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解“雞兔同籠”問題 ——數學課堂教學案例與反思一、案例背景:新課程改革實施已有幾個年頭,作為一線教師的我,有著深切的感悟,學生的潛能真的是無法估量的。我選的這個案例出自北師大版的八年級數學的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組》當中,第三節 雞兔同籠。這一節留給我的印象特深。本課教學目標及其對應的課程標準:1、讓學生經歷和體驗列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2、進一步體會方程(組)是刻畫現實世界的有效數學模型,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3、使學生掌握運用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步驟,讓學生親自經歷和體驗運用方(組)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4、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數學學習的成功體驗,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好奇心,進一步形成積極參與數學活動、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讓學生經歷和體驗列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古代應用問題的過程,進一步體會方程(組)是刻畫現實世界的有效的數學模型。5、以教材作為出發點,作為素材來呈現,通過"雞兔同籠",把同學們帶入古代的數學問題情景,學生體會到數學中的“趣”;進一步強調課堂與生活的聯系,突出顯示數學教學的實際價值,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二元一次方程組是初二數學的重點,而“雞兔同籠”是中國古代《孫子算經》中的一個有趣的問題,是用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的一個典型的例子。通過古代的“雞兔同籠”問題,進行列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的訓練,這樣,一方面在列方程組的建模過程中,強化了方程的模型思想,培養了學生列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應用能力。另一方面,將解方程組的技能訓練與實際問題的解決融為一體,在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進一步提高學生解方程組的技能。二、教學和活動過程:(引入課題,設立問題情境)師:你們以前聽說過“雞兔同籠”問題嗎?這個問題,是我國古代著名趣題之一。大約在1500年前,《孫子算經》中就記載了這個有趣的問題。書中是這樣敘述的:“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這四句話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雞兔同在一個籠子里,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只腳。求籠中各有幾只雞和兔?我們先自己思考,再由四人小組合作,看哪個小組能用不同的方法幫老師解決這個古老的問題。生:……(好奇心大增,課堂氣氛活躍,四人小組合作交流效果好)生1:可以用方程的思想解決,但是得設出兩個未知數。解:設有雞x只,兔y只,則x+y=35①2x+4y=94②①×2得:2x+2y=70 ③②-③得:2y=24 y=12 把y=12代入①,得:x=23所以有雞23只,兔12只。師:大家同意這位同學的做法嗎?生:同意。生2:老師,我們小組還有其它不同的方法,也可以解出這個問題。假如我給這群小動物喊口令:“雞不動,兔子起立!”(教室里一片笑聲,一陣活躍。待安靜下來,這位學生繼續說)這樣它們都只有兩條腿在地面上了,就得到70條腿(2×35)了,那么從少了的24條腿中,我們就可以知道兔子是24÷2=12只(其他同學聽后都鼓起了掌)。生3:老師,我們小組也有不同的方法。我們讓雞先變成4只腿,兔子不變。那么就有35×4=140只腿了,多了46條腿,這只雞多了兩條,所以雞有46÷2=23只,兔子有12只。生4:老師,如果我們去掉每只雞、每只兔一半的腳,則每只雞就變成了“獨角雞”,每只兔就變成了“雙腳兔”。這樣,雞和兔的腳的總數就由94只變成了47只;如果籠子里有一只兔子,則腳的總數就比頭的總數多1。因此,腳的總只數47與總頭數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數,即47-35=12(只)。顯然,雞的只數就是35-12=23(只)了。生5:老師,我們也有不同方法。我們可以用列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解決。設雞有x只……生6:……多么精彩的回答啊!他們的思維、他們的語言、他們的行為無不是在這種自由、民主、平等的合作與交流中流露出來的。所有的同學都投入到激烈的討論中去,在探索的過程中,對于他們的每一種想法,教師應及時啟發、引導、點撥和鼓勵,力求使每個學生都有所發現,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成功的體驗。由此可見,現代教育要打破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采取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學方式。學生只有在自主探索的氛圍中,才會有新的知識“生長”出來。三、案例點評:實踐證明,教師不急于給出答案,而是繼續創設情境啟發引導,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探索的時間,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合作探索,促進學生主動發展。數學具有豐富的內涵,這種內涵具體表現在靈活運用之中。學生能在豐富的生活中感受數學知識,這只是學習數學的一個方面。而通過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才是學生真正掌握數學知識的具體體現。在整個情境中,正是由于學生巧妙地讓兔子“起立”,激起了學生的思維,抓住了分出較大量一部分與另一個量一起計算的關健,達到了深入淺出、化難為易的效果,并在此基礎上使學生觸類旁通。由于雞兔問題的作用,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不同層次的發展。總之,在課改的趨勢下,教師要深刻領悟新課程標準的內涵,轉變教育理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教學中,教師要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喚起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讓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中合作探究,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發展,我們的數學教育也就會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