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講 中華文明的曲折與鼎盛——魏晉隋唐時期時空定位階段特征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9)是我國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交融時期,在分裂中孕育著統一趨勢。隋唐時期(581-907)國家統一,封建社會繁榮發展,以中國為中心的中華文化圈形成政治 (1)魏晉南北朝時期:①國家分裂,政局動蕩,門閥士族政治興起,九品中正制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②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促進了民族的交融。 (2)隋唐時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政局穩定,社會安定。①隋朝出現開皇之治,唐前期出現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盛世局面;②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的創立和發展,提高了國家治理能力;③賦稅制度由租庸調制到兩稅法,反映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放松;④唐朝與周邊民族保持著良好的經濟文化交流關系經濟 (1)魏晉時期:江南得到初步開發,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田莊經濟和寺院經濟占有重要地位。 (2)隋唐時期:封建農耕經濟繁榮。①通過調整土地制度和賦役制度,促進了經濟的發展;②手工業上,官營比重不斷縮小,民營比重日漸擴大;③唐朝安史之亂后經濟重心開始南移;④交通上,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溝通了中國南方和北方;唐朝驛道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⑤海陸絲綢之路發達,對外貿易活躍文化 (1)思想: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思想活躍,呈現多元特征。①魏晉時期:道教主張“貴儒”和“尊道”;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漸趨本土化;儒學開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律令儒家化。魏晉之際,社會上出現了逃避現實政治斗爭、崇尚老莊的玄學。②唐朝:佛教出現不同宗派,禪宗成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傳統儒學受到挑戰,同時也促進了儒學的創新與發展。唐中期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以鞏固儒學主流思想的統治地位。 (2)文藝科技:①文藝:魏晉南北朝的文學藝術成就突出,到唐朝達到新的高峰;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出現“詩圣”“書圣”“畫圣”等杰出人物;②科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學在諸多領域取得新成就,隋唐時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 (3)交流: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異域文化的傳入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專題要點 1.民族交融:民族交融主要在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盛世在很大程度上是兩晉南北朝民族交融的結果。當時的皇室都有少數民族血統。 2.區域開發:東晉南朝江南開發與隋唐大運河航運的關系。 3.制度變化與創新:制度創新主要發生在隋朝和唐朝前期,但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也有創新(如三省制、選官制度),隋唐對其進行了傳承與創新。 4.思想文化領域新成就:思想文化和中外交流中的佛教傳播、詩歌、書法、繪畫,都可以跨越朝代體系聯系起來進行考查,這樣發展線索更清楚命題分析 情境設計 通過學習情境考查世家大族沒落、南北朝時期北齊到隋唐政府機構變化、辨識不同書體;通過社會情境考查專制集權的加強、交通及中央政策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引用詩歌考查經濟發展的狀況;通過學術情境考查社會教化核心考點 門閥士族制度;三省六部制的設立及特點;西晉至唐的土地制度;書法藝術的創新與特點;民族交融與文化交流價值導向 文化傳承;與時俱進;制度創新;文化自信;民族交融備考方向 滲透唯物史觀考查土地私有觀念對土地制度實踐的影響;運用學術情境考查科舉制與察舉制的關系;創設社會情境考查唐代士大夫對政治的影響力;運用學術情境考查唐代府兵制;通過生活情境考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南北經濟交流;通過學習情境考查隋唐時期的南北文化分布;通過學術情境考查唐代體育文化的興盛考向一 魏晉至隋唐的政治創新價值引領1 國家統一——從曹操復古改制看中國古代思想傳承(2023·江蘇高考,2)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以漢獻帝的名義下詔恢復古代九州之制,“省幽、并州,以其郡國并于冀州”,裁撤本為孫權控制的交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將全國州數始終維持在九個。曹操復古改制的實踐體現了( )A.魏國在三國中占據優勢B.大一統思想的歷史傳承C.東漢朝廷政令執行通暢D.地方行政層級持續變化知識 為基 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大一統思想能力 為重 九州是中國的別稱,曹操復古改制,并“裁撤本為孫權控制的交州”,表明其打擊分裂割據、維護國家統一的意向。該題考查獲取、解讀信息及知識遷移的能力素養 導向 從歷史理解角度看曹操復古改制的意圖;從家國情懷角度看大一統思想的歷史傳承價值引領2 制度創新——以樞密使的創設切入認識中樞機構的運作(2022·重慶卷,3)唐代宗始設樞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貯文書而已。其職掌惟承受表奏于內中進呈;若人主有所處分,則宣付中書門下施行而已”。據此可知,當時的樞密使( )A.主要負責軍事事務 B.類似皇帝秘書機構C.地位在中書省之上 D.下屬機構較為完備解讀知識 為基 ①樞密使一職始置于唐后期,為樞密院主官,以宦官充任。五代時,樞密使改由士人充任,后又逐漸被武臣所掌握,辦事機構也日益完善。②樞密使制度是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加強的產物,也是皇權與相權斗爭的結果,其經歷了從內廷化向外朝化的轉變能力 為重 由材料可知,樞密使起初只是轉呈奏章,并傳達給中書門下實施,因此類似秘書機構。本題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素養 導向 從史料實證角度了解唐代樞密使的設置;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唐代中樞機構的運行機制價值引領3 權力制約——從政事堂的運作看三省職權的沿革(2022·1月浙江選考,5)唐初,三省長官是當然的宰相,他們常在政事堂共商國家大事。后來,皇帝又時而指定某些級別略低的官員參加政事堂會議,這些人事實上已加入宰相集團。會議所作決策以文字形式報皇帝批準,付外執行。皇帝此舉的主要目的是( )A.調整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B.將知識分子引入統治集團C.集思廣益以減少決策失誤D.分散相權以強化君主權力解讀知識 為基 ①隋唐時期,中央最高政府機構為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其中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②政事堂:唐初設在門下省,后遷到中書省;為行政機構,長官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職務相當于宰相能力 為重 據材料“某些級別略低的官員參加政事堂會議,這些人事實上已加入宰相集團”可知,皇帝指定級別略低的官員進入宰相集團,宰相數量增多,分散了相權,加強了君主權力。本題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素養 導向 從史料實證角度了解唐代三省的設置及其運作機制;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唐代政事堂會議決議報呈皇帝的目的1.歷史理解——九品中正制的歷史地位承上 啟下 上承兩漢察舉制,沿襲了東漢鄉里評議的傳統,下啟隋唐之科舉,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實際是兩漢察舉制度的一種延續和發展,或者說是察舉制的另一種表現形式統治 工具 九品中正制是在社會動蕩時期人士流移的條件下發展而來的,也是適應曹魏初期政治的特點而產生的。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剝奪了州郡長官自辟僚屬的權力,將官吏的任免權收歸中央,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但到后期選官注重門第,成為維護和鞏固門閥士族特權的重要工具,而且其本身就是構成門閥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2.歷史解釋——魏晉門閥政治的形成及其特點(1)形成原因歷史根源 東漢以來的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政治原因 魏晉政權統治基礎是士族,皇帝依賴于士族的支持政治保障 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勢力,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2)特點(特殊地位)政治上 按門第高低分享特權,世代擔任重要官職經濟上 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建立起自給自足、實力雄厚的莊園經濟社會生活 不與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 崇尚清談,占據高級文官職位3.唯物史觀——對隋唐時期制度創新的影響和認識影響 政治 制度 三省六部制 完善了封建官僚機構,提高了行政效率科舉制 有利于抑制門閥勢力,擴大官吏來源,提高官員素質,加強中央集權,穩定政局經濟 制度 租庸 調制 保證了農時,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賦稅負擔,有利于墾荒,保障了政府的賦稅收入,鞏固了府兵制兩稅法 使稅制得到統一,在一定時期內,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改變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進步軍事 制度 募兵制 減輕農民負擔,有利于生產的發展,建立一支強有力的軍隊認識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的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制度創新要適應本國國情,順應生產力的發展,符合時代潮流1.視角:租庸調制與經濟發展(2023·江蘇省百校聯考)唐朝的賦稅制度稱為“租庸調”,恰巧拼成了《孟子》書里的“粟米之征”“布帛之征”“力役之征”三項目,此制最主要用意在“為民制產”,務使大家有田地,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調,租調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唐朝的稅制( )A.對農民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B.有利于小農經濟的發展C.意在保障廣大農民有地可種D.擴大了征收賦稅的對象2.視角:入仕途徑與選官制度(2023·蘇錫常鎮高三一模)唐朝宰相薛元超以門蔭入仕,感嘆“吾不才,富貴過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進士擢第”;詩人章孝標中進士后,作詩抒懷:“及第全勝十政官,金鞍鍍了出長安。馬頭漸入揚州郭,為報時人洗眼看!”由此可知,唐朝科舉( )A.成為官員選拔的主要途徑B.通過進士科考試即可任官C.注重詩賦等個人文學才能D.進士出身的官員聲望較高3.視角:地方置官與中央集權(2023·蘇錫常鎮高三二模)貞觀年間,分置十道,設按察使、采訪使等官職。開元年間“按察、采訪等使以理州縣,節度、團練等使以督府軍事。租庸、轉運、鹽鐵等使以毓財貨。其余細務因事置使者,不可悉數。”這說明( )A.道開始負責各個州縣行政事務B.中央對地方管理力度不斷增強C.地方的行政區劃不斷走向細化D.民政與司法職權分離趨向明顯4.基于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說明影響行政區劃改革的因素(2020·江蘇卷,21)(13分)行政區劃是國家為分級管理而對地方的劃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國行政區劃制度曾進行過多次改革。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春秋時代,郡縣制開始萌芽。楚、秦、晉等國出現了縣,最初設在邊地,帶有邊防性質。郡的出現比縣稍晚,也多在邊地。到戰國時代,在邊地的郡下分設若干縣,產生了郡縣兩級制。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廢封國,將郡縣制推向全國。郡縣制為漢代沿用。漢武帝分境內為十三刺史部,簡稱“十三部”或“十三州”。這時的州還只是一種監察區,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縣吏治。到東漢時,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權,對所部郡縣官吏實行管理,州正式成為地方行政區。州郡縣三級制歷兩晉南北朝不變。——摘編自薛明揚主編《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等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縣三級制。但南北朝以來,行政區劃變化紛繁,反映出地方分權的特點。開皇三年(583),兵部尚書楊尚希上表說:“竊見當今郡縣,倍多于古,或地無百里,數縣并置;或戶不滿千,二郡分領……所謂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閑,并小為大,國家則不虧粟帛,選舉則易得賢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議,罷去郡一級,改為州縣兩級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縣,清除了過去層次、機構過多的弊端,進一步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摘編自朱紹侯等主編《中國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隋以前中國行政區劃制度的演變。(5分)(2)據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區劃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4分)(3)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秦、隋行政區劃制度改革共同的積極作用。(4分)考向二 魏晉至隋唐的經濟與文化價值引領1 唱和之風——社會秩序對社會風尚的影響(2023·全國乙卷)唐代中后期文人間流行詩歌唱和之風,“江南”成為唱和的重要主題。杭州、蘇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詩歌中出現。這種風尚( )A.得益于穩定的地方秩序B.緣于坊市制度的崩潰C.助推山水田園詩的興起D.導致經濟重心的南移解讀知識 為基 唐中后期的文化風格;安史之亂與經濟重心的南移能力 為重 材料主要內容是唐中后期文人流行詩歌唱和,“江南”是重要主題。這主要是因為唐中后期,南方相對北方,社會秩序更加安定。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及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素養 導向 從史料實證角度了解社會風尚與社會局勢之間的關系;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社會穩定對社會文化的影響價值引領2 國家治理——從鑄幣材料認識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2022·湖北卷,3)唐玄宗針對民間銷毀銅錢用于鑄造銅器的現象,下詔曰“今天下泉貨益少,幣帛頗輕,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銅器,由官府統一收購冶煉出的銅鉛錫,杜絕私自買賣。制定該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國家財政的入不敷出B.鑄幣材料嚴重短缺C.銅鉛錫專賣措施失效D.銅錢流通范圍有限解讀知識 為基 ①中國歷代古錢幣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方孔錢(銅錢)是古代錢幣最常見的一種。②錢荒是指由于流通領域內貨幣相對不足而引發的一種金融危機。③唐代銅錢在全國流通,使用范圍廣泛能力為重 據材料可知,民間銷毀銅錢鑄造銅器導致嚴重錢荒,迫使政府禁止私造銅器、實行銅鉛錫國有,即鑄幣材料嚴重短缺導致制定該政策。本題考查獲取理解信息的能力素養導向 從時空觀念角度了解所考查的史實:“唐玄宗”“民間”;從史料實證角度認識所考查的史實:“銷毀銅錢”“制定政策”(是什么);從歷史解釋角度闡釋錢荒出現的原因及其影響;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政府所采取的政策(上層建筑)與民間銷毀銅錢所引起錢荒(經濟基礎)之間的關系價值引領3 文化傳承——從唐人崇尚“晉賢真跡”認識唐代書法藝術風格(2022·江蘇卷,3)唐人崇尚“晉賢真跡”,爭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為代表的江左書法風格,進士及第后在雁塔題名的字跡被認為皆有“江左遺風”。這主要反映出,唐代( )A.江南文化成為主流B.科舉推動行書步入盛世C.市民文化需求強烈D.書法藝術吸納六朝元素解讀知識為基 ①魏晉是一個動亂的時代,也是一個思想活躍的時代。正是在這個時代,士大夫們創造了影響后世的文人書法標桿。魏晉風度指的是魏晉時期名士們所具有的那種率直任誕、清俊通脫的行為風格。②唐代文化重心仍然在北方能力為重 據材料“爭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為代表的江左書法風格”可知,唐代書法藝術模仿魏晉時期的風格,說明唐代書法藝術吸納六朝元素,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及調動所學分析問題的能力素養導向 從時空觀念角度了解所考查的史實:“唐代”“江左”;從史料實證角度認識“晉賢真跡”的含義;從歷史解釋角度闡釋“爭相效仿”的深層內涵;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唐代書法藝術與六朝書法藝術的關系1.歷史解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經濟的特點士族莊園經濟和寺院經濟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士族政治的發展和統治者崇信佛教,導致地主莊園經濟和寺院經濟惡性膨脹,造成土地和勞動力的大量流失商品經濟總體水平較低 由于戰亂,不少城市遭到嚴重破壞,加上南方剛剛開發,商品經濟發展緩慢各民族經濟交流加強 各民族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南北經濟差距縮小 江南迅速開發,中原發展相對緩慢2.歷史理解——隋唐時期的三教關系儒學地位 儒家思想在中國封建社會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儒佛關系 佛教的發展經歷了從魏晉南北朝時期對儒家思想的屈從到隋唐時期取得堅實的理論基礎,形成獨立的宗派體系道佛關系 道佛之間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佛互用轉為隋唐時期道佛之爭,并最終形成三家交融現象,孕育出中國封建社會最完備的官方正統哲學——理學3.唯物史觀——唐朝中外交流頻繁的原因政治上 隋唐時期,國家安定統一和軍事力量強大為對外交流提供了安全保證經濟上 唐朝生產工具進步,農耕經濟高度繁榮為貿易發展創造了條件管理上 唐朝鴻臚寺兼有外事接待活動的職能,有利于對外交流思想上 唐朝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特征,有利于文明之間的交流交通上 便利的交通工具及國家的配套設施,為對外交流提供了保障1.視角:民族交融與生活變遷(2023·蘇錫常鎮高三二模)《晉書·五行志》記載:“泰始(265-274)之后,中國相尚用胡床貊槃,及為羌煮貊炙,貴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會,皆以為先。太康(280-289)中,又以氈為絈頭及絡帶袴口。”這一現象反映了( )A.內遷民族認同中原地區文化B.人口遷徙利于南方地區開發C.文化交流推動經濟均衡發展D.民族交融促進生活方式變化2.視角:農耕文明與時代象征(2023·如皋高三二模)考古工作者在新疆焉耆縣境內發掘出一座唐代屯戍城堡。在城堡的窖藏里,發現小米、高粱、面粉和胡麻等。同時發現了石碾、鐵犁、鐮柄等生產工具,鐵犁的鏵頭較長,套進犁底的部分凹入,在當時比較先進。這反映了( )A.曲轅犁已經傳入新疆B.唐代開始實施屯戍政策C.胡漢民族的差別消失D.邊疆地區農耕經濟發展3.視角:“寶相花紋”與文化格局(2023·鹽城高三三模)寶相花紋是我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吉祥紋樣之一,意寓吉祥平安、如意美滿、繁榮昌盛等。唐代是寶相花紋最為流行的時期,如圖為敦煌寶相花紋藻井(屋頂裝飾圖案),其蘊含了中國的蓮花、牡丹、菊花,歐洲的卷草、忍冬和中亞的葡萄、石榴等形象。這一現象反映了( )A.圖案設計源于藝術想象B.時人審美趨于世俗化C.地域文化差異漸趨模糊D.唐文化在交流中發展4.基于歷史理解和家國情懷考查唐代城市的發展(2023·揚州高三調研)(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揚州處于江淮之間的重要地理位置,周圍資源豐盛。江淮的漕米、鹽鐵和各種貨物,都要由揚州轉運至各地。盡管唐朝發生過多次內亂,雄踞東南的揚州都未被戰火燃燒。當時大食、波斯來華經商的很多,揚州專門設有波斯胡店。據《舊唐書》記述:“上元元年,田神功至揚州,大掠居人資產,鞭笞發掘略盡。商胡大食、波斯等商旅死者數千人”,可見當時揚州胡商之多。“安史之亂”后,北方人口南流,大批涌入揚州,使揚州居留的人口更加集中,物資交流更加頻繁,財賄儲積也更加豐厚。——摘編自王鴻《揚州散記》材料二 中世紀的科隆成為一個重要的朝圣之城和手工業的中心。它位于地區交通節點上,便利的交通使其經濟發展異常迅速。到11世紀中期,科隆人口增長到15 000人,此外內城也在不斷向西擴張,原有的鄉村成為城市的一部分,科隆已經成為最大的最有意義的中世紀城市了。科隆老城區的區域就是沿著萊茵河向北、西、東三個方向擴展的結果。到1180年完整的城墻被建造,城市里建有大量的修道院和寺院。1288年科隆通過戰爭贏得了對城市的掌管,從那以后,主教就搬出了科隆城。——摘編自王瑞鑫等《科隆城的變遷——從固步自封到開放空間》(1)據材料,概括影響揚州和科隆發展的共同因素。(2)據材料,概括兩座城市發展的不同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第3講 中華文明的曲折與鼎盛——魏晉隋唐時期考向聚焦考向一高考真題研讀價值引領1 B 價值引領2 B 價值引領3 D模擬經典演練1.B [唐朝前期實行租庸調制,使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有利于小農經濟的發展,B項正確;兩稅法的實施對農民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排除A項;稅制主要在于維護統治者的財政收入,排除C項;兩稅法擴大了征收賦稅的對象,排除D項。]2.D [“平生有三恨,始不以進士擢第”說明唐朝宰相薛元超門蔭入仕,以沒能參加進士科考試而遺憾;“及第全勝十政官”說明進士及第比十政官更為榮耀,即唐代進士出身的官員聲望較高,故選D項;材料沒有與其他官員選拔途徑比較,無法得出“主要”的結論,排除A項;唐代進士及第之后,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資格,必須再通過吏部的嚴格考核,合格者才能入仕做官,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進士科考試內容,排除C項。]3.B [據材料可知,唐朝時期,設置不同官職對地方軍事、行政、財政進行監察管理,說明中央對地方管理力度不斷加強,故選B項;A項說法不能概括材料全部,排除;地方行政區劃的細化是指從州縣兩級制到道州縣三級制,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D項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4.(1)演變:周朝實行分封制;戰國時在邊地出現郡縣制(春秋戰國時期在邊地設置郡縣);秦統一后在全國推行郡縣制;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東漢至南北朝實行州郡縣制。(2)原因:地方出現分權傾向;機構設置混亂(郡縣過多)。措施:改州郡縣制為州縣制;合并州縣。(3)積極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權(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鞏固國家統一;提高了行政效率(減少了管理層次);確立了中國古代行政區劃的基本模式。考向二高考真題研讀價值引領1 A 價值引領2 B 價值引領3 D模擬經典演練1.D [據材料可知,中原地區在飲食習慣、服飾習慣中紛紛學習少數民族習俗,反映了民族交融促進生活方式變化,故選D項;材料中反映出少數民族生活習慣對中原生活習俗的影響,A項邏輯錯誤,排除;北人南遷為南方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生產技術,有利于南方地區的開發,但是材料中強調中原地區生活習俗的變化,B項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均衡發展的說法錯誤,排除C項。]2.D [據材料可知,在城堡的窖藏里發現各種農產品和農業生產工具,并且鐵犁比較先進,說明邊疆地區農耕經濟得到發展,D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涉及曲轅犁,排除A項;“開始”表述不準確,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差別消失”表述太絕對,排除C項。]3.D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唐代對外交流頻繁,因此敦煌寶相花紋中不僅蘊含了中國傳統吉祥紋樣,而且還蘊含了歐洲植物相關紋樣,反映了唐文化在交流中發展,故選D項。]4.(1)因素: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工商業發展;人口增長;依托運河。(2)表現:揚州:物資豐盛;轉運中心;社會安定;對外貿易興盛。科隆:朝圣之城;城市空間擴大;宗教場所較多;掌握自治權。原因:揚州:南方經濟發展;沒有戰爭破壞;政策開明。科隆:宗教文化因素影響;市民階層壯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