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7張PPT)美術是創造性勞動 / 第1課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你認識這些作品嗎?它們的原型來自哪里?參軍井岡山會師血衣代表作王式廓(1911-1973)山東人;當代革命現實主義畫家和人民美術教育家。從小生長在農村,具有像農民一樣質樸的性格,參加革命后又長期和農民接觸。在他的藝術生涯中,他創作的每一幅作品,他都以誠摯的語言劃刻了不同時期人物的精神氣質,給人以十分鮮明的歷史感。作品《血衣》是他從1954年到1959年所畫的主題性創作。 改造二流子《參軍》《井岡山會師》《改造二流子》《血衣》(油畫素描稿)創始與1954年,作品取材于解放初期王式廓在華北各地參加土地改革的斗爭場面。用畫筆描述歷史土地革命繪畫背景土改運動中批斗地主這幅作品用的哪種藝術手法創作的?血衣作品中最突出的人物形象是哪個?你能看出作品的表現年代嗎?作品向我們描繪了怎樣的場面?第一組Group one《血衣》構圖宏大,全畫以舉血衣的婦女為中心,那手持親人血衣的婦女,滿腔深仇大恨,盡在悲痛欲絕之中。為了一個造型反復進行探索,最后定為婦女把臉轉了過去。畫家認為這樣表現比較含蓄,有力。 母親手持血衣控訴地主的典型情節和瞬間,形象地向觀眾表明,身受三座大山壓榨的奴隸,已經站立起來了。她那向后扭轉的體態,是一個明確的表情,一種肢體語言,飽含辛酸與仇恨。而血衣本身正是歷史的鐵證,是對封建階級的無情揭露雙目失明的婦人,眼眶深陷,滿腔凄楚,她太想見到翻天覆地的外部世界了……手拿地契的老農,勞動了一輩子的雙手粗大有力,創造了無數財富,但又一貧如洗,反而欠下一身債 。被毆打致殘的青年,激憤地捏緊了拳頭,他的母親費力地彎下腰去扶著自己心愛的兒子。第二組Group two第三組Group three每一形象,畫家都進行了真實的描繪,都洋溢著作者對主人翁的深厚同情和熱愛,對于這些受侮辱,受損害的善良農民的悲慘遭遇的不平。再現性美術以真實地表現客觀世界為目的,作品的藝術表現形式是逼真寫實的,畫家通過寫實繪畫表達情感和思想。1973年4月,他接受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油畫《血衣》的創作任務,到河南安陽、鞏縣等地搜集素材。在二十幾天中,每天帶病工作十三四個小時,留下了幾十幅具有高度藝術水平的農民肖像珍品。5月22日下午,在畫一老一少農民的頭像時,因勞累過度手握畫筆倒在油畫架旁。當地黨政領導立即投入搶救工作。經過18個小時的緊張搶救無效,王式廓教授不幸與世長辭,從此與他熱愛的鞏縣山區和他所熱愛的農民兄弟、姐妹永別了。當地農民們含著眼淚說:“老王是累死的啊”。關于《血衣》,王式廓曾說:在延安時,他就想創作一幅翻身農民題材的作品,但一直沒有構思成熟。直到一九四九年冬天,在北京南苑機場附近的一個小村子參加斗地主的活動。幾年來的苦苦追尋,在這次會上找到答案。農民們拿著賣身契、地契控訴地主的現場,打動了畫家。回來后,王式廓又從一個報道中受到啟發:一位農民,抖著血衣控訴地主,攻心之戰,斗垮了地主。喚起了民眾。于是他把抖著血衣的農婦作為畫作的重心,周圍是激憤的群眾和泄了氣的地主,幾易其稿,成就了素描作品《血衣》,公展后引起轟動。從目前所見資料來看,王式廓從1950年開始構思,到1973年5月23日去世前還在為這件作品搜集形象與色彩素材,前后歷時二十多年,是一件在新中國美術創作史上歷時最長而終未實現畫家本來愿望的作品。該創作原計劃以油畫形式完成立體主義的藝術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組合的形式,形成分離的畫面——以許多組合的碎片型態為藝術家們所要展現的目標。藝術家從多角度來描寫對象物,并將其置于同一個畫面之中,以此來表達對象物最為完整的形象。立體主義 /碎裂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個運動和流派,又譯為立方主義,1907年始于法國。解析重新組合物體的各個角度交錯迭放造成了許多的垂直與平行的線條角度,散亂的陰影使立體主義的畫面沒有傳統西方繪畫的透視法造成的三維空間錯覺。背景與畫面的主題交互穿插,讓立體主義的畫面創造出一個二維空間的繪畫特色。亞威農少女格爾尼卡拿煙斗的男孩代表作西班牙著名畫家、雕塑家,立體主義的創始者。是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遺世的作品達二萬多件。畢加索 /1881—1973年畢加索長期在法國進行藝術創造活動。他對二十世紀的藝術史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人們稱他為“人類藝術史上罕見的天才”。在西班牙內戰和納粹占領法國期間,畢加索堅定地站在民主和進步勢力一邊,積極參與反法西斯斗爭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亞威農少女》《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拿煙斗的男孩》《格爾尼卡》用畫筆控訴戰爭1937年初,畢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國的委托,準備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作一幅裝飾壁畫。1937年4月26日,發生了德國空軍轟炸西班牙北部重鎮格爾尼卡的事件。三個小時的轟炸,死傷無數平民百姓,使格爾尼卡化為平地。德軍的這一罪行激起了國際輿論的譴責。畢加索義憤填膺,決定以這一事件作為壁畫創作的題材,表達自己對戰爭罪犯的抗議和對死難者的哀悼。繪畫史上的杰作——《格爾尼卡》就這樣誕生了。格爾尼卡觀察這幅畫,請談談最初的印象和感受。想一想畫面中的各種形象都象征什么?畫家又是怎樣去表現的?牛的形象表現出殘忍、無情,在冷漠中隱含一種威脅,是法西斯的代表。抱著死去孩子的女人悲痛欲絕,仰天哭喊,她的兩只眼睛奇妙地變化成為兩滴眼淚。牛的形象代表什么?母親發出了怎樣的聲音?這一切都說明什么?慈愛的母親舉著油燈,為驚慌逃難的人們照路。圖中的女人在什么?這匹駿馬發出死亡之前的嘶鳴,伴著最后痛苦之中的抽泣。這一形象代表了受苦受難的西班牙人民。這盞眼睛一樣的燈發出耀眼的光芒,又像一只驚恐孤獨的眼睛。這盞燈讓你感受到了什么?這匹馬代表了什么?躺在地面的戰士手里握住一把折斷的劍,他的肢體已經殘缺不全。劍的旁邊是一朵正在生長的鮮花,贊頌了戰士寧死不屈的精神。看到戰士,你感受到了什么?一位衣衫不整的婦女,正驚恐地踉踉蹌蹌向外奔逃。在驚恐中逃命的人絕望地從樓上跳下,她的前后都是熊熊烈火。跳樓的人造成怎樣的氣氛?整幅畫用黑白灰三色繪成,錯綜復雜的黑白灰色塊造成畫面陰郁、恐怖的效果;不規則的線條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錯,給人一種支離破碎和動亂的感覺。畫面沉重又壓抑,充滿了悲劇氣氛。這幅畫控訴了法西斯的罪惡,對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表示了悲哀和同情。這幅畫曾到挪威、英國、美國各地展出,反響非常強烈。本世紀40年代借給美國紐約現代博物館,1981年歸還西班牙,現在珍藏在馬德里蘇菲亞王妃藝術中心。格爾尼卡 畢加索比較《血衣》和《格爾尼卡》在形象塑造上的不同表現性美術以客觀對象為媒介,重在表達作者的精神和內心情感,畫面的藝術表現形式或以夸張、變形處理,或以荒誕的組合,創造一個新的藝術世界。美術作品分類:以真實地表現客觀世界為目的,作品的藝術表現形式是逼真寫實的,畫家通過寫實繪畫表達情感和思想。再現性美術表現性美術以客觀對象為媒介,重在表達作者的精神和內心情感,畫面的藝術表現形式或以夸張、變形處理,或以荒誕的組合,創造一個新的藝術世界。表現性美術練一練再現性美術再現性美術表現性美術《因材施藝》作者僅用原木的一端雕刻出少女的頭像,頭發部分則與木料的紋理順勢相連,使人感到木料的條紋就是少女飄動的長發。向往(木雕 現代)張德華這一石雕充分利用了石料原始狀態的起伏形態變化,略加雕鑿而成,僅為了表現虎身的條紋,而刻出了一些很細的線條,生動地表現出伏虎那威猛機警的神態。伏虎(霍去病墓石雕 西漢)作者充分利用黏土的特性,并通過熟練的技巧和簡單的工具,捏塑出了這些活潑調皮、憨態可掬的猴子形象。三猴(黏土捏塑 現代)張希和作者使用粗細、長短不同的竹管作為驢的頭部、頸部和軀干,再用帶節的竹枝作為驢腿,組合成行走動態不同的毛驢。竹節毛驢(竹雕 現代)胡振昆這件玉雕巧妙的體現了玉雕技法中的“巧色”技藝,作者把玉料的翠色部分雕琢成菜葉,白色部分雕琢成菜幫,使得一棵青翠欲滴的白菜躍然呈現在人們面前。翠玉白菜(玉雕 清)《因材施藝》宛若天成美術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質材料來塑造。各種不同的物質材料具有不同的形態、色澤和質地,也具有不同的材料加工特性和審美特征。所謂“因材施藝”,就是充分利用和發揮物質材料自然屬性的特征,進行巧妙的加工和制作,出現宛若天成般的獨特藝術效果。思考:美術是創造性勞動 / 第1課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一、美術創作來源于生活么嗎?美術作品來源于生活,是社會生活經過美術家思維活動的產物。二、為什么說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三、 美術作品的產生需要哪些條件?現實生活為美術創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但美術作品不是機械地反映社會生活,而是經過畫家的提煉、加工,能動地反映生活,因而美術作品又高于生活。(1)生活經驗和感受;(2)畫家提煉、加工的創造激情;(3)藝術技巧和物質材料總結“藝術來源于生活,可它絕不是簡單的照搬生活,而是生活與藝術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藝術化處理。藝術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強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自主創作一幅表達思想情感或心理感受的色彩作品課后拓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