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4張PPT)第三章 烴的衍生物第二節 醇 酚教學目標1、教學目標1) 能說出醇的結構特點并進行分類,列舉甲醇、乙二醇和丙三醇等常見醇的應用。2) 能從分子組成和結構的角度解釋醇類物質的主要物理性質及遞變規律。3) 能從化學鍵和反應規律的角度進一步認識乙醇的化學性質,通過實驗證實乙醇的消去反應和氧化反應,并能寫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4) 能以乙醚為例,描述醚的結構特點及其應用。5) 能辨識酚的官能團,結合酚的結構和實驗認識其主要化學性質,形成“分子中基團之間的相互影響會導致鍵的極性發生改變”的觀念。2、教學重點和難點1) 重點:乙醇和苯酚的結構特點和主要化學性質。2) 難點:醇和酚的結構差異及其對化學性質的影響。導入新課寫一寫:烴分子中的H被 OH取代可衍生出含 OH的化合物OHCH3CHCH3CH3CH2OHCH3CH2CH2OHCH2OHOHOHCH3羥基與飽和碳原子相連的化合物稱為醇羥基與苯環直接相連而形成的化合物稱為酚一、醇1、醇的分類1) 按分子中羥基的數目一元醇:二元醇:多元醇:CH2=CHCH2 OHCH3CH2OH飽和一元醇不飽和一元醇通式:CnH2n+1OH (n≥1)CH2 OHCH2 OH乙二醇CH2 OHCH OHCH2 OH丙三醇 (俗稱:甘油)一、醇脂肪醇:芳香醇:1、醇的分類2) 按分子中是否含有苯環CH3CH2OHCH2OH一、醇2、醇的命名選擇連有羥基的最長碳鏈為主鏈,根據主鏈所含碳原子數目稱為某醇。(1)從離羥基最近的一端開始依次編號(2)距離相同時,使取代基位次和最小取代基位置 (取代基個數)取代基名稱 羥基位置 母體(羥基個數)名稱。按規則寫名稱編號位定支鏈選主鏈稱某醇一、醇按規則寫名稱編號位定支鏈選主鏈稱某醇(1) CH3 CH CH CH3H5C2OH練、寫出下列醇的名稱CH2OH(2)CH2—OHCH—OHCH2—OH(3)3 甲基 2 戊醇苯甲醇1,2,3 丙三醇(或甘油、丙三醇)一、醇3、幾種重要的醇結構簡式性質用途甲醇乙二醇丙三醇(俗稱甘油)CH3 OHCH2 CH2OHOHCH2 CH CH2OHOHOH無色具有揮發性的液體;能與水及多種有機溶劑互溶;有毒、誤服會損傷視神經甚至致人死亡無色、具有甜味的黏稠液體,能與水以任意比例互溶,能顯著降低水的凝固點無色、具有甜味的黏稠液體,能與水以任意比互溶,具有很強的吸水能力制造日用化妝品和三硝酸甘油酯(俗稱硝化甘油)廣泛用于化工生產也可作為車用燃料汽車發動機防凍液的主要化學成分,合成滌綸等有機高分子的主要原料一、醇表3 3 相對分子質量相近的醇與烷烴的沸點比較名稱結構簡式相對分子量沸點/oC甲醇乙烷乙醇丙烷正丙醇正丁烷CH3OHCH3CH3CH3CH2OHCH3CH2CH3CH3CH2CH2OHCH3CH2CH2CH332304644605865 8978 4297 0.5結論:相對分子質量相近的醇和烷烴相比,醇的沸點遠遠高于烷烴的沸點。4、醇的物理性質及變化規律一、醇結論:相對分子質量相近的醇和烷烴相比,醇的沸點遠遠高于烷烴的沸點。原因:由于醇分子中羥基上的氧原子與另一醇分子羥基上的氫原子相互吸氧形成氫鍵,增強了醇分子間的相互作用。RHHRRHHRRHHROOOOOO醇分子間形成氫鍵示意圖一、醇表:一些醇的沸點名稱分子中羥基數目沸點/oC乙醇乙二醇1 丙醇1、2 丙二醇1、2、3 丙三醇1212379197971882594、醇的物理性質及變化規律結論:飽和一元醇,隨碳原子個數的增加,沸點升高原因:隨碳原子個數的增加,相對分子質量增大,分子間作用力增大,沸點逐漸升高。一、醇表:一些醇的沸點名稱分子中羥基數目沸點/oC乙醇乙二醇1 丙醇1、2 丙二醇1、2、3 丙三醇1212379197971882594、醇的物理性質及變化規律結論:碳原子數相同時,羥基數目越多,沸點越高原因:羥基數目增多,分子間形成的氫鍵增多,沸點升高一、醇4、醇的物理性質及變化規律1) 沸點——氫鍵① 醇的沸點遠遠高于相對分子質量相近的烷烴② 飽和一元醇,隨碳原子個數的增加,沸點升高③ 碳原子數相同時,羥基個數越多,沸點越高2) 溶解性 (低級醇可與水以任意比混溶——氫鍵)烷基碳數越少、羥基越多,越易溶于水3) 密度:一般都比水的密度小,且隨C數目的增多而增大一、醇5、醇的化學性質 (以乙醇為例)H C C O HHHHH分析:在醇的分子中,由于氧原子吸引電子的能力比氫原子和碳原子強,使O H和C O的電子都向氧原子偏移。結果:醇在發生反應時, O H容易斷裂,使羥基中的氫原子被取代;同樣C O也易斷裂,使羥基被取代或脫去,從而發生取代反應或消去反應。δ+δ+δ 一、醇5、醇的化學性質 (以乙醇為例)2CH3CH2OH+2Na→2CH3CH2ONa+H2↑1) 羥基中氫的反應①與活潑金屬的反應②與羧酸的反應濃硫酸 CH3 C OH+H18O C2H5 CH3 C 18O C2H5+H2OOO一、醇2) 羥基的反應①取代反應與濃的HX (X=Cl、Br、I) 發生取代反應生成鹵代烴和水C2H5 OH+H Br CH3CH2 Br+H2OΔ在酸做催化劑及加熱的條件下,醇可以發生分子間的取代反應,生成醚和水。C2H5 OH+H OC2H5 C2H5 O C2H5+H2O濃硫酸140℃乙醚乙醚:無色、易揮發的液體,沸點34.5oC,有特殊氣味,具有麻醉作用。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機溶劑。兩個烴基通過一個氧原子連接起來的化合物一、醇醚的概念:官能團:表示方法: C O C R O R' 其中R和R'表示烴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練、試寫出分子式符合C4H10O的有機物的結構簡式醇+醚醚的同分異構體書寫——插入法:將氧原子插入C C中C C C CC C CC①②③一、醇醇的同分異構體書寫(1) CH3CH2CH2CH2OH(3) CH3CHCH2OHCH3(2) CH3CHCH2CH3OH(4) CH3 C CH3OHCH3方法二:取代法方法一:插入法 (將氧原子插入C H中)C4H9 OH方法三:C4H10O C4H9有____種結構4一、醇②消去反應教材P59·實驗3 2 乙醇的消去反應如圖3 9所示,在圓底燒瓶中加入乙醇和濃硫酸(體積比約為1:3)的混合溶液20 mL,加入幾片碎瓷片,以避免混合液在受熱時暴沸。加熱混合液,使液體溫度迅速升至170oC,將生成的氣體先通入氫氧化鈉溶液除去雜質,再通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觀察實驗現象。實驗現象:實驗結論:酸性KMnO4溶液、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乙醇在濃硫酸作用下,加熱到170oC,發生消去反應,生成乙烯一、醇濃硫酸170℃CH2 CH2HOHCH2=CH2↑+H2O②消去反應與鹵代烴相似,鄰位碳原子上有氫原子才能發生消去反應實驗室制取乙烯的主要反應思考:在反應過程中溶液會由無色變為黑色的原因?濃硫酸具有脫水性,將乙醇轉化為CΔC+2H2SO4(濃) CO2↑+2SO2↑+2H2O用NaOH溶液除去混在乙烯中的CO2和SO2,防止SO2干擾乙烯與酸性高錳酸鉀溶液的反應。一、醇5、醇的化學性質 (以乙醇為例)3) 氧化反應可燃性:催化氧化:CH3CH2OH+3O2 2CO2+3H2O點燃 Cu2CH3CH2OH+O2 2CH3CHO+2H2O反應機理: Cu+O2 +2H2O2H C C HO HHHH2H C C HOHH一、醇拓展:醇的催化氧化規律R C HO HHR1 C HO HR2R1 C R2O HR2氫原子數2個H伯醇1個H仲醇沒有H叔醇ΔCu不能被催化氧化R CHO (醛)R1 C R2 (酮)OΔCu一、醇5、醇的化學性質 (以乙醇為例)3) 氧化反應教材P60·實驗3 3 乙醇與重鉻酸鉀溶液的反應如圖3 10所示,在試管中加入酸性重鉻酸鉀溶液,然后加入乙醇,充分振蕩,觀察實驗現象。實驗現象實驗結論實驗原理CH3CH2OH乙醇CH3CHO乙醛氧化CH3COOH乙酸酸性重鉻酸鉀溶液由橙色變成灰綠色乙醇的氧化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乙醇能被酸性重鉻酸鉀溶液氧化氧化一、醇氧化反應與還原反應的概念(有機反應)氧化反應:有機化合物“去氫”或“得氧”的反應還原反應:有機化合物“得氫”或“去氧”的反應CH3CH2OH乙醇CH3CHO乙醛氧化CH3COOH乙酸氧化一、醇練、芳樟醇常用于合成香精,香葉醇存在于香茅油、香葉油、香草油、玫瑰油等物質中,有玫瑰花和橙花香氣。它們的結構簡式如下: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兩種醇都能與溴水反應B. 兩種醇互為同分異構體C. 兩種醇在銅催化的條件下,均可被氧化為相應的醛D. 兩種醇在濃H2SO4存在下加熱,均可與乙酸發生酯化反應OHOH芳樟醇香葉醇C二、酚練、寫出C7H8O屬于芳香化合物可能的結構簡式OHCH3OHCH3OHCH3CH2OHOCH3插入法二、酚1、苯酚的組成與結構1) 分子式:2) 結構簡式:3) 結構特點:C6H6OOHOH羥基與苯環直接相連苯酚的分子結構模型二、酚2、苯酚的物理性質及毒性氣味:狀態:毒性:熔點:顏色:溶解性:具有特殊氣味晶體有毒43℃無色,放置時間較長因被在空氣中的氧氣氧化而呈粉紅色易溶于乙醇等有機溶劑。室溫下,在水中溶解度是9.2 g,溫度高于65℃ 時,能與水混溶溫馨提示:①苯酚要密封保存②如不慎沾到皮膚上,應立即用酒精洗滌二、酚3、苯酚的化學性質1) 酸性教材P62·實驗3 4 苯酚的酸性實驗現象實驗內容(1)向盛有0.3g苯酚晶體的試管中加入2mL蒸餾水,振蕩試管(2)向試管中逐滴加入5% NaOH溶液并振蕩試管(3)再向試管中加入鹽酸得到苯酚的懸濁液溶液變澄清溶液變渾濁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加入稀鹽酸二、酚教材P62·實驗3 4 苯酚的酸性實驗現象實驗內容(1)向盛有0.3g苯酚晶體的試管中加入2mL蒸餾水,振蕩試管(2)向試管中逐滴加入5% NaOH溶液并振蕩試管(3)再向試管中加入鹽酸得到苯酚的懸濁液溶液變澄清溶液變渾濁理論解釋:苯環與羥基之間的相互作用使酚羥基中的氫原子比醇羥基中的氫原子更活潑,酚羥基在水溶液中能夠發生部分電離而表現出弱酸性,故苯酚俗稱石炭酸。二、酚教材P62·實驗3 4 苯酚的酸性實驗現象實驗內容(1)向盛有0.3g苯酚晶體的試管中加入2mL蒸餾水,振蕩試管(2)向試管中逐滴加入5% NaOH溶液并振蕩試管(3)再向試管中加入鹽酸得到苯酚的懸濁液溶液變澄清溶液變渾濁+ NaOHOH+ H2OONa二、酚教材P62·實驗3 4 苯酚的酸性實驗現象實驗內容(1)向盛有0.3g苯酚晶體的試管中加入2mL蒸餾水,振蕩試管(2)向試管中逐滴加入5% NaOH溶液并振蕩試管(3)再向試管中加入鹽酸得到苯酚的懸濁液溶液變澄清溶液變渾濁+ HClONa+ NaClOH二、酚1) 酸性苯酚的酸性與碳酸、碳酸氫根離子的比較CO2苯酚鈉溶液現象:澄清溶液變渾濁﹥結論:H2CO3 _____OHONa2 +CO2+H2O→ +Na2CO3OHONa+CO2+H2O→ +NaHCO3OH?二、酚1) 酸性苯酚的酸性與碳酸、碳酸氫根離子的比較現象:濁液變澄清苯酚濁液Na2CO3溶液OH+Na2CO3 → +NaHCO3ONa﹥結論:H2CO3 _____OH___ HCO3﹥酸性: H2CO3 ﹥ 苯酚 ﹥ HCO3 結論:向苯酚鈉溶液中通入CO2時,無論CO2過量與否,產物均為NaHCO3二、酚1) 酸性苯酚的酸性與碳酸、碳酸氫根離子的比較CO2苯酚鈉溶液現象:澄清溶液變渾濁﹥結論:H2CO3 _____OHONa2 +CO2+H2O→ +Na2CO3OHONa+CO2+H2O→ +NaHCO3OH√二、酚練、完成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OHCH2OHOHCH2OHOHCH2OH+Na+NaOH+Na2CO3二、酚練、苯酚的分離和回收方法苯NaOH分液苯酚和苯的混合液加入_____溶液操作一:_____有機層(___)水層(______)通入足量_____操作二:_____(____)苯酚和乙醇混合液加入_____溶液操作一:_____(____)含苯酚鈉的水溶液通入足量_____操作二:_____(____)苯酚鈉CO2分液苯酚NaOH蒸餾乙醇CO2分液苯酚二、酚2) 取代反應教材P63·實驗3 5 苯酚與飽和溴水的反應向盛有少量苯酚稀溶液的試管里逐滴加入飽和溴水,邊加邊振蕩,觀察實驗現象。OH+ 3Br2OH+3HBrBrBrBr2,4,6-三溴苯酚注意:本實驗成功的關鍵是飽和溴水要過量;若苯酚過量,生成的2,4,6-三溴苯酚會溶于苯酚中,從而觀察不到明顯現象。二、酚教材P63·實驗3 5 苯酚與飽和溴水的反應向盛有少量苯酚稀溶液的試管里逐滴加入飽和溴水,邊加邊振蕩,觀察實驗現象。OH+ 3Br2OH+3HBrBrBrBr2,4,6-三溴苯酚理論解釋:受羥基影響,使苯環在羥基的鄰、對位上的氫原子較易被取代應用:此反應很靈敏,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檢驗和定量測定二、酚3) 顯色反應教材P66·實驗3 6 苯酚與FeCl3溶液的顯色反應向盛有少量苯酚稀溶液的試管中,滴入幾滴FeCl3溶液,振蕩,觀察實驗現象。實驗現象:溶液顯紫色應用:可用于苯酚及酚類物質與Fe3+相互鑒定二、酚4) 苯酚與氫氣的加成反應(還原反應)OH+3H2NiOH環己醇5) 苯酚的氧化反應:苯酚晶體在常溫下易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由此可知,苯酚在空氣中可以燃燒,也可被酸性KMnO4溶液等強氧化劑氧化。二、酚練、丁香油酚的結構簡式如下圖所示,推斷該有機物不可能有的化學性質是( )A. 既可燃燒又可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B. 可以與NaHCO3溶液反應放出CO2C. 可以與三氯化鐵溶液發生顯色反應D. 可以與燒堿溶液發生反應HOCHCH2CH2OCH3B二、酚練、白黎蘆醇廣泛存在于食物(例如桑椹、花生,尤其是葡萄酒)中,它可能具有抗癌性,能夠使1mol該化合物起反應的Br2或H2的最大用量分別為( )A.1 mol、1 mol B.3.5 mol、7molC.3.5 mol、6 mol D.6 mol、7 molHOCHCHOHOHD染料防腐劑合成香料二、酚4、苯酚的用途苯 酚酚醛樹脂農藥合成纖維醫藥消毒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