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第9課 宋代經濟的發展 導學案【學習目標】1.通過材料分析和對教材的了解歸納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和成就。2.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我國的農業、手工業、商業和對外貿易達到空前的水平,居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掌握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經濟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情況 。3.認識對外貿易的發展為傳播中國古代文明、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增強的民族自豪感。【教學重難點】重點:兩宋商業繁榮的表現。難點: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知識結構】【自主學習】一、農業的發展1.原因:南方的戰亂較少,____________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____________。2.區域拓展:宋代開始,經濟發展進一步向________以西拓展,________、福建和________地區也得到很大開發。3.表現:人口增加,墾田面積擴大,耕作技術提高,農業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1)水稻:由越南傳入的____________,北宋時推廣到________地區。宋朝時,________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當時,出現了“____________,天下足”或“蘇常熟,天下足”的諺語。(2)經濟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種植________;南宋后期,________種植區已推進到________和川蜀一帶。二、手工業的興盛1.紡織業:北宋時,南方的絲織業勝過北方,________、江浙地區的絲織生產發達。南宋后期,棉紡織業興起,____________已有比較先進的棉紡織工具,棉紡織品種類較多。2.制瓷業:北宋興起的江西____________,后來發展成著名的瓷都。________時,________地區已成為我國制瓷業中心。河北________、河南________等地燒制的瓷器,給人以別致的美感。3.造船業:________、泉州、________的造船業有很高的水平,當時居于世界領先地位。北宋________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________。南宋沿海地區制造的海船,配備了先進的____________。三、商業貿易的繁榮1.商業(1)城市:黃河、長江及運河沿岸出現很多商業城市,最大的城市是________和________,人口多達百萬。出現了早市和________。(2)鄉鎮:形成了新的商業區,叫作________;城鄉之間的________發展成為重要的商業貿易區。(3)紙幣: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________”,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________時,紙幣發展成與銅錢并行的貨幣。2.海外貿易(1)港口:廣州、________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2)范圍:中國商船的蹤跡,近至________、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________________。(3)管理:朝廷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__________加以管理。3.經濟重心南移(1)時間:從唐朝中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________時最后完成。(2)表現:中央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________地區。【歸納提高】1、宋朝海外貿易為何發達?(1)宋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達為海外貿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宋朝有發達的造船業,配備了先進的指南針,能夠進行遠洋航行。(3)宋朝對海外貿易實行鼓勵政策(4)兩宋時期,北方民族政權并立,陸上絲綢之路受到阻礙,政府轉而大力發展海上貿易。【基礎鞏固】1.宋朝農業糧食產量奇高,新型稻種的普及發揮了重要作用。《宋史·食貨志》中提到:“稻比中國者穗長而無芒,粒差小,不擇地而生。”僧文瑩著作《湘山野錄》中提到:“耐旱、西天綠豆子多而粒大,各遣使以珍貨求其種。”這兩段材料提到的是宋朝最受歡迎的稻種( )A.占城稻 B.粳稻 C.糯稻 D.黃粒稻2.在宋代,復種技術也得到了推廣,江南種稻普遍分“早禾”和“晚禾”兩種,種植和收獲的時間不同。南宋時冬麥和晚稻兩熟制也得到大面積推廣。復種是農業史上的重大變革,使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糧食產量。材料主要反映了A.宋代南方經濟發展的現狀 B.經濟重心已經完成了南移C.國家實行積極的農業政策 D.復種能大大增加糧食品種3.中國制造給世界作出了巨大貢獻。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產品更是精美,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的獨特風格蜚聲海內外,興起于宋代,后發展成為中國著名瓷都的是( )A.景德鎮 B.杭州 C.廣州 D.開封4.隨著交通運輸科技躋身世界強國之列,我國走向世界的名片由古代的“絲綢”“瓷器”“茶葉”變成“中國路”“中國橋”“中國港”“中國車”。其中“瓷器”這張名片的輝煌時代出現于宋朝,這表明當時宋朝( )A.手工業興盛 B.商業貿易繁榮 C.對外貿易發展 D.經濟重心南移5.在北宋中期,經濟最鼎盛成熟時期的宋神宗元豐年間(即公元1078年—公元1085年前后),我國城市化率、城市人口比例竟達到驚人的30%以上。這一數據從側面反映了A.宋朝農業的進步 B.當時手工業十分興旺C.商業和貿易的興盛 D.“交子”的出現6.兩宋海船業的發展遠超同時代的諸多強國。據朱紹侯等人編著的《中國古代史》介紹:“宋真宗時,(海船)年產量2910多艘。”“宋徽宗時造了兩艘大海船……載重量約為1100噸。”宋海船上還配備了在天氣陰晦時專門的導航器具,名為( )A.四分儀 B.六分儀 C.水尋尺 D.指南針7.宋朝人龐元英的《文昌雜錄》中提到宋與西夏交戰時的一段情景:“(岷州、河州)五月,寒甚,換棉衣、毛褐、絮帽乃可過。”由此可見( )A.宋朝人已經開始穿棉衣來過冬 B.棉是宋朝人過冬的唯一衣料C.宋朝時穿棉衣過冬已全國普及 D.只有交戰時軍人才能穿棉衣8.宋仁宗景祐年間,下詔規定:“天下士庶之家,凡屋宇非邸店樓閣臨街市之處,毋得為四鋪作、鬧斗八。”學者李永在中國社會科學報上發表的對這句話的解讀是:“向街開門、沿街置鋪,不再被視為違章建筑。”由此可見,宋朝對住宅區(坊)和商業區(市)的管理制度是( )A.市坊分開 B.市坊混合 C.市中無坊 D.坊中無市9.在宋代,朝廷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什么機構進行管理?( )A.市舶司 B.宣政院 C.西域都護府 D.廣州十三行10.交子最早出現于四川地區,發行于北宋前期,最初的交子實際上是一種存款憑證。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現了為不便攜帶巨款的商人經營現金保管業務的“交子鋪戶”。北宋時期四川地區出現了紙幣“交子”,據此概括“交子”出現的根本原因是( )A.經濟重心的南移 B.統治階級的需要C.手工業繁榮 D.商品經濟的發展11.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承上啟下的變革轉折時期,社會各方面多有變化。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宋史職官志》記載,宋初,“始置諸州通判”“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簽書施行”。(1)宋初設通判的目的何在?為達到此目的,宋朝除此之外還采取了哪些措施?材料二:宋初的大將曹翰寫下一首《退將詩》,有“曾因國難披金甲,不為家貧賣寶刀”之句;當時有諺語曰:“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2)材料二反映了宋初實行的一項政策,請分析這種做法的積極作用。材料三:如圖(3)讀材料三,圖一是“宋人科舉考試圖”,宋代對科舉制進行了怎樣的改革?據圖二指出宋代的兩大商港。圖三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出現于什么地方?【培優提升】1.南宋時,我國經濟重心完成南移。下列反映長江流域已成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是( )A.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遍烽煙。 B.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C.蘇湖熟,天下足。 D.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2.宋朝政府鼓勵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采取各種優惠政策招徠外國商人,力圖將海外貿易控制在政府手中,最大限度地獲取市舶利益。“江海求利,以資國用”是兩宋時期的基本對外國策。這反映出宋代海外貿易繁榮的重要原因是( )A.政府政策支持 B.航海技術進步 C.造船業發達 D.商品經濟發達3.宋代紡織業發達,紡織業家族增添新的成員—棉紡織業。支持該結論的最有力證據是( )A.《宋書》中開始出現“棉”字 B.北宋畫家王居正的《紡車圖》C.南宋詩人艾可叔的《木棉詩》 D.1966年浙江蘭溪縣出土的南宋棉毯4.以下三幅圖中人口密度的變化反映出( )A.中外交流頻繁 B.疆域面積擴大 C.經濟重心南移 D.政治中心南移5.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影響,貨幣大體經歷了“實物→貝幣→金屬幣→紙幣”的演進歷史,數字貨幣正在成為當前和未來貨幣發展的新趨勢。北宋前期,隨著商貿繁榮出現了A.貝幣 B.交子 C.五銖錢 D.圓形方孔錢6.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城中店鋪不斷增加,街道兩旁商店、客棧、貨攤林立。營業時間不受限制,有“晝市”“夜市”,許多交易可用“交子”,“動即千萬”。以上情形最早可能出現在A.漢代長安 B.北宋東京 C.唐代洛陽 D.元朝大都7.宋朝的全國總人口突破了一億,大體是盛唐的兩倍。宋朝的糧食畝產量特別是長江流域的畝產量達到了兩至三石,也基本是唐代的兩倍多。由此可見( )A.宋朝時生產力有顯著進步 B.唐宋的經濟部門僅限于農業C.唐朝重文輕武致糧食減產 D.宋朝糧食增幅低于人口增長8.中國古代南北方人口總數及所占比例對照表朝代 南方 北方人口(戶) 占全國戶口數比例 人口(戶) 占全國戶口數比例西漢 2470685 19.8% 9985785 80.2%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據上表可知( )A.南方的生產技術比北方先進B.經濟重心南移是歷史發展的趨勢C.北方的人口增長率比南方高D.人口遷移促使新的民族回族形成參考答案:【基礎鞏固】1.A 2.A 3.A 4.C 5.C 6.D 7.A 8.B 9.A 10.D11.(1)加強中央集權。分化事權,削弱相權;派文臣做地方官;地方州官三年一換;財權收歸中央。(2)重文輕武。積極作用: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3)圖一: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進士不僅授官從優,而且升遷迅速;圖二:廣州、泉州;圖三:四川地區。【培優提升】1.C 2.A 3.D 4.C 5.B 6.B 7.A 8.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