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2024年化學中考第一輪復習專題7 碳和碳的氧化物復習目標1.了解金剛石、石墨等碳單質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主要用途;2.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以及一氧化碳的用途;3.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關注溫室效應;4.掌握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藥品、原理、步驟、現象、裝置和注意事項。命題解讀1.氣體的制取、檢驗與凈化是中考實驗探究題常考題型,主要考查常見氣體二氧化碳、氧氣(有時也會拓展考查氫氣和氨氣等)的制備,并且常見氣體的檢驗和凈化常穿插于氣體的制取考題中,??碱}型是實驗探究題,有時也會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2.碳單質、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質常以選擇題和填空題的形式考查,考查的命題點有: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二氧化碳與石灰水反應、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等,常以文字或圖文結合的形式出現。考點一 碳單質1.碳單質的物理性質和用途金剛石 石墨 C60外觀光澤硬度導電性用途無色透明正八面體形狀的固體深灰色細鱗片狀固體分子結構形似足球加工琢磨后有奪目光澤有金屬光澤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質質軟無良好鉆頭、刻刀、裝飾品等電極、鉛筆芯、潤滑劑等用于材料科學、超導體等2.碳單質的化學性質和用途(1)常溫下 強(古代字畫能長久保存的原因)。(2)可燃性:(O2充足)完全燃燒生成CO2: ;(O2不足)不完全燃燒生成CO: 。(3)還原性: (置換反應)應用:冶金工業;現象:黑色粉末逐漸變成 ,石灰水變 。 (現象:紅棕色粉末逐漸變成 ,石灰水變渾濁。)穩定性C+O2====CO2點燃2C+O2====2CO點燃C+2CuO====2Cu+CO2↑高溫光亮紅色渾濁3C+2Fe2O3====4Fe+3CO2↑高溫黑色易錯提示1.金剛石、石墨等它們都屬于碳單質,化學式相同。但它們的物理性質不同,是因為構成它們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2.C60不是碳原子構成的,是由分子構成的物質,1個C60分子由60個碳原子構成。【例1】碳元素是組成物質種類最多的元素。下列物質只含碳元素的是( )A. 石灰石 B. 金剛石 C. 碳酸 D. 石蠟【例2】為使我國能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A. 加快開發清潔能源 B. 荒漠上多植樹種草C. 工業廢氣高空排放 D. 減少化石燃料使用BC【例3】宋代許道寧用墨(主要成分為單質碳)所畫的《關山密雪圖》保存至今而不變色,這是因為在常溫下單質碳( )A. 化學性質不活潑 B. 硬度高C. 導電性能好 D. 吸附能力強A【練習1】筆、墨、紙、硯并稱文房四寶,其中“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炭黑的下列性質中屬于化學性質的是( )A.熔點高 B.可燃性 C.難溶于水 D.常溫下呈固態【練習2】“碳家族”的成員很多,用途很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 石墨不具有導電性 B. C60單質是由碳原子直接構成的C.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D. 金剛石和石墨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BC【練習3】石墨、活性炭和木炭在生產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回答下列問題:(1)石墨的用途可以是______。A.用于制鉛筆芯 B.用作電極 C.用于切割大理石(2)活性炭作冰箱除味劑,是利用其______(填“物理”或“化學”)性質。(3)木炭可用作燃料。木炭完全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 。AB物理C+O2====CO2點燃考點二 碳的氧化物項目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狀態 通常狀況下, 色 味的氣體,在加壓和降溫的情況下,二氧化碳會變成固體 。 色 味的氣體密度 比空氣 。 比空氣 。溶解性 ,在1體積水里約溶解1體積二氧化碳。1.物理性質難溶于水無無干冰無無大略小能溶于水2.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1)與水反應:原理: 。生成的碳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試液 ,不是二氧化碳使石蕊變紅的。(2)與石灰水反應:原理: 。現象:石灰水變渾濁;用途: 的存在。(3)不燃燒、不支持燃燒(用途 )CO2+H2O=H2CO3變紅Ca(OH)2+CO2=CaCO3↓+H2O檢驗二氧化碳滅火(1)有毒:吸進肺里與血液中的 結合,使人體因缺少氧氣而中毒。(2)可燃性: (可燃性氣體點燃前一定要檢驗純度)。(3)還原性: (應用:冶金工業;現象:黑色粉末逐漸變成光亮紅色。) (現象:紅棕色粉末逐漸變成黑色,石灰水變 )。2.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血紅蛋白2CO+O2====2CO2點燃CO+CuO====Cu+CO2高溫3CO+Fe2O3====2Fe+3CO2高溫渾濁易錯提示1.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試液中,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生成的碳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不是二氧化碳使石蕊變紅的,化學方程式CO2+H2O=H2CO3。2.分子的種類不同,則性質也不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質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分子不同,不能簡單比較原子數目。3.CO的三種化學性質:可燃性,還原性,毒性。可燃性氣體點燃前一定要檢驗純度。還原性決定其用于金屬冶煉,性質決定用途。【例4】歸納與比較是化學學習的主要方法。關于CO2與CO的知識總結錯誤的是( ?。?br/>A.構成:一個二氧化碳分子比一個一氧化碳分子多一個氧原子B.性質:通常情況下,CO2不支持燃燒;CO支持燃燒C.用途:固體CO2可用于人工降雨;CO可作燃料D.危害:CO2無毒;CO易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引起中毒B【例5】下列有關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說法正確的是( ?。?br/>A.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B.金剛石和石墨都很硬C.在常溫下,碳的化學性質活潑D.CO和CO2都具有可燃性A【練習4】氧氣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物質。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自然界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同時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B.工業上分離液態空氣制氧,利用的是液氧、液氮的沸點不同C.家用制氧機有的是通過吸附空氣中的氮氣得到較純的氧氣,該過程氧分子未發生變化D.實驗室電解水制氧氣,生成氫氣和氧氣的質量比為2∶1D【練習5】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合金屬于合成材料B.將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變紅,說明CO2呈酸性C.只要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就能燃燒D.物質與氧氣發生的反應屬于氧化反應D考點三 實驗室制二氧化碳藥品反應原理發生裝置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鹽酸CaCO3+2HCl=CaCl2+CO2↑+H2OB裝置的優點:便于添加液體藥品;C裝置的優點:可通過活塞開關控制液體的滴加,從而控制反應速度;D裝置的優點:可以隨時控制反應的發生和停止考點三 實驗室制二氧化碳收集裝置 裝置圖 適用范圍選擇原因: ,收集時,導管的下端要伸入集氣瓶底部,便于排盡空氣氣體 溶于水,且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不易不與水反應收集裝置 裝置圖 適用范圍氣體密度比空氣氣體密度比空氣大小檢驗 方法:將生成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 ,則證明產生的氣體為二氧化碳。驗滿 方法: ,證明氣體已收集滿。除雜 方法: 。將生成的氣體通入飽和碳酸氫鈉溶液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將燃著的木條放在集氣瓶瓶口,若木條立即熄滅【例5】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根據下列實驗裝置圖,回答有關問題:(1)實驗室常用石灰石和稀鹽酸制取CO2氣體,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2)為了得到干燥、純凈的CO2氣體,產生的氣流應依次通過裝置____、____(填裝置編號),收集CO2氣體選用的裝置是____ (填裝置編號)。CaCO3+2HCl=CaCl2+H2O+CO2↑DCE【例5】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根據下列實驗裝置圖,回答有關問題:(3)有人對氣體發生裝置A作如下改進:在錐形瓶中放入一小試管,將長頸漏斗下端插入小試管中,如右圖所示。改進后的優點 。防止氣體逸出(或液封等,合理即可)【練習5】某同學利用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來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氣體,請幫他完成下面的部分實驗報告。(1)【實驗原理】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2)【實驗裝置】實驗室制取并收集一瓶CO2,應選用下列裝置中的______(填字母)。CaCO3+2HCl=CaCl2+H2O+CO2↑BC【練習5】某同學利用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來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氣體,請幫他完成下面的部分實驗報告。(3)【實驗步驟】驗證集氣瓶中CO2氣體已集滿的方法:。(4)【反思交流】結合實驗,你認為該實驗的注意事項有:(寫一條即可)。放在集氣瓶的瓶口處將燃著的木條漏斗逸出使長頸漏斗的末端在稀鹽酸的液面以下,實行液封,防止二氧化碳氣體由長頸【練習6】請結合下列實驗裝置圖及所給信息回答問題。已知:實驗室用乙酸鈉固體和堿石灰固體共熱制甲烷。甲烷是密度比空氣小,難溶于水,易燃,不與酸、堿發生化學反應的氣體。(1)實驗室制取甲烷的發生裝置是 (填字母序號)。(2)可選用 (填物質名稱,寫出一種即可)干燥甲烷。C濃硫酸【練習6】請結合下列實驗裝置圖及所給信息回答問題。已知:實驗室用乙酸鈉固體和堿石灰固體共熱制甲烷。甲烷是密度比空氣小,難溶于水,易燃,不與酸、堿發生化學反應的氣體。(3)若用D裝置收集甲烷,應從導管口 (填“a”或“b”)通入氣體。(4)點燃實驗室制得的甲烷前要 。b檢驗純度【練習7】實驗室里現有氯酸鉀、二氧化錳、稀硫酸、石灰石和稀鹽酸,以及下列儀器:(1)儀器①的名稱是_________________。(2)利用上述儀器和藥品可以制取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排水法收集的氧氣不純,可能的原因是(答一點即可)。集氣瓶2KClO3====2KCl+3O2↑MnO2△管口出現連續均勻氣泡就開始收集(合理即可)未等導【練習7】實驗室里現有氯酸鉀、二氧化錳、稀硫酸、石灰石和稀鹽酸,以及下列儀器:(3)利用上述儀器和藥品制取較大量二氧化碳,你選擇的儀器是___________(填序號),藥品是________________。寫出檢驗二氧化碳的方法。①②⑦⑧石灰石和稀鹽酸濁,證明是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變渾謝 謝,同學們再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