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板塊一 中國古代史 階段總結一 微專題二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 學案(含答案)-2024高考歷史二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板塊一 中國古代史 階段總結一 微專題二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 學案(含答案)-2024高考歷史二輪復習

資源簡介

微專題二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
時空定位
線索一 中國古代的法治
時間 特征 表現
夏商周三代 “刑” “禮” 并立 禮主要用于調整貴族內部的社會關系,刑主要用于控制社會下層勞動人民。但這一時期禮和刑尚未融合為一個體系,而是各自為用
春秋戰國至秦朝 成文法及法治階段 春秋后期,以鄭國子產“鑄刑書”(前536年)和晉國趙鞅“鑄刑鼎”(前513年)為標志,法律制度也開始出現重大變化,刑罰體系開始向成文法轉變。秦朝崇尚法治。秦律“密于凝脂”。秦漢朝廷還發布法律文告,稱“令”,也具有法律效力
兩漢至隋唐 律令儒家化階段 這一時期,儒家思想滲透到法律中,即律令儒家化。唐朝,《唐律疏議》完成了“禮教”與“法治”的融合,標志著中國古代法制的完備與成熟
宋元明清 法典與案例相結合階段 自宋朝以后,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中國法律開始向法律程序的完備方向發展,即在審判具體案件時如何實現司法操作與法律指導思想上的結合。案件成例作為一種法律形式得到很大發展,例與律開始結合
中國古代法治的特點
以刑為主,諸法合一 中國封建時代的法律始終以刑法為主,民法、訴訟法、行政法諸法合一,民刑不分
德主刑輔,以禮入刑 儒家思想對古代法律影響深刻,禮法并用
法有等級,法外特權 封建帝王首先享受法外特權,其次是統治集團的成員,在不危害皇權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享受法外特權
以法治吏,維護統治 封建專制制度下,中國古代社會所說的人治其實就是官治。為了發揮官治的作用,那就需要治官,以法律控制官吏的權力,防止權力濫用
1.(2023·臨沂模擬)統治者很早就用法律來治理國家,據《左傳》記載,有夏之《禹刑》、商之《湯刑》、周之《九刑》。呂思勉指出,“西周以前,刑法率取秘密主義。至春秋時,則鄭鑄《刑書》,晉作《刑鼎》,漸開公布刑法之端了”。法律內容由秘密而公開化,這表明春秋時期(  )
A.德治與法治之爭終結
B.國家治理方式的進步
C.地主階級專政最終確立
D.治國理政崇尚嚴刑峻法
2.(2023·保定模擬)有學者認為,漢武帝“更化”的最重要的內容是“更定律令,史稱‘張湯決獄’”“欲傅古義,乃請博士弟子治《尚書》《春秋》補廷尉史”;董仲舒“作《春秋決獄》二百三十二事,動以經對,言之詳矣”;公孫弘既“習文法吏事”,又能“緣飾以儒術”,也直接參與了“更定律令”的工作。這表明(  )
A.律令儒家化的趨勢逐漸顯現
B.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意識形態
C.儒家道德與法律的地位等同
D.儒學士人投身于基層的教化
3.《唐律疏議·名例律》規定:諸化外人(周邊少數民族和外國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論。這表明唐代律法(  )
A.重視保護財產私有權
B.服務于對外開放政策
C.具有嚴刑峻法的特征
D.原則性和靈活性兼備
4.(2022·天津卷,16)(2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規定,皇親國戚、皇帝故舊、高級官僚、貴族等八類人犯罪時,處罰“輕重不在刑書”。唐律還規定“諸斷罪皆須具引律、令、格、式正文,違者笞三十”。“諸犯死罪非十惡,而祖父母、父母老疾應侍”且近親中又無成年男丁者,須奏報裁決。九十以上,七歲以下,雖有死罪,不加刑。對婦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處?!獡短坡墒枳h》
材料二 清入關初,曾依照《明律》并參酌關外舊制,制定法律;至乾隆時期,修成了集歷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乾隆在《大清律例》序文中說,法律“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懼”,更在于“弼成教化,以治其好生之德”。清代還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則例》等,使司法管轄深入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維護了法律政令的統一?!獡洞笄迓衫返?br/>(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代法律制度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評價。(10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朝在法律制定方面出現的變化及其歷史意義。(10分)
線索二 中國古代的教化
中國古代教化的發展演變
西周 建立起以宗法為核心的禮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漢代 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逐漸影響了法律的制定、使用
魏晉南北朝 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變化,法律以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為量刑原則之一,目的主要在于維護儒家提倡的三綱五常
唐朝 《大唐開元禮》是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推廣魏晉南北朝以來重視家訓的經驗,強化基層教化
宋元 南宋后期,程朱理學在社會上廣泛傳播,甚至深入族規、家訓之中。《呂氏鄉約》是儒學士人教化鄉里的范本
明清 宣講“圣諭”,鄉約逐漸帶有強制力
1.中國古代教化的途徑和方法
(1)強調示范。樹立榜樣。我國古代實施社會教化基本上采用的是儒家提出的這一辦法,即所謂“上行下效”。
(2)設官教民。設官教民是“政教合一”的一種教育形式,是實施教化的又一條途徑。
(3)依靠族規鄉約以化民成俗。依靠鄉里、宗族與家庭的力量來施行社會教化。
(4)依靠各類道德教育讀本推行社會教化。我國古代曾經保留下來許多通俗道德教育讀本,它們既不屬于家庭教育范疇,也不是學校教育的課本,但卻在整個社會教育中起過巨大的作用。
(5)注重學風與世風的密切關系。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認識到學校教育對整個社會教化的建設作用,即學風與世風的關系。與學校教育直接有關的取士考試制度,也起到了社會教化的作用,成為影響世風的一個重要手段。
2.認識鄉約制度的變化和特點
(1)變化
①宋代鄉約內容以道德教化為主,明清增加了宣講“圣諭”的內容。
②鄉約組織從民間自發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動設立。
(2)特點
①由人民公約,而不是官府命令。
②是成文法則。中國農村的習俗向來是世代相續,口頭相傳,從沒有見之于文字,見之于契約。
③以鄉為單位而不是以縣為單位,從小處著手,易收功效。
④鄉村居民自愿加入,民主選舉。
⑤以聚會的形式,使鄉人相親相愛,風俗淳樸。
5.(2023·大同???宋代,由理學家撰寫的鄉約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鄉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時期,地方官廣泛推行鄉約制度,宣講皇帝的“圣諭”成為鄉約的重要內容。這反映出明清時期(  )
A.皇權借助儒學進一步擴張
B.國家權力全面深入基層社會
C.理學逐漸成為官方哲學
D.儒學喪失了社會道德教化功能
6.(2023·菏澤模擬)明朝王守仁任南贛巡撫時推行《南贛鄉約》,強調:“皆宜孝爾父母,敬爾兄長,教訓爾子孫,和順爾鄉里,死喪相助,患難相恤,善相勸勉,惡相告戒,息訟罷爭,講信修睦,務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這說明在明朝的鄉村治理中(  )
A.鄉約凌駕于國家法律之上
B.鄉約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
C.鄉約削弱了鄉村宗族勢力
D.鄉約是對中央集權的加強
7.(2023·丹東???據統計,明代有社學1 438所,遍布城鄉,其中1 330所為官辦,占比92.49%。社學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誥》、明代律令、朱子的《小學》《孝經》《孝順事實》《百家姓》《千字文》等為教材。明代社學的興辦(  )
A.有利于加強教化服務統治
B.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
C.促進了理學的新發展
D.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模式
微專題二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
線索一
精準對點訓練
1.B [材料體現的是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公開制定刑法,適應了社會轉型的需要,說明國家治理方式的進步,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德治與法治之間的關系,排除A項;春秋時期處于社會轉型階段,地主階級專政尚未確立,排除C項;治國理政崇尚嚴刑峻法的說法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
2.A [根據材料可知,漢武帝時期,儒家知識分子將儒家經典引入法律,以經注律,表明律令儒家化的趨勢逐漸顯現,A項正確;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意識形態之后對法律的影響,排除B項;律令儒家化不能說明儒家道德與法律的地位等同,排除C項;宋朝以后,儒學士人投身于基層教化,排除D項。]
3.D [根據材料可知,唐律在對“化外人”的問題上區分了不同的情況,既體現了法律的嚴肅性、權威性,又體現了靈活性,D項正確;材料未體現保護私有財產的要求和嚴刑峻法的特征,排除A、C兩項;根據材料不能得出法律服務于對外開放政策的結論,排除B項。]
4.(1)特點:體現封建等級制度;要求規范執法;禮、法結合;對老弱婦孺及情況特殊的罪犯依法酌情而處。
評價:是禮法結合的典范;有利于維護封建統治;繼承漢魏以來法律制定和闡釋的經驗;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對后世影響深遠。
(2)變化:從依照《明律》和舊制到融歷代封建法律于一體;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制定專門法律。
意義:法律與教化并重的傳統得到繼承與發展;維護法律政令統一,有利于國家的統一;是封建法典集大成者;是有力的統治工具。
線索二
精準對點訓練
5.A [鄉約是利用理學思想教化鄉民的工具,到明清時期,鄉約制度由地方官推行,并把宣講皇帝“圣諭”作為主要內容,這一變化反映出皇權借助鄉約向基層社會擴張,故A正確;“全面深入”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南宋后期,確立了理學官方哲學的地位,排除C;材料所示變化實際上是儒學士人自發的社會教化被官方化,成為宣揚國家意志的工具,而儒學本身也是當時的官方意識形態,所以這一變化有利于儒學的傳播,排除D。]
6.B [根據材料可知,《南贛鄉約》重視形成仁厚的鄉風民俗,這說明鄉約在明朝的鄉村治理中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故B正確;鄉約是由鄉村群眾集體制定,進行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并自覺自愿履行的民間公約,并不能凌駕于國家法律之上,故A錯誤;鄉約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鄉村宗族勢力,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故C、D錯誤。]
7.A [根據材料可知,明代官辦社學占主導地位,其教授內容為國家律令和儒家倫理等,這種社學有利于加強基層教化,穩定統治,A正確;董仲舒吸收先秦儒家思想,并結合法家、道家、陰陽五行家思想創立漢代新儒學,實現了儒法合流,排除B;理學的新發展在材料中沒有提及,排除C;材料沒有提及傳統教育模式的改變,排除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体育| 临清市| 蓝山县| 祥云县| 武汉市| 安仁县| 囊谦县| 罗城| 康马县| 海门市| 镇宁| 余姚市| 渝北区| 忻城县| 灵山县| 游戏| 永济市| 遵义县| 浙江省| 璧山县| 拜城县| 甘肃省| 米泉市| 新巴尔虎左旗| 湄潭县| 大姚县| 上蔡县| 义乌市| 昌平区| 徐闻县| 麦盖提县| 德保县| 鹤岗市| 雷山县| 临汾市| 阳江市| 剑阁县| 怀集县| 明光市| 和林格尔县| 曲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