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中歷史人民版必修三全冊知識綱要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一、百家爭鳴1、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張學派代表人物思想觀點儒家孔子①提出“仁”與“禮”的學說(仁者愛人,克己復禮)——思想核心是“仁”②政治思想:主張“德治”(含民本思想) 孟子① “仁政” ②“民貴君輕”荀子“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唯物主義) 道家老子哲學思想:① “道”是世界的根本② 樸素辯證法思想(矛盾對立面及轉化)政治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法家韓非①法、術、勢結合,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厲行賞罰、獎勵耕戰② 認為歷史是發展的,主張變法革新。墨家墨子“兼愛”、“非攻”、“節儉”( 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2、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①“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②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的基礎。二、罷黜百家和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1、思想來源:董仲舒將法家思想糅合進儒家,形成新儒學2、成為正統思想:漢武帝時期,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適應了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需要)三、宋明理學1、背景: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迅速傳播,儒學面臨危機2、思想來源:儒學+佛教思想+道教思想3、代表人物:北宋—程顥、程頤;南宋—朱熹、陸九淵;明朝—王守仁(王陽明)4、主要內容: 程朱理學:南宋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理”是世界萬物的本源;“理”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倫理道德;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觸萬事萬物才能明“理”)陸王心學:陸九淵(南宋人,是心學的開創者)認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進行內心的反省;王守仁(明代人,是心學的集大成者)“致良知”學說認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復良知就能成為圣賢。5、宋明理學的歷史作用: ① 消極——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治,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產生了消極影響。② 積極——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又凸顯人性的莊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積極作用。四、明末清初思想家1、“異端”李贄:反對“存天理,滅人欲”,提出“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認為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對正統思想發出大膽挑戰。認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為判別是非的標準,提出“絕假純真”的“童心說”,反對禮教的虛偽和官場的欺詐。他還主張男女平等,歌頌農民起義。2、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①政治上,批判君主專制②經濟上,反對重農抑商,提出“工商皆本”③學術上,提倡務實學風和行為,“經世致用”;專題二、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一、古代中國的四大發明發明概況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造紙術①西漢:發明植物纖維紙;②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①地位:在古代四大發明中,紙的發明影響最為久遠,對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也最為顯著;②作用:有利于信息的記錄、儲存、傳播和繼承。印刷術①隋唐:發明雕版印刷術;《金剛經》②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為歐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紀以及文藝復興運動的出現準備了條件火藥唐朝中期已有火藥配方的記錄;唐末火藥開始用于軍事,兩宋進一步發展。改變人類作戰方式;成為歐洲資產階級戰勝封建勢力的重要武器指南針① 戰國——司南② 北宋——指南針發明,并用于航海。為哥倫布發現美洲的航行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提供了技術保證二、書法與繪畫藝術1、漢字與書法(1)漢字形體的演變: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漢字的演變總趨勢:由繁到簡。)(2)中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家 朝代 著名書法家及其代表作 東晉王羲之尤擅行書;代表作《蘭亭序》《喪亂貼》等,號稱“書圣”唐代 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分別創立了楷書中的歐體、顏體、柳體; 懷素、張旭 則擅長草書 北宋 蘇黃米蔡(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四大書法家,都以行書名世2、繪畫: (1)山水畫的藝術特點(出現于山水詩興起的魏晉南北朝時代,是中國畫的精粹。)①以自然風景為主要的描繪內容;②在題材上,特別講究布局構圖,突破時空限制;③在藝術風格上,追求意境,不拘泥于客觀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寫。(2)文人畫的藝術特點(文人畫是北宋以后中國畫的主要藝術形式。)①追求抒情寫意風格;②在創作上強調個性表現,集文學、書法、繪畫及篆刻藝術為一體,集中體現出畫家多方面的文化素養。③注重詩意三、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文學特色1、詩經: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以現實主義為其創作風格,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1)《風》:是《詩經》的精粹,民間歌謠:反映社會下層勞動群眾的生活(2)《雅》: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詩歌,貴族宴飲時的樂歌(3)《頌》:是國王和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禮的樂歌,主要是對祖先和當權者功德的歌頌。2、楚辭:戰國時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華,采用楚國方言,創造出的一種新體詩歌,其特點為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華美,句式自由靈活;(代表:屈原——《離騷》)3、漢賦:特點是氣勢恢弘、詞藻華美,講究排比,散文韻文并用。(西漢司馬相如《子虛賦》)4、唐詩: ①“詩仙”李白:浪漫主義。其詩風狂放熾烈,氣勢磅礴,熱情奔放,想象豐富,手法夸張,意境深遠。是盛唐氣象在文學上的體現;(《早發白帝城》《蜀道難》)②“詩圣”杜甫:現實主義。其詩風凝重沉郁,憂國憂民,語言深沉。其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時期,經歷了離亂和漂泊。他的詩被稱為“詩史”。(“三吏”“三別”)5、宋詞: ①婉約派:風格委婉,感情真摯。柳永,李清照。②豪放派:清新俊逸,剛健豪放。蘇東坡,辛棄疾。6、元曲: 7、明清小說:四大長篇小說:《三國演義》(元末明初,羅貫中)、《水滸傳》(元末明初,施耐庵)《西游記》(明代,吳承恩)、 《紅樓夢》(清代,曹雪芹)專題三、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鴉片戰爭后新思想的萌發和維新變法思想1、“開眼看世界”(19世紀四五十年代): ①林則徐: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編譯的《四洲志》,是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的世界地理志。②魏源:受林則徐委托,據《四洲志》編寫的《海國圖志》,是第一部由中國人編撰的最詳備的世界史地著作,書中明確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③意義:“師夷長技以制夷”成為近代中國學習西方的口號,同時也是對幾千年來傳統心態的一次挑戰,邁出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2、維新變法思想 ①康有為:著有《孔子改制考》等,打著孔子的旗號宣揚維新變法理論,利用孔子權威來否定專制統治的思想基礎。還借用進化論觀點論證了君主立憲是符合社會發展潮流的。②梁啟超:維新思想的主要宣傳者,發表了一系列鼓吹變法的文章,指出變法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闡述君主立憲取代君主專制的必然性。3、維新思想的影響: ①戊戌維新是一場資產階級啟蒙運動,開闊了知識分子們的眼界,提高了他們參與政治的熱情。②戊戌維新是近代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探索救國救民真理的一次愛國運動。③維新派對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觀上也有利于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④維新思想的突出作用在它的思想解放,它批判君主專制制度,要求實行君主立憲,沖擊了封建思想,成為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二、新文化運動1、直接原因:袁世凱為復辟帝制造輿論,掀起一股尊孔復古逆流。 2、標志: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3、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 主陣地:《新青年》 4、指導思想:民主和科學5、主要內容: ①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攻擊以孔子和儒學為代表的舊禮教,舊道德)③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胡適提倡白話文取代文言文,魯迅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④ 十月革命后,竭力宣傳馬克思主義。4、思想影響: ①新文化運動是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②對促進民眾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覺醒起了巨大的作用,推動了五四運動的發生。③是一場全面的文化轉型運動,促進了文化的普及與繁榮,推動了國民素質的提高。④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⑤局限性:對東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著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片面性。三、李大釗在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方面的貢獻1、李大釗在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方面的貢獻①開始傳入:十月革命的影響下,一些新文化人士開始在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1918年李大釗發表《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在中國第一次舉起了社會主義大旗。②系統介紹: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第一次較為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2、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歷史的發展重大意義: ①為中國革命提供了理論指南,中國人民找到了救國救民的理論武器。②中國出現了以陳獨秀、毛澤東、蔡和森、瞿秋白、周恩來等為代表的第一批馬克思主義者。③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新民主主義革命作了理論上的準備。專題四、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一、孫中山與三民主義1、三民主義:——(P課文第58=59頁)內容:①民族主義:“驅除靼虜,恢復中華”,即推翻清王朝的反動統治,爭取實現民族的獨立自主②民權主義:“創立民國”,即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核心)③民生主義:“平均地權”,即核定全國地價,現有地價歸原主所有,漲價歸公評價:①積極性:三民主義在辛亥革命時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成為鼓舞人民群眾進行革命斗爭的理論旗幟,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政府。②局限性:a、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要求,b、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2、新三民主義:——(P課文第60頁)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突出反滿,斗爭矛頭指向清政府一是突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內容二是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對民族壓迫民權主義抽象的“自由、平等、博愛”主張普遍平等的民權民生主義平均地權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實行“耕者有其田”,謀求改善農民和工人的生活作用: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同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是基本一致的,因而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二、毛澤東思想1、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展:——(P課文第62-65頁)階段時期著作標志發端國民革命時期《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形成井岡山時期《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提出,標志毛澤東思想的形成成熟延安時期《中國革命戰爭中的戰略問題》、《<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完整闡述,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成熟新發展新中國成立后《論人民民主專政》、《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確認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2、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實事求是3、深遠影響:①指導了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②是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三、鄧小平理論1、形成與發展: ①形成:1978年《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是開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的宣言書,也是鄧小平理論開始形成的標志。②成熟:以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為標志,鄧小平理論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③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1997年中國十五大 2、精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3、核心內容:“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4、歷史意義①指導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②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 四、江 澤 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1、精髓:實事求是,與時俱進2、基本內容: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形成過程:(1)2000年江 澤 民第一次完整概括三個代表的思想;(2)2002年中共十六大,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進黨章4、歷史意義(1)“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回答了中國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重大問題。(2)它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第三次歷史性飛躍專題五、現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一、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發展的主要成就1、重大成就如下:——(P課文第84-86頁)時間重大成就作用與意義1958年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建成標志中國跨入原子能時代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我國由此跨入核國家行列1967年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1965年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1970年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世界上首次育成雜交水稻,被稱為“東方魔稻”“第二次綠色革命”1983年研制出第一臺每秒向量運算1億次的“銀河”巨型計算機標志著中國計算機技術發展到一個新階段200310、15自行研制的“神舟” 五號載人宇宙飛船發射成功我國成為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2、科技進步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作用A、兩彈一星打破了美蘇對中國的核壟斷和核威脅,展示了自己的實力,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創造安定的環境;B、雜交水稻的發明不僅解決了中國人民的溫飽問題,也為解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作出重要貢獻C、載人航天工程成為高新技術及相關領域發展的強大動力,將為中國帶來上千億元的經濟效益,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二、新中國文藝事業的發展1、“雙百”方針——(P課文第74頁)(1)提出:1956年,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2)內容和意義:“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即不同的形式和風格的藝術可以自由發展;在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即科學上的不同學派可以自由爭論。“雙百”方針是建設新中國科學文化事業的正確方針和根本保證。2.“十年動亂”對文化藝術的摧殘:①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文化藝術成就被一筆抹殺②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受到無情批判③無數優秀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國家文物遭受洗劫④文藝創作萬馬齊喑,文化園地百花凋零,戲曲電影中只有所謂“樣板戲”一之獨秀3.文化體育事業的繁榮——(P課文第76頁)(1)背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開始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2)“二為”方向的提出和“雙百”方針的繼續執行1979年10月,鄧小平提出:“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作為新時期文藝工作的總方向 (3)影響:①文學藝術創作再現勃勃生機 ②體育事業也取得了喜人成就 三、新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1、新中國教育方針的確立 ①改造舊教育的方針:新中國教育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共同綱領》) ②新中國教育方針和政策的重要內容:向工農和工農子女開門(措施:開展掃盲和工農識字教育,開辦工農業余學校) ③新中國教育的性質:新中國教育為人民大眾服務(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④新中國教育成就:初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學前教育、大中小學教育、成人教育初具規,全日制教育、業余教育和半工半讀教育共同發展。)2、文革對教育破壞:①“上山下鄉“運動;②招生制度、教學體制被破壞殆盡;③影響:“人才斷層”,“文化斷層”,全國文盲和半文盲人數急劇增加,嚴重影響現代化建設。3、新時期教育事業蓬勃發展①1977年恢復高考②1983年,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成為新時期教育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③1995年,提出“科教興國”戰略:強調堅持以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作用: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專題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一、智者運動1、智者學派——普羅塔哥拉:“人是萬物的尺度”主張把人置于世界和社會的中心,是西方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統治下人類自我意識的第一次覺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濫觴。2、蘇格拉底: “認識你自己”①反對智者忽視道德、追求功利,提出 “美德即知識” ②強調人類的理性、否認絕對權威(這點與智者一致)③“認識你自己”,第一次在哲學意義上發現了“自我”④對理性的尊崇和對思想自由的追求,并為此付出了生命(與18世紀啟蒙思想的特點極為相似)3、人文主義的基本內涵:注重人、人性,尊重人存在的價值的一種文化傳統。二、文藝復興1、文藝復興初期“三杰”①但丁:《神曲》②薄伽丘:《十日談》——“人曲” :諷刺教會的虛偽和腐敗;揭露批判貴族的等級觀念;歌頌人性,充分肯定人的價值;提倡人人平等思想。③彼特拉克:人文主義之父2、文藝復興高潮時期:莎士比亞與《哈姆雷特》 薄伽丘《十日談》對人的贊美大多集中在人性的本能方面,而莎士比亞注重人的理性,提升了人性的高尚與尊嚴。3、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①信仰上帝即可得救,無須教士和教會的介入,無須購買贖罪券—否認了教皇的權威②人人有權讀《圣經》和理解《圣經》,直接與上帝溝通對話4、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反對禁欲主義,注重人性和人的欲望,肯定人的價值作用三、啟蒙運動1、背景: ① 17、18世紀,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②自然科學的發展,理性成為思想武器。2、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張:(P課文第101-103頁)人物國家代表作思想觀點伏爾泰法國《哲學通信》①自然權利學說 ???????????????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不反對財產上的不平等④反對君主專制,但贊成“開明專制”(局限性)孟德斯鳩法國《論法的精神》“三權分立”學說(最早實踐的是美國1787年憲法)盧梭法國《社會契約論》①“主權在民” ②“人生而自由”③“社會契約論”康德德國①提出思想的自由 ②“公意”說3、啟蒙運動與文藝復興運動的比較:(1)共同點:都注重人的價值,性質上都是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2)不同點:時間地點背景思想武器矛頭內容影響文藝復興14-17世紀中心:意大利資本主義萌芽人文主義基督教神學提倡“人性”,旨在擺脫天主教神學的束縛引發了歐洲范圍內的宗教改革啟蒙運動17、18世紀中心:法國資本主義發展理性封建專制主義提倡“理性”,旨在反對專制主義和封建特權,追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引發了歐洲乃至世界范圍內資產階級革命專題七、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的輝煌一、經典力學1、伽利略:經典力學的奠基者,創立了自由落體定律。2、牛頓:創立經典力學體系(1)內容:萬有引力定律和牛頓運動三定律(慣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2)歷史地位:①完成人類對自然界認識史上的第一次理論大綜合②成為近代科學形成的標志。③具有驚人的預見力和巨大的理論指導意義。(如海王星的發現)二、達爾文及進化論1、達爾文與進化論:(1)形成標志:1859年達爾文的巨著《物種起源》出版。(2)主要觀點:①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種是不斷進化的,是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②自然界進化的規則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③ 達爾文還提出人類起源于古猿的觀點。 (3)意義:①思想上:挑戰封建神學,否定了神創論,促進思想解放。 ②科學上:把發展變化思想引入生物界,開創了生物科學發展的新時代。 ③政治上:進化論傳入中國,對維新變法運動和新文化運動起了巨大推動作用。2、科學與宗教在人類起源問題上的根本分歧:生命是自然界進化的結果,還是上帝創造的產物?三、瓦特和愛迪生的主要發明及影響1、瓦特改良蒸汽機: 應用:①“萬能蒸汽機”首先運用于紡織業;②蒸汽機還推動交通運輸:汽船、火車; 意義:極大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蒸汽時代”的到來:2、愛迪生與“電氣時代”①理論基礎: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②愛迪生:發明電燈。在紐約創建第一個發電站,把輸電線變成網絡③意義:城市興起,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物質、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四、相對論、量子論1、普朗克與量子論: ①內容:物體在發射輻射和吸收輻射時,以一定數值的整數倍進行能量交換。正如物質是由一個個原子組成的一樣,能量也是由一份份“能量原子”構成的。(“能量原子”簡稱“量子”)②意義:讓人們從根本上改變了近代物理學中的傳統觀念,使物理學乃至整個自然科學的觀念都發生了重大變革,人們對物質世界的探索從宏觀世界深入到微觀世界。2、愛因斯坦與相對論(1)狹義相對論:認為時間和空間都與物質運動速度的變化而變化。(牛頓所說的絕對時間和空間都不存在了,但狹義相對論并非全盤否定牛頓力學,而是對牛頓力學的繼承和發展。)(2)廣義相對論:第一次闡述了四維時空和物質的分布相聯系的重要思想。3、意義:量子論與相對論一起,構成現代物理學的基本理論框架,標志人類邁進現代科技時代。五、網絡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1、1946年第一臺計算機在美國誕生2、1993年,美國率先建設“信息高速公路”。3、互聯網的影響:(1)積極:網上銀行,網上購物,網上炒股,網絡教育,電子信箱,電子報刊,網絡游戲等。(2)消極:①信息泛濫、垃圾信息;②網絡犯罪問題;③虛擬社會對人的生產和學習工作特別是對青少年產生消極影響。專題八、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一、文學1、拜倫: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代表作《唐璜》,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2、巴爾扎克: 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代表作《人間喜劇》,被譽為“社會百科全書。”3、列夫·托爾斯泰: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代表作《戰爭與和平》二、美術1、凡高:后印象派代表,作品為《向日葵》;他的作品色彩極其強烈,富有個性,充滿了火一樣的熱情,他被稱為“撲向太陽的畫家”。2、畢加索:立體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西班牙人畢加索。代表作《格爾尼卡》以1937年4月,法西斯空軍轟炸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鎮格爾尼卡為背景,采用了立體主義和半寫實主義等多種手法與風格,描繪了戰爭帶給居民的傷亡和驚恐,整個畫面給人以極大的震憾。三、貝多芬及其主要作品貝多芬,德國音樂家,既將古典音樂推向新的高峰,又開創了浪漫主義音樂的先河,其代表作為九部交響曲。如《第三(英雄)交響曲》、《第五(命運)交響曲》、《第六(田園)交響曲》、《第九(合唱)交響曲》等,其作品風格受其自身反封建和爭民主革命精神的影響,洋溢著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氣息四、影視藝術1、電影的誕生: 1895年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取得成就,電影誕生。2、影視藝術對社會生活的影響:豐富精神生活,擴大視野,提高素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對現代社會產生深遠影響。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