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板塊一 中國古代史 階段總結一 微專題四 中國古代貨幣與賦役制度 學案(含答案)-2024高考歷史二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板塊一 中國古代史 階段總結一 微專題四 中國古代貨幣與賦役制度 學案(含答案)-2024高考歷史二輪復習

資源簡介

微專題四 中國古代貨幣與賦役制度
時空定位
線索一 中國古代貨幣演進歷程
商周 以貝殼作為主要貨幣使用,大約在商朝后期開始出現銅鑄幣
春秋戰國 楚國地區使用蟻鼻錢、黃河流域多用布幣、齊燕地區使用刀幣、三晉兩周地區使用圜錢、秦國地區使用圓形方孔錢
秦 黃金為上幣,銅錢為半兩錢,重如其文,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漢 主要有三種:半兩、三銖、五銖
唐 主要使用開元通寶,錢帛并行
宋 以銅錢為主,出現鐵錢和紙幣
元 紙幣成為單一流通貨幣,稱為“鈔”,銅錢已不占有主要的地位,白銀的流通量占有相當比例
明 明初大力推行紙幣——大明寶鈔,后來改為錢鈔兼用;自明朝中期起,白銀逐漸成為基本支付手段
清 完全承認白銀的法定貨幣地位,大額交易以白銀為主,小額交易往往用錢,外來銀元多有流通,晚清時開始鑄造銀元
中國古代貨幣演變的規律
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海貝可能是我國最早的貨幣。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出現銅鑄幣
由多元貨幣向統一幣制的演變 從商朝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有布幣、刀幣、圜錢、蟻鼻錢等;秦統一中國后,在全國范圍內將貨幣統一為圓形方孔錢
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銅錢,確定了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此后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
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重量;唐初鑄造“開元通寶”錢,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錢文不書重量
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由紙幣寶鈔向白銀流通的演變 明清時期,白銀貨幣化
1.(2023·鹽城模擬)下表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貨幣鑄造情況。這一變化(  )
時間 貨幣鑄造地點
春秋時期 晉國和東周王畿所在的“三河”之地
戰國中期 三河地區原生區域基礎上,向東延伸到濱海的故齊境內,向南達江淮間的荊楚,向北更達燕趙長城以南
A.反映了區域經濟進一步發展
B.體現貨幣走向統一的趨勢
C.促進了賦役制度的日益完善
D.導致地方割據勢力的膨脹
2.(2023·大連模擬)據《文獻通考》記載,宋代政府規定:開封府界、京東路、京西路等十三路只準使用銅錢;陜府西路、河東路可銅鐵錢并用;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只許使用鐵錢。且各路之間不得混通。據此可推斷,宋代(  )
A.各路使用不同貨幣
B.貨幣政策存在不當
C.交子出現的偶然性
D.經濟發展受到阻礙
3.(2023·郴州模擬)下表是明代徽州地區土地交易契約中所使用的交易媒介統計表(單位:%),對此表解讀合理的是(  )
年代 寶鈔 白銀 谷物和絹布
1402-1424(明成祖) 82.5 1 16.5
1424-1425(明仁宗) 66.7 0 33.3
1425-1435(明宣宗) 22.5 2.5 75
1435-1449(明英宗正統年間) 0 64.8 35.2
1449-1457(明代宗) 0 90 10
1457-1464(明英宗天順年間) 0 93.9 6.1
1464-1487(明憲宗) 0 100 0
A.紙幣退出社會流通領域
B.白銀貨幣化趨勢的發展
C.土地交易規模日益擴大
D.商品經濟沖擊農業生產
線索二 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
秦漢 主要有田賦、人頭稅和徭役,漢朝還征收財產稅
隋唐 隋朝征收租調役,唐朝實行租庸調制,“租”是田租,“調”是人頭稅,“庸”是指納絹(或布)代役。唐朝中期改行兩稅法,按田畝征收地稅,按人丁、資產征收戶稅,分夏、秋兩次征收,標志著以人丁為主的課稅標準開始改變
宋朝 募役法:規定政府向應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戶,按貧富等級收取免役錢,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錢;方田均稅法:重新丈量土地,按畝納稅,增加了封建國家的田賦收入
元朝 基本上沿襲唐朝的租庸調和兩稅法,分別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稅糧外又有“科差”
明朝 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并征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
清朝 康熙帝規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帝實行“攤丁入畝”,廢除了人頭稅,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
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演變規律
(1)人頭稅逐漸向資產稅轉化。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逐步向以土地、財產為主轉變(以兩稅法為標志),直至取消人頭稅(以“攤丁入畝”為標志),反映了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松弛。
(2)征稅方式由實物稅轉變為貨幣稅。賦稅形式由以實物為主向以貨幣為主轉變(以一條鞭法為標志),反映了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
(3)征稅時間由不定時逐漸發展為基本定時(以兩稅法為標志)。
(4)稅種由繁雜多項逐漸簡化單一,最終賦役合一(以一條鞭法為標志)。
(5)力役逐漸由現役向代役、雇役轉化。農民由必須服徭役逐漸發展為納資代役(以“租庸調制”為標志)。
(6)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中國古代封建政府對商人征收重稅,商品稅所占比重增大。
4.(2023·南京模考)唐前期,政府規定每位納稅者可授田總額為100畝,事實上納稅者實際擁有的土地面積往往比這要少很多,但每位納稅者的納稅數目都是固定的,并不考慮個人的經濟狀況。由此可知(  )
A.賦稅制度亟待做出重大調整
B.納稅者實際負擔較為沉重
C.租庸調制缺乏穩固運行基礎
D.均田制徒有其名并無其實
5.(2023·汕頭模考)1581年,張居正進行改革,將田賦、徭役和雜稅并成一條,折成銀兩征收。在1592年直隸宛平縣的徭役定額統計中,卻出現了如下信息。由此可知(  )
徭賦 募役編銀 實役編銀與養馬編銀
征收數額(銀/兩) 3 541.8 1 492.8 14 931.4
征收方式 政府征銀后不雇人服役 政府征銀并雇人服役 政府下發徭役給人戶(由頭役和帖戶組成),頭役負責承擔徭役,政府核定所需銀兩,頭戶自行向帖戶收討
A.農業生產時間得到了保證
B.政府對民眾的控制仍然存在
C.民眾承受官府沉重的剝削
D.一條鞭法并未真正付諸實施
6.(2023·十堰模考)1712年,康熙帝規定以前一年的丁銀作為定額,不再增加,稱“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帝即位后,將這筆丁銀分攤到田賦中,稱“攤丁入畝”。以上資料表明(  )
A.存在兩千多年的人頭稅徹底廢除
B.征收賦稅多元化促進了經濟發展
C.賦稅多元化改變了政府財政收入
D.征收重稅以限制商品經濟的發展
微專題四 中國古代貨幣與賦役制度
線索一
精準對點訓練
1.A [材料反映貨幣鑄造地點不斷擴大,說明區域經濟進一步發展,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貨幣走向統一的趨勢,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賦役制度,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地方割據勢力的膨脹,排除D項。]
2.B [據題意可知,宋代規定不同區域使用不同的貨幣,而且不能混通,這就阻礙了統一市場的形成,說明貨幣政策存在不當,B項正確。]
3.B [根據材料可知,交易媒介中,寶鈔、谷物和絹布的占比越來越低,而白銀的流通越來越普遍,體現了白銀貨幣化趨勢的發展,B項正確;據材料無法得出紙幣退出社會流通領域,排除A項;材料是強調交易媒介的變化,沒有涉及土地交易規模和商品經濟沖擊農業生產,排除C、D項。]
線索二
精準對點訓練
4.C [唐前期,每位納稅者實際授田數目一般比規定數目少很多,但每位納稅者的納稅數目都是固定的。由此可知,唐朝租庸調制缺乏穩固的運行基礎,故C正確。]
5.B [根據材料可知,明代宛平縣的徭役存在多元化的現象,實役編銀與養馬編銀征收數額最多,說明當時勞役賦稅仍占主體地位,政府對民眾的控制仍然存在,B項正確;實役編銀與養馬編銀的存在說明農業生產受到了影響,排除A項;從材料中看不出民眾受剝削的程度,排除C項;根據所學可知,一條鞭法得到了貫徹實施,排除D項。]
6.A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攤丁入畝是清朝政府將歷代相延的丁銀并入田賦征收的一種賦稅制度,標志著中國歷史上存在了2000年的人頭稅徹底廢除,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征收賦稅的多元化,排除B、C項;攤丁入畝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負擔,有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余姚市| 西贡区| 翁源县| 财经| 富顺县| 河北省| 乐山市| 潮安县| 沾益县| 万载县| 盐山县| 贵港市| 辽宁省| 安徽省| 桃源县| 阳江市| 榆社县| 松滋市| 吴川市| 嵩明县| 越西县| 清苑县| 阿合奇县| 广安市| 剑川县| 宁远县| 秭归县| 栾城县| 应用必备| 白城市| 双牌县| 云龙县| 时尚| 荆门市| 汉阴县| 江华| 灵寿县| 七台河市| 图们市| 磐石市| 津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