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第7課 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 導學案【學習目標】1.知道遼、西夏與北宋并立的基本狀況,通過對北宋與遼和西夏和戰關系的學習,理解其歷史影響和發展趨勢。2.通過識讀北宋與遼和西夏和戰形勢圖,掌握學習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通過對史料的研讀與對相關問題的思考,掌握閱讀史料的基本方法,初步習得解釋、論證歷史觀點的基本技能。3.通過對圖文史料的研讀,理解這一時期諸政權之間的頻繁交往對社會經濟的推動作用和對民族交融的促進作用,認識其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過程中的重要影響。【教學重難點】重點:知道遼、西夏與北宋并立的基本狀況,理解北宋與遼和西夏和戰關系的歷史影響和發展趨勢。難點:認識這一時期諸政權之間的頻繁交往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過程中的重要影響。【知識結構】【自主學習】一、契丹族與黨項族契丹族:(1)興起:契丹是我國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2)建國:10世紀初,契丹族首領耶 統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權,都城在 臨潢府。(3)發展:發展生產,創制 ,國力不斷增強。黨項族:(1)興起:生活在我國西北地區,原屬 的一支。(2)建國:11世紀前期,黨項族首領 稱大夏皇帝,定都興慶府,史稱 。(3)發展:元昊仿效 ,訂立官制、軍制和法律,并鼓勵墾荒,發展農牧經濟,還創制西夏文字。二、遼與北宋的和戰背景:遼太宗時,占領 十六州,從此,遼與中原王朝的沖突加劇。和:宋太祖晚期,北宋與遼保持 關系,雙方互通使節。戰: 即位后,向遼發動數次戰爭遭到失敗,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時,遼軍大舉攻宋,宰相 力勸皇帝親征,宋真宗勉強來到 城,宋軍士氣大振,打退遼軍。和:遼與宋議和,遼軍撤回,宋朝給遼 ,史稱“ ”。此次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 局面。三、西夏和北宋的關系戰: 稱帝后,多次進攻 ,宋朝損失慘重,但連年的戰爭使 也遭受很大損失,人口處于困苦之中。和:后來,北宋與西夏進行和談,訂立了宋夏和約,元昊向宋 ,宋給西夏 。議和后,宋夏 興旺。【歸納提高】1、如何看待北宋與遼、西夏的和議?利:(1)促使宋與遼、西夏之間保持著和平穩定的局面,避免了戰爭給社會生產力帶來的破壞。(2)邊境地區的互市促進了我國邊遠地區的開發與貿易。這有利于各民族的經濟、文化發展,也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友好關系,促進民族的交融。弊:宋向遼、西夏交納的歲幣由人民承擔,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2、 北宋與遼、西夏之間的戰爭性質就交戰雙方來說有何不同?北宋與遼、西夏戰爭,只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內部的兄弟之爭,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戰爭。就其正義性而言,當時的遼、西夏政權是以劫掠和擴大勢力為目的而發動戰爭,是非正義的;北宋軍民的抗遼、西夏斗爭維護了中原和南方社會的相對穩定和生產發展,是正義的。【基礎鞏固】1.“統契丹,建政權,都上京,為太祖”這段文字所描述的是契丹歷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A. B.C. D.2.下圖中的契丹文字、西夏文字與漢字相似,有許多漢字的筆畫,是仿照漢字創造的。這反映的歷史現象是 契丹文字 西夏文字A.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 B.禮樂文明的確立C.漢唐盛世文化的出現 D.民族文化的交融3.下圖是宋與西夏的關系示意圖。圖中空白方框處應填寫的內容是( )A.趙構 B.阿骨打 B. C.元昊 D.鐵木真4.民族政權并立是兩宋時期的重要特征。下列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示意圖是A. B. C. D.5.虞云國所著的《細說宋朝》分析遼國興起原因,認為“敬塘獻土”事件是決定性的,“直接導致了宋朝在宋遼對峙中始終處于劣勢地位”?!熬刺莲I土”是指后唐大將石敬塘向遼太宗耶律德光稱臣稱子,并晉獻哪一片地區的事件?( )A.河間地區 B.虞舜十二州 C.河套地區 D.幽云十六州6.清朝文士袁枚曾賦詩《澶淵》,詩云:“路出澶河水最清,當年照影見東征……一角黃旗萬歲聲……行人立馬秋風里,懊惱孱王早罷兵?!痹娭袞|征的“萬歲”、“孱王”就是宋真宗。袁枚在詩中懊惱宋真宗“早罷兵”,正是基于澶州之戰是在令人扼腕痛惜的情況下簽訂了屈辱條約。簽約前的戰情是( )A.宋朝皇上御駕親征,宋軍擊斃遼國大將,士氣大振B.宋朝士族率豪族衣冠南渡,大量南遷農民安居樂業C.宋朝皇帝戰前巡幸蜀地,羽林軍竟作亂,皇威掃地D.宋朝皇帝避實擊虛,轉戰半個中國,勤王之師大盛7.“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族(遼、西夏)‘送禮’,這是宋朝一個致命的弱點,它使游牧民族入侵十分容易。送禮政策實行了一個半世紀。”對于這段文字的理解,正確的是( )①“送禮”指的是北宋統治者送給游牧民族歲幣②宋朝皇帝向游牧民族“送禮”的原因是戰場上的全部失敗③“送禮”給宋朝政府帶來了財政負擔④“送禮”政策客觀上有利于邊境安定,互市貿易往來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8.“盡管澶淵之盟常給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內容還是平等的,北宋并沒有丟太大面子……且和平實現以后,北宋還能從雙方貿易中獲得大量盈余,遼朝亦可借此獲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對雙方都是劃算的?!保ā吨袊瓮ㄊ贰罚Σ牧侠斫鉁蚀_的是( )A.澶淵之盟對北宋是一種屈辱 B.遼宋議和實現了雙方的和平C.澶淵之盟不利于民族的交融 D.澶淵之盟對宋遼都十分有利9.澶淵之盟后,宋遼邊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識干戈(戰爭)”這說明A.北宋的軍事力量遭到極大的打擊 B.宋遼雙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關系C.南方社會經濟出現了繁榮的局面 D.宋遼之間維持了長久的和平局面10.閱讀材料后回答問題∶材料一∶宋朝《神童詩》云∶"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宋朝有諺語曰∶"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材料二∶宋代文士地位的顯赫尊崇是歷代不曾有過的……宋朝大力發展科舉制,徹底取消了門第限制,社會各階級的優秀子弟都被允許應試人什。材料三∶北宋的政治風氣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在邊疆戰事中,北宋屢戰屢敗,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錢物。由于官僚機構和軍隊的不斷膨脹,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與此同時,土地兼并劇烈,農民起義此起彼伏。(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的一種社會風氣,這種風氣源于朝廷實行的什么政策 (2)科舉制創立于哪一朝代 在武則天統治時期得到怎樣的完善 材料二中宋代對科舉制進行的改革有什么積極影響 (3)請你推測一下材料三中提到的"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錢物"送給了哪些政權 (4)為了解決材料三中提到的危機,宋神宗任用誰主持了改革 【培優提升】1.觀察下圖《遼、北宋、西夏對峙形勢圖》圖中契丹族建立的政權都城所在位置是( )A.① B.②C.③ D.④2.圖為宣化遼代墓葬中發現的壁畫《備茶圖》,盡管遼地并不產茶,但壁畫中描繪的茶具與烹茶程序,皆體現出唐宋茶法在遼地的影響。這一發現最能證明宋遼時期A.農業生產的發展 B.海外貿易的興盛C.民族矛盾的緩和 D.民族文化的交融3.遼與北宋“和好年深,雙方休養生息,人人安居,不樂戰斗”。雙方這一相對和平局面出現在下列哪一事件后( )A.澶淵之盟 B.金滅北宋C.岳飛抗金 D.簽訂《尼布楚條約》4.“榷場,與敵國互市之所也”這是古代史書中對榷場的描述,北宋與遼、西夏對峙,但相互之間的商業往來一直進行。榷場的存在A.使民族間長期爭戰不休 B.使民族間完全消除隔閡C.促進了民族交流與融合 D.消除了民族間經濟差距5.北宋時期的民族關系。材料一:(1)材料-中回鑾碑是哪一盟約的歷史見證 請概括這一盟約的內容。材料二: 從北宋與遼、西夏之間所進行的戰爭結果來看,無疑都是相似的,雖然在與西夏政權的議和中,挽回了一點面子,但究其實質與遼并沒有什么不同。這一結果是與宋朝的統治政策分不開的。(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回答,在宋與西夏的和議內容中,哪一項使北宋“挽回了一點面子” “宋朝的統治政策”指的是哪一政策 材料三: 北宋與遼、西夏對峙,但相互之間的邊界貿易一直在進行。當時在宋與遼、宋與西夏的邊界開設貿易場所,稱為“榷場”。官府和商人用各種商品在此進行交換,互通有無。榷場的貿易量很大,如宋遼之間,北宋每年從榷場購買數萬只羊;有一年遼發生旱災,購買了北宋官倉兩萬石粟。(3)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概括北宋與遼、西夏訂立的和約,對社會經濟和民眾生活分別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4)根據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北宋時期民族關系的特征。參考答案:【基礎鞏固】1.C2.D3.C4.B5.D6.A7.A8.D9.D10.(1)重文輕武的政策(2)隋朝;創立了殿試制度;影響:在全國范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了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答出一個方面即可)(3)遼、西夏(4)王安石【培優提升】1.C2.D3.A4.C5.(1)澶淵之盟;遼軍撤回,宋給遼歲幣。(2)元昊向宋稱臣。重文輕武。(3)對社會經濟而言,避免了戰爭給社會生產力帶來的破壞,促進了我國偏遠地區的貿易與開發,有利于經濟的交流和發展。(任答一句);對民眾生活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眾的賦稅負擔;使邊境民眾生活環境相對安定,加強了各民族間的友好關系,促進了民族交融。(任答一句)(4)民族政權并立存在:和戰交替。(或答兩宋與少數民族之間有戰有和,但和平交往是民族關系發展的主流) (答其中一點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