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第6課 北宋的政治 導學案【學習目標】1.閱讀課本和地圖,知道宋朝的建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通過閱讀分析相關史料,了解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和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加強論從史出的史料實證素養。2.通過閱讀史料,了解王安石變法的背景;通過分析變法的內容和目的,初步理解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培養歷史分析和解釋能力。3.通過對宋朝重文輕武政策利弊的分析探究,進一步學習用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客觀、全面地看待歷史事物。【教學重難點】重點:了解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和王安石變法的基本史實。難點:正確認識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知識結構】【自主學習】一、 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1.北宋建立:960年,后周大將 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奪取 政權,改國號為宋,以 為都城,史稱北宋。他就是宋太祖。2.結束分裂:依照 的統一方針,陸續消滅了南方割據政權,結束了中原和南方的 局面。3.中央集權:(1)措施:軍事:①首先在軍事上解除禁軍將領的 ,牢牢地控制軍隊。②控制對軍隊的 ,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③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割斷將領與士兵和地方的聯系。政治:①在中央,宋太祖防止 權力過大,采取 的辦法,削弱相權;設立多重機構,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政大權。②在地方,派 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實行三年一換的制度;③在各州府設置 ,以分知州的權力;經濟:①下令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由 掌握;②在地方設置 ,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2)影響:宋朝把 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大大加強。二、重文輕武的政策目的:防止唐末以來 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表現:(1)宋太祖有意重用 掌握軍政大權;(2) 繼續抑制武將,提升文官的政策,使 的格局逐漸形成;(3)宋朝注重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 。宋朝科舉制度的影響:在全國范圍內營造了濃厚的 風氣,也促進了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職局面。重文輕武的影響:宋朝的 政策,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 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轉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三、王安石變法背景:北宋行政效率低下;在邊疆戰事 ;財政入不敷出; 劇烈,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目的:擺脫統治危機,實現富國強兵。措施:__________法 __________法 __________法 _________法作用:政府的財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興修水利工程10000多處。結果:新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強烈反對。________死后,________任宰相,新法幾乎被廢除。【歸納提高】1、重文輕武的政策會帶來怎樣的影響?積極影響: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定和社會的安定。消極影響:文臣掌兵,不熟悉軍務;將不專兵,兵無常帥,導致軍隊戰斗力減弱;政治機構重疊,相互牽制,官吏冗多辦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支出。【基礎鞏固】1.著名文化學者王立群這樣評價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陳橋驛站披褫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間銷兵權……還一個,盛世繁華,文煌武烈。”他評價的是A.隋文帝 B.隋煬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2.宋太祖為改變武將跋扈的局面,在軍事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①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 ②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③分離領兵權與發兵權 ④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3.宋朝地方政治體制的內容,其中正確的是( )①文臣是地方州縣的長官②地方長官要接受三年一換的制度③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其余一切稅收由中央掌控④通判對地方官行使監察權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4.宋太祖曾說:“朕選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節度使轄區),即使他們都貪濁,也不及武臣一人為害之大。”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A.使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 B.設參加政事為副相C.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長官 D.設轉運使管理財政5.宋朝是中國古代經濟最發達,文化最活躍的王朝。宋朝把以文御武、重文輕武做到了極致。宋朝統治者實行重文輕武政策的目的是:A.限制節度使的權利 B.防止武將專橫跋扈C.鞏固邊疆 D.減少軍費6.宋初的大將曹翰寫下一首《退將詩》,有“曾因國難披金甲,不為家貧賣寶刀”之句;當時有諺語曰:“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與此相關的國策是( )A.閉關鎖國政策 B.重文輕武政策C.重農抑商政策 D.鹽鐵專賣政策7.北宋時期,以“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對大官僚、大地主的特權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A.商鞅變法 B.王安石變法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管仲改革8.北宋王安石變法的根本目的是A.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B.擺脫統治危機,實現富國強兵C.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D.擺脫不良的社會風氣9.在王安石變法的措施中,與其他選項不屬于同一領域的是A.農田水利法 B.保甲法 C.募役法 D.方田均稅法10.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一個不斷完善、走向成熟的過程。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科舉制度的創立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隋朝創制;唐代在承襲隋制的基礎上,不斷調整完善;宋代在唐代的基礎上發展了科舉制度,使科舉成為選拔官吏的最主要途徑。伴隨著學校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宋代參加科舉制度的人與日俱增。科舉在宋代已經普及,而且對經濟、社會、風尚都產生了深遠作用。——劉文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地方體制與官僚制度》材料二 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統治唐太宗 唐玄宗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虛心納諫 重用賢能,整頓吏治經濟 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發展經濟,改革稅制文化 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 注重文教,編修經典——根據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整理材料三《神童詩》 北宋·汪洙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退將詩》 北宋·曹瀚 曾因國難披金甲, 不為家貧賣寶刀。 北宋諺語 做人莫做軍, 做鐵莫做針。(1)請根據材料一概括科舉制度演變的過程,并闡述科舉制的影響。(2)請根據材料二概括盛世、治世局面出現的共同原因。(3)材料三反映了宋朝的哪一政策?該如何評價這一政策?(4)綜上所述,古人的政治智慧對我們今天的發展有何借鑒之處?【培優提升】1.“陳橋兵變”在中國歷史上創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個王朝”的奇跡。這個“大王朝”的建立者是?( )A.劉邦 B.楊堅 C.李世民 D.趙匡胤2.北宋建立后,為根除唐末以來藩鎮割據、武將專權等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其中,與“杯酒釋兵權”這一典故對應的是( )A.經常調換軍隊的將領 B.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C.分化事權以削弱相權 D.派文臣擔任地方長官3.宋初“始置諸州通判”,“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官)通簽書施行”。據此,通判的作用是( )A.分散知州的權力 B.收歸地方財賦于中央C.超越知州的權力 D.防止宰相的權力過大4.關于禁軍之策,宋神宗闡述:禁軍三十三萬,“京師牛萬余,諸道十方余”,使京師之兵與諸道之兵“內外相制”,天下因此安定百余年。這一策略A.導致了武將專權 B.分割了宰相權力C.提高了文官地位 D.加強了中央集權5.作為宋代中央最高軍事機構的樞密院,長期由文官掌握,這種現象被稱作“文臣主樞密”,宋代實施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提升官員素質 B.發展文教事業C.緩和階級矛盾 D.穩固國家政權6.北宋初期,宋太祖把原來由武人任職的地方高級長官逐漸改由文官擔任,宋太宗時繼續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這體現北宋的政治特點是A.無為而治 B.外重內輕 C.君弱臣強 D.重文輕武7.如圖所示歷史人物發動兵變,奪取前朝政權,建立新朝代。他統治期間的史實有①結束割據局面完成大一統 ②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③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牢牢控制軍隊 ④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8.宋真宗曾賦《勸學》:“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密前讀。”這反映出宋代選拔人才主要依據A.科舉成績 B.道德表現 C.門第高低 D.血緣親疏9.宋朝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隋唐以來的科舉制,對宋朝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該影響主要表現在( )A.發展了商業經濟 B.調和了民族關系C.造就了文治局面 D.活躍了市民生活參考答案:【基礎鞏固】1.D2.A3.D4.C5.B6.B7.B8.B9.B10.(1)演變過程:隋朝創立;唐朝完善;宋朝發展科舉制的影響:①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②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③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③推動了教育的發展。④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任答2點)(2)共同原因:統治者的統治政策:①政治:整頓吏治、完善制度、善于納諫、重用賢臣。②經濟:發展生產、輕徭薄賦。③完善科舉、發展教育。④都是在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的前提下。⑤杰出帝王將相個人的政治品質等。(任答兩點)(3)政策:重文輕武的政策評價:積極:①在全國范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質的提高。②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③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定和社會的安定。消極:①文臣掌兵,不熟悉軍務,導致軍隊戰斗力減弱;②政治機構重疊,相互牽制,官吏冗多辦事效率下降。③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支出,財政入不敷出。(任答兩點)(4)關注民生,重視三農問題,切實減輕農民負擔;重視人才,實行科教興國戰略等。(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培優提升】1.D2.B3.A4.D5.D6.D7.A8.A9.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