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西方專制主義理論?阿奎那的“君權神圣”?1.教權與王權的比較?社會生活的最終目的將不僅是德風廣播,而且還要通過有德行的生活達到享受上帝的快樂的目的。的確,如果依靠人類的天然德行可以達到這一目的的話,則指導人們走向這個目的,結果將成為君主的職責。然而我們相信,君主的職責是掌握世俗事務中的最高權力。政治按照它服務的目的的重要性而屬于一個更高的等級。……享受上帝的快樂這一目的,并不是單靠人類的德行就能達到的,而是要依靠神的恩賜,像使徒保羅①所告訴我們的那樣(《羅馬人書》②,第六章,第二十節):“唯有神的恩賜才是永生”。因此,只有神的統治而不是人類的政權才能導使我們達到這個目的。這樣的統治只能屬于既是人又是神的君主,即屬于耶穌基督、我們的主,他在使人們成為圣子時,已使他們享受天國的榮光。?這就是交托給他的政權:一種必然永遠不會終止的統治權,并且他由于這種權力才在《圣經》③中不僅被稱為神父而且也被稱為君王;像《耶利米書》④所說的(第二十三章,第五節):“君王必掌權,行事有智慧。”君王的神父身分就是從基督產生的,而且,所有基督的信徒既然是基督教徒,就成為神父和君王。這個王國的職務不是交托給這個世界的統治者,而是交托給神父,以便使世俗的事務仍舊和神的事務有所不同:并且,特別是,這個職務是委托給祭司長、彼得⑤的繼承者和教皇、羅馬教皇的;基督教世界的一切君王都應當受他的支配,像受耶穌基督本人的支配一樣。因為,那些關心人生次要目的的人們,必須服從他這個關心最高目的的人,并受他的命令指揮。?──〔意大利〕阿奎那著《阿奎那政治著作選》?【解讀】《阿奎那政治著作選》的中文本譯自拉丁文、英文對照本,原書由A. P. D’Entrèves編輯并撰寫序言,正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政治論文”收錄了《論君主政治》第一篇和《論對猶太人的統治》,前者涉及政治制度的必要性、君主制是最好的政體、君主政體的真正目的、君主的職責、教權和王權的比較等內容,后者是一封“致布拉班女公爵”的書信,集中討論了涉及如何統治猶太人的八個問題;“第二部分哲學著作選輯”輯錄了《反異教大全》《神學大全》等著述的相關內容,其中包涵著極為豐富的政治思想。這條材料主要涉及教權與王權的比較問題,這對于我們正確地理解托馬斯·阿奎那的“君權神圣”主張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①阿奎那通過對比的方式,強調了教權高于王權的教權主義主張。②在中世紀歐洲,基督教占居支配地位,社會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它的影響。③社會生活的終極目的就是追求永生、享受快樂,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必須依靠神的恩賜。④君權是神圣的、至上的和永恒的,基督教神學構成“君權神圣”的理論支柱。⑤基督教世界的一切君王都應當受耶穌基督的使徒彼得的繼承者羅馬教皇的支配,就像受耶穌基督本人的支配一樣。?【注釋】①保羅:《圣經》故事人物。他是散居在外的猶太人,生于小亞細亞的大數城,曾受過嚴格的猶太教育。他開始叫掃羅,后來叫保羅,在君王面前傳播福音,堅持不渝地宣揚基督30多年。他年復一年地到在各地建立教會,被稱為最偉大的教會創建者和宗教導師,后被羅馬皇帝尼祿處死。②《羅馬人書》:即基督教《圣經·新約全書》中的篇目。③《圣經》:基督教的最重要經典,涉及人類已有知識的各個方面,堪稱未經詳盡考訂的古代百科全書。其中,《新約全書》是基督徒與上帝之間訂立的契約,《舊約全書》則是猶太人與上帝之間訂立的契約,而這兩部分都為基督徒所必須遵守。④《耶利米書》:基督教《圣經·舊約全書》中的篇目。⑤彼得:《圣經》故事人物。原名西門,生于加利利的伯賽大。他第一個認出耶穌是彌賽亞、是神的兒子,和雅各、約翰都是耶穌的核心門徒,耶穌基督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他,使其在教會中具有重要的領導地位,后被羅馬人處死。?詹姆士一世與“君權神授”?1.詹姆士一世的宗教態度與政治主張?詹姆士一世①一開始對清教徒②曾抱有某種同情,因為他自己就是作為一個加爾文派被撫育成人的。在收到一群清教徒代表人物的請愿書以后,詹姆士召集了一次有主教和清教徒頭面人物參加的會議,由他親自主持。盡管他準備向清教徒作出某些讓步,但聽到廢除主教制度的建議后被激怒了。他發出了“沒有主教就沒有國王”的名言。他下令作好重譯圣經的準備,這就是眾所周知的欽定本或國王詹姆士一世的圣經。總的說來,他對宗教的態度是非常寬容的、折衷的。但是,1605年11月5日羅馬天主教徒企圖炸毀議會的那次著名的火藥陰謀案敗露后,詹姆士一世對從事天主教活動就不客氣了。他曾對不參加英國教會③做禮拜的人免予懲處,此刻重新處罰他們了。?作為火藥陰謀案的結果,詹姆士與其第一次議會的關系在一段時期內保持得很好。那次議會是1604年3月召集的。但他過分要求擴大王權的作法使人厭煩。他在離開蘇格蘭以前所寫的一本叫做《神權》的書(1603年出版)中,強調君權神授,把國王比作上帝。他喜歡以高傲的措詞對議會發表演說,頌揚君權至高無上。?──〔英國〕安東尼婭·弗雷澤編著《歷代英王生平》?【解讀】這是一本歷代英國君主的傳記,全書20余萬字,由湖北人民出版社根據1980年英國麥克唐納·富圖拉出版公司出版的《英王生平》翻譯出版。作者安東尼婭·弗雷澤還撰寫了兩部在國際上頗有影響的傳記《瑪麗:蘇格蘭女王》和《克倫威爾:人之驕子》,她還編纂了25卷本《英國國王和女王》叢書。這條材料選自《歷代英王生平》一書,主要涉及詹姆士一世的基本宗教態度和政治主張。?詹姆士一世是一個來自于蘇格蘭的專制國王,通過閱讀這條材料我們可以發現:①他最初接受的是加爾文派的宗教主張。②他的政治主張制約著他的宗教思想,而他對待清教徒、天主教徒的態度,是為他的專制統治服務的。③他的專制統治的理論支柱,就是他的“君權神授”主張。④不論思想上還是行動上,他都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專制君主。?【注釋】①由于伊麗莎白女王(1558—1603)終身未嫁,她去世時身后留下的英國王位由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繼承。詹姆士是英王亨利七世(1485—1509)的女兒瑪格麗特的后代,即蘇格蘭女王瑪麗之子。他繼承英國王位后,稱詹姆士一世。對于英格蘭人而言,他出身于斯圖亞特家族,自然屬于外族人,而他的統治風格也使英國人無法適應。如果說人們已經習慣于伊麗莎白女王那種溫和的專制統治的話,那么,他們決不會容忍詹姆士一世的獨斷專行。②清教徒:Puritans,基督教新教中的一派,起源于16世紀中葉,其思想源于加爾文的宗教主張。伊麗莎白一世繼位后,那些在瑪麗女王時期(1553—1558)受到迫害而流亡國外的英國國教徒回國,他們要求在宗教禮儀和教義上清除國教中保留的天主教殘余,主張純潔教會;在宗教制度和教會結構上反對主教制,主張寬容政策和信仰自由;在世俗觀念上,反對懶惰、邪惡,主張節儉、勤勞,因而被稱為清教徒。隨著清教勢力日益壯大,他們在17世紀革命中扮演了領導者角色。③英國教會:指英格蘭民族教會即英國國教會,或稱新教安立甘宗,又稱圣公會,創立于16世紀宗教改革時代。亨利八世(1509—1547)從政治上為劃定了英國國教會的大致輪廓,從而排斥了羅馬教皇權的權威性;愛德華六世時期(1547—1553),新“祈禱書”和《四十二信條》為它規定了基本的禮儀和教義原則;而伊麗莎白女王批準的《三十九條信綱》,則規定以圣經為信仰的唯一準則,并簡化了宗教儀式。第2課 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斯賓諾莎的“天賦人權”思想?1.天賦人權與統治者的關系?我既已注意到神所顯示的天意賦予每個人以自由,我進而證明此自由權可以、并且應當,交給國家與行政當局而無危險。否則,事實上,和平就要受到威脅,社會也蒙其害。?為證明我的論點,我從個人的天賦的權利出發,個人的天賦權利是與個人的欲望和力量同其廣大的。我尚有一出發點,即任何人不應別人讓他怎么樣就怎么樣,他是他自己的自由權的監護人,我指出我們只能把此等權利轉交給我們所委托保護我們的人,他們除了有保護我們的義務外,還有安排我們的生活的權利。所以我就推斷,統治者所享有的權利只能以他的權利之大小為限。他們是正義與自由的唯一的監護人。凡有事端人民都應遵統治者的命令而行,話雖如此,既是人都不能完全放棄他自衛的能力以自毀,我斷言人的天然所賦予的權利都不能絕對為人所剝奪,而人民由于默認或公約,保留幾許權利,此諸權利若被剝奪,必大有害于國家。?──〔荷蘭〕斯賓諾莎著《神學政治論》?【解讀】斯賓諾莎是猶太裔荷蘭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無神論者。1670年,他以匿名的形式出版了《神學政治論》一書。該書運用科學的、歷史的方法,在歷史上第一次批判了并重新解釋了基督教的最重要經典《圣經》,駁倒了基督教神學家對《圣經》的各種歪曲和捏造,從而摧毀了教會統治的理論基礎。這條材料選自斯賓諾莎的《神學政治論》一書,討論了天賦人權與統治者的關系,這有利于我們理解斯賓諾莎的天賦人權觀。?天賦人權觀是啟蒙思想家手中用以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的有力武器,斯賓諾莎就充分地運用這個武器向封建勢力發起了挑戰。我們從這條材料中可以得知:①在他看來,個人有被天意賦予的自由權,并且是自己的自由權的監護人。②個人應當將自己的自由權交給被委托人,被委托人因此而有保護人們的自由權的職責。③統治者是社會正義與個人自由的唯一的監護人。④個人的天賦權利不能絕對為人所剝奪。?從這條材料中,我們還可以得知:①斯賓諾莎認為天賦人權與統治者之間的關系應當是協調的,而不是對立的,自由權是神所顯示的天意賦予每個人的基本權利,保護個人的天賦人權則是國家的基本職責。②他強調個人的天賦人權,否定了上帝通人性和靈魂永生的神學思想,從而批判了維護專制主義的“君權神圣”或“君權神授”理論。?2.論民主政體?若是每個個人把他的權力全部交給國家,國家就有統御一切事物的天然之權;就是說,國家應有唯一絕對統治之權,每個人必須服從,否則就要受最嚴厲的處罰。這樣的一個政體就是一個民主政體。民主政體的界說可以說是一個社會,這一社會行使全部的職能。?我相信,在所有政體之中,民主政治是最自然,與個人自由最相合的政體。在民主政治中,沒有人把他的天賦之權絕對地轉付于人,以致對于事務他再也不能表示意見。他只是把天賦之權交付給一個社會的大多數。他是那個社會的一分子。這樣,所有的人仍然是平等的,與他們在自然狀態之中無異。?實在說來,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荷蘭〕斯賓諾莎著《神學政治論》?【解讀】《神學政治論》是斯賓諾莎的主要著作之一。17世紀,荷蘭已經在反對西班牙專制統治的基礎上,建立了第一個資產階級國家。但在宗教外衣的掩蓋下,新興的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內與沒落的封建勢力之間展開了激烈的斗爭。為了適應這一形勢的需要,作者在本書中把斗爭的矛頭勇敢地、直接地指向了封建基督教會。這條材料選自《神學政治論》,主要介紹了斯賓諾莎對民主政治的基本認識,有助于我們全面理解斯賓諾莎的政治思想。?從這條材料中可以看出:①斯賓諾莎認為民主政體是建立在契約關系之上的,既然個人把自己的權力讓渡(交給)國家,那么他就要服從國家的統治權。②在民主政體下,個人只是把天賦之權讓渡一個社會的大多數,而每個社會成員大家都是平等的。③資產階級的民主政體是最自然的、最好的政體。④資產階級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④斯賓諾莎提倡天賦人權的學說、社會契約說、信仰自由和言論自由的思想,其根本目的在于論證資產階級政治哲學的基本主張。?洛克的權利分立思想?1.論自然狀態?為了正確地了解政治權力,并追溯它的起源,我們必須考察人類原來自然地處在什么狀態。那是一種完備無缺的自由狀態,他們在自然法的范圍內,按照他們認為合適的辦法,決定他們的行動和處理他們的財產和人身,而毋需得到任何人的許可或聽命于任何人的意志。?這也是一種平等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中,一切權力和管轄權都是相互的,沒有一個人享有多于別人的權力。極為明顯,同種和同等的人們既毫無差別地生來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樣的有利條件,能夠運用相同的身心能力,就應該人人平等,不存在從屬或受制關系……?自然狀態有一種為人人應遵守的自然法對它起著支配作用;而理性,也就是自然法,教導著有意遵從理性的全人類:人們既然都是平等和獨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財產。?──〔英國〕洛克著《政府論》?【解讀】洛克是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和政論家,他于1689年出版了《關于政府的兩篇論文》即《政府論》。在這部政治思想論著中,作者不僅使他的研究領域從哲學轉移到了政治,而且從理論上為17世紀英國革命作了最有力的辯護。這條材料選自《政府論》下篇,主要介紹了洛克的自然狀態思想,這可以加深我們對洛克啟蒙思想的理解。?雖然洛克也像其他啟蒙學者一樣,認為人類最初處于自然狀態之中,但是,如斯賓諾莎等人把自然狀態描繪成一個不安定的和不可忍受的狀態,而洛克卻把它看成是一個有自由、有平等和有自己財產的狀態。所以,我們可以從這條材料中得到這樣一些信息:①洛克認為,人類歷史上的“自然狀態”是理解政治權力起源的歷史起點。②在自然狀態下,人們享有無限的自由平等權及私有財產權,他們可以決定自己的行動和處理自己的財產和人身。③自然狀態也是一種平等狀態,人與人之間享有平等的權力。④在自然法即理性的支配下,人人生而平等,他們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財產都受到應有的保護。?透過這條材料,我們還可以得知:①在自然狀態下,人們享受自由與平等的生活,但是一切都必須受到自然法的支配。②自然法以理性為基礎,它賦予人類以生存、自由、平等、追求幸福、獲得財產和人身、財產不受侵犯的權利,它們普遍的、永恒的自然權利。?2.論政治社會的起源?人類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獨立的,如不得本人的同意,不能把任何人置于這種狀態之外,使受制于另一個人的政治權力。任何人放棄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會的種種限制的唯一的方法,是同其他人協議聯合組成為一個共同體,以謀他們彼此間的舒適、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穩地享受他們的財產并且有更大的保障來防止共同體以外任何人的侵犯。無論人數多少都可以這樣做,因為它并不損及其余的人的自由,后者仍然像以前一樣保有自然狀態中的自由。當某些人這樣地同意建立一個共同體或政府時,他們因此就立刻結合起來并組成一個國家,那里的大多數人享有替其余的人作出行動和決定的權利。?凡是脫離自然狀態而聯合成為一個共同體的人們,必須被認為他們把聯合成共同體這一目的所必需的一切權力都交給這個共同體的大多數,除非他們明白地議定交給大于大多數的任何人數。只要一致同意聯合成為一個政治社會,這一點就能辦到,而這種同意,是完全可以作為加入或建立一個國家的個人之間現存的或應該存在的合約的。因此,開始組織并實際組織成任何政治社會的,不過是一些能夠服從大多數而進行結合并組成這種社會的自由人的同意。這樣,而且只有這樣,才曾或才能創立世界上任何合法的政府。?──〔英國〕洛克著《政府論》?【解讀】啟蒙思想家洛克的主要論著《關于政府的兩篇論文》一文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著力于駁斥保皇派菲爾麥(?—1653)鼓吹“君權神授”和“王位世襲”的論點,下篇則重點闡述了作者本人關于議會制度的政治理論,主要有兩點:一是政府的目的就是保護私有財產;二是最好的政府形式應當是議會具有最高主權的制度。這條材料選自《政府論》下篇,主要介紹了洛克關于政治社會起源的理論。?按照洛克的理論,人類起初處于一種自然狀態。在自然狀態下,人人生而自由、平等與獨立。為了保障他們的財產和維持舒適、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人們自愿地聯合成一個共同體。在國家這種共同體中,人們仍然像以前一樣保有自然狀態中所擁有的自由,而大多數人享有替其余的人作出行動和決定的權利。因此,世界上任何的合法政府都是、而且應當是在志愿結合的基礎上形成的。?從這條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①自然狀態是人類的最初階段,人們在自然狀態下享有一些與生俱來的權利。②國家作為一種志愿結合的人們的共同體,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們讓渡自己的部分權利的結果。③任何違背大多數意志的強權政治,都剝奪了享有自由權利的人們的自由意志。?從這條材料中,我們還可以看到:①洛克的政治社會起源論的關鍵在于兩點,一是保護天賦人權和私有財產,二是建立議會民主制度。②洛克的政治主張是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盧梭的“主權在民”思想?1.論社會契約?人類曾達到過這樣一種境地,當時自然狀態中不利于人類生存的種種障礙,在阻力上已經超過了每個個人在那種狀態中為了自存所能運用的力量。于是,那種原始狀態便不能繼續維持;并且人類如果不改變其生存方式,就會消滅。?然而,人類既不能產生新的力量,而只能是結合并運用已有的力量;所以人類便沒有別的辦法可以自存,除非是集合起來形成一種力量的總和才能夠克服這種阻力,由一個唯一的動力把它們發動起來,并使它們共同協作。?這種力量的總和,只有由許多人的匯合才能產生;但是,既然每個人的力量和自由是他生存的主要手段,他又如何能致身于力量的總和,而同時既不至于妨害自己,又不至于忽略對自己所應有的關懷呢?這一困難,就我的主題而言,可以表述為下列的詞句:?“要尋找出一種結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來衛護和保障每個結合者的人身和財富,并且由于這一結合而使得每一個與全體相聯合的個人又只不過是在服從其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樣地自由。”這就是社會契約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法國〕盧梭著《社會契約論》?【解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盧梭是杰出的哲學家、教育家、作家和作曲家。他出身貧寒,一生過著顛沛流離的動蕩生活,對下層人民的疾苦感受至深,而對那個黑暗的專制社會極度憎惡。他在《社會契約論》一書中提出了富于革命性的憲政理論,核心內容就是反對封建專制、倡導民主共和和主張人民主權,反映了激進的資產階級民主派的政治思想。這條材料涉及他的社會契約論,是他用以解釋國家起源和維護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重要理論之一。?就自然狀態而論,除了自然法以外,人們的行為不受任何外來力量的支配,大家生來是自由的、平等的。然而,由于自然狀態存在著種種弊端,人們便自由地、平等地訂立契約,以求通過彼此結合的形式,改變其生存方式,達到從自然狀態下擺脫出來的目的。這種自由結合的契約形成便形成國家,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新的手段。在國家狀態下,主權屬于全體人民,人們依然享有自由,因為他們只是把自己的自然權利讓渡給整個社會,而不是奉獻給任何個人。這條材料選自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是作者對國家起源的基本解釋。?從這條材料中,我們可以知道:①雖然自然狀態是人類的初始階段,但是它并不是無憂無慮的理想狀態。②國家的形成是自由的人們以平等的資格訂立契約的結果。③在國家狀態下,個人犧牲的是自然自由,而獲得的是文明自由。④社會契約是通向人類自由的鑰匙,國家的根本任務就是保障人們與生俱來的天賦權利。?從這條材料中,我們還可以知道:①盧梭或其他啟蒙學者對國家起源的解釋是一種理想化的推論,并不是無懈可擊的。②作為一種國家觀和社會觀,社會契約論所依據的前提,即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只是一種假設,因而其本身是否符合客觀的歷史真實,人們無法得到直接的證明。?2.政治狀態的前提和不同政體的代價?自由并不是任何氣候之下的產物,所以也不是任何民族都力所能及的。我們越是思索孟德斯鳩①所確立的這條原則,就越發感到其中的真理;人們越是反駁它,就越有機會得到新的證據來肯定它。?在全世界的一切政府中,公家都是只消費而不生產的。那么,他們所消費的資料從何而來?那就來自其成員的勞動。正是個人的剩余,才提供了公家的所需。由此可見,唯有當人類勞動的收獲超過了他們的自身需要時,政治狀態才能夠存在。?……人民與政府的距離越擴大,則貢賦也就越沉重;因此,在民主制之下人民負擔最輕,在貴族制之下負擔較大,在國君制②之下就承擔著最大的重擔了。所以,國君制只適宜于富饒的國家;貴族制只適宜于財富和版圖都適中的國家;民主制則適宜于小而貧窮的國家。?事實上,我們越是加以思索,就越會在這里面發現自由國家③與國君制國家之間的不同。在前者之中,一切都是用之于共同的利益;而在后者之中,則公共力量與個別力量二者是互為倒數的,一個的擴大乃是由于另一個的削弱。歸根到底,專制制度之統治臣民并不是為了要使他們幸福,而是要使他們窮愁困苦,以便統治他們。?──〔法國〕盧梭著《社會契約論》?【解讀】1962年盧梭發表的《社會契約論》,全面概括了他的政治思想。他反駁了國家起源的兩種理論,即家庭起源理論和暴力起源理論,認為人類最初處于“自然狀態”時人人是自由平等的,這是天賦的權利,只有私有財產的確立才導致不平等的產生。這條材料選自《社會契約論》一書,著重介紹了作者關于文明時代政治狀態的前提與不同政體的代價問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的“主權在民”思想。?①在這條材料中,盧梭推崇孟德斯鳩提出的一條經典原則,就是自由并不是任何氣候之下的產物,所以也不是任何民族都力所能及的。②盧梭認為,政府從來都是消費者,政治狀態存在的前提就是人類勞動收獲超過了需求,即有了剩余。③在文明社會中,人民的負擔同其與政府的距離成正比例關系,不同的國家便適合不同的政體:人民在民主制之下負擔最輕,在貴族制之下負擔較大,而在國君制之下最重。④民主制國家與國君制國家的最大區別在于,在前者之中,一切都是用之于共同的利益;而在后者之中,公共利益與君主的個人利益形成一種此消彼長的對立關系。⑤君主專制的根本目的在于統治人民,而不是為人民創造幸福。?從這條材料中,我們還可以發現:①盧梭和孟德斯鳩一樣重視地理環境對政治的重要影響作用。②盧梭強調人民的勞動是任何國家和政府存在的物質基礎,政府的廉價程度與人民參與國家管理的程度成正比例關系。③君主專制制度缺乏存在的合理性,因而必須被推翻。?【注釋】①孟德斯鳩(Montesquieu,1689~1755):著名的法官、諷刺家、政治和社會哲學家。他出生于法國的穿袍貴族世家,早期作品《波斯人信札》揭示了專制主義對人類肉體和靈魂的摧殘,闡明了自己的哲學、政治和倫理思想,并成為法國思想解放的先聲。1748年,他發表了用27年時間完成的代表作《論法的精神》,通過對文明社會法律背后的環境和社會關系的考察,并通過對傳統的習慣法和現代自然法的研究,提出了政體分類論和三權分立說。這部被稱為“理性與自由的法典”,不但為啟蒙哲學家所接受,而且是政治理論史上最偉大的著作之一。他認為,政權屬于全體人民的是民主政體,屬于少數人的是貴族政體,而個人按照法律并且依靠貴族來統治國家的則是君主政體,這三種政體都是合理的。由于暴君政體是依靠恐懼來維持的,破壞了整個社會,違反了人性,所以它是不合理的暴政。他還專門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現暴政的具體辦法,就是劃分國家的權力,保障人民的自由。②國君制:君主制。③自由國家:民主制國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課西方專制主義理論.doc 第2課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