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走向整體的世界【課程標準】通過了解新航路開辟引發的全球性流動、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和能力的改變,以及對世界各區域文明的不同影響,理解新航路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過程中的重要節點。【學習目標】1.結合歷史年表及《新航路開辟示意圖》,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位置梳理西歐主要航海家探索新航路的過程,分析歸納其主要成就2.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分析新航路開辟的根源,認識新航路開辟的歷史必然性。3.對“哥倫布大交換”進行合理解釋,概括人口、物種、疾病的全球流動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4.結合地圖,指出新航路開辟前后世界貿易形勢的主要變化及新航路開辟后三大貿易區域的貿易概況。5.從世界格局的演變的角度分析早期殖民擴張的影響。6.從全球史觀的角度談談你對新航路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過程中的重要節點的認識。【階段特征】階段特征 政治 15世紀,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權,強大的王室成為新航路開辟和殖民擴張的政治保障。此后建立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荷蘭和英國分別于17、18世紀成為世界殖民霸主經濟 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以及對金銀的狂熱追求是新航路開辟的經濟因素,而新航路的開辟及早期殖民擴張一方面促進了西歐的資本原始積累和資本主義發展,另一方面也給亞非拉人民帶來了災難,但也促使世界開始走向整體文化 人文主義鼓勵冒險精神及傳播基督教的熱情成為新航路開辟的精神動力,而新航路的開辟進一步促進了西歐人文主義的發展與成熟,并推動了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時代 趨勢 一方面,西歐通過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逐漸從中世紀走向近代社會;另一方面,通過開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擴張,世界各民族各地區由彼此分散孤立開始日漸成為一個整體,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大變革的時代[重難突破]1、運用多元史觀認識新航路開辟的影響:①革命史觀:新航路開辟后,西方國家走上了殖民擴張與對外掠奪之路,給亞非拉地區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新航路是殖民掠奪之路。②全球史觀(整體史觀):新航路開辟后,打破了各大洲之間相對孤立的狀態,促使世界各大洲的聯系加強;殖民擴張促使世界逐漸連成一個整體,使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形成與擴展。新航路是世界市場形成之路。③文明史觀:新航路開辟與殖民擴張,使世界各地的文明相互碰撞與交融,是人類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新航路是人類文明交流之路。④現代化史觀:新航路開辟后,西歐國家殖民擴張,為資本主義發展積累了大量資本,促進了西歐資本主義發展和資產階級的壯大,推動了近代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到來;客觀上促進了世界落后地區的政治、經濟、思想的發展,成為人類走向近代化的最初起步。新航路是思想解放之路、社會轉型之路。⑤社會史觀: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地商業交流加強,各種物種交流、交換,增加了人類的食品種類,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新航路是社會變革之路。總結:14—17世紀,被歷史學家稱為“發現的時代”,即“人被發現”和“世界被發現”,其中 “世界被發現”主要就是指新航路的開辟,雖然在這一過程中,伴隨著殘酷的殖民擴張與掠奪,加劇了廣大殖民地地區人民的苦難,也不斷拉大東西方之間的差距,但是新航路開辟對于人類歷史發展起到的積極作用是不可否定的,全球化的序幕從此拉開,人類文明進程也在不斷的進步。2、新航路開辟對中國的影響(1)政治:西方殖民者開始侵擾我國,葡萄牙騙局澳門、荷蘭侵占臺灣;成為明清時期政府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2)經濟:白銀大量流入中國,刺激了亞洲經濟尤其中國沿海商品經濟的發展同時,美洲高產農作物引進,中國人飲食結構發生變化。糧食產量的提高,加速了人口的增長。(3)文化交流:西方傳教士東來,在傳教的同時,客觀上帶來了先進的技術、文化,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早期“西學東漸”與“東學西傳”)3、西歐國家的早期殖民擴張(1)特點:①以掠奪財富為主要目的;以拓展殖民地,進行殖民掠奪、經商貿易、奴隸貿易、種族屠殺為主要方式;殖民國家以西、葡、荷、英、法等西歐國家為主,主要占據非洲、美洲等地區。②為西歐資本主義的興起奠定了物質基礎,進行了原始資本積累。(2)多重影響①對世界市場:早期殖民擴張和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得到拓展,越來越多的國家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促進了世界的一體化。②對殖民國家:從殖民地掠奪了大量的財富,轉化為資本,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③對殖民地:殖民主義是災難和禍害,造成了亞、非、拉美地區的落后;但殖民擴張客觀上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有利于殖民地的發展和進步。④對國際關系:由于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必然引起殖民爭霸戰爭。4、人口遷移(1)人口遷移形式:①自發移民,如英國大批清教徒逃亡北美進行開拓。②西方國家進行殖民活動,如進行黑奴貿易。③政府政策的引導,如美國的西進運動。④國家間的人員、勞務自由交流,如歐洲共同體的主要目標是爭取在成員國之間逐步實現人員、勞務等領域的自由交流,以促進經濟的發展。⑤某些國家的政策調整引起的某一民族的集體遷移(2)分析人口遷移的原因①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世界各地人們的相互往來,推動了人口的遷移。②販賣非洲黑人;進行資本原始積累③掠賣人口;開拓海外殖民地。如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條約》規定:準許華工岀國;實際上是準許掠賣中國人口。④逃亡海外;逃避政治宗教迫害迫害。⑤為追求財富而移民:部分窮困潦倒的貴族、新興商人和資產階級,以及其他有冒險精神的人。⑥工業革命推動人口由農村流向城市。⑦政府實行的優惠政策促進人口的流動。如美國實行的《宅地法》,吸引了大批人口由東部流向西部。⑧工業化引起人口過剩,導致人口遷移。如第二次工業革命后歐洲移民涌入美國。(3)人口遷移的特點。①從宗主國向殖民地和附屬地遷移, 如英國向美國、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亞等地遷移人口;②從較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及新開發區移民, 如歐洲國家向拉丁美洲各國移居人口;③從舊大陸向新大陸遷移人口, 即亞非歐三洲人口向北美、拉美、大洋洲遷移。(4)概括人口遷移的影響積極影響:①.改變人口地理分布(人種和民族結構);②.出現族群混合現象;③.促進世界動植物的交流;推進世界的物質和文化交流。④.加快了殖民地的開拓進程,促進落后地區(美洲)經濟開發。⑤.增強民族認同感,促進了新的民族和文化的融合,導致民族國家的誕生,如美國。⑥.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消極影響:①.歐洲人對美洲殖民掠奪,貧窮落后;②.印第安人銳減;③.黑奴貿易罪惡深重;非洲喪失了大批的精壯勞動力,制約了非洲的發展;摧殘了文化。④.各種疾病傳播蔓延。5、大航海時代后人類文明的多樣性的發展觀點(一)——在1500年前后,人類進入一個新時代,它以西方崛起為標志,翻轉了東方“先進”、西方“落后”的布局。從那個時候起,西方就成了世界的牽引機,“西方中心論”從那個時候開始,“普世”之說也由此而來。普世主義的真正含義是將西方等同于世界,由此一來,文明的多樣性就不復存在。從大航海時代起,西方開始了搶奪殖民地的過程。到19世紀末,西方的霸權終成定局。人類文明自古以來多種并存的局面似乎走到了盡頭。事實上,一直到殖民擴張開始時,世界上各種文明基本上處于相互平等的狀態。但是當資本主義的觸角伸向整個世界時,西方的優勢越來越明顯。觀點(二)——湯因比曾說:挑戰與應戰是文明生存的機制,決定著文明的消失與延續。且不論這種理論正確與否,我們看到的事實是:恰恰在西方霸權登峰造極、眾多文明存亡危殆時,一個全球性的運動形成了,這個運動叫“現代化”。今天,西方已經普遍完成了現代化,但文明的多樣性卻沒有消失,即使在“西方”國家范圍內,情況也是這樣。……西方國家尚且如此,那么當現代化浪潮沖向非西方地區時,現代化的多樣性就更加明顯了。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現代化模式,所有成功又都是不可復制的,我們很難想象甘地的策略在阿爾及利亞可以奏效,也很難想象曼德拉的辦法能夠拯救土耳其。美國革命不可能衍生出拿破侖,正如同印度國大黨無法在埃及立足。多樣性是成功的保證,每一個國家根據自己的國情尋找自身發展的道路,恰恰是現代文明的特征。【名詞解釋】1、哥倫布大交換:是一場東半球與西半球之間生物、農作物、人種(包括黑奴)、文化、傳染病、甚至思想觀念的突發性交流。1492年哥倫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陸,這是世紀性大規模航海,也是舊大陸與新大陸之間聯系的開始。這種生態學上的變革,便稱之為"哥倫布大交換"。2、“三角貿易”:16世紀開始的奴隸貿易,奴隸販子一般是從歐洲出發,裝載鹽、布匹、槍支等,在非洲換成奴隸后沿著所謂的中央航路通過大西洋,在美洲換成蔗糖、煙草等種植園產品以及金銀和工業原料返航。在歐洲西部、非洲的幾內亞灣附近、美洲西印度群島之間,航線大致構成三角形狀,故稱“三角貿易”。3、荷蘭早期的商業公司:荷蘭的獨占貿易公司是建立殖民航運霸權的重要工具。公司由私人集資籌建,按估分多少分紅,股東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它選出董事會,董事會再選出經理會,經理會主持日常事務。公司根據政府頒發的特許狀,可以享受許多特權,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陸、海軍,有權建立并管理殖民地。荷蘭分別在1602、1621年成立的東、西印度公司就是這樣的商業組織。4、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商業革命:指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市場的拓展、商品種類的增多、商業貿易中心的轉移、商業強國的崛起,開始出現全球性的經濟聯系。價格革命:指由于美洲大量金銀流入歐洲,歐洲金銀貨幣劇增,物價迅速上漲,貨幣貶值,投機活躍,形成“通貨膨脹”。收取貨幣地租的封建領主財富相對貶值,走向衰落。商業資產階段實力上升,資本主義加速發展,封建制度走向崩潰。5、世界市場:指世界各國之間進行商品和勞務交換的領域。它包括由國際分工聯系起來的各個國家商品和勞務交換的總和。6、資本原始積累: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以前,通過暴力等非正當手段使生產者與生產資料分離,使生產資料聚集在少數人手里的過程。用武力征服殖民地,搶劫金銀財物、販賣奴隸等手段來聚斂財富。 例如16世紀的奴隸貿易。7、資本積累:不同于資本原始積累。它是通過剝削工人的剩余價值而積累的過程叫做資本積累。資本的原始積累的手段是掠奪,資本積累的手段是剝削。【重點探究】1.材料 如圖為新航路開辟后全球范圍內白銀流動示意圖。根據材料,任選一條“新航路開辟后的白銀流動”的路線,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釋。(要求:明確寫出所選路線,闡釋要史論結合、表述成文,邏輯清晰。)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關于地理大發現的動因,歐洲人認為,15世紀,土耳其的擴張阻隔了西歐各國通過地中海到東方去的傳統商路;西歐各國為了獲得東方的商品和黃金,迫切希望開辟新航路。這種動因在學界逐漸成為普遍的認識。材料二 后來,有學者從新史料中發現更為重要的動因,他們認為,11世紀開始,西方人對東方的香料、絲綢及各種工藝品需求大增,而東方人卻對西方的商品不感興趣。西方靠輸出貴金屬來維持與東方的貿易,幾百年間都是如此。15世紀,威尼斯商人經奧斯曼土耳其每年運往西歐的胡椒總量在750-1000噸,價格一般要提高8-10倍。這引起了歐洲其他國家的人不滿意,特別是熱那亞人,他們要另辟蹊徑,自己到東方去運來香料賺錢,為了與威尼斯競爭,他們的資本和人才流向葡萄牙和西班牙。——摘編自王加豐《關于地理大發現的動因問題》等運用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對材料一中“新航路開辟原因”的觀點進行探討。(要求:觀點明確,充分、準確運用材料及史實進行評析,史論結合,邏輯清晰。)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 歐洲人不但自己大發其財,同時一手塑造了整個新世界的風貌與歷史……看不見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倫布航行引發的生物大交換,是由肉眼可見的生命形式組成,從南瓜到野水牛均是。這個大交換的結果——從人類觀點視之——也是正負參半……時至今日,兩半球之間的動植物交換并未停止,依然在進行。 ——【美】艾爾弗雷德·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為哥倫布大交換寫一段解說詞。【課后鞏固】1.(2021·河南高三一模)14--16世紀是歐洲名副其實的“香料時代”,“無論香料的到達如何迅速、頻繁,也沒有缺乏買主的風險",而17世紀后,香料失去了昔日的神秘色彩,"香料時代”走向終結。這是因為17世紀后 DA.美洲種植園經濟得到發展 B.歐洲完成了對香料的移植C.威尼斯的香料壟斷被打破 D.歐亞直接貿易已廣泛展開2.(2021·廣東高三)據研究,自1571年馬尼拉大帆船航線開通后,大帆船從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出發,經過馬里亞納群島或關島后,再從圣貝納迪諾海峽或蘇里高海峽穿過菲律賓群島進入馬尼拉。在最初的20年間,平均每年約有150噸白銀運到東方。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CA.世界市場體系的形成 B.蒸汽動力運輸船只的廣泛應用C.世界貿易的較大發展 D.國際經濟交流基本準則的確立3.(2021·廣東高三開學考試)16、17世紀的探險家、航海家、地理學家和商人,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人”而不是為了“神”,都是為了現實的人世而不是為了來世的天堂。對榮譽的追求也是導致地理大發現的一個原因。這表明 AA.人文主義孕育了新航路開辟的因素B.新航路開辟推動人文主義在全球擴展C.追求人性是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動因D.新航路開辟打破了神學對人的束縛4.(2021·全國高三二模)下表為1522-1700年哥斯達黎加人口比重變化表,據此表明新航路開辟B年份 總人口 土著人口 非土著人口(白、黑、混血人種)人數 占比(%) 人數 占比%1522 27200 27200 100 一 一1569 17479 17166 98.2 313 1.81611 15538 14908 95.9 630 4.11700 19293 15489 76.3 3804 23.7A.加速了人才的流動 B.帶有體現血腥暴力征服C.利于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D.壯大了土著白人的力量5.(2021·全國高三專題練習)16世紀中后期,西班牙開創了在菲律賓馬尼拉和墨西哥阿卡普爾科之間的大帆船貿易。每一年,大筆白銀自墨西哥運抵馬尼拉。絲綢會從明朝南部海岸運送到菲律賓,然后裝上馬尼拉大帆船,向東運送到阿卡普爾科。下圖為貿易路線示意圖,該圖可說明 CA.西班牙主宰了亞洲經濟貿易 B.帆船貿易使美洲極大受益C.世界的經濟聯系進一步加強 D.世界貿易中心轉移至亞洲6.(2021·江蘇高三開學考試)有學者指出,15世紀上半葉,壟斷東方貿易的是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熱那亞。15世紀中期以后,威尼斯壟斷了東地中海上東西方之間的貿易;熱那亞人及歐洲其他地區的人遂齊心協力往西發展,以期與威尼斯人競爭,最終開辟了到達美洲和亞洲的航線。該學者認為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是BA.“商業危機”的影響 B.國家之間的商業競爭C.“地圓學說”的推動 D.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7.(2021·廣東)新航路開辟后,原產于美洲的煙草、可可和馬鈴薯等迅速傳到世界各地。其中,馬鈴薯由于產量高、種植易、烹制簡單等原因,到17世紀末已成為愛爾蘭人的主食,并使人口得到快速增長。這說明了物種交流DA.改善了人類的飲食結構 B.推動了工業革命的到來C.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 D.極大地影響著人類生活8.(2021·浙江高三專題練習)某國經營的橫跨太平洋的貿易,主要在其兩大殖民地菲律賓和墨西哥之間進行。堅固、快速和裝備精良的“馬尼拉大帆船”,運載大量中國生產的生絲、絲綢、棉布和瓷器等產品到墨西哥交換白銀,再將這些白銀運回馬尼拉。據研究,自1571年馬尼拉大帆船航線開通后的20年間,平均每年有150噸白銀運到馬尼拉,這些白銀也大量流入中國。根據材料,以下說法正確的是A.該帆船為西班牙商船 B.該帆船以蒸汽為動力C.世界市場已經形成 D.中國是世界市場的中心9.(2021·山東高三)遠在哥倫布之前,已流傳著航海到美洲的各種傳說,但誠如阿·符·葉菲莫夫所說:“所有這些航行,即令確有其事,也不能算作美洲發現的開端……只有哥倫布的航行,是世界史的契機之一。”該觀點旨在說明哥倫布遠航A.加速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 B.推動了新大陸經濟的發展C.密切了世界各地區的聯系 D.促進了歐洲商貿中心轉移10.(2021·河北唐山·高三)1600年運入歐洲的部分商品數據表——據布羅代爾《菲利普二世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對此解讀正確的是A.傳統商路受阻引發歐洲的商業危機 B.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C.亞洲各國成為歐洲列強的原料產地 D.歐亞貿易格局處于轉型之中11.(2021·湖北武漢·)16 世紀天花由西班牙人帶入美洲,天花不僅擊潰了印第安人的抵抗力,也給他們造成極大 的心理沖擊。印第安人不再相信神的庇護,轉而信仰“歐洲上帝”。材料表明天花這種傳染病A.導致美洲土著人口大量死亡 B.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基本形成C.加快了歐洲征服美洲的進程 D.導致印第安文明的徹底消亡12.(2021·項城市正泰博文高級中學高三開學考試)非洲史學家卡尼認為,黑人奴隸在遭受奴役的同時,還將包括水稻播種、耕作以及碾米在內的整套農業知識體系從非洲傳播至美洲,促進了17世紀美洲低地地區以水稻為基礎的種植園體系的建立,改變了當地的農業生產體系。這一認識主要A.控訴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罪惡 B.表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C.說明黑人對美洲文明作出了貢獻 D.揭示了美洲種植園經濟產生的根源13.(2021·廣西南寧·高三二模)西方史學家艾芙瑞·克羅斯比在其代表著作《哥倫布大交換》中提道:“哥倫布大交換是一場東半球和西半球之間的生物、農作物、人種(包括黑奴)、文化、傳染病,甚至思想觀念的突發性交流。它是人類歷史上跨越種族的一件重要事件,引發了各種生態上的巨大轉變。”克羅斯比意在強調“哥倫布大交換”A.是一次偶然發生的歷史事件 B.推動了東西方的思想交流C.改變了人類文明發展的軌跡 D.導致了東方殖民地的落后14.(2021·濟寧市實驗中學高三開學考試)在16世紀前的西歐,胡椒的價格曾用一定量的金和銀來衡量,因此常被用作為借貸和納稅的媒介。17世紀前后,葡萄牙皇帝的倉庫里堆積了三十多年賣不掉的陳貨胡椒荷蘭東印度公司由于胡椒銷售困難,甚至只能用胡椒折償的辦法來給股東支付股息。這一變化反映了A.民眾消費觀念發生顯著變化 B.爭霸戰爭頻繁導致經濟衰退C.金銀貶值推動商品價格上升 D.商業革命沖擊西歐傳統市場15.(2021·廣西高三)15世紀,歐洲人踏上戈雷島(今非洲塞內加爾境內)后,一百多年里并未大興土木,后來島上開始密集修建集中連片的房屋,其中有婦產醫院、學校、劇院和修道院等。戈雷島的開發可能得益于A.新航路的開辟 B.西方的資本輸出C.黑奴貿易的興盛 D.物質生活的變遷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某學習探究小組圍繞“新航路開辟”主題搜集了以下材料。材料一 一段珍貴的日記“彼等(美洲人)非常順從,不知邪惡。不殺人、捕人,不諳武器。彼等膽子甚小......鑒于此,仰祈二位陛下盡早圣斷,將彼等變成基督徒,臣認為,一旦發軔,毋須多久,大批居民即會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土地和財產,這里所有人皆會成為西班牙臣民。毫無疑問,當地黃金甚豐......外,這里還生產寶石、珍珠以及無數香料。——摘編自[意] 哥倫布著,孫家塹譯《航海日記》材料二 兩張“動態”地圖圖1 圖2材料三 1500 年以后的時代是一個意義重大的時代,因為它標志著地區自治和全球統一之間沖突的開端。......約1500年,當西方開始海外擴張時,這種傳統的地區自治便開始讓位于全球的統一。諸種族不再互相隔絕,因為成千上萬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了新的大陸。由于歐洲人在這一全球運動中處于領先的地位,因此,正是他們支配了這個剛剛連在一起的世界。——摘編自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從三則史料的價值來看,你認為哪一則史料價值更高,說明理由。(2)材料一和材料三對研究新航路開辟相互矛盾嗎 請加以說明。(3)研究新航路開辟除了上述材料,你認為還可以增加什么角度的材料 請說明理由。(4)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該如何評價新航路開辟。重點探究1.示例:選擇第一條白銀流動路線闡釋:新航路開辟,哥倫布發現美洲,西班牙開始早期殖民擴張,在殖民地墨西哥大量開采金銀礦,16世紀中葉,西班牙開始以馬尼拉為基地經營太平洋貿易。從馬尼拉出發的大量帆船在裝備精良的武力保護下,把產自中國的生絲、絲綢、瓷器等產品運到墨西哥交換白銀,再把美洲的白銀、土特產等運回馬尼拉。由于中國絲綢、瓷器等手工業品在國際市場備受推崇,西班牙大量從美洲運回的白銀流入中國,推動明清白銀貨幣化,刺激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賦稅制度的變革,如明朝的一條鞭法。而西班牙作為最早開辟新航路的國家,雖然在殖民擴張中獲得巨額利潤,但終因生產水平等因素未能完成社會轉型,逐漸衰落,被荷蘭、英國等國家取代,馬尼拉大帆船貿易也隨之衰落。示例:選擇第二條白銀流動路線闡釋:新航路開辟以后,葡萄牙和西班牙開始進行早期殖民擴張,強迫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隸在美洲開采金銀礦。通過美洲到歐洲的航線將金銀等貴金屬大量運回歐洲,金銀大量涌入歐洲造成金銀價格下降,物價上漲的現象稱之為“價格革命”,價格革命使得依靠固定封建地租為生的封建貴族日益衰落,新興資產階級日益崛起,推動了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型,推動了歐洲的近代化進程。但殖民者對美洲的掠奪打斷了美洲原有的社會進程,給美洲當地居民帶來深重災難。示例:選擇第三條白銀流動路線闡釋:第三條路線為葡萄牙人通往印度的貿易路線。15世紀末,達伽馬開辟了到達印度和東方的新航路,伴隨新航路開辟,葡萄牙開始早期殖民擴張。16世紀入居中國澳門,很快便形成以澳門為主要中轉站的海上貿易網絡,橫跨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葡萄牙商人把中國的生絲、瓷器等貨物經澳門運往印度果阿,再轉運到歐洲各國進行貿易。大量白銀流入葡萄牙。這些白銀的大部分又流入中國,推動明清白銀貨幣化,刺激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賦稅制度的變革,如明朝的一條鞭法。與此同時,一個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逐漸形成。,但葡萄牙終因封建因素阻礙、荷蘭、英國崛起以及商業競爭等因素,貿易逐漸衰落。2.材料一認為,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是:西歐各國需求東方商品、黃金,而土耳其阻隔了東西方商路。這一觀點有一定合理性,但不全面。首先,中世紀以來,西方靠輸出貴金屬來維持與東方的貿易,造成黃金短缺,隨著資本主義萌芽,迫切需求去東方尋金。其次,傳統商路和巨額利潤被威尼斯商人壟斷,出于競爭,迫使歐洲其他國家,特別是熱那亞商人渴望開辟新航路。此外,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傳播基督教,科學與技術的進步等也是開辟新航路的重要原因。材料一的觀點,是站在西歐殖民主義者立場上,為了渲染土耳其人反基督教文明的暴行,夸大了土耳其人的野蠻。綜上,并非土耳其阻隔了傳統商路才有地理大發現。關于地理大發現原因的認識,會隨著時代的變化、實證研究的豐富多樣,而有所修正和補充。評分建議:第一步:概括材料觀點,,三個層次:準確、全面,較準確、不全面,其他。第二步:表明自己的觀點,,兩個層次:表明,未標明。第三步:論證自己的觀點,,四個層次:充分、準確運用材料及史實,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較充分運用材料,有史實和史論結合,;未充分運用材料及,有一定史實,但不準確,;未充分運用材料及,無史實,籠統論述及其他,。第四步:剖析材料觀點,,三個層次:準確、全面,較準確、不全面,其他。第五步:總結提煉,,三個層次:準確、全面,較準確、不全面,其他。評分說明:本題側重考查的能力:“論證和探討歷史問題”中“使用批判、借鑒、引用的方式評論歷史觀點”。“使用批判、借鑒、引用的方式評論歷史觀點”是指不盲從既有的歷史觀點,在新材料、新情境下,對于權威的歷史觀點作出自己的評判,要體現質疑意識和批判精神。3.“哥倫布大交換”是在全球航路開辟的背景下,歐洲主導的“新大陸”和“舊大陸”之間的各種植物、動物以及疾病、宗教、文化、人口的互相傳播和交流。“哥倫布大交換”豐富了各地的物種,提高了糧食產量,刺激了人口的增加;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促進當地經濟和貿易的發展;改變當地經濟結構;豐富人們的生活方式;改變人種的分布;加強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促進世界市場形成,有助于文明的交流與融合。同時也改變了當地的自然環境,導致了水土流失,導致了各種疾病的傳播。課后鞏固1.D15-16世紀新航路開辟,歐亞實現直接貿易,亞洲的香料大量進口到歐洲,香料由奢侈品變為大眾消費品,從而不僅“失去了昔日的神秘色彩”,也終結了“香料時代”,D項正確;美洲種植園經濟主要是種植棉花,而不是香料,排除A項;香料主要產于亞洲,雖然歐洲也移植了部分香料,但這并不能解決香料短缺問題,排除B項;威尼斯的香料壟斷被打破,與“香料時代”終結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2.C題干所述為新航路開辟后美洲和亞洲地區間的貿易得到了飛速發展,大量的白銀運至亞洲.亞洲的貨物(尤其是中國的瓷器和絲綢),大量運往歐洲地區,故C項正確;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于第二次工業革命后,排除A項;當時尚未開始工業革命,BD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故選C項。3.A根據材料可知,新航路開辟時期,探險家、航海家們的所作所為是為了“人”,這體現了人文主義,說明文藝復興為他們提供了思想動力,A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全球其他地區是否有人文主義,排除B項;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因素是經濟因素,排除C項;文藝復興打破了神學對人的束縛,而非新航路開辟,排除D項。故選A項。4.B根據材料可知,1522-1700年哥斯達黎加土著人口不斷減少,非土著人口不斷增加。結合所學可知,哥斯達黎加是美洲國家,新航路開辟后,殖民者對美洲的掠奪、屠殺等血腥暴力征服,使得當地土著人口銳減,同時歐洲、非洲等地移民的到來,又使非土著人口增加,故B項正確;“加速了人才的流動”與材料主旨不符,故A項錯誤;第二次工業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場最終形成,這與材料無關,故C項錯誤;“壯大了土著白人的力量”的說法錯誤,故D項錯誤。5.C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西班牙開創了在菲律賓馬尼拉和墨西哥阿卡普爾科之間的大帆船貿易,這些帆船滿載中國商品,從馬尼拉(位于菲律賓)橫渡太平洋,前往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溝通了亞洲與美洲之間的經濟聯系,有利于世界經濟聯系的進一步加強,所以C正確;僅憑材料內容,無法得知“西班牙主宰了亞洲經濟貿易”,所以A錯誤;當時的美洲墨西哥等地是西班牙的殖民地,這種帆船貿易服務于西班牙的殖民利益,所以B錯誤;新航路開辟后,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所以D錯誤。6.B才倆了“熱那亞人及歐洲其他地區的人遂齊心協力往西發展,以期與威尼斯人競爭,最終開辟了到達美洲和亞洲的航線”體現的是國家之間的商業競爭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B正確;ACD與材料無關,未涉及相關信息,排除。故選B。7.D根據材料“新航路開辟后,原產于美洲的煙草、可可和馬鈴薯等迅速傳到世界各地……到17世紀末已成為愛爾蘭人的主食”可知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彼此孤立的狀態被打破,物種交流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故D正確;物種交流可以豐富人們的飲食,但無法改善人類的飲食結構,故A錯誤;洲際間的物種交流與工業革命沒有直接的關系,故B錯誤;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聯系緊密,除了物種交流外還有人口遷移,故C錯誤;8.A根據“其兩大殖民地菲律賓和墨西哥之間”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菲律賓和墨西哥是西班牙的兩大殖民地,所以主導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的是西班牙,該帆船為西班牙商船,故選A;此時的帆船并不是蒸汽動力,排除B;世界市場形成是在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后,排除C;中國不是世界市場的中心,排除D。9.C據材料信息“只有哥倫布的航行,是世界史的契機之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強調的是哥倫布航行對世界歷史整體的影響,即推動了世界逐漸形成一個整體,故C項正確;AB兩項都是局限于某一地區,故排除;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10.D海運到歐洲的香料比經過好望角運到歐洲的香料多,但是經過好望角運到歐洲的香料占比也較高,結合所學可知,伴隨通往亞洲的新航路開辟,亞洲的香料貿易逐漸轉到新航路上來,這說明傳統的以地中海為中心的貿易格局正在發生改變,逐漸向以大西洋為中心轉移,歐亞貿易格局處于轉型之中,故D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商業危機,故A項錯誤;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故B項錯誤;“亞洲各國成為歐洲列強的原料產地”的說法過于絕對,故C項錯誤。11.C根據材料可知,16世紀西班牙人將天花帶入美洲,在身體上擊潰了印第安人的抵抗力,在心理上也造成了沖擊;印第安人由原來的信奉神的庇佑轉變為信仰歐洲基督教,這是一種文化入侵現象,是歐洲的一種殖民手段,故加速了歐洲對美洲的征服進程,故選C;材料信息并未體現美洲土著人的大量死亡的數據,故A排除;世界市場基本形成的標志是1857年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一次經濟危機的爆發,材料中反映的時間是16世紀,時間上相差遙遠,關聯不大,故B排除;D選項中提到的“徹底消亡”說法絕對,故D排除。12.C據題意可知,卡尼認為奴隸貿易在販賣黑人奴隸到美洲的同時,黑人奴隸也將非洲的農業文明傳播到了美洲,說明黑人對美洲文明作出了貢獻,故選C;這一認識是反映了黑人對美洲文明的貢獻,而非控訴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罪惡,更不是揭示美洲種植園經濟產生的根源,排除A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后,排除B。13.C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克羅斯認為“哥倫布大交換”促進了東西半球之間的經濟、文化、思想、生態等諸多領城的交流,引發了各種生態上的巨大轉變,即改變了人類文明發展的軌跡,故答案為C項;“哥倫布大交換”是必然中的偶然事件,排除A項;“哥倫布大交換”不僅僅局限于思想交流,排除B項;材料沒有反映“哥倫布大交換”導致東方的落后,排除D項。14.D據題意可知,西歐的胡椒從一度成為借貸和納稅的媒介到演變為滯銷的商品,說明胡椒的地位下降,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這是由于新航路開辟,極大了豐富了西歐的胡椒供給,因此反映了商業革命對西歐傳統市場的沖擊,故選D;這一變化是商業革命出現導致的,不是民眾消費觀念的變化和爭霸戰爭的影響,排除AB;金銀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價值,因此此時西歐并沒有出現金銀貶值,排除C。15.C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戈雷島是早期殖民擴張時期奴隸買賣的中心之一,所以戈雷島的開發主要是得益于黑奴貿易的興盛,故選C;根據“一百多年里并未大興土木”可知新航路開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戈雷島的開發主要是由于奴隸貿易的興盛,而非西方資本的輸出和物質生活的變遷,排除BD。16、(1)價值和說明:從史料的來源看,第一則史料價值最高。第一則史料是哥倫布的航海日記,是新航路開辟這一歷史事件的參與者,屬于一手史料。史料二、三屬于后世歷史研究成果,不是一手史料。(2)不矛盾。說明:根據材料“一旦發軔,毋須多久,大批居民即會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土地和財產,這里所有人皆會成為西班牙臣民。毫無疑問,當地黃金甚豐......外,這里還生產寶石、珍珠以及無數香料”可知,材料一側重新航路路開辟的目的,即傳播宗教、獲取金銀等貴金屬。根據材料“由于歐洲人在這一全球運動中處于領先的地位,因此,正是他們支配了這個剛剛連在一起的世界。”可知,材料三側重新航路開辟帶來的影響,即世界逐漸連為一個整體。(3)材料和理由:根據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可以提供歐洲社會經濟發展的材料。理由: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動力是歐洲商品經濟發展。(4)評價:從積極和消極兩個角度分析。積極影響: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新航路開辟方便了人口的遷徙;新航路開辟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物種的流動;新航路開辟促進了不同區域文化和科技的傳播與交流;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消極影響: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開始殖民擴張,歐洲的殖民統治給亞、非、拉美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殖民掠奪造成了亞非拉美長期的落后與貧窮奴役和屠殺印第安人,印第安文明的代表印加文明和阿茲特克文明都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