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繪畫的多元化欣賞不同國家的文字繪畫創作是運用線條、形體、色彩、明暗等,依據一定的形式法則進行搭配組合,來表達情感、與人交流。繪畫語言的不同運用,產生出不同風格的繪畫作品。你能說出幾個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明嗎?美洲三大古文明之一——阿茲特克文明瑪雅文化古埃及文明華夏文化蘇美爾文明印度河文明這三幅壁畫作品在表現形式上又有什么不同?歐洲壁畫創世紀 米開朗基羅(意大利)作品突出寫實性,如人體解剖和透視法則等。技法上更注重色彩的協調和自然。中國壁畫飛天 敦煌壁畫敦煌壁畫繼承了傳統繪畫的變形手法,巧妙地塑造了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時代不同,審美觀點不同,變形的程度和方法也不一樣。埃及壁畫冥神-奧賽里斯與法老王這件作品既不像歐洲人那樣根據物象去畫,也不像中國畫家依照想象去畫。原來埃及壁畫是根據實際的目的和用途去創作,因此壁畫不僅精致、漂亮,而且完整、圓滿。藝術是精神產品,不同的世界觀、創作觀和審美觀決定了人們對藝術作品內容與形式的審美選擇是不同的。因此,藝術不可能有統一的審美標準。各種形式、各種風格的作品都會得到不同人群的喜愛,這就決定了當今社會藝術的多元化。同樣的風景題材,可以呈現出多元化嗎?這三幅作品全部都是以風景為主題,它們在表現方法、風格特點及藝術追求上有哪些顯著的不同?畫家根據游山感受作畫,引導觀眾隨著畫面布局由近及遠地飽覽陽春秀色,體會畫家游歷于山水之間的愜意心情。明代 周臣春山游騎圖(中國畫)真實再現客觀世界的繪畫。應用科學透視法表現鄉村小道,真實地描繪出畫家在固定視點觀察到的景物,使人充分感受天地的開闊和深遠。村道(油畫) 1689 霍貝瑪(荷蘭)畫家以充滿激情的筆法、夸張的造型和強烈的色彩表現景物,使觀者明顯地感受到畫家奔放的內心世界。星月夜(油畫) 1889凡·高(荷蘭)如果同樣是人物題材的內容,可以呈現出多元化嗎?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六頁。馬蒂斯不受客觀事物色彩的束縛,將墻和餐桌都化成一種紅色,桌布和墻壁的團相同,使二者連成一片,給觀者造成一種平面的、和諧的視覺感受。紅色的和諧(油畫) 1980 馬蒂斯 (法國)畫家用形象奇特的組合制造幻想。畫面整體式奇特的荒謬的構成,令人感到一女子起碼走在樹林中,身影忽現又忽被樹遮擋的效果。委任狀(油畫) 1965 馬格利特(比利時)這是真實再現客觀對象的繪畫。人物、靜物、陽光及其寫實。蜻蜓(油畫) 1884列賓(俄國)用非寫實的奇特手法將頭部畫成“開裂”的,令人感到入睡者的靈魂離開她的頭,游走到夢境中去了。夢(油畫) 1932畢加索(西班牙)為什么同樣的題材,畫家的作品面貌會如此多元呢?藝術多元的重要原因就是藝術家所處的國度、民族、歷史、文化背景不同,并且每個人都富有獨特的個性特征與審美追求。超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誕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當時整個歐洲承受戰爭的創傷,經濟蕭條,民不聊生,社會彌漫著強烈的厭世與悲觀情緒。藝術家開始否定一切,逃避殘酷現實,追求不存在的夢幻。同時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響,他們喜歡把毫不相干的東西湊在一起,沒有任何邏輯與理性的約束。力圖把夢境與現實統一,探究生與死的意向,呈現出恐怖、神秘與荒誕的特點。薩爾瓦多·達利著名的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畫家,因他的超現實主義作品而聞名。代表作有《記憶的永恒》、《悍婦與月亮》、《內戰的預兆》等。在西班牙繪畫史上,他與委拉斯凱茨、戈雅、米羅、畢加索等繪畫大師一同輝映著西班牙俊美的天空,傳奇著西班牙的繪畫史。1989年1月23日達利死于心臟病和呼吸并發癥。抽象表現主義抽象表現主義是20世紀50年代第一次出現在美國的現代藝術思潮。這種藝術結合了抽象和表現主義兩種藝術流派的主要特征,強調藝術家行動的自由性和無目的性,創作的行為本身是最重要的。杰克遜·波洛克波洛克生于懷俄明州的科迪,1929年移居紐約,進入藝術學生聯盟,1943年開始轉向抽象藝術。他在1947年開始使用“滴畫法”,取消畫架,把巨大的畫布平鋪在地上,用鉆有小孔的盒子、棒或畫筆把顏料滴濺在畫布上,稀薄的顏料借助噴霧器;作畫時和畫布的接觸不固定在一個位置,而是在畫布四周走動,或跨越過去,使構圖沒有中心、結構無法辨認;以反復的無意識的動作畫成復雜難辨、線條錯亂的網;畫面上線條縱橫曲扭,色彩變幻無常。在其追求下意識的極端放縱的方法中可見到超現實主義畫派的影響。波洛克正在使用“滴畫法”作畫紅色、黃色、藍色與黑色構圖蒙德里安(荷蘭)從這幅類似于黃金比率的小幅作品中,我們看到了畫家的理想,那就是試圖建立一種完美的秩序。黑色的縱線與橫線把畫面分割成若干個不同比例的小長方塊,他對這些小方塊的空間探索似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如何在視覺上平衡這些小空間是他努力營造的理想。從例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有寫實地再現客觀對象的繪畫,有夸張變形的表現性繪畫,有抽象表現性繪畫。它們與傳統之間以及它們自身之間是有差異的,其影響遍及世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