營傳播到全國各地,形成了南昆①、北昆②、湘昆③、永昆④、滇昆⑤、川昆⑥、晉昆⑦和京昆⑧等流派支脈,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藝術傳統的戲劇形態,被推崇為“近代百戲之祖”。?──吳新雷《為“百戲之祖”立典》?【解讀】吳新雷,當代戲曲理論家。此文原載2003年6月5日的《光明日報》上。上面摘錄的這段文字高度總結、概括了昆曲作為“近代百戲之祖”的獨特文化價值。?【注釋】①南昆,流行于上海、江蘇、浙江的昆曲。②北昆,清代中葉,昆曲在北京衰落后,部分藝人流落到冀中地區和當地弋腔(高腔)班社相結合而形成的一個昆曲支派。這部分藝人大多為河北省高陽、安新一帶人,故又稱“高陽昆腔”。③湘昆,昆曲流傳到湖南桂陽后,與當地生活習俗及語言結合,受祁劇、湘劇影響逐步形成,也稱“桂陽昆曲”。④永昆,即永嘉昆曲。明萬歷年間,昆腔傳入浙江永嘉,深為文人喜愛,長演不衰,經過藝人長期摸索,逐漸地方化,形成粗獷、質樸的風格,有別于典雅、清麗的蘇昆。⑤滇昆,流傳于云南,帶有地方語言、習俗特點的昆曲。⑥川昆,流傳于四川的昆曲。⑦晉昆,流傳于山西的昆曲。⑧京昆,流傳于北京地區的昆曲。?任重道遠的拯救和保護任務?2.保護文化遺產的艱難?最近,從剛剛出版的《思想者獨行》中看到了曾經沸沸揚揚的馮驥才和天津市民保衛歷史街區估衣街的情況,確實是非常感人的。?天津也算是北方一個大碼頭了,今天它是北方中國僅次于北京的一個直轄市,這不僅是因為它離北京近,更因為它有近代史上天津作為首都北京近鄰的口岸的雄厚物質與文化基礎。自開埠的100多年來,天津留下了一些中西結合的經典建筑及其盛裝的城市文化,近年天津與上海、深圳等相比雖然發展相對較慢一些,反而讓它能夠更多地保存了一些昔日的歷史文化遺產。但是進入21世紀之后,許多地方已經開始為盲目的開發犧牲了太多的文化遺產追悔莫及的時候,天津開始后來居上了,拆遷的浪潮還是橫掃了這個地方,并最終拆到了作為老天津縮影的估衣街,不能不讓人更感覺到遺憾。?估衣街拆遷與反拆遷的事情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并且在書中已經有了十分詳盡的描述。?估衣街保護的亮點之一就是有馮驥才的參與。馮驥才是一個國家級的文化名人。他的參與使這次拆遷和反拆遷的斗爭多了幾分文化意蘊。馮在記述中幾次用照片表現20年來中國最霸道的一個“拆”字,并發誓要與這個字斗爭到底。他指出,今天與這個字的斗爭,我們還處于游擊戰的地位,被動的地位,因為在今天中國的建設與發展中,它們的確是太強大了。?連馮驥才這樣的文化名人都感覺到對此的無可奈何,可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處境之艱難。?……?我一直認為,文化遺產保護不必保護過去的一切,不是一切舊東西、老東西都有永續存在的價值,歷史的垃圾盡管也可能有科學的價值,但是垃圾永遠不會給我們提供美感,不會給我們提供心靈的震懾,對于其中的科學信息,發掘、記錄就可以保持科研的正當進行了。但人類的前行需要認路,需要歷史記憶的指引,需要過去為未來留下一些具體的、實實在在的路標,歷史的保存需要價值選擇。問題是,今天我們的城市和社會發展中在規劃與建設中作出價值判斷、作出決定的人,知識水平和出發點往往都很成問題,我們做出決定的程序也不盡完善和科學,在急功近利、在獻禮工程、樣板工程中,在一片浮躁之中,當然難以建設出經得起歷史考量的精致,也難以認真思量古代的精致和終極意義。在主要關注政績和形象、GDP的官僚眼里,在主要關注經濟收益的開發商的眼里,文化遺產往往就是古人先來先到占據著最好地段的一張地皮。這是最要命的問題。在這種長期與短期、情感與利益、歷史與現在的非均衡的博弈中,政策與利益的扭曲和放大,更容易弄得過去和現實都失去了應有的和諧與精致,使我們只能生活在一個得過且過的環境中。?也許今天的我們處于一個過渡階段,我們奮斗的目標主要還是要解決溫飽的問題,考慮長久的文化建設與生價值不朽等問題,則只好留給我們的子孫后代了。在這樣的時代,思想者注定是孤獨的,先覺者注定是痛苦的。但是,抗爭與努力,呼喚與行動,畢竟可以讓這個過渡的階段短些,讓遺憾少些。?──傅斌《思想與行動:文化遺產保護的艱難處境》?【解讀】本文摘自2006年5月31日《中國文物報》。作者情況不詳,估計是一位從事文物工作的人士。這是他閱讀《思想者獨行》一書所寫的讀后心得?!端枷胝擢毿小返淖髡呤侵≌f家馮驥才。該書的主要內容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思想”,即對當代中國文化命運的思考,另一類是“行動”,記錄了包括作者在內的一些人士,為保護文化遺產奔走呼號的一些真實經歷,以及他們內心為文化遺產的毀滅而痛惜的真情實感。正像傅斌先生在閱讀《思想者獨行》之后,在心得中指出的那樣,20年來中國最霸道的一個字是“拆”,在今天中國的建設和發展中,“拆”字太強大了。然而,一方面建設與拆遷讓中國的面貌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另一方面文化遺產保護呼聲越來越高漲。這實在是一種巨大的進步。但是,我們整個時代和社會對文化遺產的有關認識,特別是行動體制還是不到位,所以保護和搶救變得十分困難。例如張家口地區,為經濟建設,竟然不顧文物部門的呼聲,把一座很有價值的清代戲樓拆毀了,其損失是不可彌補、不可估價的。今天的中學生、就是明天國家的各級領導者和建設者,教育他們認識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可以說是一項戰略措施。?3.在繼承創新中讓文化遺產得以傳承?絕對的原汁原味既無必要也不可能。我們現在看到的昆曲,早已不是明代的昆曲。春節過了多少年多少代,但幾乎每代每年都在發生變化。任何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活態的,這就意味著它必然要發生變化。?──康保成?【解題】康保成先生是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的教授??当3山淌诘倪@一段話,原載《中國文物報》“遺產周刊”第一七八期《迎來遺產保護又一春》一文中。在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問題上,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主張要絕對原汁原味地保護;另一種觀點主張繼承精華,清除糟粕,在不斷創新發展中,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康教授的主張就屬于后一種觀點。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踐中,曾有人企圖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定格在某一時間段上,以求原汁原味地永世長存。他自己出資招募一批擅長少數民族舞蹈的青年,為了保持舞蹈的原生狀態,避免其受當代文化的影響,他把電視藏起來,不讓青年人看。結果,半夜里,這些青年還是偷偷地把電視搬出來。這說明,企圖絕對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狀態,不允許改革,那是行不通的。但是,如何在繼承創新中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那是一項艱巨復雜、任重道遠的工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課古雅的昆曲.doc 第2課昆曲的拯救和保護.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