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2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學習目標】從人類文明發(fā)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學習重難點】重點: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fā)展的成果難點: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產生的影響【時空定位】【名詞解釋】1.西學東漸:指近代西方學術思想(科技及思想文化)向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兩個時期,西方學術思想的傳入。2.中學西漸: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對世界文化的發(fā)展有十分深遠的影響。16-18世紀是世界史上的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和大轉折時期。西方經過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藝復興和產業(yè)革命,為資產階級大革命作好了物質和思想上的準備,開始從啟蒙時代向近代社會邁進。歐洲人從16世紀起就逐漸擺脫在歷史發(fā)展中長期落后于中國文明、印度文明和波斯——阿拉伯文明的狀態(tài),廣泛吸收了其它文明的大量精華,而向近代社會沖刺,取得了巨大的發(fā)展。【課前預習任務】一、預習本課第一目正文內容,了解外來文化傳入中華的表現及其對中國的影響(中華文化吸收外來文化的表現及影響)1. 佛教文化的傳入歷程 (時間 表現) 兩漢之際 古印度佛教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 佛教日趨興盛,逐漸同 儒家 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 佛教出現不同宗派,禪宗成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宋明 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兼容佛教和 道教 理論的宋明 理學 形成,佛教融合為 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對中國的影響 積極:積極:①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語言詞匯、文學藝術、術習俗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消極:佛教文化宣揚的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也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2.西方文化的傳入(西學東漸)歷程 (時間、表現) 明末清初 (1)意大利人 利瑪竇 等帶來天文、地理、數學等方面的新知識。徐光啟等人對此產生了濃厚興趣,主張以開放的胸懷會通中西文化。 (2)《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學著作相繼被譯介到中國。 (3)17世紀,清政府任命來自歐洲的湯若望 、 南懷仁 等主持欽天監(jiān)工作,并招攬數學、醫(yī)學、天文等方面的人才來到中國。 19世紀中葉-- 20世紀早期(近代) (1)開明官員,如林則徐和魏源,主張學習西方,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2)1862年,旨在培養(yǎng)外交和翻譯人才的京師同文館在北京設立,開設了英文、法文和俄文、天文算學等館;清政府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赴歐美學習,如嚴復、詹天佑等;1868年,專門引進、翻譯西方書籍的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創(chuàng)辦;近代西方的工程技術、科學理論以及社會改革等內容,展現在國人面前。 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動了維新運動的展開。 (4)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一些學說在中國傳播,成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5)1915年陳獨秀等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吸收 民主與科學 的思想。 (6)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后,陳獨秀、李大釗等先進的民主主義者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 五四運動大大促進了此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對中國的影響 近代科技思想文化得到發(fā)展,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受到沖擊,推動中華文化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二、預習本課第二目正文內容,理解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1.對亞洲的影響(1)表現:①文字:公元前4世紀—公元3世紀,漢字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qū)。后來,各國在 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本國文字。 ②思想3—5世紀 儒學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qū)流行隋唐以后 朝鮮、日本等國的各級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4世紀以后 佛教經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各國大力發(fā)展。③唐文化:領域 國家或地區(qū) 表現社會制度 朝鮮 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國。日本 7世紀,日本實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權制、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都以 為藍本,使日本由奴隸制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越南 越南的教育體制主要移植于中國,科舉制度跟中國的基本一樣。 其他 東亞和東南亞 東亞和東南亞地區(qū)在律令、歷法、建筑、繪畫、音樂、飲食、服飾、節(jié)日、習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響。(2)途徑:①14世紀末,中國人進入琉球,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思想文化逐漸在琉球傳播。 ②15世紀,伴隨經貿往來 ,大批華僑移居東南亞,在當地傳播中華文化。③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擴大并加深了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2.對歐洲的影響(1)科技:四大發(fā)明的傳播及其對歐洲的影響①造紙術:8世紀以后,中國的造紙術逐漸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促進了歐洲教育、政治及商業(yè)等活動的發(fā)展。②火藥:在13世紀經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fā)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擊,使騎士階層日漸衰落。 ③指南針的使用,促進了遠洋航行,推動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 ④印刷術:歐洲人借鑒中國的印刷術,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機,大大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 ⑤三大發(fā)明總的對歐洲社會進程作用:推動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逐漸過渡到近代社會。(2)思想:16-18世紀,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經典傳入歐洲,中國的史學、地理學以及科技、文學也相繼傳入,引起歐洲社會上層和知識界的熱烈反響。 (3)其他:中國的茶葉、絲綢、瓷器在歐洲社會深受喜愛,中國式園林和建筑成為風尚。【課堂探究任務】材料一:中國文化發(fā)生過三次歷史性融合。漢代學者對先秦文化進行了整理和發(fā)揮,這屬于本土文化內部的綜合提升。這是中國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國文化與佛教文化的融合,屬于東方文化的局部交流。西域文化的滲入,特別是唐代玄奘大師從印度帶回佛教經典,開辟了傳統(tǒng)秦漢文化與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時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國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學,并對宋代理學和明代心學產生深刻影響。這是中國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來,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在傳播西方宗教的同時,也帶來了某些科學工藝。這是中國文化第三次融合的開始。——摘編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禪宗一支,是先秦儒學演進到宋明理學的真正的階梯。宋明理學的出現,說明中國學術思想發(fā)展到空前成熟的時期。它極大地深化了傳統(tǒng)的儒學,進一步凸顯了它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主體地位。儒、釋、道的分界變得不那么重要了。它們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學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華,并進入了人們的精神世界,進入了社會生活……王守仁的學說雖然沒有像朱熹那樣得到官方的認可,但在士林的影響卻是很大的,特別在晚明,幾成籠罩之勢。——摘編自劉夢溪《中國現代學術經典·總序》等材料三:唐朝三百年間,由于學生、學問僧學來和帶回的中國文化產物,不斷給予日本新的啟迪,中國前進,日本也前進。因此,日本的文化一刻也沒有停滯,不斷吸收中國的優(yōu)點,經過整理提煉、咀嚼融化,終于在平安中期以后,在各個方面都逐漸擺脫了唐風,產生了優(yōu)美、典雅的日本文化。——日本學者木宮泰彥(1)根據材料一,從文化區(qū)域的角度,指出中國文化三次融合的對象有何不同。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內部融合;第二次:東方文化內部的融合(東方文化的局部交流);第三次:東西方文化的融合(與西方文化的融合)(2)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以宋明理學為例,指出中國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的具體表現分別是什么?包容力: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產生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儒、釋、道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學中得到了升華,并進入了人們的精神世界,進入了社會生活。生命力:宋明理學極大地深化了傳統(tǒng)的儒學,進一步凸顯了儒學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主體地位。(3)根據第(2)小問和材料三,并結合本課第一目第二目相關史實,分析中華文化對世界有何意義?①中華文化通過吸納與借鑒外來文化不斷發(fā)展、升華,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推動中國社會進步,又豐富了外來文化內涵,推動外來文化發(fā)展。②中華文化不斷向外輻射和傳播,既擴大了中華文化圈和影響力,又推動了各國各地區(qū)文化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③總作用:豐富了世界文化文明內涵,推動人類文明進程和社會發(fā)展;為助力世界難題解決,貢獻中國智慧方案。【課后鞏固練習】1.(2023·海南高考·4)“楚弓楚得”的典故出自《說苑·至公》。歐洲學者在17世紀用拉丁文給《論語》作注時,認為中國人心胸寬廣、有君子之德,援引了這一典故,但將其中的“弓”換成了西方騎士慣用的“盾”。這說明( )A.文獻轉譯曲解原著價值立場 B.文明交融推動世界文化繁榮C.文教推廣帶有個體主觀經驗 D.文化借鑒基于特定歷史語境【答案】D【解析】據材料“將其中的‘弓’換成了西方騎士慣用的‘盾’”可知歐洲學者在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時,同時將一部分歐洲表述習慣融入其中,以便于歐洲人的理解和傳播,這說明當時歐洲學者對中華文化的借鑒是建立在當時歐洲特定的歷史語境之下,故選D項;歐洲學者只是將一些特定專有名詞替換成歐洲人便于理解的語言情境,并不會影響原著的價值立場,排除A項;材料只體現了歐洲學者對中華文化的借鑒,并未體現歐洲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與“文明交融”的說法不符,排除B項;材料并未明確說明歐洲學者用拉丁語為《論語》作注,是為了學校的文化教育,排除C項。2.(2023·浙江高考·18)18世紀,無論是英國還是歐洲大陸,社會上層和知識界都曾有人對中國的法律制度、科舉選拔制度等稱道不已,然而他們的贊賞之情,卻始終未能轉變?yōu)槠浔緡默F實制度,根本原因在于( )A.贊賞者沒有足夠實權和影響力 B.這些制度不適合歐洲變革需要C.歐洲人對中國的認知模糊不清 D.中西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差異【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18世紀中國的法律制度、科舉選拔制度受到歐洲社會的推崇,但沒有轉變?yōu)槠浔緡默F實制度,這根本上是因為當時歐洲是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型時期,需要的是民主和法治,而中國古代的法律和科舉制是為封建地主階級服務的,不適合歐洲變革需要,故選B項;“社會上層……稱道不已”說明贊賞者是社會上層和知識界,有一定實權和影響力,排除A項;歐洲人確實對中國的認知模糊不清,未看到這些制度的局限性,但這只是未能轉變?yōu)槠浔緡默F實制度的外部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項;文化差異并不能阻撓制度的借鑒和學習,即它不能解答為何他們對中國制度贊賞卻未能轉變?yōu)槠浔緡默F實制度,排除D項。3.(2023·湖南高考·5)永樂年間,明成祖應朝鮮使臣請賜,賜予朝鮮“五經”“四書”等經籍;又應日本使臣請賜,將皇后徐氏所制《勸善》《內訓》賜予日本。對此解讀合理的是( )A.儒家學說在明初有新發(fā)展 B.書籍向外流通渠道不暢通C.請求賜書是為了吸收中國先進思想 D.朝日兩國借助明王朝強化政權權威【答案】D【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應朝鮮、日本使臣請賜,明成祖賜重要經籍予朝日,明朝初年中國國力強盛,朝日希望通過請賜行為加強與明朝的聯(lián)系進而得到本國民眾的支持可知朝日兩國請賜為手段,旨在以此強化政權權威,故選D項;明朝中期,王守仁提出一套以“致良知”為核心的理論,儒學有新發(fā)展,而明初儒學未有新的發(fā)展,排除A項;材料提及應朝日請賜,明成祖賜予了書籍而已,也可以賜予其他物品,而非書籍向外流通渠道暢通與否,排除B項;“請求賜書是為了吸收中國先進思想”不合史實、邏輯,朝日使者要求請賜并未指明所賜何物,請賜是為了獲得中國政府的外交支持,排除C項。4.(2022·湖南高考·6)晚清時期,中國人驚奇地發(fā)現西方物理學揭示的一些原理,與《墨子》記載有相似之處。自秦漢以來幾乎被人遺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國人的關注與研究。這一現象表明( )A.墨學復興促進傳統(tǒng)科技轉型 B.傳統(tǒng)科技與近代科技一脈相承C.西學東漸促進了墨學的復興 D.中國古代的科技以實驗為基礎【答案】C【解析】晚清時期,由于西學東漸,使得人們在關注西方物理學揭示的一些原理時,注意到了與《墨子》的記載相似,從而引發(fā)了國人對《墨子》的關注與研究,所以說墨學的復興得益于西學東漸的影響,故選C項;題干只是提到了墨學復興的背景,并未提到其結果和影響,排除A項;傳統(tǒng)科技與近代科技本身并不是一脈相承的,因為其研究的方法和內容都存在較大差異,排除B項;中國古代的科技以經驗和觀察為主,而不是以實驗為主,排除D項。5.(2019·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25)在今新疆和甘肅地區(qū)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單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動;時代較晚的洛陽龍門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莊嚴,服飾亦趨整齊。引起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經濟發(fā)展水平 B.繪畫技術進步 C.政治權力干預 D.儒家思想影響【答案】D【解析】材料中“洛陽龍門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莊嚴,服飾亦趨整齊”屬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其核心內容是學習漢文化,而儒學是漢文的核心,故選D項;“在今新疆和甘肅地區(qū)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單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動;時代較晚的洛陽龍門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莊嚴,服飾亦趨整齊”描述中無法判斷這兩個地區(qū)的經濟水平的差異,排除A項;“造像很多衣衫單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動;時代較晚的洛陽龍門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莊嚴,服飾亦趨整齊”與繪畫技術無關,排除B項;“在今新疆和甘肅地區(qū)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單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動;時代較晚的洛陽龍門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莊嚴,服飾亦趨整齊”無論在遠期還是近期,這種大型佛像的建設沒有政治干預是不可能成功的,排除C項。6.(2020.7·江蘇高考·4)孟子講“覺”,佛教講“悟”,程顥、程頤兄弟則將二者圓通。北宋僧人契嵩認為儒和佛“心則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國家矣,何嘗不存其君臣父子”。這反映出北宋( )A.儒學統(tǒng)治地位動搖 B.儒學與佛教的融合C.理學成為官方哲學 D.陽明心學影響深遠【答案】B【解析】“程頤程顥兄弟則將二者圓通”“契嵩認為儒和佛‘心則一’”表明北宋時期存在儒學與佛教融合的現象,故選B項;材料表明儒學與佛教的融合,是提高了儒學的地位,儒學統(tǒng)治地位沒有動搖,排除A項;理學成為官方哲學是在南宋,不是在北宋,排除C項;陽明心學是在明朝,不是在北宋,排除D項。7.(2018·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28)英國科學家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及其他》認為不能將自然的進化論與人類社會的倫理學混為一談。但嚴復將該書翻譯成《天演論》時,“煞費苦心”地將二者聯(lián)系起來,提出自然界進化規(guī)律同樣適用于人類社會。嚴復意在( )A.糾正生物進化論的錯誤 B.為反清革命提供理論依據C.傳播“中體西用”思想 D.促進國人救亡意識的覺醒【答案】D【解析】19世紀末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材料嚴復“煞費苦心”將自然的進化論與人類社會的倫理學聯(lián)系起來,目的是推動國人的思想解放,故A項錯誤;嚴復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代表人物,沒有倡導反清革命,故B項錯誤;嚴復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代表人物,與洋務派“中體西用”思想無關,故C項錯誤;嚴復“煞費苦心”的目的是,宣傳社會進化論思想,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思想促進國人救亡意識的覺醒,故D項正確。8.(2017·海南高考·9)清末舉行的一次科舉特科考試,論題為“《大戴禮》(即漢代戴德所編輯整理的《禮記》)‘保,保其身體;傅,傅其德義;師,導之教訓’與近世各國學校體育、德育、智育同義論”,要求論證中國傳統(tǒng)教育與西方教育同義。這反映了( )A.近代教育體制已經確立 B.中體西用治國理念的推行C.朝廷借科舉倡導回歸國學 D.西方教育思想成為主流【答案】B【解析】材料科考試題反映出清末教育借鑒西方學校體育、德育、智育,這只是教育內容方面發(fā)生變化,不能推斷近代教育體制的確立,故A項錯誤;材料“論證中國傳統(tǒng)教育與西方教育同義”,旨在堅持中國傳統(tǒng)教育為本,同時借鑒利用西方教育,反映出中體西用治國理念的推行,故B項正確;材料反映出朝廷借科舉強調以國學為本,同時倡導借鑒利用西方教育,而不是僅僅回歸國學,故C項錯誤;材料中朝廷仍然堅持中國傳統(tǒng)教育為本,西方教育思想還沒有成為主流,故D項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