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下冊歷史背記要點與三年真題第7課 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新課標】新課標·認識北宋面臨的新形勢,了解遼、宋、西夏的并立。【思維導學】【背記要點】知識點一、契丹族與黨項族1.契丹族:游牧在我國北方的民族。唐末漢人避戰亂帶去先進生產技術和生活方式。建國:10世紀初,耶律阿保機(遼太祖) 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有時稱遼),都城在上京臨潢府。統治:阿保機建國后,發展生產,創制文字,國力不斷增強。2.黨項族:羌族的一支,生活在我國西北地區,后集中到甘肅東部、陜西北部一帶。建國:11世紀前期,元昊稱大夏皇帝,定都興慶府,史稱西夏。統治:①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訂立官制、軍制和法律,②鼓勵墾荒,發展農牧經濟,③創制西夏文字。知識點二、遼與北宋的和戰北宋與遼──澶淵之盟(1005)背景:①遼太宗時,占領燕云十六州,遼與中原沖突加??;②宋太祖晚期,宋遼保持友好關系;③宋太宗數次向遼發兵失敗,采取防御政策;④宋真宗時,遼大舉攻宋,澶州之戰宰相寇準力勸宋真宗親征,擊退遼軍。內容:遼宋議和,遼軍撤回,宋給遼歲幣。結局:①“澶淵之盟”是宋遼雙方均勢的體現,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知識點三、西夏與北宋的關系西夏與北宋的關系(1044宋夏慶歷和議)①背景:元昊稱帝后多次進攻北宋,北宋節節敗退,但西夏立國時間短,人力物力有限,連年戰爭損失亦很大。②議和:北宋與西夏訂立和約,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歲幣。③結果:宋夏邊境貿易興旺(榷場;北方和中原經濟上有較強的互補性,這種客觀需要推動經濟交流)。【易錯提醒】關于宋與遼、西夏關系的認識從歷史發展進程來看,遼宋、夏宋之間有戰有和。戰是短暫的,是歷史的支流;和是長久的,是歷史的主流。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加強了民族間的交融,各民族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文明。【時空觀念】【史料實證】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 政權名稱 遼 西夏 北宋建立時間 10世紀初 11世紀前期 960年民族 契丹族 黨項族 漢族建立者 耶律阿保機 元昊 趙匡胤都城 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境內) 興慶府(今寧夏銀川) 東京(今河南開封)【三年真題】(一)、2022年中考真題1.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可以直接作為歷史根據的史料。下列屬于研究遼宋夏金元時期歷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A.《岳飛抗金》歷史劇 B.錢維城的《平定準噶爾圖卷》C.《資治通鑒》譯注本 D.出土的壁畫《契丹人引馬圖》2.下列古錢幣的形制與鑄幣文字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這最適合用來研究,中國古代( )A.民族交融的加強 B.冶鐵技術的進步C.抑商政策的演變D.征稅方式的變化3. 1040年,范仲淹因直諫觸怒皇帝,被貶到陜西地區,參與宋朝西北邊防事務。他當時的軍事對手是( )A.契丹 B.大夏 C.大金 D.蒙古4.契丹是我國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契丹人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行營到處即為家,一卓穹廬數乘車。千里山川無土著,四時畋獵是生涯?!毕铝心囊徽嗍怯善醯と私⒌模? )A. 西夏 B. 遼 C. 金 D. 元5.如圖不能反映的主題是( )A.民族政權的并立 B.中外政權的紛爭C.民族的交流與交融 D.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交流6.圖中的文字為契丹大字。它由幾個音符疊成契丹語的一個音級,在形體上仿漢字合成一個方塊字。這說明契丹族和中原民族之間存在( )A.政治對立 B.文化交流 C.經濟往來 D.軍事沖突7.圖中的文字為契丹大字。它由幾個音符疊成契丹語的一個音級,在形體上仿漢字合成一個方塊字。這說明契丹族和中原民族之間存在( )A.政治對立 B.文化交流 C.經濟往來 D.軍事沖突(二)、2021年中考真題1. “通過各種渠道進人南宋的契丹人,其杜會習俗不斷發生變化。通過族際婚姻,契丹人的姓氏名字發生變遷,甚至服飾、飲食、節日等生活習俗也逐漸失去其民族特征?!背霈F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交融 B.政府引導 C.社會繁榮開放 D.經濟重心南移2.圖為宣化遼代墓葬中發現的壁畫《備茶圖》,盡管遼地并不產茶,但壁畫中描繪的茶具與烹茶程序,皆體現出唐宋茶法在遼地的影響。這一發現最能證明宋遼時期( )A.農業生產的發展 B.海外貿易的興盛C.民族矛盾的緩和 D.民族文化的交融3.(2021·湖北黃石·統考中考真題)“榷場,與敵國互市之所也”這是古代史書中對榷場的描述,北宋與遼、西夏對峙,但相互之間的商業往來一直進行。榷場的存在A.使民族間長期爭戰不休 B.使民族間完全消除隔閡C.促進了民族交流與融合 D.消除了民族間經濟差距(三)、2020年中考真題1. “宋代甚至不能收復被契丹族遼王朝所占的十六州,在1005年還同意向遼納銀10萬兩、絹20萬匹。”材料反映的是( )A.陳橋兵變B.澶淵之盟C.郾城大戰D.宋金和議2.北宋與遼、西夏既發生對峙戰爭,又一直進行相互之間的商業往來。在榷場,官府和商人交換各種商品,且數量很大。這種態勢( )A.源于遼夏奪取宋朝土地人口B.使遼宋夏處于長期戰爭狀態C.加深彼此了解促進民族交融D.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進民族3.與如下圖所示歷史事件相關的是( )①宋遼之間發生澶州之戰 ②此戰之后雙方長期休戰③此戰后雙方又戰數十年 ④邊境設置榷場進行貿易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參考答案(一)、2022年中考真題1. D【詳解】根據題干材料中的“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可以直接作為歷史根據的史料”可知,符合這一條件的是出土的壁畫《契丹人引馬圖》,D項正確;《岳飛抗金》歷史劇和《資治通鑒》譯注本不是第一手史料,排除AC兩項;《平定準噶爾圖卷》反映的是清朝的歷史,與材料中的“遼宋夏金元”時間不符,排除B項。故選D項。2. A【解析】根據材料圖片信息可知,秦朝的貨幣和唐朝的貨幣,在貨幣制造方面結合中國“天圓地方”的文化進行創制。而契丹和西夏的貨幣形態與中原王朝貨幣有一定的相似性,體現了其對中原文化的學習,反映了中國古代民族交融的加強。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都是貨幣,不能看出冶鑄技術的進步,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是貨幣的形制,不能反映抑商政策,征稅方式的變化,排除CD項。故選A項。3. B【解析】根據材料“1040年······范仲淹參與宋朝西北邊防事務”,再結合所學可知,公元1040年,三川口之戰爆發,北宋與西夏的大戰拉開帷幕,B項正確;契丹、 大金和 蒙古不符合題意,排除ACD項。故選B項。4. 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契丹人曾建立了遼政權,B項正確;黨項人建立了西夏、女真人建立了金、蒙古人建立了元朝,排除ACD項。故選B項。5. B【解析】依據題干“澶淵之盟、宋夏和議、榷場”,結合所學知識,澶淵之盟的訂立結束了宋遼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后的宋遼邊境長期處于相對和平穩定的狀態。宋夏議和結束了雙方大規模的戰爭狀態,有利于雙方和平相處。榷場是宋遼金元時期位于民族政權交界地區所設的互市市場。從而得出以上反映的主題是民族政權的并立、民族的交流與交融、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交流。但是不能體現出中外政權的紛爭,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6. B【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圖中的文字為契丹大字。它由幾個音符疊成契丹語的一個音級,在形體上仿漢字合成一個方塊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了契丹大字是在學習中原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體現了契丹族和中原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B項正確;文字相似不能反映政治對立、經濟往來、軍事沖突,排除ACD項。故選B項。7. B【詳解】根據題干材料“圖中的文字為契丹大字。它由幾個音符疊成契丹語的一個音級,在形體上仿漢字合成一個方塊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了契丹大字是在學習中原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體現了契丹族和中原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B項正確;文字相似不能反映政治對立、經濟往來、軍事沖突,排除ACD項。故選B項。(二)、2021年中考真題1. A【詳解】根據題干信息“南宋的契丹人……通過族際婚姻,契丹人的姓氏名字發生變遷,甚至服飾、飲食、節日等生活習俗也逐漸失去其民族特征”,可知契丹人與其他民族尤其是漢族的交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民族交融。選項A符合題意;政府引導,在題干內容中沒有反映,B排除;社會繁榮開放,在題干內容中沒有體現,C排除;經濟重心南移,是指古代經濟發展,南方經濟開始超過北方,這與題干內容不符,D排除。故選A。2. D【詳解】根據題干“壁畫中描繪的茶具與烹茶程序,皆體現出唐宋茶法在遼地的影響?!笨芍牧象w現的是少數民族地區出現漢族人飲茶的方法,反映了漢族與契丹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故D項正確;題干材料最能證明宋遼時期民族間文化的交融,未涉及農業生產、海外貿易和民族矛盾緩和的相關信息,因此,ABC項與材料題干無關,排除ABC項。故選D項。3. C【詳解】根據題干“‘榷場,與敵國互市之所也’……北宋與遼、西夏對峙,但相互之間的商業往來一直進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榷場是北宋與遼、西夏的邊界貿易場所,邊界貿易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間的了解,C正確;民族隔閡完全消除的說法太絕對,排除B;題干材料只體現榷場是商業往來的場所,沒有涉及民族間長期征戰不休、消除民族間經濟差距的內容,排除AD。故選C。(三)、2020年中考真題1. B【考點】宋、遼、西夏的并立與和戰【分析】本題考查澶淵之盟的相關知識,關鍵信息是“宋代甚至不能收復被契丹族遼王朝所占的十六州,在1005年還同意向遼納銀10萬兩、絹20萬匹”。【解答】由材料“宋代甚至不能收復被契丹族遼王朝所占的十六州,在1005年還同意向遼納銀10萬兩、絹20萬匹?!笨芍@反映的是澶淵之盟。宋真宗時(1004年),遼大舉進攻北宋,宰相寇準力勸宋真宗來到澶州城,宋軍士氣大振,打退遼軍.第二年遼宋議和,遼朝退兵,宋朝給遼歲幣,史稱澶淵之盟.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和平局面.2. C【解析】根據“一直進行相互之間的商業往來。在榷場,官府和商人交換各種商品,且數量很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了北宋與遼、西夏之間的交往,這種態勢有利于加深彼此了解促進民族交融,C符合題意;材料反映北宋與遼、西夏之間的商業往來,與“遼夏奪取宋朝土地人口”無關,A排除;商業間的往來沒有使遼宋夏處于長期戰爭狀態,B排除;材料沒有體現落后民族征服先進民族,D排除。故選擇C。3. C【解析】觀察地圖可知,這反映的是澶州之戰。宋真宗時(1004年),遼大舉進攻北宋,宰相寇準力勸宋真宗來到澶州城,宋軍士氣大振,打退遼軍。第二年遼宋議和,遼朝退兵,宋朝給遼歲幣,史稱澶淵之盟。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和平局面,邊境設置榷場進行貿易。①②④符合題意,即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4.西夏建立宋夏和議澶淵之盟北宋建立契丹建立政權1038年(11世紀前期)1044年1005年960年916年(10世紀前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